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更高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战略己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随着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其环境容量、能源交通以及土地资源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城镇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市政工程、公用设施技术的发展。如城镇快速干道、给排水系统、集中供热系统、电力电信等,使城镇物质生活达到很高的水平,加之城镇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城镇的繁荣,也促使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出现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大量的流动人口、繁忙的交通以及土地植被破坏等,导致城市病日益严重。具体主要表现有: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失业和贫困、人口膨胀、社会治安不稳、能源和水资源紧张、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不适应等矛盾。如何更好地使我国城镇进入21世纪中消除城市病,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1.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交通网络
我国城镇的道路大多数是混车道,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在一起。近年来汽车、摩托车逐年增加,骑自行车的人群中又加入了一批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中小学生,交通的矛盾日益尖锐;停车的空间已涉及到巷道、人行道及其他违章的地方。面对多元化的交通状况,城区的道路交通网络也应向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如发展以国家为主、集体为辅的客货运集约化交通,压缩个体交通;交通网络不能仅在平面上发展,应往地下、空间方面发展,经济合理使用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在一些有条件的、交通运输量大的道路上,尽可能让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分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城市快速干道;增设停车场的数量和面积要与交通、汽车增长的速度相匹配。另外,建议在改造城区道路系统时,应考虑远期发展自动交通信号管理的趋势。
2.土地的利用与开发
我国虽然土地辽阔,但可用的土地并不多。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大量土地用于非农用途,造成全国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49年的人均耕地0.18hm2(2.7亩),到90年末大约0.067hm2(约1亩)左右。若不加以控制,继续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利用状态,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均耕地有可能降至联合国所提出的人均耕地的危险线--0.053hm2(0.8亩)以下。所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纳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并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包括城镇规划在内的所有土地利用规划行为的重要原则之一。
城镇的建设、使用和维修都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土地开发者能承担基础和社会设施的建设、保养、维修和使用等费用,那么土地的利用率会更高,城镇的规模更合理,设施的使用更经济。
3.城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促进城镇的发展,但是工业化社会强调功能和效率,却忽视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逐渐造成全球环境的恶化。如由于人类的大量耗能,使得19世纪初大气中C02的含量为280x10-6,到20世纪中期上升到350x10-6。如此高的C02浓度引起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水热胀,进而使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城镇被海水吞没;此外,还引起降雨带的变化,加剧干旱、热浪、洪涝等自然灾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强调当代人在寻求发展和进步时,要考虑到子孙万代的利益。城镇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城镇环境保护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于已产生污染的区域要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增强城镇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严格控制三类工业布置在城镇内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企业单位,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城镇垃圾的处理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目标,根据城镇自身的条件,制定垃圾综合治里的方法。总之,要尽最大能力来消除四大环境公害--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环境噪声污染。
4.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到工业化中期,都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这是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流动人口约有8000万。这种维持了近十几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其实质就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开发就业问题的持续爆发性表现。农业人口仍有9.4亿,这样大数量的农业人口,耕地数量又极其有限,而且在今后长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在不低于1亿的水平,不难看出,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主的中国人口移动国情的严重性与长期性。
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已很大,不可能靠大中城市来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是向小城镇转移为主。因此,应当积极发展小城镇,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绿化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地是城镇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城镇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提高了,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追求绿的滋润,已成为城镇生活的基本需求趋向。同时,扩大城镇绿地、增强绿化效应,已作为优化城镇生态环境、实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与行动。
在进行城镇绿化时,要注意绿化的质量水平和环境水平。在城区内开辟大片绿地是不现实的,而占用郊区大量耕地的做法也是得不偿失。因此,在城区内挖掘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提倡“见缝插绿”利用不宜建设的地段进行绿化。在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地绿化,不要让所有的缝隙都被用于商业经营和违章、临时建筑物占用了。要消除裸露的地面,让绿色的植物美化城镇。另外,草地常作为一种绿化的手段。草地美化城镇的作用不可否认,然而草地的制氧能力只有林地的1/10,并且维护成本高,对于城镇建设资金不富裕,人均绿地不足,把大量资金都用于草地、名贵花种上,实际上推迟了绿化建设的速度,这是一个误区。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世纪,人类应进入更高的境界:达到发展经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统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为创造更为人性的社会的目的服务,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这是在今后的城镇建设中,我们应追求的目标。
王宁、郭士英2,尚改珍、赵春生、马涌泉3
(1.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保定城建开发总公司,河北保定071000;3.河北省蔚县城建局设计室,河北张家口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