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

浅谈******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基本特征

2015-09-09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同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有效地指导了国内舆论监督的顺利实施,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何准确把握******同志舆论监督思想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发展,是本文探讨目的之所在。
  〔关键词〕 ******;舆论监督;基本特征
  
  在新时期新阶段,为了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同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新措施、新要求,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形成了******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实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新闻舆论媒体则紧紧围绕该思想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效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要充分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就必须准确把握******同志舆论监督思想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一、******同志舆论监督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正面的导向性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舆论监督的根本依据。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狭义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体,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影响公共决策和公众评价的一种现象。一般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正是新闻舆论监督。而对新闻媒体而言,******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对其开展工作具有正面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的目的是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它应是弘扬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同志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1〕通过广泛报道先进人物和事迹,打动群众,从而教育和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要坚持舆论监督的正确方向,就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要求,不能发表有悖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规定的报道。新闻组织、新闻活动和新闻的言论自由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此外,******同志从四个“有利于”的角度郑重指出:“要按照有利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有利于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行动、有利于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及时准确传播信息,积极有效引导舆论。”〔2〕******同志舆论监督思想中所强调的正确舆论导向,不仅对新闻媒体开展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的廉政建设,维护党的良好形象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学者们纷纷发表评论,建言献策,认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应改革媒体的组织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个一主多元的新闻舆论结构体系,鼓励其它形式的新闻媒体发展。”〔3〕还有学者认为,“新闻不能随意解释法律条文的含义,更不能有歪曲法律的宣传。新闻报道不能违背法律规定泄漏党和国家的有关机密,要遵守相关的保密规定。批评性报道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有合法证据,不能含有侮辱、诽谤他人,侵害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内容”〔4〕。新闻媒体担负着舆论监督的光荣使命,尤其是党报党刊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绝不是为了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由此可见,******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导向,已被学者们一致认同。
  (二)强调舆论监督应坚持党性原则。******同志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5〕。对于媒体如何正确开展舆论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四条也要求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舆论监督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具有党性和阶级性,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舆论监督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舆论监督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尤其是对贪污****、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等现象,要运用合法的、正确的新闻舆论大胆进行揭露,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并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的切实保障。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得以健康开展,切实发挥实效,就应该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其基础,从社会责任出发,既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注重维护党委、政府的形象,做到依法实施舆论监督,不断提高监督的效力。
  (三)强调舆论监督应把握大局意识。该思想要求舆论监督应当把握大局意识,始终坚持舆论的真实性,体现舆论监督的战斗力,切实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舆论监督之权利和义务。实施舆论监督,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这个中心来进行,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决做到舆论监督为国家大局服务。与此同时,******同志强调,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继续推动政务公开,加强信息发布,保障外国新闻机构和记者合法权益,为外国媒体在华从事采访报道业务提供便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后,******同志多次强调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为舆论监督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也对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待舆论监督的立场上,党和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大局意识,积极实施舆论监督的决心。在此思想指导下,新闻工作者应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出发,确保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

