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

浅析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新高度认识和

2015-09-09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新高度,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强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新高度,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认识和理解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新高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新高度,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义革命,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并为它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正如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所指出的,如果中国真正赢得了独立,“我国几亿人民一旦真正得到解放,他们巨大的生产潜力一旦被解放出来,并被用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就能促进经济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党适时领导我国人民进行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由于主观上想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对头,“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3〕,结果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犯了性急的错误”。邓小平看到中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症结所在,既从实践上力挽狂澜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还从理论上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还特别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因此,一定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5〕。******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发展生产力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最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视为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6〕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7〕。他强调:“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8〕
  ******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强调科学发展观,要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并创造性地把发展生产力与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9〕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世情分析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国有13亿人口,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10〕“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1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2〕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3〕。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同志特别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强调科学的发展。也就是他经常阐述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14〕
  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新高度,坚持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过去发生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这实际上是第一次把无产阶级政党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宗旨写进了党纲,进而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的理论基础,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历来重视坚持这一宗旨。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6〕“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7〕邓小平指出:党的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18〕。他还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视为判断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标准。******同志指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19〕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始终坚持党的宗旨不动摇,总是强调“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并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实践党的宗旨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并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主要涵义是:(一)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21〕“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提高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投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2〕(三)要把以民为本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同志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23〕(四)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真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24〕。具体地说,就是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5〕。
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新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这是由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中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答案。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做法,只能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正如毛泽东强调的,“我们对搞社会主义没有经验”〔26〕,要“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27〕。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是在边学习边建设中起步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向苏联学习过程中,不断艰辛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积累了计划经济模式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刻地认识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那么,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8〕邓小平还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它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着名论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一条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完成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转轨,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科学总结了我们党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如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在实现这历史性跨越的发展中,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等原因,带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运行中的旧矛盾和新矛盾,社会发展中的旧问题和新问题,有的在发展中有所缓解,但尚未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新问题,特别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但发展决不能止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的鲜活经验,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顺应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科学发展观,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了改革开放,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正如******同志所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9〕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0〕

  其次,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破解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难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核心思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都能从中找到正确答案。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一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要以人为本即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回答“怎样发展”这一问题上,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1〕。(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事业”。〔32〕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33〕。同时,还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4〕。(三)协调发展。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协调。一是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二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三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四)“又好又快”的发展。即“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35〕。“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36〕同时,还要“在营造发展环境、凝聚发展力量、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工夫,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7〕。(五)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为了增强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38〕。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要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39〕。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高度,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3.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3〕〔5〕〔18〕〔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64,146,37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6〕人民日报,2001-07-02.
  〔7〕〔8〕人民日报,2000-12-30.
  〔9〕〔12〕〔14〕人民日报,2003-07-02.
  〔10〕人民日报,2004-01-29.
  〔11〕〔13〕〔21〕〔34〕人民日报,2005-06-27.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00.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1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76.
  〔20〕人民日报,2002-12-05.
  〔22〕人民日报,2005-04-22
  〔23〕人民日报,2006-04-23.
  〔24〕人民日报,2003-12-27.
  〔25〕人民日报,2008-01-31.
  〔26〕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171.
  〔2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29〕人民日报,2005-06-14.
  〔30〕〔31〕人民日报,2007-10-25.
  〔32〕人民日报,2005-11-02.
  〔33〕人民日报,2005-09-04.
  〔35〕〔37〕人民日报,2007-01-01.
  〔36〕人民日报,2007-06-26.
  〔38〕人民日报,2005-07-08.
  〔39〕人民日报,2007-07-3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