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and White-----the Dual Symbolic Colors of Tess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Fang Hongjian-the Tragic Figure Struggling in “Fortress Besieged” 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Hester and Dimmesdale’s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life in The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On Sister Carrie’s Criticism upon American Society论<<嘉莉妹妹>>对美国社会的批判意义 On Scarlett’s Attitude towards Life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icaresque Huck论哈克的流浪汉形象 On the Moral Spirit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elles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A Study of Tom Joad in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的中汤姆 约德研究 Mark Twain’s Linguistic Style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浅析《汤姆索娅历险记》中马克 吐温的语言风格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le Tom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A Study of the Themes in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研究 The Tragic Fate of “a Pure Woman” in the Conflic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一个纯洁女人”在人与社会发展冲突中的悲剧命运 On the Language Style of a Midsummer-Night's Dream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wift's 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Macbeth论莎士比亚《麦克白》的心理刻画 Inflexible Ada in Cold Mountain《冷山》中执著的艾达 On the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of Alice in Wonderland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话性与现实性 On the Tragicomedy of Rebecca in Vanity Fair论《名利场》中利蓓加的悲喜一生 On the Humour of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 Tom Jones, a Dissipated but Kindhearted Man放荡而又善良的汤姆琼斯 The Free Will and Rebellious Spirit in Paradise Lost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和反叛精神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ylock’s Character论夏洛克的性格发展 Morality and Criticism in Tom Jones评《汤姆 琼斯》中的道德观与批评观 On Imogen, the New Feminine Image in Cymbeline论《辛白林》中伊慕琴的新女性形象 Burns’ View on Love and Friendship论彭斯的爱情友谊观 The Reflection of Art and Life in Ode on a Grecian Urn and Ode on a Nightingale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中艺术与生活的对照 The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n Non-language Communication谈中国人和英美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merican Blacks during American Civil War美国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贡献 On American Black English浅谈美国黑人英语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arriage Concept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浅谈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中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与文化的对比分析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Bacon’s Essays论培根散文的思想性 Women's Movement in 1960s in American美国六十年代的妇女运动 Analysi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violent television and movie on children浅析影视暴力对青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腊(或罗马)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 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以同所谓“流行”音乐或娱乐性音乐相区别。“古典”的这一广义解释,把历史时期和风格全然撇开,因此,本来是属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古典音乐。 音乐史上的古典时期基本上是属于器乐的,绝大多数作曲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器乐的体裁与形式,声乐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敢于同大主教决裂的莫扎特,虽然在歌剧方面卓有贡献,他的器乐作品也是大量的。至于贝多芬,他纯粹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为此他有时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古典主义的规范化确立了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多乐章体裁和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古典风格作品中节奏与配器色彩灵活善变,而不是整乐章划一不变;古典作品中所有声部、甚至于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亲自写出和标明,而不是留给演奏者演奏时即兴处理。至于感情的表达,古典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从这方面着眼,巴罗克风格全然不同于古典主义,它反而更接近于后来的浪漫主义的精神。 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 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铁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接下来,我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因为这个时代为他提供了能产生不同效果的钢琴,这种钢琴在较早的时期是找不到。但这种比较我们只能在音乐文献中找到,在现实社会中已很难找到。 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总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乐相媲美。 一首完美的诗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造者将歌词与音乐结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于这些音乐作品,有许多抒情诗才能得以幸存下来。 歌曲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在分节歌形式(strophic form)中,诗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同样的旋律。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见的结构。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讲述一个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见到爱人时的欢乐,第三段姑娘的父亲粗暴地将他们分离,第四段姑娘悲伤地死去,所有这些都用相同的曲调演唱。另一种形式德国人称作“du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面创作的”,就是说作曲过程贯穿全曲,没有整段的反复。还有一种中间的形式,它将分节歌中的反复和全创作歌曲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有两、三段重复同样的旋律,然后在需要时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来说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脍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这种结构的精彩范例。 尽管在各个时期(代)歌曲都处于显着的地位,但现在通过很多欧洲音乐文献记载知道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艺术歌曲是在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舒柏特和他的后继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这种结合获得了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以致这种新风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词:Lied,闻名胜古迹欧洲。 艺术歌曲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抒情诗的兴起是德国浪漫主义出现的标志,艺术歌曲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采用的主题是爱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暂易逝的幸福。 钢琴在十九世纪作为普通乐器出现在欧洲,使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能够获得成功。钢琴的伴奏把诗中的形象变为音乐的形象。人声和钢琴共同创造出了富于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业余爱好者和艺术家同样结合,也同样适合于在家庭里和音乐厅里演唱。在短时间内,艺术歌曲就获得了极大的普及,并对世界艺术做出了永久性的贡献。 标题音乐是带有文字或图画联想的器乐作品,这些联想的内容由乐曲的标题或说明性的注释来提示的。“标题”只是由作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当时那个年代里,音乐家敏锐地意识到了他们的艺术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这种意识促使用使他们的音乐更加接近于诗歌和绘画,并且使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当时的道德和政治问题。还促使他们以一种新的方法来探讨绝对音乐(纯音乐)的形式。 标题音乐在歌剧院中获得了最初的推动力。序曲作为歌剧(或戏剧)的引子,是单乐章令人兴奋的管弦乐曲。有许多歌剧序曲后来获得了像音乐会乐曲一样的普及,因而独立出来。这样便为一种歌剧没有关系的新式序曲开辟了道路。 标题音乐中有一种是为戏剧写的,也很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组在幕间及重要场景演奏的乐曲组成,这就是配乐。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创作出了许多这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音画法(tone painting),性格化和剧场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乐作品,通常被改编成组曲。其中一些流传得非常广泛。例如,德国著名作曲家大师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音乐就是这类音乐作品中的典范。随着十九世纪时间的推移,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形式就越来越需要了,这种形式在浪漫主义时代将起的作用就像交响乐在古典时期起的作用一样。到十九世纪中叶,交响诗的创造迈出了这期待已久的一步。交响诗是十九世纪在大型器乐形式上做出一个有独创性的贡献。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他的《前奏曲》是此音乐中最出名的范例。 交响诗是为管弦乐队而作的单乐章标题音乐作品,它通过段落之间的对比而发展诗意,使人联想起某种情景,或造成一种情绪。交响诗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别称:音诗。交响诗与音乐会序曲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音乐会序曲一般保留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构思,而交响诗在形式上则自由得多。交响诗的形式是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单乐章乐曲准备的“画布”。总之,交响诗在整个十九世纪后半叶中,成为标题管弦音乐的最精致的形式。 最后介绍标题音乐进入到绝对音乐的神圣领土——交响乐中。作曲家一方面尽力保留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时又赋予它以文学内容。这样就出现了标题交响乐。著名的作品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三部标题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 民族主义者和民族艺术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义者以一种更自觉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传统。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那时的政治条件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使之达到了在浪漫主义运动成为决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为自由的斗争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使民族情绪上涨,这种情感在音乐中找到了理想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作曲家用许多方式表现他们的民族主义。一些作曲家以他们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为音乐的基础,如肖邦以他的玛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间传说或以农民生活为基础写作戏剧性的作品,例如韦柏写的德国民间歌剧《自由射手》、斯美搭纳写的捷克民族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同样,还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写的俄罗斯神话歌剧和芭蕾舞剧。还有一些作曲家写作交响诗和歌剧,歌颂民族英雄的功绩,历史事件或祖国的美景。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和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就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对德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颂扬,特别提到的是《尼伯龙的指环》(歌特式摇滚的先驱),这个剧本是以齐格菲的生死为中心题材的庞大史诗,它也是一个代表作。 民族主义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乐与民族诗人或戏剧家的诗句结合起来,舒柏特为歌德的诗歌谱曲即属此类,还有格里格为易卜生的《皮尔·金特》所作的配乐,及柴可夫斯基的为普希金的戏剧为基础的歌剧。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还激发了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和穆索尔斯基的创作灵感。