 (四)强调舆论监督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志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6〕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同时,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不可否认,舆论媒体代表了百姓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是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政府能够通过舆论媒体,及时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改进政府工作,提高工作实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有学者提出:舆论监督在本质上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7〕的确,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这个载体,达到监督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目的。******同志舆论监督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就是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同志舆论监督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二:彰显惩治****的决心
  ******同志在诸多讲话中反复强调舆论监督在党政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惩治****,抨击社会丑恶,是党和政府一贯强调和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同志舆论监督思想的特征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同志也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8〕并提出:“要坚持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紧紧抓住易于滋生****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9〕通过近几年来的反腐实践可以看出,我们党始终鼓励和支持媒体曝光、揭露、抨击党内的****的问题,彰显了党坚决反对****、严厉打击****的决心和信心。
  探讨惩治****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特征之一,就必须要理顺新闻舆论监督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对事故责任以及自身管理责任百般逃避,并打着“维护社会稳定”旗号来打压舆论监督,想方设法干预舆论监督的实施。从表面看,由于舆论监督对****现象的深刻揭露,可能会使一些群众对部分政府公务人员产生不信任,甚至会导致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出现。但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如果****现象得不到及时的揭露和制裁,人民的利益不仅得不到维护,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也会受损,由此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更大的危害。只有将****问题曝光于人民群众的视野内,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坚决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坚决担起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达到稳定社会、繁荣经济之目的。
  ******同志舆论监督思想支持媒体对****案件进行报道、揭露以及曝光,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使社会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现象的高压态势,这对进一步揭露、打击****,防止****滋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正确的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正面的引导,还在于通过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批评,尤其是在对公共权力的舆论监督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斗争工作中,要“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10〕。作为一种有效的制衡机制,监督起到了“防患于未然”(针对事前监督)和“荡污除垢”(针对事后监督)的作用。而对一个政党来说,“防患于未然”远远比“亡羊补牢”来得重要。尽管与以权力制约权力为监督方式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立法监督相比,新闻舆论监督属于一种“软约束”,即其监督效力并不具有强制性,然而公众可以通过媒体表达对党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其在道义上所形成的力量是相当强劲的。******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有重大意义。而在这一点上,媒体的参与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它充当了“船头了望者”的角色,可以帮助领导机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范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遏制****。
  三、******同志舆论监督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三:突出政务的公开和透明
  ******同志舆论监督思想还突出了政务的公开和透明。舆论监督是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公民的知情权、政务的透明度和民主政治,其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政治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党的十六大将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反映了党在加强执政能力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思想。统观先进的政治文明,一般都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二是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三是保障机制理性运行的各种规范。所以,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政党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一起,在我国逐步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下,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
  ******同志强调:“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完善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人民群众、舆论依法进行监督的机制。”〔11〕各级党政机关在发挥职能作用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政务公开、信息公开,使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能够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加大对舆论监督的保护,通过健全法制,排除各种对舆论监督的阻碍和干扰;健全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其他监督形式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的完善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与此同时,******同志还指出,舆论监督“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善于捕捉信息,进一步增强宣传报道的敏锐性和时效性”〔12〕,“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3〕。舆论监督在不断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应提高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透明度,增强新闻舆论的社会责任感,有力打击贪污****、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了舆论监督机制和观念的不断完善,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标志。因此,笔者认为,要让舆论监督这一“第四权力”发挥实效,除了继续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外,更重要的是经媒体所曝光的问题应当及时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并得以妥善处理。否则,只打雷不下雨,问题最终未能真正解决,新闻舆论监督形同虚设,仍然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正如有学者所言,“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政府行政的互动的关系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制度构建,进而更好发挥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功用”〔14〕。

 四、******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基本特征之四:强调舆论监督的制度化
  ******同志非常重视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并在有关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15〕。2010年1月12日,******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三十多次提到“制度建设”〔16〕。其中,涉及监督制度的建设,******同志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17〕的确,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推进舆论监督常态化,应该具备有效的运作机制。媒体的监督毕竟是一种“软约束”机制,揭露问题并不等于问题得到了解决。而舆论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没有制度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同志舆论监督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借鉴发达国家舆论监督的文明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程序化,最终实现法治化,从而保障舆论监督顺利进行、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舆论监督,包括媒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活动、在报刊杂志上报道有关政务信息、适时监督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以及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等等。通过地方立法将舆论监督制度化的做法,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但舆论监督的相关规定要上升为国家法律,还需要国家和人民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与此同时,加强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建设,还应进一步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促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完善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提高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五、******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基本特征之五:提倡舆论监督具备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源泉。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同志用新思维、新观念为舆论监督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要求,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倡舆论监督应具备创新性,为实施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广阔的平台。2009年10月,******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媒体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国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8〕由此看来,******同志提倡舆论监督要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从而不断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发生,提倡媒体要为解决舆论监督的诸多疑难问题谏言建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今日说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光明日报》的《每日聚焦》,还有地方电视台、地方新闻报纸杂志等多种新闻媒体方式,都以不同的形式报道了当今国内的诸多新闻焦点问题。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监督逐渐成为新闻舆论的一股新生力量,越来越多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党政机关干部和普通社会群众的关注。2008年6月,******同志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亲切回答了网友们提出的问题并指出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19〕可见,******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大力提倡舆论监督的创新性,为舆论监督的未来指出了光明的方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R〕.人民网.
  〔2〕******同志在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R〕.人民网.
  〔3〕宋哥,苏玉娥.新形势下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建设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4.
  〔4〕乔云霞.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5).
  〔5〕〔12〕******同志在2002年1月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R〕.人民网.
  〔6〕〔15〕******同志在2004年4月26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人民网.
  〔7〕南振中.舆论监督是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J〕. 求是,2005,(12).
  〔8〕******同志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网.
  〔9〕******同志2004年1月12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R〕.人民网.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R〕.人民网.
  〔11〕******同志在2009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人民网.
  〔13〕******同志在2007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讲话〔R〕.人民网.
  〔14〕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6〕人民日报,2010-01-13.
  〔17〕******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R〕.人民网.
  〔18〕******同志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R〕.人民网.
  〔19〕2008年6月,******同志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回答网友们提出的问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