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伦理道德论文

老年人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共4篇)

2023-12-10 14: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大城市近郊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探析


  1调查范围概况


  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村规划研究及导则编制的工作中,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问题研究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针对此问题展开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部分村镇。主要集中在第三圈层位于丘区和外围的太平、合江、永兴、三星、大林、籍田等乡镇,处于天府新区绿隔区内,均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这些乡镇大多位于龙泉山脉中段西侧,地形以丘陵及山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重很大,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为主,形成了以枇杷、草莓、蔬菜、云崖兔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各镇十分重视一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以大型枇杷、草莓采摘基地结合农家乐的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天府新区总体规划中,对该片区的发展指引为结合资源条件发展成为休闲生态功能及农业生态功能的小镇。从2014年统计数据来看,该片区农村总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占比54%,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该地区留守老人无人照料。在对该片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调查后发现,该片区老年人养老问题较为突出。


  2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2.1调查样本特征


  在接受我们访问的村民中,有接近400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居住方式、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养老设施、休闲娱乐爱好、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研共整理有效问卷370份,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性别上看,男性有213人,占57.6%;女性157人,占42.4%,平均年龄为67.8岁。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人占92.7%,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人占5.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可见,农村老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居住方式的调查数据显示,独居或夫妻同住的老年人共有233人,占总数的63%;和子女或孙辈同住的老年人共有137人,占总数的37%。


  2.2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老年人收入情况


  经济收入是反映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享有一定的养老补贴,但所得的补贴还是非常有限。中国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村老人必须“活到老,做到老”,即干活得干到做不动为止,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务农收入依然是不少老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经问卷统计,该地区农村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依次为自己的劳动收入、子女资助、遗产或积蓄、征地补偿等(见表1)。


  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收入差异也较大。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近半数的老年人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其中,独居老人及孤寡老人的处境更为艰难。此外,由于受个人健康状况、山区及平坝土地产出差异、灌溉条件、农产品采摘及销售途径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务农收入差异也较大,比如年收入最少的不到1000元,最多的超过20000元。农村老年人收入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他们的总收入。370位农村老人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16人,占4.3%;在1000~5000元之间的有190人,占51.4%;5000~10000元之间的有90人,占24.3%;10000~20000元之间的有61人,占16.5%;20000元及以上的有13人,占3.5%(见表2)。


  2.3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情况


  疾病是农村老年人忌讳、惧怕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该片区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不错,健康、多病和残疾的比例分别是71%、25%和4%,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近60%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在从事农业劳作。在饮食方面,该片区老年人多以自产的粮食和蔬菜为主,但基本没有营养搭配的意识。


  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医疗仍然是一项十分必要却又非常奢侈的消费,调查发现极少数的农村老人会定期进行体检,大部分老人都是小病拖,大病抗,能不进医院就不进医院。但在问及看病是否便利及是否有人陪同的问题时,大部分老人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老人们表示,如需看病住院,外出务工的亲人会赶回来陪同。这和天府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有直接的关系,该地区外出务工的人数虽多,但务工地点以本镇居多,约占44%,其次是成都市。这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使得子女离开老人的距离不是太远,因此,当老人生病时,子女能在较短时间内赶回来。此外,大多数老人表示近年来村卫生室及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设施及医疗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对片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調查中,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家庭养老,尤其是子女个数在2个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者占87%。调查片区现有两个敬老院和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附近,养老院大多收容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大部分老人住进养老院是迫于无奈,要么是身体欠佳,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他人护理;要么是孤寡老人,生活异常孤独。调查显示,片区养老机构发展滞后、养老院设施简陋、卫生条件较差、精神生活空虚是老人们反映的主要问题。


  3.4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情况


  该片区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活动类型不丰富。劳作之余老人们最喜爱的休闲活动包括喝茶聊天,占比60.8%;其次是棋牌麻将,占比47.3%(见表3)。在我们走访的村子中,有超过80%的村子都建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室,但活动室里设施简陋,大部分都被用作棋牌室。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村里是否经常举办文体活动时,仅有11位老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占比3%;另有292位老人给予否定的回答,占比79%;剩下的67位老人表示他们村里会偶尔举办文体活动,占比18%。这就说明,该地区农村很少组织集体的文体活动。


