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对物流专业的影响 [摘 要] 随着物流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数学教学对于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阐述了高等数学对于物流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在物流方面重要用途。 [关键词] 高等数学物流管理 人才 高校 数学作为一门技术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正在向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转变。而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包括理论、技术、设备三大方面,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因此高等数学教学对于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给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物流人才需求急剧升温,当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急剧增加,全国已有75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其中包括一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现代经济运行理念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产生的,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是许多观念和方法的系统综合。这些观念原理和方法主要来自市场营销、企业、生产、会计、采购和运输领域的,特别来自应用数学。这些内容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现代物流管理学体系。因此,在开展物流专业的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摆脱高等院校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渗透数学素质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数学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流专业的数学课程不是单一的为专业课打基础,而是教学中要渗透数学素质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明确对于物流专业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数学,而是为了应用数学,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自己所从事专业中遇到各种实际问题。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依靠一项项物流工程建设,依靠各个层次物流系统的运营来实现。物流工程包括物流基础工程、物流设施工程、物流管理工程、物流技术工程和物流运营工程。而物流运营基础工程是由国家建设的,如铁路线路建设工程、物流基地(中心)建设工程、货运站场建设工程、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货运枢纽建设工程、港口码头、货运航空港建设工程等,对物流的运营起到平台支持的作用。在现代物流中,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决定整个物流系统的水平。一个能够有效共用的、高技术水平的、标准化的平台对提升物流运作水平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而数学在研究投资主体在满足工程项目预定目标条件下如何使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达到最小,如何投资和管理物流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的作用。 “建”即构造,“模”即模型, 建模教学是一种现代教法。所谓数学模型方法, 就是把所考察的实际问题, 化为数学问题, 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 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数学方法。其中, 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模型是上述方法最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是: 准备、假设、建立(模型)、求解、分析、检验。分析在问题中哪些是变量, 哪些是常量, 哪些量是已知的, 哪些量是未知的、待求的, 然后分析系统内部性质与关系。 例如:某跨国汽车制造公司在全球有m个生产基地Ai,i=1,2,3…n供应量是ai,i=1,2…m,有n个销地Bj,从Ai到Bj运输单位物资的运价(美元)为Cij,这些数据可归结为产销平衡。若Xij表示从Ai到Bj的运输量,那么在产销平衡条件下要求运费最小的方案有最优解?分析:我们可以先用数学建立模型,使其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运筹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的案例,通过数学建模及论证,运输问题有最优解,从而解决了物流运输的理论问题。 再例如,在物流工程项目中的财务分析中,数学提供了在单利和复利情况下,本金与利息之和的计算公式:单利情况时,公式为FV=PV(1+nr):,其中PV为本金(原投资额),r为利率,n为计息周期数,FV为本金与利息之和;复利情况时,公式为:FV=PV(1+nr)n,其中PV为本金(原投资额),r为利率,n为计息周期数,FV为本金与利息之和。例如,在学习导数概念时,除了举出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还可介绍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变化率问题。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可介绍产品总运输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运输量的变化率,物流总成本对运输量的导数就是运输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边际成本)。在讲授微分方程时,可结合讲解物流运输模型等实例。我们还可以。数学运筹学解决了利用约束条件,求最优解的问题。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等活动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问题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实际问题。 三、结论 总之,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合理的定位与体现,以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钱颂迪: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92 [2]黎诣远:经济数学基础[M].北京:高教出版社, 1998,7 [3]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4]宋 华 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56
在物流配送领域,如何快速、准确的获得用户信息并及时开展业务,高效、合理的完成配送服务,成为决定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论文,供大家参考。
物流配送系统干扰管理模型研究
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论文摘要
摘要:物流配送在我国信息化时代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物流配送系统就是一个经济行为的系统,它为人们在物流上面提供了方便。关于物流配送系统干扰管理模型,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本文从物流配送系统的概念、一般方式、具体模型来作了探讨工作。
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论文内容
[abstract] th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in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age is very need, so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ystem is an economic behavior of the system, it for the people in the logistics provided above to a convenient. Abou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ystem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model, and have certai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ystem, general way, the specific model to work were discussed
关键词:物流配送;系统;干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3
一、物流配送系统
(一)概念
物流配送系统是一个经济行为的系统,它是通过其收集广泛的信息来实现以信息为基础的物流系统化,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物流配送系统的主要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业子系统,另一种是信息子系统。作业子系统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例如输送、保管、加工等机能,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物流配送达到快速的运作,使工作效率提高。信息子系统相比作业子系统来说范围是比较小的,其内容包括订货、发货、出库管理等,它的主要目的除了提高其工作效率以外,还能使工作更加效果化。信息子系统还有一点对于顾客来说是非常有用的,那就是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以及优良的顾客服务来完成商品实体,然后从供应地再到消费地,是一种非常有利于顾客的活动。
(二)一般方式
物流配送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有两种配送模式,一种是及时配送,另一种是准时配送,这两种配送模式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因为两种模式都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满足了用户的特殊要求,以此来进行供货以及送货的工作。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的供货时间非常的灵活和稳定,基于这种情况,对于用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库存的压力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出现库存缩减的情况,有时还会取消自己的库存。
二、物流配送系统干扰管理模型
(一)国内外的研究
关于干扰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其干扰管理模型是在同个世纪90年代才提出来的,在提出来的概念中,把干扰管理给局限化了,把系统扰动控制在最小数值,还指出了干扰管理的另一种含义,它是属于运筹学的某个应用领域,其发展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常大的。
我国的学者也对干扰管理作了一些研究,研究表明干扰管理的实质就是使事件回到最初的状态,其突然出现的事件就是一种偏离,而这种偏离是微小的,并没有对其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及时的管理 方法 是可以修正的。学者还将干扰管理与应急管理的不同点分列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在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干扰管理的模型的研究具有片面性,侧重于模型以及算法,虽然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多,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的,比如说在车辆调度领域,特别是物流配送这一方面,相对来说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后续的研究并没有停止。
(二)原因
1.总所周知,客户如果对一个企业充分信任的话,就能使企业的长期的拥有这些客户,也就是固定客户会增多,随着旧客户的口碑相传,新客户也会随之而来,企业就会得到更多的赢利。下文所讲到的数学模型建立的目标是最小化的,因此就可以就可以用这一条件来反映对客户满意度的扰动。
2.物流配送的运营商最关心的必然是运作成本,因为其运作成本是整个物流配送的核心,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来看,要想节约其运作成本的话,就可以调整其干扰方案。
3.干扰管理在生成新的配送方案后,其车的路线也将发生变化,因为频繁的更改其路线,其交通费必然会增加,超过了原本的预算,其效率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因为路线频繁的更改,司机原本已经熟悉的路线又变得陌生起来,必将会影响司机的工作心情。依据干扰管理的思想来看,新方案和原方案相比的话,两者间的偏差值应该是最小的,所以路径的变动量也会最小。在本文中,提出的模型(下文将提到)是以三个维度来度量其扰动的,其模型是属于多目标的。
(三)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例子是非常多的。本文只是以需求量变动为干扰事件这一个例子来进行数学建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内容。
1.需求量变动在一些企业中是必然会发生的干扰事件,特别是在成品油销售的企业。因为油品的存放存在一定的危险,容易造成火灾事故,如果除去加油站,其他成油品销售一般为服务行业,比如说餐饮、酒店等,因为这些行业所存储的油不能太多,所以只能小批量的、多数次的来购买,根据这样一种情况,需求量必然会发生变化。据有关资料调查,需求量变动量最大的干扰事件就是该类企业。
2.需求量变动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都对需求量变动问题作了探讨。根据一些新闻、期刊以及文献我们就可以看出,物流配送需求量变动的研究已经在很久以前就有相关资料了。此类干扰事件在1987年时就作了有关研究,比如说不确定性需求的动态车辆指派问题模型。
3.关于物流配送的车辆其路径问题的种类也是非常多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有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作了相关研究。此类问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客户对货物所送达的时间非常的严格,因此其要求也更加高了。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详细的讲解一下这个问题,让其更加的清晰明了。假如其问题范围和条件分别为:只有一个配送中心,并且其配送中心有足够的同质物质材料,车辆也足够,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其车辆必须以配送中心为始源地和终点,而且每一辆车必须从只能访问一个客户,如图1(a)所示.如果出现需求量的突发事件,车辆就必须在出发之前就要把物品载满。假如说在开始设定的计划中,并没有对需求量不足做出一些应急 措施 ,如果客户的需求量突然增加,如图1中的客户点7,而且增加的需求量还超过了剩余车辆的载货量,也就是说其车辆也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此时它就需要其他车辆来进行援助工作,如图l(b)所示。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方便化,所以物流配送工作对于人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突发状况,也就是出现干扰的情况。比如说客户需求量变动、车辆出现故障等,这些干扰事件经常会使原本计划出现失败的情况,然后顾客就对其不满,矛盾也会随着时间而加深。在现阶段,物流配送系统干扰管理模型的研究有些片面化,在前面我们也提到过,主要因为全都集中在单一要素变动引发的干扰事件上,在真正的物流配送过程中,存在变动的情况更多,因此,物流配送系统干扰管理模型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此来完善此系统,让其更加贴近生活,实用性也变得更强。
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论文文献
[1]王旭坪,杨德礼,许传磊.有顾客需求变动的车辆调度干扰管理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9(04)
[2] 孙丽君,胡祥培,于楠,方艳.需求变动下的物流配送干扰管理模型的知识表示与求解[J].管理科学.2008(06)
[3] 杨文超,王征,胡祥培,王雅楠.行驶时间延迟的物流配送干扰管理模型及算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02)
[4] 朱晓锋,蔡延光.物流配送的优化模型及算法在连锁企业中应用[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5] 胡祥培,于楠,丁秋雷.物流配送车辆的干扰管理序贯决策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02)
矩阵算法在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论文摘要
摘要: 本文针对物流配送中心运营过程中如何合理制定配送线路的问题,以邻接矩阵为基础,通过对邻接矩阵进行运算得到有向图的可达矩阵,并据此判断是否能够找到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有向通路,最后完成最短路径的搜索。
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论文内容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problem how to develop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lines in the process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operations, based on adjacency matrix, by the computation of adjacency matrix to get graph reachability matrix and judge whether can find forward path from the source node to goal node, and finally complete the search of the shortest path.
