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有所蔓延,一些师范生的伦理道德意识也趋于淡薄,教师失德的行为时有发生。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如何在教师职前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是师范院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师范生伦理素养现状,探讨了伦理素养的培养方法。
《荀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师范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素养,还要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因为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给学生做好表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同样具有高尚的品格。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师范生伦理道德培养的现状
总体而言,教师道德现状不错,但还存在一些负面问题。这种情形,影响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违背了教师的伦理道德,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负面影响。据调查,部分师范生报考师范学校并不是因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而是因为高师易于被录取,还有的学生是在家长动员下才报的师范专业,这些都导致部分师范生的思想不坚定,学习动力不足,集体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某些师范生不能按照师范生守则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些都暴露出学校在师德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师院校要加大师德培养的力度,把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到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的师范生教育伦理素养培养的层面,加强师范生教育伦理道德的培养。
二、某些师范生伦理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极端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
功利主义是一个思想学派,其基本精神在于对个人利益的肯定。不可否认,适度的功利主义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然而,极端的功利主义会导致个人利益至上,甚至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当前,功利主义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带来了消极影响,使某些学校的德伦理教育成为“走过场”,培训方式也沦为“形式主义”。
2.教师师德规范制度方面不健全。
“师德”作为教育伦理的核心内容,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相结合,单靠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是很难实现的,只有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使师德培养的效果更加高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3修订版)》(以下简称《规范》)进行了修订,新《规范》共六条,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每一条规范后都对其具体内涵做了简单的解释。新《规范》与时俱进,引入新的时代元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与旧《规定》相比有较大的改善。尽管如此,不足之处仍然存在。如对教师职业专业特性的体现不够好,同时规范不太全面、不太具体、失之于抽象,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利于操作。
3.师德保障制度不健全。
师德制度如果只局限于文本形式,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执行机制,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师德保障制度是保障师德的重要保证。当前,师德规范的制定和执行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并以行政文件的形式予以颁布和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程序,缺乏普通教师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使教师处于被动地位必须接受,这样不利于教师的认同与内化。在师德培训过程中,某些地方的学校又流于形式,授课教师缺乏激情,培训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几个人真正地去听课。究其原因,就是在师德规范实施过程中没有真正地理解、尊重和关心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受训主体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师德评价机制不健全,重定性分析,缺定量研究,弹性较大,模糊性强,师德水平不能科学考评。
三、师范生伦理素养的培养方法
德育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影响过程,要通过多种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任何单一的模式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师范生伦理素养的培养方法。
1.改善社会环境,促进师德建设。
当今某些学校德育的困境,是教学内容与社会风气反差较大,一些新闻媒体又对教师职业进行“妖魔化”,把个别教师的失德行为进行夸大化,这些对教师的形象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德育建设。功利主义价值观者大行其道,造成社会道德和学校德育的“失序”。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都应该建立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对社会生活和学校德育要进行引导和规范,都要求公民培养制度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建立道德规范制度,而是人们缺乏制度意识。不尊重、不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因此,相关部门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的措施是实施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以树立制度意识。制度建设与公民教育必须双管齐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共同挽救“失范”的社会道德生活、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
2.规范相关制度,促进德育建设。
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师德规范的内容要具有专业性,能够反映教师的专业特点,做到其他职业道德规范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师德规范要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要涉及教师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师如何处理和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和家长的关系等,避免大而空的口号。要对师德规范进行改进、完善和创新。在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要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让教师群体更有社会地位,更有幸福感和荣誉感。在师德评价方法上,要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力求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师德评价要与职称评审、业绩考察、职位升迁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对师德的重视,避免德育流于形式。
3.开设伦理课程,加深伦理观念。
师范生要学习一些师德规范,把师德规范的学习放到开设课程的高度,系统规范地学习教育伦理知识,同时还要把师德规范内化成为自己的信念而不是背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目。研究发现,某些师范生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薄弱是对一些教育伦理缺乏正确的理性认识,没有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知识不断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如果仅仅在这些学科中穿插教育伦理课程,肯定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师范院校有必要给师范生开设专门的教育伦理方面的课程,让他们形成深刻的伦理观念。当然,教材内容不能机械陈述,而要生动有趣,设置一些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和评判,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切忌道德说教。
总之,师范生伦理道德培养要改善社会环境,规范相关制度,开设伦理课程。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师范生的教育伦理修养,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以上的方法都是外因,关键还得让师范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师范生自我修养、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做到致知、内省、践履和慎独。
作者:韩艳 来源: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