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们先来说一下滴滴打车是怎样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并且被大众所接受逐渐适应的过程。滴滴打车2012年9月9日在北京上线同年的12月获得了A轮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融资,接下来滴滴打车继续优化软件简化注册流程并用现金流的方式向全国铺开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向用户发放优惠券的方式让公众逐步接受滴滴打车。
我们来说一下滴滴打车的优点:一、滴滴打车缩短了乘客和司机的距离,做出了一个乘客和司机紧密相连的O2O的闭环。二、颠覆了当前打车市场的格局,滴滴打车这个强而有力的对手的出现使得市场发生了改变为了不使乘客流失,出租车会针对这一现状做出相对的改变和政策的调整。这个竞争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我们的乘客,乘客将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更优惠的价格。三、改变了当前我们所说的打车难服务差价格高等乘客所反应出来的问题,乘客可以直接通过滴滴打车这个平台预约到司机,不用再站在马路边挥手等车,优化了乘客乘车体验。四、通过滴滴打车这个平台可以享受到各种不同的车型,便于乘客购买爱车时有选择。
其次我们来说一下滴滴打车的缺点:一、司机的技术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乘客的安全。二、司机的素质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乘客的安全。前段时间的新闻打滴滴打车的司机为了五星好评竟然做出威胁乘客的事情出来。
综上所述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都包含这优点和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滴滴打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优化了人们的出行体验,打破当前的格局。我相信每一个新兴事物都是处于一种上行的状态对于滴滴打车的缺点,滴滴打车的公司正在逐步的进行优化和升级,做出更适合市场更符合发展规律的滴滴打车。
我感觉那是这样的,滴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全新的出行的方式,滴滴的出现无疑是满足了大家对于出行的更加的便利的选择,但是我感觉那就是这样的,任何的事情的出现都会伴有着优点和缺点的。所以那,我们现在就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一下滴滴的优点和缺点。
首先那来说一下优点。第一点,那就是滴滴打车可以提供很准确的定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打车的方式。你可以在自己的住处就可以简单的打到车,而且你也不需要去等待,当滴滴的司机到了以后就会告诉你,你就可以上车了。这样的方式就减少了很多的时间的浪费,也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打车,也不用担心在上班高峰期的时候会堵车甚至是打不到车的情况的出现。
这样就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时候滴滴的出现真的是解决了我们很多的困难的。
第二点,就是滴滴提供了顺风车,这点其实也是很好的。因为现在打车还是很贵的,特别是大城市里面。要是天天打车的话,也会有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但是如果是做公交的话会浪费掉很多的时间,所以滴滴的顺风车就会字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上面做出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我感觉这样的想法的提出也是更大的程度上面相应了低碳环保这样的说法的,毕竟嘛,你自己打一个车也是打和别人一起也是一样的。那就和别人一起喽,不仅仅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减轻了你的经济负担还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机会。
第三点,就是我感觉不是滴滴本身的优势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的,至少是我感觉是就是滴滴的司机真的是都非常的有礼貌,会在你的旅途中为你提供更加的优质的服务,这是普通的出租侧司机做不到的。
但是任何的东西有好的一面就会有坏的一面,下面就来说一下滴滴的缺点第一点,就是我感觉现在的滴滴的价格真的是有点高的。
现在的滴滴不单单是需要收取用户路程数进行金额的计算还会有时间的费用。其实我感觉这样的就是不太好的,毕竟你收取了两种钱。这就是一种欺消费者的行为,至少我感觉是这样的。
最后那,希望滴滴可以带给我们用户更好的服务的体验,希望千帆过尽你可以做最初的那个你。
一、概述 1、体验环境 产品名称:滴滴出行 产品版本:v 设备型号:ipad mini2 操作系统:ISO 体验时间:2016-10-25 2、产品简介 2015年9月9日由“滴滴打车”更名而来。最初滴滴从打车出身,而后开始不断扩展形式,代驾、大巴、专车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出行方式。滴滴出行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3、产品定位 快捷、方便的打车应用。 二、需求分析 1、痛点: 1)乘客端——打车难: 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打车难 偏远地区打车难 恶劣天气、深夜打车难 打车等待时间不能保证 2)司机端——空驶率高: 接活方式以扫街为主,效率低,浪费油钱和精力 愿意接中长途和顺风车生意 选择性接单造成空驶现象 2、需求: 乘客端:提高出行舒适度、出行效率 司机端:接到合适的单,降低空驶率 三、用户分析 专车司机用户——中坚砥柱人群专车司机人群构成主要以中等收入水平的70、80后男性为主,大部分专车司机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及以上,拥有自己的私家车并多以兼职形式进行专车运营,呈现出工作职位稳定、看重家庭因素、渴望更多收入的社会中坚砥柱人群特征。 出租车司机用户——大龄高压人群出租车司机以男性从业者为主,多数已成家立业并过着居家生活,受教育水平较低且年龄分布明显偏大,收入高于地区平均水平,而相比专车司机与专车乘客收入明显偏低,生活压力更大,呈现出家庭责任重、生活压力大的大龄高压人群特征。 专车乘客——有钱任性精英阶层专车乘客中男女比例较为平均,主要以70、80后为主,未婚比例相比专车司机与出租车司机更高,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另外专车乘客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工作中高端职位较多,约租车服务出现之前专车乘客 自驾 和乘坐出租车比例较高,显示出高学历、高收入、高生活品质的精英特质。 四、产品结构图 将出行方式置于顶部的标签栏,方便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个人菜单栏、消息栏分别在左、右上角,将与产品核心功能无关的功能放置在其中,核心功能的内容占了屏幕近2/3的面积,突出了滴滴出行的核心功能。 五、核心功能分析: 置于顶部的标签栏,方便用户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地图上很直观地看到车辆数量、司机实时位置,需要等待的时间(很人性化,尊重用户的时间) 白色的小车表示快车,黄色的小车表示出租车(很符合出租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黄色也给人安全的感觉) 输入地址时,除了系统推荐,还会显示最近使用的地址,更加方便用户使用,满足“快速叫车”的目的。 