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人口生育论文

试论婚姻、家庭因素对人口生育率变动的影响

2016-05-09 0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婚姻、家庭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兎要领域o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木单位,家庖又是以婚姻为起点。婚姻与家庭对人口过程特别楚人口再生产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与影响效果,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列出以下几个方而,(见下图)

  

blob.png

  (一)初婚年龄


  初婚年龄对人口生育率是有直接影响的。按人口学定义,妇女的育龄期从15岁至45^',共有30年左右。其中.20-29岁是妇女虫育率最高的年龄组。晚婚可以使妇女的有效生育期减少1/3甚至更多。假定-个妇女的初婚年龄只有16岁,她一生当中的宵龄期就有29年,如果她的初婚年龄推迟至25岁,宵龄期就缩短为20年。国内外从卒宋咭、人口研究的学者认为:早婚促多育。晚婚对降低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种:直接的影响是由于晚婚,妇女一生中的育龄期缩短;间接的影响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妇对婚姻和家庭所采取的新的态度使其可能形成较低的生育率。妇女的初婚年龄又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妇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业以及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査阅有关资料,我国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变化大致是:40年代为18.5岁,50年代为19岁,60年代为19.8岁,70年代为21.6岁,80年代初期为22.8岁。从40年代以来,我国妇女平均初娇年龄始终是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解放以来我国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妇女就业机会增多、人民生活改善的结果。但是,我国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与低生育率国家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1980年新加坡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4.37岁>同时期P本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2岁,比我国1981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22.8岁)高2.4岁。1981年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只相当于R本1950年的水平(23.0岁)。有些学者认为日本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日本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上升、未婚率提高的结果。例如:从1972-1982年的十年间,日本男子平均初婚年龄从26.7岁提高到28.0岁,平均捉高1.3岁;女子平均初婚年龄从24.2岁捉高到25.3岁,平均提高1.1岁。


  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对初婚年龄亦有极大的影响。我国人口最多的四川省少数民族彝族妇女19岁以前结婚的占51%,22岁以前结婚的占92%,平均初婚年龄只有19.4岁。早婚是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习惯,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直到70年代,亚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不到20岁,印度、孟加拉.巴驻斯坦平均的实际婚龄也不超过17-18岁,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童婚。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婚姻制度和早婚习俗是其人口维持高出生率的重要因素。


  (二)婚姻观念


  婚姻观念是人们对待婚姻的看法,包括对待生育的态度与倾向。我国现阶段的婚姻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一是传统的封建婚姻观,表现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等,这是没有任何平等而言的婚姻观念。在生育观念上即表现为“重男轻女”、“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等封建传统思想。二是资产阶级的婚姻观,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追求个人享乐,以自我为中心。资产阶级的婚姻观一改封建社会“多子多福”的观念,希望少生育或不生育。他们的逻辑是多子无福,无子有福,无子可做“自由人”。三是社会主义新型的婚姻观,表现为男女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在生育观念上表现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并能够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不同的婚姻观念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生育观。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还不发达,文化教育也比较落后,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尤其是“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对人们影响较深,使得许多农村家庭多生多育,甚至产生“不生儿子不罢休”的生育倾向》这样势必造成农村高生育率趋势。农村的多胎生育是影响我国妇女生育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转考农村家庭的婚姻观、生育观是有效降低我国妇女生育率水平的关键。


  在我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婚姻观念也不一样。根据曲廷文同志对白城地区千户人口调査结果表明,35岁为婚姻观、生育观转变的年龄分界线。35岁以上的高龄妁女受传统的婚姻观念影响较深,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生育观念较强,34岁以下的妇女的婚姻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子女的依附观念较弱。这表明青年一代正在逐渐摆脱旧的、传统的婚育观念。在我国城市由于婚姻观念已经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了人们生育观的转变。许多青年夫妇认识到子女多除了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外,还要增加精神负担,影响学习、工作、休息和娱乐,因而自觉地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以上都说明了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对生育率所产生的影响。


  (三)婚姻方式


  婚姻方式包括婚姻结识途径、婚姻基础和婚姻习俗等成婚因素。当前社会上男女婚姻结识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1.父母包办;2.亲戚和朋友介绍;3.自己认识。我国传统的婚姻基本上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础上,本人毫无自主权。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式婚姻正逐渐减少,这种趋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城市尤其如此。据五城市家庭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包办的婚姻只占城市婚姻的1%。但是,在我国农村封建包办式婚姻还时常可见,这跟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以及不发达的文化教育不无关系。从下表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的婚姻结识途径是不一样的。

