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哥萨克的俄语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哥萨克的俄语论文文献

不是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只是一个有俄罗斯人和很多其他民族组成的团体比较崇尚自由

哥萨克的起源不确定,其他的回答都是使用苏俄的观点,认为是农奴的后代。还有其他的观点,哥萨克的历史早于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从遗传学上看,他们同生活在高加索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突厥人有关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是公元4-5世纪起,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突厥人向黑海沿岸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民族大迁移中,以斯拉夫人和东正教为基础形成的。

哥萨克不是独立的民族,而是一种军事团体。其成员主要是斯拉夫人(如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特别是俄罗斯人占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少数鞑靼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概括地说,哥萨克就是一个以俄罗斯人为主体和少量其他民族的人构成的社会群体,简称“族群”。“哥萨克”一词首见于1240年的《蒙古秘史》,1380年在俄语中正式使用казаки,即“哥萨克人”这一称谓。关于哥萨克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的历史早于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14世纪初,古罗斯和波兰-立陶宛的贫苦农民由于无法忍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开始大量南逃。早期的哥萨克主要从事帮工或在边境服役,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为了求生存、御强敌,他们结成团伙打家掠舍、劫富济贫,在黑海和亚速海一带的哥萨克则成为海盗。顿河哥萨克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幅大型油画,描写的就是哥萨克海盗满载俘虏和战利品归来的情景。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初,这些分散的“自由民”为了对抗封建国家的压迫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东南部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捷列克河及雅伊克河一带出现了由贫苦农民组成的,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名为“自由哥萨克”的自治村社。16世纪下半期在上述地域相继建立了哥萨克军事州,从而使流动性极大的哥萨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他们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哥萨克开始从事捕鱼、狩猎、养蜂和采盐等生产活动,后发展到畜牧业和农业。