1、快车 快车分:拼车、不拼车 点击图1中“+”,跳至图2,增加“出发时间、加小费”(可能考虑到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付小费的习惯,弱化了这个功能,也减少了司机额外收益,尤其是现在由于滴滴减少司机端补贴,“加小费”可以是除补贴之外能鼓励司机接单的按钮) 建议:小费只有0、10、20、30元四种选择,可以增加小额小费,降低用户给小费的门槛,也给用户更多选择 2、出租车 出租车按出行时间分:现在、预约 很人性化为用户设置了“自己乘车”、“为他人叫车”以及“捎话”选项 “捎话”除了罗列出可能会高频用到的标签,也给了用户自定义输入的选择,限制在20字以内,提供标签和限制字数,均降低用户输入的门槛,也方便司机快速阅读获取关键信息(考虑到司机驾驶的安全性,不宜阅读过多字数) 选择乘车人,除了用户自己需要叫车,有时候朋友没带手机、或者没安装滴滴等情况,选择“为他人叫车”则可以解决朋友需要叫车的需求。 界面中“自己叫车”是黑色字,“为他人叫车”是灰色字,但是点击这两个按钮,都会进入同一个页面(上图图2),只有再点击“自己乘车”才能完成用户给自己叫车这一步骤。 建议:当点击“自己乘车时”,卡片上移,直接在(上图图1)“自己乘车”下方显示用户信息,而当点击“为他人叫车”才跳至上图图2 点击“呼叫出租车”,出现确认叫车的提示框,而不是直接叫车,避免用户由于失误或者其他原因叫错车,因为这种原因取消叫车,用户则需要重新叫车,并支付取消费用,加大了操作和金钱成本,也会耽误司机。 “现在”选项中有“打表来接”,点击后,右下角“捎话”按钮显示为“3公里内打表接”,点击后跳至上图2,自定义输入框由系统键入“3公里内打表接”。 建议:将“捎话”换成“3公里内打表接”,很容易误导用户,建议在图1中“打表来接”直接换成“3公里内打表接” 选择“打表来接”后,点击“预约”,界面中“捎话”依旧换为“3公里内打表接”,如果要取消打表来接,操作是点击“现在-打表来接-预约”,即可进行预约操作 建议:在“预约”界面中加入“3公里内打表接”(至于为什么不是“打表来接”,原因在上一条) 2、顺风车 顺风车界面较之其他界面,略显繁杂,虽然发布行程属于核心功能,但是两个很瞩目的黄框横亘在白色为主的界面中央,很阻碍视线的流动 建议:将发布市内行程、跨城行程按钮放置于底部标签栏 对于大众而言,常用路线无非家、学校、公司,只有点击图中相反方向标志,才会出现出行时间,并且需要用户亲自输入路线名字 建议:路线名字推荐家、公司、学校,自定义输入,上下滑动即可 查找同路人页面,只有上下班时间,如果用户需要更改出行路线,至少需要4步操作到达“添加常用路线”,还不计返回继续查找的步骤 建议:在查找同路人页面,添加输入地址的按钮 一般人们会搭信任的人的顺风车,所以信任值这个功能对用户很重要,可以看到滴滴在这方面做的努力有: 1)寻找车主时,可以按男性、女性优先进行筛选(但也有未完善性别等个人信息的情况,需要加强引导用户完善个人信息) 2)查看对方顺风车主页,可以看到认证信息、信任值、评价,黑名单功能(不清楚用户、司机双方给对方评论是否公正,建议滴滴建立双向评论机制,防止恶意或者刷好评) 4、其他 1)专车 依旧分“现在”、“预约”,增加了“接送机” 黑色小车代表专车,给人高端、商务的感觉 2)代驾 针对用户自己无法驾车的情况,如酒后、长途行驶,或商务出行等,通过地图可以直观看到附近代驾司机所处的位置,代驾司机图标是戴着白手套手握着方向盘,戴着工号牌、面容略带微笑的男士,给人一种值得信任的感觉。 分“日常代驾”、“包司机”,包司机选项又分市内、跨城,并且有出发时间、服务时长选择 3)试驾 车辆销售过程中,厂商(营销不透明、反馈数据少)、营销上(成本高、车辆少)、用户(预约慢、出行难、时间短、体验差)三方需求存在很大的缝隙。 试驾能够让乘客在车主的陪同下驾驶车辆,与车主交谈,了解车的性能。不同于滴滴体系中传统的司乘关系,试驾增加了车的角色,车主和乘客基于某款车建立关系。 4)公交 系统会根据距离用户最近的公交站,在底部显示经过此站台的公交车,会有动态的雷达状标志提示到站还有几分钟 点击底部“磨子桥站”,会跳至显示此辆公交的详细信息(用户一般会点击“34路”,不容易想到点击站台去查看公交的详细信息,可能是考虑到每点击一路车,卡片显示的是到站还有几分钟,再点击车,也许会造成误导) 很人性化标识出地铁换乘点,并且不止显示一辆102路的信息(当用户错过第一辆时,方便用户根据第二辆到站时间,判断是否选择其他出行方式,或是继续等待) “纠错”按钮,考虑到了公交线路有时会有变动,或者线路统计错误等原因,另一方面也让用户有参与感。(想吐槽下粗糙的红包图案) 5)租车 限购又限号、打车难、养车贵……有用车需求的群体部分转向租车方式。艾瑞网研究数据显示,租车软件的用户需求按照用车目的可分为旅游租车、商务租车和日常租车;按照租车地点可分为异地租车和当地租车。六、关于滴滴的一些思考 滴滴出行界面采用橘色白色搭配,核心功能占去2/3的屏幕,次要功能放在左、右上角,引导用户始终聚焦在打车的核心操作,操作界面流畅、美好,学习成本低。 滴滴出行作为一款生活类APP,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改变,从滴滴试驾作为“线上4S店”在售车流程方面的商业试水,可以猜测根据使用场景,未来滴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旅游、医疗等方面的扩展。但最近滴滴出行给乘客的折扣、给司机的补贴越来越少,很大程度减少了两端用户的使用频率,加之用户对互联网专车出行的安全性持有怀疑,亟待于在鼓励两端用户使用,以及增加安全性和信任感方面做努力。
写在前面: 打车存在排队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供需失衡,关于宏观方面的供需方面的问题暂且不论,这里只讨论排队流程发生时的流程处理。 无论是线上排队系统还是线下排队系统, 排队系统的基本结构由四个部分构成:来到过程 (输入) , 服务时间, 服务窗口和排队规则【1】。 针对排队系统的改良,实质就是对四个部分体验的优化。 图:排队模型 1.来到过程 基本描述:针对乘车模型,来到过程实质是乘车用户发起乘车请求的过程。排队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短时间内某区域的乘车需求和车辆供给不足造成的。 解决方案: 司机端:提前引导聚集,缓解供需失衡:根绝大数据预测某时间在某区域的周期性突发请求(如商业中心电影散场、文艺中心集会闭幕等),在一定时间阈值内引导司机获取这些区域的订单,增加该区域的司机数量。 乘客端:鼓励用户非高峰到达;提醒用户可能存在的高峰打车问题,引导用户提前预订车辆; 2.服务时间 基本描述:排队系统的服务时间在乘车模型中可以分为3大部分:1请求发起到司机相应的时间;2司机接单到抵达乘客上车地点的时间;3司机载客到乘客目的地的时间。 图:滴滴排队服务时间 解决方案:由于接泊时间和载客时间是非排队过程也存在体验,而针对这两部分的优化也存在很多(如在乘车过程中提供视听服务、零食周边等),故不详细讨论,只针对第三部分的时间。 乘车请求发起到司机响应阶段,用户的客户端页面主要包含三个核心元素:1前方等待人数;2预计等待时间;3已等待时间。界面虽然高效,但给用户深深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性。 建议采用多项目策略【2】 ,在总服务时间不变情况下,通过提供交叉服务,摊薄某项目服务时间,缓解过长等待的焦虑情绪,提高用户满意度。多项目策略可优化等待界面,根绝用户等待时间提供诸如短视频等娱乐属性服务。 建议构建用户的焦虑模型 ,用户对于时间的忍耐度存在差异,根绝忍耐的极限,对于预测的等待时间进行小范围调整(大范围调整涉嫌欺诈),增加用户耐受以及等待过程中的沉没成本,降低用户取消订单率。 3.服务窗口 基本描述:滴滴的服务窗口目前可以分为快车、专车、顺风车、出租车、公交、单车等。关于窗口的主要属性包括1.平均排队人数;2平均等待时间;3.平均服务人数;4顾客耐受时间;5数量;6窗口的串并联属性【3】。 图:滴滴出行目前存在的服务窗口 解决方案:1.打车方式并联,提高效率:提供用户多方式打车并行的功能,在用户对于价格敏感度不高的情况下,打包使用用户可接受的打车方式,减少订单等待时间。2.多打车方式信息显示,告知用户期望了解的信息,让用户进行价格、时间的评估,方便用户选择打车方式。3.应急服务窗口推荐:对于目的地距离较近的顾客,联动单车服务,推荐进行单车出行;对于某区域定时定量定线路的情况,衡量产出收益,提供大巴等载客量较大的高效率出行工具;针对某区域时间路线重叠的顾客,提供非常规状态下的拼车建议(平时由于私密性不愿意的拼车的顾客,当前因为从同一区域到另外相近目的地的用户,很大概率存在社会联系,会降低拒绝拼车的心理门槛)。 4.排队规则 基本描述:滴滴的排队规则之前存在加价系统而被谴责,目前采用的先到先服务的基本原则。 解决方案:由于加价插队这种非友好操作不可实现,可以为愿意拿钱换时间的用户进行差异化服务,为他们提供调度车,通过增加调度费用,在可接受的等待时间内,从其他区域调度车辆进行载客服务。 末尾奉上脑图: 图:排队解决方案-脑图 参考文献: [1]王兴贵,焦争昌.基于排队论的银行排队问题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58-60. [2]魏仁干.基于顾客满意的多项目排队问题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25(04):56-59+68. [3]王莹.排队论模型求解就医排队问题[J].科技资讯,2010(17):238-239.
