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慢城理论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2016-05-23 11: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城镇作为大城市和农村的关键连接纽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承担着带动农村建设和接受大城市经济辐射的职责。仇保兴总结了小城镇的六大功能分别是中间传导、分工、示范、提供就业、吸引劳动力和服务农业发展。然而,过去的城镇化的推进过分追求城市的扩张,走的是“重建设轻环境,重经济轻环保,重工业轻农业,重近期轻远期”的发展道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小城镇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小城镇建设应坚守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因此,需要转变城镇发展模式,而慢城模式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谋而合。


  1慢城概述


  1.1慢城的内涵


  慢城起源于意大利,体现了现代人对宁静、闲适和优雅生活的渴望。慢城运动的参与者反对过度城市化,反对农村人口集中涌入大城市,反对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所替代,反对快速的生活节奏。慢城理论注重传统手工艺与美食的传承,提出在小城镇的保护和发展中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慢城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将打造更多的广场绿地、便利的商业设施及舒适的街道,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1.2慢城发展研究


  全球现有140个慢城,作为发源地的意大利,就拥有68个慢城,欧洲其他国家也已经有数十个城市加入慢城。在亚洲,韩国和日本也有慢城,我国江苏的高淳栩溪也于2010年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国际慢城有严格的指标要求,人口不能超过5万,交通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必须保留城镇传统文化,限制广告牌和霓虹灯的数量,提倡和谐的邻里交往模式(表1)。

blob.png

  1.2.1意大利奥尔维耶托


  1999年,意大利的奥尔维耶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慢城,坐落在大山平顶上,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四周被田园环抱,房屋是用当地的石灰岩块砌成,沿用至今,是典型的中古世纪小石城。小城市民受到慢生活思想的影响,仍然保留着睡午觉的传统。为了宣传地方传统美食,小城内没有快餐店,只有传统个体手工艺店和特色小吃店。小城市民可以在政府建立的“社会花园”里种植蔬菜。在美食节上,人们可以品尝购买到当地出产的新鲜果蔬、鲜肉和高品质橄榄油。奥尔维耶托凭借浓厚的历史氛围、宜人的小城风光和当地特色美食,吸引了大批游客。


  1.2.2韩国新安曾岛


  韩国慢城总部新安曾岛在2008年被确定为亚洲的第一个慢城,位于全罗南道新安郡内,以太平盐田闻名。新安曾岛为了保护当地盐田和滩涂,建设了盐博物馆和滩涂生态展示馆,游客可以加入到制盐的体验活动中,感受盐文化,体会慢哲学。与盐田一样,新安曾岛历史悠久,仍保留着小渔村的风貌,在当地的滩涂庆典期间,游客可以参加海泥体验、挖白蛤和钓白虾活动。当地提倡绿色出行,环岛游采用自行车和徒步游,全岛多处设有自行车租赁点供游客借用。

blob.png

  1.2.3江苏高淳桠溪


  江苏高淳桠溪是我国第一个慢城。作为农业先进县的高淳桠溪主打生态之旅,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保护特色乡土风貌。高淳桠溪地处吴头楚尾,深受吴风楚韵的影响,阳腔目连戏、抬龙、大马灯、采茶舞和送春等众多民俗活动得到传承,当地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高淳栩溪一年四季有不同的主题旅游,游客春季可置身于油菜花海中,夏季可听风观荷花,秋季可对酒品螃蟹,冬季辞旧迎新办年货。高淳桠溪以生态山水田园作为规划基底,集农业、文化、休闲、生态和健康于一体,打造慢城五大主题景区。


  1.3慢城理论认知误区分析


  当前,人们讲究快节奏、高效率。时间专家格勒斯曾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慢”是一种品位,是对过程的享受,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1.3.1误区一:“慢”是懒惰,是享乐主义


  放慢生活节奏,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文化并没带来健康,反而引发了疾病。慢生活是让人们在繁华的、快速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出一片舒适的空间,重新拾起对健康、环境和生活的珍视。慢生活提倡多停一停、想一想,使人以一种舒缓的心态面对生活,目的是使生活有条不紊、张弛有度。


  1.3.2误区二:慢城指城市慢发展慢城理论以保护地方传统经济和自然环境为宗旨,提倡合理开发城镇资源,鼓励融洽的邻里交流,建立自然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人际环境友好型社会,复兴小城镇的传统家庭式产业,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注重城镇环境品质的提升,不盲目跟从大城市的建设脚步,结合城镇自然风貌和独特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以应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问题。


  1.3.3误区三:慢城指对汽车的彻底放弃慢城理论不是要求放弃汽车,而是控制汽车的使用,提倡绿色环保出行方式,以应对私家车增多引发的堵车、噪音和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慢城可釆用“限行、限速、限停”的方式控制汽车出行,增加绿地和步行区,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还原适合居民交流的传统街道空间。


  1.3.4误区四:慢城使城镇化进程滞后传统的快速城镇化引发了建设用地


  粗放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和城镇规划布局呆板等问题,使得部分地区城镇化停滞。慢城理论提倡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建设,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建设有历史底蕴、文化风貌的特色小城镇,推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1.3.5误区五:慢城是旅游营销噱头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是慢城的追求


  慢城的建设是为了提升城市品质。旅游业只是慢城的品牌效应,慢城与旅游相互促进,慢城增加了传统小城镇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开发又促进了慢城的建设,慢游的发展成为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人们需走出对慢城的误区,正确理解慢城的内涵对城镇建设的意义。慢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内涵丰富,包括了绿色之城、可持续发展之城和人民之城(表2)。


