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论文

我的家乡简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东麓,距省会成都仅55公里,素有"蜀都东来第一州"的美誉。这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看那一栋栋的高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川空文化广场的建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玩耍的好去处;十里坝工业园区的建成,加速了简阳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作为一名简阳人我已经深深感受到家乡的日益兴旺,家乡的重大变化。一、建成村村通公路,开发旅游环线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为推动各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简阳市政府实施了"村村通"开发工程。通过实施"村村通"把各乡镇以前的土路修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平整公路,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开发"两湖一山"简阳市政府新修了养马--三岔丹景人头石旅游环线公路,通过新建的旅游环线,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到简阳进行旅游观光和投资。因此,加快了简阳经济发展的步伐。二、实施街道扩建工近年来,经过简阳市政府实施的街道扩建工程后,昔日狭窄的街道不见了,堵车的现象也没有了。我们看见的是街道变宽,还有街道两旁摆上了一盆盆鲜花。这样做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使简阳变的更加美丽。如今,车辆和行人虽然增加了,但却不再拥挤、堵塞。人行道上铺上了各种颜色的彩砖,街道两旁并排种着高大茂盛,挺拔有力的树木,让街道变得非常整洁、漂亮。三、扩建建设西路新建南环线,缓解交通拥挤在西峰岭处,有一条与简阳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以前,由于成渝高速公路出口进入简阳市区的行车道狭窄造成车辆车速受到限制,与快捷方便的高速公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简阳市政府从大局出发,从高速路出口开始扩展加宽了建设西路行车道,让车速得到了大大提高。建设路是外来车辆进入简阳市区必经的一条重要公路,在建设路上有一条铁路与建设路交叉。每遇火车来临,由于火车经过必须强制关闭公路道口,让铁路上的火车先行使,待火车安全行使完毕后公路上的汽车才能行使,加上这节路段距离较短,路面不宽平时都经常发生交通拥挤堵塞,遇上火车经过两边的车辆几分钟就会堵塞二、三十米,甚至危及行人和车辆安全。为改变这种状况,简阳市政府投巨资建成了南环线,建成后的南环线与成渝高速公路出口处的建设西路相连接;从高速路出口的车辆进入简阳市区可以改道行驶在南环线,南环线设计的是下穿铁路,铁路与公路分道行驶,将彻底改变火车来临时,建设路交通拥挤和堵塞现象。南环线的建成加快了简阳市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促使简阳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四、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在北门交叉路口、建设路等交通地段以前没有设置任何交通警示标志,致使过往车辆不能正确按照路线行驶,交通事故时而发生。现在,在北门桥、滨江路、火车站、医院路、西路等交通路口都增设了红绿灯交通警示标志,在车辆频繁路段增加交警站岗执勤,十字路口上的交警井井有条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安全行驶,增设的双、单行道和停车位,为车辆的安全行驶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如今简阳市交通秩序顺畅,行人安全意识提高,让人们享受着文明带来的和谐。五、开发射洪坝新区,新建沱三桥为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简阳市人民政府投资建成了沱江二桥把简阳市的新旧城区联成一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射洪坝新城区的开发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建设沱江三桥。建设中的沱三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番井然有序的场面:挖土机正在来回工作着,工人叔叔正繁忙的耕耘着,有的在抬钢筋,有的在挖泥土,有的……忙的不亦乐乎,他们正在为建设中的沱三桥添砖加瓦,沱三桥通车后将连接城区与射洪坝新区的交通,交通更加顺畅,必将推动着简阳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啊,家乡的变化真大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简阳一定会飞黄腾达,成为家喻户晓的文明城市!

1、信息传递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从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从语音通话到视频聊天,人们的联系告别了“家书抵万金”的时代。

现代化的生活靠电力支撑。早些年夜生活还一直靠“煤油灯”过日子。如今通了电,电子竞技,用手机视频通话,娱乐方式从单一的打扑克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娱乐。

2、家电的改变

过去家家户户没有一件电器,如今太阳能路灯在村里彻夜通明,液晶电视的屏幕越来越大,家家户户接上了宽带网络,看上了APTV。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蜂窝煤做饭。每到做饭高峰,楼道里就会充满呛人的煤烟味,厨房的墙壁也会被熏黑。短短几十年,蜂窝煤炉子换成了煤气罐,再换成了管道天然气,电磁炉、微波炉等各种厨房电器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3、农用工具的改变

以前村里犁地用犏牛,每家每户都要养上几头犏牛,一个农忙时节就得犁上几天的地。现在好了,随着科技发展,犁地用上了拖拉机,后面挂个犁耙,既省时又省力。地里的粮食也不用人背马驮了,直接装农用车拉到家门口。

4、衣着服饰的改变

改革开放40年来,服装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绚丽多彩。如今,人们的衣着早已不再颜色单调、款式单一,服装讲究多样化,款式趋向个性化,制作强调工艺化,面料趋向高档化。

5、交通出行的改变

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不仅家用汽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居民出行还可以骑共享单车、叫网约车,出行更便捷。

6、住房条件的改变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住房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览中,一张柱状图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平方米,到2017年增长到平方米,增长了4倍多。

7、饮食条件的改变

改个前凭票才可以购买一块点心或一碗小馄饨,小小粮票见证了人民生活从全面短缺到日渐丰富的转变。吃得饱曾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期望。而今天,国民的膳食结构从单一的吃饱,发展到既讲究荤素搭配又注重粗细结合,食品更追求营养、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衣食住行见证巨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改革开放40年:生活习惯大变样

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太大了,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在进步

