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原则,以“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构建产城互动、环境宜居、人民富足的绿色城镇、美丽乡村为目标,突出贵州省的山地特色,分析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问题,从人口、产业、空间、生态环境、人文情怀角度提出贵州省新型城镇建设化的发展思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立环境宜居、开放和谐、共享创新的新型城镇。贵州省地处西南腹地,有其独特的省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贵州省贵安新区、遵义县、玉屏自治县、湄潭县四县区于2015年11月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快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省政府根据本省省情提出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本文主要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城镇化角度来探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来看,2015年贵州省城镇人口1482.74万人,全省常住人口3529.5万人。城镇化率为42.01%,比2000年提高了18.14个百分点。但与56.10%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产业城镇化角度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三大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调整,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9.26:39.04::33.70,2015年贵州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为12.9:40.4:46.7。二是第二、三产业中就业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比重由2000年的69.94%降至2014年的61.32%,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11.83%和18.18%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从空间城镇化角度看,一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14年贵州省人均道路面积为10.33,大约是2000年的6倍,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有2004年的5038辆增加到2014年的5834辆,供水管道长度由2004年的3403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8685公里。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为724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392平方公里。
从生态环境城镇化角度看,城市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城市绿地面积由2004年的2.69万公顷增加到3.57万公顷;生活垃圾清运量有2004年的202.5万吨增加到273.8万吨;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04年的23.3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40.8万立方米。
二、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
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拿2015年的数据来说,与全国56.10%的城镇化水平相比,贵州省仅为42.01%,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主要原因是该省大城市少,规模小。全省9个市(州),只有贵阳市区人口超过200万人,遵义市人口在100~200万人,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凯里市在50~100万人,其余城市人口均不足50万人。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省的9个市州中,城镇化水平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只有贵阳市和遵义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73.25%和46.46%,而毕节市、铜仁市和黔东南州的城镇化率在全省排名靠后,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二和第三,城镇化率为别为30.90%、35.04%和35.5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九个市州中只有贵阳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市州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镇化率最低的毕节市约为全国水平的1/2。
(二)特色产业优势发挥不足
产业和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的,产业是城镇的基石,城镇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支撑力度不够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第一,省内很多产业项目正处于规划阶段,能否水利实施以及实施效果有待验证。第二,截至2014年末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中登记注册的企业有9384个,平均每个小城镇仅有94家,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等资源丰富,但缺乏产业支撑,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的愿望就无法实现,借助资源优势实现省内人民致富的目的也就没法达到。
(三)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教育水平看,全省文盲率为8.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倍;从文化角度看,2014年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1.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从卫生角度看,2014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8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个人。第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省域内人口增长,人均水资源不足,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废水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全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偏弱
贵阳作为贵州省唯一的特大城市,经济实力仍然偏弱,2014年贵州省人均GDP为26393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一。目前贵阳市仍处于聚集要素巩固自身发展的阶段,对周边区域至乃至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当前贵州省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乡改镇”等行政区划的调整手段来实现的。遵义、铜仁、六盘水等中心城市更多的承担了行政职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对县域辐射能力偏弱。
三、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按照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要求,健全城镇化率的指标体系,合理规划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目标,主要从人口、产业、空间、生态环境、人文情怀五个角度来阐述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着力推进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解决好进城农民的住房、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问题。以精准扶贫和就地就近城镇化手段相结合促进贫困人的市民化,改善城中村和棚户区的人居环境,将小城镇建设和异地搬迁相结合引导贫困人口进城,以发展生产解决就业,以医疗服务保障生活,以教育培训提高技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进的来,建立产业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确保农民留得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生活得好。
(二)提升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能力
推进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是城镇化的灵魂和基础,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融合,城镇化的速度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大城镇的产业支撑力度,以新兴产业带就业,以产业转型升级促就业,更好地引导农民向镇转移。加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搭建城镇化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完善一些体制机制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问题:例如建立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日市民化挂钩机制,有效调动地方积极性充实地方财力。
(三)创新城镇化管理模式
第一,创新山地特色城镇管理模式,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挖掘历史、人文等资源,突出特色和个性,建设精品城镇。第二,创新土地管理模式,加快农村产权土地改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利用山地和未开发土地,优化配置森林、生物、矿产等多种资源,构建山地健康发展的经济评级体系。第三,构建和谐多彩的贵州城镇化格局。以“山水田园城镇”为愿景,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四)推进生态贵州建设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中东部省份,但贵州省同样具有后发赶超优势,可以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新型城镇化更多关注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是要走一条环境友好、生态良好、人人宜居的和谐城镇化道路。生态文明是贵州省正在打造的品牌,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不谋而合。贵州省的新型城镇化突出一个“特”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利用本省的生态优势和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构建构建生态旅游体系,建设专属于贵州省的精品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第二,合理利用用资源、防治大气污染,抓好城乡综合环境治理。
(五)注重城镇化的人文情怀
城镇化的人文情怀在这里主要定义为在城镇化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第一,民族风情与城镇化融合,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有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地,保护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特色村寨,挖掘其特有的人文价值;第二,历史文化与城镇化融合,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改善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作者简介:周若青(1988-),女,汉族,就读于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金融学,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