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国内的很多地区抓住此机遇,将小城镇发展与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试图“探索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新思路,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旅游小城镇的实地调研,尽可能搜集到详尽的第一手资料,旨在了解目前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貌构建贡献出一份力量.
1.当前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现状与研究意义
1.1现状及趋势
纵观近几年我国城乡发展变化,不难发现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道路上正在不断加快,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大为改善,而民众的消费观念更是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人们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温饱与发展消费,渐渐开始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及更高层次的享受型消费.从而产生对旅游的需求欲望愈加强烈,更加青睐于通过旅游的方式来拓宽视野,实现高品质生活品位的美好憧憬.国内很多地区借助这一契机,将小城镇发展与特色旅游有机统一,试图“探索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新思路,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2006年5月,我国在云南首次召开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审时度势,并结合我国当下发展现状,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特色旅游业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一致认同“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的观点.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更注重强调旅游发展与小城镇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相互配合.
1.2实际意义
1.2.1经济意义
小城镇的兴旺发展是我国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目标中的重要环节,能使小城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小城镇发展模式,真正实现“旅游兴镇”.例如安徽黄山的汤口镇,其旅游业在产业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其旅游业所得在当地的GDP比重甚至达到了80%以上.
1.2.2社会意义
对于小城镇建设来说,由于很多小城镇发展缺少必要的产业支撑,一度导致盲目发展、错乱发展的局面.而建设旅游小城镇无疑为解决此类问题上找到了突破口,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为小城镇的建设持续不断的注入活力.同时,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城镇医疗卫生体系、文娱科教体系等一系列社会民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大力提升城镇化的水平.
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不仅拉动周边地区农民就业,还有效整合与地利用.发展旅游小城镇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将拉动周围地区产业转型,转变农村单纯依靠发展农业实现经济收入的主观观念,为周围区域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居民就近就业.
1.2.3理论意义
(1)文化意义.首先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伴随着小城镇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将为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更大利润,由此人们传统观念将大大改变,从而会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当地政府需要树立战略支柱理念,实现项目建设突破发展.整合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突破资金、人才、土地等瓶颈制约,更好的提高并增强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当地政府在为人民扯福祉的基础上会更加重视挖掘、整理、更新和完善濒临绝迹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举措会进一步切实加强对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次有利于新文化创造和推广.不同的文化交流会促进新文化的产生与认同.因此,建立在创新上的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必将处于城乡文化交流的前沿,引领我国小城镇发展建设的转型.(2生态意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逐渐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题,而小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怡好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集约发展.变盲目发展为统筹发展,避免了单纯强调大面积、无秩序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的尴尬局面,从而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小城镇特色风貌的规划设计设计,将带动城镇整体环境建设及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塑造景观多样的城镇形象,还有利于挖掘丰富多彩的本地文化,重新审视文化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建设旅游型小城镇将为游客直接提供区别于城市生活的最真实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名迹、风俗观念的享受,让游客彻底告别城市生活的压力与暄嚣,纵享心灵之旅.
2.旅游型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断强化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保护,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农民就近就业以及实现相关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些措施使得以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小城镇及其所属地区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2.1景区环境质量下降
小城镇的过度开发造成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当地环境质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小城镇旅游有关设施的卫生处理不到位、旅游者以及居民的生活垃圾未被及时处理等.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甚至恶化将会进一步导致旅游者对旅游兴趣的下降,产生失落感.
2.2设施低端,资金短缺
小城镇因自身经济能力较弱而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参差不齐、旅游接待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配套问题,严重制约着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综合接待和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从而制约了小城镇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如若旅游业的发展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注重景观内涵建设,景区发展必将受阻.由于部分城市边缘的小城镇旅游景区的农业用地存在不合理的用地规划现象,使得农田错落分布于景区周边,也破坏了小城镇的旅游形象,旅游品牌也将大打折扣.
2.3利益交错,缺乏动力
开发小城镇旅游业应该统筹抽兼顾到政府、当地居民、开发商和游客四个维度的不同利益,发展旅游业归跟到底是利益的驱使,只有协调分配好这四者利益才能得到不同人群的支持,进一步增大小城镇旅游被成功开发的可能性与可靠性.不妨拿以当前小城镇的发展当做参照点,政府拥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而旅游开发商只享有对旅游区域部分景点设施的经营权,甚至在开发权的问题上政府依然有所保留,由而两者在对待发展方向与目标的问题上产生较大分歧: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要同时考虑当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舆论氛围等方面的允许,另外必须要注重民意的选择;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商则更多的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自身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此外,开发小城镇旅游业前的相关政策易忽视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规划施行后政府与地方居民的冲突已然数见不鲜.当然,还要说的就是游客的利益,虽说游客是消费群体,但在规划小城镇旅游业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游客的有关利益.只有协调统筹各方利益才能有效促进旅游型小城镇的和谐发展只、有协调各方,才能做到利益共享.
2.4产品雷同,重复建设
由于现在小城镇旅游业的风生水起,导致大多小城镇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性的设计与创造性的规划,因而景区存在明显的雷同化,出现千镇一面的现象.首先,由于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不同开发商存在严重的竞争多合作少的现象,导致小城镇内部各景区之间在开发产品时不同承包区域的开发商缺乏协调与沟通,由此开发建设期间分工不明,没有形成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进而导致产品类型单一化、支离化,缺乏地方特色,缺少鲜明竞争力.其次,相邻的旅游小城镇在开发时缺乏必要的协商机制,导致大多地方政府呈现以资源为导向、各自为政的尴尬情况,资源与资金没有得到极大浪费.
