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山西大学考古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山西大学考古学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参考(以山西大学为例)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在这里以以山西大学为例展开讲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标题前空一行,二号黑体

用三号楷体,与内容提要间空一行。

——以XX公司为例如有副标题,用三号楷体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内容提要”和“关键词”用五号黑体,与后面文字空一格,内容用五号楷体

内容提要: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学习型组织是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组织形态,并很快就掀起了一股组织变革的热潮。然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受到了各种挫折,学习型组织理论也受到了质疑。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变革遭遇失败,而且伴随着痛苦、伤害或牺牲,但同样不变革就意味着死亡。因此我们在推动变革的时候必须顺应组织的规律,走变革的“阻力最小之路”,才能“势如破竹”的推动改革,否则不仅徒劳无功,甚至可能越用力推,系统的反弹力量越大。本文结合实际,在充分肯定学习型组织对官僚制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对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障碍因素进行深入思考,转换思维方式,最终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空三格官僚制 障碍

1、引言一级标题五号黑体,前后空一行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比较前沿的管理理论。其集大成者彼得·圣吉对学习型组织的描述是这样的:“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的、前 瞻 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我国学者周德孚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一经提出,很快就掀起了一股组织变革的热潮。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为创建学习型社会而努力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大中企业、大小城市、团体组织以“运动”的形式大张旗鼓地构建学习型组织,例如,北京、上海、大连、常州、九江等城市相继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口号。宝钢、海尔等国内著名企业先后开展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探索,其中不乏卓有成效者,但也存在着一些根本不清楚学习型组织的模型、创建条件和实施步骤以及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变革的追风者。但是,不管怎样,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人,学习型组织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管理模式变化要求的新的组织形态,已经掀起了一场强烈的“学习”飓风。

2、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官僚制的批判与超越

官僚制面临的问题二级标题,五号楷体 前后空.5行

在现代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官僚制理论是与马克斯·韦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官僚体系在人类历史上早已存在,并引起过学者们的关注,但正是经过了韦伯的深入论证,官僚制才成为2世纪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社会组织实践中的'最重大事件。根据韦伯的论述,官僚制可以分为传统官僚制和现代官僚制两种,前者把传统的权威作为合法性的来源,但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和合理的法律制度,只具有合法性而没有合理性;后者则具有技术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特征,是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本文所讲的正是韦伯所推崇并极力构建的工具理性化的后者。

单面打印右下角加页码

注释用尾注,在文章末尾标明,形式为1,2等。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官僚制的批判

当官僚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对官僚制的批判之声也一阵高过一阵。而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很多概念,正是从对作为封闭式系统的官僚制组织的批判中产生的。

学习型组织对专业化分工的批判三级标题五号宋体,前后空.5行

现代官僚制的管理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即每个组织成员都只负责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职位上的工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组织的高效率。但是在圣吉看来,正是这种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组织结构,在加深了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加深了人类思想的割裂,造成的后果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小的方面来说则是组织的分割、部门的对立,因而也必将最终影响到组织的效率。据此他提出学习型组织应该建立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在圣吉看来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在这五项修炼中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是最重要的。认为系统思考将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认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从而实现“一种心灵的转变”,通过系统思考实现整体大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1] 参考文献对应位置

3、结语

创新、研发型组织,所谓创新、研发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各员工和各部门的创造性,针对组织内外的变化研发各种新的产品、服务、技术以及提出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的组织。其创新、研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引入新的产品或新的质量;工艺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市场创新,开辟新的市场;资源创新,获得新的供给来源;体制创新,实行新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创新、研发与学习型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研发是学习的动力,不学习而只凭“灵机一动”,创新、研发容易成为花拳绣腿。而且,创新、研发往往发生在跨部门和跨知识领域,更集中的体现为组织智慧,而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组织学习的最有效的组织。(正文到此结束)

注释 :“注释”用五号黑体,具体文字为五号宋体,与前文空两行

1 所谓工具理性化的含义是

“参考文献”用五号黑体,前空两行,后空一行,具体文字为五号宋体。内容具体格式如下

参考文献:

[1]杨盛标,许康.工程范畴演变考略.自然辩证法研究,2,1:35

另:版式要求:页边距上、下均为,左侧 cm,右侧2 cm;每页43行,每行43字,行跨度磅,字跨度磅。

试论利用考古学资料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相关问题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0-22 15:53:00 ] 作者:杨杰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兴盛时期。在当时和其后的研究中,出现了使用材料杂芜、牵强附会和过分强调考古学资料的两种倾向。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研究关系密切,但不能简单地在二者之间画等号。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层次性。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论文关键词:考古学;百越;民族史;研究 百越作为我国古代早期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民族群体,曾长久地活跃于祖国南方的大地上。他们是当地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与比之更早的当地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渊源关系。 关于百越民族的情况,在先秦时期就见诸文献记载。正史《史记》、《汉书》等也都有所叙述。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专著或章节也记述了越族的历史情况。这些记载是后人了解和研究越人历史的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百越地处南部一隅,社会发展水平又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因而古代文献记载既简略又带有歧视性,百越的历史始终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的成果令人瞩目,对百越民族史的研究也甚为活跃,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百越民族史》、《百越民族文化》一、《百越源流史》•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论著。 《百越民族史》是建国后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共分l3章,分别论述了百越的名称、分布、来源、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社会性质、民族关系以及百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附有《百越大事年表》,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翁独健先生为之作序。 《百越民族文化》是同一作者群体在《百越民族史》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写成的,两本书并无本质区别。何光岳撰写的《越源流史》是于l989年底出版的,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写成。在20世纪80年代还多次召开关于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全国性会议,并出版有《百越民族史论集》、《百越民族史论丛》、《百越史论集》、《百越史研究》、《百越民族研究》等论文集。 《百越民族史》等一批论及百越史的专著尽管已经出版20多年了,但作为开山之作,我们在涉猎百越民族史时不能不读。因为其可谓集那一阶段百越史研究成果之大成,而在那次研究高潮之后,百越史研究并无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一是有一批“文革”前就活跃于民族史学界、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经多年积聚,正当年富力强之时,迎来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时期。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大量发表;二是改革开放后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空前,考古新发现随之层出不穷。现在重新审视相关考古资料,不难发现为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成为综合研究支撑点的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大多出自20世纪70—80年代。这就为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进行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诚然,我们在把握某一领域学术动态时,必须充分关注最新科研成果,但比起一些昙花一现的所谓学术著作来,那些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论述精辟、经得起推敲而带有经典性质的学术论著更值得我们去仔细玩味。 《百越民族史》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借助考古资料及成果,经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其中有许多方面迄今尚无定论,但其仍不失为一家之言。如对百越非夏民族之一支的论述,对东瓯、闽越及西瓯、骆越相互关系及地望的考证都言之成理,颇为精审。《百越源流史》依托历史文献记载,不拘一格地运用各方面材料,对历史上的百越民族及其各支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立论大胆而新颖。 《百越源流史》和《百越民族史》反映了百越史研究的两种倾向。 《百越源流史》一书使用的考古资料屈指可数,在其他材料的选用上也略显杂芜,有牵强附会之感。突出表现是将作者认为属于百越族系的各南方族群的源头绝大部分都追根到北方中原甚至是西北地区,对各族群迁移流向的研究也过于宽泛,解释随意,缺乏过硬的证据。由此可以看出,仅仅依靠文献记载和其他更为间接的材料是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 在文献不足征引的情况下,大量运用考古资料是《百越民族史》一大特色。作者在论述族属的来源及分布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借助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应当说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结合进行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早期历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寻求突破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百越民族史》也存在过分倚重考古学资料的倾向,在与文献记载发生矛盾时,往往否定后者。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时代的局限性就会日益显露,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那种以今天的结论和视角去恣意评判、指摘前人以显示自己的正确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首先观其成果是否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其次是不苛求于前人,应尽量去吸收前人成果的合理成分,总结他们的得失,在其基础之上吸纳新的东西,力求有所突破,得出新的结论。 通过考察上述有关百越民族史研究的资料,引发出笔者对考古学资料与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的关系 在中国,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以其数不胜数的重大发现和辉煌成果,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最有成就的学科之一。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所以考古学在学术界中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在当今中国从事古代史综合研究,完全不理会考古学所提供的材料是不可想象的,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势必受到局限,对于先秦史的研究更是如此。 尽管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和领域的不断拓宽,其研究成果越来越为历史学界所重视和吸收,但由于考古学本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二者的结合难如人意,尚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的。但考古学文化是由人通过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加以判断后确立的,因而这种主观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事实上,考古学研究只能是不断地接近于历史的原貌,而几乎不可能完全复原之。 正如张忠培先生所说:“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愈益增进,即逐渐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永不能达到完善的认识”,“一代一代的人们向着历史的真实走去,可是,这一代一代的人们只能接近这历史的真实,却永远摸不着它,更不能全面地认识这历史的真实”。