拓展我国农村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给与分析考察,发现并找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关系,譬如,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关系、收入和消费增量的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的变化、农业人口比率和农村消费比例的关系等。实践表明,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反映的是当年消费与当年收入的相对关系,恩格尔系数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消费总量增加与经济收入提高基本同步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农民收入和消费的总量及增量水平的变化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和农业人口比率与农村消费比例等关系,都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是在提高。(一)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的同时,消费总水平逐年提高,已从 2001年的1566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亿元,7年间增加了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消费总量 亿元,增长率 。农村居民消费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处于上升趋势。同全部居民消费增长水平相比,尽管在全体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增长幅度也相对落后,但是人均消费水平是增加的。如果以亿农村进城人员全部在农村消费,按照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3730元计算,应该有亿元的消费总量,如果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一半计算,应该有亿元的消费总量。所以,在把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水平,分析扩大农村内需的现实基本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的快速转移。特别是考虑中央作出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二)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 191元,2001年增加到 2366元,2008年达到了 4761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 ,平均每年增长 。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 162元,2001年增加到1741元,2008年达到了3661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平均每年增长 。可以看出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保持消费水平的同向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当年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实际消费支出都在增加,虽然增加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但二者在数量上的差距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三)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平稳上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人们现期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2001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较为平稳,保持在 左右,而 2005年 -2006年两年,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从 上升到 和的最高值。到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2008年继续下降到 。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勇气,使消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从总体上看,“十五”时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 之间变化。(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中下降自“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然在2004年有所反弹,但很快又保持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7年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少了,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只减少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在逐年缩小,说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和差距趋于接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指向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尽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回升,但应该考虑是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导致的,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幅,是“十五”以来年度涨幅最高的一年(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涨幅,平均涨幅 )。从变化速度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1年-2008年的7年间,有4个百分点的变化,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个百分点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进入到快速改善阶段,并不断朝着富裕生活水平靠近。(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绝对数的比较始终在之间,同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为。应该认为,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是会持续存在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出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更需要消费,更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消费则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届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或者是不再扩大。二、消费结构变化与生活质量改善大体吻合(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化,呈现出温饱型需求下降,而奢侈性消费增加的趋势1、食品消费支出。“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在 2004年附近稍有波动,但总体上趋于逐年下降。2001年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为 ,2007年下降到 ,2008年略有回升到 ,下降了 4 个百分点。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回升与食品消费价格上升有直接关系,2004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 ,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2001年-2008年农村食品消费价格累计上涨)。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粮食和蔬菜的消费不断减少,禽、肉、蛋、奶及其制品类的消费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饮食质量和结构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2、衣着消费支出。“十五”以来,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上升到 2007年的 6%,2008年略有下降到 ,虽然在 2004年稍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上升趋势。衣着消费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衣着的改善。同时与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连续走低有很大关系(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累计下降 13%)。3、居住消费支出。住房消费在我国农村消费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先上升到2002年的,接着2005年下降到最低点 ,随后又迅速回升,2007年回升到 ,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这种上升是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实现的(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品价格累计上涨),因而更加说明农村居民对于住房改善的要求十分强烈和迫切。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 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增加了 平方米,增长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纷纷进入农村居民的家庭。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2001年的下降到 2005年的 ,接着开始上升,2007年达到 ,2008年上升到。整个“十五”期间,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饱和,因为进入“十一五”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又不断上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物价的涨幅较快,导致农村居民的购买力降低,更多的支出花费在食物上,也包括由于医疗等负担过重造成的。总之,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比重近几年来迅速上升,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该市场的开拓潜力很大,因为这是生活现代化的必然。5、交通通讯消费支出。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入增长和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导致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整个“十五”的前四年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相当稳定,保持在到的范围内。从“十五”的最后一年开始,交通通讯消费比重迅速上升,进入到“十一五”期间的 2007年达到了 ,2008年略有回落到 。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的增加到2005年的,随后又逐年下降,2006年为 ,2007年为 ,2008年为。农村居民文娱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先平稳上升,随后又缓慢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文娱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多,同时 2006年义务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成本不断增大导致了2001年到2006年,文娱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随着2006年起义务教育的改革,农村居民的教育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文娱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娱乐教育文化事业还不发达,许多农村还没有具有高水平、上档次、普及性的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站,导致农民不得不减少用于娱乐文化方面的支出。7、医疗保健。农民的身体素质与农民的生产能力紧密相连,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有能力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多。“十五”以来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1年的,2002年的,增加到2003年的和2004年的,接着开始下降,2005年为,2006年为,2007年为,2008年为。2001-2004年,农村居民的医疗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平稳增加,这说明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后,农村医疗消费保健支出出现了加大下降,并维持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和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成本,因此出现了医疗保健消费比重的下降。当然也包括政府长期以来实行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的低价政策(2001年 -2008年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平均每年增长)。(二)不同地区消费结构变化中,东部地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有所改善1、各地区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不断上升。从 2005年到2007年不同地区同期人均消费支出相比,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从食品支出看,虽然支出的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都不断增长,但是支出的相对数量,也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 2007年的 ,中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2007年的 ,西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 ,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下降到 2007年的 、按生活质量高低排序,依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已处于富裕水平,东部地区则非常接近富裕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上处于小康水平,并不断向富裕迈进。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 2005年到 2007年逐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交通通讯支出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文教娱乐支出由于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则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3、各地区高档耐用消费品有所增长。从每百户耐用消费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2005年到2007年,各地区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抽油烟机、摩托车、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照相机和家用计算机都在不断增加。其中东部地区除了洗衣机外,每百人拥有的其他耐用消费品都排在全国之首,其次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每百人拥有的洗衣机高于东部地区,接下来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每百人自行车和黑白电视机的消费量不断减少,而摩托车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量则不断增多,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而移动电话则迅速增加。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构成部分的变动,与前面对农村消费的总体分析相一致,说明人们随着收入的提高,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文化、交通、医疗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转变,消费不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三)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出现差异对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变动进行描述分析,发现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同。1、收入水平不同,但是消费支出均出现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总额(按当年价格)从2000年到2008年都是不断增长的。其中,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从 2000年的977元,增加到2008年的 2145元,增长 ;中低收入户从 1233元,增加到 2653元,增长 ;中等收入户从1501元,增加到3286元,增长 ;中高收入户从1877元,增加到4191元,增长;高收入户从 3086元,增加到 6854元,增长。数据显示出,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越高。2、食品支出增长不同。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 2005年到 2007年,高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组则是先下降,2007年又稍有回升,这一现象与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着一定关系。同时可以看到,高收入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小于,整体处于富裕水平,并且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中高收入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接近富裕水平,中等收入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是仍处于小康生活,并与富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中低收入组虽然进入了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中等收入相比还较差,低收入组始终在温饱和小康的边缘徘徊。3、食品支出以外的消费处于上升。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不同收入组的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2005年到2007年的支出均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除了低收入组之外,其他收入组的交通通讯支出均处于上升状态,并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2005年到2007年,各收入组的文教娱乐支出均处于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文教娱乐的支出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各不同收入组的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三、消费行为差异与需求倾向平稳趋于一致(一)不同地区农户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这四个地区的划分,一方面是地域上的划分,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到这种划分和收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根据统计年鉴的 2005年-2008年数据,我们可以将这四个地区按收入水平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收入地区,也即东部和东北地区,整体来看,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因此其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地区也即西部地区受收入限制,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其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地区,也即中部地区农户的消费倾向,介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之间。1、2005年-2008年四年中,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说明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欲望强,而高收入地区的储蓄倾向强。2、2005年-2008年四年中,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的平均消费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先上升又下降,并且2008年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05年的消费倾向;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在下降;东北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这说明收入较高的地区,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范围较小,农户的消费行为差异较小。3、2006年-2008年,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差异,其中,2006年中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而东北地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东部和西部居中。2008年,东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最低,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并没有更多的增加消费支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但也是连续三年下降,这主要也是因为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不快所致。收入增加的部分,更多的用于储蓄或用于生产性投资;中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较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愿望波动强烈。东北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上升期,客观上要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二)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行为不同以《中国统计年鉴》对农户收入的五类分组为依据,我们收集整理了这些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1、2003年-2008年,五个收入组从低到高,平均消费倾向依次减小,并且低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大于1,这说明收入较低的农户受收入的限制,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并且还会因为入不敷出而需要借钱或救济来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它们的消费欲望较大,因此平均消费倾向较大甚至还会大于1。而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较高收入阶层农户的基本消费都可以满足,并且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户的消费倾向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不断增强。2、从2003年-2008年,各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经历了先增长,而后下降的过程,这与我们在第一部分对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相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农户的消费惯性,导致农户要为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倾向就要花更多的钱,而随着物价的下降,各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也逐渐下降。3、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边际消费倾向是要小于 1的,而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计算的不同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出现了一些数据大于1,尤其是中低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和2005年除了高收入足农户以外的其它收入组农户。这主要是因为,中低收入组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够满足消费的一般性增长,因此农户必须要依靠利用已有的储蓄,或是借钱或是依靠救济来进行消费。而2005年出现的绝大多组农户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1,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关(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2005年提高,均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使得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能满足由于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消费的大幅上涨,因此需要借贷或是动用已有的储蓄进行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4、2008年低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依然大于1,甚至超过了2007年,达到了,说明这部分农户为了生存,在高物价水平时期,依然要靠动用储蓄维持生活(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超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5、2003年-2008年,从总体上来看,由低到高五个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次减小。这说明收入越高的农户,用于基本消费的支出是稳定的,因而它的消费倾向较低,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长也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则不断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论文

人有变化,物有变化,家乡当然也不例外。记得我二三岁时,家乡的房屋是那样的残残旧旧,又低又矮,房顶是用泥糊成的,一下雨,那瓦又不结实,水就从瓦里往下滴,令人恶心。我们睡觉的地方是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我八岁上2年级,这房子也发生了变化,低矮潮湿的泥房被拆除了,盖上了一间间平房。那平房不像从前那样只用夹着稻草糊成的,破破旧旧,现在已经改用钢、水泥、瓷片……转眼我已经四年级了,暑假时我再次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当年的平房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又是一栋栋小别墅……我爱我的家乡。

