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镇建设可以助力中原崛起,是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节点。河南城镇化需要重视问题如下:注重协调发展,注重文化传承创新,注重产城互动和就业支撑,把握客观规律,注重防灾减灾问题和后工业化建设,注意控制规模。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李克强总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一、河南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一)城镇化是通往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节点。伴随工业化的推进必然导致工业产业的汇聚,农村人口走出农村走向城镇既是资源配置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不二途径。
(二)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助力中原崛起。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发展中大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起到火车头的拉动作用,有利于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助于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先进制造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迈进,有助于提升河南的服务业水平整体提升,有助于推动省委、省政府提出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
二、河南城镇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河南城镇化建设不注重数字符号的城镇化率,更看重工业化、信息化在城镇化中的比重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河南城镇化道路需要重视以下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要注重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搞城镇化,不能单兵突进,而是要协同作战,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时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城镇化道路的要义在于工业化、信息化等协调发展,城镇是工业化的城镇、信息化的城镇,城镇周边是现代化农业的广阔天地。因为农村人口还有四亿人左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重要,繁华城镇周边是宜居美好的新农村。
(二)城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之一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文化发展指标应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指标维度。古今交融方能避免城镇化建设沦为毫无特色、千城同貌。创新河南是文化传承创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创新是相得益彰的,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加入现代文明元素的文化创新,城镇化建设既有中原文化、中原民俗民情的特质,体现厚重历史资源、城市记忆,又能融入现代化因子体现时代特色。底蕴如水,现代气息如乳,城镇化建设要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使用。要把握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成活条件”,要重视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口头文学、乡约村规、地方记忆,不能因为城镇化建设而丢失掉乡村文化资源和乡村精神元素。承载城市文化价值观的地标性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营造,要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着力点。要注重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注重文化软环境的打造,保障城镇居民文化权益,激发城镇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真正做到对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基础上生发培育出与生产方式、生化方式变化相适应的文化服务。
(三)城镇化建设要注重产城互动、就业支撑。工业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建设引擎。离开工业产业、服务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建设是畸形的。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如果离开工业产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都将产生“城市病”无法保持健康发展。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只造城,城市发展不起来;城市是产业的依托,城市功能不完善,各种服务跟不上来,也影响人的幸福感,影响产业发展水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地区性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县级城市扩容提质都要抓住机遇,善于借势,比如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结合起来,推进产业集聚,推进人口集中,推进土地集约。城镇化建设的重心之一要定位在县城。据笔者在新郑、周口调研,愿意在县城落户的农民约占75%,农民考虑县城的就业环境更好,就业资源更多,对下一代的教育资源更好,医疗条件由于乡镇,房价相比较大城市而言更容易接受。但也有约10%的农民更愿意到大城市落户,认为个人发展机遇更多,约有15%的农民因为自身经济条件较差,综合考虑物价、房价、生活成本等因素后,他们更愿意到到乡镇安居。城镇化建设要着眼于解决农民工奔波于城市和乡土的迁徙式流动问题,要在产城互动的基础上坚持就业为先,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问题。产业的规模和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就业岗位的多少进而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扎根城镇的速度和数量。河南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打造特色化的、千城千面的城市产业体系,以产业支撑城市发展,以就业岗位增加留住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就业环境,改进生产生活环境,是农村人口移进城市、留在城市。笔者在新郑市和周口市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村居民中有85%想进城生活,认为实现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在城市要生活稳定,能就业有碗饭吃有稳定经济来源,能享受相应的社会待遇。
(四)城镇化建设要把握客观规律。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2013年习近平在参加两会时在江苏代表团指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201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总结国外城镇化建设的规律,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借鉴国外城镇化建设中的成果和有益路径,在优化城镇格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上下功夫,将生态文明原则贯穿城镇化建设始终,减少走弯路。我们还要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城镇化建设中形成城乡互动联动、工农互惠互利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使广大农民分享改革成果,活得更有尊严。我们还要把握城镇化建设中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呈相城乡对立,避免城乡之间的差距转化为阶层和族群的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我们要优化城市布局,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模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做好城市整体功能转移,打造功能混合、就业与生活同步、宜居宜教的城市生态,避免因为就业、就学、购物、就医等问题引发的大规模通勤人流,降低生活各方面的时间、空间成本。
(五)城镇化建设注重防灾减灾问题和后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要重视安全发展,科学进行防灾规划,防灾规划要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历史为鉴,以安全发展为前提,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工程设防研究,加强安全防灾保障的。城镇化安全建设要借鉴灾害经济学的思路,促进灾害保险的落实,确保城镇化进程的安全。探索城镇化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自然巨灾条件下的城镇化保险思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城镇化建设要顺应后工业化趋势,注重文化特质和后现代性特质的培育。加快推进城镇的教育、科技、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城市中心的改造升级。 不如可以扶持不同规模、适宜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购书中心的培育,营造读书环境,培育文化特质,以此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城镇化建设要克服纯粹、短视的资本逻辑,在社区开辟文化空间,社区治理上讲究协商合作、共同管理,提升社区舒适度和生活品质,是社区文化曾先出多元、共生、和谐的特质。
(六)城镇化建设要注意控制规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河南要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按照全国主体功能规划的客观要求,有重点地推进郑汴一体化、郑州许昌协调发展,避免“摊大饼”。注意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尤其要注意卫星城镇和重点小城镇建设,以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要依托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并以空间经济协调平衡为原则进行布局,控制规模,力避生态失衡、土地失控。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更加看重城市生活质量。城镇化进程中要将城市规模、区域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一起进行考虑,避免区域生态污染事件的发生,避免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等问题降低城市居民幸福感。
作者简介:
祁洋波(1978—),河南周口人,河南工程学院思政理论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德育与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