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吴伯文 徐爱民 潘泽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年12月第23卷第12期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是我国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我国对肝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手术切除的疗效有了显著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肝癌总的术后5年生存率达%,其中小肝癌达%。但由于多数肝癌的发现均较晚或早期即有肝内播散;肝癌病人多伴较重肝硬化,肝功能异常;年龄或其他疾病的限制等,使临床肝癌有手术切除条件的不足25%,并且肝癌术后复发率也很高,对于上述这些失去手术机会或已无根治性切除条件的病人,目前临床采用以介入为主的多种非手术治疗的综合疗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一定疗效,成为进一步提高肝癌疗效的重要手段。介入疗法是这些非手术疗法中疗效最显著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肝癌介入疗法是在影像学方法引导下采用的局部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性介入疗法和超声介入疗法,现将目前临床常用的介入疗法综合介绍如下。1、肝癌的放射性介入疗法放射性介入疗法用于临床已有30余年,主要方法是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这一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采用,疗效肯定,成为不能根治切除的肝癌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肝癌的血供95%—99来自肝动脉系统,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后,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可达全身的100—400倍,增强抗肿瘤效应,而全身毒性作用明显减少;栓塞剂可阻断肿瘤血供,使瘤体严重缺血坏死,进而纤维化、缩小,有助于二期切除肿瘤;肿瘤局部坏死液化也有助于缓解肿瘤性疼痛;有研究表明,TACE也有助于刺激机体免疫效应,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有以下几点。(1)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无肝功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2)肿瘤占全肝<70%;(3)术前应用可使肝肿瘤缩小后二期切除;(4)控制肿瘤疼痛,出血及动静脉瘘;(5)肝癌切除后预防性治疗。禁忌证:(1)肝功能损害,血清总胆红素及谷草或谷丙转氨酶>正常2倍,中等量腹水;(2)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有出血倾向,WBC≤×109,血小板≤50×109;(3)门静脉癌栓广泛(左、右支)或主干阻塞(但可做TAI);(4)显著的门静脉高压或近期内有上消化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5)肝肿瘤占全肝70%以上(若肝功能正常可采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6)肝内或肝外广泛转移;(7)全身状况差或其他器官如心、脑、肺、肾等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常用的肝动脉灌注药物有5-FU,顺铂、卡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等选其中2、3种联合应用。常用栓塞药物有碘油、明胶海绵,各种材料(包括药物,放射同位素)的微球等。放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TACE术后常见的反应有恶心、呕吐,肝区剧痛,食欲不振,发热等,偶有胆囊炎甚至胆囊坏疽,腹膜炎;胃粘膜糜烂,溃疡,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以及肝或肾功能衰竭等,应严加防范。放射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存在争议的问题经过多年大量病例的治疗实践,国内外文献公认TACE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999)报道TACE14000余例次,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7%,17-22%,6-13%。经TACE治疗后肿瘤缩小并获得二期切除约占TACE总例数的-%,二期切除者5年生存率与小肝癌切除者相近。有少数病例经多次TACE和综合疗法治疗后肿瘤缩小、消失,有的至今已生存10-20年以上,达到了治愈的疗效。 TACE疗法目前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难点影响其疗效。(1)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的治疗问题。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者可达-%,对这类病人如放弃治疗,其生存期仅有3-6个月,因此目前对门静脉分支癌栓的病例行TACE是国内外文献中的一致共识。对于门静脉主干有癌栓是否宜做TACE治疗,目前有不同意见,国内相当多的作者持否定意见。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及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10000余例TACE治疗的观察、研究,门静脉主干癌栓一般并不会使门静脉血供完全阻断,即使完全阻断,周围也已形成许多迂曲的小静脉进肝,这些侧支循环在TACE术后仍可维持肝血供。Ralls发现即使同一病人,门静脉的向肝血流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当肝动脉血流被阻断时,门静脉离肝血流会变为向肝血流以满足肝脏供血的需要;此外肝脏还可从门静脉血中提取高比率的氧以提高对门静脉循环的更有效利用,这些都说明肝脏具有防范缺血坏死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肝功能良好的门静脉癌栓病人,一般能够安全渡过TACE术后的危险。也有人提出经门静脉穿刺注射IL-2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可提高病人的疗效。(2)对于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术前是否行TACE,目前存在不同意见。多数作者认为,可一期根治性切除的肝癌,不作术前TACE,特别是直径<5cm的单个肿瘤。对较大肿瘤(>10cm)无包膜,边界不清,又贴近肝内大血管;周边有子灶或多结节的肝癌,这样的肿瘤难以做到根治性切除,相反,经手术刺激后极易在短期内复发并且较术前增长扩散的更快,也会促发肝外转移,对此类肿瘤宜术前行TACE,若肿瘤明显缩小,周边子灶坏死,肿瘤周边形成炎性包膜,使边界变得清楚,可再行二期切除,其5年生存率达,疗效近似于小肝癌切除,远较一期姑息性切除为好。若经TACE治疗后,肿瘤并未缩小,仍未达到根治性切除的条件,我们认为继续做综合性地非手术治疗仍比勉强行姑息手术切除的生存期要长。(3)肝癌切除术后有选择性的行预防性TACE是提高肝癌疗效的重要手段。术后行TACE其主要作用是经DSA证实有无术后残存微小癌灶并可进一步杀灭。有报道对高危复发病例(肿瘤无包膜,有卫星结节,未达到根治切除标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高指数或p53表达强阳性)术后辅加TACE治疗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提示,术后TACE组和单纯根治性切除组相比,前组肝内复发率从%降至%,4年生存率从%提高到%,提高了疗效。(4)影响TACE疗效的因素。近年有学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认为,TACE确有杀灭肿瘤,提高中晚期肝癌疗效的一面,但有相当多的病例也显示了该疗法的局限性,甚至表现出疗效更差的一面。