关键词: 车辆路径问题;配送;物流;最短路径
Key words: vehicle routing problem;distribution;logistics;shortest path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4311(2013)10-0163-02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快递行业蓬勃发展,使得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量不断增加,业务的复杂程度也已不断提高,这都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科学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合理、安全、快速的配送是物流系统顺利运行的保证,而配送线路安排是否合理也是配送速度、成本、效益的保证。正确、合理地安排配送线路,可以达到省时、省力,增加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使企业达到科学化的物流管理。
本文以邻接矩阵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最短路径算法,通过对邻接矩阵进行运算得到有向图的可达矩阵,并据此判断是否能够找到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有向通路,最后完成最短路径的搜索。
1 有向图的可达矩阵
假设有一个n个节点(d1,d2……dn)建立的有向图,每条有向边上都有各自的权值,若节点di和dj之间有条有向边,则其权值表示为Wij。如果我们要求节点d1到节点dn的最短路径。那么首先应该建立基于该有向图的邻接矩阵M:Mij=0表示节点di和dj之间没有直接有向通路,若Mij=1表示节点di和dj之间存在直接有向通路。
那么矩阵M2中所有为1的元素的坐标所代表的就是通过一次“中转”可以达到贯通的节点对。以此类推M3中所有为1的元素的坐标就是通过两次 “中转”可以达到贯通的节点对;Mn所有为1的元素的坐标就是通过n-1次“中转”可以达到贯通的节点对。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M1+M2+M3+……+Mn得到的矩阵T即为原有向图可达矩阵,Tij=0表示节点di和dj之间没有有向通路,若Tij=1表示节点di和dj之间存在至少存在一条有向通路。
对于大规模稀疏矩阵,由于存在大量的值为0的元素,若按常规意义来存储,既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又会给查找带来不便。所以只要存储值为非0的元素即可。这在计算机中很好实现,只要建立含有两个整数域的结构体变量即可。
2 路径搜索算法
初步设想 由矩阵乘法的性质可知,Mx=Mx-1*M。若M■■≠0,则说明节点d1通过x-1次“中转”可以到达节点dj。那其中这x-1个节点都是哪些?它们又是什么顺序呢?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我们就找到了一条从节点d1经x-1次“中转”到达节点dj的通路。
接下来我们观察矩阵Mx-1的第一行,若M■■≠0,且Mij≠0,则说明:节点d1存在经x-2次“中转”到达节点di的通路,且节点di和dj之间存在直接有向通路。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节点d1到节点dj通路的最后一次“中转”di,即d1,……,di,dj是一条有向通路。我们可以根据此方法进一步再找到节点d1到节点到达di的最后一次“中转”,以此类推直至找到整个通路上的所有节点。
这在计算机中实现也很容易,只要把找节点di和dj之间的最后一次“中转”的方法编写好,采用计算机中的递归调用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会自己自动完成整个操作。
节点的选取 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在我们观察矩阵Mx-1的第一行时可能有多个节点di,使得M■■≠0,且Mij≠0。基于我们是想找到有向图中的最短路径,所以每一次选取节点应该选择一个到节点dj最短的节点作为最后一次“中转”。这一过程是通过查看另一权值矩阵W,找到值最小的Wij来确定di的。
待查节点集 上面说到,我们找到了节点d1到节点dj的x-1次“中转”的最后一次“中转”di,即d1,……,di,dj是一条有向通路。根据此方法进一步再找到节点d1到节点到达di的最后一次“中转”,以此类推直至找到整个通路上的所有节点。
每一次查找之前,与待查节点有直接通路的节点都应加到考察的范围,同时上一次确定的最终通路上的节点也应从待查范围中删除,而加入最终通路的节点集中。
需要考虑的两种情况 按照上面方法是会找到一条从d1到节点dj的一条有向通路,但是一定是最短路径吗?我们先考虑两个情况:①如果在已经找到一条从d1到节点dj的有向通路的前提下,再重复以上过程再找一条从d1到节点dj的有向通路,那么有可能新找到的通路上的所有权值之和要比之前找到的通路上的权值之和小,在这种情况下,应放弃原来通路。记下新找到的通路把它作为“当前”的最短路径。②如果在查找的过程中,已经确定节点dy是在已找通路上的节点,即存在节点d1到节点dy的通路,也存在节点dy到节点dj的通路,并且dy是上一节点的最近邻接点。但在查找下一步节点d1到节点dy的通路的最后一次“中转”dz的过程中发现:所定通路上节点dy的上一节点通过其他方式到节点dz的长度要比经过节点dy中转到节点dz的长度要短,即通过dy相当于“绕路”。因为根据中所阐述的方法找到的节点dz一定是待查节点中到节点dy路径长度最短的节点。若存在“绕路”现象,那么通过节点dy到其他的未差节点都会“绕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已经确定的有向通路中把节点dy删除,恢复上一节点为当前节点,重新查找其除dy之外的最后一次“中转”。 搜索算法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向图,并根据有向图建立有向图的邻接矩阵M,以及根据各有向边的权值建立矩阵W。然后根据矩阵乘法求出M2,M3,……Mn。这可以通过循环完成。之后的步骤就是设定待查节点,由于算法是从终点向起点查找的,所以应该先把与终点dj构成直接通路的节点作为待查节点。建立完待查节点集后,首先按照深度优先进行搜索,按照上面所说的递归算法查找第一条有向通路。然后以此条通路为基准,进行广度优先搜索,寻找新的通路,查找过程仍然是采用上述的递归算法,但是要考虑到中的两种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广度优先搜索过程可能是一个反复执行的过程,直至最终找到节点d1到节点dj的最短路径。
3 实例
某物流公司业务员要从v0到地点v2投递货物,路线如图1所示,业务员想在此过程走的路线最短,时间最快。他应该走哪条路线?