  

blob.png

  从上表可以肴出,文化程度越低,越界易接受父母包办的婚姻,这种婚姻方式也越倾向于早婚、早育、多肓:反之,文化稈度越高,父母包办的婚姻就越少,自己认识的婚姻越多,这种婚姻方式-般比较倾向于晚婚、晚育、少育。


  婚姻基础即指成婚第一因素问题。人们结婚的动机不外乎十三种:一是爱怡;二是经济;三是生儿育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同,成婚因素也将发生变化。据武汉大学人口所对丹江口市千广婚娴调奄表明,农村农民把经济本件作力成婚第一因素的人比城镇居民多。这丨正明了一种婚姻理论:汙济越是不发达,人们在成婚中对经济的考虑越多;


  反之,人们对经济的考虑越少。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只要把经济条件作为成婚第一因素,人们也自然更加重视子女的经济价值,子女既能给家庭捉供经济拨助,又能延续家庭血统、姓氏,所以人们倾M于多生多育;城市,由千筇济、文化都较发达,物质生活条件也较优越,所以人们比较重视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并认识到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幸福的、持久的。布对待子女价值M题上,也自然更加重视子女的楮神价值,且倾向于少生、优生。


  不同的婚姻习俗对生育率亦有影响。依照传统习惯,我国男女青年婚JH?-般冏男方家庭一起居住(“从夫居”),也就是“媳妇过门”;而婚后同女方家庭一起居仆:(“从妻居”),也就是“女婿进门”的婚姻方式不多,甚至社会上对女婿进门的婚姻所持有的偏见,使得"些愿意婚后“男到女家”的青年不得不考虑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却步。我国的这种婚姻方式无意识地助长了一些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生育观念上衣现出对男性的偏好。据美国人口学家70年代中期在台湾和菲律宾两地进行了一次生育性别偏好的比较研究,其调查结果是:在台湾,一般倾向于生男孩的人占59%,偏好生女孩人的只占2%,认为男女都可以的占6%,在菲律宾,36%的人偏好生男孩,39%的人偏好生女孩,26%的人认为男女都可以。菲律宾的这种性别偏好主要是同菲律宾的婚姻方式相联系的。花菲律宾,男女婚后,既可以从妻居,也可以从夫居。因此,菲律宾国家的这种婚姻方式作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丁降低人口虫育率。


  (四)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是指人口在某一时点所处的各种不同嬙姻状况的人数和比例。婚姻状 况一般分为未婚、有配偶、丧偶、离婚。盜然7生育率有赖于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婚姻状况。巳婚率高对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同、分年龄组生育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巳婚人数越多,所占的比例越高,人口出生数也越多,生育率越高>反之亦然。结婚率的变化受到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进入婚龄的男女青年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影响。当前我国人口结婚率髙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五六十年代两次生育率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正相继进入婚育年龄。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婚姻基本上是属于传统型,其特点是:早婚、结婚率高、终身不婚比例很小,一般在2-4%之间,而且离婚率低。印度是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万人口中也难得有一起离婚。因此,传统型的婚姻容易形成人口的髙出生率。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非婚同居比例上升使得结婚率下降,以及其它社会原因导致了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五)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取决于婚姻类型和社会关系。就家庭成员的结构来说,当前家庭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大家庭或称复合家庭I-类是简单家庭或称核心家庭、小家庭。家庭结构对人口再生产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家庭的结构和规模的大小,同人们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核心家庭或小家庭生育子女数少,联合家庭或大家庭生育子女数多。即:二代人的家庭倾向于少生;三代人以上的联合家庭则倾向于多生多育。这是由于,在大家庭中,家庭的经济大权一般地掌握在家长手中,由家长统一支配,生儿育女也被看作是家庭中的大事。孩子的抚养费都由家庭负担,与父母的经济收入无直接的影响关系。此外,*三代人的联合家E中,老一代观念陈旧,认为“多子多福”,第二代多生了孩子,有老人照管,也不感到增加负担。核心家庭则与之不同,由于家.庭成员的关系相应简化,家庭抚养子女、教育子女的任务大都落在父母身上,多生孩子必然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核心家庭中,如果父母是双职工,家里又无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孩子的抚养问题更是令人担心。在这种愦况下,使得夫妻对生育子女持慎重态度,自觉地倾向于少育。当前,我国农村的家庭结构还是三代人家庭多于核心家庭,这也说明了农村广匕育率高于城市的一个原因。