  当问及老人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时,大部分老人表示由于收入微薄、收入来源有限使得他们仍无法摆脱耕作,体谅到子女抚养小孩等方面的压力,大部分老人也不愿自己成为子女的累赘。在我们的访问中,有的老人谈起自己的生活状况时眼含泪水,不禁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老年人生活压力最主要的来源是繁忙的农活,占比35.9%;其次是孤独感,占比22.2%(见表4);此外,生活乏味、疾病困扰也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最后,在对该片区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中,大部分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持满意或不是很满意的态度,但仍有23.5%的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见表5)。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家庭收入低,无固定收入来源,年岁已高仍要下地干活;②子女外出打工,平时生活无人照料。③缺乏精神慰藉,感觉生活无望。


  3大城市近郊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分析


  3.1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低


  近年来,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实施后,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也有较大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增长幅度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步。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家庭提供给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也越来越不稳定。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有接近60%的老人都仍在从事传统农业,但由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土地经营十分粗放,收入不容乐观。现在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旱地由于灌溉条件有限或采收果实不便则被直接撂荒。此外,在农村老年人中只有极少数的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障,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还是空白。而对于基础养老金,老年人普遍反映标准较低,希望能够有所提高,以减轻劳作负担和对子女的经济依赖。


  3.2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矛盾突出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养老设施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设施十分匮乏。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一些养老机构和小型社区养老机构床位十分紧张。由于受资金和服务人员水平的限制,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多以家政服务等物质生活照料服务为主,至于涉及老年人保健康复、精神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则十分缺乏甚至没有。


  3.3休闲生活单调,精神慰藉缺乏


  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较大一部分的老年人认为强烈的孤独感及乏味的生活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大城市迅猛的经济发展及大量工作岗位的提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子女虽然可以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精神上失去了寄托。此外,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形式十分单一,虽然是以群体为主,但大部分以聊天为主,聊天的话题也十分有限。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农村文体设施落后等问题使得老年人社会交往范围狭窄、休闲生活单调、精神慰藉缺乏等问题十分突出。


  4对策建议


  4.1“CSA模式”结合乡村旅游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大多与农村经济的落后有关。除了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以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才会更有保障。正如调查区域的农村,位于成都市郊区,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较好,土地耕种质量较高。CSA模式的推行,不仅可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该地区休闲生态功能及农业生态功能的发展诉求。


  CSA(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即“社区支持农业”,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日本,并迅速传播到欧美诸国。它是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渴望及食品安全危机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生产及消费模式,CSA的核心理念为在生产与购买之间构建一个社区,让消费者和农民产生紧密直接的联系,让消费者借助互联网直接购买CSA农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从整体上说,CSA模式与农村旅游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CSA农场不仅可以提供有机农产品,还可以集农业观光、体验式农场、农家乐、度假旅游等要素于一身,形成一种综合的独特旅游模式。消费者可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到交通便利的CSA农场从事农业劳动,品尝有机食品,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恬静的乡村生活。


  4.2完善养老机构设施,提高养老品质,鼓励“睦邻互助养老”


  完善养老机构设施及服务,首先需要明确政府责任。政府应该做好养老设施的总体布局与预测,减少有的地方养老设施紧缺或空置的可能。其次,政府应承担农村养老机构基础环境改善的重要职责。包括改善农村养老机构周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改善其内部卫生条件、设施设备及院落环境。此外,养护人员短缺及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应規范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价标准,将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和获取财政补贴的条件。要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意识和技能。


  考虑到自身经济收入情况、养老院环境、服务品质等因素,对于大部分空巢老人及孤寡老人,若不是生活不能自理,大多不会选择养老机构养老。在如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削弱,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睦邻互助养老”模式是值得推行和借鉴的。


  “睦邻互助养老”模式的典型案例即2008年由河北邯郸肥乡县农村的“肥乡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村集体出资利用村内闲置房屋改建互助幸福院,并承担水、电、暖等日常开支。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都可以自愿申请入住,由子女承担衣、食和医疗费用等。在互助幸福院中,大家互相照顾,共建自由、快乐的生活空间。“睦邻互助养老”模式不仅养老成本低、且机制灵活、操作方便,能让老人留在熟悉的环境里,和熟悉的邻居相处,不仅解除了老年人孤独寂寞的烦恼,还缓解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


