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思路研究探讨论文(共5篇)

2023-12-10 06: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三门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框架途径和机制


  1基本情况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西临天台县,东濒三门湾,北连宁波市宁海县,南毗临海市。行政区域面积1510km2,下辖10个乡镇(街道),2014年户籍总人口43.2万人。境内低山丘陵溪流众多,平源河网纵横交叉,地势西高东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30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16亿m3,人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350m3,略高于浙江省人均水平,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存在着工程性缺水。


  2三门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门县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建设过程碰到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观念和意识还不够强。由于三门县目前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且未出现用水危机,不少干部和群众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节水意识不强,主动节水不够,生活和工业用水浪费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资金缺口较大。


  3三门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框架、途径及机制


  3.1加强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完善现有节约用水的管理法规体系,制定或修订适宜三门社会经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方性管理办法,加强规范用水行为;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用水统计与监督制度,建立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村、城镇水价综合改革,健全现状水资源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节水激励机制;构建一套由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生态等信息监测网络组成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工具,建立节水型社会管理信息基础平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3.2优化经济结构体系


  整体结构上,进一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高耗水的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淘汰第二产业中高耗水、高污染和水重复利用率低的工业行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适度控制城镇公共用水的增长。区域布局上,发挥《三门县域总体规划》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三门山、海、湾的自然空间,开发三港,建设三城。


  3.3完善工程技术体系


  完善的工程技术体系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加快水源联网工程建设,在水源工程上,新建一些水库及拦河坝,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农田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同时,控制灌溉用水总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快对高用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落后技术、陈旧设备,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废水回收处理率及处理回用率;加快对跑、冒、滴、漏严重的城市供水管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大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的建设力度,普及节水器具,推广海水淡化利用设施的建设。


  3.4形成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因此要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节水的核心主要是价值观,所以首先要让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助于节水工作的高效、有序进展。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增加公众节水知识。通过成立城市行业用水者协会、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参与式管理组织的建设,及公众参与的制度平台、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蔡晓明

  第2篇:重庆市永川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研究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不均,以及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水情。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全国各地的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差距更大。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浪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00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并将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工程。根据水利部《关于确定河北邯郸市等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通知》(水资源〔2008〕393号),于2008年永川区被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本文以永川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研究为例,简要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后评价研究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成功的经验。


  1永川区基本情况


  永川位于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东距重庆主城区55km,西离成都市276km。全区幅员面积1576km2,辖16个镇、7个街道,常住人口108万人。永川区具有“可控制径流小、降雨季节性变化强、丰枯悬殊”的水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与产业布局不相匹配,是目前永川区面临的水资源主要问题。永川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约6.9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40m3,仅为重庆的1/3,不足全国的1/4,建设节水型社会已迫在眉睫,于2008年永川区被确定为全国第3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区,试点时间为2009~2011年。


  2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选择


  2.1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设置评价节水型社会的指标体系,是客观评价和反映节水型社会水平的重要依据。建立节水型社会指标体系,充分考虑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符合节水型社会的发展需求[1]。永川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时必须考虑到:所处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现状等多种因素。


  根据《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GB/T28284-2012),结合永川区域特性,本次选取综合性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工业用水指标、生活用水指标、水生态与环境指标、节水管理指标共6类20项指标,作为本次永川区节水型社会后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2]。


  2.2评价模型


  本次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AHP[3]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本次采用2层层次分析法评价,第1层为主体层,第2层为指标层,每一层次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采用构造各(类)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计算各(类)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得分为优秀(≥90分),良好(≥80分,<90分)、基本合格(≥65分,<80分)和不合格(<65分)4类。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评价分区,重庆市永川区属于丰水欠发达地区。根据《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附录D,丰水欠发达地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2-2所示。


  2.4指标值的确定


  2.4.1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各评价指标常具有不同的量纲,不能直接对比,应对原始指标知进行规范化处理,求得规范值Zi。