  2中国式慢城发展研究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文化和信息迅速进入周边城镇,地域文化差别越来越小,慢城运动为我国小城镇建设带来启示一真正的城镇化不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迁移,而是将城市文明引入城镇,使人们能够共同享受社会文明带来的幸福生活,将慢哲学融入到城镇建设管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慢城。


  2.1慢城理论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2.1.1慢哲学在我国历史悠久


  书道、香道、茶道、琴道和花道,合称“中华五道”,在我国盛行千年,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慢元素符号。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蕴含了许多慢生活精神,人们追求“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生活,渴望“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超脱境界,丽江、苏州和平遥等城市或小城镇仍保持着慢生活节奏,这些城镇的发展模式为慢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2.1.2我国小城镇风貌保留完好


  我国许多小城镇未受到工业革命的入侵,小城镇的传统建筑、街道空间、古树古井和民风民俗等文化景观风貌得到延续,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乡土文化正符合现代人追求原生态之旅的心理。小城镇适合发展慢城,一方面,其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元素,是慢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慢城的建设为文脉的延续和生态环境的。

blob.png

  2.1.3新型城镇化的新趋势


  中央提出走集约、智能和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提倡根据地域特色发展形态多样的城镇风貌,形成有文化脉络、历史印记和地域特色风貌的城镇。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与慢城理论的要求如出一辙,为慢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2慢城规划手段


  慢城是建设宜居小城镇的新模式,通过慢生活、慢游、慢行和慢运动等方式,逐步实现城镇环境质量的提升、城镇代谢节奏的调整、本土文化的重塑、居民价值观的更新和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2.2.1慢生活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功利主义、攀比之风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忽略了生活的本质,迷失了生活的方向。慢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快生活的反思,追求的是自然、天人合一,


  目的是重新拾起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之心。“慢”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元素,不同人群对于慢生活空间有不同的需求,这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定位(表3)。


  2.2.2慢游


  快节奏的生活让原本应该起到放松休闲作用的旅游改变了性质,走马观花似的旅游忽略了旅程给人们带来的享受。慢游倡导将观光游转变成深度体验游,让游客细细品味城镇的传统魅力,慢慢感受城镇的历史气息[4];同时,慢游推动了慢产业的发展,复苏了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经济。慢游侧重的是慢游空间的规划和慢游活动的安排,前者包括自然风貌区和传统慢行街区规划,以传统的城镇空间为基础,促进特色小城镇风貌的建设;后者由传统慢活动要素和现代慢活动要素组成(图1),不仅对景观有要求,还对小城镇的经济、文化具有要求。小城镇开展不同主题的慢游,以期更深层次地影响人居环境形态。


blob.png

blob.png

  2.2.3慢行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汽车随之增多,这使得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接踵而来,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城市交通建设。慢行交通是以公交导向为主、步行导向为辅的交通系统,旨在打造宜人尺度的街道空间,实现与机动车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慢行规划对外部交通的有效截流,对内部交通非均衡的疏散,有利于挖掘和强化区内各种功能、空间及活动之间潜在的邻近性、联动性和多样性特质[5],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了确保慢行路权的实现,规划应釆用土地混合集约利用形式,提供复合型的慢行空间;同时,结合历史文脉,合理添加活动节点,丰富慢行街道空间,形成良好的慢行系统(图2)。


  2.2.4慢运动


  亚健康状态普遍存于广大的上班族良上,“没时间”成了大家推脱锻炼的借口。对于不经常运动的人们,高强度运动反而对身体有害,而慢运动属于低负荷运动,对身体刺激较小,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地调节运动强度。慢运动形式多样,包括步行、慢跑、太极、瑜伽、普拉提和骑自行车等。慢运动倡导的是“慢F来聆听自身的呼唤”,释放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压力,强身健体。


  2.3慢城规划的空间布局模式2.3.1“市”一“民俗市井”空间集市空间在许多乡镇中得以保存,其浓缩和集中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为特色小吃、绿色农贸产品、民俗活动和传统民间技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规划新型集市空间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农民的庭院经济产品提供贸易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民间艺人提供艺术展示的机会,达到推广乡土文化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双重目的。


  2.3.2“坊”--“古朴静坊”空间作坊空间是传统匠人从事手工制造的场所,是展示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场合,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不同,作坊追求的是少而精的产品。新作坊空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手工艺品制造和销售的手工作坊,另一类就是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及学习的创意工坊。


  2.3.3“里”一“闲庭里弄”空间闾里是古代的居住区空间,传统的里弄同时还是居民的交往空间,小街道让人感到亲切。新式闾里空间是对传统居住模式的保护,规划将其分为三类:一是闲适的居住空间;二是创造经济收益的庭院空间;三是亲切尺度的街道空间,使居民重拾了融洽的邻里关系。


  恢复传统的街巷布局形式,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慢城规划格局。慢城规划布局由“市”“坊”“里”三类空间构成,形成“里坊环市,阡陌绿道贯穿”的空间布局形式(图3)。


  3结语


  慢城理论是对快城建设的反思,其目的在于还原和谐的城市生活,结合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慢城,通过慢生活、慢行、慢运动和慢游四种方式,还原“市”“坊”“里”的传统空间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手段,确保小城镇慢城建设的实施。慢城规划对于城镇文脉的延续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为小城镇建设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焦红,张艳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