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伦理道德论文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路径探析

2023-12-06 17: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向纵深发展、数字信息化产品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普及,标志大数据时代来临。大学生是数字信息化产品使用的重要群体,分析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的必要性、探讨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面临的困境、研究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从教育对象思想变化中找寻大学生信息时代伦理道德运行的动态规律,有效探索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的路经,对培养大学生“媒体意识与信息素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路径


  作者:李景春1,余仰涛2(1.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信息化产品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普及,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的普及不仅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工作方式、思维方式”[1](p183)。划时代的巨变恰逢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产生深远影响,社会新媒体生态正在逐渐形成,“媒体意识与信息素养”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素养。得益于数字信息化时代带来快捷、高效、多样、自由、便利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诸多挑战。大学生是数字信息化产品使用的重要群体,大数据时代在对大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时,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就信息伦理、信息道德、信息法律责任等领域树立正确意识、行为上作出正确抉择?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掌握与运用“互联网”这柄双刃剑?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媒体意识与信息素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意识培养的探索,以期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提供相关智力支持。


  二、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育的必要性


  (一)国内外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倍受关注


  自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开始,注定“美国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早国家之一”[2](p5)的地位,但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主要问题之一,如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传播、个人隐私被窃、网络暴力等。之后采取相关措施、推出系列标准,将信息技术学习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如1998年推出《美国教育技术学生标准》,2001年马萨诸塞州推出《K—12年级教育技术建议标准》,全美图书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订学生学习信息素养九大标准等[3](p43),说明对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与素养培养非常重视。


  (二)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伦理道德失范


  网络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载体,但网络环境中出现信息伦理道德失范现象。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以上,手机网民达6.56亿以上,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以上[4]。我国网民人均日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工作中花大量时间运用互联网进行数据处理、沟通、交流。微博、QQ、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工具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交往方式或不再“口口相传”、没有“面面俱到”,或“雾里看花”,或“水中望月”,仅凭网络数码传播,以语音、视频作臆断,往往引发诚信危机、道德危机,挑战法律底线之类事件频发。比如,罗尔事件引起人们对微信朋友圈新闻真实性的思考、与《慈善法》相关规定是否有悖;魏则西事件激起人们对百度竞价排名无底线操作的不耻,对莆田系医院资质的质疑,对军区医院科室外包不负责任做法的愤怒;雷洋事件显示自媒体时代“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信息能量影响超乎想象,一条小小“新闻”或能产生网络强震似的蝴蝶效应,“键盘侠”“网络喷子”“贴吧大V”、网络管理员、拥有手机或电脑上网的网民,都可成为“新闻发布者”,不同程度地影响网络环境走向。以上说明信息伦理失范现象导致网络秩序混乱、网络诚信受损,如何净化网络空间、创建社会新媒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引领网络健康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的困境


  (一)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监管困境


  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但“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监管缺失、管理无序、信息安全严重受到威胁”[5](p66)。“美国情报机构可以直接进入多家美国互联网公司服务器,获取用户数据,对特定目标进行监控”[6]。让人不寒而栗的“棱镜门”事件暴露出发达国家用户数据处于裸奔状态,即使国家层面用户数据也有失窃可能。一是宏观上国家数据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建立大数据库运用体制,运用立体化数据服务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但“商业竞争导致的信息资源盗窃、信息攻击、信息污染等诸多问题越演越烈”[5](p68),所引发的全社会的信息伦理道德建设问题受广泛关注。二是微观上个人隐私外泄、人身与财产安全受威胁。我国曾发生百万QQ用户账号被盗、Q币被盗、个人数据信息被采集、个人身份信息网上倒卖、批量交易、个人著作权和版权被侵占等事件,腾讯公司陷入信任危机,列为网络安全案件被立案侦查等。以上屡屡发生而居然不再属于新闻的事件,暴露我国大数据时代网络监管环节面临困境。