在这种时期,民族主义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负以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威尔第在意大利为统一而奋斗时所作的那样,或是西贝柳斯在芬兰于十九世纪末为反抗俄国统治者而斗争时所做的那样。 民族主义音乐的政治含义触动了统治者。威尔第的歌剧不得不一再修改,以适合奥地利检查官的心意。芬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要求独立时,西贝柳斯那带有令人振奋的号角声的音诗《芬兰颂》被沙皇禁演。民族主义为欧洲音乐的语汇中增加了极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风格。由于把对祖国的热爱注入到音乐中去,民族主义使作曲家能够表达出千百万人民的心愿。总之,民族意识渗透到十九世纪欧洲精神的各个方面。没有民族意识,浪漫主义运动是难以想橡的。 在音乐、绘画和文学中的异国情调显现出遥远国度里别致的气氛和色彩。不同说,浪漫主义运动大大加强了这种倾向。在十九世纪,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温暖和色彩,其次表现在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的景象。前者推动德国、法国和俄国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转而表现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灵感。在这类众多作品中,有俄罗斯作曲家的几个著名作品:格林卡的两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主题随想曲》、德国贡献出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沃尔夫的《意大利小夜曲》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致意大利》、法国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卡门》也是这一领域中的杰作。 俄罗斯民族乐派使东方的魅力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由于俄罗斯帝国与波斯接壤,这种异国情调实际上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俄罗斯的音乐。里姻斯基一科萨科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及其歌剧《萨特阔》,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和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一伊万诺夫的《高加索素描》,这些都属于东方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还风行于全球。一些法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也采用异国情调:如圣一桑的《参孙与达丽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马斯奈的《泰伊思》,威尔第的《阿伊达》,以及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多特》。 懂得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也是很重要的。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就是官能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一定的振罕力,给人以力量,振奋精神。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如果有一套较好音响,你就更爱听,听得轻松听得舒服,时间长了你就很快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再一进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规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音乐风格我们应该要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圆舞(快三)表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量等;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音乐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想一定要跟着旋律走,基本的感觉一定要找到,如水平进行时表现的是柔和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和声也称和弦的运用,一般欧洲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以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常识得以掌握,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织体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再加自兴趣进入欧洲的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 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最高层次是理智的欣赏,也就是说不仅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能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分析和评价。要想达到这个层次,我们必须了解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的三元素,即创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创作;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弟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个时期是浪费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尔、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作曲形式多样化,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四个时期是近代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去思考,就会进入欧洲古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本类TOP10音乐欣赏论文(2803)音乐论文--音乐欣赏(2372)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1210)我的毕业论文-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1185)音乐赏析论文(1089)威尔第与《茶花女》 (1074)音乐论文--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826)中 国 音 乐 的 前 途——论现阶段中国音乐发展的两条道路及未来的方向 (699)音乐论文(666)论现代音乐 (625)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仲夏夜之梦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知怎么的,自己对于一些关于爱情的事情越来越敏感,比如说喜欢看一些有关爱情的文字,看过之后,心中不禁喟然长叹:爱情何所似?枝头向阳花。我一直向往着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的平淡生活,可是这两件事我一件都没有完成。
事业未成,此时此刻注定漂泊,现在的我就像一只孤独的小舟,有时顺流而下,有时逆流而上,到了一处港湾,我便暂时的停靠一下,休整一番,或许还会上岸观赏一下陆上的风景,为自己加加油。可是我注定流浪,暂时的停泊,只是为了更快的前进,因为我的心中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我还没有遇到,我还要前行。
一个人的航行是寂寞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本该让人幸福、甜蜜的夜晚七夕,多么美的词语。不禁念叨出那首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我想此时此刻我跟诗人的灵魂是相通的,七夕望月,无尽美好,牛郎织女终于等到这一天鹊桥相聚,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真心的为止感动,可转眼一想自己,却也是这般苦楚。七夕仲夏夜的晚上,我,一个人,无眠,坐在窗前,发呆。望着界面上一对对出双入对的情侣们,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当你还在漂泊的时候,是最容易孤独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虐心的晚上。所以无眠,歇一歇文字,冥思一会儿,将心灵放空,驱赶无谓的妄想。一切都还没有结束,这只是刚刚开始,脚步不能停止,你还要去远方。
这一切注定是无眠的,这一夜注定是谁属于爱情的。以前的我对于这样的夜晚并不感冒,我依然我行我素,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岁月增生,我的情怀也在一点点增加,伤感也随之而生。我突然感到自己孤独了,多希望有一个人陪伴。来一场柏拉图式的爱情,心与心的沟通。或许这样的要求对我来说太高了,我一事无成,毛头小子一个,有的只是转瞬即逝的青春。
它是我唯一的财富,却又不是永久的财富,它像一滩水,不知不觉间蒸发掉,在它消失之前我要好好的利用它,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所以现在跟我谈爱情是在是一件奢侈品。我不想做一个庸俗的人,为了功名利禄,忘记了世界上有爱情,我不做一个将就的人,为了排遣一时的寂寞,打着爱情的旗号到处沾花惹草。我要将自己的心清空,留出一块洁白的圣地,作为我爱情的鸟巢,无论多久、多长,都要等下去,为她留着。
仲夏夜,多么美好的名字,炎炎夏日的酷暑已经过去,现在的晚上最适宜人,仲夏夜这个名字在合适不过了。它像一个童话世界,将人们对这个世界都装了下去,爱情、友情、亲情,一切的一切的美好的一切,有了它,陪伴如梦,所以才有了世界上最甜蜜的梦境仲夏夜之梦。
星光万点,波光粼粼,灯火通明,水天相接。
于桥上经过,侧身从窗口望去,天色一分一分暗下来,恍若极大的幕布掩住了天地,而此时,戏却开场了。
姚江静谧地淌着,江畔五颜六色的灯光倒映在粼粼波光中,却似倾落了银河般,闪闪烁烁,晶晶亮亮。
天上并五星子,江中却尽是星子,那一弯月牙不偏不倚,固定在江面斜上方,与下方高高低低的建筑相映成趣。月色甚是皎洁,茫茫一片,江面亦是染了一层白,粼粼波光碎了一江的白玉。
从这个角度看去,眼前的一切,便似一幅最好的画。无须改动一分,只要摄影师“咔”一声,按下快门,就是人工与自然结成的天成美景。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我不自觉地喃喃道,却又觉得不合适,眼下正值初夏,怎么能用这句诗呢?仲夏夜,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一样,做个最美的梦。
眼下,整座姚城便似一个安逸恬适的梦。
尽管灯火通明,醒着的人不计其数,但这座城,这条江,已经入了梦乡。
而我,何其有幸,在最适宜赏景之处,赏到了最美的景。
正出神,却闻得“哗哗”的声音骤然放大,车窗上顿时布满水珠,窗外的景色已是模糊成一片,白茫茫不见天地,只有千条万条从天而降的雨丝,斜斜织着。
我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下雨了,夏雨来了。
既然是夏雨,便是以雨势大、雨点密、来得快、去得快而闻名。这不,片刻功夫,倾盆大雨落下,道路上已有些积水,行车也不方便。我却笑了笑,转身望向垂柳掩映下的江面。
已经过了桥,顺着江岸行车,看雨珠激起江中万点银波,倒也别有风味。
虽然看不清,但仍能分辨出江中那些碎玉,已经化作点点珍珠,撞上石岸,又落入江中。垂柳在漆黑的夜色中不显绿意,但那枝条似舞似跃,颇为奇异。月儿早已不见踪影,四面漆黑。
风声,雨声,水击石岸声,浪头奔涌声,树影摇曳声,汇成一片。声势浩大,震耳欲聋。
这没什么,有美梦定有噩梦。这会儿,姚城做了个噩梦。
然而下一瞬,骤雨初歇。所有声音顿时减弱。潺潺流水声再次悠悠回荡;垂柳不再狂舞,而是轻轻飘摇;月色经这一番冲刷,更是皎洁无瑕。
车已到目的地,我推开车门,回身一望——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静谧的梦又一次笼罩这小小的城,如同母亲轻声吟唱的《安眠曲》一般,柔和宁静。这,是何等的妙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垂柳?但少闲人如吾一人者耳。”
我又是一笑,不过一场夏雨,但不知,何人如我一般痴,共赏这仲夏夜之梦呢?
月色静谧,水声潺潺;月光无言,静影沉璧。
仲夏黄昏,一个人,迎着海风,踏着海浪,一步步地走向大海。
此时的夕阳犹似一个巨大的霓虹灯,光辉照亮断肠人的天涯,洒向有情人的地角。海面上有密密麻麻的游鱼,成群结队地在水中欢跳,引起水面溅起一层层的涟漪。在暮色的遮掩下,是不是还有几只乌龟从细软的沙滩上返回海中。同在沙滩上的,还有那白璧无瑕的.海鸥,欢快的鸣叫此起彼伏。大概醉翁之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就是这种意境吧!
猛然,一只霸道的苍鹰呼啸着从水面掠过。一时间,那些欢跳的鱼虾跳得更是起劲儿。而那些正怡然自得的海鸥竟兀地飞走了。顿时,海面上煞是好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火红的夕阳将海面染成了红色。而那些慌忙逃窜的海鸥,与海中惊慌失措的鱼虾,仿佛是一支败北而归的赤甲战士。这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此时的夕阳较之刚才,又下潜了几分,像一个极大的玉玦,与在海中的倒影交相争辉!
片刻的惊慌之后,沙滩、海面一片沉寂和宁静,只剩下夕阳的余晖。又少顷,月亮的光芒已盖过晚阳,星斗漫天,清晰可辨。空气中弥漫着一中少有的清凉,和着不远处飘来的丝丝缕缕的椰香一并被吸入肺中。此时,如水的月光,灿烂的星斗,以及那几乎被暮色蚕食殆尽的残阳,全都在海面上呈现了出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半盏茶的功夫,那夕阳只剩得还有一弓大小。海中的鱼儿和空中的海鸥在灰黑的暮色中,拼命的朝着如血的残阳奔去,去寻地球另一端的朝阳。不论是游还是飞,都是那么的奋不顾身,似飞蛾扑火般的执着。这让我想到了上古时代,逐日的巫神夸父和射日英雄后羿。当然,还有刑天,干戚之舞,猛志常在。“有时,有些人,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的思绪回到了现实,此刻,那一丁点儿的残阳已经潜下了海平面,回到了另一个世界之中。
我在沙滩上呆立良久,任那皎洁的月光倾泻于我身,任那漫天的星芒穿打在我身,任那清爽的椰香润透我的肺。此时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似一株灵芝,日复一日地吸收着雄浑的日精月华。全身的每一寸毛孔都舒张开来。我极爱仲夏之夜,尤其是在海滨。无边的大海会让我想起宋江的那一首《西江月》: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豪情万丈的大海,铸就了多少豪情万丈的诗人!
我躺在细腻的沙滩上,独自享受这一份闲适,耳边不时响起那一首江月之歌∶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耳边响着大风车转动的“嘎吱嘎吱”声,那风车的扇叶在风的吹动下看起来摇摇欲坠,好像随时会向我扑来。
这一天,我和妈妈到括苍山露营,到了山顶,已经是夜晚了。我一边搭着锅架,一边望着星空:月亮从厚厚的云层里探出头来,数不清的星星点缀着夜空,簇拥在月亮的周围,月亮又大又圆,就像一个洁白无瑕的白玉盘。
几米外的火光有一丈多高,一大群人手拉着手围在火堆旁跳舞,柴火上还架着一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烧烤,好一个热闹的篝火晚会!
夜渐渐深了,浓浓的雾气包围了山顶,雾气凝成水珠,落在人们的手上、头上、脚上。夜渐渐静了,听不见喧闹,却听见了风吹林海的沙沙声。
夏夜如此可爱,它可爱在予代表着一天结束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不美好的,它终究是结束了。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事,有些人受到了幸运之神的青睐,付出努力就会收获。而有些人却事事不顺心意,总是失败,受到别人的批判、否定。有些人还受着疾病的摧残,但这一切一切都会过去。
不管是多么艰难,只要懂得付出,一直向前,靠自己的努力熬过去,才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不然就会停滞不前。
记得那是一个夜晚,调吉他的时候琴弦断了,发出了声响,妈妈问我:“琴弦有没有断?”我怕妈妈要批评我,当时又心疼又害怕,可琴弦真的断了,这可怎么办?便撒谎道:“没有没有。”妈妈检查吉他的时候发现琴弦断了,便知道我撒谎了,狠狠地批评了我,我放声哭了起来。后来我想开了,与其一直沉浸在难过、自责中,还不如下次注意点!
抵不过袭来的困意,我在车上睡着了,梦见了项羽在楚江边送走了船,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自刎;又梦见了伍子胥把自己的眼珠挂在城墙上,看着祖国灭亡……
清晨五点,云中透出了一点微红,我惊奇地发现,惨淡的雾像白色的面纱,一层又一层地围住了我,以致十米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乳白色的雾。约过了半个钟头,太阳终于掀开朦胧的面纱,腾地跃了出来,天空一下子变得鲜红。
我呼吸着开始热乎的空气,望着层层盘旋而下的山路,望着耸立在山顶上的曙光碑,望着陡峭崎岖的山壁,我想:夜晚是一天的终点,这就像在风雨中飘摇了一天的小舟回到了港口一样,给予人安慰。
夜是令人喜爱的,因为它是一天的终点。哦,夏夜是如此可爱!
