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26日,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湖北省政治学会协办、襄樊学院承办的“中国政治学会2008年年会暨回顾与展望:中国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30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樊召开。2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中国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30年”这一主题,研讨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学与政治发展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一、中国政治学30年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杨海蛟研究员认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恢复和重建阶段(1978—1985年);第二,飞速发展阶段(1986—1989年);第三,全面深刻反思阶段(1989—1991年);第四,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的30年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二是开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全面研究,明确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探索了中国民主模式,比较了民主形式,对精英民主论、协商民主论、草根民主论、混合民主论等理论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三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学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四是中国政治学界在理论创新、思想启蒙、政策设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作出了具体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徐勇教授和邓大才教授对实证方法进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总结。他们认为,要将实证方法的研究推进到更高阶段,需要完成以下工作:从权力政治向日常生活政治延伸;从文本政治向田野政治延伸;从空间政治向时间政治延伸;从质性研究向量化研究延伸;研究工具和方法向其他学科延伸。
杨海蛟研究员认为,30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基本经验有:首先,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其次,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再次,始终坚持在汲取人类政治学的优秀成果的同时,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政治现实。他认为,目前我国政治学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仍然不够雄厚;第二,中国政治学的研究缺乏共鸣,重大基本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第三,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仍有待系统化。
本次年会也指出了中国政治学努力的方向:一是继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二是继续拓展研究领域;三是在创新思想、理论、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使其能更多地为各级决策者所重视和采纳;四是要努力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既要争得在国际政治学界的话语权,也要在和国内其他学科的并行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五是继续推进政治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与人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桂琳教授提出两个继续保持:一是继续保持政治学学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人民的火热情怀;二是继续保持政治学界一贯的团结、和谐、学术包容之风。
二、中国政治30年的发展
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政治发展30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时期以及党的十七大后启动新一轮政治建设时期等五个时期。30年的政治发展取得了十个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二是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三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和公民权利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五是六次政府改革与创新,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基本建立起现代公务员制度体系;六是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监督体系和相对健全的廉政制度;七是“一国两制”构想在港澳地区成功实践,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经验;八是政治治理技术逐渐成熟;九是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十是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世界上显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陈红太教授认为,30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就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