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第九届中国人类学研究生论文

发布时间:

第九届中国人类学研究生论文

1、费孝通( ),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 3、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4、人物生平:1910年11月2日(清宣统二年),费孝通诞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一个重视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 [5-6] 六岁入吴江县城的第一小学,后转入振华女校就读。1923年,转入东吴大学附属一中。1924年开始发表文章。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高中毕业,升入东吴大学,攻医预科,想成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后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山东邹平县参加乡村建设工作。 5、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 6、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费孝通与王同惠结为伉俪。同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出国前偕王同惠赴广西实地调查,在瑶山迷路失事,王同惠身亡,费孝通受伤。翌年费孝通返乡休息,准备出国。在此期间,去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参观访问,在该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1936年秋(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费孝通抵英,师从布·马林诺斯基完成博士学业,根据其在吴江的调查结果写出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费孝通从英国返回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成立社会研究室开展调查工作。

1. 学术会议⑴.1999年9月赴云南参加“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⑵.2001年11月赴云南参加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知识话语·文化自觉·人类学本土化——以文化比较为中心的一些思考”;⑶.2003年12月赴台湾参加台湾文化研讨会;⑷.2004年2月赴泉州参加“侨乡与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⑸.2004年2月12日应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之邀作“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华人社会变迁”的演讲;⑹.2004年11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美国人类学年会东亚分会,并宣读论文“从孤军到华人族群——泰北云南华人族群认同的民族志研究”(英文);⑺.2005年6月赴澳洲宾迪哥参加澳洲华人研究协会第九届双年会,并宣读论文“在变化之跨国语境中创建多重认同——泰国北部云南人族群特性与历史变迁的人类学研究”(英文)。(8).2005年8月赴新加坡参加第三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海洋亚洲与海外华人(1405—2005)”,并宣读论文“地方化中的整合与涵化——泰国北部华人社区的个案研究”。⑼.2007年11月赴马来西亚槟城参加第十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饮食方式、认同与族群互动——曼德勒华人饮食的个案研究”(英文)。⑽.2007年12月赴西双版纳参加“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谁的古镇?谁的侨乡?——云南腾冲和顺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的个案研究”。⑾.2009年2月赴广州参加人类学关键词研讨会,并宣读论文“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与中文翻译”。⑿. 2009年4月赴台湾参加台湾东南亚区域研究年会,并宣读论文“曼德勒华人——族群、文化政治与身份认同”。⒀.2009年5月赴广州参加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华文教育、地方化与族群认同——以曼德勒为例”。⒁.2009年7月赴台湾参加美国人类学会东亚分会暨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年会,并发表论文“缅甸华人——族群与公民归属”(英文)。⒂.2010年2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亚洲研究学会年会,并发表论文“公民归属与认同政治——缅甸华人的人类学研究”(英文)。2. 出版2008a “Kuomintang Soldi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An Ethnographic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4(2): “Foodways, Identity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in Mandalay”, In Chang Y. H. May ed., Collection of The 10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 181-198.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原国民党军队及其后裔的社会变迁与认同建构”,刊于刘宏主编《海洋亚洲与华人世界之互动》,页150-172。新加坡:华裔馆。2006a“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刊于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页77-1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6b“Review of Monique Skidmore ed. Burm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4: “权力边缘的曼春满——旅游作为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个案研究”(第一作者),刊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页96-115。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文化人类学的哲学内涵、 经验与理性”(第一作者),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页13-16;139。自2004年起已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数十篇。3. 教学经验2010- 讲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合开本科生课程《文化人类学概论》2002-2003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课程《中国人类学研究》助教;2002-2003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海外华人文化》助教;2003-2004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女性、男性与文化》助教;2005-2006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巫术、神话与超自然力》助教;2005-2006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香港考古学》助教。4. 田野经验⑴.1999年7月至8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田野调查;⑵.2000年7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跟踪调查;⑶.2000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火把节宗教仪式的田野调查;⑷.2000年9月-10月赴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参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和顺课题组的研究,并进行汉族宗族发展与变迁的田野调查,后在此基础上完成学士论文的撰写;⑸.2001年1月-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田野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⑹.2001年7月-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⑺.2001年11月赴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建水市进行元阳哈尼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和建水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察;⑻.2002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文化生态村课题研究;⑼.2002年1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⑽.2003年6月至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的调查;⑾.2005年7月赴缅甸曼德勒、腊戌进行华人文化公民身份的初期调查;⑿.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赴缅甸进行博士论文田野调查。5. 研究方向东南亚社会与文化;海外华人社会;侨乡社会发展与变迁;全球化、跨国性与文化;族群研究