若干年,又是一个瞬间。
背上大大的行囊,游走于一节节车厢间。游客一个个与我擦肩而过,我却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
透过玻璃窗,却不小心瞥见了彼岸的烟花,绚烂绽放。
那时我突兀地想起了你的容颜。亲爱的瑜,请原谅我的不礼貌。
天空很澄净,微风柔和。又是毕业的六月天。我们友好的握手,别离了身后目光的缠绵。
微微笑着,背道而驰。人们南来北往,最后成了南辕北辙。
我对着玻璃窗有呵了一口气,手指间消散了迷蒙的雾。阳光透进来,斑斑驳驳。恍惚间,我仿佛听见了海潮波涌,千万缕思念,撞击在礁石上,一声破碎,便成灰飞。
你在水边捻花,背影淡雅。
六月的空气中有着微润的潮湿,阳光刺目。我们不再年少,少了份轻狂,又多了份稳重。在同学录上写下彼此的名字,留下一串电话号码;我们皱着眉,仿佛经历了怎样的沧桑。
其实,只是不舍。
我牵着你的手在暗夜中奔跑。风中流散我们的气息,刮过脸颊有酥酥的痒。
我们在百花间穿越流年,身后绽放开一片姹紫嫣红。你眼波潋滟,那时我听见风在轻轻叫嚣着,我们的名字。
你侧着脸,笑容温婉,指尖微凉,长发抚过冰冷的月光。
我们坐在发鸠山上,听巫山神女拨弄清冽的弦,唱月思越飘越远;战神即将别离,公主一人在山间唱着寂寞的歌。闭了眼,却又如此真切的感受到那样的忧伤。
六月时,那种莫名的忧伤曾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散。
迦楼罗王抚过鬓边细若游丝的发丝,长及脚踝的银发垂入水中,清风掠过,荡漾起片片涟漪。迦陵频珈的歌声虚幻而飘渺,如若天籁。你低着头,眼波深处有流光闪过。
“姐姐……请你自由的……飞翔吧!”金翅鸟的羽翼掠过天宇,羽毛飘落,隔断彼岸的花,酿成悲情的海。这对姐妹,从此天人永隔。
寥落经年,从此又是孤单。
六月一别,我们便要去寻找自己的蓝天。
思念如轻烟,如潮水,无声无息,在心底悄然蔓延。点点,点点,都化作苦情的泪。
睁开眼,又见星空。却原来,仲夏夜的梦,都是如此苦涩。
你在不远处,卧在栀子花间。浓香在空气中肆意流淌。恍眼间,却成了雪中美玉。
曲终人散,夜终梦醒。
我们踏上不同方向的火车,驶向远方。
你可知,在那车上,我又突兀地想起你来。
轮回几转,终是又回到起点。
你是否记得,我们是怎样相逢?
与君初相识,
似是故人来。
失去,不一定再拥有;轻身拥抱,不一定是软弱。
——题记
仲夏的夜晚与白天果然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一个努力绽放着他最强烈的光芒,一个却敛去锐气,将她轻柔的一面显示出来,带给大家凉爽。
可对于我来说,轻柔的她——面前是游泳池,实在是有些可怕。没错,我固然是想游泳的,可天性怕水的我又哪来的勇气下水呢?我大概是这世上最可悲的人了,常常连梦想的种子都还未开始发芽,就胎死腹中。我总是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的,缺少勇气行动。
游泳池的水在夜风下轻轻晃动,像是一种无声地诱惑。选择在夜晚游泳,也是为了避免他人对我懦弱心理的指指点点。
手机里播放着孙杨、宁泽涛的游泳锦集,我的眼里流露出羡艳的目光。他们劈波斩浪的身影,真好啊,那是我希望的样子。一入水,仿佛是鱼儿进入了大海,水的每一个特性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不,他们就是鱼,是水的精灵。在水里自如地来回,那是我的梦想啊。
我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凡事都有个第一次。拒绝水,就会被水拒绝。不下水,永远都不会游泳。我要试试,改变我的宿命。
尝试着下水后用浮板漂浮。“咕”一个气泡出现在我眼前,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游泳的人,羡慕的水浇灌着心底梦想的种子。之前脑海里浮现的被水吞没的情形早已烟消云散。我向对我早已绝望的教练招呼一声,表示愿意学习,教练眼底闪过一丝怀疑,但还是开始教我从基础学起。
蛙泳在教练的威逼利诱下,最终还是学会了。其实,游泳便不是我想象的难,水也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可怕!
我和水亲密接触,简直是难分难舍。一晃就临近毕业了,那天教练出题,要我从游泳池一头游向对岸。分别是浅水区,中水区和深水区。跨度是很长的,我一般也只游到中水区。每每靠近深水区,便会被教练叫回来。深水区湛蓝的水,散发着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可这长度,的确是不敢恭维。心虽如惊雷般跳,但也只得憋口气,在水里缓慢前进。
时间慢慢过去了,我的节奏变得有些不稳,我慌忙地想起身,可心底又在质问自己:连梦想都没有毅力去实现的人,又能做成什么事呢?于是下定决心,做好最坏的打算时,教练却告诉我已经到终点了,并微笑着点头道:“看来你的梦还真不是白日梦咯。”我嘿嘿一笑,心里松了一口气。
其实,莎士比亚说得还真不错: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象补足一下,也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我的梦想也并不坏,只是因为我的胆小,差点就失去,但最终我既没退缩,也没盲干,而是循序渐进,一点点克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直到最后才发现,一个人只要敢于去追求梦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梦想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仲夏夜之梦,真不是白日梦。
不确定性的狂欢——《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反奴斗争接受美学视角下《暮光之城》字幕翻译的审美再现策略针对“00后”学生特点的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
简介:本剧叙述雅典城内的一对恋人荷米雅和莱桑德,荷米雅的父亲反对他们在一起,他要求公爵下令,若荷米雅不肯嫁给德米崔斯,就要判她死罪。荷米雅深爱莱桑德,又因德米崔斯曾对挚友海莲娜示爱,所以不愿依从父命。荷米雅和莱桑德决定逃出雅典,而热爱荷米雅的德米崔斯和迷恋德米崔斯的海莲娜,亦跟随这对恋人逃进森林。 林子里的仙王欧伯龙为帮助海莲娜赢取德米崔斯的爱,就命令帕克趁德米崔斯睡著时,把神奇的情水滴在他的眼脸上,待他醒来,就会爱上睁眼后第一个看到的人。未料阴错阳差,帕克搞错对象,把情水滴在莱桑德的眼上,使莱桑德爱上海莲娜。欧伯龙得知后,赶紧把情水滴在德米崔斯的眼里,让他也爱上海莲娜,然后再把解药倒进莱桑德的眼里解除魔法,而让德米崔斯继续迷恋海莲娜。荷米雅的父亲发现荷米雅和德米崔斯各有意中人后,也就答应了荷米雅和莱桑德的婚事,最后这两对恋人就双双在同一天举行婚礼。 人物分析:此剧的架构如几何图形般对称,故事发生於城市与森林、清醒与睡眠、真实与梦幻之间,成为两两对比的元素。底修斯掌管现实的雅典城,欧伯龙则是梦幻的森林之王,分别象徵理智和潜意识。 乡巴佬和帕克这两个角色,恰可以做为真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的代表人物。庸俗也好,质朴也罢,许多评论家特别中意乡巴佬这个角色,认为他脚踏实地,对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为所动,只关心找到路回家、觅食、搔痒、睡觉。帕克则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态度,他捉弄村民,对自己找错对象、滴错情水不但不以为意,还觉得趣味十足,代表了对脱序状态的偏好。 另一个对称的安排是两两成双的恋人,莱桑德和德米崔斯,荷米雅和海莲娜,他们之间的角色互换,扑朔迷离。 情节分析:《仲夏夜之梦》是莎剧中最常被搬演改编也是最受欢迎的喜剧之一,有不少人都还是透过《仲夏夜之梦》开始接触到莎翁作品。近几十年来,此剧因为含有梦的成分,因此受到不少心理分析大师的青睐。又因内容提及父亲意图掌握女儿,仙王意欲控制仙后,因此也有人引用女性主义来探讨此剧。 整场戏就情节推演而言,可分三个部分:首先是一条地位崇高却荒谬无比的律法;其次,他们逃往林子后,精灵的介入使彼此爱的对象混淆,因而产生误解与冲突;最后,一阵混乱之后,终於恢复理智和谐。本故事发生在仲夏夜晚,故事的主人翁们一度失去自我,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中,有所谓的仲夏疯(midsummer madness)和月晕(moonstruck),象徵黎明之时,混乱才能回复秩序,疑惑冲突才会得到解决。 森林代表激情、焦虑、混乱、不受管束,隐藏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甚至有身分错置的危机,彷佛是一场纷扰的梦境,时空与真实世界截然不同。雅典城代表社会机制、社会运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的冲突。 本剧看似简单,实则具有不凡的文学与戏剧价值。另外,在莎翁众多的剧本当中,《仲夏夜之梦》也是少数极具原创性的剧本,不像其大部分的剧本,取材其他作品而融合改编。 此剧约於1595-96年间完成,虽然可能只是为一般大众而写的通俗剧,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因应某节庆或某贵族婚礼而写就演出,所以充满希望和欢娱气氛。现代历法的仲夏指的是六月二十四日,但剧中提及五月节庆,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在五月。在早期,只有夏秋冬三个季节,夏天包含春天,所以仲夏便落在五月初,但确切的时间背景,莎士比亚并没有明白点出。 莎士比亚在当时期似乎特别偏好「梦」,在同时期的作品《理查二世》和《罗密欧与茱丽叶》中,「梦」字的出现也特别频繁,其在这三个剧本中出现的次数,就占了他所有剧作的三分之一。 梦境光怪陆离,醒来之后,知其不可思议,却不会令人无法接受,这就是梦的特质。潜意识藉由我们可感知的方式,在梦里呈现出来。梦处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绪,透露我们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或恐惧等等,揭露隐而不见的潜意识。梦也带有预示作用,预示未来的可能变化。 据此,仲夏夜之「梦」属於预示的梦,梦醒后,恋情圆满成双,好友重修旧好,死罪撤销。但仲夏夜之「梦」又不是真正的梦,梦醒后之所以圆满,乃是因为精灵从中介入。所以剧终时,剧中人才会告诉观众读者,如果本剧显得似是而非、不合情理,那就当看戏是做梦,就把整出戏看作是一场梦吧。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书中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同时爱上了女青年赫米娅(Hermia),而赫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伦娜(Helena)又恋着狄米特律斯。赫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海伦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Puck)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伦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伦娜大献殷勤,这让可怜的赫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伦娜,因而“旧情复燃”,这让可怜的赫米娅苦恼万分。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伦娜而决斗。此刻我们发现这四个人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跑着,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顿生同情。 幸福的斗争是如此艰难,天命弄人,可是这种斗争的过程并非一种痛苦,一种悲剧,而是一种有着快乐意味的戏剧性的东西。而在这个故事中,最具戏剧性的情节恐怕要数仙后在魔汁的作用下与一个闯入林中的织工荒唐的“相爱”。这个滑稽可笑的织工本来是和几个同是手艺人的伙伴们来林中来排戏,小精灵迫克使织工变成了一头更可笑的蠢驴,而仙后在接触魔汁后一觉醒来时正是看见了这个可怜的家伙。于是对于织工而言,“横祸”又变成了“横福”,因为他得到了尊贵的仙后的恩宠。