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这些金融困境的四方面的途径,第一,树立城镇化经济本质的正确认识;第二,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第三,以金融体制创新释放新型城镇化发展红利;第四,探索新型城镇建设中的创新融资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这一进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矛盾加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巨大等等。为解决这些新型问题,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新型城镇化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楼房化”。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包括养老、低保、医疗、教育需求等)、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等四大类需求,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来源单一
由于金融业逐利性本质与城镇化的社会性本质存在直接矛盾,我国金融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不仅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还导致城镇化建设受困于财政资源局限,缺乏可持续性。
(二)现有金融体制难以有效匹配城镇化建设资金供求双方需求
我国的金融市场资金总量非常可观,预计到2020年,从银行信贷看,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将新增70万亿;从债券市场看,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将达到80万亿元。但在我国目前的投融资体制框架内,城镇化建设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调配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匹配。究其原因,第一,地方融资平台被广泛认为风险偏高,受到银行监管部门严格的控制;第二,我国的法律也禁止发行市政债;第三,现有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长期忽视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甚至对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设置了很多障碍与歧视性条款。
(三)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严重滞后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快速推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农村金融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供给要求。
三、形成原因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呈现局限性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金融生态环境亚健康
金融生态环境包括行政环境、公民权利和义务、社会诚信等要素,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健康的城镇化建设金融生态环境。与城市相比,我国村镇行政环境仍处于半传统、半封闭状态,地方政府保守的思想合和落后的行政方式均不利于城镇金融组织的高效运行。我国乡镇群众对权利与义务的认知相对较浅,缺乏合理维权与监督意识。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资源配置失衡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更加倾向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回报较高的城市信贷领域,而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当前,城市无论是社会发展的总体基本面还是金融体制机制的发展,相对农村地区都已经具备了较符合长期经济发展的路径,金融资源的流向偏好再次放大了城市建设对村镇金融资源的“虹吸”效应。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并未真正发挥其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缺乏足够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效能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居民自我排斥倾向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在主观上均存在金融的自我排斥倾向。农村居民由于长期处于金融排斥状态,被主流金融边缘化,造成其金融知识匮乏,金融习惯的缺失。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独立金融人格的缺乏、金融意识不强和自主学习能力差,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日益复杂,超出了部分农村居民的理解能力,最终导致金融排斥的恶性循环,形成农村地区金融荒漠化。
四、金融困境的突破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加大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力度,仍将面临同类问题的困扰。基于此提出以下改善路径,以促进金融发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一)树立城镇化经济本质的正确认识
在集聚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之前,各级政府应正确对待城镇化建设,认清城镇化作为指标而非目标的经济本质,并将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思路广为宣传,使全民对城镇化发展树立正确的认识。应该正确认识城镇化经济本质和积极引人市场,以使城镇化建设指标能够客观反映经济发展目标与经济能力、工业化水平。
(二)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投资领域主要包括:环保领域、健康领域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此外,能源的供给和利用、水资源的回用、食品安全管理、商业地产等周期性产业领域也将大量产生新的投资机会。为做好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政府应结合时代背景及自身现实条件,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投资的关键领域,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资本流向,提高资本运用效率。
作者:李天德 范小慧 来源:商情 201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