在考古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在考古学文化的认定上,就中国而言目前还没有一支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取得一致意见的。即使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类稍有历史知识的中国人就知晓的名称,对其内涵在考古学界仍有许多不同观点。 在考古工作中,只要田野工作基础扎实,科学可靠,并且达到一定的工作规模,那么在量化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把握若干遗迹群的整体文化特征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在于当这种特征,也就是差别达到怎样的程度就可以确定为一支考古学文化?换言之,就是确立考古学“文化”、“类型”等不同层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看到,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赵宝沟文化”等都是以筒形罐为主的考古学遗存,这些文化尽管略有时间早晚上的不同,但其在特征上的差别似乎并不比“河南龙山文化”中各类型之间的差别更大。这种情况表明,在考古学文化和类型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借助考古学材料进行族属研究时,就存在一个方法问题。 首先,一支考古学文化是否可以和历史记载中的某一族属划等号?笔者认为对此要持慎重态度。完全巧合并非不可能,但显然概率极低。一般来讲,一支考古学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要小于一个部族或民族共同体。因为既然是一族属,其分布范围就不会过分狭窄,其内部的文化面貌也很难整齐划一,而其内部差别在考古学研究中就极有可能被识别出来并确定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张忠培先生说过:“古籍记载的一族,有时恰等于一个考古学文化,有时包含着几个考古学文化,还未见过一个以上的族共有一考古学文化的现象。”事实上,真正从事田野工作的考古学者是不轻易把考古学文化和族属研究相联系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的差别不一定就是族属上的差别。 当然,在考古学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规模时,适时就其族属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因为考古学作为一门成熟学科,通过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是其最高目标。考古学分期、分区及“文化”、“类型”的研究仅仅是进行深入研究的手段而绝非目的。然而当我们在掌握已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一个事物的描绘越详细,则离其真实情况就可能相去越远,因此笔者以为在目前情况下,运用考古资料进行族属研究时,具体操作上宜粗不宜细。只要我们能够大致描绘出某一或某些族属分布区内当时人类的物质文化是怎样的,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及其主要文化特征也就可以了。在特征上宜捕捉那些数量多、具有普遍性的最为典型的共性因素,而不能拘泥于考古学本身对遗存的过细区分与描述。严文明先生说:“考古学资料虽然不可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全貌,总还是那个社会的直接遗留和缩影。通过它不仅对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可以有形象的真切的认识,也能了解整个社会大致的轮廓及其发展轨迹,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应当是现代考古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百越民族史》认为广泛分布于东南部地区的有段石锛、有肩石器及几何印纹陶器等属于百越族物质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就是针对最典型因素来说的。 (二)文化及其层次性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文化方面的情况。文化是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核心的内容,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掉了自己的特性。同时,“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个古代国家是否就只有一个民族(即单一民族)、一种文化(此处指广义的文化)?一种文化是否就只能由一个民族所拥有?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存在,问题是当我们由一支考古学文化反推族属甚或国家时,就不能简单地去画等号,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严文明先生指出:“考古学文化同族的共同体尽管有密切的关系,毕竟还不是一回事,不能在二者间画等号。要通过考古学文化来研究与族类有关的问题,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上来加以论证。” 从理论上讲,考古学文化所反映并主要研究的是古代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也会讨论更高层面上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超出了纯粹考古学所研究的范畴。任何一支考古学文化无疑都属于某个族群,但其所属族群不一定都在历史上留下记载。因此,只有一部分考古学文化可以和古代文献记载的族属相关联,而且我们看到的考古学文化内容只是该族属全部文化的一小部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考古学文化研究古代族群的困难所在。 《百越民族史》从考古学材料出发,认为“句吴”、“于越”、“东瓯”……都是由新石器时代居民发展而来的土著居民,几乎否定了人口迁徙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从考古学编年谱系角度看,在文献记载中提到的百越民族分布区内的青铜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是有不少文化继承因素,但也不应无视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尤其是青铜器方面)对南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应因暂时找不到考古学证据而一概加以否定。 文化是有层次的。平民和贵族的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不一样的。考古学文化中除大中型墓葬、宫殿衙署、宗教祭祀、礼器等遗迹遗物属贵族文化外,用以确定考古学文化属性的最为重要的陶器、石器、聚落形态、墓葬习俗等,大都属于平民文化。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和归纳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所反映的远非当时社会的全部内容。用占主流的平民文化来否定统治阶层可能存在的另有族源和迁徙现象,同样是缺乏说服力的。 总之,在文献资料有限、百越之义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考古学研究成果是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有赖于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提高和丰富。 (三)物质文化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社会形态发展阶段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在此我们不打算对社会形态论本身发表评论,只是对以考古学文化为代表的早期物质文化史与社会形态的关系进行简略的讨论。 社会形态的表述是以生产关系的状况为基础的,而生产关系又受到生产力的制约,但这只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生产力某些要素的变化并不一定迅速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有些学者认为广东发现了青铜文化,其发展阶段当属奴隶制社会。《百越民族史》一书也认为西瓯使用青铜器,青铜器时代即奴隶制。我们认为,青铜器和奴隶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使用一些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但不一定就会立即引起社会性质的改变。 从目前发现的岭南青铜文化面貌观察,当时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但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那些富贵者就一定是奴隶主,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等级和贫富差别,而且这种差别贯穿于其后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因而也不能以此作为当时就是奴隶制社会的证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反对的是青铜文化直接等同于奴隶制的观点,至于岭南青铜文化的具