哥萨克(乌克兰语:Козáки;俄语:Каза́ки;英语:Cossack;土耳其语:Kazaklar[1] )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并且是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和南部扩张的主要力量。现多分布、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等地。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使用俄罗斯语南部方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15世纪,哥萨克人指在第聂伯地区形成的半独立的鞑靼族,亦指从波兰、立陶宛和莫斯科等公国逃亡到第聂伯河和顿河地区的游牧民,他们建立了自治的村社。在16世纪,哥萨克人有6大群∶札波罗热群(Zaporozhian,主要在第聂伯河以西)、顿河群、格雷班群(Greben,在高加索)、叶克群(Yaik,在乌拉河中游)、窝瓦河群和第聂伯河群。哥萨克(Казак)这个词来自他们的母语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原指从金帐汗国逃到南俄罗斯地区从事游牧的鞑靼人和斯拉夫人,后泛称15~17世纪从农奴制压迫下出逃的农民、家奴和城市贫民,他们住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靠当雇工为生。是俄国的民间文学中的逗绿林好汉地,很多书上都解释说是逗自由自在的人地,其实用中国的话说就是逗盲流地。15-17世纪在俄罗斯农奴化过程中,不愿为奴逃亡到边区去谋生的人,逐渐聚集成群,受西南部草原地带突厥民族的影响,养成了一种善骑射、不受管束的有独特文化的认同关系,大量的逃农聚集在南俄草原一带,沙皇在迅速扩张过程中对南部草原也只有名义上的权力。这些边区土地上的逗自由人地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亦农亦兵,长期处于半军事状态。东欧平原山少,哥萨克多是以河流命名,比如有顿河哥萨克、伏尔加河哥萨克、乌拉尔哥萨克、西伯利亚哥萨克、外贝加尔哥萨克、库班哥萨克等。沙皇政权自然了解这种半军事体制的自由人大量集结对国家的危险,但是一时间鞭长莫及而无可奈何。由于沙俄的地理环境,人口稀少,中央政权的管辖能力有限,不像中国传统社会可以完全融化并吞掉社会的异己力量,这些因素都使哥萨克逐渐壮大。同时统治者也需要这些勇敢善战的人来防御克里米亚的鞑靼人,通过草原的商队经常受到鞑靼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袭击,因此就需要军事方面的保护,只好借助哥萨克人为帝国戍边征战,早期欧俄周边国家的统治者对这些逗草莽英雄地一般采取怀柔政策,在这种条件下便形成了一个叫逗哥萨克地的特殊人群。自16世纪起,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役和赋税,并获得一定的俸禄和相当数量的土地。他们拥有经自由选举产生的统领、百人长、大尉所组成的自治机构。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哥萨克内部出现贫富分化。17~18世纪,大批哥萨克参加了反对沙皇封建专制制度的农民起义。哥萨克最初聚居在顿河沿岸和第聂伯河下游。随着俄国疆土的扩展,哥萨克相继出现在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中亚细亚、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他们以勇猛善战著称,是沙俄兵力的重要来源,18世纪成为特殊军人阶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拥有顿河军、库班军、乌拉尔军等12支哥萨克部队,人数近30万。沙皇政府用各种办法收买哥萨克的上层分子,使之成为向外进行侵略战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1918~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哥萨克富裕阶层参加了白卫军。苏维埃政府对哥萨克地主、富农与上层军官实行打击、镇压,同时把广大哥萨克贫农和普通士兵吸引到苏维埃政权方面来。国内战争后,作为社会阶层的哥萨克已不复存在。多数人在集体农庄劳动。分布在顿河、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等地。[2] 组织形式骑兵装束服饰照(8张)它们的组织形式是军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体,他们建筑一种特殊的营地叫逗塞契地(或译为逗营地地),由土围子、堑壕、原木围墙和带有射击孔的塔楼组成,营地定期举行全体成员大会,其中以乌克兰的札波罗什哥萨克最为有名。他们聚居于第聂伯河中游的激流险滩段(札波罗什即激流之意),形成著名的逗札波罗什营地。这是一种独立的军事自治流动组织,大部分居民依靠战利品为生,一部分人从事渔猎与养蜂,只有小部分已婚年长的人务农。但从17世纪起,哥萨克在草原占地从事农业生产已逐渐常规化,以自治的村社组织来耕种逗什一税田地地,即1/10用于军事哥萨克的粮饷,组成自备武装的轻骑兵(以顿河马、弯刀和长矛为主要装备),到自己地盘以外地方抢劫,尤其是在河滩地段抢劫船队,是他们的保留节目。到了冬季商队减少就会到第聂伯河、伏尔加河等沿岸城市出售猎物或做短工。他们也常常袭击黑海沿岸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对外逗自由地,对内逗民主地,部落的各级盖特曼(头领)通过选举产生而不能世袭,对下负责而不受上面任命,并由这些人组成最高军事会议,战时统领军队,平时行使行政管理。这种军事化部落内部讲究严格的集体一致,与尊重个性的近代民主制度和公民社会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作为前近代传统,它与俄国本土和周边国家盛行的农奴制和官僚制也十分抵触。[2] 骑兵由来哥萨克骑兵最先是波兰人开始利用哥萨克武装人员,他们用登记造册的方式来实行掌控,未经登记的人被认为是非法的。1625年在册的哥萨克是6000人,到了1649年是4万人,1654年则是6万人。这些人受招安归顺以后成为领有封地的哥萨克上层(有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农奴),于是在哥萨克内部也开始发生分化。后来俄国统治者也效法逗册封哥萨克地,赐予哥萨克上层人士爵位和土地,承认其自治权力和藩属地位,基本上不干涉哥萨克的内部管理,有时出于统治策略的需要甚至增加他们的人数,把流放的犯人、政治犯和遭贬的人物,例如判处死刑的大贵族家臣等等发配到这些地区。17世纪在俄国南部形成一条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绵延数百公里,主要靠逗前哨所地和逗哥萨克村(塞契)地的军事力量来服役。政府只是尽可能设法不让这些人回到莫斯科以东的内地来。俄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06-1607的鲍洛特尼科夫起义、1667-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义和1773-1775年的普加乔夫起义都是以哥萨克为主力的。1654年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赫麦尔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受到镇压,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求助于俄罗斯,当年赫麦尔尼茨基与俄签订逗别列亚斯拉夫协定地,宣布接受俄罗斯保护,又经过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废除哥萨克人的盖特曼自治,乌克兰总督鲁缅采夫把10个哥萨克军团改编为俄军的10个正规骑兵团。 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的骑兵以其速度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骁勇善战的轮番攻击威震欧洲,欧洲国家也常招募哥萨克作为雇佣军。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到苏联二战中所有的战役。有人说他们是欧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风格的经典骑兵。他们的骑兵马蹄是与沙俄向外扩张的步伐同步飞扬的,多次为俄国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机枪、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并没有像此前的战争一样有骄人的战绩。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哥萨克分属两个阵营,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所向披靡。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这支部队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逗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步枪,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地据统计,从1918到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阵亡。 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逗胡萝卜加大棒地的政策,一方面延续哥萨克自治的政策,允许他们自主选举苏维埃,成立哥萨克军人会议,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实行逗非哥萨克化地。随后打压的力量逐步加大,对不服从者就从肉体上消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后来苏俄南方战线派出大规模正规军镇压,1920-1930年代在苏维埃政府的彻底剿灭下,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大批哥萨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国。以后苏俄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这才结束了哥萨克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开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萨克特点的骑兵再次披挂上阵,但已是强弩之末,在现代的立体机械化战争中,延续了400年的昔日辉煌不再,布琼尼式的哥萨克将领很快也为朱可夫式的现代军事家取代了。