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又显得多么滑稽!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灵迫克的顽皮。后来也正是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仲夏夜之梦》是莎剧中最常被搬演改编也是最受欢迎的喜剧之一,有不少人都还是透过《仲夏夜之梦》开始接触到莎翁作品。近几十年来,此剧因为含有梦的成分,因此受到不少心理分析大师的青睐。又因内容提及父亲意图掌握女儿,仙王意欲控制仙后,因此也有人引用女性主义来探讨此剧。 本剧叙述雅典城内的一对恋人荷米雅和莱桑德,荷米雅的父亲反对他们在一起,他要求公爵下令,若荷米雅不肯嫁给德米崔斯,就要判她死罪。荷米雅深爱莱桑德,又因德米崔斯曾对挚友海莲娜示爱,所以不愿依从父命。荷米雅和莱桑德决定逃出雅典,而热爱荷米雅的德米崔斯和迷恋德米崔斯的海莲娜,亦跟随这对恋人逃进森林。 林子里的仙王欧伯龙为帮助海莲娜赢取德米崔斯的爱,就命令帕克趁德米崔斯睡著时,把神奇的情水滴在他的眼脸上,待他醒来,就会爱上睁眼后第一个看到的人。未料阴错阳差,帕克搞错对象,把情水滴在莱桑德的眼上,使莱桑德爱上海莲娜。欧伯龙得知后,赶紧把情水滴在德米崔斯的眼里,让他也爱上海莲娜,然后再把解药倒进莱桑德的眼里解除魔法,而让德米崔斯继续迷恋海莲娜。荷米雅的父亲发现荷米雅和德米崔斯各有意中人后,也就答应了荷米雅和莱桑德的婚事,最后这两对恋人就双双在同一天举行婚礼。 整场戏就情节推演而言,可分三个部分:首先是一条地位崇高却荒谬无比的律法;其次,他们逃往林子后,精灵的介入使彼此爱的对象混淆,因而产生误解与冲突;最后,一阵混乱之后,终於恢复理智和谐。本故事发生在仲夏夜晚,故事的主人翁们一度失去自我,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中,有所谓的仲夏疯(midsummer madness)和月晕(moonstruck),象徵黎明之时,混乱才能回复秩序,疑惑冲突才会得到解决。 此剧的架构如几何图形般对称,故事发生於城市与森林、清醒与睡眠、真实与梦幻之间,成为两两对比的元素。底修斯掌管现实的雅典城,欧伯龙则是梦幻的森林之王,分别象徵理智和潜意识。 森林代表激情、焦虑、混乱、不受管束,隐藏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甚至有身分错置的危机,彷佛是一场纷扰的梦境,时空与真实世界截然不同。雅典城代表社会机制、社会运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的冲突。 乡巴佬和帕克这两个角色,恰可以做为真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的代表人物。庸俗也好,质朴也罢,许多评论家特别中意乡巴佬这个角色,认为他脚踏实地,对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为所动,只关心找到路回家、觅食、搔痒、睡觉。帕克则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态度,他捉弄村民,对自己找错对象、滴错情水不但不以为意,还觉得趣味十足,代表了对脱序状态的偏好。 另一个对称的安排是两两成双的恋人,莱桑德和德米崔斯,荷米雅和海莲娜,他们之间的角色互换,扑朔迷离。 本剧看似简单,实则具有不凡的文学与戏剧价值。另外,在莎翁众多的剧本当中,《仲夏夜之梦》也是少数极具原创性的剧本,不像其大部分的剧本,取材其他作品而融合改编。 此剧约於1595-96年间完成,虽然可能只是为一般大众而写的通俗剧,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因应某节庆或某贵族婚礼而写就演出,所以充满希望和欢娱气氛。现代历法的仲夏指的是六月二十四日,但剧中提及五月节庆,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在五月。在早期,只有夏秋冬三个季节,夏天包含春天,所以仲夏便落在五月初,但确切的时间背景,莎士比亚并没有明白点出。 莎士比亚在当时期似乎特别偏好「梦」,在同时期的作品《理查二世》和《罗密欧与茱丽叶》中,「梦」字的出现也特别频繁,其在这三个剧本中出现的次数,就占了他所有剧作的三分之一。 梦境光怪陆离,醒来之后,知其不可思议,却不会令人无法接受,这就是梦的特质。潜意识藉由我们可感知的方式,在梦里呈现出来。梦处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绪,透露我们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或恐惧等等,揭露隐而不见的潜意识。梦也带有预示作用,预示未来的可能变化。 据此,仲夏夜之「梦」属於预示的梦,梦醒后,恋情圆满成双,好友重修旧好,死罪撤销。但仲夏夜之「梦」又不是真正的梦,梦醒后之所以圆满,乃是因为精灵从中介入。所以剧终时,剧中人才会告诉观众读者,如果本剧显得似是而非、不合情理,那就当看戏是做梦,就把整出戏看作是一场梦吧。 提到精灵,伊莉莎白时期的人们大都相信精灵的存在,乡间尤其流传精灵传说。他们认为精灵和祖先凯尔特人(Celtic)同源,会骑马打猎、跳舞欢宴,也能够变身或是飞天隐形。精灵既对凡人慷慨赠与,也会惩戒凡人。他们处罚人类的方式常常是捏拧一把,或是用丑小孩来和人类的小孩调包。这些精灵一般都称为帕克(puck,意指淘气、喜欢恶作剧的小妖精)或者小妖魔(hobgoblin),他们多半喜欢在夜晚作怪,有些邪恶意味,有些大人会拿这些小妖怪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此外,神话传说中的仙王一般就叫做欧伯龙(Oberon),仙后则称为戴安娜(Diana)、辛西亚(Cynthia)、妃比(Phoebe)或黑克悌(Hecate)等,而仙王的地位通常略逊於仙后。渐渐地,人们不再信仰精灵,但精灵仍成为通俗的娱乐文化中受人欢迎的主题,尤其是台上歌舞表演的主要角色。《仲夏夜之梦》中对仙王、仙后和帕克的描述,大致与传说吻合,这显示莎士比亚熟悉民间传说。他直接沿用各种传说,唯独仙后泰坦妮的名字取自欧维德的《变形记》。另外,帕克爱捉弄人,却无恶意,这似乎也是莎翁的创举。 本出戏中的有许多场景特别适於剧场表现,例如夏夜森林、森林精灵、精灵魔法、好事多磨的两对恋人,或是仙后和驴头乡巴佬的滑稽邂逅等等。事实上,这部戏的演出史简直就是精灵的造型史。十九世纪起,精灵的演出常由数十位歌者或舞者集体表现,他们或为儿童,或为少年,或为成人。此时,甚至也出现了东方造型的精灵。 此剧历久不衰,深受喜爱。其一般的制作和演出,倾向以芭蕾剧或歌剧呈现,其中最著名的舞台演出是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於1970年的作品,近年来则有罗伯.乐帕许(Robert Lepage)为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执导的版本,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葛瑞飞兹(Trevor R. Griffiths)所编纂的《仲夏夜之梦》演出纪录,而喜好电影的读者,也可能看过多部电影版的《仲夏夜之梦》了。 《序言》 姜翠芬副教授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戏剧是西方文学的瑰宝。同一时期的英国著名文人班‧强生(Ben Jonson)就曾赞美莎翁: 胜利,我的不列颠,你有一位 让全欧洲俯首敬拜的人。 他不属於一个世纪,而是永恒。 Triumph, my Britain , thou has one to show To whom all scenes of Europe homage owe. 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虽然我们对莎翁生平能确实掌握的不多,但这四百年来却也证明莎翁名剧魅力锐不可当。他的剧作不但拥有广大的读者,还不断地被搬上舞台及银幕。 综观莎士比亚戏剧伟大之处,可由四个层面来探讨:主题、剧情、人物及语言。莎翁作品的主题都在探讨人性。举凡悲剧及历史剧作品中的人性阴暗面,喜剧作品中的人性光明面或可笑处都剖析在我们眼前。这些虽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莎翁却像阅尽人间冷暖似的,道尽人性的自私、阴险、野心、毅力、亲情、爱情等。莎翁三十八部剧作中涉及层面涵盖政治、性别、宗教、社会阶层、性、身体、家庭、医学、法律、历史、军事、战争、神话、巫术等,真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 莎翁对人性研究透澈也反映在他深谙观众喜好上。投观众所好,他剧情安排上,常选择吸引观众的结构。例如,在许多悲剧作品中,他沿用希腊悲剧英雄失败的命运模式,来博取观众的叹息、怜悯及尊敬;在诸多喜剧中,他则安排一个接著一个的惊奇(surprise),虽然喜剧中充满不少不合理之处,但就是这些安排使我们大笑愉税。本来莎翁名剧因其人性探讨及丰富题材,已使他的作品成为「人(性)的百科全书」,现在再加上引人入胜的剧情,更增加其超越时空的可看性。 在戏剧里多层面人性探讨的实际化身,即众多生动的人物。忧郁多虑的哈姆雷特、野心勃勃的马克白、令人惋惜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泼妇凯瑟琳(Katherine)、慧黠的鲍希雅(Portia),信手拈来,不胜枚举。他们个个性格鲜明,无论在纸上或舞台上都令我们印象深刻。然而,让这些人永垂不朽的却是莎翁所赋予他们的语言。莎翁文字的洗鍊无人能出其右。例如,前所提及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之所以四百年来屡获批评家及读者青睐,除了他原有之性格,另外他犀利的对白及独白更使他永垂青史。他的短语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及"Frailty,thy name is woman"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莎翁的长篇独白更将人物活生生地刻画在我们眼前。四百年前尚无心理分析理论,但藉由他的语言,莎士比亚带领读者直入那不测的心灵深处,透视他的人物。 除此之外,莎翁的双关语俏皮又似是而非,他的意象及譬喻新颖而富创造力,他对人生的咏叹深遂而富哲理,他戏剧中的语言文字使英国文学和英语言言都活了起来。 璀璨如莎翁名剧亦不免有瑕疵及美中不足处。首先是莎翁戏剧作品数量庞大。三十八部长篇钜著,除少数耳熟能详之剧目,常令读者在有限时间里不知应先选择哪几出来欣赏。第二是因年代差距及其当时文学环境影响,莎翁戏剧的语言有不少对现代英语读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对中国读者来说更是艰涩。第三则是剧情的繁杂,人物的众多,亦容易使读者无法立即掌握名著精髓。 寂天出版社所出版之《莎士比亚故事集》丛书,对台湾读者而言,实在是一大福音。就庞大的剧目而言,这套丛书已将三十八出筛选减至十六出。其中包括众人皆知的悲剧五出(《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塞罗》及《罗密欧与茱丽叶》);浪漫剧二出(《暴风雨》及《冬天的故事》);其余九出均为喜剧。虽无法完全阅读莎翁戏剧,这十六出精选出来的剧码却能让我们一窥堂奥。 本丛书第二个优点是它采用兰姆(Charles Lamb, 1775-1834)的改写版本《莎士比亚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原来兰姆的版本即是针对英国的儿童所写的,因此,艰难的语言及复杂的情节都变得简单多了。这对一般台湾的读者来说是十分适合的。除此,台湾的读者还可学到简单但精湛的散文,因为兰姆本身也是英国文学浪漫时期最优秀的三位散文家之一。他的抒情文及评论文读来平易近人又不失优雅。在一八○七年改写版问世后,英美学童对莎翁戏剧接触,亦多从兰姆本入门。 同时,寂天出版的《莎士比亚故事集》丛书,又将兰姆版中十九世纪时期的英语辞汇予以标出解释,适度调整段落,并保留原用法、语法、标点符号,以符合现代情况及国内英语学习者的需要。这对国内读者来说,真是十分方便。 这套丛书的第三个优点是它在编排上的精心设计。为了让读者能学到英文,欣赏文学典律,丛书的编辑组仿照国外文学名著参考书作法,增加中文的剧作家简介、兰姆版本的编撰简介及导读。 在〈莎士比亚简介〉中,读者可暸解莎翁的家世概况,他受到古典或前辈之影响。他早期的童年及婚姻,在伦敦时演艺及创作事业、晚年退休生活,以及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在〈编撰简介〉中,读者可藉此了解兰姆姊弟二人独特的生平改写莎翁名剧的情况。 最能引领读者赏析莎翁作品的〈导读〉 不但有简单的故事大纲、写作背景或题材来源的介绍,更有主题、人物、意象、写作技巧的评析。〈导读〉并将每一单独剧本与其他相关剧本比较,让莎翁剧本间脉络更紧密。同时还加上后世批评家对该剧的看法,使读者置身在四百年来的莎翁戏剧研究中。以《暴风雨》为例,读者不难发现其〈导读〉亦提到莎剧批评推陈出新,我们亦可用后殖民主义观点将《暴风雨》老戏新读一番。 因为剧本改写后的文本简单有趣,稍难之单字又有英汉意义注释,读者在阅读时会觉得读来十分顺畅。之后,亦可透过书中〈Quotable Quotes〉部分,进一步欣赏原文中隽永的对白,优美的词句。 本丛书的第三个优点即是接下来的〈Exercises〉。这其中包括读后问答题、字汇选择填充、同义字、人物选择问答、故事内容问答、阅读测验、问题讨论,及活动。对台湾的高中生、大学生的英文阅读、字汇的增进都非常有帮助。同时,也可在课堂上做英文的讨论及活动,作为英语口语或甚至写作的训练。 本书最后中文部分则可让无法完全了解剧情的读者,也能有机会尽其可能的欣赏莎翁舞台剧之美。 《莎士比亚故事集》丛书的编撰认真、负责、严谨。例如从其年代新近的参考书目及方便读者的网路资料来看,就可知编撰的用心,另外再搭配英文版本的有声书,真是国内阅听者的福音。就国内现在英语书籍市场来看,《莎士比亚故事集》不但可让读者学习英文,还可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一举两得,非常值得!