新中国成立60年了,6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也说不完。具体到我们个人,总有一些事情是很难忘的,爷爷和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爷爷是个老烟民了。从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抽烟。听我奶奶说,爷爷从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抽烟。那时候他跟大人们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大人们抽烟,也让他学着抽。时间长了,爷爷学会了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要他不吃一顿饭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烟,那简直是要他的命。爷爷抽的烟,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像一个缩影,让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我没见过“蛤蟆头”烟,奶奶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爷爷抽的烟多是一种我们当地生产的俗称“蛤蟆头”的烟。把烟叶用纸卷起来,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烟人吐出来的烟味很呛人,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被呛得直咳嗽。那时候,村子里会抽烟的男人都抽这种自己家地里种的烟,卷烟他们买不起。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蟆头”烟,说抽着“有劲”、“过瘾”。卷烟是妇女们才抽的,男人抽卷烟被人看不起。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不抽“蛤蟆头”烟了。他抽一种廉价的卷烟,很便宜,一毛五分钱一盒。他总和我奶奶说:“抽烟卷没劲儿,还是“蛤蟆头”烟好,有‘劲儿’!”我就问爷爷说:“爷,抽烟卷没‘劲儿’,你怎么不抽‘蛤蟆头’呢?”爷爷“嘿嘿”一笑,“村里的爷们都不抽‘蛤蟆头’烟了,抽那个叫人笑话,好像咱没钱买不起烟卷似的。”奶奶在一边插话说:“没人的时候,你爷还偷着抽点。不当着人面前抽了。”爷爷只是憨厚地笑着,不说话。其实真像爷爷说的,村里的男人们确实很少抽“蛤蟆头”烟了,那种一进门就直冲鼻子的呛人烟味,淡了不少。家乡普通村民的生活的变化,从这小小的烟卷就能感觉到。后来我叔叔调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时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给家里写信,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买。那时候,非常流行抽云南产的香烟,烟民俗称“云烟”。有一次,爷爷给我叔叔回信说“如果可能的话,给我买两盒‘云烟’”。那时风行抽“云烟”,谁要是能够买到一两盒“红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别说是在农村,就连县城里也很难买到“云烟”。爷爷觉得叔叔在省城应该能买到“云烟”。我叔叔不抽烟,也没觉得买“云烟”是件什么难事,等到商店一打听,才知道买“云烟”要“烟票”,没“烟票”不行。赶紧找单位的同事要“烟票”,最后总算买了四盒“石林”……爷爷对这四盒“云烟”的欢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抽过。都是有亲戚朋友来看我,他才会把烟拿出来,分给大家抽,一边很自豪地说:“儿子从省城里买回来的,没‘门子’买不到的!就是比咱们当地烟好抽,不呛。尝尝!”大家从爷爷手里接过香烟,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点着慢慢地抽着,一边夸奖叔叔有“本事”。这就是爷爷想达到的效果,满足了他的一种虚荣,也是有种炫耀。家乡后来大力发展种植业,乡亲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好。我最切实的感受就是他们抽烟的牌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是中国的名牌卷烟,什么“玉溪”啊、“中华”啊、“熊猫”啊……过去从来没抽过的名牌卷烟,现在买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改革开放,让我家乡的乡亲们不真正富裕起来。后来,我姑姑在城里成家了,有了小孩。有一次,爷爷、奶奶带着我到姑姑家去看孩子。爷爷抱着外孙子脸笑成了一朵花。唠了一阵家常话,爷爷忽然起身,说要到外面上厕所。我姑说:“家里有卫生间,你出去干什么?”爷爷说家里的马桶他使不惯,还是去公共厕所好。爷爷前脚走,奶奶就跟我姑姑说:“准是烟瘾犯了,出去抽烟了!”我有点不信,走出去看看爷爷到底干什么。到了楼梯拐角处,果然看到爷爷依着墙抽烟呢。我说:“爷,抽烟还出来干什么,回去抽吧。”爷爷摇摇头,“电视里老说,抽烟有害健康。抽二手烟更危害健康。我不能让烟呛着孩子,可不行!”我愣愣地看着爷爷,禁不住想到以前的事儿。那时爷爷一抽烟,我们说“呛得慌”,他眼睛一瞪,“嫌呛,出去!”现在,他自觉不在屋子里抽烟了,为了不损害他人的健康。爷爷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啊!我想,爷爷要是能戒烟就好了。从姑姑家回来,爷爷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还特意叫我给他拿去了烟灰缸。给他看病的医生劝他戒烟,他摇头说:“抽几十年了,恐怕戒不了!”我们也觉得叫爷爷戒烟太难了。那个医生找来一些戒烟的宣传册给爷爷看,还叫我们动员爷爷戒烟。开始,爷爷很不耐烦,奶奶就说:“这是为你好!我抽了多半辈子都能戒烟,你怎么就不能?再说了,你戒烟对别人也好,对自己身体又好,怎么就不能戒?省下钱买点保健品也好,比抽烟强!”奶奶的一番话,说得爷爷不放声了,“那我试试。”爷爷小声说。那天,在大家的监督下,爷爷只抽了三支烟,是平常的四分之一……出院的时候,我去帮助爷爷收拾东西,准备把烟灰缸装进袋子的时候,爷爷忽然跟我说:“别拿那玩意了,抽烟没什么好处!以后有时间我就锻炼锻炼,做点有意义的活动,干点有意义的事儿,这害人的东西就免了!”我愣愣地看着爷爷,没想到他真的把烟戒了!他思想意识发生的变化,比他戒烟更叫人惊喜!从抽“蛤蟆头”烟到抽卷烟,从不在室内抽烟到彻底戒烟,爷爷与烟的这种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中国人的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样的变化比起人们生活的富裕更令人欣喜,是比物质生活进步更值得称道的地方。新中国成立60年了,这样的变化发生在角角落落,反映了中国的进步。看看不少地方的公共场所在全面戒烟,相信将有更多的烟民会像爷爷一样退出抽烟者的行列。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中国会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强!

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变化就生活提高了。人们幸福指数提高了,穿着打扮也漂漂亮亮的。每天都有许多好吃的。