7月4日,“滴滴出行”APP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国家网信办通知要求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APP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越界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无论应该收集的用户信息,还是不应该收集的个人信息,都想全部收集到,并且,还使用收集到的信息,侵害用户权益“大数据杀熟”,甚至损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够容忍的。 简单的孤立的信息单元,并不会有什么危害;但是,一旦利用互联网把孤立的信息连接起来,这些孤立的信息的价值能够无限地放大; 一张详细的全国道路地图,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看到;即使是现代,绘制一张详细的全国道路地图,也是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得到;然而,一个覆盖全国的打车出行公司,随时可以从数据后台拉出一张详细的动态的全国道路地图,并且,能够叠加历年数据,把即使已经荒废的道路都能标出来。 或许我们并不能想到其中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在战争剧中能够看到,敌军被长途奔袭,之所以能奔袭成功,是因为当地人指了一条山间小道的剧情; 但是,在一张详细的动态的可叠加的地图面前,这些道路将无从隐藏,也不再需要当地人的向导指路。 现在,这样一家打车出行,掌控在一个私人企业的手中,会不会有信息泄露的风险呢? 或许企业家会坚守底线,不会主动泄露,拿去做一些非法交易; 但是,资本无国界,唯利是从; 所以,不得不防,安全的警钟需要长鸣; 或许不止一个互联网出行行业,其他行业,是否也需要以此为鉴; 非要拿头去撞由千万中华儿女筑起的钢铁长城,必然是要头破血流,必然是要失败;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经济金融类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选择:1、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2、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3、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改革4、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5、金融中介理论和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6、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7、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考8、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制度研究9、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10、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我国之借鉴
题目不统一,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拟定。
为明确网约车经营服务的安全要求,提升平台运营质量,滴滴出行近日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属企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发布了《滴滴网约车安全标准》,涵盖滴滴在安全责任制、驾驶员与车辆管理、安全响应处置、隐患治理与风险管控、安全绩效管理等各方面的详细要求,共包含96项条款和19项安全制度。
滴滴出行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滴滴网约车安全标准》
目前,对于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国家层面及行业层面均未制定专门的安全标准,滴滴制定的企业标准,属于网约车乃至整个出租车行业内的首个安全标准。
此前,滴滴首席安全官侯景雷表示,安全标准是滴滴在安全方面的重点工作之一。他说:“建立网约车行业安全标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旦做成,绝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那是一种‘时代的使命感’。”
据悉,滴滴网约车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采取四级架构:以安全标准作为统领、以安全制度作为依据、以安全流程作为载体、以安全规程作为保证,确保安全工作贯彻落实不变形、不走样。
滴滴出行发布《滴滴网约车安全标准》
滴滴制定网约车安全标准,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完善新业态标准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制定企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据了解,滴滴发布行业领先的网约车安全标准,展现着平台维护乘客和司机出行安全的初心,有助于推动网络预约出租车安全方面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落地及完善,进而促进行业整体安全水平的提升。
一直以来,滴滴高度重视保障乘客和司机的安全。2019年,滴滴预计网约车安全投入将超过20亿元。截至2019年7月,滴滴安全工作团队已扩充至2548人,梳理、查找、整治103个安全隐患。
此外,今年以来,滴滴还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安全透明化,公示安全运营情况,听取公众意见、建议以及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其中包括举办安全媒体开放日、发布《2019第一季度车内冲突安全透明度报告》《2019上半年滴滴与警方共筑安全六项进展》和《2019年一季度滴滴协助寻找失联用户数据透明度报告》,并就安全议题先后发起了9次公众评议。
文章来源网络
滴滴公司被罚款亿,侵犯用户的隐私信息,严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在2015年滴滴就通过打车信息推演出国家各部委的工作情况,由此推测国家重要部门的关键数据,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全来说,可谓是致命的背刺!
滴滴的第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第二大股东是美国优步,此外在董事当中,还有一位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美国人,曾经是美国的军官,2020年就曾要求滴滴公司把数据交由美国检查,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是国家安全不容破坏!
滴滴公司的行为已经触碰了绝对的红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恶意收集我国基础信息,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情节极其严重,让所有人在滴滴面前毫无隐私可言,一些政府要员、科研人员、军人亲属也都在使用滴滴,这已经不仅仅是侵犯个人隐私,更是危害国家安全!
滴滴在运行过程中存在16项严重违法事实,收集用户截图信息、剪切板信息、人脸识别、年龄工作、家庭住址、单位地址等等,真的是细思极恐,凡是手机里的信息都被过度收集,这不仅仅适用于滴滴程序,而是有着更为不可告人的目的,早已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层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滴滴公司也不断壮大,在长达七年的时间中,我们国家上亿人的海量出行数据全部处于透明的状态,国家的街景、数据测绘对滴滴来说一览无余,就相当于在街道上安装了无数个摄像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透明,处于别人的监管之中!
对滴滴程序的通报中也严厉地指出网络安全审查发现滴滴公司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以及拒不履行监管部门的明确要求,阳奉阴违恶意逃避监管,早已经不是一家合法运营的公司,让国家的国民个人信息和基础数据信息处在危险的边缘!