电子学报第九届编委会

5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顺利恢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新中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3-6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订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原子能、自动控制和防空自动化列为优先发展的科目。1956年7月,孙俊人从张家口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的任上,调回北京总参通信部,参与研究制订电子等科目的发展规划的后期工作。在通信部主任王诤中将的主持下,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在这期间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当时国际上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而且通过工作的接触,结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为他日后担任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1960年,中央军委决定由总参通信兵部筹建为国防尖端工程服务的第十研究院,并任命已担任总参通信兵部副主任的孙俊人兼任院长。他根据上级指示拟订的“加强基础,保证尖端,为常规补缺配套,帮助工厂解决技术难点”的建院方针为中央军委所采纳。1962年,中央军委为了加强国防尖端工程的建设,将十院建制升级,并任命罗舜初中将为院长。素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的孙俊人对改任副院长一事毫不在意,相反他认为由一位久经考验的老将军主持全院工作,除了有利于加速新院建设进程之外,还有助于发挥他的专长。在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他的精心策划,在六年左右的时间内,成功地扩建和新建了30个预研与开发并举的大型研究所,其中既有重在基础性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真空电子学、半导体集成电路、电波传播、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化学与物理电源、新型材料与机电元件、计量与测量等研究所,也有重在为尖端国防工程配套兼为常规武器系统补缺的通信、雷达、计算机、无线电导航、电子对抗、加密与解密、自动控制、激光测距等专业研究所。由十院组建的国土防空自动化控制系统(1025工程)、空间合作目标测控系统(154工程)和非合作目标测量系统(又称来袭导弹测量系统),不仅为在60年代前期进行的核爆炸试验、导弹试射实验,以及反击美蒋间谍飞机侵扰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为此后我国诸种空间飞行器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测控与入轨,以及对美国“空间实验室”卫星和苏联“宇宙-1402号”失控核动力卫星陨落过程的准确跟踪和落点预报奠定了基础。十院在那个时期提供的陆基、岸基和舰基雷达,多路通信与保密通信设备,以及无线导航系统等,还程度不同地增强了我军常规部队的防御力量。院属各研究所开发出的新技术、新工艺还为国内有关工厂解决其生产关键提供了帮助。孙俊人在其中的主要贡献,一是运用他对国外科技发展趋势及其生长点的敏悟,结合他对我国国防建设全局的了解,在规划全局和决策研究方向的主导作用。二是在组织实施重大科研计划上起到院总工程师的作用(当时中央军委未在研究院一级设立此种职位),包括依照上级规定的总体进度与有关要求,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使辖内各所工作得以协调运转的科研秩序,并依靠《科研工作十四条》的深入贯彻,使之不断地完善和加强;组织论证、审定重大项目的总体方案并据以检查进度情况和发现应予解决的新问题;组织大型电子工程的配套联试和鉴定验收。他为之建立的组织程序和工作方法,曾在较长时期内为他的后继者所沿用。三是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他奉行的以出人才带动出成果的治事原则,建院不久便为全院上下所遵从。四是开展了与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的技术协作。依议定的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由十院提供必要的经费与物资,校方提供研究成果或智力支援。到1964年底,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等20所高等院校,建立起了分别重在开展雷达、导航、电真空、半导体、专用计算机、电子元件、特种电机和固体物理等分支学科的协作研究关系。此举不仅在那时对合作双方的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起到积极作用,还为此后的电子工业系统扩大与国内高校的此类合作造就了机缘。孙俊人当年的此种举措,在时隔30来年的今天,仍为当年曾经和他共事的老教授们所称道。孙俊人对发展我国军事电子科研事业的贡献,还表现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抓技术业务工作到复任四机部副部长,直至1982年离休前的作为。一是在“四人帮”尚在肆虐期间,他向国防科工委领导和四机部党组提出了对已建电子工程系统及其中主设备进行质量整顿的建议,在被采纳并取得成效后,又为部属有关科研院所创造使某些技术上显得陈旧的雷达、通信、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得以更新换代的条件,从而使基于相控阵、三坐标、精密测量、远程跟踪、超视距等新体制雷达和加入了卫星通信等新型微波通信手段和指挥控制中心等电子设备的军事电子工程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二是使部属五所高等院校围绕发展军事电子学科中的前沿课题协调地开展实验研究,并使之用于实际,以及使以他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中国电子学会为之提供用以开展横向学术交流的论坛。终他离休之前,这些工作均卓有成效。早在1938年,孙俊人在延安通信学校初执教鞭时,就开始显露出他教书育人的才能。那时招收的学员,文化程度颇不齐整,为使他们能较快地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独立操作报务或机务的技能,他在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自编教材,自制教具,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并辅以实验操作,很有成效。由于他能和工农兵学员打成一片,在教学方法上又善于诱导启发,深得领导部门的赞扬和学员的爱戴。当时得他亲授的学员,有许多已先后成为我军通信部队的指挥员,还有一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领导军事通信或国防建设工程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军委于1950年创办的张家口通信工程学校,是军内自己设校培养中高级技术干部的创举。被从政府副总局长任上调为该校第1部主任的孙俊人,意识到责任的重大,毫不懈怠。举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的设置,实验室的建立,乃至教学方法的探讨,他都躬自参与,并亲自参加讲课。1952年5月,中央军委将并入大连大学电信系的这所工程学校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孙俊人被任命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在此任上,他除了在招收学员、扩充教师队伍、优化教学计划、增强实验设施等方面加大力度外,还破天荒地增设了雷达工程系。他在这段时间内提出的虽因陋就简但必须高要求的建院方针,教书应与育人相结合以及尊重理论知识的治校与治学思想,曾在此后的较长时间内为该院改制和分离出的新院校所效法。1956年以前毕业于这所院校的学生,如今已有不少成为有关学科或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有的已成为中科院院士。1977年至1982年,孙俊人在复任四机部副部长期间,积极组织研究并指导部属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安电讯工程学院整顿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教学秩序,并按“四化”建设需要改造缘于原先苏联办学模式的教学体系,包括加强基础、调整学制、增大科研力度、增设专修科、选送有为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重建研究生培养制度,继而使之朝向综合性工科大学方向发展。同时还筹划并创办了兼能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并恢复多所已停办多年的中等技术学校。70年代后期创办的北京大学二分校,也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增强了师资力量并增添了教学设施,随后改建成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此外,他还积极帮助这些院校和部内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军内有关部门结成开展专项研究开发或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956年6月开始筹备、1962年4月成立的中国电子学会(CIE),经过30多年的建设,会员人数已由当初的不足千人发展到如今的67000余人;依分支学科划分的专业分会已由当初的17 个发展到44个;在大陆范围内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均已建立了省、市、自治区地方学会;由学会主办或归口管理的刊物也由当初的1种学术期刊发展成学术、技术、科普等门类的刊物19种,电子科技报纸1种;与境外相应学术团体的双边或多边联系也由当初的1个发展至10多个。我国电子—信息学科的日益繁荣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包括电子产业后备军在内的多个层次科技人才的大批成长,电子—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国防和文化各部门乃至群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往的频繁展开,都程度不同地印记着中国电子学会的贡献。中国电子学会的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与1962年建会以来,一直主持学会全面工作的孙俊人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科协制订的方针政策和挂靠单位四机部党组的有关指示,围绕繁荣电子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服务这个大目标,依照学会章程,依靠由电子科技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理事会,以组织建设为依托,以学术交流为中心,以普及教育为侧翼,并依实际情况加以运筹的领导作风和个人品格分不开的。1.坚持“立会为公”的组织建设方针孙俊人用来规范学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会为公”和“民主办会”两句话。他经常告诫学会总部的工作人员,为学会提供人财物支持的虽然主要是四机部,但无论办什么事都必须面向全国,天下为公,发扬民主。在安排与处理日常事务时,应待人以诚,热情服务,办事要采取商量态度,不可强加于人。在历届理事会的换届改选时,理事名额分配总是先与有关方面协商提出候选人,然后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力行五湖四海的方针。自80年代前期开始,学会把会员分为会士(Fellow)、高级会员、一般会员和学生会员,并陆续发展了一批团体会员,还为之建立了接纳条件和评审程序,这些都是在他的指导下由学会办事机构组织实施的。在处理与地方学会的关系时,孙俊人也总是告诫学会总部工作人员要充分尊重各省、市、自治区科协和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办事行文都应使全局与局部利益相协调。2.积极发挥学术交流的主导作用孙俊人始终把学术交流工作视为学会的中心工作,并悉心加以运筹,其着力点有:(1)鼓励并依靠学会总部、各专业分会、各地方学会,有计划地提出针对性强、富有超前意义、且具备开展学术交流条件的选题,并发动学术权威性、事业开拓性兼具的专家学者主持其事。对于事关电子学科全局、宜由学会总部组织的大型学术会议,包括由中国电子学会作东道主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常亲自参与运筹,乃至为之筹集所缺的经费。(2)关心学会学术性期刊的发展。《电子学报》的创刊与运作很能说明这一点。1962年问世的该刊,其历届编委会他虽然从未名列其中,但由于他对其重要意义的透彻理解,从筹备伊始就主动介入其中。1978年电子学会恢复活动,复刊《电子学报》又成为他优先抓的工作之一。此后,该刊由季刊发展成月刊,继而办出外文版,他都备极关心。另外,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又有若干专业分会创办了多种学术性期刊,为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3)积极开辟与国外有关学术团体进行友好交往的渠道。80 年代以来,孙俊人通过率团出访或在国内接待来访等方式,与国外10多个对口的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包括使CIE成为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和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的重要成员,在中国建立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北京分部等。特别是与国外学术团体相互联合在我国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或举办展示会,对于让国际社会了解我国的成就,使自己的会员增多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机会,特别让他们不出国门就能结识国外同行、吸纳最新学术成果,都极为有利。(4)组织编纂大型工具书。由孙俊人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在出版问世后获奖或得到好评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现代电子科学技术词典》、《电子工业生产技术手册》,其框架与体例的谋定,促请有关主管部门为之提供人财物的支持,解决编撰与审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等,都印记有他的智慧与辛劳。(5)推动理事会决策并建立专司开展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工作委员会,对促进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发挥了积极作用。3.积极倡导科普活动,培养电子科技队伍后备军孙俊人一贯重视学会的科普工作,还亲自兼任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充分利用学会的优势条件,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创办电子科普报刊,举办电子技术自修班和家用电器维修人员培训班,组织电子制作和电子科技知识竞赛,举办科普电子周和电子夏令营活动,建立电子爱好者协会等。由学会总部运作、孙俊人常抓不懈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普举措主要有:创办科普月刊《电子世界》。在孙俊人的关心支持下,四机部情报所于1979年10月创办了《电子世界》,第二年改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办刊工作得到长足发展,高峰期月发行量达到80余万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于1992年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举办电子技术自修班和家用电器维修人员培训班。80年代初,为了满足广大知识青年学习电子技术的迫切愿望,在孙俊人的积极倡导下,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于1984年由中国电子学会举办电子技术自修班,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电子技术自修班辅导讲座,还在全国有关高等院校设立若干自修班辅导站,对学员进行答疑辅导。报名参加学习者十分踊跃,当年就招收学员近20 万名。到1996年已累计培养了30多万人。这些学员学成结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好评。8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国家用电器的社会保有量猛烈增长。在电子工业战线担任领导工作多年的孙俊人,敏锐地意识到家用电器维修问题将会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矛盾,尽快培养一大批家用电器维修人员变得十分迫切。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在孙俊人的积极推动下,于1986年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商业部、劳动部、轻工部、电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共同抓家电维修人员培训工作,并建立了全国家电维修人员培训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电子学会,负责抓日常工作。经过10年的努力,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培训网络,锻炼了一支培训队伍,编写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材,累计培训了100多万名家电维修人员,对发展生产、搞好售后服务、缓解家电维修难的矛盾、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安排劳动就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成果的取得,从酝酿策划,协调各方面关系,到具体实施,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推动我国业余无线电台活动的开展。我国业余电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断,多年未能恢复。直到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才分期分批开放集体业余电台,但个人业余电台仍未能开放。鉴于业余电台活动对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抢险救灾、国际交往均能发挥积极作用,老一辈业余电台专家和广大电子爱好者都殷切希望在发展集体业余电台的同时,尽快开放个人业余电台。针对这种要求,作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和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顾问的孙俊人,于1992年3月16日召开老业余电台专家座谈会,并邀请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出席会议。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热切盼望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利形势下,尽快开放个人业余电台。伍绍祖在听取了专家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发言后表示,业余电台还是要“积极提倡,逐步发展”,会后国家体委将会同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征求有关方面意见搞一个规划,报批后再实施。不久经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签批后,开放了个人业余电台。在恢复开放集体业余电台之后10年终于开放了个人业余电台,在实现这一突破中,孙俊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会工作对孙俊人是行政领导职务外的社会兼职和离休后老有所为的寄托。他对学会事业的钟情和追求,概要地体他1988年岁初写给学会总部全体工作人员的新春祝词中:“政策引导,改革创新。科技团体,学术领先。民主办会,双百方针。面向经济,中华振兴。提高普及,相辅相成。智力开发,工作中心。章程条例,有所遵循。计划任务,论证认真。优势特色,得之事成。管理精髓,搞活基层。团结协作,取胜竞争。注重实效,勿慕虚名。艰苦创业,服务人民。谦虚好学,探索献身。任重道远,两个文明。”这个祝词既透出了他用以运筹学会工作的思想原则和行事方法,也饱含了他对今人和后人的殷切希望。天赋、勤奋、机遇是人生事业有成、报国之志得展的三大要素。孙俊人以对革命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凡悟性,对所从事的工作孜孜以求,而迎来了不断担当革命与建设重任的机遇。他勤奋好学,忠于职守,勤于任事,慎于策划,爱护人才,严于律己,谦逊待人,廉洁奉公,闻过不愠,善于倾听多方面意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团结尽可能多的同志一道工作。他的此种品格,使他赢得了曾经和他共事的同志和专家学者的敬重。