拓展我国农村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给与分析考察,发现并找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关系,譬如,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关系、收入和消费增量的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的变化、农业人口比率和农村消费比例的关系等。实践表明,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反映的是当年消费与当年收入的相对关系,恩格尔系数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消费总量增加与经济收入提高基本同步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农民收入和消费的总量及增量水平的变化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和农业人口比率与农村消费比例等关系,都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是在提高。(一)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的同时,消费总水平逐年提高,已从 2001年的1566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亿元,7年间增加了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消费总量 亿元,增长率 。农村居民消费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处于上升趋势。同全部居民消费增长水平相比,尽管在全体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增长幅度也相对落后,但是人均消费水平是增加的。如果以亿农村进城人员全部在农村消费,按照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3730元计算,应该有亿元的消费总量,如果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一半计算,应该有亿元的消费总量。所以,在把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水平,分析扩大农村内需的现实基本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的快速转移。特别是考虑中央作出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二)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 191元,2001年增加到 2366元,2008年达到了 4761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 ,平均每年增长 。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 162元,2001年增加到1741元,2008年达到了3661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平均每年增长 。可以看出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保持消费水平的同向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当年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实际消费支出都在增加,虽然增加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但二者在数量上的差距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三)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平稳上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人们现期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2001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较为平稳,保持在 左右,而 2005年 -2006年两年,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从 上升到 和的最高值。到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2008年继续下降到 。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勇气,使消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从总体上看,“十五”时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 之间变化。(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中下降自“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然在2004年有所反弹,但很快又保持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7年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少了,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只减少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在逐年缩小,说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和差距趋于接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指向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尽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回升,但应该考虑是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导致的,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幅,是“十五”以来年度涨幅最高的一年(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涨幅,平均涨幅 )。从变化速度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1年-2008年的7年间,有4个百分点的变化,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个百分点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进入到快速改善阶段,并不断朝着富裕生活水平靠近。(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绝对数的比较始终在之间,同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为。应该认为,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是会持续存在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出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更需要消费,更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消费则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届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或者是不再扩大。二、消费结构变化与生活质量改善大体吻合(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化,呈现出温饱型需求下降,而奢侈性消费增加的趋势1、食品消费支出。“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在 2004年附近稍有波动,但总体上趋于逐年下降。2001年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为 ,2007年下降到 ,2008年略有回升到 ,下降了 4 个百分点。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回升与食品消费价格上升有直接关系,2004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 ,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2001年-2008年农村食品消费价格累计上涨)。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粮食和蔬菜的消费不断减少,禽、肉、蛋、奶及其制品类的消费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饮食质量和结构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2、衣着消费支出。“十五”以来,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上升到 2007年的 6%,2008年略有下降到 ,虽然在 2004年稍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上升趋势。衣着消费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衣着的改善。同时与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连续走低有很大关系(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累计下降 13%)。3、居住消费支出。住房消费在我国农村消费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先上升到2002年的,接着2005年下降到最低点 ,随后又迅速回升,2007年回升到 ,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这种上升是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实现的(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品价格累计上涨),因而更加说明农村居民对于住房改善的要求十分强烈和迫切。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 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增加了 平方米,增长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纷纷进入农村居民的家庭。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2001年的下降到 2005年的 ,接着开始上升,2007年达到 ,2008年上升到。整个“十五”期间,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饱和,因为进入“十一五”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又不断上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物价的涨幅较快,导致农村居民的购买力降低,更多的支出花费在食物上,也包括由于医疗等负担过重造成的。总之,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比重近几年来迅速上升,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该市场的开拓潜力很大,因为这是生活现代化的必然。5、交通通讯消费支出。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入增长和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导致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整个“十五”的前四年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相当稳定,保持在到的范围内。从“十五”的最后一年开始,交通通讯消费比重迅速上升,进入到“十一五”期间的 2007年达到了 ,2008年略有回落到 。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的增加到2005年的,随后又逐年下降,2006年为 ,2007年为 ,2008年为。农村居民文娱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先平稳上升,随后又缓慢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文娱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多,同时 2006年义务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成本不断增大导致了2001年到2006年,文娱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随着2006年起义务教育的改革,农村居民的教育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文娱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娱乐教育文化事业还不发达,许多农村还没有具有高水平、上档次、普及性的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站,导致农民不得不减少用于娱乐文化方面的支出。7、医疗保健。农民的身体素质与农民的生产能力紧密相连,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有能力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多。“十五”以来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1年的,2002年的,增加到2003年的和2004年的,接着开始下降,2005年为,2006年为,2007年为,2008年为。2001-2004年,农村居民的医疗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平稳增加,这说明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后,农村医疗消费保健支出出现了加大下降,并维持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和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成本,因此出现了医疗保健消费比重的下降。当然也包括政府长期以来实行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的低价政策(2001年 -2008年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平均每年增长)。(二)不同地区消费结构变化中,东部地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有所改善1、各地区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不断上升。从 2005年到2007年不同地区同期人均消费支出相比,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从食品支出看,虽然支出的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都不断增长,但是支出的相对数量,也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 2007年的 ,中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2007年的 ,西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 ,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下降到 2007年的 、按生活质量高低排序,依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已处于富裕水平,东部地区则非常接近富裕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上处于小康水平,并不断向富裕迈进。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 2005年到 2007年逐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交通通讯支出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文教娱乐支出由于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则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3、各地区高档耐用消费品有所增长。从每百户耐用消费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2005年到2007年,各地区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抽油烟机、摩托车、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照相机和家用计算机都在不断增加。其中东部地区除了洗衣机外,每百人拥有的其他耐用消费品都排在全国之首,其次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每百人拥有的洗衣机高于东部地区,接下来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每百人自行车和黑白电视机的消费量不断减少,而摩托车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量则不断增多,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而移动电话则迅速增加。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构成部分的变动,与前面对农村消费的总体分析相一致,说明人们随着收入的提高,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文化、交通、医疗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转变,消费不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三)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出现差异对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变动进行描述分析,发现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同。1、收入水平不同,但是消费支出均出现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总额(按当年价格)从2000年到2008年都是不断增长的。其中,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从 2000年的977元,增加到2008年的 2145元,增长 ;中低收入户从 1233元,增加到 2653元,增长 ;中等收入户从1501元,增加到3286元,增长 ;中高收入户从1877元,增加到4191元,增长;高收入户从 3086元,增加到 6854元,增长。数据显示出,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越高。2、食品支出增长不同。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 2005年到 2007年,高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组则是先下降,2007年又稍有回升,这一现象与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着一定关系。同时可以看到,高收入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小于,整体处于富裕水平,并且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中高收入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接近富裕水平,中等收入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是仍处于小康生活,并与富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中低收入组虽然进入了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中等收入相比还较差,低收入组始终在温饱和小康的边缘徘徊。3、食品支出以外的消费处于上升。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不同收入组的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2005年到2007年的支出均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除了低收入组之外,其他收入组的交通通讯支出均处于上升状态,并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2005年到2007年,各收入组的文教娱乐支出均处于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文教娱乐的支出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各不同收入组的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三、消费行为差异与需求倾向平稳趋于一致(一)不同地区农户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这四个地区的划分,一方面是地域上的划分,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到这种划分和收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根据统计年鉴的 2005年-2008年数据,我们可以将这四个地区按收入水平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收入地区,也即东部和东北地区,整体来看,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因此其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地区也即西部地区受收入限制,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其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地区,也即中部地区农户的消费倾向,介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之间。1、2005年-2008年四年中,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说明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欲望强,而高收入地区的储蓄倾向强。2、2005年-2008年四年中,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的平均消费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先上升又下降,并且2008年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05年的消费倾向;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在下降;东北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这说明收入较高的地区,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范围较小,农户的消费行为差异较小。3、2006年-2008年,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差异,其中,2006年中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而东北地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东部和西部居中。2008年,东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最低,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并没有更多的增加消费支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但也是连续三年下降,这主要也是因为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不快所致。收入增加的部分,更多的用于储蓄或用于生产性投资;中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较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愿望波动强烈。东北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上升期,客观上要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二)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行为不同以《中国统计年鉴》对农户收入的五类分组为依据,我们收集整理了这些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1、2003年-2008年,五个收入组从低到高,平均消费倾向依次减小,并且低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大于1,这说明收入较低的农户受收入的限制,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并且还会因为入不敷出而需要借钱或救济来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它们的消费欲望较大,因此平均消费倾向较大甚至还会大于1。而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较高收入阶层农户的基本消费都可以满足,并且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户的消费倾向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不断增强。2、从2003年-2008年,各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经历了先增长,而后下降的过程,这与我们在第一部分对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相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农户的消费惯性,导致农户要为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倾向就要花更多的钱,而随着物价的下降,各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也逐渐下降。3、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边际消费倾向是要小于 1的,而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计算的不同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出现了一些数据大于1,尤其是中低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和2005年除了高收入足农户以外的其它收入组农户。这主要是因为,中低收入组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够满足消费的一般性增长,因此农户必须要依靠利用已有的储蓄,或是借钱或是依靠救济来进行消费。而2005年出现的绝大多组农户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1,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关(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2005年提高,均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使得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能满足由于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消费的大幅上涨,因此需要借贷或是动用已有的储蓄进行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4、2008年低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依然大于1,甚至超过了2007年,达到了,说明这部分农户为了生存,在高物价水平时期,依然要靠动用储蓄维持生活(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超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5、2003年-2008年,从总体上来看,由低到高五个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次减小。这说明收入越高的农户,用于基本消费的支出是稳定的,因而它的消费倾向较低,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长也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则不断增大。

改革开放40年的论文文献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李新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邓小平实录4:1982—1997》

作者:李新芝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7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倾力创作,在体例上按时间顺序编排,共分四卷十编,每一编又分为历程、交往、珍闻三个部分.

作者简介:

李新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原副主任,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图书资料研究工作。合著有《毛泽东的爱国情怀》《一代导师邓小平》《邓颖超光辉的一生》《青岚湖记忆》等。主编有《毛泽东纪事:1893―1976》《周恩来人生纪实》《刘少奇珍闻》等多部重点图书。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的意义的论文篇三 《浅谈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摘要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经济的迅速的崛起,使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在外交方面,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作出显著贡献;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政府在世界各地都创办了孔子学院,全世界人们都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国际性组织做重大决策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字:改革开放,国际地位, 影响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产生了历史性变化。确定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方针。 在马克思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党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十八大 报告 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再次坚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方针。 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显而易见,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在政治方面的作用也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过去的30年中,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催化剂。 首先,改革开放让中国面对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是即将迎来的上海世博会,都让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决心和风采。这些伟大盛会,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参与中国,并喜欢中国,尊重中国,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但建立在政治层面上,也建立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表现在: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二,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三,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五,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独立一极。现在,无论是在地区问题上,还是在世界问题上,我国都在发挥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是任何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实力地位也一直在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万亿美元,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恢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有关国家一起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许多国际组织,参与G20的活动,参与解决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国际活动,等等。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中国是重要成员,在有些组织和活动中,中国起了主导作用。最近的20国集团匹兹堡峰会,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20国集团将取代8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的呼声得 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进一步上升。 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表现在:(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2)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3)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6)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对许多 热点 地区的有关问题有着独特的影响。地区、世界和平与稳定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中国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作为核大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武器出口和核不扩散问题上有重要作用。中国已在各西方主要大国的全球战略中居重要一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中国利用联合国的讲坛伸张正义,通过安理会形成可行决议,促进国际争端与冲突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斗争,支持发展中国家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推动矛盾和冲突的合理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六大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国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独立一极。现在,无论是在地区问题上,还是在世界问题上,我国都在发挥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是任何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声誉。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四,国家政府对外交政策的正确把握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较为稳定的支持。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由问题的一方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方”。而中国在世界各种自然灾难面前及时伸出的援助之手,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最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同时也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2003年l0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概括论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要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2006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将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 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详细阐述 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并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等问题作了具体论述。最后,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 儿童 入学率从94%提高到;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年和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让我们有能力承办各种世界级的盛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和灿烂的中国文化。 我国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 渠道 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与此同时,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为2010年的3∶1,等等。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大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以期望我国能在国际高科技竞争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繁荣。不仅使得我国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也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国际性组织做重大决策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与领导,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奔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每在重要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调整了政策,顺应了形势的变化,维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同时,我们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到底怎么样面对我们过去近100多年的历史,怎样面对现在我们认为很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怎样面对我们在国际上常常遇到的歧视性的对待,怎样看待我们青年学生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情绪,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进一步解决。而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关心国家,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尽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国强民而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7. [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2007.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闭关自锁的封闭状态,特别是“文革”期间,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向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两个轮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这些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群众不断受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记录。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在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取代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由贫困——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并出现回流的现象。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神州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都频频传来捷报。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更具优势:从政治上看,一方面,我国曾经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的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专制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加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等,这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长期形成的阶级斗争的定性思维,以及人们通常将“西方”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给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给政治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再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确实企图“西化”、“分化”中国;国内极少数人企图呼应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这一切说明了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表明政治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进。 面对上述形势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同时,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制制度,开展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 同时,积极实施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把促进政治权力有效运行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了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又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人治”时代正在被“法治”时代所取代,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得到保障,服务型政府正在形成,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与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政权垮台和社会动乱、社会秩序瘫痪、经济危机不断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而使我国实现社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焕发了生机活力: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建设底子薄,又遭到“文革”的严重摧残,人们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简单地以“政治”画线,排斥外来文化、鄙视传统文化的观念,知识和文化处于贬值状态。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 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华大地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到来。 总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的发展进步。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频遭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向振兴。神州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题目