  首先,确定各指标的最大值Zm和最优值Zu,然后对越大越优的指标用公1变换,对越小越优的指标用公式2变换。


  公式1:Zi=100-(Zu-zi)/Zu×100


  公式2:Zi=[1-(zi-Zu)/(Zm-Zu)]×100


  经公式1或公式2变换后的指标规范值Zi在0~100之间,100最优,0最差。


  2.4.2各类指标评价分值计算


  公式3:pi=∑qiZi


  式中:pi——评价地区各类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分值;


  qi——各指标的权重。


  规范值Zi由公式1或公式2求得。


  2.4.3综合评价分值计算


  根据各类最大、最优指标值,采用pi=∑qiZi计算得到各主体层的分值,再采用PXi=∑Qipi计算得到本次永川区节水型社会综合评价分值。


  2.5最值的确定


  根据各指标的最大值Zm和最优值Zu的确定原则:最大值和最优值应在同类地区中进行调查后确定,可以选取试点的远期目标值作为最优值。


  2.5.1最优值的选取


  由于各行政管理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节水型社会指标在从同类地区中进行调查后确定比较困难,由于《重庆市永川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规划水平年的各项指标都是经过实际考察,并经专家组审查认定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靠性,本次选取《规划》中远期规划水平年2020年的各项指标作为本次评价指标的最优值Zu。


  2.5.2最大值的选取


  各指标的最大值选取则是依据《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附录二我国各类型区有关指标先进值,并结合重庆市水资源公报统计值比较分析后,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最大值。


  3评价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由上述的评价模型分析计算得到各类指标及综合评价分值如表3所示。


  3.2分析


  根据上述表格分析成果:综合评价分值PXi(93.65)大于90分,永川区节水型建设取得的成绩为优秀;其中综合性指标、农业节水指标、工业节水指标、水生态环境指标、节水管理指标5类指标评价结果均为优秀,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结果良好。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近些年的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永川区通过对各方面节水措施的不断完善与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次在评价永川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成效时,建立了适合永川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符合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标准。


  本次永川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层,第1层次为“主体层”,共6类指标,第2层次为“指标层”,共20项评价指标。主体层6类指标分别为:综合性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工业用水指标、生活用水指标、水生态与环境指标、节水管理指标。


  通过对第2层的各项指标规范化处理,并根据综合评价加权计算得出6类指标的分值分别为:94.37、94.82、96.85、80.51、92.09及94.91。根据各类指标的权重,最终分析计算得出永川区节水型社会综合综合评价分值PXi为93.65分,成绩为优秀。


  评价标准的确定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研究热点与难点,由于资料不足,本文所确定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以后的研究中,评价标准的确定还需要继续完善。


  4.2建议


  永川区节水型社会试点阶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还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内容:


  进一步发挥政府推动主导作用;进一步创新节水体制;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充分各类发挥载体作用;加大投入见成效;强化宣传促发展。


  作者:高俊海

  第3篇:论吉安市青原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建议


  引言


  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紧张问题日趋凸显。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共识。2009年12月,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试点城市,成为吉安市首个入选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地区。文章结合青原区几年来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验对如何做好节水型社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1青原区水资源利用情况概述


  青原区是吉安市的中心城区,于2001年成立。辖区内有7个乡镇(街道)、1个垦殖厂、1个省级开发区,国土面积914平方公里,2014年全区总人口21.99万人,耕地面积24.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GDP)76.85亿元。财政收入7.3182亿元。


  青原区水资源比较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15.3毫米,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7.5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530立方米,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446m3基本持平。全区有小型以上水库53座,小山塘1384座,中型灌区2处,电灌站76处,抗旱井900余眼。辖区有赣江、孤江、富水河三条河流,据吉安市2014年水资源公报,2014年青原区总用水量约3.09亿m3(含华能电厂1.82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0.99亿m3,工业用水量1.92亿m3(其中华能1.82亿m3),生活用水量0.12亿m3,林牧渔畜用水量0.03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0.03亿m3。


  青原区水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间,遇干旱年会出现用水紧张的矛盾。7-9月是全区用水高峰期,但全年降雨50%集中在4-6月,二是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全区水资源虽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仅19%,三是管理性缺水。工业节水减排已初见成效,但农业、生活节水有待进一步提高。