  (六)家庭职能


  家庭一般主要具有以下职能:生产、消费、生育、教育、赡养、扶养和娱乐的职能。我国传统家庭职能大多是以生产职能、消费职能和生育职能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家庭仍然是生产劳动的组织单位,所以家庭的生产职能并未削弱。特别是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家庭的生产职能大大增强了,并对人口再生产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家庭劳动力少而弱,在播种、收获季节可能由于家庭人手不足而受影响;反之>如果家庭劳动力多而强,既能满足农忙季节需要,又能从事各种经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庭自然认为大家庭胜过小家庭,多生孩子,家庭就多劳动力,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大生产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渐渐削弱,而家庭的教育职能以及娱乐的职能显得更加突出。


  -33-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变化,家庭将更重视优生、优宵、优教的问题,家庭的教育职能也将因此得到更好地发挥。在城市,家庭比较重视子女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花在子女身上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多,使得一些多子女的家庭经济负担甚重,从而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多生多育除了给家庭增加经济上的负担外,还给父母增加精神上的负担。如,当孩子小时,担心孩子健康状况,害怕生病;孩子大时,又要考虑孩子的读书、就业以及婚姻问题。在我国,家庭是人们的主要娱乐场所之一。它能增加家庭生活乐趣,丰富家庭生活内客,沟通夫妻感情,调剂家庭成员的智力和体力,满足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一旦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家庭的娱乐职能,同时也认识到生儿育女会减少自己的社交活动和文化娱乐生活,家庭就容易产生少生少育的动机。


  家庭的其它职能,如,扶养和赡养职能v宗教职能、政治职能等,对人口生育率变动亦有影响,囿于篇幅,这里不作论述。


  (七)家庭观念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使人们产生了不同的家庭观念。家庭观念的变化对生育率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效果。在我国,家庭观念对生肯率的影响一直是比较强烈的。这是因为《首先,农村中家庭总是作为生产劳动、经营的基本单位,农村实行“双包”责任制以后,家庭在管理形式上又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家庭的生产功能大大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密切关系,家庭的经济收益与家庭中劳动力数量的直接关系,使得许多家庭认为,家庭经济力量的增长,主要靠人口的增加。此,生儿育女也被当作是家庭的私事。其次,传统的封建家庭观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例如。传统的家庭观认为,人的一生要具有“财”、“子”、“寿”,三样齐全,这样才算是幸福、美满的人生。可见传统家庭观念特别强调人要有后代(男孩)为其传宗接代。这种封建的家庭观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一些农民的生育观,使人们产生“早婚早子早得福”的思想。长期以来家庭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家庭是人们休息、娱乐、情感交流、恢复体力和调剂生活的地方。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后需要回到家中,消除疲劳,得到休息和娱乐,以便重新焕发精神。人们从家庭中能够得到健康的精神享受,使自己乐观、坚强、向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教育等各项事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生产职能、消费与教育职能、赡老抚幼职能和娱乐职能愈来愈多地向社会转移。这样一方面可以削弱父母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相互依赖性,另一方面也为父母与子女的精神生活开辟了家庭以外的新天地。


  在发达的国家里,人们的家庭观念截然不同。随着家庭职能范围F断缩小、社会化职能逐渐扩大,人们的家庭观念越来越淡薄,家庭关系淡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纽带松弛了,子女失去了对家庭的依赖,父母也不指望老来依靠子女的帮助。在这种家庭观念影响下,年青人的初婚年龄普遍上升,终生不想结婚的入数增加,引起了人口出生率下降。据1978年统计,日本不愿生孩子的家庭已达到了12.4%,法国十个家庭就有九个家庭不想要孩子;据美国哈佛大学贝恩教授等人在《美国之家:1960-1990》的报告中指出,随着核心家庭的缩减国将有2/3的家庭没有子女。西德近几年形成一种思潮,妇女较为普遍不愿生孩子,50%以上的家庭无子女。从以上的引证可以看出,西方家庭规模日益缩小,生育率不断下降,家庭观念几乎濒于危殆之中。


  综上所述,家庭观念确实是影响人口生育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应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新的家庭观念,转变人们的生育意愿。


                                                                郑健斌

                                                       (作者单位:廈门大学人口研究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