放大的天空

我是在**县的一条深沟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的。那是1977年秋天,所以,我心里的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1年。

我初中毕业没能被推荐上高中,便在那条深沟里劳动。那是一个果园,头顶只有簸箕大一块天。我一边劳动一边备考,默记数学公式,在心里给自己出作文题,天空似乎在一点一点放大。我只能报考中专,结果被县上的师范学校录取,一夜之间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名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正坐在师范学校的教室里。那段时间,我天天看报纸,偶尔抬头看看天,天空似乎真正换成新的了。

1980年春天,没满18岁的我,开始在老家所在的公社中心小学教书,月工资41元,订文学报刊花去三分之一,此外还要花掉一部分购买文学书籍。当然,我也花钱为自己缝制了一条喇叭裤。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何士光的《乡场上》,还有铁凝的《哦,香雪》。我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之余开始创作,然后把习作装进信封、寄给文学刊物。

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长辈,他要我谈谈对农村包产到户的看法。我跟他说,他也跟我说:大概我们会有好日子过了。

田间地头反倒安静些了,而从前总是充斥着那么多坚硬的喊叫。我在星期天帮家里种责任田。乡场上却一天比一天热闹,不断冒出来的“万元户”轮番亮相。一个学生家长半年前还穿着补疤衣服来求我给他的孩子减免学费,再见面时却已经穿上了呢子大衣。露天电影里有了爱情,甚至突然有了接吻,惊得女人们不敢抬头。我写的小说却没有起色,尽收到退稿信。直到1987年,我调到水边的一个小镇教书,终于在《青年作家》杂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县城里的文朋诗友和我一样兴奋,以跳一场舞来庆祝。

1989年夏天,我调到市报任编辑。报纸每一天都在完成对一方热土的书写,不断开列出改革开放的成绩清单。一句话新闻可能是盼望了40年而终于打通的一条道路,豆腐块消息可能是拔地而起的一片新城区,长篇通讯可能是一个县甩掉贫穷帽子之后露出的鲜活而生动的脸。一张照片,定格的是工厂生产线运转的节奏,或是稻子饱满灌浆的声音。一则广告,传达的是乡镇企业的焦灼或是农副产品的顾虑。副刊上那些精短的作品,则有着比我创作之初更多的理性。城市却是越来越感性了,干瘪的荒河滩一点一点丰满起来,新建的开发区甚至有几分媚态。我在一天一个样的城市游来荡去,然后坐下来开始我的文学书写。我不断发表作品,但这已不能让我兴奋,因为生活本身似乎每一天都让我兴奋不已。我把新闻采访得来的素材写成中篇小说,并获了奖。我在31岁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

**年夏天,我调入成都,从事文学创作及组织工作。从我的老家出发到达这座城市,**年前需要三天,我调来时需要一天半,而今半天足矣。今天,高速公路也渐渐甩开了关于盘山公路的记忆。蜀道,已经不再是难的代名词。我算是生活在大地方了,但一出门就迷路。过了10年,这座城市的大多数街道对我来说依然是陌生的。我舍近求远,出了两趟国门。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我在那条深沟里看天时想的却是此生能去一趟北京就好了。文学的世界更大,永远没有边界。我不敢懈怠,像农民一样笔耕,长篇小说《草房山》和《香车》相继出版。《草房山》让我重回乡下,《香车》则让我穿行在都市的车流中。事实上,我一直游走在城乡之间,哪一头都不敢轻慢。

成都平原的天空一望无垠,常常让我头晕目眩,我只得在心里让它变小,小得勉强能够罩住头顶。一双巨手把我从一条深沟里拽上来,我需要那块簸箕大的天空,来为我的**年做一个起点的标记。我的身份由学生而教师而编辑而作家变化着,但感恩的心一直没有变。我知道我的这点经历是平庸而微不足道的,但对一个准备在深沟里扎根一辈子的回乡青年来说,这无异于插翅飞上了蓝天。

这会儿,我站在坚实的大地上。

(篇二)

时间的坐标,人生的轨迹

单位举办“我与改革开放**周年”征文活动,自己刚好也有写点东西的冲动,提起笔,发现原来一手好字差点被电脑废了。很久没用笔来写东西了,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技术的普及,应该是改革开放**周年来最明显的变化之一了。调整思绪,时光倒转,穿过时空隧道,尘封已久的记忆片断又浮现眼前。

1978年,那时我才四岁,儿时的记忆不是那么的美好,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只让我深深记得,为了吃上一根三分钱的冰棍,与好多小伙伴一起去捡蜡烛头、牙膏皮换钱。嘴馋得实在顶不住时,便去菜地里摘辣椒,洗干净,去掉里面的籽,加点盐巴,放进嘴里嚼。现在想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记忆应该没有欺我。接下来的几年,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父母忙里忙外,干完农活就做些馒头、红糖包子挑到其他村去卖,换些米、钱回来,生活渐渐有所改善,82年盖了新瓦房。那年,弟弟出生了,家里的笑声也多了起来。还依稀记得奶奶曾经对我说过,几个兄弟姐妹中,带我最累最辛苦,哭得最多,十个月断奶,没有什么营养,有时候整晚上哭个不停,现在想想,估计是饿的。

1988年,我上初中了,学习成绩还不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那时候家里温饱问题虽然早就解决了,但想“奢侈”消费一下还是不大可能的。印象最深的是,整天穿着解放鞋的我非常羡慕一些同学脚上穿的白球鞋,高帮的,“酷毙了”(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几次请求父母买双给我,都被告知,穿白色的不吉利,不能买。第一次穿上白球鞋应该是两年后,我考上一所重点高中,离家住校,手头有了些许自主的零花钱,自己攒钱偷偷买了双高帮的白蓝相间的篮球鞋。穿上它时的感觉虽然没有记录下来,但我想肯定是非常OK的。

**年,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已经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攻读硕士学位,每个月有二百多元的生活补贴,不用花家里的钱了。父亲把大学期间给我汇款的收据全部收藏起来,有次暑假在家时,我把它们加了加,总共不到一万元。**年我弟上大学了,一年下来的各种费用就一万了。靠着种田、做点小生意的多年积蓄,父母不仅供我们兄妹几人念完了大学,还盖起了一幢三层的楼房,算是“奢侈”消费了一把。

**年,不知不觉,我已经在三明烟草工作了十个年头。这十年来,我和企业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改革、创新,让三明烟草充满生机和活力,严格规范使企业的发展后劲十足。企业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当我坐在八月的北京奥运赛场观看比赛时,听着“中国,加油”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今日之祖国,已经不是**年前的中国了,贫穷落后已成了过去式,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正用它的似火热情款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用它的非凡成就吸引着全球的目光。51枚金牌,100枚奖牌,多项世界纪录被打破,数字的背后是国力的强大、人民的幸福。

1978到**,短短**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滴,弹指一挥间。然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年,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年,在历史画卷上绘出了不朽的华彩篇章!在时间的坐标上,十数亿人的人生轨迹正印证着中国蓬勃发展的历史脚步!