  2青原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2.1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设立明确强力的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区长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乡镇长为成员的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区水资源开发、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二是做好全社会的宣传鼓动工作。按照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的“六进”方针,积极开展节水知识宣传活动,区水务局与武汉大学联合开展了“节水从你做起”的主题宣传活动。三是科学统筹,明确目标。先后编制了《青原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规划》、《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业节水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四是引入考核机制,将节水型社会工作完成情况和相关责任单位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相挂钩,提高各相关单位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自我加压,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顺畅发展。五是加大水资源建设项目审批力度。对高污染、高耗水,或环保设施不到位、不运行的企业,坚决采取关停并转措施。


  2.2建设、完善全方位的节水型社会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仅仅依靠政府就能实现的,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大活动。政府在其中,只是起着组织项目的规划、设计,协调各方面互动发展作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更多的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原区从农业、工业、生态、社区、学校五个方面着手,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节水事业的全面进步。在农业方面,大力开展水利资源基础工程建设,累计投资5400万元,加固水库32座,新增水库蓄水能力140万立方米。全面推动农业节水,投入资金2.3亿元,整治渠道883.8千米,每年节水5161万立方米。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实施农业科技节水,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农业灌溉技术。在工业方面,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制定、实施配套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环保型企业发展,加快传统企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环保型转变。严格审查项目建设,对投资小、规模小、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在生态方面,加快生态新型人居环境建设,做好水库养殖、污水处理、水土综合治理等工作,建立人水和谐生态系统。在学校方面,坚持节约用水从小做起的方针,加大对在校学生的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思想教育,通过主题班会,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做好节水宣传,普及节水常识。加大学校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井冈山大学投资700万元,实施空气源智能热水系统建设试点,每月节水5200吨。在社区方面,建立城建、水务、环保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明确要求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使用节水型生活器具。截至目前,中心城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61%,其中机关小区、华能生活区等居民小区普及率100%。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投入资金1.05亿元,进行水厂扩建并改造自来水管网,城区管网漏率低至15%。


  2.3扩宽融资渠道,夯实资金保障


  试点期间,青原区共争取省级以上水利资金58.892亿元,用于节性社会建设,区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区财政每年从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中按25%比例切块,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务工程建设管护,共落实区级水务投入1亿元,将征收的城市污水处理费全部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护,整合区城建等区直单位的资产资源,用于节水建设。


  经过5年的努力,青原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14年底,全区年用水量1.27亿m3(不含华能电厂1.82亿m3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200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485,农业节水灌溉率41.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5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1%,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14.7%,节水器具普及率6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1.2%,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期间的目标,并于2015年11月通过了江西省水利厅组织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验收。


  3关于做好节水型社会的建议


  集约、节约用水,是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建设繁荣富强新中国伟大事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的落实,有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结合青原区相关工作的经验,要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继续加强对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的节水宣传,建议国家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知识纳入教科书,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2)加强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推进部门协调和合作,强化对区直部门及乡镇节水工作考核,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3)深化水价改革,形成合理机制,加大“两费”征收力度。实行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累计加价制度,加大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4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水资源紧缺问题日渐加剧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科学规划,合理统筹,落实资金和制度保障,推动我国水资源利用事业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和谐幸福夯实保障。


  作者:周俊

  第4篇: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体系探讨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现如今,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重要治水思想,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节水优先是新时期治水工作的根本方针,强化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增强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基于我国国情、水情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体系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证,是规范和引导节水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体系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概述


  1、节水型社会建设内容


  不同国家不同阶段,赋予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不同的内容。我国现处于全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着重于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立有效驱动机制,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和规范节约用水行为等方面,以此促进全社会用水观念的更新和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中许多方面的制约问题。


  2、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


  随着100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众多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不断深入探索,各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实施,节水政策和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了水权、水价管理制度,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得到增强;[1]但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例如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缺少节水相关法规制度,节水技术推广不足,缺少深入的经济与文化驱动,未能充分发挥水市场对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促进作用等。此外,多数节水工作指标未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虽已提升至0.52,但仍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倍左右,国内600多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平均漏损率超过15%等。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从管理、制度、经济、技术、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完善组织管理,健全法规制度,规范水市场运作,推广节水技术,营造节水文化氛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内容


  1、管理措施


  多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实践表明,技改是重点,管理是关键,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作支撑,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是一纸空谈。为此,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体系首先从节水管理层面进行分析。