3000字的小论文,建议你题目最好小一点!不知道你是刚刚涉及考古还是怎么?所以给你几个建议1.找一个遗址中的一种遗迹或遗物进行探讨。这个相对专业,但上中国知网就有很多。如:半坡的环壕研究,看《西安半坡》;汉代桂宫瓦当研究,看《汉长安城桂宫 1996~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2.讨论一下考古与其他专业的关系。如:中国考古学与文物学的关系(大一是我就写过类似的)看 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史、考古十八讲、文物学概论之类的。这个相对简单。写一下区别、源流,写一下相互应该借鉴之处就可以了。

未发现文物在建设中的补救(目前各地建设部门与考古部门缺少沟通)城市化建设日益扩大,在开发建设中,施工单位缺乏考古常识,因此,有很多未发现遗迹极可能被永久破坏。如何补救成为焦点。供参考。

山西大学毕业论文

你在这里发布问题,估计没多少人会认真帮你做,别人给你设计论文也设计得马马虎虎的,不妨你去威客网上看看吧,让很多高手帮你设计,你会收集到很多稿件,这样选择到优秀论文的余地就大多了,你只需在你最喜欢的一个稿件给点钱就行,而且价格可以自己定,一个论文虽然花了点钱,但是得到价值远大于这点钱,下面是几个比较好的网站,他们是大的威客网站,他们有的是被CCTV,网易,新浪等媒体报道过的,有保障,你去看看吧: 猪八戒威客网: 威客中国: ..........................................A 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化工行业经营环境也日趋复杂,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化工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工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化学工程学科集群分析

一、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现象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五、结论

第一,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有87个研究方向,扩散性较强,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的各个领域,表明该专业的建设具有学科集群现象,并且已经以建院的形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第二,学科集群有利于团队建设,从而能够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与产业集群一样,使得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第三,学科集群与高校所在地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也就是说,学科集群首先必须与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特色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第四,从学科集群的路径来看,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已经完成,区域性学科集群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跨区域性学科集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相信,在区域性学科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走向跨区域性学科集群。

化工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生物质化学人才培训思考

一、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分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已跃居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却严重不足,石油供需约缺口1亿吨,天然气供需约缺口400亿标准立方米。而且,由于清洁利用的技术难度较大,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生物质能是第四大一次能源,又是唯一可存储和运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将缓解能源紧缺的现状和减少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幅员辽阔,又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据测算,我国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源约折合亿吨标准煤。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同时,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化学工业的原料也将逐步由石油等碳氢化合物向以生物质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过渡。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生物质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以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转化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政府、科研机构和道化学、杜邦、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大型企业争相研发和储备相关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相继建成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各项性能与0#轻质柴油相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我国对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即生物基化学品)极为重视,已列入科技攻关的重点。例如,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大量副产的甘油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非化石来源的绿色化工基础原料。从甘油出发生产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环氧氯丙烷等大宗化工产品,已经实现或接近产业化。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浙江是经济大省和能源小省,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次能源消费自给率仅为5%;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高产综合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60%,生物质资源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质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