关于萨克斯的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论文服务网编程网--高分求网络BBS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或许对你有用~

相关范文: 回归自然的权利--自然、健康和设计论坛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漫步于岸边,或徜徉于花园中,或站在山巅,人们能够同时感受到静谧与活力,身心的交融与振作。这种感官体验无论对个体或是对社会都有着深远的良好的影响。” 精神学家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博士坚信一个基本理念:自然会平衡人类的生活。正如萨克斯博士一样,我们许多人都相信自然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理疗功效。这种功效不仅仅是在心理和情绪层面,而且包括人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热爱自然和生命是人类的天性,而自然对于健康和谐的生活的作用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而言更加重要。 多年来,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和对自然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似乎背道而驰。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童》一书中写道:亲近自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由于儿童与自然越疏远,他们患肥胖症、注意力缺失症和忧郁症的几率就越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童中会造成长期而严重的后果。在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和霍华德•弗朗金(Howard Frumpkin)的新著《城市蔓延与公众健康》中提到一个极“左”的论点,即我们建造城市的方式很可能就是许多慢性病的根源。 正如文化地理学家戈瑞•温斯坦普内格(Geri Weinstein-Breunig)所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积极主动性的价值,但并没有认识到环境健康主动性对人体健康的反作用。这种主动性不仅与接触有害环境和传统的公共健 康活动相关,而且也与接触健康人群和自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积极效果相关。它开启社会服务和社会公正领域的发展,暴露出脆弱社会中貌似健康的经济和不可避免的衰落之间的鸿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在逐步将自然环境视为一种人权、一种身份或是社会责任感的象征—不仅包括经济意义而且还有环境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最新技术、可持续性设计和社会公正存在潜在联系。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以及其他研究资料,有人提出举办论坛来重塑自然、健康和设计之间的联系。其目的是鼓励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和方针、城市规划、医学、公共卫生和环境心理学等领域间的交流,共同探索个人及社会健康事宜。此外,提出一个包括自然和健康的广义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且包括身体健康、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景观设计师大卫•坎普(David Kamp)联合非营利组织机构Meristem于2007年3月30日在纽约医学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重建公众健康共享空间”的研讨会。公共健康共享空间是以自然为本的公共场所,目的是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个理念来自于历史上所采用的“大众化”形式,它是一处面向公众开发的安全交流场所。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博士在开幕致词中谈到自然对人类的激励作用:它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还兼具深刻的共性。与会演讲者分别围绕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历史、理论、设计和国家政策展开论述,为几个工作会议作准备。演讲主题包括:大家长期关注的“有益健康”的论点以及它对城市公园设计的影响;亲近自然的设计和促进健康的理念;景观设计成为一项公众健康以及设计策略之一;绿色建筑和可持续性设计政策的引导;城市服务领域的发展和大型城市规划展示。两个总观点包括: 国家政策 《高效基础设施设计指导方针:公共优先权的最佳办法》再度涉及了城市道路横断面、停车区、人行道、绿化和景观美化、雨水排放管道、地下水管道和工程管线的设计。通过景观设计、土木工程和工程传输系统中不断采用的优化办法、指导方针将交通运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实现密集都市环境中的高效运转。该指导方针是由希拉里•布朗(Hillary Brown)构思,相信公共空间设计和纽约市设计与施工部门联合著作而成。景观设计公共花园为了营造更为丰富的体验,常常更加强调特殊人群需求。而这种照顾到特殊需求的公园又常常花费心思在普通大众的需求上。无论特殊人群还是普通人群,如何在一个既定的环境中让所有人感受花园带来的精彩和乐趣是景观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 设计师在构思花园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将关注重点转向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于是一些元素和设施就具备了一定的限制性。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构成整个社会。有些人受到严格限制(患脑瘫坐轮椅的人),有些人受到暂时的限制(如骨折)或由于自然衰老而受限制(如患有老年痴呆症或上了年纪的人),还有些人受到很少的限制(如婴幼儿)。空间景观设计并非只是针对残疾人,而是要面向所有人的设计。克里夫兰植物园中的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就是一座这样的花园。 通过讨论来共享知识与信息,演讲者和与会者认识到个人和团体对于健康的认知以及他们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效。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程开展: • 环境、社会和个人健康有着本质联系。 • 健康不仅关乎各个学科间的联系,而且包括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及优先权。 • 传统的保健方式必须结合创新体制,如通过公共机构的合作进行交叉管理,结合新兴技术、可持续性设计和社会公平等。 论坛组织者和参与者希望围绕这个主题的讨论一直继续下去。与会期间,“促进健康共享空间”理念被描述为一个过程、一个可行方法或是克服困难的动力。技术在实物形态上被重新定义为“公共用”,而并非原则上的,为大家建造一个分享观点、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公共场所。