  (1)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实施依靠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需要各政府部门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科学划分职能职责,避免出现空白管理地带,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科学有效的协作机动配合。为此,则需构建以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为协调与决策层、节约用水办公室为执行与管理层、咨询委员会为咨询与顾问层、公众互动协会为监督与参与层的四位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体制。


  (2)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必须要建立一套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增强组织内在活力和对外应变能力,从而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应从组织管理、法规制度、政策导向、利益驱动、节水投入、监督执法、宣传教育等方面构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的良性运行机制。


  (3)建设规范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利用法规、政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创新,提高社会节水意识,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向前发展。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制度设计、制度落实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是一个从制定到实施再到修改制定的不断循环不断完善发展的动态过程。[2]


  2、经济措施


  经济措施包括水权、水价、水市场、节水资金四个方面,科学的水价制度、完善的水权管理、健康的水市场运转,合理的节水资金投入与管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机制。


  (1)明晰水权,实施水权管理。水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各行政区可根据本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调度情况来制定水权转换管理办法,鼓励水权由低用水效率领域向高用水效率领域转移。水权转换管理办法的内容包括:水权相关概念的界定,初始水权的确定,水权转换程序,水权转换费用,水权转换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在水权交易中可采用政府主导的水权交易机制,比如建立水银行制度,水银行主要负责的是水权交易,其主要任务是规定水权交易的参与条件。[4]


  (2)制定水价,提高用水效率。水价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经济杠杆,水价包括基础水价、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生活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三种形式,基础水价是实施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的基础。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能有效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水价的时候,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以及一定时期内的区域水资源情况,分类制定水价,以便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与水价相关的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合理制定水价,加强监督、管理和用水计量,完善水费计收办法,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水价听证制度等。


  (3)经济调控,规范水市场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在水的使用权确定以后,对水权进行交易和转让,就形成了水市场。通过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激励机制来保障水市场的良性运转。充分调动社会节水积极性,发挥市场激励政策的作用,加强水市场管理。通过市场激励政策及市场规范制度等一系列的内部制度建设和外部环境建设,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开展。[5]


  (4)加强投入,合理使用资金。资金保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决定性作用,节水建设投入不够,节水工作难以全面展开,坚持“多渠道、多层次、以节水养节水”的资金筹措原则,用节水获取的收益作为节水的投入,形成一种节水投资的“良性循环”,拓宽资金来源途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对建设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坚持按程序、按原则办事,严格内审和监督,保证资金安全,确保资金使用正确。


  3、文化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道德建设、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影响和约束人们的用水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优良的节水文化氛围,以文化的力量,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1)舆论宣传,加强个体节水意识。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持久、广泛的节水宣传,引导人们了解国家节水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人们掌握节水方法,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并且养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无意识节水,并使其长期延续下去,实现由“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意识转变,建立良好的社会节水氛围。


  (2)道德教育,约束群体用水行为。对于新时期的社会公众来说,节约用水是一项必须进行的道德教育,通过舆论、习惯、教育来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利用道德的导向作用来约束群体的用水行为,逐步建立与节水型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规范、习俗、惯例和道德准则,使人们自觉承担起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重任。


  (3)营造氛围,形成社会节水文化。任何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可以酝酿出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价值取向的制度规范。[6]节水文化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文化与行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通过节水教育、习惯培养、科技创新、组织建设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社会节水氛围,建立社会节水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影响社会用水行为,强有力地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4、工程与技术措施


  节水型社会建设,关键是要抓好载体建设。农业、工业与城镇生活构成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三大载体,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与关键。


  (1)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是节水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工程与技术节水措施有:渠系工程改造,减少水在干支渠道的渗漏损失;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用管道输水灌溉代替明渠输水避免水分蒸发;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灌溉技术;使用非充分灌溉,减少灌溉用水;根据当地水资源特点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缺水地区选用耐旱品种;利用秸秆覆盖、薄膜覆盖,缩小种植行距等田间保水保墒措施,减少田间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水利用效率等。各种灌溉节水措施都要通过小面积示范、典型试验来逐步推广。


