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3-12-06 17: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发布表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城镇化会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理念下有序推进。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京津对接合作,携手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提升河北省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聚集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加快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进程。

 

  一、背景与意义

 

  201641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第一本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据统计,1978—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5亿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3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0.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4.9万平方公里。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出台表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城镇化将会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理念下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省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其中一区就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以往重物轻人、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不但在速度上远落后于现代工业化,在质量上也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存在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城镇化理念,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对优化河北省资源配置、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缓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成就

 

  河北省自2003年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持续加强城镇改造建设,同时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城乡统筹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明显提高。目前,河北省市区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城市有石家庄(430.3万人)和唐山(341.3万人)200万~300万人的城市为保定(280.6万人)100万~200万人的城市3个,分别是邯郸(165万人)、张家口(106万人)和秦皇岛(103万人)2014年,河北省城镇人口3 642.40万人,同比增加113.95万人;乡村人口3 741.35万人,同比减少62.81万人;城镇化率为49.33%,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了15.72个百分点。石家庄、唐山两市城镇化率超过56%

 

  2.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3年,河北省城市道路面积21 064万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2.72%;煤气供气总量226 763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15.44%;公共交通运营车21 903辆,比2012年增加49.92%;园林绿地面积57 159公顷,比2012年增加2.8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 069公顷,比上年增加3.12%

 

  3.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继续提升。总体来看,支撑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有六大要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城镇聚集水平、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据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数据显示,这六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增速最快,比2011年提高了9.1%。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提高的贡献也最突出,贡献率达到28.4%

 

  4. 县城建设提档升级,县城环境容貌整理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建成区面积平均达到14平方公里,累计处置违法建筑251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提高至46.5%。目前,全省建成了12个国家级园林城,9个县(市、区)获省人居环境奖。

 

  三、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之处

 

  1. 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12%,比全国平均水平的53.73%5.61个百分点。河北周边省份的城镇化率也远高于河北:北京城镇化率为86.30%、天津为82.01%、山西为52.56%、内蒙古为58.71%、辽宁为66.45%、山东为53.75%

 

  2.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未得到及时有效跟进,城市综合承载力不强。2013年,全省城市排水管道长度11 654公里,比上年减少2.20%。在用水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和供水总量却双双下降,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655.24万立方米/日,比2012年减少11.40%;供水总量129 258万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1.71%

 

  3.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许多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总体上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2013年河北省的GDP28 301.41亿元,在全国排第6位,而同年城镇化率仅为48.12%,全国排第21位,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4. 地区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河北省11个设区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4)》显示,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唐山,最低的是衡水。其中,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廊坊4市继续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他7市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而在城镇化率方面,最高的市和最低的市相差近13个百分点。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城市,其城镇化程度也较高;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程度又会影响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城市经营、民生福祉等多方面。

 

  5. 产业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推进城镇化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镇化。[1]过去,河北省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程,城镇化逐步趋向于与工业化相协调,但是,这种城镇化仍然不能摆脱对工业发展的高度依赖。目前,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世界范围看,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并持续上升,比重超过50%,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是该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2]2014年,河北省人均GDP约为6 50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7.2%,而全国为48.2%,河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6. 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较差。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评价,2015年上半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45.9%,全国为72.7%,河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8个百分点,差距很大。在环保部监测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中河北省占了6个。河北省11个设区市轻度污染比例为32.6%,中度污染占12.1%,重度污染占7.0%,严重污染占2.2%。这样的环境质量除了受地理位置、汽车尾气等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钢铁、水泥、玻璃等两高产业对环境破坏严重。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要解决上述问题,使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就必须从河北省省情出发,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产城互动,注重统筹协调,注重生态集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合理的城镇群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谋划河北省城镇布局和规划,明确省会、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县城等不同层级城市的建设重点和目标要求,以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石家庄、唐山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要做好产能升级工作,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等功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邯郸、保定等9个设区市,使之建成人口规模在100万~200万的中等城市。重点培育迁安、定州、清河等县(市、区),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使一部分实力较强的县(市、区)成为人口聚集能力强、功能较为完善的新兴中等城市。大力支持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发展,把他们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

 

  2. 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县城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关键,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载体。县城上连大城市,下接村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县城的承载功能如何,决定着产业聚集的水平,也决定着产业升级的水平。加快县城建设,必须坚持以产兴城、以业聚人。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和中小学校,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4]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增强县城对资金、技术、人才、优质产业的吸纳能力,提高县城人口集聚力和承载力。坚持依托城镇发展产业,依托产业兴建城市,推进产业聚集区与中心城区资源共享、设施配套、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3. 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制度保障。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人口、土地、资金、产业等八种要素和四个层次,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积极推动制度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201411月,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有序放开城镇迁移落户条件。此外,要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卫生服务,保障农民工共享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将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发展规划,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加强权益维护,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使用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

 

  4. 继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首先,要创新规划理念,从整体出发,实施全域规划,强化规划管控。其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道路、公共交通、生态环保、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积极推进园林绿色城市建设。再次,提升城市管理效能,转变城市管理方式,着力打造智慧城市。通过各项措施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在解决逢雨必涝、交通拥堵等城市顽疾,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精神享受。

 

  5.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建设美丽河北。要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集约、生态、低碳、智能为方向,建设宜居城镇。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在城镇规划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加快编制《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纲要》,把城镇划分为不同职能、功能的区域,围绕文化、产业、区位等特色,加强生态集约型城镇建设。

 

  6.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三次产业看,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29 421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1.7∶51.1∶37.2,三产比重较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尚未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也远低于其他东部省市。因此,要合理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推行现代农业,使之逐步在第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规模,并成为第二产业的主力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切实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弛而不息地坚持下去。

 

  7.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政府必须坚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统筹谋划城乡布局、规划建设管理,健全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明确方向、设定路径。要综合考虑、工业与农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推动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地方的人文和风俗,切忌将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同样化。

 

  作者:彭青 侯建国 赵恒春 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