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文章着重阐述随着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发展和养老功能的弱化,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归纳一些地方成功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全面描述了居家养老的概念、方式、发展要素等,从而说明社区居家养老形式是适应我国历史发展需求的传统家庭养老形式的有力补充。
论文关键词:社区;社区服务;家庭养老;居家养老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的制定和下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社区服务的深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见》中的公共服务体系涵盖了社区就业服务;社区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这是一个系统的公共服务网络。民政部李学举部长指出“当前社区服务正重点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今银发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中国也无法摆脱这一老龄化的大趋势,随着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年人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因为一些的主客观原因,其中包括家庭养老方式的功能弱化,许多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在有些地方还愈演愈烈,这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以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极不协调,因此老年人群体被纳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也必将成为社区服务涉足的一个重点领域。WwW.lw881.com本文着重阐述随着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发展和养老功能的弱化,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归纳一些地方成功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全面描述了居家养老的概念、方式、发展要素等,从而说明社区居家养老形式是适应我国历史发展需求的传统家庭养老形式的有力补充。
一、家庭养老
1.什么是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族成员对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养老方式。这实际上是以个人终生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模式。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家庭养老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三大方面,但对不同时期不同老年群体不同赡养群体来说,“养”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
2.家庭养老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家庭养老是一个古老的现象,人们对家庭养老司空见惯,因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将家庭养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只是在讲到孝、伦理或孝与政治的关系时,才涉及到家庭养老,所以长期以来,家庭养老被视为孝文化或孝政治的载体。1840年以后,伴随着对君主专制主义的批评,出现了揭露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其中也涉及到了家庭养老。对家庭养老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大概开始于中国辛亥革命以后,西方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小家庭制度、接力式代际关系等涌人中国,与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发生了冲突,家庭养老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西方的实地调查方法也传人中国,使中国学者能够通过第一手资料具体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传统代际关系和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养老等,就成了当时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变迁的加剧,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家庭养老的研究被摆上了重要的位置。
3.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它不仅适应了中国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更是适应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家庭结构、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功能弱化的趋势。
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地区转移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的减少,从而冲击着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却受到较大的影响,甚至有的家庭,青年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与小孩,让老人照顾小孩,这往往让老年人不堪重负。由于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空间上的分离,时间长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会变得松弛,造成代际隔阂,由此带来子女孝道的下降,这些变化影响到家庭的养老功能。
二是由于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子女绝对数减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即所谓的“四二一”结构,意味着一个独生子女成年后将不得不赡养4到6位老人,从而导致家庭的老年人抚养系数提高,无论是家庭收入还是夫妇用于赡养老年人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要求,随着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家庭养老负担在生育子女数减少的背景下将更加沉重,这样的情况下,家庭养老的地位势必会动摇。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对公民的个体价值给予了多方面的承认,并从道义上肯定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个体价值的确立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的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信息渠道越来越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更多、更深人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其观念、生活方式也不断在自觉、不自觉中发生变化,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他们转变了养老观念,开始走出“养儿防老”的圈子,加之受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更新、蜕变,有些人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老年人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均处于较低的地位,再加上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等因素的影响,渐渐地,几世同堂的家庭就少了其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二、社区居家养老
1.什么是社区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让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养老,养老资源除由子女、配偶和自身供给外,还需要社区或社会服务人员来协助解决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由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安排聘请服务员,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者一些其他的福利居所,内设日间照料室、医务室、老年学校、活动室、门球场、篮球场等,用来满足老人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需求。
2.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包括很多的服务内容,其中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活照料服务。为老人提供卫生清洁、洗涤缝补、送水换气、美容理发、管道疏通、代购物品、做饭送饭、饮食加工、家电维修、殡葬服务。二是康复照料服务。为老人提供住院陪床、康复护理、陪同就医、老年保健、药膳调理。三是精神慰藉服务。根据“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的实际,提供谈心陪读、心理疏导、生活咨询。四是法律援助服务。对老人解决丧偶、离婚和再婚问题、无子女和亲人赡养问题,帮助了解、咨询有关法律政策,提供法律援助。这四方面的帮助是根据不同老人的需求而制定的,他从各个层次满足了老年人在生活上的急切需要。
3.社区养老服务的三种模式
从对服务对象的收费这一衡量指标,可以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无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三无对象”和城市低保对象、孤老烈军属或伤残军人、孤老遗属、劳动模范和百岁以上老人等,每月有政府出资为老人购买补贴服务。二是低偿服务,对有收入但儿女在外地工作的“空巢”老人和生活有一定困难的老人,实行低偿服务。根据老人的要求,提供生活、家政、精神上的服务,实行成本收费。三是有偿服务,对有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的老人,凡自愿人住老年公寓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实行有偿收费,按照老人的需求和规定的价格,根据签订的协议,提供规范、优质的机构养老服务。通过这三种模式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养老需求参差不齐,有的人是缺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是国家和社会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有的是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却缺少精神上的慰藉,他们愿意通过缴费的方式来得到本该由家庭承担的一些服务,所以养老服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特色的路子。
4.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要素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一个社会性工程,在我国一些地方虽然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就全国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老年人收益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在社会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同时,政府要摆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要建立一直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的养老服务队伍,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有机结合,以适应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可以把推动服务事业社会化与推动下岗工人再就业有机结合,积极扩大养老服务队伍,为下岗工人尤其是“4050”人员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为了实现服务队伍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和制定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在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签订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协议书,保证服务质量。积极拓展志愿者队伍,队伍中可以包括公务员、学生、离退休人员、医务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通过他们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分别为老人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再次,要搭建信息平台,将需要帮助的对象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联系方式、希望给予的帮助等信息输入电脑,建立健康档案,一户一档,实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最后,要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依靠社会的力量,创造一个人人尊老爱老、为老年福利事业做贡献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依托民间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从而有效的将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还要发展慈善事业,借助各种新闻媒体,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弘扬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创新劝募和捐赠方式,开通多种捐赠渠道,推动养老事业和慈善事业的良性互动。
三、结论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社会生活环境与人们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的变化,单纯的家庭养老或单纯的社会养老在现阶段都遇到了挑战。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这将是中国养老方式的合理取向。家庭养老以其悠久的传统、浓厚的天理伦情以及经济、实惠而存在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它是以人的自觉和责任感为基础,依靠传统的伦理观念维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自觉”和“责任感”愈来愈大地受到经济利益的冲击。残酷的市场竞争、沉重的精神负担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都昭示着,现在的一代人无力像前人一样承担家庭养老责任。他们希望自己的老人晚年幸福,但往往因经济能力、工作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无法满足老人或他们自己的愿望。他们渴望一定的组织能分担自己的一部分责任。
而我国生产力水平的相对提高,对老年人社会保障能力的增强,为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因而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成为目前中国合理的历史选择。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的保证。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是我国养老方式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