研究表明经TACE治疗后,虽有73%的肝癌病人50%以上的肿瘤组织出现坏死,但仅有5%是完全坏死,而残存的癌细胞会具有或产生更强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如有的病例TACE后短期内,病人肝内出现多处或弥漫性播散灶,有的出现肺内多发转移灶等。此外肝癌结节周围区域及包膜为门静脉供血,TACE后,肿瘤周边或包膜下常有存活的癌细胞,加之周围侧支血供很快建立,残留癌组织很快增殖;肝癌病人多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TACE术后,绝大多数病人出现肝功能损害,其中有的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多次TACE治疗后,会导致肝萎缩和严重肝功能失代偿,进而更加剧了病情的恶化。也有报道认为TACE不能阻止经门静脉癌栓导致的肝内转移并使药物栓塞不完全甚至促进肝内播散转移等;此外,肿瘤大小,肿瘤的血供以及肝功能状况等均是影响TACE疗效的因素。 如何进一步提高TACE的疗效鉴于上述影响TACE疗效的诸多因素,目前临床除改进操作方法外,多采用以TACE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如采用微导丝精细超选插入荷瘤肝段乃至肝亚段或末梢的肿瘤供养动脉,使肿瘤在高浓度化疗药物作用下,大剂量栓塞剂最大程度栓塞血管,可使肿瘤完全坏死;若存在肿瘤血管的动脉-门静脉瘘,栓塞剂又可进入门静脉支内,使荷瘤动脉、门静脉支的供血被阻断,导致肿瘤完全坏死,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肝组织;此外重视对寄生血管的处理等都是提高TACE疗效的措施。近年国内有报道TACE经肝动脉置管注入放射性同位素,在化疗栓塞基础上加内照射治疗肝癌,3、5年生存率提高到74%和56%。自Kan等提出肝癌存在双重供血后,临床研究行肝动脉与门静脉双重化疗的报道增多。有报道肝动脉及门静脉双化疗加瘤内注射碘油、乙醇治疗肝癌,治疗后2年生存率可从21%提高至%。也有研究采用球囊导管暂时阻断瘤段肝静脉,同时行超选择性TACE,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但这一新技术开展时间短,病例少,尚难评价。此外,大剂量碘油栓塞法,高温碘油热栓塞或加入中药(华蟾素、喜树硷等)TACE疗法,或TACE后结合放疗、无水乙醇注射、微波固化或射频消融等联合疗法,同时结合免疫,中药等进行综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对肝癌的疗效。2、肝癌的超声介入疗法由于各种原因,如肝功能异常,其他严重疾病影响,肿瘤部位、大小等因素,暂不能采用手术治疗的肝癌,可在B超引导下,对肝癌行局部治疗,包括瘤内药物注射、微波固化、射频消融、氩氦刀局部冷冻等,近年该疗法国内外开展较多,进展很快。 经皮穿刺瘤内药物注射注射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高热蒸馏水或盐水等,其中瘤内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肝癌,方法简便、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好等受到临床重视,应用最普遍。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总结2000例肝癌病人,31000次PEI治疗,肿瘤坏死缩小率可达%,肿瘤直径<3cm的2、3、5年生存率达85%、80%和55%,疗效不亚于手术根治性切除。>5cm者2、3年生存率也达到%和15%,延长了病人生存期;作者认为如能联合TACE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15-50%的醋酸瘤内注射,较PEI有更强的组织渗透力,浸润范围更大,对瘤组织破坏比PEI大1倍以上,其注射药量及次数比PEI减少。Dodd等研究报道,醋酸治疗小肝癌,3、5年生存率可达79%和49%,完全可取代手术切除。近年,高温蒸馏水(PHDI)或盐水瘤内注射疗法国内外也始有报道,疗效与PEI相仿,但其副反应极少,安全性高。有报道经PHDI治疗,肿瘤坏死率达%(56/69),认为对直径≤6cm的肝癌疗效优于PEI。然而,由于注射量大,瘤内压力高,能否引起肿瘤扩散等并发症及疗效如何,尚待大宗病例观察。 射频消融(RF)治疗这是一种微创治疗肝癌的新技术,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疗效较肯定。Rossi等报道39例癌结节直径<4cm的小肝癌和11例转移性肝癌经射频治疗后,前者中位生存期44个月,在平均约个月的随访中,局部复发率<10%。该组原发性肝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8%、40%。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1)报道100例肝癌经RF治疗,63例<5cm的肝癌治疗后总有效率达%,瘤体完全凝固坏死率达%,其中59例生存1年以上(仍随访中)。认为RF对小肝癌治疗可达到与手术根治切除同样的疗效。国内另一组报道也认为RF对直径≤3cm的肝癌,其组织坏死率可达90-100%,疗效好,延长生存期。此疗法适用于肝功能差、年老或不宜手术治疗;或肿瘤位于肝中央,肝门区;或手术困难的复发性肝癌(<5cm,尤其是<3cm)的病例;无手术指征的大肝癌也可试用,配合TACE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虽然+,疗法有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可靠等优点,但也应注意穿刺出血、脓肿形成、邻近脏器损伤、穿孔等并发症,对有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肿块巨大,与胆道关系密切的肿瘤应视为禁忌。 微波固化(MCT)治疗通过微波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加温至50℃以上,致瘤组织凝固坏死。此疗法国内外已经应用多年,取得显著疗效。SATO报道应用MCT治疗19例不能切除的肝癌(直径5-9cm),31个病灶中,28例完全消融获得根治,2例长期存活,10例无瘤生存10-64个月,3例带瘤生存17-22个月,疗效满意。国内一组报道27例直径<3cm的44个肝癌结节,经MCT治疗后,肿瘤完全消融率%,1、2、3年生存率为%、%和%,显示MCT对肿瘤的疗效满意,特别对那些因肝硬化重,肝功能异常,或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风险大或要切除大块肝组织的小肝癌,MCT无疑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疗效好的方法。也有报道此疗法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出血,周围脏器特别是胆道等损伤等并发症,应注意适应证选择和细致的操作。 氩氦刀靶向冷冻损毁术冷冻技术治疗肝癌,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获得一定疗效。氩氦刀冷冻损毁术是近年临床开展的冷冻治疗新技术,氩氦刀通过4或8个能单独或组合应用的热绝缘超导刀,插入肝肿瘤组织内,由于超导刀为中空,当输出高压氩气,藉氩气在刀尖急速膨胀作用,使刀尖区域在1min内降温至-140℃,肿瘤组织呈冰球状,冷冻15-20min,肿瘤低温坏死。理想的治疗是,B超下可见冰球超过肿瘤范围1cm以上。冷冻结束后开启氦气加温系统,使刀尖温度回升,病变区在数分钟内解冻并升至20-45℃,化冻过程冰球膨胀爆裂,对瘤组织也能造成严重损伤,然后再重复以上循环。这一疗法适应证是:(1)病人一般状况好,无其它重要疾病;(2)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Child A或B;(3)3个以内肿瘤,肿瘤直径<5cm;(4)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行手术或其它疗法疗效差的病人。对于较大肿瘤可以逐次试用多根超导刀,或术中多点穿刺治疗,术后与TACE等治疗结合仍能获得好的疗效。开腹行氩氦刀治疗时,因在直视下操作,可采用5-8cm大直径超导刀,多点穿刺,对半肝以内较大肿瘤也可采用此疗法。国外作者报道转移性肝癌行冷冻治疗较多,国外作者报道123例肝转移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44%,5年无瘤生存率为30%,10年生存率19%,疗效显著。对于>5cm的大肝癌,配合TACE治疗仍有相当的治愈率,明显延长病人生存期。作者研究,病人术后CD3+、CA4+、CD8+及NK细胞等多种免疫指标均有明显上升,提示该治疗可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效应。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氩氦刀治疗31例肝癌(原发21例,转移10例),肝癌直径≤5cm,治疗后AFP转阴率达80%,CT、MRI复查示肿瘤完全坏死率为%。由于该疗法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常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目前国内逐渐开展这一新技术。并发症有针道或肝包膜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邻近器官损伤,血红蛋白尿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等。对较大肿瘤的治疗,术中需输液加温或铺电热毯加温,防止冷休克;术后行碱化尿液、利尿等保护肾脏等治疗。 如何上传文件??