滴滴公司的运行显然不仅仅是一家商业公司的目的,在责令其整改的情况下,仍未进行全面深入改正,已经严重危害到了国家安全,置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于不顾,给国家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隐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即使是在虚拟世界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企业也要尽职尽责,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恶意损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面临的话就是说是有更多的人去做这些车,那么作为出租车等等的话,就可能对他们有一定的一些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捋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6月10日(北京时间),我国第一部关于数据安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公布,并将于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
6月10日(美国时间),滴滴正式向美国证券委员会(SEC)递交招股书,计划以DIDI为股票代码,申请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美东时间6月29日(北京时间6月30日00:45分),滴滴在美国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40亿美元,当时大部分国人都在睡梦中。美东时间6月30日早(北京时间6月30日晚)滴滴的股票在纽交所开始交易。而这时国内相关部门都在喜迎百年华诞,全国人民都在聚焦北京。
别的公司上市都非常高调,又是敲钟又是开新闻发布会又是邀请全球媒体宣传,都恨不得抢占所有媒体头条和热搜榜。而滴滴上市则极为低调,没有任何庆祝,没有任何软文宣传,甚至连最基本的敲钟仪式都省了,公司管理层和投资人连朋友圈都没发。滴滴上市不仅低调,还借助盛大节日的掩护。全国人民沉浸在激动而热烈的情绪之中,媒体都在报道党的百年华诞。
7月2日,国家网信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国家网信办的公告还说,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停止了滴滴出行的新用户注册功能。这个“扩大”两字就很传神了,因为防范的是扩大而不是风险,说明风险已经发生了,叫停只是亡羊补牢。
7月4日,审查结果出来了,说是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并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需要注意的是,网信办进行安全审查的依据是《国家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对应的分风险不仅仅是用户信息泄漏的风险,更威胁到了国家安全。
滴滴收集个人信息是众所周知的,在滴滴面前,我们都像是透明人,你去了哪里,滴滴上都有记录,而滴滴收集的信息,还远不止这些。按照滴滴的《个人信息保护及隐私政策》,其中定义的个人信息范围大到令人不寒而栗:包括用户密码、身份证号码、面目识别特征,银行卡号等等。
等于说是滴滴掌握了你的一切信息,基本上可以把你进行精准地画像,直接通过大数据杀熟,或者把你的数据卖给商家,最大程度开发你的商业价值。对于升斗小民,我们的个人信息不值钱,但是数亿人的信息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宝藏,也可以成为某些国家获取中国情报的重要途径。滴滴掌握的交通大数据,是可以用来判断中国现在的交通便利节点,以及人口产业集聚区的,即使只是审计报告、财报附。
滴滴在美国上市很可能有如下情况:第一,从事敏感职业的用户,他们的信息存在暴露的风险;第二,中国人的整体信息泄露;第二,国家的地理地图数据,受到严重威胁。没有在美国上市,国内数据也被禁止出境,也在政府的监管范围之内,危害可能还没那么大。但是在美国上市之后,性质就变了。
2020年12月,特朗普签署了《外资公司问责法》。不光要求公司不受中国政府控制,还要求在美上市公司披露机密信息,同时美国政府还要审核。
公司一旦在美国上市,就需要严格遵守美国所有制裁和实体清单制度,不说变成美国的二鬼子企业,也差不多了。所以一个主营业务在中国的企业,恬着脸逆势到美国上市,也是够够的了,行为已经表明了立场,故意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非故意地出卖国内信息,都是合乎逻辑的。美国一边要求企业摆脱中国的控制,一边却在给企业安插一些奇怪的人士。
滴滴赴美上市,相当于给美国递刀子。因为既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对美国也没什么威胁,反而可能成为刺探中国情报的利器。美国人既可以通过官方审查,要求滴滴提供数据,也可以通过情报人员渗透,或者通过滴滴采购特种设备,秘密窃取数据。滴滴除了收集个人信息和数据,还收集中国道路的实景信息。每一个挂靠到滴滴旗下汽车,都在义务地为滴滴收集道路以及街景信息。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怀好意的人,却正在想方设法,利用各种人为或技术手段,窃取关键情报,从这个角度,滴滴必须在政府的严格管控之下。
最后总结:在美国不断敌视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加强在美上市企业的互联网安全审查监管,守护好数据主权和信息主权,最终是为了守护国家安全。
你给改成创造不同的阶段面临的风险是什么?滴滴打车创业其实刚开始也一直很好,后期就是出现了一些事故问题。
写在前面: 打车存在排队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供需失衡,关于宏观方面的供需方面的问题暂且不论,这里只讨论排队流程发生时的流程处理。 无论是线上排队系统还是线下排队系统, 排队系统的基本结构由四个部分构成:来到过程 (输入) , 服务时间, 服务窗口和排队规则【1】。 针对排队系统的改良,实质就是对四个部分体验的优化。 图:排队模型 1.来到过程 基本描述:针对乘车模型,来到过程实质是乘车用户发起乘车请求的过程。排队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短时间内某区域的乘车需求和车辆供给不足造成的。 解决方案: 司机端:提前引导聚集,缓解供需失衡:根绝大数据预测某时间在某区域的周期性突发请求(如商业中心电影散场、文艺中心集会闭幕等),在一定时间阈值内引导司机获取这些区域的订单,增加该区域的司机数量。 乘客端:鼓励用户非高峰到达;提醒用户可能存在的高峰打车问题,引导用户提前预订车辆; 2.服务时间 基本描述:排队系统的服务时间在乘车模型中可以分为3大部分:1请求发起到司机相应的时间;2司机接单到抵达乘客上车地点的时间;3司机载客到乘客目的地的时间。 图:滴滴排队服务时间 解决方案:由于接泊时间和载客时间是非排队过程也存在体验,而针对这两部分的优化也存在很多(如在乘车过程中提供视听服务、零食周边等),故不详细讨论,只针对第三部分的时间。 乘车请求发起到司机响应阶段,用户的客户端页面主要包含三个核心元素:1前方等待人数;2预计等待时间;3已等待时间。界面虽然高效,但给用户深深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性。 建议采用多项目策略【2】 ,在总服务时间不变情况下,通过提供交叉服务,摊薄某项目服务时间,缓解过长等待的焦虑情绪,提高用户满意度。多项目策略可优化等待界面,根绝用户等待时间提供诸如短视频等娱乐属性服务。 建议构建用户的焦虑模型 ,用户对于时间的忍耐度存在差异,根绝忍耐的极限,对于预测的等待时间进行小范围调整(大范围调整涉嫌欺诈),增加用户耐受以及等待过程中的沉没成本,降低用户取消订单率。 3.服务窗口 基本描述:滴滴的服务窗口目前可以分为快车、专车、顺风车、出租车、公交、单车等。关于窗口的主要属性包括1.平均排队人数;2平均等待时间;3.平均服务人数;4顾客耐受时间;5数量;6窗口的串并联属性【3】。 图:滴滴出行目前存在的服务窗口 解决方案:1.打车方式并联,提高效率:提供用户多方式打车并行的功能,在用户对于价格敏感度不高的情况下,打包使用用户可接受的打车方式,减少订单等待时间。2.多打车方式信息显示,告知用户期望了解的信息,让用户进行价格、时间的评估,方便用户选择打车方式。3.应急服务窗口推荐:对于目的地距离较近的顾客,联动单车服务,推荐进行单车出行;对于某区域定时定量定线路的情况,衡量产出收益,提供大巴等载客量较大的高效率出行工具;针对某区域时间路线重叠的顾客,提供非常规状态下的拼车建议(平时由于私密性不愿意的拼车的顾客,当前因为从同一区域到另外相近目的地的用户,很大概率存在社会联系,会降低拒绝拼车的心理门槛)。 4.排队规则 基本描述:滴滴的排队规则之前存在加价系统而被谴责,目前采用的先到先服务的基本原则。 解决方案:由于加价插队这种非友好操作不可实现,可以为愿意拿钱换时间的用户进行差异化服务,为他们提供调度车,通过增加调度费用,在可接受的等待时间内,从其他区域调度车辆进行载客服务。 末尾奉上脑图: 图:排队解决方案-脑图 参考文献: [1]王兴贵,焦争昌.基于排队论的银行排队问题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58-60. [2]魏仁干.基于顾客满意的多项目排队问题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25(04):56-59+68. [3]王莹.排队论模型求解就医排队问题[J].科技资讯,2010(17):238-239.