由上面有向图建立的邻接矩阵M以及有向边权值矩阵W如图2所示,由于M是一个稀疏矩阵,按照上面方法所述形成的节点数对(0,1),(0,3),(1,2),(3,2),(3,4),(4,1),(4,2)。按照矩阵乘法计算出M2、M3、M4、M5。由它们产生的节点对如下所示:M2(0,2),(0,4),(3,1),(3,2),(4,2);M3(0,1),(0,2),(3,2);M4(0,2)。我们据此可得到该有向图的可达矩阵T的节点对:(0,1),(0,2),(0,3),(0,4),(1,2),(3,1),(3,2),(3,4)(4,1),(4,2)。
现在我们求节点v0到v2的最短路径。查看矩阵T可知存在(0,2)的节点对,所以从V0可以到达V2。再按照上述规则以及结合矩阵W,找到M2存在(2,0)节点对,M中存在(1,2)和(0,1)节点对,即M■■= M12* M01, M■■、M12、 M01都不为0。所以找到一条通路即:v0、v1、v2,其路径长为19。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到通路:v0、v3、v2和v0、v3、v4、v2,但是由于它们的路径长分别为19和20,不产生对通路v0、v1、v2的替换,所以在此不再详述。继续按着上述方法查找通路时会发现:M■■≠0,且存在M■■≠0,M12≠0,继续查找又会发现存在M■■≠0,M41≠0,进一步查找又会发现存在M03≠0,M34≠0,所以最终找到通路:v0、v3、v4、v1、v2,由于其路径长为18,所以按照上述原则对原通路v0、v1、v2进行替换,又由于已查找该有向图中所有通路,所以确定最短路径为v0、v3、v4、v1、v2,由于其路径长为18。
4 结论
本文针对物流配送系统中的投递等事务中路线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对最短路径算法的尝试,采用逆向标号,对待查节点进行优化选取,有效的利用了第一次计算的有用信息,避免重复计算,使得该算法搜索设计上要比以往算法节省时间,对于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快速求解。虽然增加了邻接矩阵的乘法计算,但由于是稀疏矩阵,不会增加太多的计算量。本算法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可以在成本降低方面给出积极、高效的意见和解决方法,从而降低物流中的流通费用。
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论文文献
[1]肖位枢.图论及其算法.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2]任亚飞,孙明贵,王俊.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及其战略选择.北京:中国储运,2006.
[3]周石林,尹建平,冯豫华.基于邻接矩阵的最短路径算法.北京:软件导报,2010.
[4]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实例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有关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论文推荐:
1. 配送管理论文
2. 物流配送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仓储与配送管理论文
4. 物流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服装物流管理论文
6. 快递末端物流配送的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2010-05-23 02:31]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多样化需求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存在隔阂的现状,本文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构建柔性化培养模式,并提出基于柔性化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基础+模块+特色”的柔性化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要求。“基础”强调人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模块”注重人才的技能培养;“特色”表现为细化专业方向设置、特色课程及特色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建立综合性物流实验室、建立企业物流实习基地,以实践促进教学。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柔性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物流人才缺乏与培养模式存在缺陷将严重制约我国物流业的长远发展。教育部已经把物流专业人才列为我国十二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万[1]�。为了缓解物流人才缺乏问题,我国已有17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3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但目前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存在隔阂,需要对其培养模式做进一步完善[2]�。本文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并基于柔性化培养模式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讨。 1 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指各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物流经营企业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从业范围为运输、配送、包装、搬运、流通加工、储存、进出口业务、订单处理、流程计划等物流作业活动和整体规划。从业岗位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信息管理员、网络维护员、仓库保管员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同:从事专业物流运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具备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基础的专业物流人才;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部门需要熟悉市场营销理论,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需要懂得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科基础。 针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物流人才的评价标准还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参照点,招聘时拿不准测试哪些关键素质、知识点。高等院校也拿不准开设哪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需求。那么,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本着这一问题的探索,本文采用胜任特征模型的纬度划分[3]�,来构建物流管理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有望消除或缓解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现代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人才结构失调的困境。 2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如此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诸多困难。如果物流管理课程设置范围过大,将会导致所培养人才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不精深[4]�。这种课程设置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教学环节都不好组织,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如果课程设置的面过窄,人才知识结构单向化,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同样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多样性的需求[5]�。针对这一两难的问题,本文基于王强(2006)划分胜任特征模型纬度为人格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3]�,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物流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实地访谈,发现他们对招聘物流管理人才最看重的是知识、技能和能力。他们认为人格特征仅通过高等院校培养是不够的,或许先天禀赋和工作的历练对人格特征影响更大。因此,本文将考虑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是知识、技能和能力,构建本文的柔性化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所示,结合企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将与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互动匹配。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学、工学及信息科学基础,具备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宽口径、复合性、应用性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接受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的训练,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因此,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能力较强,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3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体系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是实现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必要保障,因此需要依据人才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现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科性三段式课程内容进行改进,通过 “基础+模块+特色”的形式使课程体系柔性化,满足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 (1)基础教学部分包括公共基础教学、学科基础教学与专业基础教学,强调人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实现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模块教学部分包括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注重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细方向” 的要求:一是根据专业细化方向的设置;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学校及学院的学科优势、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及特色实践环节。通过“基础”与“模块”的优化组合,建立人才培养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2)公共基础教学需要依据学校教学大纲统一设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课程、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等。学科基础类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依据管理学、经济学及工学主干课程设定,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物流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物流课程设计等。 (3)模块教学由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组成。根据物流管理学科的具体方向及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背景划分多个方向模块,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及学院的学科优势设置特色课程,比如设置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专业方向模块,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核心课程供学生选修,可包括国际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战略、物流系统、供应链实施与策略、物流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课程。物流细化方向的设置,进一步体现了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选修模块包括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跨学科、跨院、系选修的课程。学科选修课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内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和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一些边缘选修课,加深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拓宽。“基础”与“专业模块”和“选修模块”的不同组合,使得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柔性化。4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 物流管理实践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调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实践教学促进课程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目的。