“世界上没有‘药神’,我认为创新药研发的关键核心是解决病患需求,帮助他们找到生的希望。”这是李宗海职业生涯最大的追求。
作为国际知名实体瘤CAR-T细胞治疗领域的开拓者,李宗海长年致力于研发能治疗甚至是治愈肿瘤患者的创新药物。
李宗海 本文图均为受访者供图
放弃从医选择研发抗癌新药
本科学医的李宗海,原本可以按部就班当上一名医生,但他没有选择这条路。
“全球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1400万,在中国每年肿瘤新发病例约430万;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医者,最痛苦的莫过于看到病人却没法帮助他们,也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此,他曾有过无奈。
李宗海回忆,在他读大学时,家里的亲人得了肿瘤,却没有能够治愈的方法,那会儿他便下定决心要做创新药,目标是攻克肿瘤。
“那时候还年轻,有点‘无知者无畏’,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我想至少要努力一下,做出点有价值的东西。”硕士研究生阶段,李宗海开始从事肿瘤基础性研究,但他觉得离“济世救人”的目标还比较远,更希望做一些跟转化应用相关的工作。
2000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先在一家药厂工作了两年,随后进入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原国家863生物技术医药卫生专题专家组组长顾健人院士,开始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
博士毕业后,他在肿瘤所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从单克隆抗体到双功能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等各种不同肿瘤候选药物的 探索 性研究。
从2010年开始,他从转化研究中逐步摸索并预判,CAR-T是最有可能治愈肿瘤的治疗手段之一,所以决定专注CAR-T细胞治疗药物研发。
李宗海介绍说,CAR-T细胞治疗是当前国内外大热的癌症免疫疗法中,备受瞩目的一种细胞免疫疗法。简单来说,该疗法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T淋巴细胞,在体外对其进行改造,并装上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GPS导航”——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后,再将这类“改装后的CAR-T细胞”进行扩增,回输到患者体内,发挥特异的抗癌作用。
“作为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当时我们没有太多资金,也没有相关人才和设施马上推动项目往临床方向转化。”李宗海坦言,真正的转机发生在2014年成立科济生物公司后,而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生物医药改革创新的举措。
早期实验室。
肝癌晚期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超42个月
从2013年开始,细胞免疫疗法就进入了一个突破性快速发展阶段,当年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就将其列为 “国际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李宗海表示,当时CAR-T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不仅仅是国际制药巨头的“专利”,国外内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生物技术公司也在积极地进行相关研究。
2014年,他成立了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CEO、首席科学官。创业初期,他和团队也经历了诸多困难,从组建实验室、建立人才团队,到技术转移、平台构建,常常是日以继夜,无眠无休。
同时,为了寻找更多合适的靶点进行针对性的药物开发,科研方面也是分秒必争。“那时,经常一天需要看上百篇文献摘要。”李宗海回忆,即使是和家人外出 旅游 ,他也把时间用在了阅读文献上。
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专注科研,自己至今都不会开车。他说,“攻克肿瘤的难度太大,需要集中精力、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实现。不开车省去了学车和练车的时间,平常上班路上不开车也能够更专心地思考。”
公司成立短短7个月后,他们就相继启动了两项实体瘤CAR-T的 探索 性临床研究,其中一项为国际上首个针对EGFR/EGFRvIII双靶点的CAR-T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另一项为全球首个GPC3-CAR-T用于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当前,CAR-T疗法在血液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了很强的实力,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但在实体瘤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而实体瘤占肿瘤发病率的90%以上,所以我们把实体瘤作为重点研究的方向。”李宗海说。
在2017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年会上,他正式公布了肝癌CAR-T项目的I期临床研究数据:在接受治疗的13名肝癌患者中,无任何患者出现严重毒性;截至2019年3月,已有2名肝癌晚期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超过42个月。
科济生物实验室
还开展胃癌、胰腺癌临床试验
李宗海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癌症领域的CAR-T细胞治疗研究。
科济公司成立后,他率领团队相继完成多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于2017年按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建立了CAR-T细胞制备中心,开始面向更多癌种的新药研发工作;之后,在美国设立子公司,并计划于2019年正式在美国启动临床前研究。
2017年,在李宗海的带领下,科济生物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开展了全球首个细胞治疗胃癌、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在接受治疗的12名患者中,有8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消退。详细研究结果将于2019年美国芝加哥全美临床肿瘤年会(ASCO)上公布。
除了在实体瘤方面的突破,他们在血液瘤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7年,科济生物和国内多家著名医院合作启动了针对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项目的研究。截至2019年2月28日,其全人BCMA-CAR-T细胞已治疗了24名难治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完全缓解率超过70%,有望成为该肿瘤的突破性疗法。