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未包含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在《专业目录》中与之接近的是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及其产业化的原理、技术 方法 、生物过程工程、工程设计和生物产品开发等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生物工程专业重点关注围绕生物技术进行的工程应用,而生物质化学工程重点关注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包括生物化工技术)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工业过程。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生物质的组织结构与常规化石资源相似,加工利用化石资源的化学工程技术无需做大的改动,即可应用于生物质资源。但是,生物质的种类繁多,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利用技术远比化石资源复杂与多样。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并熟悉各类生物质资源的特点、用途和转化利用方式。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既能把握和解决各种化工过程的共性问题,胜任化工、医药、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艺开发、装置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又能将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和生物质化工产品的生产开发等领域,胜任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等新兴行业的工作。

三、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营造人才培养氛围

2007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与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浙江省科技厅共同主办了“浙江省生物质能源与化工论坛”。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分析了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强调了发展生物质能需注意工艺过程的绿色化。浙江省科技厅寿剑刚副厅长介绍了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动态,鼓励省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为改善浙江省能源紧缺现状而努力工作。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回顾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特色和人才培养思路。浙江工业大学的计建炳教授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蒋福康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闵恩泽、李大东、舒兴田、岑可法、沈寅初、汪燮卿等六位院士分别从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生物质燃料(清洁汽柴油、生物柴油)利用技术、生物柴油联生产物利用技术和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2009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第84场———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与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马淳安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组长、浙江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建炳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闵恩泽做了题为“21世纪崛起的生物柴油产业”的 报告 ,重点阐释了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机遇与挑战。在两次会议上,来自石油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粮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生物质原料植物的选育、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物流供应体系、生物质原料的梯级利用、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制取技术、生物柴油的生产实践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生产生物柴油的反应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期间,闵恩泽院士等人应邀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暨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建设研讨会。闵恩泽院士指出,迈入21世纪以来,针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国家高度重视能源替代战略的发展和部署,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是大势所趋;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势在必行。闵恩泽院士认为,在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产业发展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思路符合当今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近距离接触学术泰斗,聆听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浙江工业大学营造了培养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的主干学科确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针对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过程的特点,对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和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此外,增设了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和生物质工程两门专业课程。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重点讲授糖类、淀粉、油脂、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加工转化为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生物质工程从原料工程学、转化过程工程学和产品工程学等角度出发,为学生讲授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生产实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的资助下,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增设了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原油两个实验,并在积极筹备开设生物柴油品质测定、淀粉基两性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的制备和易降解型纤维素-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实验。

(三)实习、实践和毕业环节

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依托化学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海外 留学 经历。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的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转化,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温州中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设立了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拓展了实习实践 渠道 ;还依托化工过程模拟基地,引入计算机模拟实习、沙盘模拟等方式,丰富了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手段。同时,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修订完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厂和仿真软件编写实习手册,强化对实习的质量监控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增加“内培外引”师资的力量,加快实习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从实习方式、实习内容、考核办法和师资队伍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数十项。从这些科研和工程开发项目中选取的毕业环节课题,更加贴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全方位增强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依托实践教学平台,从“产品工程”的理念出发,选取若干个恰当的产品,串联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建立起绿色化学和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以生物柴油为例,核心反应是酯交换反应,可以采用水力空化等技术强化反应过程;产物需要采用精馏方法分离,生产废水需要采用电渗析等方法加以分离;生产过程中还涉及流体流动和传热等问题;生物柴油这一产品可以将多个实验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降低实验原料的消耗。教学可以选取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单元设备设计进行,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车间作为化工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选取部分内容作为学科课外科技项目或毕业环节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作为创业大赛的竞赛内容。学生可以到生物柴油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将工艺革新、过程强化和产品工程融为一体,并通过实验室规模与工业化规模的对比,强化工程意识。

