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浅析《道德经》对高校师范生自我修养的启示

2016-04-14 15: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急剧上升期,品读《道德经》,对提升个人修养和充分认识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智慧,采颉一二,有助于我们探究其对师范生自我修养的提升和正确教育观的树立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修身治学——绝圣弃智,脚踏实地

 

  师范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有着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同时他们又处于完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师范教育,提升师范生个人综合素养和培养良好心态,对其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十分必要。老子《道德经》中丰富的修身治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可以从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强化专业基础和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师德精神两个方面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严谨治学,绝圣弃智

 

  道教中绝圣弃智释义为:放弃智慧,抛下仇恨,回归原本的状态,即返璞归真,人在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利诱,所以要通过修炼,达到这一目的。这是老子的教育哲学思想中的教育知识观的体现。

 

  《道德经》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旨在提倡:以心灵去感知体会,天然质朴地表现事物的本真与内心的感受。老子又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因此,真正的圣智,不执着于形式。这里,老子不是在宣扬愚昧思想以愚民,而是希望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重视核心本质,注重精神内核,保持纯真质朴,不因有了知识而生智伪巧诈之心。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实现绝圣弃智,首先应努力涉猎多领域的文化知识,同时要能够求甚解求本质,还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回归本真。

 

  老子还进一步强调,在严谨治学,认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老子认为,掌握知识以不断增加和积累为特征,而提高精神境界则以不断减损为特征,即减损人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为学就是要扩充知识,增长见闻,提高文化素养,这才是为学的根本;“为道就是要净化内心,不断提高个人境界、思想水平,不断降低私欲,消除不适合自然法则的杂念。为学为道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基础,有助于内心境界的净化,从而实现为道

 

  ()脚踏实地,以至千里

 

  老子通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告诉我们:一切成功和成就都是点滴积累的过程。作为师范生,要能够拥有一桶水,从而才能自如地传道授业解惑。

 

  要想拥有一桶水,首先,师范生应正确地评价自我,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实际的人生目标,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应当知易守难,以易当难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道家认为自知自胜知人胜人更重要,更难以做到。因此我们要用积极平和的心态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迈向成功。这就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深刻含义。

 

  其次,要谦让温和,宽以待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老子告诫我们,圣贤先哲懂得先替他人着想而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甚至生死来处世而利益兼顾。无私才能完成人生的自我实现。作为髙校师范生,应当努力实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谦让温和、团结别人,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者,辩证思考,解决困难。师范生可从《道德经》中学习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大学里提供的各种学问,既具有科学性,是正确知识的累计;又具有艺术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师范生应理解其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先知其所以然,后知其如何教。这不仅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积淀,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帮助。

 QQ截图20160406165025.jpg

  二、体悟哲思一道法自然,追求上善

 

  师范生作为一名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良好的师德,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走向岗位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研读《道德经》,学习老子的教育思想,不难发现,其主张道法自然,感悟自然之理,这亦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何为教育的目的?在老子看来,培养出能够使人悟、体、弘、唯是从的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圣人也是道家的理想人格。圣人最本质的品质特征是无为。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真状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理念的重要主旨,老子主张顺任自然而不加干预,主张让人民自我育化、自我升华。

 

  作为一名师范生,本着这一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良好的师德和科学的教育观。

 

  ()道法自然,玄同不弃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长生的原因在于它毫不吝啬,毫无自私,以天下为重,故此老子认为:圣人后其身体操拖;外其身而身存。即不争不抢、无私奉献是个人的真正生命价值。教师更应如此,大公无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博爱的,能够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对所谓的坏学生,用大爱铺平学生的成长成材之路。这即是道法自然的美好境界。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相信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由坏变好,想方设法进行教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双方相互信任,才能在学生中搭建民主平等的桥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快乐地接受教育。

 

  ()信言不美,追求上善

 

  老子认为为师载道贵在心存慈爱,慈爱之源则为质朴。要做到质朴,就必须讲真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即真实的话不需要修饰,需要修饰的话就不是真话。教师应是质朴的,胸怀赤子之心的,这符合自然之道,作为一名师范生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质朴品格,促使自己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教化育人真正作为自己热爱崇尚的事业而非简单的职业。更要对学生谦和热心,提髙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平和地传道,授业,解惑

 

  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水能滋养万物却从不居功自傲,毫无保留地奉献。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把持要津。这就是其美德所在。教师应学习水的这种根据自己的本性发展,退让、谦和的生存形式。对广大师范生而言,如水的品行就是给予学生最广博的、最无私的爱。老子说:“慈故能勇,即拥有慈爱就获得了无尽的勇气。慈爱也是师范生师德修养所必备的重要品德。教师师德的灵魂和奥妙就是真爱,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哲思。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