截至2019年3月,他创建的科济生物已经获得了3个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并于3月底开了针对GPC3靶点的CAR-T临床试验启动会。这项研究主要针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将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同步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此外,针对白血病及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细胞治疗研究也在同步进行中。
李宗海说,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全世界都一样,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幸运的是,如今国家对于创新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他和他的团队能赶上这个时代非常幸运,“现在国际交流合作更为便利,国内新药临床审批也在大大提速。只要我们坚持创新,脚踏实地,就能收获越来越多的研发成果,给更多的肿瘤患者带去希望,让济世救人的梦想成真。”
三者是互相独立的疾病,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又存在一定的联系,换言之,就是肝炎,有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
由乙肝所导致地一些相关性地肝癌,就是乙肝相关性肝癌,确实乙肝是肝癌地很重要地一个因素。那么,我们国家肝癌地发病原因当中最常见地就是乙肝,由乙肝所导致地肝癌已经占到了80%以上。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是需要进行定期地随访检查,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处理。如果出现了反复地肝脏功能不正常,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地,可以考虑抗乙肝病毒治疗。长期地进行定期随访,休息好,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劳累,一般来说就可以很好地减少一些肝癌地发生。肝癌主要是因为一些肝脏损伤地因素持续地存在所导致地,所以去除一些诱因,这是最关键地。
大多数肝炎的预后是良好的,得了急性肝炎可以顺利恢复,一般不会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但是,也有少数乙肝病人长期不愈,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据调查,我国肝硬化病人中的75%~80%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的。由乙肝演变成肝硬化的原因很多,例如,得了肝炎后,休息不好,过早地从事体力劳动;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过多饮酒,慢性酒精中毒;乙肝病毒反复增殖复制;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在患病期间或恢复期间,误用了伤肝药物,加重了肝脏损害,等等。专家指出,原发性肝癌,尤其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与肝硬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肝癌病例中的80%,甚至100%合并肝硬化。有人说,肝癌几乎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肝癌主要与大结节性肝硬化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而大结节性肝硬化又主要是乙肝病毒长期感染的结果。
虽然许多肝癌病人并无肝硬化病史,甚至没有明确的肝炎病史,但是病理学证明这些肝癌病人中确实有很多人合并肝硬化,而且在这些肝硬化的组织中证实有乙肝病毒的存在。现在,乙肝与肝癌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得过乙肝的人比没有得过乙肝的人发生肝癌的机会要高10~30倍。研究发现,在原发性肝癌病人中80%以上血清乙肝标志物阳性,其中以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最多,同时在肝癌细胞内可见到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整合现象,这些病人又往往在若干年前已有e抗原转变为e抗体。这些似乎可以说明,乙肝、肝硬化与肝癌三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虽然不能说,乙肝、肝硬化与肝癌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三者之间的一定联系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乙肝未能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发展为慢性活动性乙肝后,演变为肝硬化,又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癌。若乙肝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以完全治愈,即使不能彻底治愈,也可以控制病情。万一演变为肝硬化后,若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也可使肝硬化消退控制病情使向肝癌发展的危险大大减少。
这些导致肝硬化发展的各种肝脏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威尔逊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1-抗胰蛋白酶(A1ATD)缺乏症。 某些药物和毒素也是肝癌发展的危险因素。 最近几十年中这些肝脏疾病的肝癌发病率增加。
对于肝癌的治疗包括全身化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局部区域治疗,手术切除和肝移植。 本文讨论与原发性肝癌有关的潜在肝脏疾病,并讨论原发性肝病的治疗作用,因为它会影响肝癌的发展。
丙型肝炎病毒
慢性丙肝病毒现在是全世界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目前大约有至亿人被感染。未经治疗的慢性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肝功能恶化并导致肝衰竭。 肝损害的过程是无法预测的,可从稳定的肝功能到突然的肝功能衰竭。
丙型肝炎病毒是美国和欧洲肝癌的主要原因。 对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密切研究。 肝细胞的持续发炎和破坏是导致癌变的最重要原因。 细胞更新导致分化差的肝细胞增殖并发展为发育异常的结节和肝癌。 一旦诊断出肝癌,丙肝病毒患者肝脏中的炎症程度也与预后相关。 这使得基础丙肝病毒的治疗对结局至关重要。
丙肝病毒目前有6种主要基因型(1、2、3、4、5和6)。 基因型1,特别是1a,在美国最常见,因为它代表了丙肝病毒人群的58%。 基因型1b占丙肝病毒人群的21%,其次是基因型2(占15%)和基因型3(占5%)。 传统上,基因型在选择治疗方案中起着主要作用。随着近来以非干扰素为基础的新疗法的激增,根据基因型,是否存在肝硬化以及是否存在与NS5A耐药相关的变异来选择特定药物。现在有一种泛基因型DAA,索非布韦/维帕他韦,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基因型1至6,持续的病毒学应答(SVR)是降低肝癌风险和改善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进行的30项不同研究的荟萃分析确定, 丙肝病毒的治疗可大大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与接受治疗但未达到病毒学应答的患者相比,达到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较低。 即使在已建立的继发于丙肝病毒的潜在肝癌的背景下,研究发现病毒学应答患者的总生存期也比持续丙肝病毒阳性RNA病毒负荷的患者更高(15个月比个月)。
乙型肝炎病毒
全世界估计有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CHB),这是 全世界肝癌的主要原因 。 乙肝病毒患者中肝癌的风险为2%至5%,即使没有肝硬化也可能发展为肝癌。 但是,发展为肝癌的乙肝病毒患者中有70%至90%会患有肝硬化。 与肝癌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加和某些遗传多态性。 由于乙肝病毒和肝癌之间存在关联,因此对这些患者进行肝癌筛查至关重要。