顾问: 王守觉 李志坚 保 铮主任委员:李衍达副主任委员:王阳元 毛二可 李 未 张尧学 李德毅 钟义信 曹志刚 刘 力委员(以姓氏拼音为序)柴天佑陈弘毅陈军宁陈良惠陈星弼迟惠生仇洪冰崔 铮戴 浩丁明跃段宝岩范平志甘俊英龚 克苟仲文郭 游郝 跃何 晨黄庆安纪 震蒋昌俊焦李成李凤华李建东李 稍梁昌洪廖复疆林 闯林惠民林永清刘盛纲柳清伙龙 腾吕 建梅 宏孟洛明莫 玮聂在平潘云鹤彭喜元任德盛石 寅孙家广孙玲玲谈振辉汪一鸣王高峰王 琳王跃林韦 岗邬江兴吴春明吴曼青吴启迪吴玺宏吴先良吴一戎谢良贵谢维信熊 焰徐清祥许家栋许居衍严晓浪杨芙清杨学军杨 震尤肖虎于宗光郁文贤张大方张宏科张 辉张基宏张 军张晓林张 兴赵志钦郑南宁郑耀宗郑有炓周炳琨周明天朱洪波朱世华卓 力杂志出刊情况《电子学报》每月25号出刊杂志封面

