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伦理道德论文

中英伦理道德思想之比较

2016-05-31 11: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与英国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世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有着五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和有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英国,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间交往日益密切,各国间的交往不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断地拓展。以中国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以英国现代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交往中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英国的价值观与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我们有义务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实现文化互补和多元化。为此,我们对中英伦理道德思想试作如下比较,希望引起人们的共识。


  一、中英伦理道德思想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所决定的。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伦理道德思想还受该民族生活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中英伦理道德思想形成的地城环境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它的北边是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再向北,是更加难以逾越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西北是黄土高原、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及沙漠,西南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险峻的青藏高原。东边面临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由此看来,地理环境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隔绝机制。再就内部而言,由于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回旋余地比较大,北方有兵荒马乱、自然灾害,可以往南迁徒,反之亦然。外面的自然障壁与内部回旋的余地,形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环境上的两大特点。


  就自然环境而言,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地处北温带,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旱涝交替,十年九灾。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要同凶猛的洪水搏斗,又要同无情的干旱抗争,以极大的付出,换取微薄的收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千年一个模式。这种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吃苦耐劳、适应性强的坚强性格和保守内向、安于现状、眼光狭窄的性格心理。抵御自然灾害和兴修水利工程就使得中华民族自始至终有团结协作、和睦相处,求和谐、求统一的精神品格。


伦理道德


  英国属于岛国,领土面积狭小,与外界交往方便,这就形成了一种向外拓展的文化类型。英国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发展农业、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面临大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就使得英国的工商业特别发达。优裕的物质生活和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造就了英国人开放、好动、富于冒险精神的民族性格。自然环境的优越也使得英国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注重享受和相互间的竞争,提倡个性发展和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欲望的性格心理。


  2.中英伦理道德思想形成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发展分为五种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不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标准,不同地区的社会进程不同,使各地区间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亦不尽相同。


  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较短暂的奴隶社会、搜长的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在明末清初曾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由于反动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德治”和“仁政”,注重情义,鄙薄“技艺”。“仁”的核心就是“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都是由“礼”规定的礼”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使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达到“中和”。


  英国经历特别短的原始社会,较长的奴隶社会,非常短暂的封建社会,就进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英国的社会进程中私有制比较发达,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由“契约”规定的,并靠宗教信仰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英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是“自由”、“平等”、“公平”和“诚信”。


  3.中英伦理道德思想形成的文化环境


  主要有三:(1)中英文化的构成、来源不同: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以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以及外来的佛教文化发展起来的,因此比较单一。英国文化有三个源头: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犹太人的基督教思想。(2)中英文化结构不同:中国文化是哲学、伦理、政治三位一体,而英国文化是哲学、伦理、宗教三者紧密结合。中国文化以政治、伦理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以宗教为核心。(3)中英文化理论基础、哲学思想不同:作为中国文化理论基础的是以孔盂之道为主导的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它强调研究政治、社会问题,很少涉及自然问题,具有博大的思想理论体系,注重抽象思维,强调修身、养性,主张人世(参与政治),很少研究社会的具体问题。在对待矛盾与斗争的问题上则强调和谐统一。英国文化则是以自然科学的高度发达为基础,既研究社会也研究自然,通过研究自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因此英国文化注重科学、严谨,强调斗争、转化。


  二、中英伦理道德思想的差异


  1.出发点不同:中国是政治伦理,英国是宗教伦理


  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国民以农业为本。因此,中国农民很少空想,宗教思想很不发达。尽管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扶持各种宗教,宣传鬼神迷信,但对于老百姓来讲又总是敬鬼神而远之,重生,不重死。作为知识分子,研究的重点也不在自然科学,而是放在社会、人生、人际关系上。正因为从上到下都注重研究政治、社会、人生,决定了中国伦理道德思想是以个人道德、政治道德为出发点的。“修身”、“养性”、“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伦理思想的精华。孔子认为:“为政在人,教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正也,政所以不正不正者也。”他的论述就是古代伦理与政治关系的最好解释。英国人注重研究玄学,喜欢思考和研究宇宙的产生、起源、发展等天外玄妙的问题。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一些自然现象不得其解,由此产生了宗教神学思想。中世纪初,基督教普及之后,摩西十戒几乎成为英国人普遍尊崇的道德信条。“原罪”的学说在近代和现代有神论哲学家们的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发展到19世纪时,尽管学说纷纭,并不断遭到批判和冲击,但由于宗教观念渗透到了文化的细胞核里,所以很少有思想家从正面彻底否定上帝的存在。到了20世纪,宗教的观念形态早已与原来的宗教形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作为一种文化及其久远的历史渊源,仍然在人们的心灵中有着强大的潜在力。


  2.本位不同:中国伦理以家族为本位,英国伦理以个人为本位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家庭为基本单位,并以皇权一官吏一家族一家庭这样的形式排列。国家的基础是乡,乡民以族而居,把家庭生活作为人生理想的最基础环节和依托。在家族、家庭内强调伦理关系,用严格的伦理关系来确定每个人在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中的地位。西汉董仲舒为巩固封建“皇权”统治,在儒家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三纲五常,在此后的几千年来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人们正是以这种“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封建伦理关系来确定自己和别人的本分、价值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得个性完全被扼杀。英国自古以城邦为国家基础,城邦是团体组织,通过城市来组织居民并实施统治,而家庭关系则比较松散。从奴隶社会开始,其私有制就比较发达,法律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个人权力不受侵犯。因此英国人人私有观念强。进人中世纪后,由于政教合一,教堂、教区把每个教民组织起来过宗教生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个人通过教会组织同国家发生关系,因此很少有家庭、宗族观念,形成了一个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社会,个人的权利、价值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