开题报告、初稿,能指导你一下的。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来阐发,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接受或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和写作这种文体。
一、概述 1、体验环境 产品名称:滴滴出行 产品版本:v 设备型号:ipad mini2 操作系统:ISO 体验时间:2016-10-25 2、产品简介 2015年9月9日由“滴滴打车”更名而来。最初滴滴从打车出身,而后开始不断扩展形式,代驾、大巴、专车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出行方式。滴滴出行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3、产品定位 快捷、方便的打车应用。 二、需求分析 1、痛点: 1)乘客端——打车难: 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打车难 偏远地区打车难 恶劣天气、深夜打车难 打车等待时间不能保证 2)司机端——空驶率高: 接活方式以扫街为主,效率低,浪费油钱和精力 愿意接中长途和顺风车生意 选择性接单造成空驶现象 2、需求: 乘客端:提高出行舒适度、出行效率 司机端:接到合适的单,降低空驶率 三、用户分析 专车司机用户——中坚砥柱人群专车司机人群构成主要以中等收入水平的70、80后男性为主,大部分专车司机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及以上,拥有自己的私家车并多以兼职形式进行专车运营,呈现出工作职位稳定、看重家庭因素、渴望更多收入的社会中坚砥柱人群特征。 出租车司机用户——大龄高压人群出租车司机以男性从业者为主,多数已成家立业并过着居家生活,受教育水平较低且年龄分布明显偏大,收入高于地区平均水平,而相比专车司机与专车乘客收入明显偏低,生活压力更大,呈现出家庭责任重、生活压力大的大龄高压人群特征。 专车乘客——有钱任性精英阶层专车乘客中男女比例较为平均,主要以70、80后为主,未婚比例相比专车司机与出租车司机更高,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另外专车乘客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工作中高端职位较多,约租车服务出现之前专车乘客 自驾 和乘坐出租车比例较高,显示出高学历、高收入、高生活品质的精英特质。 四、产品结构图 将出行方式置于顶部的标签栏,方便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个人菜单栏、消息栏分别在左、右上角,将与产品核心功能无关的功能放置在其中,核心功能的内容占了屏幕近2/3的面积,突出了滴滴出行的核心功能。 五、核心功能分析: 置于顶部的标签栏,方便用户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地图上很直观地看到车辆数量、司机实时位置,需要等待的时间(很人性化,尊重用户的时间) 白色的小车表示快车,黄色的小车表示出租车(很符合出租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黄色也给人安全的感觉) 输入地址时,除了系统推荐,还会显示最近使用的地址,更加方便用户使用,满足“快速叫车”的目的。 1、快车 快车分:拼车、不拼车 点击图1中“+”,跳至图2,增加“出发时间、加小费”(可能考虑到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付小费的习惯,弱化了这个功能,也减少了司机额外收益,尤其是现在由于滴滴减少司机端补贴,“加小费”可以是除补贴之外能鼓励司机接单的按钮) 建议:小费只有0、10、20、30元四种选择,可以增加小额小费,降低用户给小费的门槛,也给用户更多选择 2、出租车 出租车按出行时间分:现在、预约 很人性化为用户设置了“自己乘车”、“为他人叫车”以及“捎话”选项 “捎话”除了罗列出可能会高频用到的标签,也给了用户自定义输入的选择,限制在20字以内,提供标签和限制字数,均降低用户输入的门槛,也方便司机快速阅读获取关键信息(考虑到司机驾驶的安全性,不宜阅读过多字数) 选择乘车人,除了用户自己需要叫车,有时候朋友没带手机、或者没安装滴滴等情况,选择“为他人叫车”则可以解决朋友需要叫车的需求。 界面中“自己叫车”是黑色字,“为他人叫车”是灰色字,但是点击这两个按钮,都会进入同一个页面(上图图2),只有再点击“自己乘车”才能完成用户给自己叫车这一步骤。 建议:当点击“自己乘车时”,卡片上移,直接在(上图图1)“自己乘车”下方显示用户信息,而当点击“为他人叫车”才跳至上图图2 点击“呼叫出租车”,出现确认叫车的提示框,而不是直接叫车,避免用户由于失误或者其他原因叫错车,因为这种原因取消叫车,用户则需要重新叫车,并支付取消费用,加大了操作和金钱成本,也会耽误司机。 “现在”选项中有“打表来接”,点击后,右下角“捎话”按钮显示为“3公里内打表接”,点击后跳至上图2,自定义输入框由系统键入“3公里内打表接”。 建议:将“捎话”换成“3公里内打表接”,很容易误导用户,建议在图1中“打表来接”直接换成“3公里内打表接” 选择“打表来接”后,点击“预约”,界面中“捎话”依旧换为“3公里内打表接”,如果要取消打表来接,操作是点击“现在-打表来接-预约”,即可进行预约操作 建议:在“预约”界面中加入“3公里内打表接”(至于为什么不是“打表来接”,原因在上一条) 2、顺风车 顺风车界面较之其他界面,略显繁杂,虽然发布行程属于核心功能,但是两个很瞩目的黄框横亘在白色为主的界面中央,很阻碍视线的流动 建议:将发布市内行程、跨城行程按钮放置于底部标签栏 对于大众而言,常用路线无非家、学校、公司,只有点击图中相反方向标志,才会出现出行时间,并且需要用户亲自输入路线名字 建议:路线名字推荐家、公司、学校,自定义输入,上下滑动即可 查找同路人页面,只有上下班时间,如果用户需要更改出行路线,至少需要4步操作到达“添加常用路线”,还不计返回继续查找的步骤 建议:在查找同路人页面,添加输入地址的按钮 一般人们会搭信任的人的顺风车,所以信任值这个功能对用户很重要,可以看到滴滴在这方面做的努力有: 1)寻找车主时,可以按男性、女性优先进行筛选(但也有未完善性别等个人信息的情况,需要加强引导用户完善个人信息) 2)查看对方顺风车主页,可以看到认证信息、信任值、评价,黑名单功能(不清楚用户、司机双方给对方评论是否公正,建议滴滴建立双向评论机制,防止恶意或者刷好评) 4、其他 1)专车 依旧分“现在”、“预约”,增加了“接送机” 黑色小车代表专车,给人高端、商务的感觉 2)代驾 针对用户自己无法驾车的情况,如酒后、长途行驶,或商务出行等,通过地图可以直观看到附近代驾司机所处的位置,代驾司机图标是戴着白手套手握着方向盘,戴着工号牌、面容略带微笑的男士,给人一种值得信任的感觉。 分“日常代驾”、“包司机”,包司机选项又分市内、跨城,并且有出发时间、服务时长选择 3)试驾 车辆销售过程中,厂商(营销不透明、反馈数据少)、营销上(成本高、车辆少)、用户(预约慢、出行难、时间短、体验差)三方需求存在很大的缝隙。 试驾能够让乘客在车主的陪同下驾驶车辆,与车主交谈,了解车的性能。不同于滴滴体系中传统的司乘关系,试驾增加了车的角色,车主和乘客基于某款车建立关系。 4)公交 系统会根据距离用户最近的公交站,在底部显示经过此站台的公交车,会有动态的雷达状标志提示到站还有几分钟 点击底部“磨子桥站”,会跳至显示此辆公交的详细信息(用户一般会点击“34路”,不容易想到点击站台去查看公交的详细信息,可能是考虑到每点击一路车,卡片显示的是到站还有几分钟,再点击车,也许会造成误导) 很人性化标识出地铁换乘点,并且不止显示一辆102路的信息(当用户错过第一辆时,方便用户根据第二辆到站时间,判断是否选择其他出行方式,或是继续等待) “纠错”按钮,考虑到了公交线路有时会有变动,或者线路统计错误等原因,另一方面也让用户有参与感。(想吐槽下粗糙的红包图案) 5)租车 限购又限号、打车难、养车贵……有用车需求的群体部分转向租车方式。艾瑞网研究数据显示,租车软件的用户需求按照用车目的可分为旅游租车、商务租车和日常租车;按照租车地点可分为异地租车和当地租车。六、关于滴滴的一些思考 滴滴出行界面采用橘色白色搭配,核心功能占去2/3的屏幕,次要功能放在左、右上角,引导用户始终聚焦在打车的核心操作,操作界面流畅、美好,学习成本低。 滴滴出行作为一款生活类APP,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改变,从滴滴试驾作为“线上4S店”在售车流程方面的商业试水,可以猜测根据使用场景,未来滴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旅游、医疗等方面的扩展。但最近滴滴出行给乘客的折扣、给司机的补贴越来越少,很大程度减少了两端用户的使用频率,加之用户对互联网专车出行的安全性持有怀疑,亟待于在鼓励两端用户使用,以及增加安全性和信任感方面做努力。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
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
