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2016-11-01 15: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基于国际城镇化历史演变的一般趋势,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历史积累与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实现城镇化,包括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和权利的需求。西藏在十二五中提出了建设特色小城镇示范点,是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实践,旨在创新西藏新型城镇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西藏特色鲜明的城镇建设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界定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来自英文“Urbanization”一词,传统的城镇化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城镇化水平。在传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表现为城镇化仅仅实现了人的集聚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农村空心化等问题。进入到21世纪,中央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教训,提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要树立新型城镇化理念,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人口结构的转变,二是经济结构的转变,三是空间地域结构的转变,四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还要注重居民精神需求和权利需求,基本特征是人本性、集约型和统筹性。

 

  ()西藏新型城镇化的特殊性

 

  西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与内地大部分地区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西藏地区土地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地广人稀,居民居住分散,城市数量少,经济功能弱,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小,这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在西藏城镇化不适宜采取大规模的城镇布局网络开发,应当采取完善中心城市城镇功能,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沿主要交通、河流轴线集中布局,由点及面开发,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促进要素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西藏城镇化的过程大多是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因此选取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小城镇重点发展建设,一方面建设成本较低,建成后可以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另一方面,又可以依靠其特色产业、文化优势大力宣传,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财政收入,进而提高西藏整体的城镇化水平。

 

  二、西藏城镇化的历史沿革

 

  西藏的城镇化起源与内地许多城市有很大不同,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存在古人活动的痕迹。西藏最早的城市雏形是堡寨,从各部落联盟争雄到公元六世纪吐蕃王朝的建立,堡寨开始逐步向城市转型。到了元代,以庙为镇特点逐渐显现,以寺庙为中心形成了手工作坊和商业集市,逐渐发展为拉萨、日喀则、萨迦、江孜、昌都、琼结等历史古城。由于当时西藏政教合一和封建农奴制对社会生产力的束缚,致使当时的城镇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没有,不具备现代城镇所具有的一般功能。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下西藏才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建设,1951-1959年,中央政府投入人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公路,扩建公路沿线城镇,尤其是川藏线的修建,使得318国道沿线形成了八一镇、当雄镇等城镇。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在西藏自治区设立7个地市72个县,中央牵头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现代化城镇建设,西藏城镇化由此进入起步阶段。

 

  在十二五时期,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构建一圈两翼三点两线的城市格局,日喀则、昌都、林芝地区先后撤地设市,山南地区20162月完成撤地设市。目前,西藏自治区加拉萨市共有5个地级市,69个县。随着城市的不断增加,在中央和各省市的联合支援下,西藏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三、西藏特色小镇的区位优势分析

 

  2015年西藏自治区公布的《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西藏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能达到30%,基于西藏特点,自治区决定在边境沿线和交通沿线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来促进西藏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加强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为西藏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模式。

 

  2015-2017年,西藏将利用三年时间来建设20个特色小城镇,拉萨市三个:甲玛乡、吞巴乡、羊八井镇;日喀则市四个:甲措雄乡、吉隆镇、江孜镇、吉定镇;昌都市三个:曲孜卡乡、然乌镇、岗托镇;山南市三个:桑耶镇、杰德秀镇、勒门巴民族乡;林芝市三个:巴河镇、鲁朗镇、察瓦龙乡;阿里地区和那曲地区各两个,分别是多玛乡、八嘎乡、荣布镇、雁石坪镇。地图上显示了部分特色小镇示范点的地理区位,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地方有以下共同点:

 

  ()交通优势明显

 

  318109209国道沿线小城镇示范点较多,甲玛乡、吞巴乡、羊八井镇、吉定镇、然乌镇、鲁朗镇均在318国道沿线,其中吉定镇更是318贯通全镇,多玛乡在219国道沿线,雁石坪镇109国道、青藏铁路均经过。

 

  ()特色文化优势明显

 

  甲玛乡位于拉萨市的墨竹工卡县,是松赞干布的出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南市的桑耶镇有著名的桑耶寺,寺内保存有自吐蕃王朝以来不同时期的宗教、壁画、建筑、雕塑等遗产,每年前来寺内朝佛者人数众多。

 

  ()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经济基础好,知名度高,尼木县的吞巴乡是藏文的创始人札吞弥·桑布的故乡,以制作藏香闻名;吉隆镇西藏与尼泊尔交流交往的重要通道,边境贸易发达,经济条件较好,镇内著名旅游景点有帕巴寺;阿里地区的八嘎乡政府驻地塔尔钦因神山冈仁波齐峰和圣湖玛旁雍错而闻名,在西藏旅游中有重要的地位。