几项研究表明,乙肝 治疗后发生肝癌的风险降低了约50%至60%。 使用潜在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具有统计学上显著降低肝癌的风险(危险比[HR]:)。一项为期35个研究的荟萃分析,纳入59 201名参与者,进一步证明了治疗免疫活性慢性乙型肝炎对于整体降低肝癌的重要性。 当前的抗病毒疗法旨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并减少病毒载量,引起乙型肝炎e抗原的丢失,以及引起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丢失。 这些抗原的存在与发展肝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制定的实践指南建议对免疫活性期疾病的患者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以减少肝硬化,代偿性肝病和肝癌。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中,存在肝脂肪变性而没有炎症的证据,而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肝脂肪变性与肝脏炎症相关,从组织学上讲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没有区别。据报道, 全世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发病率在6%至35%之间。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管理基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目标是逆转可能导致疾病进展的因素。 体重减轻占总体重的3%至5%已被证明可改善脂肪变性,进一步减轻体重达10%对减少甚至逆转炎症和纤维化有益。 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医学治疗也与改善预后有关。
目前的研究表明,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是一种肿瘤前期疾病,其总体死亡率增加,并且发生肝硬化并随后发展为肝癌的风险很高。
在没有肝硬化的情况下,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患者也会发生肝癌,这使其越来越难以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向肝硬化和肝癌的进展与肥胖和胰岛素调节异常有关,这表明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据估计,所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患者中有20%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这些患者中有45%在诊断为肝硬化后的10年内将失代偿。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治疗选择有限。 体重减轻10%和运动可以改善脂肪变性 ; 但是,理想的饮食和有组织的锻炼计划尚不为人所知。 对于那些无法减肥的人,减肥手术已被建议作为一种选择,因为它可以改善甚至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对于没有肝硬化的非糖尿病患者,应将800 IU / d的维生素E视为一线治疗选择,因为在该特定人群中维生素E与肝脏组织学的改善有关。 熊去氧胆酸,二甲双胍和o-3脂肪酸等其他疗法尚未得到一致证明可改善脂肪变性,因此未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治疗选择。鉴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和新的治疗选择,预计在未来30年内,最常见的肝移植适应症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所致的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征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慢性肝炎,组织学上观察到的界面性肝炎,高球蛋白血症,以及自身抗体样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和肝/肾微粒体抗体的产生。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避免进展为肝硬化和肝代偿失调至关重要。 可以用免疫抑制药物开始治疗,终点是转氨酶的正常化,高球蛋白血症的减少和组织学的改善。
与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恶性风险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相反,肝内和肝外恶性肿瘤的风险仍然存在。 在肝硬化的情况下尤其如此。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相对罕见性使得很难确定肝癌的发生率,但是研究表明,潜在的肝病和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均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中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肝硬化超过10年,失代偿期表现为门脉高压,免疫抑制超过3年和男性。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肝癌的治疗选择因病变的大小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转移性疾病而异,但是,肝移植仍是一个选项。
其他病因
其他几种潜在的肝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发展,并最终导致肝癌。 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中铁的逐步积累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和肝硬化。纯合性遗传血色素沉着病的患病率估计在%至%之间。患有已知肝硬化的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增加了将近20倍。血色素沉着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将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威尔逊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代谢紊乱,发病率估计为4万分之一。尽管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的肝癌风险似乎不高,但肝损害和随后发展为肝癌的风险却很高。 表现和病理特征的变异程度可归因于遗传变异的异质性。 铜超载在肝损伤和肝硬化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是是否与致癌过程直接相关尚待确定。 预防肝癌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止长期肝损害。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疾病。 它最初通过形成肉芽肿引起导管损伤,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展。 关于PBC背景下肝癌患病率的数据存在矛盾; 然而,据观察,晚期PBC(III或VI)患者的肝癌发生率增加了%。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会导致肝脏中过量的1-抗胰蛋白酶蛋白质异常沉积,并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展。 提示A1ATD患者的肝癌发生率较高,这种发展在没有肝硬化的情况下可见。药物和毒素也可能是肝癌发病的原因。 这种进展涉及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展,最终导致炎症,纤维化和肝硬化。 引起肝损伤的最常见药物类别是抗生素,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免疫调节剂以及各种草药和饮食补品。 通常,进展为肝衰竭的药物性肝损伤预后很差。