从韩广田先生创建豪瓦特起,豪瓦特就成了热泵热水器行业的焦点,也是行业内模仿的对象,一直被关注着。 1996年 韩广田先生研究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并在行业提出研究课题 1999年 韩广田先生研发出第一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2001年 韩广田先生与他人合作在北京第一台热泵热水器商用机投入使用 2002年 韩广田先生成立热泵热水器命名的热泵热水器专业研发生产公司,“东莞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 2003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整理出豪瓦特热泵热水器企业标准并按标准生产管理 2003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出台企业第一本热泵热水器科普册《热泵热水器应用报告》 2004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产品通过 3C 认证 2004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通过 ISO-9001-2000 质量体系认证 2004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水平查新检索报告 2004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在上海使用空气源热泵热水设备小循环加热系统,产品使用更完善 2004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完成别墅小区整体家用机安装项目 218 台 2004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荣获热泵热水器行业评选“全国诚信示范企业” , “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 2004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热泵热水器送检,通过国家级检测单位检测机组能效比 COP= 2004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 DM-150 制冷剂通过环保鉴定 2005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产品在高寒地区大连市成功使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2005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产品行业评选评为“质量服务 AAA 级”称号 2006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完成别墅小区整体家用机安装项目第一期 360 台 2006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行业评选被评为“中国热泵热水器驰名品牌” 2006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签订大学博士研究生实习基地 2007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智能远程可控系统 2007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完成别墅小区整体家用机安装项目第二期 338 台 2007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被评为东莞市“民营科技企业”称号 2008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完成别墅小区整体家用机安装项目第二期 420 台 2008年 东莞市豪瓦特热泵热水器有限公司启动品牌升级,质量升级的双升行动,千家“舒量”形象店陆续开业 2008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全国数十个小区楼盘整体安装 2009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9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舒量空气能系列产品全国通过中国 CCC 认证 2009年 韩广田 先生荣获“世界环保与新能源产业中国影响力 100 强”荣誉 2009年 韩广田 先生的发明成就被录入《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 2010 第十一卷,并荣获 “建国六十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荣誉称号 2009年 韩广田 先生当选为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2009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康佳电子昆山公司热水工程项目 2010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当选为“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协会理事单位” 2010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的国家标准 GB-T20889 2009 开始实施 2010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三项国家标准的起草 2010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行业评选被评为中国空气能热泵热水器 " 行业十佳品牌 " 2010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010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荣获“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证书” 2010年 舒量空气能行业评选荣膺“中国空气能十大品牌” 2010年 舒量空气能系列产品通过中国节能认证 2010年 韩广田 先生行业评选被评为“影响中国第 11 届中国时代十大创新人物” 2010年 浙江豪瓦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行业评选被评为“中国建筑节能减排十大热泵品牌企业 " 2011年 韩广田 先生行业评选被评为“杰出华人企业家” 2011年 韩广田当选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学报》、《太阳能》杂志两刊第九届编委会编委 2011年 豪瓦特公司荣获 “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称号 2012年 豪瓦特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的国家标准GB-T26973 2011开始实施 2012年 豪瓦特公司荣获“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产业联盟常务理事单位”称号 2012年 豪瓦特公司荣获“ISO14001环保体系认证证书” 2012年 豪瓦特公司舒量系列产品以以上能效比中标节能惠民工程获国家最高补贴 2012年 豪瓦特公司舒量空气能荣获“浙江市场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 2013年 豪瓦特公司《实验室》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 2013年 豪瓦特公司取得了空气能工业生产许可证 2013年 豪瓦特公司荣获“2012年度中国热泵产业联盟十大杰出品牌”称号 2013年 豪瓦特公司执行董事韩夏女士被聘为“中国热泵产业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2013年 豪瓦特公司执行董事韩夏女士被聘为“中国热泵联盟第二届副理事长”

编委审批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直接退稿,二是退修,还有除非你文章很优秀,审稿人没挑出毛病,那直接录用。一般退修后,机会相对比较大

第九届广西优秀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院校代号即代码为10602。简称“广西师大(GXNU)”,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由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靖江王城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及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中心,是一所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广西有高等教育,自清光绪戊戌始,堂址在桂林文昌门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巡抚黄槐森奏建体用学堂,1902年由巡抚丁振铎重修改体用学堂为广西大学堂。

师大史略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32年)

1932年春,广西省政府以“促进乡村教育,培养更多师资”为由,决定创办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桂林设立筹备处;6月7日发出《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招生简章》;8月进行招生考试;10月1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36年6月底,广西省政府下令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并入国立广西大学,改称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省立医学院并入成立广西大学医学院,学校理、工两学院合并成立广西大学理工学院。

国立茁壮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

1941年1月,教育部同意将国立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改为法商学院;10月,广西省政府决定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1月,借桂林市东灵街广西教育研究所所址(今七星公园月牙楼斜对面)成立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12月新生入学。

1942年2月,师专从桂林市东灵街迁至东江六合路;4月1日,广西省政府同意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和广西教育研究所合并,改称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

1943年8月1日,学院奉教育部命令,改省立桂林师范学院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直属教育部,是当时全国仅有的6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并将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史地、数理化三个专修科并归学院。抗战时期全国共有38所国立大学和学院。广西大学和桂林师范学院名列其中。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与国立西南师范学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集聚了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以及曾作忠、张云莹、谢厚藩、陈伯康、林焕平等一批名家曾在学校任教。

1944年6月,桂林开始紧急疏散,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之令迁移,先后迁至柳州长安镇、贵州平越等地。

1945年11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向广西省政府申请迁至王城(省政府旧址)办学并获准。 1946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渝高字第一三八四一号训令,命国立桂林师院(含附中)迁往南宁,并将国立桂林师院改名为国立南宁师院。

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奉广西省人民政府之命令,并入广西大学,暂时保留师范学院的建制,成为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同年下半年,广西大学对院系作调整,广西大学师范学院的建制撤销,成立文教学院。

再续文脉

广西师范学院(1953年)

1953年7月,中南区院系调整委员会桂林分会以广西大学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五个专科为基础筹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0月,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办)改为广西师范学院(筹办);11月,奉中央教育部通知,学校校名定为“广西师范学院”。25日,中共中央就决定将广西师院校舍与坐落于王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校舍对调。

1954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暨广西省教师进修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由将军桥迁入市内旧皇城办学,8月2日迁校工作结束。

1976年,学校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今育才校区)。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继往开来

广西师范大学(1983年)

1983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广西师范学院改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1986年1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

2005年12月,广西师大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建设雁山校区。

2006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投入使用。

2009年6月,正式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

2012年,学校被国家确定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4年,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

2015年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签署关于共建广西师范大学的意见,广西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6年,广西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师范大学。

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5月,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大会,重点支持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1月,入选双万计划。10月,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1月,《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一校一策”推进广西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22人,具有高级职称940人,占,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561人,占;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约120人次,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约20人次,国家级各类人才称号已经齐全(包括双聘院士);有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约100人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项目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教育。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化学。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部分):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

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学、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电子商务。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商务英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

经济学、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8个)

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绘画、音乐学、产品设计。

教学成果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含学校参与2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队伍建设

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世界史、物理学。

专业博士点:教育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工程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在全国高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广西师范大学23个学科参评,有6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6个一级学科排名广西高校第一名,学科上榜数量居广西第二。

国际合作

根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广西师范大学已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广西唯一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期、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广西师范大学与韩国韩瑞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西“人文强桂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

科研成果

承担项目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共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17项(超出计划完成数),连续实现多个重大项目突破,包括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等;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22项,科研经费总计亿元。

论文发表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1158篇、期刊论文3919篇。化学与药学学院曾明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入选2005-2015年ESI高引频论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欧立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世界物理学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化学与药学学院梁宏教授、杨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药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培文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徐毅教授的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经济管理学院张海丰老师撰写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在2011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统计,在全国高等院校学术论文转载量排名中,该校以20篇的转载量列第99名。

科研获奖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39项,其中,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7项,其中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8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具有“学科专业涵盖面广、古籍与民国资料丰富、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并存、多媒体与大型数据库齐备”的资源特色。截至2016年9月,该馆纸本图书总量达万册,电子图书万册,各类数据库82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