偶然与必然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对立统一的事物,就像偶然与必然这两个因素,它们总是互相牵连,一同出现,它们的关系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 记得地理书中有这么一则故事:著名地理学家魏格纳有一天生病住院,他的病床前面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某日清晨,魏格纳起床后无意间瞥了一眼地图,猛然发现,非洲大陆板块与美洲大陆板块的凹凸处看起来竟然大致契合,这个偶然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猜想着这两块大陆很久以前是不是连在一起的呢,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分离成现在的两块大陆呢?事后,魏格纳经过长期的推测和分析,终于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虽然这一学说后被证实不完全正确,但是”大陆漂移学说”发现了陆地板块移动的事实,开创了人们从全球视角研究地壳运动的先河。 魏格纳的发现虽说是偶然,但是若不是经过他长期的努力和钻研,加上他过人的思维能力,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成就?难道说他的发现不正是必然因素所趋吗? 安东尼.萨克斯是萨克斯管的发明者,他精心研究发明的萨克斯管刚问世时,人们对其不屑一顾,后来终于赢得了演奏的机会,却意外将其摔成两半,他勉强上台演出,抱着铜管几欲掉落的萨克斯坚持演奏,又因为无法翻看乐谱而好几次重复吹几个长音,竟然收到了奇效,演出大获成功,萨克斯也一举风靡了全世界。 萨克斯的诞生和推广的过程从头到尾看似充满了偶然,但又何尝不是始终存在着必然?没有安东尼辛勤的发明创造,没有安东尼对艺术事业坚持不懈的决心,他又怎么可能成功?难道说他的发明不也是必然因素所趋吗? 纵观历史长河,有多少伟大的,推动人类进程的发明创造的道路不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在澡盆里发现浮力的阿基米德;上课时无意间发现电磁场的奥斯特;因被苹果砸到头而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 然而,如果不能看清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味地倾向于偶然与必然的其中一方,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就像”守株待兔”里的那个守着木桩子等兔子来撞的宋国人一样,最终一无所获反沦为后人笑柄。 偶然在必然中注定,必然于偶然中实现.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必然,善于把握偶然,才能真正的远离失败,走向最终的成功!

