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中心镇的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通过以广东省东平镇为例,对东平镇的资源环境、社会发展基础以及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东平镇的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设战略定位,发展建设战略途径以及发展建议。
中心镇是农村人口的重要集聚地,起到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作用。大力加强中心镇建设,科学规划、培育特色、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充分发挥中心镇集聚、辐射的效能作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心镇的培育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重要载体。
东平镇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中心镇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海洋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核电落户东平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十三五”已开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环境优势基础上,差别定位对于东平镇建设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命题。
一、东平镇资源环境社会发展基础分析
1、交通条件良好
东平镇紧邻珠三角,全镇交通便利,水陆贯通,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江台公路、良东公路形成纵横交错的陆路交通网络,海上可通航港澳及广东沿海各地区。阳江市区到东平镇区只有约40分钟车程,同大多数中心镇相比,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东平难得的发展优势,为东平镇的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
东平镇地处南海之滨,远离工业喧嚣,资源环境条件虽然比不了闸坡,但是也具有优美的滨海岸线景观、山海景观和岛屿景观,可以为发展滨海旅游提供有力支撑。东平镇发展海洋经济拥有良好的历史基础,拥有一个可供鱼货交易、渔船停泊、避风、补给、休整的天然渔港外,还拥有一个优质的近海渔场——南鹏渔场。该镇还有制冰加工厂5家,织网厂20多家,渔船制造、维修、拆解等各种渔船配套产业也非常完善。目前,东平镇是广东省海洋捕捞专业技术创新试点镇,全镇大小渔船共1200艘,直接出海捕鱼达5000多人。东平镇作为国家级渔港和广东省海洋捕捞专业镇,海洋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捕捞和海产品初级加工产业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稳定动力来源。
3、城镇经济相对较为发达
东平镇作为全市重要中心镇,凭借良好的资源环境优势,历经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电力能源、海洋捕捞加工产业和滨海旅游为主要支柱的特色的产业体系。电力能源产业方面:东平镇规划和建设的清洁能源有阳江核电、华能风电、中海油天然气电力和浪能发电等,总装机容量达1110万千瓦。海洋渔业方面:渔业是东平传统产业,依托东平国家级中心渔港及其相关的海产品捕捞加工产业,其产值占全镇工农(渔)业生产总值较大比重。滨海旅游方面:以“渔家风情、浪漫小镇”为旅游品牌,2012年,全镇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亿元。此外,游艇码头、东平佛教文化中心、珍珠湾星级酒店及购物商业街、鸳鸯路观海大道和大澳渔村等一批旅游项目正在谋划建设。
4、其他方面优势
消费市场潜力大。得益于核电站的建设,据预测,未来核电驻点东平镇工作的工作人员约4000人左右,这将为休闲旅游和商贸等各类相关产业提供长期、固定和有效的客源。区域知名度优势。阳江核电站是全国最大的核电站,随着核电的落成和投产,东平镇也将被外界熟知,知名度将会随之提高。滨海旅游发展潜力大。作为广东省旅游特色镇,东平镇具有良好的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紧靠镇区的珍珠湾,拥有约40万平方米可供旅游开发的滨海岸线和滨海台地。国家三A级景区大澳村具有厚重的特色文化,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此外,南鹏岛风景秀丽,可进行旅游综合开发。
二、东平镇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广东省中心镇中,东平镇具有很多发展优势和便利,但是宏观长远来看,城镇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1、要素资源供给不足
一是空间资源稀缺。东平镇靠山面海,可供开发建设的空间极其有限且零星分布,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的条件。目前规模偏小,全镇建成区面积仅4.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为2.97万人。二是体制、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长期以来东平镇产业以海洋渔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且附加值低,导致城镇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体制机制方面,镇政府权力弱化,管理任务繁重。虽然核电在资金方面进行了一定帮扶,但是镇政府财力不足问题依旧突出,导致城镇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推进,影响城镇发展建设。高素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人才流动性大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制约中心镇的跨越发展。
2、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从城镇建设方面情况看,一是城镇发展主题不突出,没有结合东平镇优势和特色,确定合理的城镇发展定位。二是城镇空间发展格局过于局限,造成人口产业和公共设施过度集聚于老镇区,发展空间受限,造成镇区道路拥挤、居住环境不理想。三是城镇功能布局混乱,没有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造成人居、商贸、加工、公共服务等各种功能混杂,城镇风貌需要进行改善。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情况方面看,片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总体水平偏低。学前教育需要强化,卫生院等级需要提升,市政设施不配套,需要大力建设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保洁队伍配备不足。
3、产业发展水平依旧不高
东平镇现有产业发展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各种问题。第一产业方面,虽然依托东平国家级渔港,但是由于缺少海产品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低;第二产业船舶制造和维修等相关行业,产业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主要功能是满足区域内渔船维修和保养,是第一产业的附属产业,发展潜力不大;第三产业方面,旅游发展模式和定位不清晰,旅游资源多半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经营的季节性明显,而且缺乏统一谋划,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商贸服务业,由于目前缺乏大型、集中、上档次的载体,基本处于零散分布状态。
4、中心镇建设体制机制不活
长期以来,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中心镇建设核心问题之一,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权力赋予与责任担当不对等。目前虽然已经有部分权力被下放到中心镇,但是力度依然不够,面对纷繁复杂的建设任务,中心镇权力依旧弱化。二是财税分配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地方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来源不足。另一方面,地方和省市财税政策对于城镇建设倾斜和扶持力度不够,仅靠薄弱的镇财政支撑,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建设需要。三是建管机制不健全。由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镇政府与区政府部门权利交叉,区政府部门设在镇的大量派出机构切割了镇政府的权利,妨碍了镇政府的统一管理。镇政府作为基层的政府,理应在本辖区的综合管理、服务群众方面发挥政府职能,但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使其只能行使部分职能,造成执法政出多门、相互配合不够和整体成效不高的现状。尽管各地在如何对中心镇放权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但一旦牵涉到如财权、人事权、执法权等实质性问题就容易搁浅,或不了了之,中心镇仍缺少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三、东平镇发展建设战略定位