学术期刊

1.《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体育等学科领域,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和第五版。

2.《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等。1991年,学报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1999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4年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第十七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大会卫星会议—国际药物无机化学研讨会”“第九届国际前沿算法大会”“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2012年冬季会议”“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药物化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NASAC2014)”“第三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等在中国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

学校荣誉

2019年8月5日,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为“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

2021年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5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确定广西师范大学为第十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拟推荐单位。

校园环境

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靖江王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独秀峰·王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靖江王府是中国历史最长且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时为广西贡院,后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浓缩了桂林自明朝前期起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靖江王城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和堂室楼榭等代表建筑物。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

而育才路校区则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越南九二学校旧址所在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具有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它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当时刊名为《科学论文集》,为文理科综合版。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并成立了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1960年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后被迫停刊,1972年复刊,又名《广西师院》。1978年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仍为文理综合版。1979年文理分离,成为独立的季刊。1984年正式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起在国际范围内公开发行,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创刊50多年来,学报依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专业点和学术力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繁荣和积累祖国的优秀文化,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是以“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广西”为理念,努力开拓创新,严格质量管理,进行高标准、高品位、有特色的目标建设,为中国学术期刊增光添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了探索真理、繁荣学术研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刊思想。办刊特色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师范性。学报刊载的论文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专业领域,主要刊载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论文。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特色栏目)、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含课程研究、教学论研究、教育经济史研究等子栏目)、历史研究(含太平天国史研究、经济史研究、世界史研究等子栏目)等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国内具有特色的栏目,如“经济法研究”、“美学研究”、“文选研究”、“课程研究”、“太平天国研究”、“桂林文化城研究”、“东南亚研究”、“宗法研究”等等。同时,学报努力破除封闭办刊的模式,注重策划意识,加大组稿力度,实施优稿优酬、特稿特酬的用稿制度,着力组发国内外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项目稿,发表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教授的优秀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由于办刊品位较高,编辑规范,印制精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多次获得出版管理部门和期刊组织的表彰。1991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同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期刊定量分析及学科专家评审,正式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一、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广西桂林市临桂区飞虎路9号、邮编为541199。 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被誉为“桂北革命的摇篮”,并以其独特的办学方式和办学成就,成为全国办学成绩突出,对革命贡献较大的四所著名师范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桂林市教育学院与桂林市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定了以培养优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为主的办学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教师教育和艺术教育办学特色。 办学条件齐备优良。学校现有临桂、信义、甲山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亩,校舍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生均元。校内有194个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有附属中学和附属幼儿园各1所;校外建有稳定可靠的实习实训基地115个,其中固定实习学校35个。教学用计算机4053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13215个。建有能容纳2%以上在校生的创新创业中心1个(1921m2)。目前,学校设有9个教学系和2个公共教学部,5个专业群,51个专业。以广西为主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190人。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有496人,其中正高职称43人,副高职称168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比;具有研究生学历342人,其中博士24人(含在读11人),“双师型”教师214人,兼职教师12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和25%。有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广西高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和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 办学特色鲜明彰显。学校80年的发展历史积淀凝练了“走艺术兴学路,创特色师范牌”的办学特色。 ——特色师范面向基层。学校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发展思路,以培养全科型师资为目标,创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技能。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是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有自治区级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成立桂林基础教育发展联盟;筹建自治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实施学校和广西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培训10万多名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桂林市中小学近80%的教师和70%的校长均系我校毕业生,100余位校友被评为特级教师或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为广西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艺术兴学特色鲜明。长期以来学校不仅强力打造音乐、美术等教师教育特色专业,还积极创新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将艺术教育融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学校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师生热心投身于桂林“文化立市”战略的实践中,积极发挥特色专业优势为地方文化繁荣贡献力量。2017年,学校学生成功参演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的演出,学校荣获“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桂林分会场筹备工作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2018年,学生出色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群众文艺演出任务。学校获得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 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校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是全国高职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学校现有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建设主要成果41项。其中,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1个;“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种;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6个,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1个。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两届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创新科研机制,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5项,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青年科技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14项;完成的咨询报告20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1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31篇;出版著作、教材72部;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作品3件,广西艺术作品展入选作品3件。学校学报荣获2016—2017年度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第八届广西优秀期刊。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语言文字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5个;自治区级一等奖23个、二等奖75个、三等奖154个。毕业生在社会各类事业、各条战线上贡献突出,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评价较高,学校自2013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关文章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哪些专业 附好的重点专业名单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费标准,各专业学费每年多少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怎么样 评价排名好不好(10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费标准多少,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学费标准设置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开学时间,入学考试指南军训宿舍条件转专业政策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学时间入学指南及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查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线及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查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费,费用收费标准规定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排名怎么样(排名好不好) ;

现在好多单位都要求核心了,现在好多单位都要求核心了,不过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如果普通刊物就能用,也就没必要再去费尽周折发核心的了。

第九届论文范文科技期刊

科技论文范文800字(精选7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科技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如何、创新成果多少,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鼓励创新、推进创新,成为实现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然而,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更是如此。对于创新者而言,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容易导致错过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很多次实验都没能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永不言败,是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

创新不言败,不是说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够百发百中、大获全胜。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创新不言败,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追求。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怕失败、敢于胜利。失败与成功,失去与得到,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面对失败,既不应退缩,更不能失志。因为一着走错,只要稍作调整,即可以柳暗花明;屡遭挫折,只要不屈不挠,总能够走向胜利。真正的失败往往是败而失志、一蹶不振,而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从失败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进。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就是迎难而上、永不退缩。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正如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创新者应有“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愈挫愈勇、知难而上。在创新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创新是干事创业者的追求,永不言败、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逞强,自强者有清醒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创新实不易,胜败乃平常。因此,对于致力创新者,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成功者,应该献上美丽的鲜花、给予真诚的赞美;对于失败者,也应该表达充分的体谅、提供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世界在飞速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在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对科技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可能是利大于弊,亦可能反之。而在我看来,毋庸置疑,科技发展的利大于弊。

纵观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不断发明了各种铁器,到十九世纪初的蒸汽时代,人类的科技已经开始有了逐渐的起步。而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高楼林立,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也比以前更加方便。

我们经常使用的网络有着许多的便利。如今是信息速度膨胀的时代,想要在信息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一定要好好利用网络。在以前,如果想要具体了解一些什么知识,就要到图书馆去一本一本的查阅书籍,但是现在有了电脑,我们就能省去很多的时间,而且在电脑上了解到的东西也十分全面。再者,网络给了我们交流的平台,就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校讯通,这个地方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朋友,我们在这里不仅是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社交能力有一定的提升,难道网络给予大家的便利,还不够吗?

没有科技高速发展的古代,人们迷信鬼神之说,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天定的,命运是由老天掌控的,但是在现代,人们证明了迷信思想是不可取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将来;在古代,假如人得了重病,医生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病人死去,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也带领着医学一路向前,许多古代人看来的疑难杂症都应经被解决,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当然,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便捷。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错误的,那么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投身到科学事业,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名人难道无法判断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是否正确吗?他们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难道没有意义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高速进步的时代,我们的美好生活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和坚持换来的。科技的发展促使了国家的快速进步,使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有能力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顶端。所以我始终认为,科技发展的利大于弊!