  3.价值取向不同:中国重视道德价值,英国重视功利价值


  中国古代是以家庭、家族为本位的,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调节人际关系上,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忽视或不重视对自然科学研究,形成了特殊的价值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君子谋道不谋食”。并且,用这种价值观指导政治、选拔人才,也使整个社会空谈抽象的道德之风很盛,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英国人继承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灵魂说>的道德理论,将人的灵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性,一部分为感性;与此相适应,人的美德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理智的美德,一种为道德的美德。一个人的价值应是二者皆有,但起主导作用、决定人的价值的则是理智的美德。英国人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对大自然、对科学、对生产的研究上,重视发展生产力,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尽管中英两国都主张德才兼备,英国的德必须用才来支持。在英国有知识、有才能的人都受到尊重。中国强调德才兼备,但突出以德为主。重视道德的积极方面是可以帮助人们准确把握人生,消极方面是使人谨小慎微,在压抑的氛围中有才之士难以施展才干。


  4.哲学基础不同:中国伦理主张“天人合一”,英国伦理讲“人与自然对立”


  中国和英国都认为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女蜗之后造人。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造天地万物之后,在第六天造出了人。在中国的先民看来,世界的一切都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用不着神以外的管理者。而在英国人的眼中,人担负着管理世界、主宰万物的使命。中国的道德是为了实现“与天地参”,而英国的道德则是以治恶为宗。


  5.性格心理不同:中国道德重和谐,偏保守;英国道德重竞争,偏进取


  中国人不仅讲义,而且讲情,二者结合为和,“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大地根深蒂固。这种与人、与天都求和睦相处的思想,使得中国人重感情、讲义气,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恰,到处充满人情味,也导致中国人偏保守、易满足的性格心理。西方人讲究天人相分,人应该通过努力来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这种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使得英国人偏竞争,不易满足。


  6.内容和形式不同:中国重内容,属伦理型文化;英国重形式,属科学型文化


  中国的道德以学习伦理规范、养成良好习惯、做中规中矩的老实人为目的,因此非常重视道德内容的构建。中国的德目详细而严格,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慈忠顺,甚至进食、坐卧、站立、行走,以及服饰、语言、待人接物、祭祀祈祷都有规范要求。英国的道德要求倾向于开放、外向。《圣经》的条目是行为公正、办事公道、不诽谤他人、不伤害尤辜、不收受贿略。由于英国人重视磨练理性、认识真理,道德内容被削弱了,而让位于道德的形式和方法。


  7.目的不同:中国道德着力培养内在美和人格善的君子,英国道德强调革除对个人的外在束缚,实现人的潜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一向以文雅、坚忍、善良、大度、勤劳等美德而著称于世。儒家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正直之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抱负的圣贤。由于古代中国的教育以伦理为本位,道德几乎成为教育的惟一目的。古代英国的不同时期德育的目标各不相同,如培养得到政治权力的**纯正哲学家"和研究哲学的“强有力的政治家”等等。欧洲文艺复兴之后,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加灵活。近代以来,英国的道德目的更多地集中于能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活动,乃至具有开拓精神的冒险家。


  8.側重点不同:中国道德重私德,英国道德则重公德


  所谓私德,是处理私人与私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而公德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由于中国人讲究家族宗派,很注意调节家庭、家族、宗派之间的关系,因此心胸狭窄,把个人的私事看得很重,也爱打听别人的私事,几乎没有隐私权。而西方人一直处于团体之中,注重讲究公德,对私人道德不过分看重,尤其是荨重别人的隐私权。


  9.本质问趙不同:中国强调人性本善,英国认为人性本恶


  一般来说,在中国文化中强调人性本善,这种人性论渊源于孔子,从他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的原则来看,他是主张性本善的。孟子发展了孔子性本善说,将人性归结为社会性,完成了从自然到人的转折,使得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成为后世人们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英国的道德理论中人性恶的思潮占主导。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说,即人之初之际,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来受苦受难,在世上只有悔罪,才能得到解脱。在英国人的眼里,人性自私,人一生到这个世界就是来赎罪的,没有恶也就没有善,有了恶的存在,才有善的规范和价值。


  10.德与法的主导地位不同:中国重道德,英国重法制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道德的民族,讲究德治,以德治国、以德治人在中国已成共识。中国的传统是“道德化的法律”,以道德为本位,将法律纳入基本道德规范系统;而英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其传统是“法律化的道德”,以法律为本位,一件事是否道德取决于是否合法。中华文化强调的是群体性利益,通过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不能为私利损害群体利益或他人的利益。西方文化重视的是个人权利与利益,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人们的“自由”不被他人侵犯,维护的是个人权利的“正义”。德治强调的是自律,法治突出的是他律,自律和他律不可偏废。


  总之,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中英伦理道德方面的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往的加深,中英伦理道德思想的精髓将为人们所继承和发展。今天,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一方面要学习英闰伦理道德思想中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和观点,另一方面也负有庄严的历史使命,继承中国优良的伦理道德思想并将其向外传播,使中英伦理道德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马永辉

                                                  (大庆石油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