  (二)自媒体平台信息安全监管困境


  大数据时代到自媒体环境、是信息时代传播内容、途径从宏观到微观演变的过程。在这个你我都是“播放机”“新闻发布者”[7](p57-60)的自媒体时代,大数据来源通过自媒体平台实现。自媒体平台本身从自由、随性、放飞自我中发展而来,由此伴生自媒体平台的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安全监管陷入困境。一是平台的“自我”属性,导致监管陷入困境。当自媒体平台传播自己故事时,受众在公共空间,属公众群体。发布者或注重表达自身目的,忽略大众接受信息的影响。比如:某公共安全事件,有通过平台发布不实消息者,谎称自己或亲人是受害者,以博大众同情,或骗慈善捐款,以达敛财目的,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伤害受众感情,引发慈善危机,其中不乏高校学生的身影或声音。二是平台主体的复杂性,导致监管陷入困境。自媒体发布载体多样,有微博、微信、朋友圈、QQ说说、网络直播、网店广告、BBS等,已成生活“第二生存空间”[8](p60)。近年网络直播平台成为新自媒体传播方式,各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丰富了自媒体平台传播形式,为大学生所接受并推广,有大学生身陷其中,引发的问题是受众对平台内容真伪无法甄别,合法性受质疑。比如:某网络直播平台没有对直播用户进行有效监管,导致受众接受淫秽内容,触及法律,受到制裁。三是平台传播内容的随意性,导致监管陷入困境。“网络彰显自由精神,自由成为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9](p68-73),但这种“绝对自由”地传播因其随意性导致管理无序或缺失。比如:某网络销售平台已演变成被消费者接受、无数商家进驻的强大卖方市场,平台宣传产品、提供服务、网络销售、线下交易,但对产品真伪、质量好坏、售后服务等诸环节监管力不从心,经常被消费者投诉销售假货饱受诟病。有大学生选择网络销售平台,投身网销或微商大潮,或存在误导、或监管缺失而走入类似误区,已超出高校道德教育范围,演变成社会问题。四是平台渠道的多样性,导致监管陷入困境。自媒体中的网络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QQ说说、网络直播、网店广告、BBS网店等渠道多样,决定其内容、形式多样。有大学生选择渠道发声时,或希望吸引受众接收信息,从中获取自身存在感、满足感、成就感。网络平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阵地,教育者虽找到新阵地,却面临对平台是“堵”是“疏”的困惑,找不到“堵与疏”平衡点。比如:某大学生通过网络和虚拟空间发声,代表自己或自我群体提出诉求时,内容是否健康,是否具有煽动性等,应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四、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


  第一,真伪鉴赏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来源不明,以讹传讹。有大学生在获取某信息点时,由于猎奇心理,对信息无求真责任感,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枪手、极端分子的工具;二是信息加工不实,随心所欲。有大学生对信息加工主观随意,导致扭曲或误解事实,造成不良影响;三是信息沟通不畅,杯弓蛇影。有大学生传播信息过程中或夸大事实,或信任感大打折扣,导致信息行为中诚信出现危机。


  第二,传播速度与认知程度失衡。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早已被数字信息化产品所取代,随着信息技术迈入高速发展轨道,高效的信息传播速度,短时间内怎样经实践检验?这种矛盾造成大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从而造成传播速度与认知程度不一致,导致出现失衡困境。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魏则西具有较高信息认知水平,然而当他身患重病时,唯一想到的救助居然是“百度搜索”,导致偏听北京某武警医院医生“忽悠”,接受三次手术、四次化疗、四次生物免疫疗法、二十五次放疗、吃几百付中药,最终却没挽回自己年轻生命,弥留之际,在“知乎”论坛上发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质疑与感叹,描述自己对百度竞价搜索从希望、失望到绝望的过程,让世人唏嘘不已。


