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是威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三大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环境意识起着先导和基础作用。由于我国公众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尽管环境保护工作投入较大,却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未得到有效遏制。为了解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状况,找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良方,笔者于2006年8月对南京市800位居民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在南京市的8个主城区从区到家庭每个抽样步骤都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操作,共抽取了720个家庭。随后在入户调查阶段,利用二维随机数表在每个家庭选择1名年龄在16~70岁之间的家庭成员作为样本。此外,为了使样本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分布均匀,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在入户调查之外,还在大街上进行了随机的拦访,共访问80人。入户访问的720人和街访的80人一起构成了本调查的800个样本。
从样本的构成状况来看,在性别结构上,样本中男性占49.4%女性占50.6%在年龄结构上,样本中18周岁以下、18~25周岁、26~45周岁、46~60周岁以及60周岁以上的样本数分别为3个、79个、330个、271个和116个,其中,26~60周岁的主要社会活动人口占样本总数的75.2%①。在教育程度分布状况方面,样本中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中技)、大专和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6%24.1%36.1%345%1.6%样本的职业构成状况见表1。总体而言,样本数量适中,分布均匀,对南京市民总体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搜集资料阶段,在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协助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80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达到100%和98%。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状况等基本情况描述;二是反应变量,主要是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态度、行为等。在统计分析阶段,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11.5版)来处理资料。由于变量多为定类和定序变量,所以采用了单变量描述统计、交互分类表等统计手段。
二、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公众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清洁与卫生的意识不强,乱扔垃圾的现象较严重。在问到“当您走在大街上,如果有烟蒂、果壳或手纸等要扔,而附近又没有垃圾箱时,您通常会怎么办f时,3%的人选择“随手丢了”24%的人选择“趁没人注意时丢了”37.9%的人选择“丢在己有小堆垃圾的地方’,只有567%的人选择“拿在手上或放进自带的塑料袋里,直到找到垃圾箱’。近一半的人都不能做到将垃圾入箱,而且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让垃圾“物以类聚”,或是随手丢弃,不能文明处理垃圾的情况较为严重。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4个统计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群体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异。59.9%的女性能做到垃圾入箱,比男性高出65个百分点。18~25周岁的人做得较好,垃圾入箱意愿为65.8%,而46~60周岁的仅为50.4%。此外,大专以上,尤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垃圾入箱意愿高于其他群体其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垃圾入箱意愿为69.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则达到100%,而初中学历的仅为45.8%。在职业分布上,公务员的垃圾入箱意愿最高(70%),失业、待业和下岗人员的最低(39.5%)值得深思的是,同样是处理日常生活垃圾,87%的人在自己家里却都能做到将垃圾装袋,由保洁员或物业人员统一处理。小家与大家、内与外,情形迥异。
近半个世纪以来,空气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频繁接触到的空气污染源就是吸烟产生的烟尘。吸烟在现代生活中,既是部分人的个人爱好,也是一种交际手段。表面上看,吸烟是一种私人行为,其实不然。由于烟雾在空气中弥漫扩散,1个人吸烟,可能导致10个甚至上百个人同时被动吸烟,既影响他人健康,又污染环境。样本中,223名吸烟者(占样本总数的27.9%,实际吸烟的人数可能更多)在回答“在下列哪些场合,想抽烟时,您会忍住不抽烟f的问题时,41.3%的人回答在“有孕妇或小孩在的地方”不吸烟,51.6%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不吸烟,49.3%的人回答‘在禁烟的火车车厢、餐厅等场所”不吸烟,另外有6.3%的人回答“不管在哪儿,想抽就抽几口”。在所有烟民中,女性占13.5%,其中,不加节制、想抽就抽的女性占女烟民总数的比例为13.3%,而男性中只有5.2%的人会毫不克制。在教育程度维度上,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在自己家里吸烟的比例最高,但他们却能较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做到在禁烟场所不吸烟的比例最高。此外,在对各类职业人员进行比较后发现,在禁烟场所不吸烟的以自由职业者、学生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居多;在自己家里不吸烟的以企业职工和学生居多;在有孕妇或小孩在的地方不吸烟的以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居多。而不管在哪儿,想抽就抽几口的以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居多。
近年来,养宠物成为都市新时尚。但是部分养宠者不能文明养宠,带宠物进商场、饭店者有之,任由宠物随地大小便者有之。问卷中,当请养宠者回答“您平时带宠物出门,会自带铲子和塑料袋等工具收集其粪便吗f的问题时,只有59.8%的人回答会这样做。近半数的养宠者任由宠物随地大小便,极大地污染了公共生活环境。
马天芳认为,环境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日常生活环境意识,二是生态环境意识[1。前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如以上所说的随地丢垃圾、吸烟等都是日常生活环境意识薄弱的体现。这些行为固然造成了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但其危害远不如生态环境意识薄弱造成的危害严重。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告诉我们,人类如果不加节制地使用资源,浪费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将被耗尽从而枯竭。因此,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不能善加利用资源、甚至浪费资源,势必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颠覆性破坏。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足5%,但却消费了世界不可再生资源的33%,对环境的人均损害要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高很多[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増长,追求“较高生活水平”所伴生的过度消费现象对环境的威胁也会大増。