每个人都想建造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我也想建造一样东西那就是“高级溜冰鞋”。

我现在就来描述一下我要制造的“高级溜冰鞋”。这双高级溜冰鞋的上面的样子是与普通的溜冰鞋的上面的样子一模一样,可下面却迥然不同,下面有超高速马达,几根电线丝,有八个可以发光的轮子,前面有两个轮子,后面也有两个轮子,中间有四个轮子,溜冰鞋的前面有两个灯泡,在左鞋子的左边有一个调速器,在右鞋子的右边也有一个调速器,在鞋子的里面装了防高温系统,这溜冰鞋还佩带了一个高级盔甲帽子,还有一个戴在手臂上的控制器,可以控制:灯泡的亮度、车子的速度、一百八十度转弯、东西存放处。我还介绍一下它的功能。这双高级溜冰鞋,它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公里的速度,每小时可达到60000公里的速度;马达最高温度可达到100度,马达也非常非常的耐温;灯泡的瓦数可达到1000度,照得最近是50米,最远是1000米以上;轮子可以承受得起300斤重的东西;鞋子里面的防高温系统可以防到50000度;帽子的外面是钢盔,里面是柔软舒适的海绵,从控制器里可以调节帽子里面的温度,帽子里面还佩带有话筒与耳机,控制器还可以把逆风调成顺风,这帽子上面还有螺旋桨,到了天上帽子还可以挡住大气流和云雾,帽子里面还有无限的氧气,如果在天空看不清前面的航线,只要按一下按扭,帽子里面就出现一个屏幕,从屏幕里看前面的航线,如果看电子世界地图,就可以从屏幕里看到自己所在国家和在国家的哪个位子,上面还有一条红色的线,这条线的作用是怎样返回自己的国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这个溜冰鞋会自动转弯;如果买了东西太多手提不了,溜冰鞋还专门设置了一个东西存放处,只要把东西放置在里面就可以轻松多了。“有志者,事竟成”,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制造出来这个“高级溜冰鞋”。

去年我参加了洛阳市第三届科技比赛“压气射箭”这个项目,只得了二等奖,很是沮丧。白老师安慰我:文博,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吸取经验教训,明年咱再参加。这不,今年一接到通知,老师就告诉我继续参加洛阳市第四届科技比赛。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一雪前耻的机会到了。

说干就干,一回到家,我就找来600ml的矿泉水瓶、粗细吸管和橡皮泥等,按照去年老师教给我的方法制作起来。制作成后,我到体育场进行发射。郁闷的是,结果又像去年一样,8、9米远。这样怎么能得一等奖呢?

第二天一到校,我就向白老师求救。白老师启发我:想想去年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是怎么制作的?我回想了一下:去年得一等奖的学生好像用的管子特别长,最特别的是他们是用脚踩的瓶子,而我是用手捏的。老师问:脚踩的劲大,还是手捏的劲大。我一拍脑门,向老师会心一笑。

回到家,我就让爸爸帮我买了一条长的粗管子。可是安上后,我发现虽然发射的远了,但是粗管子太长,又太硬,掌握不住,有几次我差点踩空,崴住脚。真是看着容易做着难呀!爸爸让我不要气馁:硬管子不行,我们试试软管子。

星期天,我和爸爸跑遍了新安县大大小小的商店,终于买来了称心如意的软长管子。这一次,我仔细检查了瓶盖的密封性、箭的长短和轻重。一切准备就绪后,爸爸一声令下:“发射!”爸爸一量,天哪,20多米,成功了!爸爸告诉我,如果调整好发射的角度,射的会更远。我决定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进行练习,一定要发射出最远的距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要努力,善于动脑,就能成功。这次的事情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扩展我的思维空间。长大以后我要仔细钻研科学,永攀科学高峰!

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给老师的毕业赠言,古人不小科技小论文的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科技小论文的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春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树,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的纱巾,盖在天地间,技在群山上。

表姐刚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方格衬衣,补了几块补丁,脚穿一双沾着泥土的白凉鞋,走路说话都不敢大声,我们都说她土里土气。可是现在,我们不敢说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紧身牛仓裤,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闪光的金项链,肩上披着长长的黑发,显得神气大方。回到家里又说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样。想》演讲稿,我身边的小能人,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回到了家里,我闷闷不乐地看着爸爸,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穿着褪了色的军衣,古铜色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额角上已经有好几道皱纹了。这时,爸爸可能发现我在注视他了,就亲切地问:“卿卿,你在想什么呀?”我不高兴地说:“爸爸,你怎么当过解放军还回乡种田呢?别人问我你做什么工作,我都不敢说。”

爸爸听了一怔,闪动了一下大眼睛,忽而眉尖一挑,说:“卿卿,卢不到你也有这种思想,连爸爸也看不起了,没有我们农民辛勤劳动,你们吃的白米饭碗、蔬菜、水果……从哪里来的?”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

科技随着人类跃进而进步,进步底下所产生的问题,兴许是向前迈进所不得不面对的阻碍,而如何思索对策必然是新一代人民所要省思的问题。

在不久前风靡全球的虚拟实境“宝可梦”就是一个好的案例。乍听之下它似乎已成为隔时远矣,回头认真一数,却惊觉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却似乎有些被大众遗忘。科技向前迈进的数度超乎我们所想像,一个晃眼便又是一个新得展开,而在这底下所衍生的议题,恰如双刃一般可利人亦可伤人。科技所创造的奇迹百百种,而其中手机虚拟游戏自然不容忽视的大宗,宝可梦初推出之期,因结合了现今最为进步的虚拟实境科技,倏忽成为当时被新闻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当中难免多是负面案件居首位。

手机游戏一词,和桌上型电脑的线上游戏类型原本其实差距不大,除了用手点击之外,之所以越拉越大的原因之由,大概便是它超脱了空间限制。以往的人类所游玩游戏,大致上只局限于一隅,现今它做到了让玩家乐意走出户外,这一点无疑是朝正面看待的。然而,就因为走出户外,它所波及的范围增广,惹得他人不愉快的频率变会增加。游戏易沉迷,当下宛如世界只有游戏跟玩家,其余他人通通见不着,而有因此而闯入住宅,或造成交通安全疑虑的问题产生,这便是最为人诟病的一大隐忧。

虽说如此,一个罪大恶极的人都有可能会有值得学习之处,更何况世间本无绝对之论,处,劣势中必存在优势。根据美国研究人员报告指出,在这些喜爱这种实境游戏的人当中,大部分的人因此更愿意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更乐意助人,伸出援手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在游戏中这样的互助观念慢慢养成,自然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模式。自私是人们通病,却能因而在游戏中找回良善,这无疑是令人诧异的好消息,却常常被人忽略,带着刻板印象的一味认为全都是负面影响而排斥游戏。