(篇三)

学费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普通农村家庭,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神州大地时,正值上小学的年龄。那时学费是二块五毛钱,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起早贪黑一年结余的工分,加上爷爷奶奶长年累月积攒的压箱底的零花钱,总算凑出了我上学的书本费,至于一些零碎杂费,家里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将平日烧火做饭的木柴,一担担送到学校抵账,如果学校不要就先欠着。一个打满补丁的粗布书包里面,躺着不多几本课本,怕磨破书皮,我用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到期末,老师开始催缴学费,常常是期末了,仍欠着本学期的学杂费还不上,往年欠的就更指望不上去还了。令人担忧的是,还不上一欠再欠的学费,决定着下学期我失学与否……好在我没有失学。

一晃几年过去,转眼就升中学了。这时,田地已经分到户,中国百废待兴,农民的日子眼看着一天天好起来。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经济还是相当困难的。当时上初中的学费只有几十元,这对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来说,负担还是相当繁重的。大豆卖了,棉花卖了,肉猪卖了,可学费还是不够。父亲一咬牙,决定砍柴去卖为我交上学费。父亲砍柴要去几十里的大山深处,然后挑到十多里外的集镇上卖掉,而一百斤木柴才值一块多钱,为积攒我的学费,他付出了很多辛劳。

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我与同伴商量一起去山里砍柴。天还没有大亮,我带些干粮、拿着柴刀出发了。坎坎坷坷的山路走一程又一程,一块块木柴重如千斤,肩膀被扁担磨破了,全身的汗水挥雨如下,一阵阵火辣辣地疼痛。天渐渐黑了,林中不知名的鸟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我不禁加快了脚步,不小心闪进渠沟里,木柴散了一地,我的脚踝也扭伤了……同伴急得直哭。这时,父亲提着马灯找到了我们。第二天,我砍的木柴被父亲卖到镇上,一过磅有一百多斤,这对于十多岁还不够一米五身高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件事,特地为我免去了那个学期的部分学杂费。

得到父亲忽然逝去的消息,正是复习功课全力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家中的顶梁柱顿时消失。为了弟妹能够继续完成学业,我选择了辍学。就这样,我很快融入到90年代南下打工的滚滚浪潮……在辗转各地的流浪生涯中,我一边用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弟妹的学费,一边自学完成了中文课程。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弟妹也顺利考入国家提供学费的师范学院,不久即将加入到支持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志愿服务工作当中。

前不久,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从现在起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呢,以后你再也不用在邮局排队往家里汇钱寄学费了。我想,刚上小学的女儿,比起曾经的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啊!

(篇四)

《车眼看变化》

首先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我叫丁丁,是一辆汽车,我的个子不高,身材也不强壮,但是请不要歧视我们小排量哦。我今年10岁了,在为主人奉献的这10年里,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

以前,我一直把载我的主人走在家乡的泥路上当作最痛苦的事。因为那时家乡的路还是泥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每次在这条路上行走,我都得一蹦三跳,跌跌撞撞,如果不小心掉进“陷阱”里,就得费尽全身的力气才能爬出来。我那件崭新的红外套就是在这条路上被蹭破的,这条路还在我的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路面上随处可见的垃圾、家畜的粪便,每次出行,我的脸上,脚上都沾满了又臭又粘的淤泥、粪便。到了夏天就更可怕了,那些四处乱飞的蚊子、苍蝇严重影响我的视线,给我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和不安全。这种噩梦般的遭遇一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那一天……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家乡的经济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经济好了,乡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乡民们开始修路,植树,治理污染……

那条让我吃尽苦头的路现在已经被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所取代了,路边原本属于杂草的地盘,现在已经被花草树木彻底占领了,路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垃圾箱,在那些空地上,布满了美丽的鲜花,经常能看见蝴蝶、蜻蜓在那里“开舞会”,现在走在家乡的路上,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走在这美丽宽敞的大道上,看着沿途美丽的风景,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家乡的变化真大啊!

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篇五)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2018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40年回顾人生,日月如梭。我国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引领者。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中国自力更生的快速发展,是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改革开放成为“中国通过改变自身而影响世界”这一道理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已经走出多远。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使人类在“做梦”、“寻梦”、“追梦”的征途上正在从空想、梦想走向现实、变为现实。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

开放发展是观念、是体制、是格局。开放理念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开放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必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世界经济发展空间。******同志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开放的中国造福世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努力在扩大开放中同世界各国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使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紧相连、息息相通。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曾长期在世界发展中领先,尤其是在我国宋朝,科技发明创造走在世界前列。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有一百五十万人。一千年前中国的城市规模的超过二十万人口的有六个,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六个。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中国11世纪开始使用纸币,而欧洲17世纪后才开始使用纸币。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设施,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从《马可波罗游记》就能看到外国人对中国的崇拜,从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就能想到中国人的创新,更不要说遣隋使、遣唐使、遣宋使的记载。但由于后来的统治阶层没有抓住机会,坐井观天、盲目自大、不思进取,以致闭关自守,被动挨打。犹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西方进行技术革新,创造出枪炮,而我们发明几百年后主要还在于制造鞭炮;西方借助于指南针进行航海,拓展海外殖民地,而我们主要用于观天象测算命,仍然几百年不变。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东方古国丧失了四次机会导致发展滞后。

第一次,人性的解放。欧洲黑暗漫长的中世纪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是对人文精神的回归和人性的解放,它借助于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唤醒人们的记忆,肯定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出现了如达芬奇、但丁、米开朗基罗、哥白尼、布洛诺、伽利略、莎士比亚等。同时,以发现新大陆,掠取海外更多资源为目的的航海兴起。与此同期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朝。他们在做什么呢?明初郑和七下南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但除了赏赐沿途小国显示富有及寻找建文帝外,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走后沿海在全面实行海禁却倭寇猖獗,军民在修固长城收缩战线,任性的太监在午门外打大臣屁股,血腥的锦衣卫在为追踪探听各级官员的隐私而罗织罪名,有的皇帝不是在豹房就是在游戏的路上,有的皇帝大部分时间不上朝不理政,虽有徐光启、袁崇焕等人但难扭转乾坤。

第二次,人的解放。十八、十九世纪是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对人类思想自由的新要求,是欧洲社会全面的创新,是人的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这时期出现了如孟德斯鸠、卢梭、霍布斯、康德、黑格尔等杰出人物,在经济领域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提出发展经济要靠市场经济——一只看不见的手。而这一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国。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清朝时期。虽有夸大的康乾盛世,但毫无人性的场面却层出不穷,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三藩之乱、大兴文字狱等,遑论编撰《四库全书》之名而行销毁众多古籍之实。有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在承德会见英国公使嘎玛尔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上竟然说出“野蛮人天生腿不能弯曲,免跪”的话,更不必说言必称“奴才”使整个朝代再也没有看见大臣在朝堂上有过尊严。既是人才的蜕变更是人性的泯灭,以致龚自珍发出“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叹。

第三次,工业革命。十九世纪中后期,欧美兴起技术革新之风,蒸汽机、电的发明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变革。汽车、火车、轮船、枪炮,加上基督教、天主教,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获取利润的手段。非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的海外殖民地越来越多,累计的财富越来越大。在远东,两个朝廷都在向西方学习,这就是清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当时清朝的实力远强于日本,在欧洲购买的船舰也多余日本,但洋务派官员基于“立国之道,尚礼义廉耻;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的狭隘政治目标,制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策略,也就是在不变更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制造先进武器的技术。而日本维新派自始就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从政治制度,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文化教育和生活习性学习西方。尽管中日两国在现代化初期处于相似的基础和起点,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完全不同。日本国力全面上升,国民素质跃升;清朝的国力则停滞不前,从一等强国堕落为三流末国。结果众多周知,在甲午海战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败于日本。中国权力集团自此失去了自我更新的机会,政治变革只好通过你死我活的暴力革命来完成,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血腥战乱。内战、分裂、外族入侵和瞎折腾,把中华民族折腾得体鳞伤,人类文明史上最关键的几十年,中国人在混乱中错过了。一群久称奴才惯了没有思想的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怎不败于在欧洲学习过的福泽渝吉、伊藤博文之辈呢!

第四次,后工业化。二战后,西方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所谓第三次浪潮(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迅速积累而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战败的日本齐头并进提升工业化水平超越欧洲国家而很快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的国家。历经战乱饱受忧患的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绩,氢弹、原子弹的发明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赶上超过欧美,但帝国主义的封锁,更主要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使中国又失去一次机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了让十亿中国人吃饱肚子,推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再度把中国推入现代化的门槛。改革开放使我国抓住了机遇,展开了一系列既有自己特色又同国际接轨的合作,融入到世界格局中。如技术引进、观念革新、深化改革、市场经济、加入WTO等重大变革。今天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总量已到世界第二。在这一轮的信息化革命中,我们抓住了机会,我们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勇于搏击,我们坚定,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还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40年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天,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而自豪,为我们所处的幸运时代而骄傲,为实现强国的目标而充满信心。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抓住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展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曾经拥有的自豪和辉煌,让制度更加完善、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有水平、人民更有获得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时代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们总是在不断探求着真理,使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我们的祖国就是在全中国人的努力下,成为世界第一大国。1978年,内战烽火刚刚平息,那撩人的战火似乎还在人们心中未被抹去。粮食也供不应求。到处是荒芜的土地,泥泞的道路,破烂的房屋。可是党在时刻关心人们的生活,于是开始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改革措施。开垦田地,增加人口,拓宽道路,修缮房屋,带领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了。中国也在科技上,军事上,外交上更加强大。中国科技更加发达,神五,神六,神七都相继发射并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还会发射一个小型空间站。中国在宇宙航天探索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中国航天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看那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结构鲜明独特;看那梦幻般的开幕式,宛如在仙境飞翔;再看那中国奥运健儿勇夺51金,象征着中国由“东亚病夫”变成了世界各国望而生畏的体育巨人。科技发达了,军事,外交也不甘落后。边境线上,军警林立,几步一哨。海防线上,航母,驱逐舰,远洋舰,战列舰严阵以待。使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国官员在外交方面从容不迫,镇定自若,使那些外国官员相形见拙,在世界外交史上占了一席之地。虽然中国在经济方面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成为让帝国主义国家闻风丧胆的世界强国。在这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香港,澳门也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里。东方雄狮的吼声响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人再也不会被被人称为东亚病夫,中国人站起来了!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中国越来越厉害了

