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谈谈中外科学传播对比研究

2016-11-17 1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科学传播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科学传播的理解、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问题的解析这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中外科学传播研究。

 

  科学传播是一个新兴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领域,目前大家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需要对科学传播有个清晰的界定,才能让科学传播工作有新的进展。为此我把中外科学传播加以对比分析研究,使我们对科学传播的概念、存在问题及其前景有一个整体把握,这将有利于我们开展具体的科学传播工作。

 

  1 对国内外科学传播的理解

 

  科学传播简单理解就是科学大众化的传播。广义上科学传播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但通常我们所指的是西方近代科学的传播。

 

  1.1 国外科学传播历程

 

  自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科学家通过出版科普书籍,向社会大众宣传新科学。人们开始理解科学,使用科学并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科研经费的一度攀升和科学应用的负面影响出现,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泄漏等问题,公众对科学的支持和赞赏程度下降。学者和相关决策者们认为,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出现,公众可能对科学的理解不够充分,而不支持对科学的投入,于是英国皇家学会1985年发布了《公众理解科学》报告,开启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和传播,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2000年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发布了报告《科学与社会》,以此为标志开启了科学传播阶段,强调科学家和公众双向互动,是更进一步的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从而让公众信任科学。

 

  总体来说,国外有较多的科学传播活动,社会公众与科学家有较多的交流机会,公众也比较关注科学的进程。

 

  1.2 国内科学传播历程

 

  西方近代科学,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鸦片战争让中国人看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先进性,中国人感受到的西方近代科学的力量。从此国人觉醒开始从军事技术等学习西方的科技。这很容易让我们把科学误解为技术。近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技术之本科学,以前早期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彻底改变,西方的科学理念开始被中国人引进接受,并逐渐替代传统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所一致认可的意识形态,大家都认为应该发展科学。甚至过于信任科学,科学主义在中国盛行。

 

  对科学的不同理解,使我们对科学传播也有不同解释。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理工翟杰全教授提出的科技传播和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提出的科学传播

 

  总体来说,中国从西方技术学起,正好符合中国实用文化传统,但中国若要新的突破,则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创新探索理论研究。

 

谈谈中外科学传播对比研究


  2 中外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中外科学传播过程中,对待科学持不同的态度,因此在科学传播中也存在不同的问题。

 

  2.1 国外的问题

 

  简单说,国外科学传播的问题是信任问题。西方人崇尚真理,他们探寻普世真理,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其客观性。如果有出入他们就会质疑所信任的科学。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经费是要取得大众的信任理解才可以顺利得到。但科学的试用有时是不受科学家掌控的,当科学被误用产生负面影响,公众就会质疑科学,甚至是不信任,导致科学研究开展不顺。这是一个需要对话理解才能取得信任的长期过程。

 

  2.2 国内的问题

 

  国内目前公众还是对科学深信不疑,国内科学传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一:对科学和技术的混同理解。中国是在列强侵略战争中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的,我们看到了坚船利炮的先进性,再加之我们的实用主义文化传统,让我们容易把科学误解为科技,把科技误解为技术,科学被当作工具与技术混用。

 

  问题二:缺乏科学精神。正如万小龙所言在西方,是先有科学精神才产生了近代科学,然后才有近代技术和近代工业。如果说这个过程是由内向外的,那中国人的学习过程则是由外向内的,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精神。”[1]现在该是我们正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我们的科技整体都有一定的提高但缺乏一种原创的科学精神,这将影响我国的创新发展。

 

  问题三:科学主义盛行,缺乏反思。科学主义强调科学的万能,即用科学的方法思维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中国人是过分的信任科学,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好处,但也要对存在的问题警觉起来。在传播科学的同时我们要反思科学本身的局限,并注意到滥用、误用科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我们要保持客观理性的头脑,不盲目夸大科学的作用,出现问题时也不急于反对科学。

 

  2.3 共同的问题

 

  科学传播活动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有些盲目性。科学传播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实践参与人员通常是小范围的开展活动。理论研究没有举世瞩目的著作。

 

  3 对于存在的问题解析

 

  3.1 国外问题解析

 

  对于国外存在的信任问题,需要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交流,可能公众懂了理解了科学家所做的科学研究和工作流程,就会改善他们理性的对待科学事件。与此同时科学家也会理解公众的思维想法,使双方达到某种恰到好处的信任。这是一个不断交流理解的过程。

 

  3.2 国内问题解析

 

  中国人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中国实用主义的传统,容易让中国人从技术的角度看待科学。所以在中国谈科学传播,首先要正确理解科学的含义。北大吴国盛教授认为科学有三种定义,由宽到严,分述如下:第一种,把科学定义成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第二种,把科学定义成由希腊思想发端的西方人对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态度。第三种,把科学定义成近代科学,即在近代欧洲诞生的那样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知识形式和社会建制,这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科学定义。”[2]这种近代西方科学具有强力意志,是功利性的、力量型的、征服和控制型的科学。[3]

 

  现在我国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科学主义在中国还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从西方已出现的如核武器的使用,环境污染扩大化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反思科学,才能让科学在服务人类的正确航程上。

 

  3.3 共同问题解析

 

  科学传播是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目前偏向实践更多些。总体工作仍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才能更好地让科学造福人类。

 

  前网络时代,我们记录积累大量的数据,那么我可否从已有的数据去预测科学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呢。这需要拥有大数据的政府和技术成熟的公司共同合作,通过分析现有的数据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我们做好科学传播。

 

  4 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反思科学传播,分清问题认清形势,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发展科学传播,可能会使科学传播事业有个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赵淑宏 来源:科技传播 2015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