肝癌的监测和预防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患者,监视不力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他们的肝癌风险常常被低估,该疾病数十年来通常没有症状,并伴有多种合并症。 在一项研究中, 有%的丙肝病毒相关肝癌患者,%的酒精相关肝癌患者以及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患者通过监测发现了肝癌。 非肝硬化性脂肪肝中肝癌的发生进一步影响了早期检测肝癌的最佳筛查策略的不确定性,而肝癌对于根治性治疗至关重要。 肝硬化患者(每六个月进行腹部超声检查)采用的一般性肝癌筛查程序。由于总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高患病率而没有成本效益。 五分之二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管理指南中的每一项都支持对个体进行肿瘤学随访,特别是对于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目前尚无针对非肝硬化患者的具体建议。
二甲双胍的使用最近已通过胰岛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机制与抗肿瘤作用相关联。 一项荟萃分析包括334307例糖尿病患者中的22650例肝癌,得出的结论是,使用二甲双胍可将肝癌的发生率降低50%,磺酰脲或胰岛素可增加肝癌的发生率,而格列酮则无变化。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抗增殖,促凋亡,抗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作用降低癌症风险。 对26个随机对照者进行系统的荟萃分析包括将近150万患者和4298例肝癌在内的临床试验表明,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使肝癌发生率降低37%。 尽管不能给出明确的建议,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相反,患有肝癌高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应优先用二甲双胍治疗。 应将他汀类药物用于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受试者,不仅要降低肝癌风险,而且考虑到他们增加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总结
肝病的各种病因在原发性肝癌的总体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肝硬化的快速发展似乎增加了各种肝病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但了解丙肝病毒,乙肝病毒和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可不发展为肝硬化而直接导致肝癌,这一点很重要。 应积极地进行各种肝病的治疗和管理,以减少发展为肝硬化的进程,这将使肝癌的发生率降低。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论文的正文通常(不是必须)分为几个部分,以前言(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作为各部分的标题。这种结构被称为“imrad” 。imrad结构直接反映了科学发现的过程。
IMRAD作为一种论文写作方法,以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论文的正文通常(不是必须)分为几个部分,以前言(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作为各部分的标题。这种结构被称为“imrad” 。imrad结构直接反映了科学发现的过程。研究性论文中M表示为methods。
扩展资料:
论文的性质
一、学术性
学术论文的学术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二、科学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MRAD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一) 按论文的资料来源分类1、调查研究性论文2、观察研究性论文3、实验研究性论文4、总结经验体会性的论文5、整理资料性的论文(二)论文的学科性质分类1、基础医学论文2、临床医学论文3、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三)按写作目的分类:1、学位论文又分为:(1)学士论文(2)硕士论文(3)博士论文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拓展资料】
毕业论观察法如何在论文中呈现?
一、观察法的基本概念
观察法是根据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感觉器官和辅助设备等,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对象。
二、观察法的特征
1.具有目的性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研究,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2.客观性
3.能动性
制定计划,在过程中,如果遇到未预料的情况进行修改。
三、观察法的作用
例如在畜牧学研究中,观察法是最直观、最普遍的方法。
观察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基本的方法,例如:母猪的发情鉴定
通过观察母猪在发情期的行为特征来确定配种时间。
观察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重点观察和全面观察等等,任何观察的方式都不大相同,需要作者根据研究对象来具体观察
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用到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现在用户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调查法主要是通过用户系统化的搜集有关研究课题的现在状况或者历史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研究成果的方式。
2、观察法
观察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户借助自己的感官和一些其它的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观察,记录数据内容,以此来获得研究论文课题的方式,很多大型的科研机构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3、实验法
实验法相信只有接触过化学课程的用户都是可以理解的,实验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实验对象的各方面要素来明确研究对象间的关系,这是现在很多用来发现研究对象间关系的方法之一。
4、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搜集该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此来得到研究数据的方法,但是用户一定要知道挑选的论文文献资料一定要全面,这样才能全面的分析研究成果。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 :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到中国知网去查一下!!