1、会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时,导师通常会要求我们提交初稿,审核和修改后才能最终定稿学生至少要提前一周把毕业论文初稿发导师审核,给导师预留一定的审核时间所以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后会审核。2、一月初大学硕士论文的初稿时间定在一月初开学时,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需要修改论文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3、硕士毕业论文初稿一般在34月份交,初稿还要修改,修改好要盲审,盲审完根据盲审意见再次修改定稿,5月份就要申请答辩了。4、较之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因而撰写硕士论文将对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数据资料翔实充分论证分析详。5、那要看你们学校的要求,又不是每个学校统一的在答辩之前需要把论文的最终稿完成,所以根据情况,至少需要提前1个月完成初稿。6、硕士毕业论文初稿一般在34月份交初稿还要修改,修改好要盲审,盲审完根据盲审意见再次修改定稿,5月份就要申请答辩了因为每个专业的写作时间线都不一样,别着急,我们可以按照学校给的时间一步一步来。7、提交给高校或杂志社的论文都是反复修改后的论文定稿,所以这些学术机构都是对论文定稿,而不是对论文初稿查重进行论文初稿查重一般是由大家自己进行,这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是十分重要的进行论文初稿查重的话,能够从查重。8、论文初稿模块打开系统,点击左侧论文,选择“提交论文初稿”,点击“浏览”在文件夹内选择论文初稿,然后点击“上传文件”就提交完成了。9、四答辩的主要目的不同 预答辩的目的主要是对毕业论文进行再一次审核以及让与学生体验答辩的过程,目的是发现错误,针对不足进行改进正式答辩则是检验研究生是否具备毕业的要求,是决定研究生能否正式毕业的关键因素。10、不可以论文初稿不需要上传系统,论文初稿是你刚刚写完整个论文,还没有经过修改和提升论文初稿完成后,就要进行论文修改,这时候需要把论文给自己的指导老师,然后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经过几轮修改后,论文定稿,这时候。11、现在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知网账户和密码,所以学校在收集完本校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之后,可以将学的论文直接提交到知网知网上传初稿步骤1首先打开浏览器2在搜索条中填写“中国知网”,点击搜索3点击在搜索结果的。12、不可以初稿必须审核通过才能送外审啊,你初稿不交,不会给你送外审的,我说的这个情况是硕士论文,本科的不一样。13、是论文的初稿最好先用查重系统检测一下重复率,修改完了确认重复率很低了,再交给导师,直接影响毕业论文初稿不需要上传系统,论文初稿是你刚刚写完整个论文,还没有经过修改和提升论文初稿完成后,就要进行论文修改。14、需要外审是指将论文送外单位专家审阅,有的学校是学位办统一进行,有的学校是导师个人进行这时候审查是需要审查全文内容的,内容不完整不好进行审查评分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15、可以毕业论文,也称作学位论文,是指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是对自己在几年大学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的总结与运用根据我国学位制度的划分,毕业论文一共有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三种。16、初稿一般要求3月份完成以便于提交盲审或者外审,但是论文的最终提交是在答辩结束后,根据答辩委员的意见对论文进行再次修改,然后才能提交学校,在此之前论文是随时可以修改的最终提交以后论文就不能再进行改动了,会被学校的。17、正常的提交时间是每年的四月初,不论是否需要提交到教育部论文评审中心,这个时候都需要提交了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需要在每年的5月底完成所有程序,六月初才能召开学校的学位委员会确定是否授予学位的相关问题,这中间有。18、9论文写作日程安排指论文开题报告的提交时间初稿的提交时间修改稿提交时间答辩时间等等这些时间安排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实际,一方面也要和学校统一的时间安排相吻合。

一般在3-4月份交。每一稿的上交时间也是不同的,主要是看导师和院系的要求。具体来说终稿一般会在5月中旬要求上交吧,一般5月下旬到6月初可以进行答辩了。当然以上的情况每所学校要求不一样,时间也就不一样了。初稿还要修改,修改好要盲审,盲审完根据盲审意见再次修改定稿,5月份就要申请答辩了。毕业论文(gra

山西师范大学自考毕业论文

学士学位授予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品行端正,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

2、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学分要求,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

3、参加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申请学士学位外语统一考试,成绩合格。

4、函授毕业生:2019届(即2019年1月毕业)毕业的本科学员;

自考毕业生:2018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毕业的本科学员。

扩展资料:

准备材料及报名事宜

一、准备材料

1、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2、学位外语考试成绩网上截屏图片(A4纸打印);

3、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1份;

4、自学考试学员须到有证件照资质的照相馆自行采集本人近期免冠蓝底电子图像(像素120×160;大小介于10KB-20KB),电子版1份。

文件命名:姓名-身份证号码(格式参见附件2),小二寸照片2张。函授学员无需提供照片及电子版,使用毕业时统一采集的电子图像、小二寸照片2张(由函授部提供)。

二、报名

1、下载并填写《山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报名表》,文件命名:姓名-专业-学位申请表(参见附件3)