2.5生态破坏,非可持续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出现了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等严重问题.小城镇是一个生态系统,过度的开发、大量的人流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城镇村落结构等物理环境和原有生态部落结构.
3.基于旅游型小城镇开发特征谈其特色风貌构建
3.1旅游型小城镇开发的特征分析
3.1.1优秀的资源禀赋
旅游型小城镇对特有的自然景观,例如对温泉资源、水体资源、冰雪资源、滨海资源、丛林资源等的利用.旅游型小城镇凭借特有的自然资源,对其加以人文景观利用和发展,对旅游资源做出延申和拓展.从实际发展看,许多拥有特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小城镇,也都因发展方式得当而成为了知名的旅游小城镇.
3.1.2良好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优势
良好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是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首要选择.例如,合肥市不仅是中部城市最接近长三角地区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一系列高速公路、铁路的修建与开通,使得较大的分流客源市场为合肥周边小城镇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3搭建区域产业及相关复合产品的平台
小城镇特有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人口集聚,同时也刺激了区域内人们强烈的旅游消费需求.区域内有多种产业、项目组成的复合休闲功能,支持并促进旅游产业的提升.
3.2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貌建构的规划方法
首先,通过总体规划、战略规划,把握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定位淇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能够提出创意性的内容再次,旅游规划和设计等专项工程能够较好的保持旅游特色.
根据上述条件,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貌构建需结合整体战略定位、系统创意设计、旅游策划、重点区域特色设计,在各个阶段落实小城镇特色风貌建设中要兼顾旅游开发和城镇发展.
3.3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貌建构规划的内容
3.3.1明确功能定位,构建和谐秩序
要确定明确的特色旅游主题,形成鲜明的旅游产品,根据小城镇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定位.明确考虑该区域总体规模、整体布局关系、远期和近期关系等,构建清晰的、协调的空间秩序.
3.3.2创意主题立意,注重特色元素
抽象提取整体的形象要素中具备总体意义和代表性特点的主旨要点,使得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可以避免与其他旅游地发展理念契合,形成旅游型小城镇的总体旅游形象.此外,对小城镇旅游进行创意设计,构建小城镇独特旅游形象,在建筑、景观以及特色元素上营造出丰富细腻的视觉感受,体现别致的小镇特色.
3.3.3发掘文化内涵,利用自然资源
充分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旅游小城镇地处大范围的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地区民俗文化底蕴.要充分重视农村,因为农村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聚落形态,其间分布着大量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活跃在民间的文化基因,只要开发得当、利用精准,对众多游客的吸引力是很强大的.当下,文化生态旅游也在成为一种新兴旅游模式.
3.3.4区域详细设计,加强区域核心建设
核心地域包括历史街区、城镇中心区等,如杭州的南宋御街,作为游客、居民生活或活动的常用场所,也是反映城镇特色和面貌的重要地段.通过对核心地区的创新设计,可以创作出很有特点的空间环境.进入区域的第一道风景线包括交通枢纽的集散区域、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及重要对外交通通道的沿线区域等,是游客对城镇的首要印象,可以通过当地特色自然景观要素、门户标志等的结合对出入口节点区域进行特色设计.
3.3.5发展当地特色产品,打造本土特色形象
对旅游发展而言,不管是特色的地域文化、还是特色的自然资源,最终都要借助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特色形象是旅游型小城镇依托特有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文化产品,向客源市场和游客传递的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同时也最能够被旅游市场所承认和接受的主题旅游形象.例如,云南的丽江、大理为了争取游客更长的停留时间,有意通过各种手段向旅游市场传递其“慢生活”的形象.
3.4旅游型小城镇特色构建的实施保障
3.4.1考虑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方向,立项之前就需要确定环境承载力是小城镇开发建设最基本的依据.生态承载力评估旨在通过创立适宜性模型和生态敏感性模型,并结合其他因素最终确定规划范围的综合承载力模型,以达到对小城镇的开发的方向、思路、目标与计划提供理论指导,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开发与发展的一种科学发展思路.
3.4.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宏观规划、分类引导,在小城镇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管理部门要统一规划、分类引导,实施错位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各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交通条件改善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计划、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保障,应牢固树立创新创优理念,实现营销推介突破发展.
3.4.3宣传与推广,以聚集人气,形成品牌
凭借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特色,进行重点策划与设计,包括网络平台的建设,例如成都三圣乡建设的三圣花乡网站,可以提供各种农家乐、民居住宿的预定;提供举办节日庆祝活动的场地,例如作为“音乐小城”的瑞士卢塞恩,每年的八月都要举办国际音乐节;与自媒体接轨,例如以爱情为主题的旅游型小镇,可以联系相关的婚恋网站、报纸杂志、婚姻中介公司、电视节目等诸多媒介.
3.4.4提高小城镇旅游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
首先,为新进入的新员工实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拓宽现有人员的视野,提升总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从而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的美誉度、知名度.其次,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构建人才信息库,搭建人才引进的平台,从而弥补高端人才以及专业人才供需不足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引进一批高素质旅游规划类人才,搭建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内容的智库,并协调地区间人才合作交流.
童广路\合肥学院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