 

  ()政策优势

 

  目前,西藏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自治区政府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自治区投资十亿元在三年内建设20个特色小城镇示范点,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组建工作办公室,制定规划安排并且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规划。

 

  四、建设西藏特色小镇的思路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的居民居住模式体现了当地文化特点和时代历史的变迁,适应了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符合当地气候特征,创造了适宜的生活环境。特色小城镇建设在改善居住条件,搬迁居民的过程中会对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一些村落的原生态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引起其历史文化价值某种形式的损失。西藏城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藏族居民的居住环境,在西藏大多数地方,由于对居住地方的依恋许多老年人不愿意搬迁,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得居民与居住环境的情感连结关系被强行割裂,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受到损害。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尽可能保护藏族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被破坏。

 

  ()规划先行,体现小镇特点

 

  推进西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西藏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体现西藏特色。

 

  首先,在规划布局中应体现藏族文化、风情,不搞内地城镇化翻版,更要避免内地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小镇建设重点突出字,作为首批特色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应有其自身不同特点,针对各地突出特色,挖掘发展优势资源。例如拉萨市的甲玛乡曾是松赞干布的出生地,历史文化悠久,山南的桑耶镇有着著名的桑耶寺,保存有珍贵的文物古迹,这些典型的历史文化型小城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是对原始的建筑的保护,小城镇建设中现代建筑风格应该与古建筑风格保持一致,保存固有建筑特色。

 

  其次,西藏的建筑风格和城镇布局很大程度上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转山、转湖、转寺庙的信仰活动使得西藏城镇围绕神山和寺庙形成,而城镇格局曼陀罗式的特征明显,所以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要保持这一传统风貌,把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运用其中,保持民族特色、历史传统、宗教文化,体现西藏建筑的特点,了解当地居民实际需要,在城镇化布局中重视宗教场所的合理规划,针对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引导农牧民向城镇、农民新村、牧民定居点的有序转移。

 

  最后,在规划阶段要广泛征集各方意见,把握农牧民实际需求,对特色小城镇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进行全方位考量,既要满足特色小城镇的旅游业发展也要兼顾农牧民的生活需求。突破城市规划仅有的居住区单一功能,创造少数民族文化典型的历史地段和历史街区生活体系,切实保护城镇少数民族文化,将居民日常生活、民族特色文化生活、民俗与民族风情等多种要素保留在城镇生活空间内。

 

  ()因地制宜,促进经济发展

 

  西藏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西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创新应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从科技兴藏角度出发,以科技进步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可以采用大数据、互联网+”新方式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创新发展项目。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重点发展本城镇的特色产业。西藏特色产业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富民强区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西藏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前,各个小城镇的产业资源整合度低、综合拉动力得不到发挥,因此,要重点发展民族手工业、藏医药、旅游业、现代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支撑。

 

  就业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特色小城镇打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相对充分的就业,特色小城镇建设就是无米之炊。要加强对到城镇发展的农牧民进行就业技能教育,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促进特色小城镇的发展。

 

  ()夯实基础,完善公共服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小城镇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相对落后,城镇管理水平低、城镇功能有待完善,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城镇的整体发展。

 

  首先,加强特色小城镇的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建设、信息通信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为城镇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其次提升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软件设施,提升城镇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为城镇建设提供精神保障,以实现特色小城镇宜居的发展目标。最后丰富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业职能,为游客提供吃饭、住宿、休闲、娱乐等多样化服务,引导游客在小城镇消费,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突出特色,增加旅游亮点

 

  西藏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特色小城镇固有的独特建筑风貌、浓郁的藏族文化气息、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较强的旅游竞争力。在特色小城镇发展中,应做到两个转化,一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由政府牵头投资,加强项目带动,建设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并为旅游提供相关配套设施,形成旅游的产业集群,构成产业集聚、城镇消费聚集和游客聚集,为城镇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西藏民族性特色旅游市场规模整体较小,特色品牌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导致了小城镇旅游吸引力不足,招商引资能力欠缺,因此,要在继续塑造和维护城镇旅游品牌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以商品特产、会展商贸、文化艺术、小镇形象定位等为依托,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民族文化特质、具有地方唯一性的特色旅游形象,逐步形成以小城镇+特色旅游综合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确保西藏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示范点的建设为西藏的新型城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新的增长极。作为西藏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真正做到通过城镇化建设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为西藏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

 

  作者简介

 

  郭娇(1994-),女,山西省长治市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