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滴滴很年轻,不但创业者年轻,团队平均年龄也才只有27岁。滴滴创业前在该行业几无任何积累,从资源、关系、能力三个维度去看,前两者几乎是零起点。从滴滴的核心创业者、管理者身上,你可以感觉到他们既无所畏惧,又有机敏的独立思考能力,过人的战略思维和跨界洞察能力;他们认定目标,则义无反顾,既百折不挠,执行力极致、坚韧,又至柔若水,充满耐心。他们在迷雾中求解方向,在不确定性中找寻确定性的线索。重新定义创业与成长:入口与流量:敏锐洞察,极致执行滴滴在衣食住行中找到互联网改造出行的缺口,以出租车打车痛点契入,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移动终端平民化的机会窗口,顺应消费者主权的潮流,让用户驱动,求解出行难题,对出行平台商业逻辑进行了创造性塑造。文化驱动融合对于一家新生公司而言,没有文化的包容性,没有对协同的体认,没有对试错纠错的开放,没有开放生态、随时归零的心态,没有心存敬畏和对诚信的尊崇,滴滴不可能迅速崛起,合并也不可能达成,融合更不可能如此平滑发生。“简单、开放、激情,独立思考、极致执行、拥抱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协同的力量。梦想驱动协同滴滴讲梦想不是灌心灵鸡汤,而是刻画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血液中、行为上,共同的梦想让每一个小桔人(滴滴内部对员工的称呼----编者注)认同解决出行痛点的价值,为自己和团队骄傲,让每一个小桔人感受到推动变革的力量也可以来自于自己。强不确定性下的动态决策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如履薄冰,要求反应速度之快超乎一般管理者想象。滴滴近四年来面对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可能是很多创业公司一辈子也不会遇到的。市场教育、冷启动、残酷竞争、监管控制、内部发展、出租车司机的不理解;特别是出租车等出行领域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相关者复杂、协调难度极高,且没有对等的话语权。状况丛出,导致管理团队随时要面对新的问题。让危机感和敬畏心无处不在身处逆境的滴滴人呈现出初创企业罕见的积极、达观;获得资本市场追捧他们一直没有放下敬畏心,反倒一直在强化危机感。他们有大家难以想见的坚韧,他们经常被监管撕裂伤口,经常被对手撕裂伤口,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有撕裂自己伤口的勇气。滴滴的“照镜子”文化,就是在内部会议上“把伤口撕开,让你看到血淋淋的肉”。“太阳花”项目就是展开用户体验竞赛与对抗,“失败者”要打扫厕所或者裸跑。夹缝中逆势向上一场战役、一个管理办法出台、一次安全事故或者资金链条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滴滴的“突然死亡”。九死一生的滴滴逆商超群,也打造了一支战场上高耐压、强执行、坚毅前行的铁军,才有了喘息的机会。程维是无可救药的军事迷,他最多的比喻是战役、战争;从文质彬彬的深度机器学习专家何晓飞的语言中也能听到这样的战略观。的确,他们打造了一支战场上高耐压、强执行、坚毅前行的铁军:面对垄断,敢于亮剑;面对对手,敢于亮剑;面对巨头,敢于亮剑。重新定义出行重新定义“互联网+交通”“互联网+”与城市交通的融合,对城市智慧交通系统的改革与建设具有深远影响,也为城市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可能。“互联网+交通”是衡量城市智慧交通发展的先进性、反映城市整体智慧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互联网+出行”可以成为量化城市居民出行情况的标尺(新华社、滴滴出行,新华滴滴“互联网+”出行指数报告2015,p2)。滴滴带给交通、出行最大的改变一是出行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实现新的连接、匹配;二是充分调动社会运力资源应对潮汐;三是改变出行模式,让拼车、顺风车借助互联网大行其道。传统出行逃不脱被“互联网+”改革的宿命,原因大概有:高度垄断,或貌似开放但设置难以僭越的高准入门槛;没有照顾好用户,广为诟病;与发展趋势脱节;利益格局私相授受,或价值在产业链条上畸形分布等。用分享经济解决出行的潮汐问题在高峰时段,调动巴士、出租车、专车、顺风车等一切社会运力,承接海量出行需求;而在非高峰时段,这些运力则各自发挥其他作用,滴滴出行平台用分享经济模式解决了出行的潮汐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就此评价道,“专车最有价值的就是非全职,是弹性的、兼职为主的模式,才能应对潮汐的城市交通出行。”让出行更美好用户在出行上有很多的痛点,愉悦、美好、有尊严,这些词汇多年来似乎和我们的出行不相干。程维希望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体面地出行,甚至说有尊严地出行,让出行更美好。这种美好体现在多个环节,叫车环节便捷、各取所需,把选择权交还乘客;在出行过程中能够享受服务的美好;接受服务后,用户可以参与评价,体现对消费者评价权的尊重。除此之外,出行美好还有在云调度的算法、数据支持下,有效减少拥堵带给出行者的体验。重新定义分享经济滴滴的发展依靠用户驱动、人性驱动、数据驱动,重新定义了供求、用户、伙伴与协同,让资源分享、时间分享、技术分享成为可能,协作协同无处不在,顺风车、连续拼车充分展现分享经济的魅力,在一站式平台上消费者的主权和选择权得到体现,形成“互联网+分享经济+WE众经济”的独特模式。滴滴用“WE众”的方式展开跨界合作,视他们为合伙人,共建共享协同。重新定义国际化滴滴不是一家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企业。在国际化上尽管有质疑声,2015年滴滴还是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很显然,滴滴的国际化路线并非把本土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更为大胆、更具开放与分享精神的创新。分享经济没有边界,分享经济的模式也没有刻板的套路。通过建立分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滴滴出行、Lyft、GrabTaxi和Ola四方将打通产品,为中国、美国、东南亚和印度的国际旅客群体提供无缝出行服务,覆盖全球人口的50%。四方合作的跨境产品已于2016年4月上线。重新定义创新2015年1月29日,基于程维过去一年卓越的创新变革表现,他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影响中国2014年度新经济人物”。颁奖词这样描述:“他是一个颠覆者,倚仗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幕,撬动板结了几十年的利益格局;他是一个改良者,用一个客户端,同时提高了从业者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舒适度。他是2014年度互联网改变实体消费的翘楚,精准抓住了城市上班族打车难的‘痛点’。他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鲜活例证,告诉无数创业者,创新的步伐,永远要跟随消费者的脉动”。重新定义责任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如何切合自身特征,做出对社会、对居民、对生态、对伙伴有价值的综合安排?请看滴滴的回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滴滴在实践中,建立了一整套服务管理机制,并通过健全司乘评价体系,实现司机与乘客的双向评价,平台不断完善滴滴全用户的信用记录,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效推动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重新定义核心竞争力滴滴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通过大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应用,整合各类城市交通资源;通过分享经济的模式,以及智慧算法智能匹配出行的供给和需求,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总体效率,降低社会成本,让出行变得更加高效便捷。滴滴研究院(新更名,前身为滴滴机器学习研究院)是个很神秘的部门,很少为外界所知,但是滴滴的核心资产。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其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企业价值越大。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从滴滴的核心创业者、管理者身上,你可以感觉到他们既无所畏惧,又有机敏的独立思考能力,过人的战略思维和跨界洞察能力;他们认定目标,则义无反顾,既百折不挠,执行力极致、坚韧,又至柔若水,充满耐心。
