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等,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民主意识,必须构建民主课堂。
那么,如何构建民主课堂?本文认为,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是关键。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主角”,是开发潜力最大、应用价值最高的课堂教学资源。民主课堂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利用学生经验与兴趣,营造民主氛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选择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例如,我在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这节课时,为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设计了南宁人的生活巨变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收集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宁人衣食住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代表向大家展示成果,然后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对衣食住行比较感兴趣,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兴趣比较浓,找到的图片与文字史料很丰富,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通过社会生活这个小切口透视社会的变迁,深刻理解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主氛围的营造,除了让每个学生都自愿参与课堂学习相关的民主决策与民主意识之外,最关键的是通过民主课堂文化的熏陶,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熏染最为重要。”
二、用心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多方式、多渠道地与学生平等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生活的课堂中有了平等与尊重,必然是民主的课堂,正如毕泗建教授所说:“课堂不是茶馆,但要有茶馆的自由和平等。”
落实民主的理念,教师的倾听是关键。当你认真倾听,与学生平等交流时,你就会发现很多创新思维(或亮点),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会更加了解学生资源。
例如,在一次讲评试卷中,有一道题问的是:“根据材料,1936年1月张学良有什么苦闷吗?”参考答案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张学良被人们称为“不抵抗将军”。当我讲完答案时,突然听到有一位同学说:蒋介石的不抵抗也让张学良感到苦闷啊。
顿时,我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然后让其他同学分析,有没有这种可能。经分析,大家一致认同。我也立即表扬那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我说你补充完善了参考答案,真棒!趁机我告诉学生不要一味地相信答案,要坚持真理,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全班学生顿时感到很自豪,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三、积极鼓励学生对老师或同学的观点大胆质疑
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构建民主课堂,要积极鼓励学生对老师或同学的观点大胆质疑。在课堂上,学生表露出来的问题、疑惑及见解,是重要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应把它作为我们教学的起点,尤其是学生的质疑,我们要特别关注。质疑是一种科学精神,没有质疑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例如,我在设计导学案时,都会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学或学完后遇到什么困惑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递给科代表或直接交给我,然后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我对提问有深度的同学还给予充分肯定。
记得有一次,在上《第三章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课时,我给最后一个小组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提一个你们组没有理解的问题?并由你们组挑选一个组来回答你们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设置出乎我的预料,该组很兴奋,千方百计在思考有难度的问题,最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性质、矛盾及时局形势是否决定中共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我当时心里窃喜,确实有深度,被指定的组被难住了,更可喜的是,这是一个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的问题,于是我趁势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总之,课堂不单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成为“师生不可或缺的彰显生命力的场所”。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只有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发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