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许多专业也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建立综合性的物流实验室,不仅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更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及实习环节,将基础与模块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并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同时还需要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开设一些具有规划性、设计性的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论规程设计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现代化理念,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还需要加强高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的物流实习基地,通过企业讲座、实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5 结束语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隔阂的现状,本文提出柔性化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时间环节的互动匹配,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建立的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环节,是适应物流人才多样化需求,促进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蓓, 赵柴厚.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J].中国市场, 2008, 10:154-155 [2] 庞燕,王忠伟.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2,(2):23-26 [3] 王强. 物流管理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05-108 [4] 刘联辉.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 物流技术, 2005, (2):35-37 [5] 周江华, 刘桂云.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 中国水运, 2003, (12):40-41
物流类可以创作的方向有很多,对于你要进行那方面的创作就要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实例等等。例如现在物流类可以创的论文方向有:物流经济与宏观管理类、企业物流管理类、物流技术管理类、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扔哪里资源开发、物流行业发展与改革等等这些方向都可以以做为大家进行研究的标题方向等等。具体的大家可以来中国鸣网学术站看看。
77.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核心价值的分析(字数:32022,页数:41)78.网络经济环境下B2B平台与第三方物流的协同发展研究(字数:23365,页数:33)79.基于节约算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路线优化分析(字数:12481,页数:24)80.杭州准点物流有限公司货物运输中的配装问题研究(字数:19714,页数:32)
题目是根据文章起的,我们都不知道你的文章怎么了解题目呢
提供一些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 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2. 网络时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 3. 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4. 构建我国企业间供应链的对策初探 5. 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 6.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管理模式比较 7. 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8. 某商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时间分析 9. 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10. 供应链运作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11.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12.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 13.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1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 15.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成本研究 16. 条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17.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18. 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9. 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0. 国内ERP应用状况分析 21. 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 22. RFID应用案例研究 23. EPC应用案例研究 24. 某企业ERP实施方案分析 25. 电子产品代码(EPC)在物流中的应用 26. 物流技术的经济性研究 27. 货物运输方案优化研究 28. 物流配送中货物装载问题研究 29. 货物运输系统优化分析 30. 车船配载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城市建材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32. 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33. 配送中心作业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34. 物流设施选址问题研究 35. 随机需求的最优库存策略研究 36. 逆向物流网络中的选址问题研究 37. 试论某地区回收物流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38. 试论废弃物物流体系的建立 39. 某企业物流规划案例分析 40. 某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41. 信息时代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模式探讨 42. 物流网络化运营模式的探讨 43. 物流网络化中的风险分析 44. 虚拟库存案例分析 45. 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研究 46. 企业生产物料的合理采购及存储 47. 制造企业原料库存量的控制研究 48. 企业仓库管理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49. 物流成本核算研究 50. 运用物流成本进行企业物流决策 51. 商业企业物流成本分析 52. 企业物流作业环节费用的比较分析 53. 物流行业客户满意度研究 54. 物流客户服务策略的制定 55. 某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分析 56. 企业物流作业流程的再造与控制 57. 医药品储备应急物流研究 58. 医药储备问题研究 59. 农业供应物流研究 60. 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 61. 我国农产品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 62. 农业销售物流研究 63. 建设项目物流管理模式的比较 64.图书物流合理化研究 65.印刷行业物流发展战略 66.汽车企业供应物流研究 67.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研究 68.企业销售物流研究 69.企业供应物流研究 70.敏捷制造与精益制造中的物流管理比较 71.市场营销渠道组合与物流模式分析 72.企业物流资产经营模式分析 73.我国物流企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74.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75.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探讨 76.第四方物流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研究 77.我国物流企业策略创新研究 78. 某地区物流发展史研究 79.物流产业发展初探 80.第三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81.城市物流需求分析 82.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研究 83.物流服务的价格问题分析 84.物流设施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85. 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86.循环经济条件下逆向物流体系的建立 87.废弃集装箱的收集、加工与再生 88.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89.政府行为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90.运输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91.试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92.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探讨 93.试论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的途径 94.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运输的探讨 95.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探讨 96.试论流通加工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 97.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对策 98.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不是,《运筹学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数 学 类 0 o8 p3 h" J0 K" k标题名称 并列题名 出版社 出版频率 标准刊号 编辑部地址 / q1 T/ |% z5 R- J. h% P9 `数学学报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所,1952 双月刊 CLC:O1 ISSN 0583-1431 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数学所235室(100080) & `' F# Y/ i1 w! w/ V+ g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技术科学 Science in China.A,(Mathematics,physics,astronomy,technological sciences)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月刊 CLC:N55 ISSN 1000-3126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100717) " ?& [$ [9 Q, I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0 半月刊 CLC:N55 ISSN 0023-074X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100717) # Y2 [9 L. P% _' e- D数学年刊-A辑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A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 双月刊 CLC:O1 ISSN 1000-8314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内(200433) . Y6 a3 R8 g. e% \- B0 Y4 O应用数学学报 Acta mathematica applicatae Sinica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季刊 CLC:O29 ISSN 0254-3079 北京市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100080) 8 b0 }6 b9 e* X( Q9 T4 G数学研究与评论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and exposition 大工数学科学研究所, 1981 季刊 CLC:O1 ISSN 1000-341X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116024) ( G: Z8 t. L5 ], d% g计算数学 Mathematica numerica Sinica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季刊 CLC:O24 ISSN 0254-7791 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100080) $ l, C. y% J* \+ \0 ]数学进展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5 双月刊 CLC:O1 ISSN 1000-0917 北京大学数学系(100871) $ G- o5 }7 q+ r0 Z3 A控制理论与应用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84 双月刊 CLC:O23 ISSN 1000-8152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510641) % ?6 _% C% }+ w: _8 ?4 h' N应用概率统计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季刊 CLC:O21 ISSN 1001-4268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统计系(200062) . y5 p* n7 r0 {& D系统科学与数学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季刊 CLC:N94 ISSN 1000-0577 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100080) / z% N; C) T: u1 }) Y1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Applied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 季刊 CLC:O29 ISSN 1000-4424 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310027) . ]' G, v: t7 J4 U数学物理学报 Acta mathematica physica Sinica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季刊 CLC:O411 ISSN 1003-3998 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区(430071) + E* T7 Y1 l6 S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南京: 该刊编辑部,1979 季刊 CLC:O24 ISSN 1000-081X 南京大学数学系(210008) 4 P7 B: X; W6 X2 X3 t2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Journal on numerical methods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季刊 CLC:O24 ISSN 1000-3266 北京市中关村2719信箱计算数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100080) 1 r: r/ X# l8 a2 u9 c北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5 双月刊 CLC:N55 ISSN 0479-8023 北京市北京大学德斋205号(100871) : h8 |) N0 \; C) i8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Jilinensis . 