  第三,“可为”与“不可为”相混淆。可为与不可为作为是非观念,却应引发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方面的价值观思考。从多年前危害巨大的“熊猫烧香”到祸害全球的“永恒之蓝”勒索病毒横行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信息时代这种可为与不可为、孰对孰错一目了然!在大家深恶痛绝、对黑客行为不齿时,大学生群体中却有不同声音,有大学生居然成为黑客崇拜者或追随者,实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第四,数据处理能力弱。从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看,《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考试。一门基础课的内容不能培养大学生群体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难以提升大学生数据处理水平。大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弱化,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欠缺,必然造成解决问题能力缺失。有大学生思想上容易依赖工具,行为上依赖他人,缺乏独立主见,无益于加强对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五、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路径


  新媒体信息时代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要从时效上跟随时代发展节奏,从教育对象思想变化中找寻大学生信息时代伦理道德运行的动态规律,才能有效探索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的路经。


  (一)行为规范路径


  “信息行为主体组成主要包括:个体、由个体所组成的团体或组织,甚至是一个国家政府”[10](p63)。宏观上管理和规范信息伦理道德行为,需要从国家层面来实现。


  第一,国家法律的严格约束。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行为模式,遵从“人—机—人”的工程学模式。信息行为的来源主体是人,起点是人发出指令,依赖信息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经过信息主体的创作、加工、改造,依赖技术、借助媒体、通过平台进行传播、受众群体接收信息;个体或群体的受众对接受信息进行再加工、再传播,如此循环往复。这种信息行为的科学模式,要求国家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时跟上节奏,找准基点,找对良方,查清对象,参考标志性网络安全公共事件,通过立法程序,出台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网络实名制逐渐全面实施,“网络信息立法,现已向形成完整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体系”[11](p250)方向迈进。


  第二,国家政策的正确导向。政府能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领域,特别是信息传播内容、方式和渠道等领域,结合社会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现状出台政策,引领社会信息行为沿健康方向发展。通过网络媒体渠道“及时发现公共事件并作出预警,能获足够信息进行分析,作出决策进行干预,最终完善并处置公共事件。”[11](p254)出台相关政策要基于科学预警,借助技术平台,构建干预体系,因为“在平台支持下政府处理公共事件会事半功倍”[11](p254),让国家用户数据不再裸奔。


  第三,道德观念的合理规范。信息时代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是所有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包括大学生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与行动准则。道德的作用主要由自律和他律来规范人的行为。“自律的道德规范、具有独立人格和严肃的道德责任感,是现代人实现自由的基本前提”[12](p63)。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更需要自律性作载体。


  (二)舆情需求路径


  从社会、企业或团体的舆情环境、学校的教育、个体的领悟等各环节中分析其内在联系、把握各环节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细化各环节舆情及需求的着力点或工作面,探寻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


  第一,社会舆情环境的自我澄净。舆情的营造,有知名人物、意见领袖、公众人物等发挥一定导向作用,少不了大学生参与,更多需要发挥社会自身具备的自我过滤与澄净的功能。当社会舆情产生时,对舆情自我过滤与澄净过程依赖社会主体正确的鉴赏力,认知水平。只有对社会舆情风向进行科学预测、辩证分析、冷静对待、正向引导,才能采取相关措施合理解决问题。


  第二,社会组织或团体舆情环境的高端方向引领。社会组织或团体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研究、依靠信息技术研发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如:有风向标示范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或企业等,此类社会组织或团体在信息伦理道德建设领域表现出高度自律,树立高端形象,发挥榜样作用,引领本行业本系统信息伦理道德发展的高端方向,能促进社会信息伦理道德沿健康方向发展。或制定形成社会共识的、成熟的、规范性强的行规,或发挥行业联盟的整体示范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技术和环境,最终提高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意识。


  第三,“互联网+”高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信息技术成为高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交流媒介,高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改革提倡“互联网+”技术,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与相关校纪校规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规范信息行为,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中分清“为与不为”的是非界限,逐步产生自觉抵制网络是非、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的免疫力,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第四,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行为的规范需求。大学生群体是容易受影响的受众群体,受环境和舆情大方向影响非常明显。如果大学生个体的领悟力、鉴赏力、判断力欠缺,则容易在自由与责任间失去平衡。规范大学生个体信息伦理道德观念和信息行为,将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相结合,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在个体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行为领域产生合法、合理的规范需求。