1、滴滴打车软件拥有两大特点,一无需拨打人工电话,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周围行驶的出租车,对着手机说出所在位置及目的地就可以叫来出租车;二可以即时看到要接你的司机车牌、电话及所属公司。
2、“滴滴打车” App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较比传统电话召车与路边扬招来说,滴滴打车的诞生更是改变了传统打车市场格局,颠覆了路边拦车概念。
3、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把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最大限度优化乘客打车体验,改变传统出租司机等客方式,让司机师傅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实践。
1. 并购的细节
关于交易的细节,一度出现了非常含糊和带有误导性的信息。
例如滴滴的公告:
… 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 …… 滴滴出行和 Uber 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 全球将持有滴滴 的股权,相当于 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 的经济权益。
再例如 Uber 的公告:
根据财新网的消息:
接近交易人士透露:合并后公司估值接近 350 亿美元,其中 Uber 中国价格接近 70 亿美元,而滴滴出行保持最近一轮融资后估值,即 270 亿美元到 280 亿美元之间 … … 滴滴中国还将以 Uber 全球最近一轮融资估值超 680 亿美元再投资 10 亿美元给 Uber 全球。
实际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Uber 全球将 Uber 中国的品牌,业务和数据卖给了滴滴。
至于滴滴是用什么买的?——自己的股份。
作为交易对价,Uber 中国的所有股东获得了滴滴出行 20% 的股权。其中 Uber 全球占 ,其他股东占 。阿里和腾讯在并购前持有的滴滴的股份均为 10% 左右。
这样一来,Uber 全球果然成为了滴滴出行的最大股东。Uber CEO Travis Kalanick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这是否意味着 Uber 全球将有能力左右滴滴的发展?否。
在双层股权(Dual Class Shares)结构下,Uber 手中的 滴滴股份只有 的投票权,推测这一部分股权的投票权是相应股权比例的三分之一( / = )。所以至少在目前看来,滴滴的命运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同时,滴滴创始人程维也将加入 Uber 全球董事会。按照滴滴对 Uber 全球的投资额($680 亿)计算,滴滴在 Uber 全球的持股比例大约是 (= 10 / 680)(注意这里是股份比例,并非上面说的投票权)。
2. 混杂多方的关联和矛盾
如果算上 Uber 全球,交易双方有多个共同的投资方:高瓴资本,Tiger Global,BlackRock,中国人寿等。一般而言,激烈的竞争对手拥有同样的投资方是较为少见的事情,对于 Uber 和滴滴这样大量烧钱和具备很强战略意义的公司更是如此。
此外,撑起 Uber 高估值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其称霸全球的预期。Uber 也确实以惊人的执行力向这个目标靠拢。但在每一个庞大的市场中,Uber 都遇到了本地竞争对手的反击:
滴滴在 2015 年不可思议地先后投资了东南亚的 Grab,印度的 Ola,美国的 Lyft,形成了反 Uber 联盟。如今随着 Uber 成为滴滴最大股东,Uber 间接成为了「反 Uber 联盟」的投资方… 然而联盟的其他三位成员没有时间尴尬了,需要迅速考虑下一步动作。
不仅如此,苹果公司在今年 5 月份向滴滴投资了 10 亿美元。那几天 Uber CEO Travis 还开玩笑说自己的女朋友持有苹果公司股份,这下等于间接持有最大竞争对手滴滴的股份,日子没法过了。
现在,苹果也间接拥有 Uber 股份了。可同时拥有 Uber 的还有苹果的老对手 Google,后者在 2013 年通过 GV 投资了 亿美元。更有意思的是,这三家公司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无人驾驶技术:Uber 和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并接受丰田汽车的战略投资共同研发。苹果公司内部有代号为「泰坦项目」的汽车计划。Google 更是早在 2010 年就开始无人驾驶的测试了。
但无人驾驶领域还有更多的玩家。今年年初,另一个传统行业巨头通用汽车投资 5 亿美元给 Lyft,5 月份就开始共同测试。此外并购后的滴滴、Uber 和百度则有可能共享自动驾驶技术。更不用提在无人驾驶技术普及化走在最前端的特斯拉了。Elon Musk 在自己的文章中写的很清楚,他的野心不只是电动车,而是整个出行市场。这动的可是大家的奶酪。
3. Uber 的输与赢
Uber 的失败
如同其他重磅并购事件一样,人们喜欢判断赢家和输家。目前的普遍观点是 Uber 输了,败走中国。
它的前辈们用一次次教训说明了这一点:科技公司从硅谷出发,在全世界摧枯拉朽般扩张,但在中国就是玩不转。10 年前,eBay 低估了当时中国商业环境的信用缺失,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抓住了机会并完胜,最终导致 eBay 退出中国。Google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中国。Facebook 在成名后就一直享受着被屏蔽的待遇(但可以看到 Zuck 的决心,例如他的普通话的精进,以及在北京的雾霾天气外出跑步)。Amazon 中国即使提供一流售后服务却依然被不温不火。这些似乎都预示着 Uber 最终的失败。
Uber 还面临非常具体的困境,交通基础设施是一项过于基础过于根本的服务。无论是从政治考虑还是信息安全角度看,政府很难接受一个外国公司成为出行市场的老大。此外,滴滴的市场占有率长期稳定在 80% 以上,远超 Uber。滴滴和它背后的投资方(尤其是阿里和腾讯)显然是更有决心的:对 Uber 来说,中国市场是皇冠上的明珠,是庞大基业上的更进一步;对滴滴来说,却意味着生与死。
Uber 的胜利
然而就此得出结论说 Uber 在中国失败了,无疑是错误的。首先,Uber 现在持有 滴滴股份,是后者最大股东。考虑到滴滴高于 80% 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在惨烈的补贴大战下,Uber 中国已经亏损 20 亿。现在 Uber 不用再烧一分钱,就锁定了整个中国交通出行市场未来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Uber 都赢了。(虽然滴滴也没有输。)
Uber 进入中国的决心无疑是正确的。许多美国公司难以想象中国市场和城市出行的庞大体量:Uber 累计完成 10 亿次出行服务用了 5 年时间,滴滴在 2015 年就超过这个数。CEO Travis 在最初沟通时曾经给过滴滴 CEO 程维一个选择:要么接受 Uber 投资 40%,要么准备好被打败。有人分析说现在的 比 40% 的目标还是低了不少,也有人说还不如早点入股滴滴,Uber 就可以不用花这么大代价最终却达到同样的结果了。
但这可能么?在滴滴还很弱小的时候,理论上确实有可能入股,但无论是 Uber 的巨大规模还是 Travis 的性格都注定了在这个阶段入股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在去年滴滴快的合并后,40% 就更不可能了。(必须再次强调 这一数字的概念:滴滴出行的最大股东。)
无论是 Uber 还是滴滴,创始人的固执和偏激恰恰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在事后反推之前决定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当初的具体情景和双方面临的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正是 Uber 进入中国的决心,才最终争取到了 滴滴股份这样的结果。滴滴的早期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说「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对 Uber 同样适用。