因此,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塑造节约型消费模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规定,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应该尽可能地做到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废品和垃圾的处理上,85.6%的人将家中废报纸杂志、废塑料等卖给废品回收人员或废品回收站,67.4%的人曾经将旧衣物、棉被等捐赠给灾民或送给亲戚朋友,58.4%的人用洗衣水、洗澡水等冲洗厕所,51.3%的人会将旧手机、电视等家用电器出售,38.3%的人能做到将废旧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箱,而只有0.5%的人未采取以上任何一种处理办法,直接丢弃废旧物品。由于日常生活废品或垃圾的处理基本属于家庭行为,所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差异不明显。在各学历人群中,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将废旧电池投入专门回收箱的比例不足1/3,远远低于其他群体。
除了家内生活要勤俭节约外,在办公室、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也应节水、节电、爱护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8%的人在外就餐时,会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等一次性用品。61.5%的人在外就餐时,多数时候会将没吃完的菜打包带走。624%的人在天气不太冷(或热)时,在饭店就不开空调。在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维度上,60周岁以上的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等的比例最低(仅为7.5%)约比其他年龄段低6个百分点。女性的节约意识强于男性,75.8%的女性多数时候,会将没吃完的菜打包,而只有652%的男性会这么做。在各类职业中,个体工商业者节约粮食和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比例高于其他职业群体。
保护环境是公民的共同责任。面对他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市民又是如何做的呢?当问到“如果您在公共厕所看到他人没有把水龙头关好就准备走,您会(怎么做)f时,18.9%的人选择“提醒他(或她)应该把水龙头关上再走”,48%的人选择“不是自己的责任,懒得管闲事”,76.3%的人选择“过去把水龙头关上”。这表明,绝大部分人对于他人浪费资源的行为都不会置之不理,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提醒或暗示对方纠正过失,而多数人则直接亲自解决问题了事。市民选择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尽管可以减少那些浪费资源者本次行为的不良影响,但由于他们未能受到警示,以后仍然有发生同类事情的可能。令人忧虑的是,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亲为派”有逐渐増多的趋势。26~60周岁的人中有19.5%的人选择作出提醒或暗示,而18~25周岁的人中只有11.4%的人会这样做。高中学历的有21.7%的人会提醒浪费资源者,而样本中没有一个研究生会选择这种方式。另外,近V10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认为他人的过错与己无关,懒得管闲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新老更替,我们不得不忧虑,未来社会环保卫士是否会越来越少呢?
保护环境,除了要与那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之外,还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改善环境的事业当中。在调查对象中,33.1%的人曾经参加过义务植树活动。但从职业状况维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参与过植树绿化活动的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居多,他们参与这项活动,多数是单位组织而非个人自发进行的。公众自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愿还有待加强。
三、讨论
1.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在某些行为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致性
数据显示,不能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卫生的市民,资源节约意识也较弱,积极干预他人不良行为的也较少。这说明,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在某些行为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如文明养宠者中有421%的人将“废旧电池投入专门回收箱”,而在不能文明养宠的人那里这一指标只有37.3%。在垃圾未入箱者中有7.6%的人认为他人不关水龙头“不是自己的责任,懒得管闲事”,而在垃圾入箱者中持同样观点的人只占27%。
2.影响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因素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是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状况的集合体现。而市民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自身的职业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在这4个维度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较显著。在几个年龄段中,18~25周岁的青年人尽管在垃圾入箱方面做得较好,但他们敢当环保卫士,纠正他人不当行为的精神不足。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总的来说,学历越高,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程度上,高学历人群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弱,遇到他人不当的行为往往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加以解决。
此外,调查还发现,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还与其在以下几个尺度上的取舍有关。
(1)公德与私德
对那些在外随地丢垃圾的人作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中有超过1/3的人能正确处理自家的日常生活垃圾。同时,近半数的吸烟者在自己家里可以控制烟瘾不吸烟,但在公共场所,即使有孕妇或小孩在,也无所顾忌地吞云吐雾。道德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利他的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是空白的。
(2)律人与律己
人们常说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1/10的饲养宠物者声称极其厌恶“饲养宠物扰他人”的行为,但自己却正属于不文明养宠者之列。这种对人严、对己宽的价值取向是致使诸多不文明行为屡治屡犯,形成痼疾的根源之一。
(3)观念与行动
一个正确的行动胜过一万句空洞的说教。观念与行动的脱节和断裂是诸多不文明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公众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尤为重要的是激励合理的观念产生合理的行动,从而消除“知其不当而为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