爵士----绝世? 这个世界总是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惊叹不已,一场演出,一本书,乃至一种音乐。 初闻爵士乐,就为那种震撼人心的声音所打动。那种声音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有被压抑的底层之音,有黑人沉重的呼吸,有一种凝重与不羁,又有舒缓与温暖。一切的一切,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可是,不走近它,你就永远不会了解,永远不会懂它。所以爵士乐是我们忽视的意外。 一直很庆幸自己选修了这门课,否则自己就永远只能作音乐艺术的门外汉了。于是小心翼翼地,一节课也不敢怠慢,持欣赏之心态,贪婪地聆听每个节律,去了解百闻而不得了解的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阿姆斯特朗、科尔曼、泰勒、杜勒菲…… 似乎我们提到某种东西时,都习惯于先说它的起源,可是新奥尔良爵士是如何形成的,我却不得而知,查阅了诸多文献,仍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我所知道的只是这种音乐的演奏形式、音乐内容及乐器编制早在19世纪末便已演化完成了。至于所谓的“新奥尔良爵士风格”,主要是指20年代初美国南方城市演奏的那种至少则五人,多则十一二人的小乐队所曾现出的爵士乐。这种音乐不是某个人发明的,它是经过各种音乐长时间的相互吸收融化演化而成的,这使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那个才华横溢而又遭非议的所谓的“狂妄的臭小子”--莫顿,他的确很出色,可是他却忽视了一大堆在默默无闻为爵士乐作贡献的无私的人们,爵士乐不是一个人能搞得起来的。 有一次,跟朋友谈到颜色,她说红色象征热情奔放,紫色象征神秘,白色象征纯洁。提到蓝色时,我们不约而同地道出“忧郁”,也许提到忧郁时人就会变得格外敏感。而“布鲁斯”是“蓝色”的英文“blues”的发音,如《蓝色狂想曲》、“蓝色的爱情”、《蓝色的探戈》等等。这其间夹杂了太多的哭声,不仅仅是美国黑人奴隶在受尽折磨之后的哭声,而更多的是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而当我们疲惫的时候,当我们也远在他乡到时候,当我们感到委屈或者在某个环境下感伤的时候,那浪漫的冷爵士曲风,那舒缓温暖的音色,难道就不会给你的心灵带来慰藉吗?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在哪本书上的一句话:“浪漫的本质,不是让你就此妥协地认同,而是给你时间拒绝及反抗。”拒绝烦恼、拒绝哀伤、拒绝抱怨,一切的一切……就让我们共同陶醉在那美妙的歌声里,一切歌唱,一起跳舞,一起秘醉。 “超越内心情感抵达灵魂深处,这是乐手最终超越浪漫而达到的极限。作为听众,最终的目的不是成为追随者,而是作背叛者。”这是一个乐评人给我们的忠告。爵士乐如一种外来的血液混入我们学院般严谨神圣的音乐体系中,谁也不知道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就像当初谁也没想到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就像当初谁也没想到爵士乐的旗手们在今天早已被认为是创造性的大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音乐或听音乐的道路变得复杂而开阔了,充满了思辩、充满了创造力。 有人说爵士乐是地道的夜晚之酒,可你也无法拒绝在阳光下的盛大聚会上那些富丽堂皇的大乐队摇摆之声,甚至在一个小小村落的草地野餐会中,它的优雅也具有白天的甜美。有人说爵士乐是一个人面对的孤独之墙,呜咽而慌张,那你又怎能不去看看舞会上欢悦的扭动造型--催红了穿晚礼服的姑娘的脸,它可以是慢的,像千变万化的海水拍打海滩上的沙石,也可以是快的,让乐师把萨克斯管当成驱动万兽狂奔不止的号角。它的贫穷的气质只相对于那些高大的厅堂而让你感动,一如被大萧条驱赶着流浪的老乐师在冷风中的颤抖。它有令人黯然伤神的悲情,也有垮掉的诗人们放纵身心的豪情,它时而粗糙胜过盐碱地,时而光滑赛过大理石地板,它有时是你端着苦涩咖啡的清淡背影,有时就是一个乡土艺人的全部和一生。 让我们再看一看我们喜爱的Duke Ellington 是怎样评价爵士乐的吧!“爵士乐是自由的晴雨表…..从一开始美国就酝酿着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爵士乐正是在这种气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如此自由,以至于许多人都说,这是这个国家产生出的唯一可以对彻底自由进行无拘无束地表达的方式。” 我们身处的这个既高速流逝又混乱交错的时代,绝对把感受和探求都切割成碎片了,浅尝辄止的结果是我们随意给各种东西下定义,就像爵士乐也被戴上了各种花花绿绿的帽子,不管它愿不愿意。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有高度的,那高度足以让我们俯瞰一切曾经发生过的而毫不怀疑自己的判断,这种自信多半来自各种怪异而庞大的媒体机器提供的信息支撑,这些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最大剂量的“学前”教育使得我们的耳朵在风中左右摇摆,轻易就击破了很多秘密。 爵士乐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几乎所有的爵士乐流派在90年代都能找到,包括Dixieland,ClassicJazz, Mainstream,bop,hardbop,post-bop. 先锋爵士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融合爵士乐。一些人认为爵士乐已经到了它所能达到的极限,但是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从一个旧的起点开始,只要人类有表达的需要,爵士乐就不会消失。50年代末期许多评论家都认为爵士乐和古典乐会在未来融合在一起,但没有人预言出自由爵士乐和Fusion的兴起。21世纪,不同音乐形成的融合会持续下去,人们将更具创造性地使用 复杂的电子乐器。爵士乐,以其丰富多变的形式,完全可以吸引任何人沉迷其中,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末了,让我们为自己冲杯溶溶的咖啡,一起陶醉在《蓝色狂想曲》中吧!

关于俄罗斯的俄语论文

只要是跟俄罗斯或者俄语有关的什么都可以,甚至沾一点点边都可以。

俄语专业毕业论文最好写中俄对比之类的,好的题目就是成功了一半。最开始我也没计划不知道写啥,还是上届同学给的莫文网,有人帮助轻松好多试论俄语成语中的先例现象刍议中国俄语教学的发展俄语语用学的基本问题俄语语料库的新发展俄语在中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新时期高校俄语专业现状调查及专业改革发展方向苏联解体后的俄语(Ⅰ)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山东省高校俄语教育情况调研报告全国大学俄语教学情况调查俄语专业大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原因及对策从онлайн的使用看俄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当代俄语中的英俄复合词构词模式及俄化方式浅析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新景观关于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质量、效益、特色——谈俄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再论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俄罗斯学的建设俄语教学与互联网高校俄语专业学生俄语课堂焦虑状况研究俄语成语语义分类及语义中心研究