2、本人近期免冠蓝底照片电子版,照片命名:姓名-身份证号。(3)请务于2019年3月10日—25日期间将以上两项内容以附件形式发往邮箱“”,邮件主题:本人姓名-(自考或函授)。

三、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时间:2019年5月19日,上午9:00—12:00   下午15:00—18:00

确认地点:山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位办(301室)。

现场确认必须本人来校报名确认,不得代报。

参考资料来源:山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9年成人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

第二学历者挺难受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对于自己后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国家认可的第一学历,山西师范大学也是可以自考的。

我是山西大学自考生,明年12月才可以拿到毕业证。 我想在明年10月报考山西很多学校的简章明确规定自考本科生必须要有毕业证才能报名。所以打消这个念头吧 ..

先把你要考的科目考完,让后进行论文答辩

山西工业大学学报

不是,上了四年还不知道那个是国家刊物了。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著名高等农业学府,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山西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入选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廖允成、校长(院长)张强。,承续百年薪火,发展再创新篇。山西农业大学始建于 1907年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初全国99所重点大学之一。在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晋中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张维琛等革命英雄;有谭绍文、郑社奎等各级领导干部;有郑哲敏、庄文颖、高福等七位院士,王绶、张龙志、徐锦堂等著名教授专家;更有数以万计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山西农业科研的主要力量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建院以来,以牛天堂、陈瑛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学家,先后育成全国第一个高产矮秆高粱杂交种晋杂5号、全国第一个抗虫棉品种晋棉26号、世界第一个蓖麻三系杂交种晋蓖麻2号,以及优质高产品种晋谷21号、晋麦47号、早青一代西葫芦、玉露香梨等新品种,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10月,省委省政府着眼山西省高等教育和农业科研改革发展大局,决定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合署改革以来,学校推行“大部制”等一揽子重大改革措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迈开了改革发展的新步伐。,学科门类齐全,特色优势鲜明。学校(院)现有太谷校区和太原龙城校区两个校区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研究机构,其中,教学单位 21个,直属科研院所(中心)19个。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拥有本科专业69个。初步构建了以农科为核心,向上游生物学科和下游食品学科双向延伸,其他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现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专家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学校(院)坚持实施 “人才优先、人才强校”战略,为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有教师、科研人员及职工4495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7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32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869人。现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9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青年三晋学者”7人,省青年拔尖人才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3人,省科技功臣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9人。,坚持立德树人,各类英才辈出。学校(院)现有在校生 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3928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380人。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建校以来,先后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为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开设本硕统筹培养实验班、卓越人才实验班、创新创业先锋班,涌现出了以全省首个“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子。学校(院)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欧柏林大学有长达百余年的合作历史;与美、英、澳、俄、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有尼泊尔、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学生来校攻读学位。,创新驱动发展,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牢固树立 “创新为上”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依托学校(院)建设国家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晋中(太谷)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黄土高原东部旱作节水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退化土壤改良与新型肥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园艺植物脱毒与繁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7个,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1331工程”创新平台等省部级平台(基地、资质)148个。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25个。“十三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76项;取得国家审(鉴)定品种43个、省级审(认)定品种355个,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个、地方标准358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58项。主办《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8个专业刊物。,科技示范引领,服务农谷建设。山西 “农谷”战略实施以来,学校(院)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组建完成“三院五中心”等科研平台,汇聚一批功能农业(食品)领域的高端人才,聚焦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食品)等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性科研成果。2019年晋中国家农高区获批建设,学校(院)进一步整合院所资源,创新融合机制,积极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学校(院)秉承“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播撒三晋大地”的理念,面向11个市、90余个县区开展技术推广服务。近年来,有近200多支科技服务团队活跃在全省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500多个,集成配套600余项高产高效技术,累计建立核心示范田21万余亩,辐射推广560万余亩,培训涉农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企业家等50万余人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8亿元。学校(院)积极开展校(院)地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大同黄花产业研究院、忻州杂粮产业研究院等一批特色产业研究院,与神农集团共建神农食用菌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临猗、太谷)建设;依托县乡村三级托管组织体系,在山阴、平遥、翼城等地探索推广“H型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推广面积达到20多万亩;形成隰县玉露香梨、和顺太行云牛、阳曲艺机一体化有机旱作农业、静乐藜麦、万荣临猗苹果、广灵有机食用菌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大力开展“6+30”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路径。学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现有马达加斯加棉花植棉技术服务与产业基地建设、巴基斯坦特色作物新种质创制与旱作农业技术示范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办学条件优良,读书修学圣地。学校校园面积 3588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亿元,有纸质藏书208万余册,电子图书370万册。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太谷校区校园内“山西铭贤学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是山西省近代教育史、农业发展史、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的鲜活史料。,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学校(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正在向着建设成为 “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山西农业大学在晋中市。