偶尔享受科技中的游戏也不全是一件坏事,在进步的底下所造成的好坏,是值得去细细品味的。

说起科技小论文,我便回想起以前做过的许多小实验和许多奇特的想象,突然会出现在我的大脑里。如做过的液体实验——芦荟酿药的实验;热胀冷缩的实验……。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能否长出一双能飞的翅膀;能否让鱼在天空中遨游;能否发明一个不让我们的手脚起硬茧的机器呢?……。等等。总之,奇思妙想和我做过的补给都在我的头脑中再次出现,特别是水的实验使我记忆犹新。

回到家,我先拿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然后在杯中倒入一些开水,我轻轻的拧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的倒到水中,我想:哈哈!第一步就这么顺利,那么下几步不就跟顺利了!接着我打开青油将瓶子斜着让油一点点的倒在杯中,便用筷子把它们搅拌起来,水和油就渐渐的融合在一起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就又会分开,变成了两层:第一层是青油,第二层是开水;我想了想:咦!要不,我再到一些酱油,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又在杯子里到了一些酱油,搅拌了一下,酱油和开水便溶合在一起了,可是青油仍然在第一层。我想:蜂蜜?如果我到一些蜂蜜又会怎样呢?然后,我取出一些蜂蜜和这些液体混合在一起搅拌,虽然开始和在一起了,但是多了一会儿还是变成了三层:第一层仍然是青油,第二层是酱油和开说,第三层是蜂蜜。

我不禁思忖:不同的液体混合在一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想叫人琢磨不透,为弄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便拿到爸爸跟前好奇的问到:“爸爸,你瞧,我不管怎样搅拌这些液体,始终保持三层现象呢?”爸爸仔细瞧了瞧这些液体,然后充满着神秘感对我说:“乖女儿,你好好想一想这些液体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呢?”

我把这杯液体拿到面前仔细看了看又想了想:重量?液体与重量有什么关系呢?我带着疑问又跑到爸爸跟前问到:“难道这些液体也有轻重之分吗?”爸爸肯定地回答到:“当然哟!”爸爸的一声肯定地回答,突然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哦!原来是这样的,液体最轻的总会在最上层,稍重的在中间一层,最重的液体在最下层。

啊!这杯神奇的水,让我们懂得了油水不相溶的道理,同时让我们懂得了通过实验会让我们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华。

期刊论文格式模板

论文装订顺序为外封面开题报告内封面目录中文题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外文题名外文摘要外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考核意见表。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期刊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论文基本组成部分:标题;单位、姓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

1、论文标题

回答本文关于什么?最佳文题的标准是用最少的必要的术语去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基本写作要求是准确、简洁和有效。论文的标题必须确切地概括论文的论点或中心内容,做到文题相符,含义明确。标题必须意思清楚、言简意赅地概括反映论文所讨论的内容。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

此外,标题应反映论文所属的学科,题目大小要合乎分寸,切忌华而不实。不要使用过于笼统、夸张或是太大的题目,使人看了不知道究竟是研究的什么问题。醒目的标题,其含义能让人一望即知,而且能立刻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科技论文的标题因为要反映出论文的中心内容或论文的基本观点,所以通常不可能写得像文艺作品的标题那样简短,但是也必须尽可能地写得简练些,不要写得太长,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应避免繁琐、累赘和过于平淡无味。另外,也要注意在题目中突出新的观点来,使人看了标题知道文章有新见解。要说明一点,论文的标题与论题并不是同一概念。论题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标题是文章的题目。但是有些论文的标题和文章的论题是相同的,即标题反映了论题;有的则没有反映。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的高度重视。

如果想在标题中表达较多的内容,例如,既想概括地表达出文章的论述范围,又想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某一问题的评论,这时标题就会写得太长,而且一个标题也难以表达两层意思。解决的办法是在主标题下加一副标题。主标题概括地表述论文的主题或讨论范围,副标题作为主标题意思的补充和引申。这种加副标题的做法,在论文特别是在中文论文写作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但有的期刊明确不要加副标题,所以在投稿前需看该期刊的投稿须知。

另外,尽量避免在标题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公式等,以防止出现误解。

2、作者及单位

回答谁参与了本研究的设计、工作及论文的撰写,一般以对文章贡献大小排列。作者单位一般要求写至二级,如XX大学Xx学院。作者简介应按所投期刊要求撰写。基金项目名称要准确,并注明编号。

作者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第一作者,其次是通讯作者,如果通讯作者在该领域为大家公认的名人,则有利于稿件通过编辑的初审关,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二作者,也可以放在最后,但如果通讯作者不是第一作者的你,则在稿件中的联系方式要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一般来说,导师充当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有些期刊当稿件被录用并在稿件修改时,允许改动作者顺序,虽然你已经签了版权合同,当然,这个改动以不引起版权纠纷为好。

3、摘要

摘要的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也可以写成指示性或报道一指示性文摘。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不用图表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得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因此,应在文章各主要部分完成后再写,这样有利于文章要点的提炼。优秀的摘要应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如果不是综述性文章,文章的英文摘要可以按照报道性文摘去写,即按objeetive(目的)、Methods(方法)、Results(结果)和Conelusions(结论)逐一阐述论文的梗概。时态主要是以一般现在时为主,也使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

从理论上讲:一般现在时用于通过科学实验取得的研究结果、结论,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一般过去时用于在一定范围内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这种认识也许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完成时用于表明过程的.延续性,虽某事件(或过程)发生在过去,但强调对现实所产生的影响。上述三个时态是撰写摘要时常用的时态,有时很难区分它们在含义上的严格差异。目前,英文摘要仍以被动语态为多。使用第一人称时,用凡指的we,theaUthor,theauthors,不用工。

4、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尽量少用不规范的主题词或新造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一篇论文可选取3一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选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关键词可以从论文标题中,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选。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关键词,可以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论文所涉及的概念深度。

5、引言

引言的内容可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引言作为学术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读者了解该文的概貌,起导读的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的。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和前景,不要展开讨论。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

编辑对引言的一般意见为引言是否充分反映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是否阐述了该项研究的必要性。

引言的具体要求:(a)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b)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出文献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c)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应注意分寸,切忌使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首次发现”等不实之词;同时也要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求”、“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d)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也应避免引言与结论雷同;(e)简短的引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和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f)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引言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阐明局限性要客观。在阐述自己的创新点时,要仅仅围绕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来描述,完整而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并且文章摊子不要铺的太大。创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审稿人抓住把柄。(g)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一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一般以两三百字左右为宜。

6、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主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即用什么做研究(即研究所用的材料)和怎样做研究(从事研究所用的方法)应尽可能按实验研究的先后顺序描述,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如果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前人的,或者即使有所改进,也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另外,还要叙述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测试什么参数、测量量程或范围等。

7、结果

结果是论文的核心,主要回答发生了什么。数据可用图、表或文字表达,但三者间应尽量少重复;在文字部分叙述主要结果和意义,用图或表给出较详细的数据。量和单位必须注意采用国际标准,注意大小写、正斜体。

