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现。它摒弃人类破坏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做到在发展中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伟大工程,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旗帜和方向。
生态经济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优化耦合,发展生态经济,就是依照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构建经济系统,实现经济体系有效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机结合,资源开发与资源培育的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2008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在保护好“一湖清水”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符合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计划带的战略设想。建立‘都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不仅关乎鄱阳湖地区、关乎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我国东南腹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改善。环境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应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并有所作为。
1鄱阳湖区环境现状
11鄱阳湖水环境现状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季节性淡水湖。吸纳了江西全省流域面积97%的江河水,省内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多年平均入湖水量达到1285.7亿m。充沛的水量,使鄱阳湖成为世界重要的生态湿地,水清草美花香,水产丰富,珍稀鸟类众多,有150多种鸟类栖息在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6mm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m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m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m(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m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m鄱阳湖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汛期水位上升,高水的时候是湖相,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是河相,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汛期来临之前,呈现洲滩草原景观。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枯水期长,严重影响了鄱阳湖水环境。2007年,湖水水位突破了历史最低点,旱象显露,湖区上千万人发生饮水困难,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及越冬候鸟的数量在减少,2006年底至2007年初,越冬候鸟为46万羽,比上年同期减少27万羽。
1.2鄱阳湖区水环境现状鄱阳湖区46个县处于江西的中北部。该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区内地形为一个大型盆地,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自南向北、由外及里缓缓倾斜;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该区是我省主要商品粮、棉、水产品及油料生产基地,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淡水养殖基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2007年受降雨持续偏少影响,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⑴0k2-度减少到不足50k2,碧波千里的浩瀚水面消失了,周边城市的干旱危机逐步显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鄱阳湖水质持续下降,水质也日渐营养化,造成湖泊所承受的生态压力不断加大;鄱阳湖区还属于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血吸虫病仍然严重威胁着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鄱阳湖地区居民生存,制约了沿湖地区经济发展;都昌、永修和星子等县大量的沙化面积使得大风、沙尘灾害时有发生,吞噬良田,水土流失加剧。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鄱阳湖区环境问题分析
21森林防护效益低下随着人口的增长,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毁林开垦、开矿、筑路,一度造成环鄱阳湖区森林资源持续下降,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80年代末,虽进行过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森林面积、蓄积量有所回升,但森林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2:森林覆盖率仅为全省的40%;(2)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比重小;(3)针叶纯林面积大,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小;(4)林分郁闭度小,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森林质量和林地资源流失,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削弱,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22湿地植被退化加剧长期以来,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着一系列的演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强烈。湖滩草洲的实际分布面积逐年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面积的柴、草洲被围垦;洲滩植被生物量逐年下降,鄱阳湖洲滩植被基本上处于一种掠夺式的无序利用状态,利用方式粗放、原始,只利用不保护,使洲滩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价值。
23土地沙化呈递增态势森林植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据统计,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433万12,占土地总面积的201%,其中强度流失面积15.2万h,占土地总面积的7.0%,年土壤侵蚀量达2600万。。区内有77%的县区)列为我省主要的风沙化治理县,现有沙荒面积23万h,目前仍呈蔓延之势,个别地方出现了沙进人退现象。
24生物复合功能减弱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据调查,在20世少了18种,物种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如原盛产于鄱阳湖的红花子莲和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绝灭,湖中现存野生菱角也很少了。一些湿生和沼生经济植物,如荸荠、慈菇、芋等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植物种类减少的同时,各种野生动物也相应减少。如水獭是一种营半水栖生活的动物,湖沼及岸边是水獭的栖息地,随着湖区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湖区水獭己处于濒危状态。在长江流域水中生活的白鳍豚和长江江豚这两种豚类在鄱阳湖的数量比以前大为减少。
25气象灾害不断发生鄱阳湖区为我省主要的粮、棉、油、水产产区,然而,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据统计资料分析,鄱阳湖区近50年来出现洪涝、干旱的年份频率比前800年出现的频率分别增加了33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大风、冰雹、酷热、严寒、阴雨低温等出现的频率也大幅上升,湖区隆冬极低温由10年前的一10°C降至一19G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农田沙化、水利灌溉设施受损,影响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减缓了湖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3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生态定位