爱情和胡闹,命运的不自主,被人摆布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0..[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背景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瑟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 、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 ,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就莎士比亚的天才、成就和声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册中名列前茅看来有点离奇。我把莎士比亚排得这样低,不是因为我不赏识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我认为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小。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此高达两网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孙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仲夏夜之梦的整部戏剧的艺术特点是: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剧中有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这部戏剧没有什么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内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抒发了作者思想内涵深处的生活向往:着笔不在悲剧性,哲理性或是角色的刻画,而是着重描写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以及民间神话的幻想里面有仙女的舞乐,非常向往这种悠闲,自由的生活和追求!
发了一些过去,仲夏夜之梦的英文文献,包括学位论文收件人 投递状态 时间 已投递到对方邮箱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凌晨1: 已投递到对方邮箱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凌晨1:57
是李斯特的《爱之梦》吧。李斯特, Ferenc(18ll~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生平 1811年l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肖普朗的莱丁村。父亲李斯特·亚当在埃斯泰尔哈济亲王的莱丁牧场任职。亲王爱好音乐,拥有一个较好的乐队;亚当会奏多种乐器,也会作曲。李斯特自小就生活在优越的音乐环境里,其音乐才能很早就被发现,并得到精心培育。李斯特9岁便登台演奏,1821年由3个贵族共同捐赠供他赴维也纳深造的用费,从著名的钢琴教师C.车尔尼学钢琴,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从A.萨列里学习作曲理论。使他毕生难忘的是贝多芬出席了他的第2次音乐会,并上台亲吻了这个l2岁的小钢琴家,以示赞赏。1823年李斯特接受车尔尼的建议到巴黎投考音乐学院继续深造,院长L.凯鲁比尼以不招收外国学生为理由不予录取。后从师于住在巴黎的捷克著名音乐理论家A.雷哈和意大利歌剧院指挥、轻歌剧作曲家F.帕埃尔。1824年3月8日李斯特在巴黎首演,一举成名。1825年先后两度在法国和英国演出,当年7月在英皇乔治四世面前演奏,使其声誉达到高潮。同时,他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l部歌剧《城堡的爱情》,初露创作才华。不久他的父亲去世,16岁的李斯特挑起一家的生活担子,以教授钢琴为生。为寻求人生真理,他发奋读书,接触各种社会思潮。1830年7月革命爆发,使他受到鼓舞,写出了《革命交响曲》大纲,从此更接近积极浪漫主义。李斯特在思想上接受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与宗教社会主义者拉默奈神父结下终生的友谊,成为乔治·桑、H.海涅、V.雨果、E.德拉克罗瓦等浪漫主义大师们的文艺沙龙的成员,并受到H.柏辽兹、.肖邦的直接影响。尤其是1831年3月观看了意大利小提琴家N.帕格尼尼的演出,深受启发,刻苦钻研把小提琴技巧运用到钢琴技巧上去,创作了《帕格尼尼练习曲》。同时他的钢琴演奏技艺日臻成熟。1834年,他创作了表现里昂工人起义的钢琴曲《里昂》。1837年3月l3日与钢琴家S.塔尔贝格比赛获胜,声誉大增。1834年李斯特结识了艾古勒特的这古尔伯爵夫人,不久便与她恋爱同居。1835~1836年旅居日内瓦,曾在日内瓦音乐学院任教。1837年游历意大利,创作了用民歌音调描写当地景色的钢琴曲《旅行者画册》。1839年多瑙河水灾,李斯特赴维也纳为赈济祖国难民义演。此后开始到各国旅行演奏。李斯特的旅行演奏生活历时十载,足迹遍布匈、奥德、法、英、罗、俄等国,大都获得成功。在祖国匈牙利被人们当作民族英雄,受到隆重款待。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如《匈牙利英雄进行曲》《匈牙利风暴进行曲》,编写了民歌集《匈牙利民族曲调》,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第l、第2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及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男声合唱《铁匠》《士兵》《农夫》《水手》等。同时为了演出的需要,还创作了一大批钢琴改编曲,其中以《魔王》《拉科齐进行曲》等为代表。在这期间他又热心于社会文化福利、慈善事业,如为在波恩建造贝多芬纪念碑和在莱比锡建造巴赫纪念碑,以及修建科隆大教堂等捐款,多次为穷人和养老院义演等。1844年李斯特同达古尔伯爵夫人的关系破裂。1847年同萨恩-维特根斯泰因侯爵夫人卡罗琳同居。1848年李斯特接受卡罗琳的劝告结束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选择德国魏玛定居,从事创作,并任魏玛宫廷乐长兼剧院指挥。这时欧洲各地革命相继爆发,他同情和支持这场革命,创作了《匈牙利康塔塔》和《工人大合唱》。184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后,他沉痛地写了钢琴曲《送葬的行列》,1854年写了交响诗《英雄的葬礼》以悼念革命烈士。他每季要指挥演出一部新歌剧,并经常举办音乐会,大力推荐古典作品以及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他在逐渐掌握管弦乐写作技巧的同时,首创了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一共写了l2首这类体裁的作品(晚年才写最后的第l3首)。这个时期李斯特还创作了其他重要作品,如两首带合唱的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和《俘士德交响曲》),第l和第2钢琴协奏曲,l3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奏鸣曲》等钢琴曲和抒情歌曲多首。此外,作为音乐评论家,李斯特撰写了一系列音乐评论文章,如《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等。他还组织全德音乐家协会,使魏玛成为新德意志乐派(亦祢魏玛乐派)的活动中心。这是他事业上尤其是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可是由于门户之见,1858年他指挥上演他的学生P.科内利乌斯的歌剧《巴格达的理发师》时,遭到了非难。1860年他和R.瓦格纳一起受到报纸上的攻击,加上他的幼子夭折,以及未能与卡罗琳正式结婚等一连串的挫折,使他在1861年辞职,去了罗马。1861年,李斯特到了罗马,受到教皇的接见。他的思想开始消沉,向宗教寻求寄托。1862年李斯特进了修道院,1865年以后,开始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62年,他用整年时间创作了宗教传奇故事的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1866年创作了大型清唱剧《耶稣基督》。1867年奥匈帝国建立,为庆祝奥皇兼任匈王,他被推荐写了《加冕弥撒曲》。但他思想苦闷,离不开社会生活和音乐活动,终于在1869年不顾卡罗琳的反对,毅然返回魏玛。此后他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魏玛,三分之一时间在布达佩斯,其余时间回罗马。在魏玛重组全德音协,接待来自各国的青年钢琴家,免费教学。1875年他在匈牙利筹办、建成第l所音乐学院,担任首届校委会主席,并亲自教授钢琴。此外对各国的青年作曲家倍加爱护和支持,如捷克的B.斯美塔纳和挪威的E.格里格等,都曾得到他的帮助。李斯特晚年心境孤独,作品内容和风格因而改变,没有写出象前期那样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1886年7月下旬赴拜罗伊特参加瓦格纳的音乐节时染上肺炎,7月31日逝世,葬于拜罗伊特。艺术与创作 李斯特的世界观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晚年又皈依宗教,但民主精神和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他的进步的艺术观,在他的《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中,尤其是美学名著《论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以及大量的书信中得到了阐述。他肯定艺术的社会作用和艺术家的地位与责任。对艺术创作他主张崇高的思想内容和生动丰富的形象相结合。为了使广大听众了解作者意图和作品内容,他赞成并提倡标题音乐。他认为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是不断发展的,革命是艺术前进的动力,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形式主义和保守观点。他主张创作应有民族特点,作家应重视民间音乐,在那里可找到生活和音乐的丰富滋养。他一生致力于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写了论文《论吉卜赛人的音乐》;虽然限于历史条件,他在此文中尚未弄清吉卜赛音乐和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区别,但从两者的联系上已指出后者的某些特征。