8、讨论

回答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为前言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的答案,结果怎样支持答案。集中讨论与本研究结果有关的问题,突出本研究的创新及重要性,并与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给出结果所支持的结论。讨论的每个部分应有一个主题,并根据其逻辑顺序确定层次。且讨论内容应该为自己研究独特的东西,和别人相同或相似的一笔带过,不要深入讨论。另外讨论的数据来源应该和结论中的数据一致,并一一对应,前后呼应,互相衬托。

9、结论

结论也叫结束语,是文章的总结,要回答研究出什么,需要简洁地指出:由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论文尚难解决的问题;与以前已发表论文的异同;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结论不是摘要简单地复述。

10、致谢

对提供了基金和物质的帮助者必须表示感谢,但仅列出对本工作提供特殊的实质性贡献者的姓名;同时必须得到被致谢者的同意。

11、参考文献

与本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有关的其它相关的研究,著录要求是:准确、完整、规范,并必须在文章引用处注明。

文字编排要求:

论文整体编排上,页面设置默认格式,行间距倍左右,整洁大方,疏密得当。具体要求:

1、标题: 黑体,三号,居中

2、署名: 单位与姓名之间空一字,宋体,小四号,与标题间距一行

3、摘要: 与署名间距一行,首行缩进四字,“摘要”二字之间空一字,黑体,五号,后跟冒号;摘要内容楷体,五号,换行后文字缩进两字

4、关键词: 首字与“摘要”对齐,黑体,五号,后跟冒号;关键词3或5个为宜,楷体,五号

5、正文:( 1)与“关键词”间距一行;(2)宋体,小四号;(3)每段首行空两字;(4)文科各级目录方式:“一、”“(一)”“1、”“(1)”;(5)理科各级目录方式:“1.”“”“”;正文中如果直接引用一个或几个段落、一个或几个案例,一般独立成段,段落开头空四格,换行空两格,五号楷体字为宜。

6、注释或参考文献: 与正文至少间距一行,“注释”或“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后跟冒号;在正文中须标出“[1]”、“[2]”……,然后在注释或参考文献后对应注明“[1]”、“[2]”……做注释或参考文献时须完整,不得残缺不全;注释或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请详看第7条目。

7、做注释或参考文献,

第一种:传统形式

引自期刊:

[1]作者:《题名》,《刊名》,××××年第×期,第×页。

引自专著:

[2]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及××××年×版,第×页

引自报纸:

[3]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科技的论文范文

导语:科技论文文本结构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组成。下面我带来了科技的论文范文,希望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是科技情报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科技情报和科技创新的关系,浅析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情报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科技情报,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里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情报工作,在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发展的要求时,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对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科技情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情报是指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识,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信息支撑服务,主要应用于科技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等社会发展各领域,是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情报。科技创新可以用三个解决来诠释其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是解决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是解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安排,是解决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创新是一种新探索,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而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科技情报。

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而情报稀缺的时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的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凸显,谁占有情报资源,谁就掌握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产生影响。

2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技情报是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财富,是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决策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情报保障科技创新信息需求。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的科技信息支撑,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海量信息与信息的无序化令人无所适从。而科技情报工作正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因而它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科技情报指引科技创新方向。科技检索查新、科技评估等业务工作无一不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指引方向。利用科技查新与检索,不但可以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而且通过查新能掌握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研发动态、专利战略和市场行为动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发现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空白领域,引领科技创新。因而充分利用科技情报和占有科技情报,就能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3)科技情报支撑科技创新战略决策。科技情报调研等基础工作是最能体现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研究”业务,这项业务主要应用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预测研究对象的未来前景,从而为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以及为领导者、管理者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同时科技情报工作者也担负着直接参与咨询决策和间接辅助决策的双重角色,既能为科技创新会诊把脉,指引创新方向,又能为加强宏观科技决策和管理建言献策,因而无论是对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启迪思维来说,还是对政府部门制定战略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决策来讲都离不开情报工作的支撑。

3科技情报服务科技创新的思路

“科技创新,情报先行”是创新体系赋予情报工作的特殊使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广大科技情报工作者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核心和关键,找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1)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目的,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要求,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全面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资源,打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绿色通道,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

(2)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搭建创新服务桥梁。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也是科技情报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因素,意义重大。因此既要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搭建协同创新服务桥梁,又要探索建立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平台和各平台有效对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平台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形成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3)以信息分析、数据处理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巨量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前所未有,致使传统情报研究方法和处理技术与之不相适应。因此要应用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研究开发互联、智能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强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加快数字分析处理,使其更及时、更准确地服务于国家决策、企业创新乃至个人生活,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4结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战略抉择,从根本上赋予了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科技情报工作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须找准定位,选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2]佟贺丰.创新驱动情报先行.学习时报,2013.

[3黄斌.从现代科技发展看科技创新与科技情报工作.江苏科技信息,2012,3

十九届六中全会相关论文研究

如何从百年复兴中汲取奋进力量论文如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我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而鲜明地回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未来之问。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通过学习百年党史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从中汲取建功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真正了解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现在,只有正确认识现在才能科学把握未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我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而鲜明地回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未来之问。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通过学习百年党史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从中汲取建功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锚定伟大目标中不懈奋斗。

百年波澜壮阔,百年大道如砥,百年初心如磐,百年勇毅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

扩展: 为何要总结党的百年努力的关键成就和历史经验?

“三个需要”

一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打开全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二是加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

三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武艺和应对高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命力生命力、团结一致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了不起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的需求。

顺便说下,我写读研日记完整记录学习变化,也是受近代史王老师的启发。他在课上多次提到晚清四大日记,然后在讨论戊戌变法专题的时候,介绍过茅海建老师对康有为自述等内容的考证。包括蒋委员长的日记自从公开后,被后人翻烂了。他自己也从研究生之后开始写日记,主要研究明清以来的城市史和延安时期的科技史(我的第一反应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治学很严谨,也比我小好几岁,但非常谦虚,每次上课前我们都寒暄几句,然后对我褒奖下:学习很辛苦啊。 关于我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研究,自己定一个小要求:每天都把原始文本看几遍,每天增加几篇文献和最新报道,每天写几百字。具体分为这个月先写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分析,选一个小角度,比如用词。然后再大的文本比较,最后再考虑三个历史决议一起比较。争取后面再定期拆解分析相关的新闻评论和文献,估计拆分个100篇以上就能摸索出规律了。 今天看到某期刊需要投稿时注明:中图分类号。所以投稿一定要看具体期刊要求,格式要求五花八门的。百度一搜中图分类号,就有网站可以匹配你的题目对应分类号。查了下我的上一篇分类号应该是:。准备上一篇参加论坛的论文(就是论梁漱溟早期思想)反馈回来后,就来试试投一投。 中午搜索了下王稼祥的文集和传记,目前至少有两个硕士、两个博士毕业论文写他。作为老乡,是不是可以研究研究他?提到俺的老乡,我还在看乡村建设理论时找到李紫翔,曾经编著《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曾任冯玉祥秘书,应该是宣城第一位共产党员,建国后曾任民革中央委员。 今天收藏了比较强大的党史方面的网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