  4.3发挥老年人余热,树立“老有作为”的养老观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我们不应该消极的看待老龄化问题,要想办法让这些老人成为农村社会或者农村社区的宝贵资源。老年人并不是社会的负担,相反,他们有丰厚的历练和人生经验,人虽退休了,但并没有退出社会,老年人依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在韩国、日本等国家,有许多老年人工作团队,他们都在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开出租车、去社区修剪花草、清扫街道、做义工等。他们做这些并不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想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心灵有所依托,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老年人工作团队也会不定期的组织一些交流会或户外活动,老人们可以在一起交流思想、锻炼身体、切磋技艺。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配合,不仅要宣传鼓励,还要在政策上积极扶助,在行动上热情支持。


  5结语


  随着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增多,农村养老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针对农村养老问题,发展农村經济是关键;其次,政府应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减轻老年人经济压力;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合理配置老龄化设施,提高老龄化服务质量;最后,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能动力,鼓励老年人参与村庄及社区建设工作,组织集体活动,丰富老年生活。要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健康稳步发展,让广大农村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成果。


  作者:范茜等

  第2篇: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


  一、研究地点概述


  1.调查地点的选择缘由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即农村老年人口在农村总人口数中所占比例要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在城市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农村人口老少比例大于城市的现象,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之所以称为倒置,是说城市并没有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反映出有更高的老年人口比例,反而是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市的现象。[1]


  2.贵州省紫云县大坡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从分类上看,可把贵州省紫云县大坡村老年人分为能干农活、只能干家务、日常生活需要别人帮忙和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四类。通过笔者调查得知,经济条件和自己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大都自己居住或者跟老板一起居住,主要原因为:①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会觉得有诸多不便;②他们害怕产生家庭矛盾,造成儿子与儿媳或者女儿与女婿之间的不和;③当前这一时代的老年人往往有多个子女,老人在年轻时候辛辛苦苦为各位儿女安置了家庭,人到老年他们却不知道与那位子女住在一起,为了避免子女之间因为经济利益和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的照顾问题产生不必要的家庭纠纷,老人觉得还是自己找一个地方与他们分开住比较妥当。


  当前农村年轻人由于外出务工、上学等原因背井离乡,长期生活在城市,对于老年人的精神交流与慰藉不断减少,产生了一个闲,一个忙;一个要人陪,一个没时间陪。的矛盾,老年人精神赡养不足问题产生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局限于看电视电影、做家务、听收音机、带孙辈、串门聊天,而日常的聊天对象和知心话倾诉者则主要是邻居、老伴、孙子女。这些使我们看到,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中,来自邻居和朋友的支持越来越多,老年人和儿女家长里短、促膝长谈的言语沟通机会几乎不复存在,老人从儿女那里得到的精神慰藉减少,甚至消失。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己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这也是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中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的衰落。我国农村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这种小农经济形成于两千年前,从井田制到均田制到土地能够自由买卖,土地束缚无数劳动人民。他们守着自己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父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养育儿女。儿孙继承这块土地,再为年迈的父母养老送终。离开了这块土地,他们的生活则没有了保障,守住这块土地,则生有室,葬有地。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的主要生活资源来自土地,种田是农民们主要的谋生手段。土地成为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然也构成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但是这种以土地为基础的传统农村小农经济,伴随着社会转型,正逐步走向衰落,在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甚至已经解体。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流动。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家庭中,老年人的子女在外务工或者求学,有些子女半年或者一年回家一次,有些甚至几年都不回家,寄回生活费用是外出子女唯一能为老人做出的贡献。在农村,剩下的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子女,他们互相扶持,共同承担着日常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


  (3)农村集体养老经济支持力度不足。关于五保供养的标准,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这样规定:不可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也就是不亚于本地区人均消费水平。对于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提升供养标准,保证五保户的生活质量。一些地方因为地方财政紧缺或五保工作没有受到重视,多年未审批新的五保供养对象,造成很多新的困难群体没有纳入供养范围;有的虽然被评为五保户,但从来都没有领到过救助金。


  三、解决贵州省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緩解弱势群体的养老压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在现实中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农村经济不发达,还不能构建全面覆盖的低保体系,而是有一定的名额分配,这一名额分配必然成为稀缺资源。农村老年人为了获得这一稀缺资源,许多人会利用人际关系作弊,若想把农村低保发到最需要的老年人手里,以缓解养老压力,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规范低保申请程序,在正常的低保申请程序方面,农村老年人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时,需要经过相应的程序,主要有申请、调查、审核与批准、发放保障金。“老年人困难户在实际申报过程中,由于并不清楚低保的申请过程,所以一般都是村委会先向乡镇社会事务办反映困难户的情况。乡镇社会事务办下来核查,认为符合老年人低保的条件就让困难户写申请报告,有时也由村委会写作申请报告。申请报告经过村委会上交到乡镇社会事务办。之后社会事务办再具体核实该农户的收入。”[2]