他创作了不少富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例如他的许多匈牙利狂想曲,就是在这方面进行艺术探索的珍贵成果。李斯特的创作领域主要是钢琴音乐和交响音乐,他的声乐作品如抒情歌曲和大型清唱剧等仅居次要地位。李斯特在音乐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交响诗体裁。他认为交响乐经过l00年来的发展,应该有所创新。他主张以文学诗歌的内容来决定乐曲的构思,他赞赏柏辽兹的主导动机(亦祢“固定乐思”)和F.门德尔松的单乐章的标题序曲,将这些原则运用到他的交响诗中并加以发展,即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单一主题贯穿、变形的发展手法和以灵活的奏鸣曲式的单乐章来代替传统交响乐的性格不同、主题各异的4个乐章。在他所写的l3首交响诗中,大半是根据著名诗歌、戏剧或绘画等各种文艺作品的题材加以创作的。其主人公的命运大都是生前受苦身后荣耀,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他的旋律常用变化音,显示了他的独特个性。他大胆发展了和声手法,用三度关系的转调扩展了功能网;他的配器富于色彩性,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表现力。他的交响诗对后世作曲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奏曲》,以及《塔索》《英雄的葬礼》《匈奴之战》《哈姆雷特》等。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艺术和钢琴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演奏方面,他从小受到系统、严格的训练,又经不断的实践,善于吸收前人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特有的技巧,如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错半音进行(称“李斯特八度”)、快速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踏板的巧妙运用等。他把钢琴当作乐队来使用,形成一种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他的钢琴作品和他的演奏风格是一致的(除晚年一些作品)。他的《高级技巧练习曲》以技巧艰深、形象鲜明而著称。他的钢琴音乐中,以激情和诗意见长的有《但丁奏鸣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爱之梦》等,以悲壮奋发的革命豪情著称的有《里昂》《送葬的行列》等;雄劲刚健的有《第一钢琴协奏曲》;思想深刻并富于强烈戏剧性的有《b小调钢琴奏鸣曲》;最富民族民间特色的则是《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首运用民间的募兵舞曲最为典型。他晚年的作品则反映出对新技巧的探索。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动高三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繁华的都市中有它的身影,荒芜的沙漠里有它的足迹,与死神抗战中,它是一味振奋药,而战争结束后,它却成了一种催泪剂。
爱之源
阳光洒满大地,燃烧着每个生物的灵魂,无形中的一阵风,将它刮向四周,世界便有了温暖。同时,也出现了奇迹,世界一片和谐。
突然,一个裂痕在摇晃中出现,呼喊声,求救声,哭泣声连成一片,让听者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于是,爱之源出现,在那些声音的牵引下,不顾一切勇往直前,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催人泪下的真情场面。泪雨交加那是何种滋味,地动山摇,眼前一片漆黑又是何种感觉。看着亲人正处在生死边缘内心又是何种感受,发现总有一种力量精神让我感动!
无法去想这些,爱油然而生,与死神博击,用它的灵魂去挽救生命,用它的生命去创造奇迹。
爱的源泉在于心中的那种感动。
爱之梦
阳光,沙滩,海浪敲击着我的梦,让我把爱融入其中。那阵阵的清风吹抚着我的脸颊,吹干了我的眼也留下了泪痕。无奈,我又沉入梦中……总有一种力量精神让我感动!
那依偎在“妈妈”怀中的生命在那笼罩着爱的天空中笑了,笑出了泪,也笑出了感人的一幕幕。当那求救声再次响起,那些爱已经幻化为一个梦境将他们紧紧拥护,一个一个的从困境中救出。每当成功一次,便会多一滴泪,浸润着梦壁,而它却发出奇异的光来召唤更多的灵魂,让世界多一些生机,多一份感动。
爱的梦境在于心中的那份牵挂。
爱之宿
波涛汹涌,在一览无际的大海中升出了些有色的烟霞,朵朵白云在碧海蓝天中露出了那张清纯的脸,俯视地平线,一片狼籍,但多了一层爱的轻纱,那里除了沉寂外还有更多的温馨。
求救声已不复存在,眼中的泪水已湿遍全身,那片汪洋死海中正在增添着牵挂与思念。尸体到处横生,情字遮住了天空,眼睛中的血丝模糊了一切,世界一片寂静。那夕阳含泪而落,悄悄失去了原有的身影,留下一声哀叹消失在天际中。
爱的归宿在于心中的那份眷恋
仰望天空,眼角滑过一滴泪,我明白,那就是爱的化身。爱是无价的,但爱并不是奢侈的,爱是伟大的,但爱并不是有限的,它能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让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让我们的世界更加温暖。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虽曾经大声哭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已认输。
在爱之宿中我哭了,但我明白我哭泣的原因。是那种精神让我感动,是那种毅力让我震撼,是那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生活中有很多次我都被自己感动,第一次帮助父母,我被自己的懂事所感动,第一次取得好成绩,我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动,一次小的发明,我被自己有新的发现所感动……
我最被自己感动事莫过于学钢琴的那段时间了。
我喜欢钢琴,既是因为它的高雅,又因为当我欣赏来自于钢琴那美妙的旋律时,总能陶醉其中,我便幻想,有一天,我也能弹出美妙的乐曲。
终于,在六年级毕业的那个假期,我要求妈妈带我去学钢琴。妈妈很高兴,还专门为我买了一架钢琴,方便我练习。
第二天,我便开始正式上课,老师先问我:“对钢琴有没有兴趣”。我斩钉截铁地回答:“有兴趣。”老师说:“好。”然后,老师先教我音符在钢琴的位置,怎么唱;我认真的学了起来,并努力记住。一节课下来感觉没什么难度。回家之后,我自己在那认真地练起来,但我总感觉我的手指不灵活,就像被捆住,怎么也不听使唤,我急得满头大汗,一首简单的练习曲就让我尝到了学习钢琴的苦头。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练习曲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有时,一首曲子弹下来,简直能让人窒息,还经常被老爸戏称“蹦大豆”。老爸虽是不经意的玩笑,却打消我已经所剩无几的积极性,一首曲子,就那么几个音符,我却怎么也弹不下来,或者老弹错音,我真恨自己,有时甚至拿自己的一只手打自己的另一只手,我经常对钢琴“热泪盈眶”,我真后悔,干点什么不好,偏要学这个破玩意。
终于,有一天,我大着胆子悄悄地跟妈妈说:“我能不能不练琴了。”说这话时,声音低的甚至连我自己都听不见。妈妈没有马上说什么,但我明显感到妈妈的表情有些异样,过了一会妈妈说:“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不流汗是不会有收获的,既然你选择了它,就不要放弃。”这时,在一旁的爸爸突然说道:“闺女,你上网查查关于朗朗的故事吧!你会有收获的。”我听说过钢琴家朗朗,但并不了解他的故事。当我打开网页,看到他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我觉得我经历的挫折和失败简直不值一提。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我从没有间断过练习,妈妈的话和朗朗的故事成了我无形的动力,我再弹起《梦中的婚礼》时,居然让老爸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从他的表情中我分明看到了赞赏。渐渐地我似乎发现我的手指可以在键盘上跳舞,十指间流淌出的旋律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生硬了。我看着自己的手,仿佛我的手上又出现了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的红印,我真的是喜极而泣,我为我的努力而骄傲,我为我的坚持而自豪,我也被我的收获所感动。作文
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要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接受感动的心灵。”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易被感动:公务员亲自在马路上俯拾垃圾,会被怀疑这是在作秀;儿童乞丐颤抖着双手求路人施舍,会被怀疑背后有人操纵;不久前佛山小悦悦被撞事件中十八名过路人不曾停下匆忙的脚步更是将这种冷漠推向了高潮……倘若任由这种灰色心态笼罩心灵,我们不就与发展经济的初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背道而驰了?时不待我,早该摩拳擦掌干起来了,接受感动吧,用爱心、诚信和宽容感动自己!
用爱心感动自己。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至理名言至今仍未过时。杭州最美妈妈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据。杭州女士吴菊萍在经过一住宅小区时发现一名女童从高楼坠下,吴女士奋不顾身地冲到楼底将其接住,虽然致使自己受了伤,但女童的性命最终得以保全。这就是爱心的力量。当爱心在社会上涌流,我们难道不感动?有了爱心的社会必然是温暖的社会,人间真情足以融化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的坚冰。用爱心感动自己,我们将变得幸福无比。
用诚信感动自己。人无信则不立,这个社会因有了诚信而更加和谐。江西郑宜栋在其年少时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父亲不幸离世,但郑宜栋一直坚守做人的良知,六十七年里三度为父还债,即使债主不肯接受,郑宜栋老人也再三坚持。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到年过八旬的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期间,郑宜栋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所知道的是他永不褪色的诚信观。有了这样诚信的国民,我们难道不感动?灾难可以毁掉人的财富,却毁不掉一个人坚不可摧的诚信。用诚信感动自己,我们将变得坚强如钢。
用宽容感动自己。心宽似海是我们对他人的期许,也应成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南非总统曼德拉在当政前曾被关押在罗宾岛多年,但当上总统后的他却不曾对这段经历耿耿于怀,反而用宽容的心化解了这场不快,最终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世界有了宽容,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共同致力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进步。有了宽容得到的丰厚馈赠,我们难道不感动?宽容使人的心更澄澈。用宽容感动自己,我们将变得美好如初。
用爱心、诚信、宽容感动自己吧!不要被尘埃蒙蔽了双眼,覆盖了心灵,用爱心、诚信、宽容扫除尘埃、接受感动,你将收获幸福,收获快乐。
让我们一起接受感动,让这个世界充满感动!