回望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留在记忆里的,不应仅仅是排列整齐的数字,也不应仅仅是庄严肃穆的大事记,更应该是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更应该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与你一起打开共同的记忆之门——发掘已经被时间深埋的记忆,激活已经处于 休眠的记忆,整理像竹简一样散落的记忆,再把这些记忆的珍珠,用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红线串起,然后,我们共同收藏。我们将要收藏的这些人,不是伟人,甚至也不是名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我们将要讲述的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甚至是平淡无奇,但我们相信它们将会成为历史草稿的一部分。走过四十年的我们,虽然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记忆之根,早已“紧握在地下”,因为我们都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变化论文题目

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入手

人民日报出品——用生动可见的方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发展变化柱状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连续8年出台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地平均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每次平均增幅;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开始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和,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涨幅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但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长期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达倍;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

放大的天空

我是在**县的一条深沟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的。那是1977年秋天,所以,我心里的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1年。

我初中毕业没能被推荐上高中,便在那条深沟里劳动。那是一个果园,头顶只有簸箕大一块天。我一边劳动一边备考,默记数学公式,在心里给自己出作文题,天空似乎在一点一点放大。我只能报考中专,结果被县上的师范学校录取,一夜之间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名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正坐在师范学校的教室里。那段时间,我天天看报纸,偶尔抬头看看天,天空似乎真正换成新的了。

1980年春天,没满18岁的我,开始在老家所在的公社中心小学教书,月工资41元,订文学报刊花去三分之一,此外还要花掉一部分购买文学书籍。当然,我也花钱为自己缝制了一条喇叭裤。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何士光的《乡场上》,还有铁凝的《哦,香雪》。我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之余开始创作,然后把习作装进信封、寄给文学刊物。

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长辈,他要我谈谈对农村包产到户的看法。我跟他说,他也跟我说:大概我们会有好日子过了。

田间地头反倒安静些了,而从前总是充斥着那么多坚硬的喊叫。我在星期天帮家里种责任田。乡场上却一天比一天热闹,不断冒出来的“万元户”轮番亮相。一个学生家长半年前还穿着补疤衣服来求我给他的孩子减免学费,再见面时却已经穿上了呢子大衣。露天电影里有了爱情,甚至突然有了接吻,惊得女人们不敢抬头。我写的小说却没有起色,尽收到退稿信。直到1987年,我调到水边的一个小镇教书,终于在《青年作家》杂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县城里的文朋诗友和我一样兴奋,以跳一场舞来庆祝。

1989年夏天,我调到市报任编辑。报纸每一天都在完成对一方热土的书写,不断开列出改革开放的成绩清单。一句话新闻可能是盼望了40年而终于打通的一条道路,豆腐块消息可能是拔地而起的一片新城区,长篇通讯可能是一个县甩掉贫穷帽子之后露出的鲜活而生动的脸。一张照片,定格的是工厂生产线运转的节奏,或是稻子饱满灌浆的声音。一则广告,传达的是乡镇企业的焦灼或是农副产品的顾虑。副刊上那些精短的作品,则有着比我创作之初更多的理性。城市却是越来越感性了,干瘪的荒河滩一点一点丰满起来,新建的开发区甚至有几分媚态。我在一天一个样的城市游来荡去,然后坐下来开始我的文学书写。我不断发表作品,但这已不能让我兴奋,因为生活本身似乎每一天都让我兴奋不已。我把新闻采访得来的素材写成中篇小说,并获了奖。我在31岁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

**年夏天,我调入成都,从事文学创作及组织工作。从我的老家出发到达这座城市,**年前需要三天,我调来时需要一天半,而今半天足矣。今天,高速公路也渐渐甩开了关于盘山公路的记忆。蜀道,已经不再是难的代名词。我算是生活在大地方了,但一出门就迷路。过了10年,这座城市的大多数街道对我来说依然是陌生的。我舍近求远,出了两趟国门。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我在那条深沟里看天时想的却是此生能去一趟北京就好了。文学的世界更大,永远没有边界。我不敢懈怠,像农民一样笔耕,长篇小说《草房山》和《香车》相继出版。《草房山》让我重回乡下,《香车》则让我穿行在都市的车流中。事实上,我一直游走在城乡之间,哪一头都不敢轻慢。

成都平原的天空一望无垠,常常让我头晕目眩,我只得在心里让它变小,小得勉强能够罩住头顶。一双巨手把我从一条深沟里拽上来,我需要那块簸箕大的天空,来为我的**年做一个起点的标记。我的身份由学生而教师而编辑而作家变化着,但感恩的心一直没有变。我知道我的这点经历是平庸而微不足道的,但对一个准备在深沟里扎根一辈子的回乡青年来说,这无异于插翅飞上了蓝天。

这会儿,我站在坚实的大地上。

(篇二)

时间的坐标,人生的轨迹

单位举办“我与改革开放**周年”征文活动,自己刚好也有写点东西的冲动,提起笔,发现原来一手好字差点被电脑废了。很久没用笔来写东西了,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技术的普及,应该是改革开放**周年来最明显的变化之一了。调整思绪,时光倒转,穿过时空隧道,尘封已久的记忆片断又浮现眼前。

1978年,那时我才四岁,儿时的记忆不是那么的美好,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只让我深深记得,为了吃上一根三分钱的冰棍,与好多小伙伴一起去捡蜡烛头、牙膏皮换钱。嘴馋得实在顶不住时,便去菜地里摘辣椒,洗干净,去掉里面的籽,加点盐巴,放进嘴里嚼。现在想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记忆应该没有欺我。接下来的几年,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父母忙里忙外,干完农活就做些馒头、红糖包子挑到其他村去卖,换些米、钱回来,生活渐渐有所改善,82年盖了新瓦房。那年,弟弟出生了,家里的笑声也多了起来。还依稀记得奶奶曾经对我说过,几个兄弟姐妹中,带我最累最辛苦,哭得最多,十个月断奶,没有什么营养,有时候整晚上哭个不停,现在想想,估计是饿的。

1988年,我上初中了,学习成绩还不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那时候家里温饱问题虽然早就解决了,但想“奢侈”消费一下还是不大可能的。印象最深的是,整天穿着解放鞋的我非常羡慕一些同学脚上穿的白球鞋,高帮的,“酷毙了”(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几次请求父母买双给我,都被告知,穿白色的不吉利,不能买。第一次穿上白球鞋应该是两年后,我考上一所重点高中,离家住校,手头有了些许自主的零花钱,自己攒钱偷偷买了双高帮的白蓝相间的篮球鞋。穿上它时的感觉虽然没有记录下来,但我想肯定是非常OK的。

**年,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已经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攻读硕士学位,每个月有二百多元的生活补贴,不用花家里的钱了。父亲把大学期间给我汇款的收据全部收藏起来,有次暑假在家时,我把它们加了加,总共不到一万元。**年我弟上大学了,一年下来的各种费用就一万了。靠着种田、做点小生意的多年积蓄,父母不仅供我们兄妹几人念完了大学,还盖起了一幢三层的楼房,算是“奢侈”消费了一把。

**年,不知不觉,我已经在三明烟草工作了十个年头。这十年来,我和企业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改革、创新,让三明烟草充满生机和活力,严格规范使企业的发展后劲十足。企业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当我坐在八月的北京奥运赛场观看比赛时,听着“中国,加油”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今日之祖国,已经不是**年前的中国了,贫穷落后已成了过去式,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正用它的似火热情款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用它的非凡成就吸引着全球的目光。51枚金牌,100枚奖牌,多项世界纪录被打破,数字的背后是国力的强大、人民的幸福。

1978到**,短短**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滴,弹指一挥间。然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年,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年,在历史画卷上绘出了不朽的华彩篇章!在时间的坐标上,十数亿人的人生轨迹正印证着中国蓬勃发展的历史脚步!