长春:该刊编辑部,1958 季刊 CLC:N55 ISSN 0529-0279 长春市解放大路77号(130023) }* B7 S3 t" p" A- R# G运筹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半年刊 CLC:O22 ISSN 1001-6120 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20180) 5 R) w; H, @* l' J- @中国科大学报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合肥:该刊编辑部,1965 季刊 CLC:N55 ISSN 0253-2778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230026) $ o3 j# k1 r- u5 r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5 双月刊 CLC:N55 ISSN 0427-7104 上海邯郸路220号(200433)
中文学术期刊等级分类目录(试行)一、A级学术期刊A1级:(3)《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A2级:(11)《法学研究》、《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现代外语》、《数学学报》、《计算机学报》、《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经济学动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求是》二、B级学术期刊B1级:(43)《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生态经济》、《消费经济》、《世界经济》、《财政研究》、《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统计研究》、《税务研究》、《投资研究》、《审计研究》、《保险研究》ⅰ度丝谘芯俊贰ⅰ吨泄驳呈费芯俊贰ⅰ墩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高校理论战线》、《高等教育研究》、《文学评论》、《科研管\\理》、《应用数学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法学》、《中国体育科技》、《中国图书馆学报》、《学术月刊》、《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电子学报》、《计算机科学》、《中国软科学》、《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理论版)B2级:经济学:(10) 《财经科学》、《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地理》、《当代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管理学:(10) 《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工程学报》、《战略与管理》、《中国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管理现代化》、《宏观经济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科学》、《市场营销导刊》金融学:(8)《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银行与企业》、《农村金融研究》、《金融论坛》、《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保险学:(6)《中国保险》、《保险理论与实践》、《保险职业学院学报》、《社会保障研究》、《上海保险》、《中国社会保障》世界经济学与贸易经济学:(8)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世界经济文汇》、《国际经贸探索》、《国际贸易问题》、《中国流通经济》、《国际贸易》、《商业时代》(理论版)农业经济学:(7)《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观察》、《乡镇企业研究》、《农村经营管理》、《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财政税收学与投资学:(6)《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资产评估》、《中国财政》、《中国税务》、《涉外税务》、《税务与经济》会计学:(8)《财务与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审计》、《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会计之友》、《中国会计评论》、《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统计学:(6)《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统计》、《预测》、《统计与决策》、《统计与预测》、《统计与信息论坛》法学与人口学:(8)《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比较法研究》、《法学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人口学刊》政治学:(8)《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教学与研究》、《党建研究》哲学:(7)《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道德与文明》、《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自然辩证法通讯》语言学:(8)《当代语言学》、《中国翻译》、《中国比较文学》、《外国语》、《语言研究》、《外语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经济信息与系统工程:(7)《经济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文信息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学报》、《控制与决策》计算机科学:(5)《软件学报》、《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像图形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商务与电子技术:(8)《电子商务》、《中国金融电脑》、《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通信学报》、《电子技术应用》、《光电工程》、《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数学:(12)《系统科学与数学》、《运筹学学报》、《应用数学》、《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高校应用数学学报》、《计算数学》、《数学进展》、《应用概率统计》、《数学年刊·A辑》、《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教育学:(8) 《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学学刊》、《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育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3)《大学图书馆学报》、《档案学研究》、《情报学报》历史学:(3)《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综合性社科:(12)《文史哲》、《民族研究》、《旅游学刊》、《城市发展研究》、《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学术研究》、《中国科学研究》、《江海学刊》、《江汉论坛》、《国外社会科学》、《中国劳动科学》高校学报:(13)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中央各部委主办学术期刊(须入选CSSCI)三、C级学术期刊除以上A、B两类所列期刊之外,凡进入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均认定为C级学术期刊。
我国数学类的核心刊物主要有:1 数学学报2 数学研究与评论 3 数学年刊4 应用数学学报 5 计算数学 6 数学进展 7 数学杂志8 系统科学与数学 9 应用数学 10 应用概率统计 11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2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13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4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5 数学物理学报 16 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 17 运筹学学报 18 工程数学学报 19 系统工程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这一问题,分析了影响航路规划的因素,构建了航路规划的模型。结合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的特点与模型,论证了基于蚁群算法求解的理由与优点,并对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强度与启发因子进行了改进。最后以岛屿进攻战役这一特定作战任务为例。利用MATLAB实现了侦察多目标时的航路规划问题。 引言 航路规划是指在目标点与起始点之间,为运动物体寻找满足某种性能指标和某些约束的线路、路径。目前对于航路规划的研究主要用于导弹、鱼雷、飞机等飞行器的飞行线路选择上,对于无人机的侦察航路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在文献[3]中虽然也应用蚁群算法进行了航路规划,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威胁点存在和目标点价值对航路的影响,且对蚁群算法没有进行启发因子和信息素初始强度方面的创新。在相关外文文献中,由于美军无人机航程较大,其航路规划的约束条件就相对较少,可供借鉴的内容也很有限。而针对岛屿进攻战役这一特殊作战样式的研究更是尚属空白。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以实现在充分发挥无人机最大作战效能的同时,又尽可能地降低无人机被毁伤概率。 1、影响航路规划的因素分析 影响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 目标价值 目标价值是衡量某一时刻对某一目标实施火力突击必要程度的综合指标(用Vm表示)。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个目标的价值Vm,也可以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目标的相对价值系数Ku,以此来衡量目标的重要程度。 对不同的目标实施侦察时,对于价值较高的目标可安排更长的有效侦察时间,而对于价值相对较低的目标,则应适当压缩有效侦察时间。 有效飞行时间(距离) 侦察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对己方有价值目标并及时描述目标的状态,因此发现目标的概率是航路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距离目标越近,飞机上侦察设备能够搜索目标区的时间也就越长,发现目标的概率也就越大。 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为了获得某一目标的有效信息,无人机必需接近目标并使目标处于其机载电子、光学侦察设备的作用距离内。如果为了实时监控某一目标,侦察无人机还必需在此目标的上空盘旋、停留,以使目标长时间地处于机载设备的监控之下。因此对目标的发现概率可以用有效飞行时间来表征。它表示侦察无人机对目标总的侦察、监控时间,为处理方便,若侦察无人机以等速率飞行,则其有效侦察飞行时间也可转变为有效飞行距离表征。 生存能力 侦察无人机要完成侦察任务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而其生存能力主要与侦察无人机的隐形规避性能、敌方雷达、防空武器的性能等相关。即侦察无人机的生存能力既受本身的易感性、易损性、可靠性影响,也受敌方的侦察探测和打击能力影响。 从侦察无人机完成飞行任务过程来看,包括发射、正常飞行和突破拦截三个过程,若用概率Pf、Pl、Ps表示三个过程的完成情况。 航程(油量)限制 航程是指侦察无人机起飞后,中途不经加油所能飞越的最大水平距离,即飞行距离。是表征侦察无人机远航和持久飞行能力的指标。由于其在地面一次所加的油量是有限的,因此它的航路必然受到航程的限制,且由于无线电的作用距离受限,飞机执行任务的位置不能超过其作战半径。 2、航路规划构模 侦察无人机多数情况下执行特定的侦察监视飞行任务,指挥员期望的目标是在有限的飞行时间与航程内发现尽可能多的目标,同时付出的代价最小。 就航路规划的约束条件而言,首先是威胁量不能超过指挥员的许可范围,其二,是侦察无人机总的飞行距离不能超过侦察无人机的航程。一旦两者之一不能成立,表明要求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即 3、蚁群算法及其改进 蚁群算法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引入人工智能领域,被称为蚂蚁系统,该系统基于以下假设: (1)蚂蚁之间通过环境进行通信。