都是广告,都不要相信

对于专业俄语的,1文化的比较好入手.比如中俄酒文化的对比什么的2或者选择从俄罗斯的某个著名作家的某个写作特点来分析(要爱好文学的)3中俄年轻人的心理对比对比的相比较好写些

关于俄语的论文

对于专业俄语的,1文化的比较好入手.比如中俄酒文化的对比什么的2或者选择从俄罗斯的某个著名作家的某个写作特点来分析(要爱好文学的)3中俄年轻人的心理对比对比的相比较好写些

只要是跟俄罗斯或者俄语有关的什么都可以,甚至沾一点点边都可以。

俄语毕业论文提纲

导语:俄语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俄罗斯联邦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母语使用人数和第二语言使用人数的第四大语言。下面我整理了俄语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参考借鉴!

题目:俄语中含有饮食词汇成语的语义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俄语成语概述

成语的概念、特征及界定

成语的概念

成语的特征

俄语成语范围的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饮食词汇的`界定

饮食词汇的分类

第二章 俄语中含饮食词汇成语的语义分析

表达饮食意义成语的语义分析

含有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食品

含有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饮品

含有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饮食动作

表达非饮食意义成语的语义分析

含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与人有关的意义

含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事物意义

含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程度意义

含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事理法则

第三章 俄语中含饮食词汇成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含有饮食词汇成语所体现的物质文化

俄罗斯人的主要食物

俄罗斯人的重要饮品

含有饮食词汇成语所体现的精神文化内涵

俄罗斯人的实用主义思想

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俄罗斯人的崇尚友谊情结

含有饮食词汇成语所体现的行为文化内涵

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

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主要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它成员国中使用,在华沙条约的成员国里曾经被学校广泛作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苏联时期,俄语在其加盟共和国中被大大的强调。虽然很多前苏联的国家现在开始强调当地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并且也是这些国家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挪威俄语是俄语和挪威语的混合语。是俄罗斯的唯一官方语言,哈萨克 、 白俄罗斯 、 吉尔吉斯斯坦官方语言之一。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语言教育论文范文:俄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汇入。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俄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汇入全文如下: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在俄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如下情况:有些既没有生僻词、也没有复杂语法结构的听力或阅读理解材料,学生常听不懂或是不理解,此原因大多是遇到了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学习者却不了解背景知识。其实,看似较为容易的听力或阅读理解材料,却是一项复杂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据说,清朝“洋务运动一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到美国访问时,主人称赞其妻很漂亮,李鸿章客气地回答:“哪里,哪里”。美国人不知道这是中国人谦虚的表现,以为要其指出具体哪里漂亮,于是尴尬地说:“全身”。 这就是文化差异。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谦虚在中国认为是一种美德,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表现,中国人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然后再客气一番,以示自谦。

这个事例非常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了语言和文化的相辅相成。由此可见:“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实质”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因此俄语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差异并循序渐进汇入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了解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达到俄语教学的目的。前苏联学者维列夏金.ВЕРЩАгин和科斯托马罗夫В.Г.КОСТОМАОВ建立的俄语语言国情学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二十年多年来为我国的俄语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内容,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式的纯语言教学模式,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把语言国情知识即文化背景知识列入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为继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后的第五方面,这五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关连,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1 俄语教学中文化汇入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进入交际中,就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的问题。理解和表达是跨文化交际关键问题。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同样,俄语教学也不能脱离俄罗斯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道而驰。俄语教学中,把语言与文化相融合,这已经成为俄语教学工作者所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则:俄语教学不是只解决词形变化问题,不能只学会按词类释义掌握词汇,不是停留在掌握俄语句子结构上,它需要扩展出语言本身的范围,深入到语言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完全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到实践中,达到交际目的,这个原则是建立在七十年代诞生于前苏联的一门新兴学科一语言国情学的基础之上的,前苏联学者Е.М.B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语言与文化》 即《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书中指出:“语言国情学是对外俄语教学的一个方面,它通过语言的载蓄功能кумуля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向教学物件介绍苏联当代生活典型形象以保障教学的实际性。完成语言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进行思想教育,其教学方法具有语言教学的基本功能,即在传授语言的过程中用俄语讲解国情。同时语言又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是语言的载蓄功能。俄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俄语交际应用能力,而交际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的交流,语言背景知识是交际获取的基础。

2 俄语教学中文化汇入的四点原则

阶段渐进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与文化也是如此。初期阶段的文化汇入应主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交际方面俄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俄语语言的交际能力。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俄汉词语、成语含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使学生熟悉俄汉语义的差别并深入理解俄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助力学生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语言交际。