鄱阳湖是江西省的名片,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鄱阳湖的经济发展关系江西未来的发展,关系全省4300万人民子孙后代的福祉。鄱阳湖地区要成为江西省最具开发潜力和对全省经济最具带动作用的区域,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持“一湖清水”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考察鄱阳湖时指出,保护好江西的青山绿水,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是我们这代人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问题。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我们的青山绿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其生态定位是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江河湖水系得到优化,森林植被、湿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防旱、防涝、防血吸虫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把环境保护建设放在第一位
4.1济区规划工作的要求,组织科研、规划部门做好科学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工作。一是科学编制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编制《鄱阳湖生态保护和发展总体工程规划》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及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二是做好鄱阳湖湿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重点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珍稀候鸟保护等规划;三是做好环境资源培育规划,包括灾后林业发展和生态恢复培育,林木种苗培育工程等规划;四是做好环境资源保护规划,包括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规划。
4.2全力打造鄱阳湖品牌按照温家宝总理“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指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全力打造鄱阳湖品牌。一是准确定位鄱阳湖功能,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提升江西的国内外影响来看,加强鄱阳湖生态保护,使山青水秀、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江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无形资产,这是实现江西崛起的最大优势;二是积极争取鄱阳湖项目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借鉴青海省的做法,邀请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领导来赣考察鄱阳湖,向党中央、国务院提请加强鄱阳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建议,争取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江西鄱阳湖生态保护和发展工程总体规划”三是打造鄱阳湖品牌,精心策划‘鄱阳湖保护和建设院士论坛”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积极呼吁鄱阳湖保护,唱响鄱阳湖保护主旋律;制作鄱阳湖电视专题片,在中央和省电视台播出,扩大鄱阳湖保护的社会影响力;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湿地保护组织、鸟类保护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到鄱阳湖来考察,积极筹办有关国际合作交流会议,提高鄱阳湖的国际影响力。
4.3加快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江西的总要求,树立绿色GDP1念,使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改变应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血防林、退耕还林及防沙治沙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二是以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河源头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工程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南方森林冰冻灾害恢复工程项目对鄱阳湖流域受灾林分、受损程度实行分类施策,分期分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4.4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确保全省实现“十一五’森林覆盖率达到63%的目标。一是大力实施平原林业工程,发展鄱阳湖地区平原林业,加快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城镇绿化。加快四色通道工程,重点抓好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沿线两侧造林绿化,将新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的绿色通道建设经费直接纳入工程预算,已建公路、铁路的绿化由沿线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三是着力建设乡村绿化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绿化美化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好村庄的绿化美化,做到四季常绿、四季飘香、四季有果,达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田间有‘氧吧’,林间有农田”的效果,不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林业产值,稳步促进农民在林业发展中增收致富的目标;四是切实抓好城镇美化工程,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特别要注重对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裸露地的绿化,按照“谁开发,谁绿化”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适时绿化。
4.5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为保护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应全面启动鄱阳湖流域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对鄱阳湖流域生态状况进行综合监测,及时掌握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估环境保护建设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支撑。通过选择不同的区域、不同生态类型布设标准地,进行生态状况监测;建立生态观测点,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建设径流场,进行水土流失、水源涵养状况监测。根据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评价森林生态效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等实物量和价值量)对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6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为保护鄱阳湖和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省政府确定了“三带”和四区。沿湖核心部分属生态保护带和生态恢复带,在这一区域,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势提高,对这一区域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造成影响,要从严要求。同时,鄱阳湖五河上游的赣州、新余、上饶、景德镇、抚州等地区是工业污染的来源地。应积极研究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补偿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使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的利益关系体之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受益者直接补偿体系。如,从依托保护地区景观的旅游部门经营收入、内河航运、水力发电等企业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该区域的生态效益补偿;二是继续推进建立地方生态补偿基金,落实受益地区对保护地区的补偿政策。同时,鼓励社会捐资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鄱阳湖流域保护。
5结束语
鄱阳湖,犹如镶嵌在赣鄱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是力争经过15~20年的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我们相信,环境保护必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浪潮中大有作为,将为建设“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经济发达、高度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杨励君1刘铭富2,刘良源3
(1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29;2江西省赣州市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赣州341000;3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江西南昌3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