山西农业大学简称山西农大,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是山西省唯一的农业高校。学校始建于1907年孔祥熙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与山西大学堂一起,开创了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初全国99所重点大学之一。

补充资料: 山西农业大学(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山西农大,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是山西省唯一的农业高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第七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之一,改革开放初99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农业生物技术资源环境保护动物科学果蔬科学食品科学工程农业机械化林业科学研究 1993年、1995年山西省一级期刊2000年评为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 主管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主办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主编:董常生ISSN:1671-8151CN:14-1306/N地址:山西省太谷县邮政编码:030801

要发文章快一点的话就学理论吧,校报等的时间太长了

山西大学毕业论文检测

现如今很多高校为了防止毕业生抄袭论文,都会要求毕业生的论文进行论文查重检测的。那么毕业论文是如何查重检测的?一般来说高校都是使用论文查重系统进行论文查重检测的,通过查重检测看毕业生论文查重率,要是论文查重率高的话,那么检测是不合格的,毕业生最终是要面临无法顺利毕业的严重后果,所以是有很多毕业生在提交论文前,自己也是会先通过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查重检测,然后对标红部分的内容进行修改调整,修改调整后在提交,这样是更容易顺利通过学校的查重检测。一、论文的段落和格式毕业论文查重检测是整篇论文上传的,然后论文查重系统是会对整篇论文进行部分划分,所以毕业生上交的论文格式对论文查重率是有很大影响的。论文在查重检测时,不同段落的划分是会造成一部分文字检测不出来的,所以毕业论文想要顺利通过查重检测,是可以划分多个小段的,这样是可以降低论文查重率的。二、数据库毕业论文查重检测是通过和论文查重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对比查重的,数据库中是会有大量已经发表的论文和期刊文章的,或是会议论文等内容的,现在是有很多论文查重系统的数据库中还包含了很多网络文章的。目前的论文查重系统是没有把很多书籍录入其中的,所以要是必须要借鉴的话,是可以从书籍中适当借鉴的。三、章节变换论文查重检测要是有连续13个字重复的话,那么是会被标红的,被判定为抄袭。那么是可以通过改变章节顺序,或是从不同的文章中抽取不同的章节拼接成一篇新的文章,来降低论文查重率的,这样也是可以顺利通过查重检测的。毕业论文如何查重检测,每个学生要心中有数,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通过论文查重检测。

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挑选一个值得你去选择的查重平台。点击进入这个平台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你的论文题目,作者的姓名以及整篇文章全部导入到系统当中,在之后选择提交即可,过几分钟之后,在系统中就会出现相应的原创度。有些平台其论文原创度查重的时候速度是比较快的,而有些是比较慢的。这就看你到底是如何进行选择了。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大学生会使用互联网查询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特别是在毕业的时候,毕业生们不仅要用来完成毕业论文,而且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外,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会在网上搜索他们想要的毕业论文,并使用论文查重系统对完成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对照检测结果可以有效进行修改,从而更加顺利的通过论文查重。 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老师不希望学生的情况下不考虑自己的复制粘贴毕业论文,特别要求毕业生来检查是否有重复的毕业论文,这一次论文评审系统的使用非常节约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论文评审系统通过论文评审论文审查。 当然,论文查重系统不仅仅只针对专本生,还可以对硕博士毕业论文进行查重。尤其是查重系统中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查重系统,会发现查重的范围主要还是比较广的,网上的学术研究数据也比较进行全面,这些信息数据的来源都经过一个严格的审核。 这方面的和同学们的选择的论文查重网站有直接的关系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学术研究论文和期刊可以进行检查论文重复。学术论文和期刊严谨。学术论文、期刊发表时如果发现抄袭,会造成很大的社会波动。因此,一些严谨的论文在发表前必须能够通过论文查重系统检测重复率,从而影响进行设计相应的修改,这样我们可以实现快速发表论文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论文如何检测其实我们都只论文如何检测?其实我们都知道论文,书论有个检测系统,查重之类的,它都可以自动 帮你检查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