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有没有那么一刻,让你感觉,这辈子跟了眼前的这个人,无论经历什么,都不后悔,都值了。
记得恋爱的时候,总是从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开始的。那个时候的自己,总是特别的容易满足,特别的容易感动,一个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简单的拥抱,都会让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可是,后来慢慢的,就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的容易感动,好像对方做什么都不能够让自己满意,更别说是感动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让自己每天都感觉活着,和身边的这个人生活在一起,简直就是遭罪。也有一段时间,吵架吵得地动山摇的。每当想起来当初为什么要选身边这个人的时候,都会送自己三个字,眼瞎了。那种后悔,那种懊悔,好像如果能重新选一次,哪怕选一头猪,都不会选眼前这个人。现在想想,当初之所以没离婚,真的就是因为孩子。不想孩子的一辈子过的少爹没娘的。
再后来,好像渐渐的也就回归了平静。依旧不再那么的容易感动,却也不再地动山摇的吵架。好像每天都平平淡淡的。关于出去打工什么的,就是没了最开始的矫情,离开眼前这个人,好像连呼吸都不会了,生活都不可自理了。但是也没有吵架时的那种痛恨,恨不得一辈子不想见。就平平淡淡的,你来,我不距离。你走,我不挽留。
只是,偶尔也有那么些时刻,让我觉得,一辈子选择这个人,还是对的。
从小就体寒,一到冬天,浑身上下都是冰冷的。尤其是脚,每天都是冷冰冰的。记得有一次,自己已经躺床上,某人还在地下看火。我说怎么办?脚好冷。某人二话不说的把我的脚放进他温暖的怀中。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还是让自己很感动。
走过婚姻的第七个年头,如果说,两个人已经熟悉到如同左手牵右手般的没感觉。但某人能够把我冰凉的脚放进他的怀抱里,让我感觉,这辈子跟了这个人,值了。
虽然曾经有过吵闹,也有过后悔。但如今看来,一切都完美的刚刚好。没有小说里描述的那么浪漫,我在闹,你在笑。但平淡的生活中,在我需要的时候,还是会在我身边,保护着我,关心着我,这样子,也就够了!
人生如戏,值得我们感动的往往只是一个个瞬间。
——题记
20xx年,对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都是如此的高兴,如此的喜悦,如此的激动……因为第二十七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我们首都北京举行,这一刻,是我们百年圆梦的开始。
在此次盛大的比赛中,中国的运动健儿们以他们全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们。在这次比赛中,我们收获了太多的感动;有微笑的,和哭泣的,有遗憾的,更有因伤而退出比赛时的不舍与心痛……
何雯娜,一位年仅19岁的花季少女。在今年的女子蹦床比赛中,她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一枚金牌,打破了世界记录,更打破了欧美地区多年来在蹦床项目上的垄断。
而她让我觉得最感动的是那始终如一的浅浅的微笑,她从上场到比赛结束,始终保持着那缕独特而动人的微笑。
花儿的美是短暂的,流星的美是瞬间的,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微笑,就是心灵美的完美体现。微笑,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无论你身在何方,都应该释放你心中最原始的情感,别太压抑自己。就如何雯娜一般,无论比赛的结果怎样,请都保持原有的微笑。随时给别人,给自己,给世界一个微笑,这就是对别人最好的恩泽。
我可以猜得到,在她的夺金之路上,她肯定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嘛!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她今天的辉煌成就。从她的比赛过程中,我也可以看到她的坚强与拼搏,因为她给世人的微笑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的伴奏中冉冉升起时,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另一面;她的眼角流出了人类最本质的东南——眼泪。可她的脸上依旧挂着那缕浅浅的微笑。
当她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她又露出了那腼腆而又含蓄的微笑。我由不得要说,你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你的同龄人所要学习的榜样,我们以你为荣。
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拥有朵朵记忆的浪花。正是这无数的浪花奔流不息,才汇成一条人生长河。何雯娜,她的生命小舟在这长河中迎风破浪,渴望有一天能驶入希冀的海洋。这不,她做到了!
的确,人生感动的时刻仅仅只有那么一刹那。我们人许多选择的机会,关健在于你如何来选择了。她选择了微笑,选择了人类最原有的情愫,选择了用微笑来诠释精彩的瞬间,因为我始终明白,那是真主安拉赐予我们最棒的礼物。
让我们学会用微笑来验证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分分秒秒,时时刻刻,直到永远……
最感动的……也许是存在于身边的点点滴滴所凝聚的荟萃,也许是触碰内心深处那一层层泛起的涟漪,又或许是不经意间一个细微动作的产生。
雪花感恩于下雪的冬季,冬季为雪花带来了生命,为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又添上了一缕生机;浪花感恩于一望无际的汪洋,因为有了汪洋的形成,才有了浪花的.存在,激起的浪花为汪洋点缀了一丝新意;火花感恩于无私奉献的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有了蜡烛,我们才拥有了这独一无二的火花;烟花感恩于夜晚的天空,天空由于烟花的点缀,倒映出了一幅唯美的图画,虽然转瞬一逝,犹如昙花一现,但也在人们心中有了一份念想。
大自然的生物都感恩于他们的制造者和生产者,那我们难道就不该如此吗?父母亲给予我们的,从来都不求回报,只有付出。母亲怀胎十月,含辛茹苦,只为我们的诞生;父亲焦急的守在产房外,难道就不是为看见我们呱呱坠地的一瞬吗?可我们呢?对他们的爱从来只索取回报,对他们的关心则是少之又少,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难道父母不希望我们有充足的爱去关心他们吗?
花儿奉献给大地,阳光奉献给世界,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每每回忆起小学课堂的一次提问时,都会令我震惊不已。那一天,老师站在讲台上问着我们:“你们有谁知道父母的生日呢?”话音刚落,班里鸦雀无声,你看我,我看你,默不作声,竟相互摇头。时间仿佛回到了农历的四月份末,那天一早,母亲起了一个大早,在厨房里忙东忙西,刚洗漱完毕的我跑到厨房里询问母亲在干什么,母亲却从容的答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你忘了,真是个小笨蛋,真不长脑袋呀!”我强制住快要流下的眼泪,奔回房间,在心里有着一万个疑问:为什么我总是记不住他们的生日,可他们却总在为我准备着每一份惊喜呢?“身在福中不知福”正是形容像我这样的人。
生活细微之处总拥有感动,最令我感动的莫不过是父母对我的爱与关心,父母亲给予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爱与关心,至于接下来的感动就留着让我们一点点地来寻找它的痕迹吧!
当新年伴着钟声从远方赶来之时,她们,一群无声的天使,用她们优美的舞姿和美丽的心灵,将爱撒向人间。
灯光亮起的刹那,音乐响起的瞬间,“千手观音”将所有人带进了生命的殿堂,一种叫“感动”的暖流涌入心间。此刻,她们已不是耳聋口哑的残疾人,她们是身着金色盛装的天使,用心灵,用灵魂为我们带来绝美的表演。
相同的舞姿,相同的呼吸,相同的心跳,相同的交流,相同的心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艺术的陶冶,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感动是一朵埋根于心田的花,开的无声无息,但开的确实很美,美的让人流泪。
很喜欢读朱自清的文章,每每翻阅,总会被那闪烁在字里行间的“情”所感动。
读完《背影》我知道了父亲并不只是那个平日里对我严格要求的令人生畏的角色。像朱自清的爸爸一样,我的爸爸也在默默地将父爱洒满我人生的征途:小学时每天早晚用自行车载着我上学放学,风雨无阻,我知道这动力是父爱;初中时每次考试前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无声无息却洋溢着父爱的温度;高中时每次见面轻轻拍我的肩膀,我知道这是最普通的动作也是最伟大的爱。一路走来父爱一直萦绕在我的周围,而感动教会了我用心去体会。
读完《春》我知道了春天并不只是一个让人发困的季节,像朱自清看到的春一样,我身边的春色不仅让人沉醉,那浮动于青草红苞之上的勃勃生机更给人带来无穷的感动与动力。也许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叶片间的缝隙抚摸着草尖剔透的露水就折射出了春天的感动。
读完《菏塘月色》我知道了夏天的夜晚并不只是蚊虫满天惹人心烦,像朱自清描绘的夏夜一样,我走过的夏夜也蕴含着一丝静谧,一分热闹,还有一点月光与影子交织成的神秘,让人久久回味。
感动是闪烁在心田的一星火苗,燃烧的无声无息,但却十分温暖,暖的让人流泪。
感动其实很平凡,很普通,一幅画,一段文字,一曲音乐……当它冲击心灵的那一刻才明白这滋味的伟大。感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任何精美的文字在感动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是呀,冰凉的文字又怎能传递心中种种种种的温暖
感动于心,感动用心。也许一次不经意的感动会让你铭记一生,也许一次不经意的感动,你会被别人铭记一生。
感动是一组奇幻的文字,只有心读得懂。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回首走过的路,有太多的艰辛,掺杂着欢乐。这条路太漫长,在这条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小点,犹如洒下的珍珠,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发光。
人们都说母亲最伟大,最温暖。在平时的作文中,写母亲者最多,我想,也许这是大多数家庭中父亲长年在外,不和孩子交流的缘故吧!在我的记忆中,爸爸的影子总是显得很模糊。曾记得有时爸爸在我的脑子里一副很高大的样子,那是什么时候,我也记不得了。借这次写作文的机会,就让我用我手中的笔来写一下我那“奇怪”的爸爸吧! 在我的印象中,几乎很少见爸爸笑过。也许,在我认为,爸爸根本就不笑,他的脸上一天到晚都是板着的,让人根本无法分辨他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很难看到是喜是哀。那时候的我竟天真的以为爸爸很讨厌我,不愿意和我说话,所以整天板着脸。 后来的一件事我发现我彻底的错了。记得也是一年中这么个时候,天气冷得煞人,阵阵冷风吹过,感觉脸上像针刺一般。期中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可是又心存害怕,害怕考得不好,回家挨父母的骂。
唰!卷子发到了我面前,考得还可以,我的心里总算放松了许多。 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哼着我最爱唱的歌,一路蹦着跳着,路边的树木也随风摇摆起来,好像也为我高兴似的。偶尔天上飞过几只小鸟,叽叽喳喳的,那也是在为我自豪呢?我满心欢喜的跑回家,走到院子里就闻到饭菜的香味了,我知道这肯定是妈妈又在做香喷喷饭菜呢! 我悄悄来到厨房藏在妈妈的身后,把妈妈都吓一跳,说:“这孩子,今天怎么回事,这么高兴呀!”我告诉妈妈说我这次考得不错,妈妈笑了,我知道这是妈妈对我最好的鼓励。爸爸回来了,妈妈赶紧对爸爸说:“丫头这次考得不错,你看应该怎么鼓励她呢?”爸爸没吭声,转身进了里屋,我的心隐约感到一丝丝的凉,原本高兴的劲头也没有了。
饭后,我走在那条我几乎天天都走的小路上,一阵冷风吹过,脸上感觉很冷,可是心里很痛,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对我那样,我想不明白,真的。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到村头的那条小溪边,我坐在河边,静静地看着河水向远处流去,心想:它们到底是流向哪儿去呢?想着,感觉身后有双眼神在看着我,我起身转头,是爸爸,我很惊奇,那双眼睛是我盼望已久的目光,是鼓励、是支持,那一刹那我全明白了爸爸那无法表达的爱。 我只能说,父亲和母爱同样伟大。
简爱,一个个性独立,坚强的女性,她的爱情是平等的,“你认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认为我只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认为我能忍受让人把我的一口面包从嘴里抢走,让你把我的一滴活命水从被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给了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是她对爱情的,对人生的态度与认知。这是我想的以下是转载的十九世纪中期,英国伟大的女性存在主义先驱,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简爱》,当时轰动了整个文坛,直到现在它的影响还继续存在。在作品的序幕、发展、高潮和结尾中,女主人公的叛逆、自由、平等、自尊、纯洁的个性都是各个重点章节的主旨,而这些主旨则在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中被展露的淋漓尽致,它们如同乌云上方的星汉,灼灼闪耀着光芒,照亮着后来的女性者们追求爱情的道路。 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的简爱,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遭遇。她要面对的是舅妈的毫无人性的虐待,表兄的凶暴专横和表姐的傲慢冷漠,尽管她尽力想“竭力赢得别人的好感”,但是事实告诉她这都是白费力气的,因此她发出了“不公平啊!--不公平!”的近乎绝望的呼喊。不公平的生长环境,使得简爱从小就向往平等、自由和爱,这些愿望在她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表现无疑,譬如在她的爱情观中的种种体现。 A.桑菲尔德府 谭波儿小姐因为出嫁,离开了洛伍德学校,同时也离开了简爱,这使简爱感觉到了“一种稳定的感觉,一切使我觉得洛伍德学校有点像我家的联想,全都随着她消失了”,她意识到: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激动和兴奋的变化纷呈的天地,正等待着敢于闯入、甘冒风险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促使着简爱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接受社会的挑战,尽管她才只有十八岁。于是,简爱来到了桑菲尔德府,当了一名在当时地位不高的家庭教师。 桑菲尔德府使简爱感受到“这儿有想象中的完美无缺的家庭安乐气氛”,事实证明了她的预感的正确性,后来她成了罗切斯特的妻子,果真成了这个家庭中的成员。这个家的主人叫罗切斯特,他是个苦命的人,顽固的封建伦理道德酿成了罗切斯特的不幸婚姻。他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娶了心胸庸俗,狭窄的梅森小姐为妻,尽管美森的外表靓丽,然而她的脾气确实极端的坏,她与罗切斯特的志趣格格不入,罗切斯特痛苦地感觉到“我们之间根本无法进行亲切的交谈,因为不管我谈起什么话题马上就会从她那儿听到既粗俗又陈腐、既乖张又愚蠢的回答”,罗切斯特是一个爱好广泛的高等知识分子,尤其爱好唱歌和交际,而现在他却要在这么一个妻子面前得到种种的限制,因此他倍感痛苦不堪。更加可怕的是,结婚四年之后,美森竟然发疯了,为什么会发疯?因为她的恣意妄为和不可一世。