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集约化与新型城镇化集约化研究现状

2016-12-15 10: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集约化与新型城镇化集约化研究现状


经济领域中,集约化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特征是以高科技、电子化、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为主要投入,追求质量和效率,不以简单粗放的扩大化换取经济效益的增长。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人才资源,将农业、产业经营和空间规划推向集约化发展方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但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粗放性发展问题。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研究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集约化:农业的集约化、产业经营的集约化以及空间环境规划的集约化。


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非集约化问题


(一)农业的非集约化。我国各省份之间耕地分布不均,对于北京、上海等耕地面积占比在0.5%以下的城市来说,农业不占主要地位;但对于耕地面积占比在4%~10%之间的农业大省来说,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的重要性,努力推进全面集约化经营。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耕地年增长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农产品年增长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但年产出率却逐年下降。2011年的农作物产出率为2.27,2012年为2.19,降低了0.08个百分点;2013年产出率为2.12,降低了0.07个百分点。其次,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地区迁移,土地暂时性流转现象较普遍。多数农民是将土地无回报的转包与亲戚朋友,或与自家农田位置临近的其他农户。优点是保证了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主动性,缺点是承包农户耕种压力变大,转包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农作物收入权。据统计,我国农业机械的数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近几年,农用大中型机械的环比增长率平均保持在12%;小型拖拉机的环比增长率均值为1.7%;农用排灌柴油机的环比增长率也在2.0%左右。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在提高,大中型机械的结构比例在上升,但局限于农作物收播的机械化。


(二)产业经营的非集约化。三大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推动三大产业集约化发展。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目前谷物类农产品的一次加工多为粉状、粒状,油料类农产品多为直接榨油,加工场所有区域大厂,也有村镇小店,规模普遍较小,加工成品单一,缺乏产品创新和先进技术支持。


工业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中小城镇的成型需要工业企业的带动,作为主要劳动力来源的村镇同时也会在工业化的带动下逐步升级,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经济收入得到一定提高。但由于我国工业集约化程度还不够高,在生产阶段很难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同样也无法做到零污染排放。后期由于技术的缺陷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很多工业企业没有对排放物进行二次堵截,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加快工业的集约化、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势在必行。


对于城镇地区的服务业,由于经营范围广、分布杂散,虽然每个地区都有少数的大企业,但大部分属于个体工商户。譬如服装类的大商场与小服装店,生活用品类的大超市与便利店。随着人们消费心理和习惯的改变,能够保证消费者权益的大型品牌和企业带头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三)空间规划的非集约化。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3.7%,城镇人口比例为52.57%,加上2.79亿的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可高达9亿以上。但我国城镇土地面积却远小于农村土地面积。由此可见,城镇与农村的人均土地面积相差较大。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32.9平方米,农村人均为37.1平方米,且近几年来(2008~201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一直在扩大。这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土地容纳率相差较大;二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主要是因为人口迁移;三是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需要进一步合理规划。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对土地空间进行严格规划,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三、解决路径


(一)改善并普及农业种植应用型技术,鼓励农业土地规模化承包。推动农业的集约化,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提高种植效率。集约化效率优先,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加大农用机械等物资设备的投入量,减少农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农业种植的效率,降低农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经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开发。滴灌技术、农药化肥全自动喷洒技术、农田水利技术、大棚种养殖技术等不仅能提高水、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的吸收率,降低要素成本,还能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农业的技术化武装。再者,要改进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鼓励土地规模化集聚,实现规模经营。放款土地承包流转条件,完善转让补偿条件,可以鼓励有技术和经营水平的农户进行土地规模化承包,同时也可以让不想种田的城市务工人员不再受土地包袱的制约,实现双赢。


(二)推进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业经营效率化、服务业集中规模化。对于城镇产业的集约化,要分别根据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特点来进行调整。农产品加工行业需积极采用新技术,注重深加工、精加工以及多样化加工。首次加工重质,二次加工重创新。同时,鼓励农产品小加工厂合并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工业集约化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点,要提高我国工业集约化水平,首先须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自身基础进一步推动技术升级;其次要强化工业企业自觉承担废水废渣处理的社会责任意识;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工企环保标准的核准和监督。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允许个体户自由发展的前提下,要进行合理的规模规划,一级商圈、二级商圈和小社区商圈要分布均匀,服务业下各子经营项目也进行集聚规划,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生活配套质量。


(三)提高城镇居民区土地利用效率,与商业区、休闲区三区合理规划。合理的空间规划标志着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了实现城镇空间规划的集约化,当地政府应对城镇建筑建设坚持严格的审批。根据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通过土地价格和竞标手段,使地产类企业对新农村和城镇居民区的建筑格局进行合理的规划,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此外,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居民商业区、休闲区和居住区的位置规划也要体现城镇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对于人口多地理面积小的城镇,要积极开拓利用地下空间,增加有效建筑使用面积;对于人口分散面积广阔的小城镇,在分设小商圈的前提下,规划可以辐射大范围地区中心大商圈,进而提高人口的聚集密度。


四、总结


实现城镇集约化发展是保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农业稳定发展是基础,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动力,土地空间的合理规划是城镇发展潜力的保证。因此,实现新型城镇的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推动农业集约化、产业经营和空间规划集约化共同发展。“三手齐抓”,共同促进城镇和新农村的集约化发展,实现城乡统筹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以及和谐发展的建设目标。


作者:吴俊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