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 自然 全面和谐 发展 ,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建立循环 经济 ,已是当今人类 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 现代 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一场包括从经济增长方式到整个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这场深刻变革中的一项重要 内容 。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 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 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耗等融为一体。wWw.133229.CoM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能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持续发展框架中。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些层面包括: 企业 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共生的企业生态 网络 ;城市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区域或整个社会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系统。
循环经济是永续的绿色增长
循环经济是走新型 工业 化道路的重要载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 科学 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 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着眼于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已经开始显现。发达国家上世纪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 问题 ,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城市臃肿、 交通 拥堵等,在近20多年的时间内在我国集中出现,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协调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面对人口多、资源少、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走常规发展道路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达国家的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依靠的是大量掠夺其他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的资源;而我国的发展则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资源和环境支撑。这就需要采用新的发展模式,包括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 循环 经济 需综合施策
目前 ,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总结 各地的有益探索,应综合施策,推动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 社会 和 企业 文化中。转变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发展业绩的重要指标。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发挥税收、 金融 、价格和财政等经济政策的作用,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 法律 法规体系。当前比较迫切的是制定完善节能、节水和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制度,出台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促进资源多重利用。应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研究 、开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面的 科技 力量,关注和研究循环经济中的众多技术 问题 ,如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同时,还应积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坚持试点示范和不同层面的有序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是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当前,应从试点示范入手,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协调推进。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在区域层面,通过发展生态 工业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弃物分层回收体系,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是生态文明
历史 进入近 现代 时期后,人类掌握了变革 自然 的强大能力,通过发展 科学 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与技术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 哲学 基础的工业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爆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自然界不断对人类进行报复,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事实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内,就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对立的地步。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如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正是基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本质和特点,生态文明必然是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 问题 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 中国 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 发展 。但是,由于 自然 、 历史 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 目前 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 农村 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工业 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
上述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 经济 和 社会 的协调发展。首先,经济损失巨大。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 分析 ,由于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不断呈上升的态势。据估算:中国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而到了1993年损失就上升到约1085.1亿元,占gnp的3.16%。1997年统计,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8%。其次, 影响 社会安定。一些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调,致使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迫使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再次,加剧了自然灾害。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最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和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严重地损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江河断流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也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21世纪初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加强生态 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首先,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第三,要在人们的心目中重新扶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同时,还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而且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切不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 发展 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 经济 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 工业 的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工业,一要加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推进传统 企业 向高新企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为生态环境改善创造条件。二要以治污治散为重点,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整顿。三要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动按照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 研究 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 农村 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 旅游 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3.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 自然 、经济和 社会 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 问题 :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4.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 法律 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第一,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第二,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 科技 投入政策。第三,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一要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二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三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总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环发大会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五大 内容 中,无论是环境保护、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例、节约用水,还是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