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吴伯文 徐爱民 潘泽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年12月第23卷第12期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是我国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我国对肝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手术切除的疗效有了显著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肝癌总的术后5年生存率达%,其中小肝癌达%。但由于多数肝癌的发现均较晚或早期即有肝内播散;肝癌病人多伴较重肝硬化,肝功能异常;年龄或其他疾病的限制等,使临床肝癌有手术切除条件的不足25%,并且肝癌术后复发率也很高,对于上述这些失去手术机会或已无根治性切除条件的病人,目前临床采用以介入为主的多种非手术治疗的综合疗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一定疗效,成为进一步提高肝癌疗效的重要手段。介入疗法是这些非手术疗法中疗效最显著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肝癌介入疗法是在影像学方法引导下采用的局部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性介入疗法和超声介入疗法,现将目前临床常用的介入疗法综合介绍如下。1、肝癌的放射性介入疗法放射性介入疗法用于临床已有30余年,主要方法是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这一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采用,疗效肯定,成为不能根治切除的肝癌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肝癌的血供95%—99来自肝动脉系统,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后,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可达全身的100—400倍,增强抗肿瘤效应,而全身毒性作用明显减少;栓塞剂可阻断肿瘤血供,使瘤体严重缺血坏死,进而纤维化、缩小,有助于二期切除肿瘤;肿瘤局部坏死液化也有助于缓解肿瘤性疼痛;有研究表明,TACE也有助于刺激机体免疫效应,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有以下几点。(1)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无肝功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2)肿瘤占全肝<70%;(3)术前应用可使肝肿瘤缩小后二期切除;(4)控制肿瘤疼痛,出血及动静脉瘘;(5)肝癌切除后预防性治疗。禁忌证:(1)肝功能损害,血清总胆红素及谷草或谷丙转氨酶>正常2倍,中等量腹水;(2)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有出血倾向,WBC≤×109,血小板≤50×109;(3)门静脉癌栓广泛(左、右支)或主干阻塞(但可做TAI);(4)显著的门静脉高压或近期内有上消化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5)肝肿瘤占全肝70%以上(若肝功能正常可采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6)肝内或肝外广泛转移;(7)全身状况差或其他器官如心、脑、肺、肾等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常用的肝动脉灌注药物有5-FU,顺铂、卡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等选其中2、3种联合应用。常用栓塞药物有碘油、明胶海绵,各种材料(包括药物,放射同位素)的微球等。放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TACE术后常见的反应有恶心、呕吐,肝区剧痛,食欲不振,发热等,偶有胆囊炎甚至胆囊坏疽,腹膜炎;胃粘膜糜烂,溃疡,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以及肝或肾功能衰竭等,应严加防范。放射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存在争议的问题经过多年大量病例的治疗实践,国内外文献公认TACE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999)报道TACE14000余例次,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7%,17-22%,6-13%。经TACE治疗后肿瘤缩小并获得二期切除约占TACE总例数的-%,二期切除者5年生存率与小肝癌切除者相近。有少数病例经多次TACE和综合疗法治疗后肿瘤缩小、消失,有的至今已生存10-20年以上,达到了治愈的疗效。 TACE疗法目前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难点影响其疗效。(1)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的治疗问题。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者可达-%,对这类病人如放弃治疗,其生存期仅有3-6个月,因此目前对门静脉分支癌栓的病例行TACE是国内外文献中的一致共识。对于门静脉主干有癌栓是否宜做TACE治疗,目前有不同意见,国内相当多的作者持否定意见。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及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10000余例TACE治疗的观察、研究,门静脉主干癌栓一般并不会使门静脉血供完全阻断,即使完全阻断,周围也已形成许多迂曲的小静脉进肝,这些侧支循环在TACE术后仍可维持肝血供。Ralls发现即使同一病人,门静脉的向肝血流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当肝动脉血流被阻断时,门静脉离肝血流会变为向肝血流以满足肝脏供血的需要;此外肝脏还可从门静脉血中提取高比率的氧以提高对门静脉循环的更有效利用,这些都说明肝脏具有防范缺血坏死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肝功能良好的门静脉癌栓病人,一般能够安全渡过TACE术后的危险。也有人提出经门静脉穿刺注射IL-2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可提高病人的疗效。(2)对于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术前是否行TACE,目前存在不同意见。多数作者认为,可一期根治性切除的肝癌,不作术前TACE,特别是直径<5cm的单个肿瘤。对较大肿瘤(>10cm)无包膜,边界不清,又贴近肝内大血管;周边有子灶或多结节的肝癌,这样的肿瘤难以做到根治性切除,相反,经手术刺激后极易在短期内复发并且较术前增长扩散的更快,也会促发肝外转移,对此类肿瘤宜术前行TACE,若肿瘤明显缩小,周边子灶坏死,肿瘤周边形成炎性包膜,使边界变得清楚,可再行二期切除,其5年生存率达,疗效近似于小肝癌切除,远较一期姑息性切除为好。若经TACE治疗后,肿瘤并未缩小,仍未达到根治性切除的条件,我们认为继续做综合性地非手术治疗仍比勉强行姑息手术切除的生存期要长。(3)肝癌切除术后有选择性的行预防性TACE是提高肝癌疗效的重要手段。术后行TACE其主要作用是经DSA证实有无术后残存微小癌灶并可进一步杀灭。有报道对高危复发病例(肿瘤无包膜,有卫星结节,未达到根治切除标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高指数或p53表达强阳性)术后辅加TACE治疗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提示,术后TACE组和单纯根治性切除组相比,前组肝内复发率从%降至%,4年生存率从%提高到%,提高了疗效。(4)影响TACE疗效的因素。近年有学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认为,TACE确有杀灭肿瘤,提高中晚期肝癌疗效的一面,但有相当多的病例也显示了该疗法的局限性,甚至表现出疗效更差的一面。研究表明经TACE治疗后,虽有73%的肝癌病人50%以上的肿瘤组织出现坏死,但仅有5%是完全坏死,而残存的癌细胞会具有或产生更强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如有的病例TACE后短期内,病人肝内出现多处或弥漫性播散灶,有的出现肺内多发转移灶等。此外肝癌结节周围区域及包膜为门静脉供血,TACE后,肿瘤周边或包膜下常有存活的癌细胞,加之周围侧支血供很快建立,残留癌组织很快增殖;肝癌病人多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TACE术后,绝大多数病人出现肝功能损害,其中有的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多次TACE治疗后,会导致肝萎缩和严重肝功能失代偿,进而更加剧了病情的恶化。也有报道认为TACE不能阻止经门静脉癌栓导致的肝内转移并使药物栓塞不完全甚至促进肝内播散转移等;此外,肿瘤大小,肿瘤的血供以及肝功能状况等均是影响TACE疗效的因素。 