  (2)确保低保发放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是实施农村老年人低保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严格低保申报条件的基础上,必须认真做好农村低保资格的确认审核。严把身份关,以当地派出所户籍为准,低保居民必须持有当地户口;严把收入关,摸清保障对象的实际收入水平,准确合理确定低保对象;严把人口关,逐户核定,逐人核实,严防超报、多报家庭人口的现象。要做到事前公开,把村民代表评议确定的低保对象在全村公开,乡镇政府调查核实后,将确定的低保对象在全村公开后,县民政局审批后,委托乡镇将低保对象拿到村委会公开。


  作者:卫小青

  第3篇: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种种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迈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且农村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均远远大于城市。虽然国家已经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完善,但是,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仍然普遍面临着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精神情感慰藉等需求无法满足的现实问题[1]。要想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妥善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问题。然而要解决好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养老政策的支持、有关法律的保障、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而且需要我们了解农村老年人真正的养老需求,进而分析他们的需求类型,了解他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原因,寻求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探索尽快建立起以需求为本的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模式[2]。


  一、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类型的评估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长期以来,生理需求都是人类生命中最基本的需求,即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水、食物、睡眠和生理平衡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不断退化,生活上的困难变得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无法生活自理。例如做饭洗衣、清理房间、外出行走等等,这些在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在很多老年人那里却成了重大困难。另外,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差,长期失眠必然导致他们生理的失衡。因而要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唯有先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达到农村生活需要的基本标准,然后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他们较高水平的需要[3]。


  (二)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


  医疗保健需求是指对自身的安全、自身稳定的生活和自身免受病痛折磨等方面的需求[4]。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如果医疗保健需求没有达到他们所要求的标准,那么他们就会缺乏安全感。当下,我们许多人都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同样,农村老年人也时常被这一问题困扰。随着他们年龄一天一天增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必然导致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要求对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遇到的医疗保健需求重点关注,以便于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工实务时能更好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抚慰需求


  情感需求是比生理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是指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际关系的需求。当人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导致不能够集中精力,做事效率低下。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情感需求则主要是指对其精神的抚慰、情感的慰藉。在农村,老年人因为伴侣去世、子女外出务工、周围人际关系疏远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性格日益孤僻,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减少,从而形成失落感、孤独感。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年人的亲戚与朋友要及时和他们沟通交流,给予老人以精神抚慰、情感慰藉,以此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二、以需求为本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专业拥有多元化的工作实务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相关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了一套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是以尊重生命、维护平等、保护自由、尊重隐私、尊重案主自决等作为专业价值,强调以人为本,以案主为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5]。


  (一)个案工作的社工介入


  个案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中是比较早的工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方法来解决个人的生理、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等问题[6]。结合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问题,建议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动多和农村老年人聊天,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诉说,以便能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类型,为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7]。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运用心理社会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问题。例如对于日常生活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定期进行入户帮扶;对于医疗保健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当地民政部门,让其协助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对于情感抚慰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定期与其沟通交流或让其子女多予以关心,以此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让他们得到情感的慰藉[8]。


  (二)小组工作的社工介入


  小组社会工作是建立在群体基础上的一种工作方法,它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充分沟通交流及相互分享来激发组员潜能,改变他们的态度与行为,促进组员社会功能提升的过程和手段[9]。例如很多缺乏情感慰藉的老年人都有着共同的需求,针对他们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支持小组、交流沟通小组、互惠模式小组以及兴趣小组等,让农村老年人在社会工作者专业的方法指导下,在小组内沟通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能、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小组工作减轻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体味到他人的关心与尊重,使他们的情感慰藉需求得到满足。