  (三)内容更新路径


  参考《大学生网络信息伦理认知与影响因素研究》(南开大学商学院李月琳、李颖、李昂著)数据模型分析结果,科学设置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新内容,从以下五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正确引导。


  第一,信息污染的鉴别。信息污染源于网络是非、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针对大学生新生事物接收能力强、辨别力弱的特点,设置现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安排正确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内容,采用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开展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比如:主题鲜明的演讲会、辩论比赛、网络画报制作比赛、网页设计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锻炼大学生的判断力与鉴赏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免疫力。


  第二,个人隐私的保护。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盗取他人信息是违法行为。个人隐私权危机包括盗取他人信息和自我信息失窃两种情况,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威胁他人人身与财产安全,是污染网络信息空间的恶劣违法行为。明确高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对象,以加强计算机运用水平和技能教育为重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信息技术领域的运行规律,将他们培养成网络空间卫士,拒绝信息时代黑客,扶正压邪。


  第三,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实践。高校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大多属于学术剽窃或学术造假,是高校知识产权知识教育中需重点把关、正确引导的环节。加强知识产权法知识学习、宣传、教育,要发挥学生创造力、想象力,通过喜闻乐见的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微课、法律伦理剧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第四,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防微杜渐,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比如,在有学生刚掌握木马或者流氓软件的种植和设置方法时,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局部范围内的网络平台账号失窃或计算机病毒感染事件就有可能出现,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严重经济损失时,教育就成了“马后炮”。


  第五,高校信息伦理道德评监体系的构建。信息伦理道德评价监督体系将网络技术、网络平台、网络交流、网络道德行为有机结合,打通网络正向传播的通道,对网络信息传播各环节进行合理评价与有效监督,让大学生有合理途径有效发声、正常诉求,使阴暗信息无处遁形,打造网络信息传播的“阳光工程”。


  (四)教学效果路径


  信息伦理研究的主阵地在高校,“高校一直持续不断地对信息伦理进行系统研究,是信息伦理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13]。“培养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素养需要现代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仍具有‘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14](p143)。传统教学模式依赖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履行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神圣职责,能较好完成信息伦理道德培养的历史重任。


  第一,明确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新内容。“在我国,信息素养通常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三个方面的内容”[15](p117)。在新媒体时代,不断探索“媒体意识与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高校在变化的时代潮流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必须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新的教育内容、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引领大学生在信息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新问题,辩证分析新问题、探索正确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


  第二,培养信息伦理道德价值观。尽管大学生“认同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或有人依然会做出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16](p14),明知故犯是违反信息伦理道德的典型表现。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立足“尊重个体”“个人隐私保护”原则,将培养意识与规范教育寓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技术学习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与法律知识等的学习、培养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价值观,规范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行为。


  第三,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者信息伦理道德体系中相互监督的动态联系,强化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的效果。加强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全社会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这个大环境朝健康方向发展,社会创建良好的新媒体生态正面导向;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创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新内容与受教育的氛围,贯穿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素养培养过程的始终;在健康的社会新媒体生态大背景下,大学生学好法律规章,掌握专业技能,理智对待网络,鄙视“网络喷手”,拒绝造谣传谣,明辨是非界限,提升处理技能,提高鉴赏能力,诚信修炼人品,提倡“慎独”自律,可为的就大胆“为”,“不可为”的告诫自己坚决不“为”,杜绝类似“魏则西”事件重犯,最终提高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社会、学校、大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支撑、形成正能量的动态互动,学校配置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引导大学生掌好互联网技术这柄“双刃剑”,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媒体意识与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决非某一部门、某一单位、某一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才能奏效。信息伦理道德培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目标,构建新内容,提出新要求,工作平台越来越宽广,作业面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更多挑战,也带来更多机遇,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终身学习,专业化学习,将所学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履行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