实用实践原则

实用实践原则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连,同时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一方面使学生认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抽象空洞;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效果。

适合时代原则

所谓适合时代,主要指在教学内容、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除了以上提到的实用性和阶段性原则外,还应考虑到该文化目的代表性问题,属于主流时代文化性,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因为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极其复杂。同时还应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应放在共时文化上,适当引入一些历时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就是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与时俱进,增加文化知识积累。教师应成为课外文化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系统规划原则

文化汇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教师在教授语言过程中,遇到一些文化现象便顺便一提,对文化教学中的内容和方法也无具体统一要求。因此在制定新的《大学俄语教学课程要求》时,是否应针对俄语教学的文化汇入问题增加部分内容,明确文化汇入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要求达到的水平等。这样教师在俄语教学中的文化汇入便有纲可依,从而避免文化汇入过程中盲目和混乱现象。 3 俄语教学中文化汇入的五种方法

注解法

这是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俄语教材所采用的方法。即将教学材料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上困难的词语或表达法在课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释。该方法的特点是灵活、简便、适用于各种语言材料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突出讲解,缺点是无系统性。比如在《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第一册第十一课的课文注释Пояснения к тексту中,分别介绍了чёРнАя peчкa黑溪Летний сад夏园、крейсер《ABpop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6eлые ночи白夜等文化内容,如果学习该课文之前对有关内容做完整的介绍,对教师讲解课文及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帮助的。

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前苏联或独联体文化习俗、词语典故、文学名著、历史事件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进一步讲解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文化知识和语言的学习可以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实践法

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等学习和了解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看电影和教学录影以及阅读文学作品等:俄苏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对俄苏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当然阅读原文的文学名著难度很大,研究者建议学生可以翻阅中文译文来补充这一部分的内容。

比较法

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俄汉两个民族文化上异同,体现了文化共性,也存在文化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国情知识的传授必须立足于俄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异同的对比。通过俄汉两种文化的对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次上,而是向纵向方向发展。作为记录人类历史,表达人类生活的思想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比如,俄国人在交往过程中喜欢使用赞语комплимент.说恭维话,如夸奖妇女的发型、衣着打扮等,对这些夸奖俄罗斯妇女通常会说: “Спасибо!” 谢谢!,而中国妇女就会非常客气地说“不漂亮”。再比如中国人打招呼时常说“您去哪儿?”Куда вы идёте?”而俄罗斯人会认为你干涉人家俬事,很不礼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贯提倡“笑迎天下客”、“微笑服务”,而俄罗斯人不习惯对陌生人展露笑容,他们不苟言笑并非不友好,而是受其传统的交际文化及历史的影响,认为微笑会分散注意力,工作时应该思想集中、态度严肃。在与亲朋好友交往时则绽放笑容。

历史引入法

通过介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句子。阅读俄语文章要有一定和语言知识,但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文化背景知识必不可少。比如在纪念普希金.Пушкин诞辰二百周年的日子里,向学生介绍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的生平及其流芳百世的不朽名著《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并介绍对作家少年时代有影响的圣彼得堡附近的普希金城Пушкино即沙俄时期的皇村 Царское село;并使学生了解作家辉煌灿烂而短暂的一生,学生们不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热情,而且对俄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要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除了语言能力、语言因素外,还有必要注意非语言因素。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除了是“语音专家和语言暂存器”之外,还应该是俄罗斯国家文化的“传播者”,充分利用这种文化因素,向学生讲解语言,并努力发掘其文化内涵。如果把语言和文化分离,“语言就只是一个空壳”。语音、语法、词汇这些纯语言形式提供的只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客体资讯,剔除语言内的文化内容,离开了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内在的资讯难以生存,即使语言规范,也未必有传递资讯的作用。因此说,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知识学习。俄语教学融入文化汇入会使学习者事半功倍。

哈萨克语标准论文格式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看是 哪种文字了是中国的哈萨克文还是哈萨克斯坦的?一般以kz打头的都是哈萨克字体(当你安装了哈萨克字体后)试试就知道