  (三)社区工作的社工介入


  社区工作通常是以社区与社区成员为对象开展的工作,工作者以专业的方式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与互助[10]。根据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界定,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模式、社区照顾模式等来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问题,在进行服务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联络者,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沟通,除了建议政府加强农村养老院的建设外,还可以自行联络社会组织来修建养老院,努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场所,让农村老年人也能像城里老年人一样生活在养老院里并能享受到专业人员的照顾;二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治疗者或资源中介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当社会工作组织自身没有能力治疗时,社会工作者则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联系医疗机构,让医疗机构为其治疗;三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精神抚慰的需求,对于有子女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其子女沟通,建议他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对于子女因工作而居住较远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到老年人家中开展活动,给予他们心理治疗和辅导,从而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慰藉。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视角研究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社工介入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进行了界定和评估。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时应该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本,秉承“助人自助”的宗旨,让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能尽快享受到较好的生活环境,过上高质量、高标准的养老生活。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为我国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养老问题时提供新的模式。


  作者:苗纪良

  第4篇:浅析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


  受市场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在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开始推行,但是制度推行的开始也面临许多问题。


  一、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日趋弱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的"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当前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打工,只剩下大量的老年人留守。这种子女和父母长期分离的状况,不仅使老年人缺少子女对他们经济上的供养,更使得农村老年人缺少子女对他们在生活以及精神上的关心和照顾,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削弱。


  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孝道意识逐渐淡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然而现在人们为工作而忙碌,为生活而奔波,孝道意识逐渐被抛到脑后。特别是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壮年,他们的自身生活都难以保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怎样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更有甚者直接不对父母尽孝道。


  3、重视抚养下一代,却轻视对老年人的赡养与照顾。这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村的青壮年在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中,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的。因为他们的财力和精力有限,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就没有充分的财力和时间去照顾老人和给予老人足够的经济支持。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称"新农保制度")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从2009年10月开始,我国开始试点推行新农保制度,虽然说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是刚开始推行,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指导意见》中的规定不明确,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指导意见》中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以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首先,该规定中说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应当"而不是"必须",缺少了强制性的规定,所以,一部分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不愿去参保缴费,从而使老年人左右为难。其次,农村家庭大多数养育了多名子女,是只需一名子女参保缴费老人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还是需要所有子女都参保缴费,规定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而且,老人的子女外出打工,可能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老人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规定中也没有明确解释。除此之外,这种规定带有一定的"捆绑"性质,反而使农村老年人处于被动位置,没有切实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权益。


  2、新农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存在问题。首先是新农保基金运营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目前,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因此,大部分基金都集中在县级运营,这就使得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受到信息和人才投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并且,这种基金管理的分散化使得基金无法形成规模,也就使得投资收益不高。其次是新农保基金的管理问题。由于基金是县级管理,就很难摆脱地方的"行政干预",存在被挪用和被挤占的风险,而且管理上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三)农民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农村的耕地面积正在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力度也在逐渐增大,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因而附着在土地上的保障也随之消失。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被归入城镇居民的保障体系中,享有城镇居民应该享有的各种保障。


  2、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开发,使得自然环境逐渐恶劣。近些年,极端天气不断出现,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旱、洪水等使得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变得不稳定,加剧了农民的生活风险。


  二、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因为在农村,家庭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承担者。主要措施有


  1、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就不用背井离乡,可以留在当地工作。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对生活的需要,促进本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农村老年人无子女在身旁照顾的困境。


  2、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完善关于赡养老人的法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们逐渐忘却"孝"的今天,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使"孝"重新回到人们心间。但是仅仅加大对孝道的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用法律巩固其地位,确保其的实施。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确保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逐步完善新农保制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使《指导意见》中的规定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取消捆绑性的条款。使工作人员在实施新农保制度过程中,有切实的原则可以依照,按程序和步骤正确进行,用具体的规定解决问题,做到公平、公正。同时,取消捆绑性的条款,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不用和子女的行为有关联,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2、对新农保基金进行科学的运营和管理。加强对新农保基金的规范管理,交给专业的机构进行投资运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确保对基金的管理科学、严谨。同时,要加强对新农保基金的监督,杜绝地方政府对该基金的挤占与挪用,确保新农保基金的安全。


  (三)稳定土地政策,确保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土地保障还是十分重要的。农村老年人通过劳动或有偿的土地流转,可以获得自己老年的生活保障。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民长期且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防止农民土地权被侵犯的现象发生。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构,建立特困老人的社会救助体系,使得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等在内的农村老年人生活有所保障。总而言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应继续强化家庭和土地养老的功能,同时建立和完善新农保制度,加强国家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从而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作者:侯雅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