如何进一步提高TACE的疗效鉴于上述影响TACE疗效的诸多因素,目前临床除改进操作方法外,多采用以TACE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如采用微导丝精细超选插入荷瘤肝段乃至肝亚段或末梢的肿瘤供养动脉,使肿瘤在高浓度化疗药物作用下,大剂量栓塞剂最大程度栓塞血管,可使肿瘤完全坏死;若存在肿瘤血管的动脉-门静脉瘘,栓塞剂又可进入门静脉支内,使荷瘤动脉、门静脉支的供血被阻断,导致肿瘤完全坏死,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肝组织;此外重视对寄生血管的处理等都是提高TACE疗效的措施。近年国内有报道TACE经肝动脉置管注入放射性同位素,在化疗栓塞基础上加内照射治疗肝癌,3、5年生存率提高到74%和56%。自Kan等提出肝癌存在双重供血后,临床研究行肝动脉与门静脉双重化疗的报道增多。有报道肝动脉及门静脉双化疗加瘤内注射碘油、乙醇治疗肝癌,治疗后2年生存率可从21%提高至%。也有研究采用球囊导管暂时阻断瘤段肝静脉,同时行超选择性TACE,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但这一新技术开展时间短,病例少,尚难评价。此外,大剂量碘油栓塞法,高温碘油热栓塞或加入中药(华蟾素、喜树硷等)TACE疗法,或TACE后结合放疗、无水乙醇注射、微波固化或射频消融等联合疗法,同时结合免疫,中药等进行综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对肝癌的疗效。2、肝癌的超声介入疗法由于各种原因,如肝功能异常,其他严重疾病影响,肿瘤部位、大小等因素,暂不能采用手术治疗的肝癌,可在B超引导下,对肝癌行局部治疗,包括瘤内药物注射、微波固化、射频消融、氩氦刀局部冷冻等,近年该疗法国内外开展较多,进展很快。 经皮穿刺瘤内药物注射注射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高热蒸馏水或盐水等,其中瘤内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肝癌,方法简便、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好等受到临床重视,应用最普遍。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总结2000例肝癌病人,31000次PEI治疗,肿瘤坏死缩小率可达%,肿瘤直径<3cm的2、3、5年生存率达85%、80%和55%,疗效不亚于手术根治性切除。>5cm者2、3年生存率也达到%和15%,延长了病人生存期;作者认为如能联合TACE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15-50%的醋酸瘤内注射,较PEI有更强的组织渗透力,浸润范围更大,对瘤组织破坏比PEI大1倍以上,其注射药量及次数比PEI减少。Dodd等研究报道,醋酸治疗小肝癌,3、5年生存率可达79%和49%,完全可取代手术切除。近年,高温蒸馏水(PHDI)或盐水瘤内注射疗法国内外也始有报道,疗效与PEI相仿,但其副反应极少,安全性高。有报道经PHDI治疗,肿瘤坏死率达%(56/69),认为对直径≤6cm的肝癌疗效优于PEI。然而,由于注射量大,瘤内压力高,能否引起肿瘤扩散等并发症及疗效如何,尚待大宗病例观察。 射频消融(RF)治疗这是一种微创治疗肝癌的新技术,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疗效较肯定。Rossi等报道39例癌结节直径<4cm的小肝癌和11例转移性肝癌经射频治疗后,前者中位生存期44个月,在平均约个月的随访中,局部复发率<10%。该组原发性肝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8%、40%。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1)报道100例肝癌经RF治疗,63例<5cm的肝癌治疗后总有效率达%,瘤体完全凝固坏死率达%,其中59例生存1年以上(仍随访中)。认为RF对小肝癌治疗可达到与手术根治切除同样的疗效。国内另一组报道也认为RF对直径≤3cm的肝癌,其组织坏死率可达90-100%,疗效好,延长生存期。此疗法适用于肝功能差、年老或不宜手术治疗;或肿瘤位于肝中央,肝门区;或手术困难的复发性肝癌(<5cm,尤其是<3cm)的病例;无手术指征的大肝癌也可试用,配合TACE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虽然+,疗法有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可靠等优点,但也应注意穿刺出血、脓肿形成、邻近脏器损伤、穿孔等并发症,对有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肿块巨大,与胆道关系密切的肿瘤应视为禁忌。 微波固化(MCT)治疗通过微波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加温至50℃以上,致瘤组织凝固坏死。此疗法国内外已经应用多年,取得显著疗效。SATO报道应用MCT治疗19例不能切除的肝癌(直径5-9cm),31个病灶中,28例完全消融获得根治,2例长期存活,10例无瘤生存10-64个月,3例带瘤生存17-22个月,疗效满意。国内一组报道27例直径<3cm的44个肝癌结节,经MCT治疗后,肿瘤完全消融率%,1、2、3年生存率为%、%和%,显示MCT对肿瘤的疗效满意,特别对那些因肝硬化重,肝功能异常,或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风险大或要切除大块肝组织的小肝癌,MCT无疑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疗效好的方法。也有报道此疗法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出血,周围脏器特别是胆道等损伤等并发症,应注意适应证选择和细致的操作。 氩氦刀靶向冷冻损毁术冷冻技术治疗肝癌,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获得一定疗效。氩氦刀冷冻损毁术是近年临床开展的冷冻治疗新技术,氩氦刀通过4或8个能单独或组合应用的热绝缘超导刀,插入肝肿瘤组织内,由于超导刀为中空,当输出高压氩气,藉氩气在刀尖急速膨胀作用,使刀尖区域在1min内降温至-140℃,肿瘤组织呈冰球状,冷冻15-20min,肿瘤低温坏死。理想的治疗是,B超下可见冰球超过肿瘤范围1cm以上。冷冻结束后开启氦气加温系统,使刀尖温度回升,病变区在数分钟内解冻并升至20-45℃,化冻过程冰球膨胀爆裂,对瘤组织也能造成严重损伤,然后再重复以上循环。这一疗法适应证是:(1)病人一般状况好,无其它重要疾病;(2)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Child A或B;(3)3个以内肿瘤,肿瘤直径<5cm;(4)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行手术或其它疗法疗效差的病人。对于较大肿瘤可以逐次试用多根超导刀,或术中多点穿刺治疗,术后与TACE等治疗结合仍能获得好的疗效。开腹行氩氦刀治疗时,因在直视下操作,可采用5-8cm大直径超导刀,多点穿刺,对半肝以内较大肿瘤也可采用此疗法。国外作者报道转移性肝癌行冷冻治疗较多,国外作者报道123例肝转移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44%,5年无瘤生存率为30%,10年生存率19%,疗效显著。对于>5cm的大肝癌,配合TACE治疗仍有相当的治愈率,明显延长病人生存期。作者研究,病人术后CD3+、CA4+、CD8+及NK细胞等多种免疫指标均有明显上升,提示该治疗可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效应。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氩氦刀治疗31例肝癌(原发21例,转移10例),肝癌直径≤5cm,治疗后AFP转阴率达80%,CT、MRI复查示肿瘤完全坏死率为%。由于该疗法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常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目前国内逐渐开展这一新技术。并发症有针道或肝包膜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邻近器官损伤,血红蛋白尿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等。对较大肿瘤的治疗,术中需输液加温或铺电热毯加温,防止冷休克;术后行碱化尿液、利尿等保护肾脏等治疗。 如何上传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