本研究认为,东平镇战略发展定位必须在广东省阳江市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之下,以东平镇的资源禀赋为基础,融合兼顾东平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特质,在有利于同周边城镇互动发展的同时,又要体现差别、错位发展。本研究将东平镇定位为:
“能源、旅游与渔业相融合的生态宜居型城镇”
发展口号:“三业共兴、双城共建”
“三业共兴”即东平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兼顾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不能偏废;但更要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和特色经济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重点抉择现代海洋渔业、能源产业和旅游业,通过“三业共兴”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双城共建”即建设“宜居之城、旅游名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内涵,通过发挥和保持生态优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景观环境,打造以休闲和健康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四、东平镇发展建设战略路径
1、谋划“三个整合”促进片区资源开发
充分发挥阳东区划调整后大平台发展机遇,通过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快片区开发和提升。有效整合空间资源,通过农房集聚和旧集镇改造,以及荒地和废弃地利用,科学统筹片区用地需求,给予重点产业区块、农房集聚点和城镇新居住区块用地倾斜;有效整合产业资源,统一谋划,分步开发各地优势产业资源,实现片区产业的有机融合;有效整合文化资源,通过整合区内各种优秀文化,进行有效的策划和宣传,树立发展特色。
2、践行“三业共兴”促进城镇实力提升
在东平镇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旅游产业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加快促进旅游业同东平其他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能源产业为核心,休闲旅游、海洋渔业和商贸服务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体系。将文化元素、山海风光和特色产业融入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业成为片区产业发展支柱。大力引导海洋渔业、商贸产业、旅游业、农业等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配套设施载体建设,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和综合经济实力提升。
3、开展“双城共建”促进城镇特色彰显
充分挖掘和利用东平镇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全面展开“宜居之城、旅游名城”建设,促进区域发展特色的形成。依托片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旅游景点,体现休闲文化,发展休闲产业,迎合都市人群对慢节奏生活的需求,建设休闲城镇;大力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完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注重将生态文化融入新镇区建设,打造生态城镇。
4、落实“三项配套”促进城乡面貌转变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提升作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夯实社会和产业发展基础。实施交通道路配套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提升全镇各片区道路通达度和旅游景区道路等级;推进公共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体及民政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产业和人口集聚需要,改善民生福祉;实施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完善城镇给排水、垃圾、污水、电力和能源设施,提升城镇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
五、东平镇建设发展建议
1、引导人口集聚
只有人口的集聚才能带来信息和资金的集聚,因此增强人口的集聚是加快中心镇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是要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要在产业提升、集聚上下功夫,加快与块状经济相配套,努力做足特色经济文章;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原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提升、产业关联配套等;加快建设与产业经济与人口集聚相匹配的商贸服务业。二是消除政策壁垒,相关部门应顺势而为,出台一系列关于外来人口到中心镇定居的优惠政策,如鼓励农村宅基地依法流转,对农民自愿退出原宅基地,并在中心镇购买商品房的,可由所在中心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让外来定居者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三是加快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中心镇公园、商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发挥中心镇自然环境优美和生活、创业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吸引人才到中心镇居住和创业。
2、拓展融资渠道
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根据需要可成立1家以上国有独资的镇级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盘活国有资产,整合各种可支配资金逐步注资,做大投融资主体(公司)的规模,提高镇政府投资融资能力。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土地出让净收益返还等形式对东平镇重大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委托贷款等形式介入农房改造集聚等规划实施的重点领域和项目中,确保中心镇规划建设的资金需求。
3、强化用地保障
要坚持合理、节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结合中心镇建设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聚,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土地闲置率,盘活存量土地,同时,加大废弃地高效利用,满足城镇空间拓展需求。另外,由于东平镇山地资源丰富,在工程许可条件下,可充分挖潜低丘缓坡地资源,加快形成增量土地。通过争取用地指标、盘活存量土地及挖潜增量土地三大途径保障湖中心镇开发建设用地需求。
4、完善相关政策
加大对中心镇重大建设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政府重点工程,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大对中心镇的信贷扶持力度。争取从省市切块下达的用地指标中,安排合理的数量,专项用于东平镇中心镇建设;对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农房集聚改造新增的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原则上要全部留给中心镇,适度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此外,要加强对东平镇产业集聚平台的政策扶持,拟定关于扶持资金、土地指标、税收优惠及用电安排等方面对产业集聚区的具体倾斜措施。
5、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东平镇发展战略定位、口号及相关举措,努力营造关注东平动向,支持东平镇发展的良好氛围,做好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宣传,重点做好针对在外东平籍企业家的联系和招商宣传,积极策划在外东平企业家招商推介会和联络会,组织回乡参观考察,发放宣传资料,发挥其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回报建设家乡的热情。
作者简介:
彭春香 女,籍贯:湖南省,出生年月:1984年3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