  (2)工业节水。工业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工程与技术节水措施有:严格落实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节水的“三同时制度”;回收工艺冷凝水、蒸汽凝结水;改造工艺和设备,淘汰高耗水工艺和落后的设备,改用节水系统;一水多用或污水净化后回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工业供水管网管理,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开展水平衡测试;积极鼓励节水技术应用和创新等。


  (3)城镇生活节水。主要体现在加强供水和用水管理、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等方面。主要的技术节水措施有:积极推广节水型器具;进行老化旧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提高用水效率;饮用水和生活杂用水采用分系统管路供水;建设中水管道和污水回用系统;积极推进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等。


  三、结语


  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体系是保证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技术、经济、管理、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组织好、管理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加大节水工作的广度、深度,使统筹规划,措施实施、试点示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吴萍

  第5篇:定远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


  定远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全县国土面积299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53个行政村,总人口96.8万人。境内气候温和,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常有暴雨、连阴雨和持续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旱涝灾害交替出现。境内河道构成了窑河、池河两大水系。现有耕地249万亩,历史上定远县以农业为主,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定远县平均年降水量930毫米,水资源总量为6.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7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二分之一,属缺水地区。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定远县水利工程主要以建设水库蓄水开发方式,水库蓄水主要以灌溉为主,结合人饮供水和综合养殖。


  截止目前,全县共修建中型水库18座,小(一)型水库49座,小(二)型水库258座,当家坝塘19492处。兴建大型电灌站1座,中小型机电灌溉站53处,总装机206台套、22490千瓦。全县拦蓄地表径流能力达4.9亿m3,提引外水能力达20m3/s,全县设计灌溉面积1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7.4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2.13万亩。


  定远县地下水极贫乏,总量仅有1.8亿m3,正常年份一般可满足人畜用水需求。


  三、主要水资源问题


  全县水资源要满足日益变化的居民生活用水、农业、工业生产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存在着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各用水户之间用水矛盾非常突出,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资源型缺水


  根据在农业灌溉保证率为75%,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为95%时,现状水平年均缺水,特别是县城周边和县西资源型缺水情况更加突出。


  炉桥电灌站灌区除因设计装机没有达到标准外,高塘湖和灌区内水利工程蓄水问题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县大西南地区降水量偏少,水利骨干工程少,资源型缺水问题多年来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工程型缺水


  由于投资不足等各种原因使一些工程未能上马,拦蓄当地地表径流和引外水的目标始终未能实现。第一是江巷水库未能上马;第二是炉桥电灌站装机没有达到设计标准;第三是高塘湖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淮河水质低下不能引入;第四是女山湖灌溉工程没有建成;第五是中小型水库病险库较多,塘坝小、浅、漏,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3、工业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定远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而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定远盐化工项目相继建设,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镇供水的发展,形成了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灌溉争水的局面。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节水新技术推广,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统筹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注重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机制。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重点”,即:以合理利用和科学配置水资源为重点。加快“两个转变”,即: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好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县由农业大县向二三产业大县转变;加快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促进传统高耗水农业向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转变。坚持“两个并重”,即:工程节水与价格调节并重、节流与开源并重。


  (三)试点阶段工作目标(2011——2015年)


  基本完成县内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全面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发展水源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大中型泵站建设与更新改造,新增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全县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0亿立方米以内;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全面解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体系,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


  ——基本完成50%的万亩灌区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农业生产亩均综合灌溉定额由目前的450立方米下降到360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现状145立方米降至8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


  ——城镇节约用水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各类节水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水平。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步提高基本生态用水比例,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完善现代化水资源网络监测系统。


  五、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


  (一)积极推进农业节水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十二五”期间,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工作。


  (二)努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建立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节水机制,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实行严格的取水审批制度,建设节水型工业示范园区。


  (三)不断提高城市节约用水水平


  大力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加大用水计量设施改装力度,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实行城市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


  (四)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坚持先用地表水、后用井补的用水原则。


  (五)大力推进水价制度改革


  建立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以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适时、适度调整水价的机制,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六)抓好水资源配置基础工程建设


  争取江巷水库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在3年内使全县中小型水库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使所有水源工程安全运行,提高供水保障率。


  六、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立节水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完善节水科学技术进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七、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行政领导任期水利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部门职责。拓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


  作者:陈义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