每只蚂蚁仅根据其周围的局部环境做出反应,也仅对其周围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 (2)蚂蚁对环境的反应由其内部模式决定; (3)在个体水平上,每只蚂蚁仅根据环境做出独立选择。在群体水平上,单只蚂蚁的行为是随机的,但蚁群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高度有序的群体行为。 基于蚁群算法进行航路规划的特点 基于蚁群算法的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方法,能够保证在航路制订时得到一条具有较小可被探测概率及可接受航程的飞行航路,这种航路规划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1)在蚂蚁不断散布生物信息激素的加强作用下,新的信息会很快被加入到环境中,而由于生物信息激素的蒸发更新,旧的信息会不断被丢失,体现出一种动态特性; (2)最优路线是通过众多蚂蚁的合作被搜索得到的,并成为大多数蚂蚁所选择的路线,这一过程具有协同性; (3)由于许多蚂蚁在环境中感受散布的生物信息激素同时自身也散发生物信息激素,这使得不同的蚂蚁会有不同的选择策略,具有分布性。这些特点与未来战场的许多要求是相符的,因而采用蚁群算法对侦察无人机的航路进行规划具有可行性与前瞻性。 蚁群算法的改进 (1)ij(t)的初值 为了更好的考虑威胁,在定义在初始条件下定义轨迹强度不同,根据蚂蚁选择路线最优选择轨迹强度高的路线,而无人机的航路规划中则应该更优的选择距离威胁点较远的航路。那么可以定义轨迹的初始强度与距离成反比。即与威胁点越近的路线,信息素强度越小。对于两目标点间的每条路径,其信息素轨迹初始强度。 4、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的实现 航路规划的初始条件 蚁群算法用于航路规划主要运用在对多目标实施搜索侦察的航路规划问题,即航路规划需要得出的是飞行经过各个目标的数量和次序,以使侦察无人机经过尽可能多的目标点。 在进行初始规划的过程中,为更方便蚁群算法的实现,首先确定坐标系,将上述各目标点及威胁点用坐标系来表示,这样可以便于实际的运算。 假设在岛屿进攻战役中以某市为坐标点(100,100)的位置,以3公里为1个坐标系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在充分考虑了将主要有价值点都包括在一个(120×120)的范围内而合理构建的)。则可以确定上述各点的坐标系位置,得到各点坐标。同时各个目标点的价值系数通过层次分析法可求得到结果(具体过程略)。 蚁群算法模型的实现 蚁周系统的各初始参量的确定 为计算和表示方便,将目标点定义为向量Mi(其中i=1,2,3,…,12),威胁点定义为向量Ti(其中i=1,2,3)。采用蚁群算法实现目标点的类旅行商(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问题,目前已经开发的蚁群算法包括蚁密系统、蚁量系统和蚁周系统,而实际应用多数应用后者。为模拟系统中蚂蚁行为的方便,定义标记。 蚁群算法模型分析 通过比较的方法,定性分析各个情况下的目标函数值和航路规划图。不难发现在考虑了目标点价值和威胁点威胁的情况下,航路尽可能地避开了威胁并优先选择通过目标价值较大的点。这样无人机的被毁伤概率较低,且如果发生被毁伤事件时,已经发现的总体目标价值最大。 针对四种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假设指挥员的倾向性为,即略侧重于考虑威胁代价。2000表示对每个目标的有效侦察距离均为2000m,计算目标函数的值,可见考虑完备时虽然航路总长最大但总体的目标函数值也最大,航程最优,即侦察无人机应按照依次通过这些目标点。 5、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在给定侦察无人机的侦察任务情况下经运算可求得最优的初始航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无人机的侦察效能,降低无人机的被毁伤概率,它对于目前军事斗争准备中如何使用侦察无人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军侦察无人机性能的提高及型号的不断丰富,在对未来岛屿进攻战役中如何对这些机型进行航路规划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给你个网站,希望能帮到你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请大家帮帮忙 解析: 何谓“运筹学”?它的英文名称是Operations Research,直译为“作业研究”,就是研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行动,如何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好的结果,即所谓“最优化”问题。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中国学者把这门学科意译为“运筹学”,就是取自古语“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意为运算筹划,出谋献策,以最佳策略取胜。这就极为恰当地概括了这门学科的精髓。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筹谋划的思想俯拾皆是,精典的运筹谋划案例也不鲜见。像“孙子兵法”就是我国古代战争谋略之集大成者;像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的一代军事运筹大师。然而,把“运筹学”真正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则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等国抽调各方面的专家参与各种战略战术的优化研究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功,大大推进了胜利的进程。战后,从事这些活动的许多专家转到了民用部门,使运筹学很快推广到了工业企业和 *** 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了运筹学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使得运筹学迅速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 运筹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其内容已相当丰富,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以《运筹学国际文摘》收集的各国运筹学论文的内容为例,按技术分类就有50多种。现在这门新兴学科的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多快好省,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 我国运筹学的应用是在1957年始于建筑业和纺织业。1958年开始在交通运输、工业、农业、水利建设、邮电等方面都有应用,尤其是运输方面,提出了“图上作业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其科学性。在解决邮递员合理投递路线问题时,管梅谷教授提出了国外称之为“中国邮路问题”解法。从60年代起,运筹学在我国的钢铁和石油部门得到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1965年起统筹法的应用在建筑业、大型设备维修计划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从70年代起,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优选法。70年代中期最优化方法在工程设计界得到广泛的重视。在光学设计、船舶设计、飞机设计、变压器设计、电子线路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和化工过程设计等方面都有成果。70年代中期的排队论开始应用于研究港口、矿山、电讯和计算机设计等方面。图论曾被用于线路布置和计算机设计、化学物品的存放等。存贮论在我国应用较晚,70年代末在汽车工业和物资部门取得成功,近年来运筹学的应用已趋于研究规模大和复杂的问题,如部门计划、区域经济规划等,并已与系统工程难于分解。 关于运筹学将往哪个方向发展,从70年代起就在西方运筹学界引起过争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里提出某些运筹学界的观点,供大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时参考。 美国前运筹学会主席邦德()认为,运筹学应在三个领域发展:运筹学应用、运筹科学、运筹数学,并强调在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前两者。这是由于运筹数学在70年代已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分支,对问题的数学描述已相当完善,却忘掉了运筹学的原有特色,忽视了对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现在,运筹学工作者面临的大量新问题是:经济、技术、社会、生态和政治因素交叉在一体的复杂系统,所以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少运筹学家提出“要注意研究大系统”,“要从运筹学到系统分析”。由于研究大系统的时间范围有可能很长,还必须与未来学紧密结合起来;面临的问题大多是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在运筹学中除了常用的数学方法,还引入了一些非数学的方法和理论。如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70年代末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可以看作是解决非结构问题的一个尝试。针对这种状况,切克兰特()从方法论上对此进行了划分。他把传统的运筹学方法称为硬系统思考,认为它适合解决那种结构明确的系统的战术及技术问题,而对于结构不明确的、有人参与活动的系统就要采用软系统思考的方法。借助电子计算机,研究软系统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应是今后运筹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请大家帮帮忙 解析: 何谓“运筹学”?它的英文名称是Operations Research,直译为“作业研究”,就是研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行动,如何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好的结果,即所谓“最优化”问题。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中国学者把这门学科意译为“运筹学”,就是取自古语“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意为运算筹划,出谋献策,以最佳策略取胜。这就极为恰当地概括了这门学科的精髓。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筹谋划的思想俯拾皆是,精典的运筹谋划案例也不鲜见。像“孙子兵法”就是我国古代战争谋略之集大成者;像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的一代军事运筹大师。然而,把“运筹学”真正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则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等国抽调各方面的专家参与各种战略战术的优化研究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功,大大推进了胜利的进程。战后,从事这些活动的许多专家转到了民用部门,使运筹学很快推广到了工业企业和 *** 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了运筹学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使得运筹学迅速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 运筹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其内容已相当丰富,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以《运筹学国际文摘》收集的各国运筹学论文的内容为例,按技术分类就有50多种。现在这门新兴学科的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多快好省,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 我国运筹学的应用是在1957年始于建筑业和纺织业。1958年开始在交通运输、工业、农业、水利建设、邮电等方面都有应用,尤其是运输方面,提出了“图上作业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其科学性。在解决邮递员合理投递路线问题时,管梅谷教授提出了国外称之为“中国邮路问题”解法。从60年代起,运筹学在我国的钢铁和石油部门得到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1965年起统筹法的应用在建筑业、大型设备维修计划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从70年代起,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优选法。70年代中期最优化方法在工程设计界得到广泛的重视。在光学设计、船舶设计、飞机设计、变压器设计、电子线路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和化工过程设计等方面都有成果。70年代中期的排队论开始应用于研究港口、矿山、电讯和计算机设计等方面。图论曾被用于线路布置和计算机设计、化学物品的存放等。存贮论在我国应用较晚,70年代末在汽车工业和物资部门取得成功,近年来运筹学的应用已趋于研究规模大和复杂的问题,如部门计划、区域经济规划等,并已与系统工程难于分解。 关于运筹学将往哪个方向发展,从70年代起就在西方运筹学界引起过争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里提出某些运筹学界的观点,供大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时参考。 美国前运筹学会主席邦德()认为,运筹学应在三个领域发展:运筹学应用、运筹科学、运筹数学,并强调在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前两者。这是由于运筹数学在70年代已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分支,对问题的数学描述已相当完善,却忘掉了运筹学的原有特色,忽视了对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现在,运筹学工作者面临的大量新问题是:经济、技术、社会、生态和政治因素交叉在一体的复杂系统,所以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少运筹学家提出“要注意研究大系统”,“要从运筹学到系统分析”。由于研究大系统的时间范围有可能很长,还必须与未来学紧密结合起来;面临的问题大多是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在运筹学中除了常用的数学方法,还引入了一些非数学的方法和理论。如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70年代末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可以看作是解决非结构问题的一个尝试。针对这种状况,切克兰特()从方法论上对此进行了划分。他把传统的运筹学方法称为硬系统思考,认为它适合解决那种结构明确的系统的战术及技术问题,而对于结构不明确的、有人参与活动的系统就要采用软系统思考的方法。借助电子计算机,研究软系统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应是今后运筹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这一问题,分析了影响航路规划的因素,构建了航路规划的模型。