这笔交易后,Uber 在中国最终走到了 Facebook,Google,Amazon 这些前辈的前面。
Uber 的下一步
可以预见,Uber 随后会承受一定程度的上市压力。甩掉了大笔烧钱的中国业务,Uber 扫去了上市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投资人松了一口气,也要开始想上市的事情了。(无疑,投资方也是促成 Uber 中国被出售的重要原因。)另外,许多投资人对 Uber 的上市更加期待,因为他们不仅想要 Uber 股份,还想要拥有投资 滴滴的机会。
有人用当年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关系来类比 Uber 和滴滴。(雅虎在 2005 年投资 10 亿美元,随后阿里巴巴成长为巨头,雅虎却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最终手中的阿里巴巴股份远远超过了雅虎公司本身的价值。)我们认为相似度很小。与雅虎和阿里的地位变化不同,Uber 和滴滴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相似公司,更有可能的结果是共同成为出行市场的两大巨头。Uber 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盈利,现在很有可能会把精力放在其他市场上。
当然,Uber 在中国两年的投入仍然是有代价的,主要体现在机会成本上。比如早应该大量投入的自主地图。Uber 现在仍然高度依赖 Google 地图,长期来看非常不利,尤其是 Google 的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去年诺基亚出售自己的顶级地图服务 HERE,Uber 出价 30 亿美元求购,最终不敌奔驰、奥迪和宝马三家老牌汽车公司的联合竞价。或许如果没有中国市场的开销和对精力的耗费,Uber 能够咬牙拿下来。如今 Uber 终于重新把精力放在了这上面,刚刚宣布投入 5 亿美元做地图测绘。
4. 滴滴的破冰
去年和 Uber 的正面竞争刚开始时,滴滴给人的感觉还是年轻有冲劲的创业公司。那时候的 Uber 则已经俨然业界巨头。按照滴滴 CEO 程维的说法:「他看我们的眼神就像是我们看四川本土的一个打车软件一样。」
如今不知觉中,大家已经把滴滴默认为和 Uber 同一量级的公司了。350 亿美元的估值就是最直观的证明。滴滴还是有史以来第一家同时获得阿里腾讯百度三大巨头投资的公司。并购后,滴滴在全世界最大的几家出行网络服务公司 Uber、Lyft、Ola、Grab 都有股份。
专车新政
新政实际上限制了补贴。这将任何其他出行服务接近甚至超越滴滴的可能性讲到了最低。因为在这个市场上,补贴几乎是最有效(如果不是唯一有效)的用户增长和留存的方式。
新政能够反映出滴滴在政策上的影响力。鉴于滴滴的庞大体量和它为城市出行带来的效率提升,监管方乐见其成并积极对话。在政策不确定性减弱后,滴滴的政策优势会减少。在专车新政下(我们对于这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持保留意见),或许会出现其他的服务商,但滴滴的优势应该是一无既往稳固的。
反垄断法
来自财新杂志: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 8 月 2 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目前尚未收到滴滴和优步中国相关交易的经营者集中申报。他在会后称,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还得申报,「不申报的话,往下走不了」。
许多用户对这起合并是不满意的,因为补贴的减少几乎成了必然,鉴于大量的抱怨和质疑,商务部应该会出面对这期并购备案和审查。但我们认为不会出现意外状况,原因有二:1. 出行的概念是很大的,带来的结果是出行的市场也可能很大。从这个角度看,滴滴在解释自己不具备垄断地位是应该有很大的灵活度,不会遇到麻烦。2. 国内这两年出现大批并购案,目前看没有因为反垄断法而受到巨大影响的先例。
5. 反 Uber 阵营的局面
滴滴在 2015 年先后投资了 Grab,Ola,Lyft,形成了一个「反 Uber 联盟」。其中以投资 Lyft 最受瞩目。虽然市场份额差别很大,但 Lyft 仍算是 Uber 在美国的最大对手,在过去一年中投入大量资金推广,收入增长迅,而且也在持续融资。
滴滴当初投资 Lyft 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让大量去美国的中国游客可以直接用滴滴 app 打 Lyft 的车,这样就减少了乘客下载 Uber app 的动机。二是通过扶植 Uber 的竞争对手,让本来精力已经分散到全球的 Uber 自家后院起火。
这两个原因对 Lyft 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中国的补贴大战对 Uber 注意力的耗费。因此,除了通用汽车,滴滴一直是 Lyft 最重要的伙伴。现在,随着 Uber 和滴滴的互相持股,这两个原因都不复存在。
对滴滴来说,Lyft 还有没有合作的价值?即使有,Lyft 是否还愿意把珍贵的数据共享给滴滴?这种可能性应当是很小了。Lyft 发言人已经声称要重新评估和滴滴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内部人的说法,Uber 已经从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中国业务中解脱出来,即将把精力和资源重新分配到其他重要的市场,例如东南亚。
这么看,「反 Uber 联盟」是不是已经完蛋了?我们认为是这样。阴谋论一点,猜测 Uber 和滴滴有可能在关于全球其他出行市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协议,但这不代表滴滴和 Uber 必然从此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绞杀 Lyft、Grab 和 Ola。相反,市场格局会从 Uber 与「反 Uber 联盟」的对立演化成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至少在表面上看如此。
Uber 在东南亚的本地竞争对手 Grab 刚刚宣布的新一轮 10 亿美元的融资,滴滴的名字赫然在列,即将投资 1 亿美元可转债。Grab 创始人说「Uber 既然输了一次,我们就能让它输第二次」。或许这会给 Lyft 一些安慰吧。
6. Tesla,Elon 的野心与所有玩家
滴滴和 Uber 的危机感注定了他们决不可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打车市场上。如果说 Google 刚开始测试无人驾驶技术时大家还觉得这是天方夜谭,那么随着特斯拉通过升级汽车软件,「空降」自动驾驶技术给 Model S 车主,在 6 个月内累积 4700 万英里的自动驾驶里程(Google 用了 6 年时间累计了 150 万英里),关于汽车和出行的未来,各大公司的观点似乎已经汇聚到一起,变得明晰起来。Elon Musk 在特斯拉网站上公布的长期计划,可以被看作是行业共识的最佳表达:
1. 电动车
2. 自动驾驶技术
3. 让车在闲置的时候通过自动驾驶提供出行服务
司机网络是 Uber 和滴滴等出行服务的核心和护城河,是整个网络效应的起点和反馈循环的核心。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维护和经营。现在,特斯来的目标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跳出这个循环,直截了当地提供闲置资源。于是不需要再考虑网络效应和补贴数量了,「共享」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化。
特斯拉,苹果和 Google 都有做到这些的可能性。
Uber 和滴滴背后站着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顶级投资方,所以上市的压力自然巨大。但对他们来说,上市绝不是终点。因为背后有特斯拉、苹果、Google 这样的公司虎视眈眈。Uber 和滴滴这样的出行服务提供者和特斯拉们看似没有竞争关系,因为到目前为止双方走在两条平行线上,但如同上面 Elon Musk 宣布的那样,两条平行线通向的是同样的地方,最终必有一战。
最关键的是,特斯拉已经上市。虽然有盈利报告和信息披露等二级市场的压力,但它有最被广泛使用的自动驾驶技术(使用越多越安全),明确的目标和布局(超级电池厂 Gigafactory 刚刚结束开业仪式),这令特斯来在人们出行的未来以及所谓的「共享经济」的愿景中走到了最前面。
Uber 和滴滴们能做的,唯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既然目标相同,就要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无论是上市还是通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