(篇三)

学费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普通农村家庭,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神州大地时,正值上小学的年龄。那时学费是二块五毛钱,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起早贪黑一年结余的工分,加上爷爷奶奶长年累月积攒的压箱底的零花钱,总算凑出了我上学的书本费,至于一些零碎杂费,家里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将平日烧火做饭的木柴,一担担送到学校抵账,如果学校不要就先欠着。一个打满补丁的粗布书包里面,躺着不多几本课本,怕磨破书皮,我用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到期末,老师开始催缴学费,常常是期末了,仍欠着本学期的学杂费还不上,往年欠的就更指望不上去还了。令人担忧的是,还不上一欠再欠的学费,决定着下学期我失学与否……好在我没有失学。

一晃几年过去,转眼就升中学了。这时,田地已经分到户,中国百废待兴,农民的日子眼看着一天天好起来。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经济还是相当困难的。当时上初中的学费只有几十元,这对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来说,负担还是相当繁重的。大豆卖了,棉花卖了,肉猪卖了,可学费还是不够。父亲一咬牙,决定砍柴去卖为我交上学费。父亲砍柴要去几十里的大山深处,然后挑到十多里外的集镇上卖掉,而一百斤木柴才值一块多钱,为积攒我的学费,他付出了很多辛劳。

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我与同伴商量一起去山里砍柴。天还没有大亮,我带些干粮、拿着柴刀出发了。坎坎坷坷的山路走一程又一程,一块块木柴重如千斤,肩膀被扁担磨破了,全身的汗水挥雨如下,一阵阵火辣辣地疼痛。天渐渐黑了,林中不知名的鸟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我不禁加快了脚步,不小心闪进渠沟里,木柴散了一地,我的脚踝也扭伤了……同伴急得直哭。这时,父亲提着马灯找到了我们。第二天,我砍的木柴被父亲卖到镇上,一过磅有一百多斤,这对于十多岁还不够一米五身高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件事,特地为我免去了那个学期的部分学杂费。

得到父亲忽然逝去的消息,正是复习功课全力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家中的顶梁柱顿时消失。为了弟妹能够继续完成学业,我选择了辍学。就这样,我很快融入到90年代南下打工的滚滚浪潮……在辗转各地的流浪生涯中,我一边用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弟妹的学费,一边自学完成了中文课程。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弟妹也顺利考入国家提供学费的师范学院,不久即将加入到支持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志愿服务工作当中。

前不久,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从现在起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呢,以后你再也不用在邮局排队往家里汇钱寄学费了。我想,刚上小学的女儿,比起曾经的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啊!

(篇四)

《车眼看变化》

首先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我叫丁丁,是一辆汽车,我的个子不高,身材也不强壮,但是请不要歧视我们小排量哦。我今年10岁了,在为主人奉献的这10年里,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

以前,我一直把载我的主人走在家乡的泥路上当作最痛苦的事。因为那时家乡的路还是泥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每次在这条路上行走,我都得一蹦三跳,跌跌撞撞,如果不小心掉进“陷阱”里,就得费尽全身的力气才能爬出来。我那件崭新的红外套就是在这条路上被蹭破的,这条路还在我的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路面上随处可见的垃圾、家畜的粪便,每次出行,我的脸上,脚上都沾满了又臭又粘的淤泥、粪便。到了夏天就更可怕了,那些四处乱飞的蚊子、苍蝇严重影响我的视线,给我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和不安全。这种噩梦般的遭遇一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那一天……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家乡的经济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经济好了,乡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乡民们开始修路,植树,治理污染……

那条让我吃尽苦头的路现在已经被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所取代了,路边原本属于杂草的地盘,现在已经被花草树木彻底占领了,路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垃圾箱,在那些空地上,布满了美丽的鲜花,经常能看见蝴蝶、蜻蜓在那里“开舞会”,现在走在家乡的路上,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走在这美丽宽敞的大道上,看着沿途美丽的风景,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家乡的变化真大啊!

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篇五)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2018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40年回顾人生,日月如梭。我国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引领者。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中国自力更生的快速发展,是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改革开放成为“中国通过改变自身而影响世界”这一道理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已经走出多远。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使人类在“做梦”、“寻梦”、“追梦”的征途上正在从空想、梦想走向现实、变为现实。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

开放发展是观念、是体制、是格局。开放理念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开放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必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世界经济发展空间。******同志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开放的中国造福世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努力在扩大开放中同世界各国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使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紧相连、息息相通。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曾长期在世界发展中领先,尤其是在我国宋朝,科技发明创造走在世界前列。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有一百五十万人。一千年前中国的城市规模的超过二十万人口的有六个,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六个。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中国11世纪开始使用纸币,而欧洲17世纪后才开始使用纸币。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设施,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从《马可波罗游记》就能看到外国人对中国的崇拜,从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就能想到中国人的创新,更不要说遣隋使、遣唐使、遣宋使的记载。但由于后来的统治阶层没有抓住机会,坐井观天、盲目自大、不思进取,以致闭关自守,被动挨打。犹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西方进行技术革新,创造出枪炮,而我们发明几百年后主要还在于制造鞭炮;西方借助于指南针进行航海,拓展海外殖民地,而我们主要用于观天象测算命,仍然几百年不变。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东方古国丧失了四次机会导致发展滞后。

第一次,人性的解放。欧洲黑暗漫长的中世纪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是对人文精神的回归和人性的解放,它借助于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唤醒人们的记忆,肯定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出现了如达芬奇、但丁、米开朗基罗、哥白尼、布洛诺、伽利略、莎士比亚等。同时,以发现新大陆,掠取海外更多资源为目的的航海兴起。与此同期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朝。他们在做什么呢?明初郑和七下南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但除了赏赐沿途小国显示富有及寻找建文帝外,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走后沿海在全面实行海禁却倭寇猖獗,军民在修固长城收缩战线,任性的太监在午门外打大臣屁股,血腥的锦衣卫在为追踪探听各级官员的隐私而罗织罪名,有的皇帝不是在豹房就是在游戏的路上,有的皇帝大部分时间不上朝不理政,虽有徐光启、袁崇焕等人但难扭转乾坤。

第二次,人的解放。十八、十九世纪是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对人类思想自由的新要求,是欧洲社会全面的创新,是人的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这时期出现了如孟德斯鸠、卢梭、霍布斯、康德、黑格尔等杰出人物,在经济领域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提出发展经济要靠市场经济——一只看不见的手。而这一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国。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清朝时期。虽有夸大的康乾盛世,但毫无人性的场面却层出不穷,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三藩之乱、大兴文字狱等,遑论编撰《四库全书》之名而行销毁众多古籍之实。有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在承德会见英国公使嘎玛尔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上竟然说出“野蛮人天生腿不能弯曲,免跪”的话,更不必说言必称“奴才”使整个朝代再也没有看见大臣在朝堂上有过尊严。既是人才的蜕变更是人性的泯灭,以致龚自珍发出“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叹。

第三次,工业革命。十九世纪中后期,欧美兴起技术革新之风,蒸汽机、电的发明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变革。汽车、火车、轮船、枪炮,加上基督教、天主教,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获取利润的手段。非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的海外殖民地越来越多,累计的财富越来越大。在远东,两个朝廷都在向西方学习,这就是清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当时清朝的实力远强于日本,在欧洲购买的船舰也多余日本,但洋务派官员基于“立国之道,尚礼义廉耻;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的狭隘政治目标,制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策略,也就是在不变更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制造先进武器的技术。而日本维新派自始就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从政治制度,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文化教育和生活习性学习西方。尽管中日两国在现代化初期处于相似的基础和起点,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完全不同。日本国力全面上升,国民素质跃升;清朝的国力则停滞不前,从一等强国堕落为三流末国。结果众多周知,在甲午海战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败于日本。中国权力集团自此失去了自我更新的机会,政治变革只好通过你死我活的暴力革命来完成,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血腥战乱。内战、分裂、外族入侵和瞎折腾,把中华民族折腾得体鳞伤,人类文明史上最关键的几十年,中国人在混乱中错过了。一群久称奴才惯了没有思想的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怎不败于在欧洲学习过的福泽渝吉、伊藤博文之辈呢!

第四次,后工业化。二战后,西方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所谓第三次浪潮(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迅速积累而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战败的日本齐头并进提升工业化水平超越欧洲国家而很快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的国家。历经战乱饱受忧患的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绩,氢弹、原子弹的发明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赶上超过欧美,但帝国主义的封锁,更主要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使中国又失去一次机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了让十亿中国人吃饱肚子,推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再度把中国推入现代化的门槛。改革开放使我国抓住了机遇,展开了一系列既有自己特色又同国际接轨的合作,融入到世界格局中。如技术引进、观念革新、深化改革、市场经济、加入WTO等重大变革。今天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总量已到世界第二。在这一轮的信息化革命中,我们抓住了机会,我们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勇于搏击,我们坚定,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还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40年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天,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而自豪,为我们所处的幸运时代而骄傲,为实现强国的目标而充满信心。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抓住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展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曾经拥有的自豪和辉煌,让制度更加完善、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有水平、人民更有获得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时代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