结合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的特点与模型,论证了基于蚁群算法求解的理由与优点,并对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强度与启发因子进行了改进。最后以岛屿进攻战役这一特定作战任务为例。利用MATLAB实现了侦察多目标时的航路规划问题。 引言 航路规划是指在目标点与起始点之间,为运动物体寻找满足某种性能指标和某些约束的线路、路径。目前对于航路规划的研究主要用于导弹、鱼雷、飞机等飞行器的飞行线路选择上,对于无人机的侦察航路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在文献[3]中虽然也应用蚁群算法进行了航路规划,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威胁点存在和目标点价值对航路的影响,且对蚁群算法没有进行启发因子和信息素初始强度方面的创新。在相关外文文献中,由于美军无人机航程较大,其航路规划的约束条件就相对较少,可供借鉴的内容也很有限。而针对岛屿进攻战役这一特殊作战样式的研究更是尚属空白。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以实现在充分发挥无人机最大作战效能的同时,又尽可能地降低无人机被毁伤概率。 1、影响航路规划的因素分析 影响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 目标价值 目标价值是衡量某一时刻对某一目标实施火力突击必要程度的综合指标(用Vm表示)。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个目标的价值Vm,也可以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目标的相对价值系数Ku,以此来衡量目标的重要程度。 对不同的目标实施侦察时,对于价值较高的目标可安排更长的有效侦察时间,而对于价值相对较低的目标,则应适当压缩有效侦察时间。 有效飞行时间(距离) 侦察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对己方有价值目标并及时描述目标的状态,因此发现目标的概率是航路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距离目标越近,飞机上侦察设备能够搜索目标区的时间也就越长,发现目标的概率也就越大。 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为了获得某一目标的有效信息,无人机必需接近目标并使目标处于其机载电子、光学侦察设备的作用距离内。如果为了实时监控某一目标,侦察无人机还必需在此目标的上空盘旋、停留,以使目标长时间地处于机载设备的监控之下。因此对目标的发现概率可以用有效飞行时间来表征。它表示侦察无人机对目标总的侦察、监控时间,为处理方便,若侦察无人机以等速率飞行,则其有效侦察飞行时间也可转变为有效飞行距离表征。 生存能力 侦察无人机要完成侦察任务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而其生存能力主要与侦察无人机的隐形规避性能、敌方雷达、防空武器的性能等相关。即侦察无人机的生存能力既受本身的易感性、易损性、可靠性影响,也受敌方的侦察探测和打击能力影响。 从侦察无人机完成飞行任务过程来看,包括发射、正常飞行和突破拦截三个过程,若用概率Pf、Pl、Ps表示三个过程的完成情况。 航程(油量)限制 航程是指侦察无人机起飞后,中途不经加油所能飞越的最大水平距离,即飞行距离。是表征侦察无人机远航和持久飞行能力的指标。由于其在地面一次所加的油量是有限的,因此它的航路必然受到航程的限制,且由于无线电的作用距离受限,飞机执行任务的位置不能超过其作战半径。 2、航路规划构模 侦察无人机多数情况下执行特定的侦察监视飞行任务,指挥员期望的目标是在有限的飞行时间与航程内发现尽可能多的目标,同时付出的代价最小。 就航路规划的约束条件而言,首先是威胁量不能超过指挥员的许可范围,其二,是侦察无人机总的飞行距离不能超过侦察无人机的航程。一旦两者之一不能成立,表明要求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即 3、蚁群算法及其改进 蚁群算法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引入人工智能领域,被称为蚂蚁系统,该系统基于以下假设: (1)蚂蚁之间通过环境进行通信。每只蚂蚁仅根据其周围的局部环境做出反应,也仅对其周围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 (2)蚂蚁对环境的反应由其内部模式决定; (3)在个体水平上,每只蚂蚁仅根据环境做出独立选择。在群体水平上,单只蚂蚁的行为是随机的,但蚁群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高度有序的群体行为。 基于蚁群算法进行航路规划的特点 基于蚁群算法的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方法,能够保证在航路制订时得到一条具有较小可被探测概率及可接受航程的飞行航路,这种航路规划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1)在蚂蚁不断散布生物信息激素的加强作用下,新的信息会很快被加入到环境中,而由于生物信息激素的蒸发更新,旧的信息会不断被丢失,体现出一种动态特性; (2)最优路线是通过众多蚂蚁的合作被搜索得到的,并成为大多数蚂蚁所选择的路线,这一过程具有协同性; (3)由于许多蚂蚁在环境中感受散布的生物信息激素同时自身也散发生物信息激素,这使得不同的蚂蚁会有不同的选择策略,具有分布性。这些特点与未来战场的许多要求是相符的,因而采用蚁群算法对侦察无人机的航路进行规划具有可行性与前瞻性。 蚁群算法的改进 (1)ij(t)的初值 为了更好的考虑威胁,在定义在初始条件下定义轨迹强度不同,根据蚂蚁选择路线最优选择轨迹强度高的路线,而无人机的航路规划中则应该更优的选择距离威胁点较远的航路。那么可以定义轨迹的初始强度与距离成反比。即与威胁点越近的路线,信息素强度越小。对于两目标点间的每条路径,其信息素轨迹初始强度。 4、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侦察无人机航路规划的实现 航路规划的初始条件 蚁群算法用于航路规划主要运用在对多目标实施搜索侦察的航路规划问题,即航路规划需要得出的是飞行经过各个目标的数量和次序,以使侦察无人机经过尽可能多的目标点。 在进行初始规划的过程中,为更方便蚁群算法的实现,首先确定坐标系,将上述各目标点及威胁点用坐标系来表示,这样可以便于实际的运算。 假设在岛屿进攻战役中以某市为坐标点(100,100)的位置,以3公里为1个坐标系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在充分考虑了将主要有价值点都包括在一个(120×120)的范围内而合理构建的)。则可以确定上述各点的坐标系位置,得到各点坐标。同时各个目标点的价值系数通过层次分析法可求得到结果(具体过程略)。 蚁群算法模型的实现 蚁周系统的各初始参量的确定 为计算和表示方便,将目标点定义为向量Mi(其中i=1,2,3,…,12),威胁点定义为向量Ti(其中i=1,2,3)。采用蚁群算法实现目标点的类旅行商(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问题,目前已经开发的蚁群算法包括蚁密系统、蚁量系统和蚁周系统,而实际应用多数应用后者。为模拟系统中蚂蚁行为的方便,定义标记。 蚁群算法模型分析 通过比较的方法,定性分析各个情况下的目标函数值和航路规划图。不难发现在考虑了目标点价值和威胁点威胁的情况下,航路尽可能地避开了威胁并优先选择通过目标价值较大的点。这样无人机的被毁伤概率较低,且如果发生被毁伤事件时,已经发现的总体目标价值最大。 针对四种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假设指挥员的倾向性为,即略侧重于考虑威胁代价。2000表示对每个目标的有效侦察距离均为2000m,计算目标函数的值,可见考虑完备时虽然航路总长最大但总体的目标函数值也最大,航程最优,即侦察无人机应按照依次通过这些目标点。 5、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在给定侦察无人机的侦察任务情况下经运算可求得最优的初始航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无人机的侦察效能,降低无人机的被毁伤概率,它对于目前军事斗争准备中如何使用侦察无人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军侦察无人机性能的提高及型号的不断丰富,在对未来岛屿进攻战役中如何对这些机型进行航路规划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出版专著4部刘桂真,陈庆华,拟阵,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谢力同,刘家壮,刘桂真,图与组合拓扑,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刁在筠,刘桂真,宿洁,马建华,运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第三版)黎伯堂,刘桂真,高等代数解题技巧与方法,山东科技出版社,19991990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00多篇,代表作如下Xia Zhang and Guizhen Liu, Some graphs of class 1 for f-colorings,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21 (2008), 23-29. (SCI)Guizhen Liu,Qinglin Yu, Lanju Zhang, Maximum fractional factors in graphs,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20 (2007), 1237-1243. (SCI)Guizhen Liu, Yan Zhu, Jiansheng Cai, On the Randic index of unicyclic graphs with girth g, MATCH Commun. Math. Comput. 58 (2007),127-138. (SCI)Guizhen Liu, Jianfeng Hou, Jiansheng Cai, Some results about f-critical graphs, Networks 50(3) (2007), 197-202. (SCI)Meijie Ma, Guizhen Liu, Junming Xu, Panconnectivity and edge-fault-tolerant pancyclicity of augmented cubes, Parallel Computing 33 (2007), 36-42. (SCI)Jin Yan, Guizhen Liu, On 2-factors with quadrilaterals containing specified vertices in a bipartite graph, Ars Combinatorics 82 (2007),133-144. (SCI)Jianliang Wu, Jianfeng Hou and Guizhen Liu, The linear arboricity of planar graphs with no short cycles,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381 (2007), 230-233. (SCI)Ping Li, Guizhen Liu, Cycles in Circuit Graphs of Matroids, Graphs and Combinatorics 23 (2007), 425-431. (SCI)Jihui Wang, Guizhen Liu,Some results on fractional edge colorings of graphs, Ars Combinatorics 83 (2007), 249-255. (SCI)Meijie Ma, Guizhen Liu, Xiangfeng Pan, Path embedding in faulty hypercub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192 (2007), 233-238. (SCI)Kefeng Diao, Guizhen Liu, D. Rautenbach, P. Chao, A note on the lset number of edges of 3-uniform hypergraphs with upper chromatic number 2, Discrete Mathematics 306 (2006), 670-676. (SCI)Jianfeng Hou, Guizhen Liu, Jiansheng Cai, List edge and list total colorings of planar graphs without 4-cycles,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369 (2006), 250-255. (SCI)Liu Guizhen, Deng Xiaotie, Xu Changqing, Partitioning series-parallel multigraphs into v*-excluding edge cover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 49(8) (2006), 1082-1093. (SCI)Xia Zhang, Guizhen Liu, Som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a graph to be of Cf1,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19 (2006),38-44. (SCI)Fan Hongbing, Liu Guizhen, Liu Jiping, Minimal regular 2-graphs and ap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 49(2) (2006),158-172. (SCI)Jiansheng Cai, Guizhen Liu, Stability number and fractional f-factors in graphs, Ars Combinatoria 80 (2006),141-146. (SCI)Jin Yan, Guizhen Liu, On 2–Factors with Prescribed Properties in a Bipartite Graph,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22(4) (2006), 1115-1120. (SCI)Liu Guizhen, Deng Xiaotie, A polynomial algorithm for finding (g,f)-coloring orthogonal to stars in bipartite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 (2005) 48(3), 322-332. (SCI)Liu Guizhen, Zhang Lanju, Properties of fractional k-factors of graph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25 B (2) (2005), 301-304. (SCI)Song Huimin, Liu Guizhen, On f-edge cover-coloring of simple graph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25 B (1) (2005), 145-151. (SCI)Liu Guizhen, Liu Yan, On (g,f)-uniform graphs, Acta Math. Appl. Sinica, English Ser. 21(4) (2005), Guizhen, W. Zang, f-factors in bipartite (m,f)-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 136(1) (2004). (SCI)Yan Liu, Guizhen Liu, Number of maximum matchings of bipartite graphs with positive surplus, Discrete Math. 274 (2004), 311-318. (SCI)Ma Yinghong, Liu Guizhen, Some results on fractional k-extendable graphs,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21(4)(2004), 567-573. (EI)Yan Jin, Liu Guizhen, Vertex-disjoint quadrilaterals in bipartite graphs, J.