当一个人的性格坏到把自己都逼疯的程度,我们可以知道生活在她周围的人所受到的煎熬,其中程度最深的当然是罗切斯特,他对简爱说:“在我26岁的时候那年,我就对生活感到绝望了。” 绝望的罗切斯特离开了英国,去了欧洲大陆,为了寻找一个能够爱上他的善良聪明的女子。然而命运又是如此的捉弄人,在漫游欧洲的十年当中,他的渴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已经彻底绝望的他甚至堕落为寻找情妇以发泄心中的极端郁闷。最后,形单影只的罗切斯特带着一个要寻找一个聪明、忠实而钟情的女子为妻的梦想回到了桑菲尔德府。我们发现作者特意安排了这么一个场景,在罗切斯特回府的路上,刚好碰到了外出办事的简爱,并且得到了简爱的帮助,这预示罗切斯特将来的生活离不开简爱了,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当罗切斯特第一次看到简爱时,他就感到了“有一种全新的东西,一种新的活力和新的感觉,不知不觉传便了我的全身”。这种新的感觉其实就是罗切斯特的真爱之梦将成为现实,这种感觉和简爱所预见的感觉一样,也是正确的。从和简爱相见、相识到相爱的过程当中,简爱的那种叛逆精神、自强自尊的品质深深地征服了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知识同样也征服了简爱。最初开始,简爱一直以为罗切斯特会娶高贵漂亮的英格拉姆为妻,她在和罗切斯特谈到婚姻时,曾经义正言辞的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了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充分表现出简爱的叛逆,她这种维护妇女独立人格、主张婚姻独立自主以及男女平等的主张可以看成是他对整个人类社会自由平等的向往追求,罗切斯特正是爱上了她这样的独特个性,同时他也同样重复道: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罗切斯特自始自终爱的是简爱的心灵—有着意志的力量,美德和纯洁的心灵,正是基于如此,简爱才真正的爱着罗切斯特。因为爱情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一方为另一方付出了真情的爱,假如得到对方的是虚情假意,那么这份爱情也就预示着快要结束了。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真爱,正好弥补了罗切斯特前半生耽误的青春和感情,同时也使自己的美好爱情得到了实现。我们可以说:简爱的爱情是伟大又平凡的。说她伟大,是因为她爱罗切斯特没有带任何的功利色彩,当她后来离开桑菲尔德府孤单一人漫无目的的出走时,她没有从府里拿任何的东西,甚至连罗切斯特送给她的珍珠项链她都没有拿走,后来她差点就饿死在路上;说她平凡,是因为她的爱情也是普通人中的爱情。我们礼赞这样的爱情! B.圣约翰家 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变故促使她离开了桑菲尔德府,离开了她心爱的罗切斯特。不好意思,我不会用英文写
如果不给钱的话,很难找到合适的。
学术堂整理了一篇3000字的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能有所帮助:论文题目:实习护生对老年护理临床环境的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及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现状,探讨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对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方法便利抽取兰州市3所三甲医院的实习护生18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态度量表和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为(±)分,表明其态度偏消极;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得分为(±)分,表明其对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满意情况为中度满意。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呈正相关(r=)。控制一般资料变量后,环境中归属感和成就感两个维度可独立解释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变异。结论在转变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临床实习环境对其的影响。关键词:实习护生;老年护理;实习环境1.对象与方法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3月选取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护生182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进行临床实习的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2)在老年科或老年患者占科室患者人数一半以上的科室实习1个月及以上;(3)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实习期间尚未轮转老年相关科室的护生;(2)非本院实习护生(如进修生等)。方法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学历、老年科实习时间、抚养方式、有没有照顾老年家属经历、与老年家属联系频率等。(2)老年人态度量表(Kogan’sAttitudeTowardOldPeopleScale,KAOP)由Kogan[1]于1961年编制,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Yen等[7]翻译的中文版。量表Cronbach′α系数,信效度较好。该量表包含34个条目,采用Likert6级评分法,总分34~204分,136分为中立,>136分表示态度积极,<136分表示态度偏消极。(3)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由程敏等[8]于2014年以Nolan的感觉框架为理论构架而编制,Cronbach′α系数,重测信度为,信效度较好。问卷包括6个维度2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总分范围2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临床实习环境评价越高。调查方法与所在医院护理部取得联系,表明调查目的及填写方法,征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采用问卷星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被调查者匿名自愿填写。共回收185份问卷,剔除信息不全、统一性作答等问卷3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为。统计分析采用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对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检验水准α=。2.结果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情况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为(±)分。结果显示,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在抚养方式、有没有照顾老年亲属经历、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4个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实习护生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得分情况实习护生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得分为(±)分,各条目平均得分为(±)分。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的相关性分析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分析临床实习环境对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以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以及环境评价问卷各维度为自变量。第一层放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第二层控制第一层放入的变量,引入环境评价问卷各维度。自变量赋值如下:抚养方式:老人抚养=1,父母抚养=2;有没有照顾老年亲属经历:有=1,没有=2;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每周=1,每月=2,每年=3。在控制一般资料变量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中归属感和成就感两个维度是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因素,可独立解释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变异。3.讨论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本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偏消极。与Abreu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Wang等[10-11]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老年人持积极态度。其他研究结果是护生对老年人持中立态度[12-13]。本次调查中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偏消极的原因可能为调查对象来自我国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护理发展和专科教育状况与我国发达地区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护生观念落后。本调查显示,抚养方式、有没有照顾老年亲属经历和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是影响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因素,与李洋等[14-15]的研究结果相似。刘云娥[16]的研究表明,除了护士参加工作的年限外,其余人口学因素均对护士对老年人态度无影响。以上观点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护生与一般健康老人的接触不同于住院老年患者,两种老年群体身心状况不同,对护理的需求不同,另外护生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因此,护生在实习过程中与老年住院患者的接触对其老年人态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习护生对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实习护生对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为中度满意,与程敏[17]的研究结果一致。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的6个维度中,得分较高的3个维度分别是安全感、目标性和重要性,这可能与我国护理实习管理规范、模式成熟有关。说明在老年患者较多的科室,护士长和带教教师认识到老年护理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有明确的老年护理实践目标。而成就感、持续性和归属感3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老年护理实践中护生实习成效不显着。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老年患者病情复杂,而带教教师临床护理工作繁忙,与护生探讨患者病情和共同制订整体护理计划的时间有限;另外,护生进入临床时间尚短,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使其仅能独立完成较简单、专业性不强的工作任务。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的相关性本研究显示,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呈正相关。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护理老年患者,获得新知识。医护人员、老年患者及家属、实习生、教育资源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护生实习,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态度。Garbrah等[18]认为改善护生实习环境,由老年学专科护士担任导师,学校和实践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可以转变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实习环境影响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习护生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越高,其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越高。护生与老年亲属联系越密切,可能会更关注老年群体及其健康状况。控制人口学特征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中归属感和成就感两个维度可以独立解释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变异。归属感是个人参与一个系统或环境的经验使参与者感受到自身是这个系统或环境中的一员[19]。实习护生轮转过程中归属感越强,其参与实习并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的可能性就越高[20]。心理学对成就感的定义是当人们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并且得到认可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成就感是行为结果在目标达成基础上的升华,是护生持续学习、优化实践的动力之一。因此,建议各实习机构老年相关科室加强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管理[21],合理安排带教教师工作任务,使其有充足的时间与实习生交流,了解护生对老年护理及老年患者的认知,以转变其对老年人的态度。4.结语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偏消极,对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为中度满意。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呈正相关。在转变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临床实习环境对其的影响,采取多种措施,从归属感、成就感等多方面进行干预,最终提升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护理质量。作者:马静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