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ng17(4) (2004), qiuju, Liu Guizhen, (g,f)-factors with special properties in bipartite (mg,mf)-graphs, Appl. Math. J. Chinese Univ. Ser B 19(2) (2004) Kefeng, Liu Guizhen, Upper bounds on minimum number of C-edgesod 4-uniform C-hyper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 17 (4) (2004), Guizhen, Feng Haodi, Yu Jiguo, 2-factors with some properties in 2d-regular graph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s (2004),251-258. (ISTP)Yan Jin, Liu Guizhen, A new result on independent large cycles in bipartite graph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0-404. (ISTP)Song Huimin, Liu Guizhen, Aplications of an equitable edge-coloring theorem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350-355. (ISTP)Feng Li, Liu Guizhen, Edge disjoint graphs in (mg+k-1,mf-k+1)-graph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3-169. (ISTP)Guizhen Liu, Binhai Zhu, Some problems on factorizations with constrains in bipartite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 128 (2003), 421-434. (SCI)Yu Jiguo, Liu Guizhen, (g,f)-factors in bipartite (mg,mf)-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 16(1) (2003), Liu et al., A PTAS for minimizing total completion time of bounded batch scheduling, LNCS 2337(2002), 304-314. (SCI, ISTP)H. Feng and Guizhen Liu, Orthogonal factorizations of graphs, J. Graph Theory 40(4) (2002), 267-278. (SCI)Yan Liu, Guizhen Liu, The fractional matching numbers of graphs, Networks 40(3) (2002), 228-231. (SCI)Liu Guizhen, Long Heping, Randomly orthogonal (g,f)-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Acta. Appl, Math. Sinica, English Ser. (2002). 18(3), Lianying, Liu Guizhen, Edge covered coloring and fractional edge covered coloring, J. of Systems . Science. and complexing (2002).15(2), Jianliang and Liu guizhen, The linear arboricity of composition graphs, J. Sys. Sci. and Com. (2002). 15(4), Liu and Q. Yu, Generalization of matching extensions in graphs, Discrete Math. 213 (2001), 231,311-320. (SCI)Liu Guizhen, Zhang Lanju, Fractional (g,f)-factors of graphs, Acta. Math. Scientia 21B(4) (2001), 541-545. (SCI)Liu Guizhen, Dong Henian, Orthogonal (g,f)-factorizations of bipartite graphs, Acta Math. Scientia 21B(3) (2001), 316-322. (SCI)G. Li, Guizhen Liu, A generalization of orthogonal 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17(4) (2001), 669-678. (SCI)Yan Xiaoxia, Liu Guizhen, Edge disjoint (g,f)-factors orthogonal to r disjoint subgraphs in (mg+k,mf-k)-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 2001,14(4) . C. B. Lam, Guizhen Liu et al., Orthogonal (g,f)-factorizations in networks, Networks 35(4) (2000), 285-287. (SCI)Liu Guizhen, On (g, f)-uniform graphs, Advance in Mathematics 29(3), (2000), Guizhen and Zhang Lanju, Maximum fractional (0, f)-factors of 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2000),13(1), Liu, Q. Yu, k-factors and extendability with prescribed components, congr. Numer. (1999),139,77-88 (ISTP)., , An extension of one theoremn of critical edge-chromatic 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1999,12(3), Liu, Q. Yu, Toughness and perfect matchings in graphs, Ars combinatoria, (1998), 41(3), 267-272. (SCI)G. Li and Guizhen Liu, (g,f)-factorizations orthogonal to a subgraph in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SerA, (1998), 41(3), 267-272. (SCI)L. Xie, Guizhen Liu, B. Xu, On endo-homology of complexs of graphs, Discrete Math., (1998), 188, 285-291. (SCI)Guizhen Liu, Q. Yu, On n-edge-deletable and n-critical graphs, Bulletin of the ICA, (1998), 24, Guizhen and Wang Jianfang, (a,b,k)-critical graphs, Advanced in Mathematics,(1998),27(6), and , (a,b,k)-critical graph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 42(17), 1492-1493. (SCI)Li Guojun and Liu Guizhen,(g,f)-factorizations Orthogonal to a subgraph in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A 40(1997).Li Guojun and Liu Guizhen, Factorization orthogonal to a subgraph in graphs, Advanced in Mathematics,(1997),26(5), Guizhen, A 2-factorization orthogonal to a star in a graph, and (1996). Liu and G. Yan, Orthogonal [k-1,k+1]-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J. Statistical and inference 51(1996)195-200.(SCI)Liu Guizhen, (g,f)-factorizations orthogonal to a star in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A38:7(1995)805-812.(SCI)Xie Litong and Liu Guizhen,Combinatorics Graph Theory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95). Liu and Q. Yu, Star-factors of vertex-deletion graphs, (1995) Litong and Liu Guizhen,On Whitney's and Tutte's conjecture,Acta Math. Sinica 38:3(1995), Orthogonal (g,f)-factorizations in (1995)153-158.(SCI)Liu Guizhen, Some conditions for f-covered graphs, Acta 14(1994) Guizhen, (g,f)-factors and 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Acta Math. Sinica 37:2(1994) Guizhen, On solutions of Alspach problem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9:7(1994)541-544.(SCI)Liu Guizhen, the Paths between two vertices in tree graphs, J. Sys. Sci and Math. Scis. 5:2(1992). Liu, B. Alspach and K. Heinrich, Some results on orthogonal 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Advance of Mathematics 21:2(1992). Chen and G. Liu, Toughness of graphs and [a,b]-factors with prescribed properties, JCMCC 12(1992) Guizhen, Toughness and k-covered graphs, J. Appl. Sciences 15:3(1992), and ,Orthogonal factorizations of graphs, Contemporary Design Theory:A collection of survey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2). Heinrich, P. Hell and G. Liu, A simple existence criterion for (g,f)-factors, Discrete Math, 85(1990)313-317.(SCI)Liu Guizhen, Proof of a conjecture on matroid base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A 33: 11(1990)1329-1337.(SCI)1990年以前共发表论文36篇,代表作如下 and , Paths and cycles in Matroid base graphs, graph and Combinatorics 5:3(1989)207-211.(SCI)G. Liu, On [a,b]-covered graphs, JCMCC 5(1989) Guizhen, Regular k-covered graphs, Acta Math, Scientia9:2(1989)39-43.(SCI)G. Liu, A lower bound on connectivities of matroid base graphs, Discrete Math,69:1(1988). Liu, On connectivities of tree graphs, Theory,(1988)12(3),453-459.(SCI)Zheng H. and Liu Guizhen, some properties on Paths in matroid base graphs, J. Sys. Sci. and Math. Sci. 1:2(1988). Heinrich and G. Liu, A lower bound 0n the number of spanning trees with k end vertices, J. Graph Theory 12:1(1988). Liu, On connectivities of base graph of some matroids, J. Sys. Sci. and Math Scis 1:1(1988). Liu, On f-covered graphs, Congr. Number. 61-(1988), Guizhen, On (g,f)-covered graphs, Acta (1988)181-184.(SCI)Liu Guizhen, The connectivities of adjacent tree graphs, Acta Math, (1987) Guizhen, A theorem on the 1-factors of r-hypertrees, Advance of Mathematics, 15:4(1986) Guizhen, On the lower bound of Chartrand's problem in simple graphs, J. Appl. Sciences4:4(1986) Guizhen, Welsh's conjecture is true for simple binary matroids, Kexue Tong bao 30:9(1985) Guizhen, An algorithm for lexicographically generating ordered rooted trees, J. sys. Sci. and (1985) Guizhen, A theorem on the 1-factors of (m,n)-trees, Acta 5:3(1985) Guizhen, Matroid complexes-geometrical representations on Matroids, Acta Math, Scientia5:1(1985) Guizhen, A lower bound in solutions of chartrands problem, Acta Math. Appl. Sinica 1:1(198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