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主要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它成员国中使用,在华沙条约的成员国里曾经被学校广泛作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苏联时期,俄语在其加盟共和国中被大大的强调。虽然很多前苏联的国家现在开始强调当地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并且也是这些国家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挪威俄语是俄语和挪威语的混合语。是俄罗斯的唯一官方语言,哈萨克 、 白俄罗斯 、 吉尔吉斯斯坦官方语言之一。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语言教育论文范文:俄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汇入。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俄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汇入全文如下: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在俄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如下情况:有些既没有生僻词、也没有复杂语法结构的听力或阅读理解材料,学生常听不懂或是不理解,此原因大多是遇到了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学习者却不了解背景知识。其实,看似较为容易的听力或阅读理解材料,却是一项复杂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据说,清朝“洋务运动一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到美国访问时,主人称赞其妻很漂亮,李鸿章客气地回答:“哪里,哪里”。美国人不知道这是中国人谦虚的表现,以为要其指出具体哪里漂亮,于是尴尬地说:“全身”。 这就是文化差异。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谦虚在中国认为是一种美德,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表现,中国人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然后再客气一番,以示自谦。

这个事例非常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了语言和文化的相辅相成。由此可见:“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实质”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因此俄语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差异并循序渐进汇入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了解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达到俄语教学的目的。前苏联学者维列夏金.ВЕРЩАгин和科斯托马罗夫В.Г.КОСТОМАОВ建立的俄语语言国情学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二十年多年来为我国的俄语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内容,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式的纯语言教学模式,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把语言国情知识即文化背景知识列入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为继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后的第五方面,这五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关连,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1 俄语教学中文化汇入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进入交际中,就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的问题。理解和表达是跨文化交际关键问题。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同样,俄语教学也不能脱离俄罗斯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道而驰。俄语教学中,把语言与文化相融合,这已经成为俄语教学工作者所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则:俄语教学不是只解决词形变化问题,不能只学会按词类释义掌握词汇,不是停留在掌握俄语句子结构上,它需要扩展出语言本身的范围,深入到语言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完全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到实践中,达到交际目的,这个原则是建立在七十年代诞生于前苏联的一门新兴学科一语言国情学的基础之上的,前苏联学者Е.М.B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语言与文化》 即《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书中指出:“语言国情学是对外俄语教学的一个方面,它通过语言的载蓄功能кумуля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向教学物件介绍苏联当代生活典型形象以保障教学的实际性。完成语言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进行思想教育,其教学方法具有语言教学的基本功能,即在传授语言的过程中用俄语讲解国情。同时语言又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是语言的载蓄功能。俄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俄语交际应用能力,而交际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的交流,语言背景知识是交际获取的基础。

2 俄语教学中文化汇入的四点原则

阶段渐进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与文化也是如此。初期阶段的文化汇入应主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交际方面俄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俄语语言的交际能力。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俄汉词语、成语含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使学生熟悉俄汉语义的差别并深入理解俄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助力学生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语言交际。

实用实践原则

实用实践原则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连,同时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一方面使学生认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抽象空洞;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效果。

适合时代原则

所谓适合时代,主要指在教学内容、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除了以上提到的实用性和阶段性原则外,还应考虑到该文化目的代表性问题,属于主流时代文化性,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因为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极其复杂。同时还应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应放在共时文化上,适当引入一些历时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就是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与时俱进,增加文化知识积累。教师应成为课外文化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系统规划原则

文化汇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教师在教授语言过程中,遇到一些文化现象便顺便一提,对文化教学中的内容和方法也无具体统一要求。因此在制定新的《大学俄语教学课程要求》时,是否应针对俄语教学的文化汇入问题增加部分内容,明确文化汇入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要求达到的水平等。这样教师在俄语教学中的文化汇入便有纲可依,从而避免文化汇入过程中盲目和混乱现象。 3 俄语教学中文化汇入的五种方法

注解法

这是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俄语教材所采用的方法。即将教学材料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上困难的词语或表达法在课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释。该方法的特点是灵活、简便、适用于各种语言材料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突出讲解,缺点是无系统性。比如在《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第一册第十一课的课文注释Пояснения к тексту中,分别介绍了чёРнАя peчкa黑溪Летний сад夏园、крейсер《ABpop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6eлые ночи白夜等文化内容,如果学习该课文之前对有关内容做完整的介绍,对教师讲解课文及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帮助的。

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前苏联或独联体文化习俗、词语典故、文学名著、历史事件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进一步讲解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文化知识和语言的学习可以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实践法

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等学习和了解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看电影和教学录影以及阅读文学作品等:俄苏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对俄苏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当然阅读原文的文学名著难度很大,研究者建议学生可以翻阅中文译文来补充这一部分的内容。

比较法

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俄汉两个民族文化上异同,体现了文化共性,也存在文化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国情知识的传授必须立足于俄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异同的对比。通过俄汉两种文化的对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次上,而是向纵向方向发展。作为记录人类历史,表达人类生活的思想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比如,俄国人在交往过程中喜欢使用赞语комплимент.说恭维话,如夸奖妇女的发型、衣着打扮等,对这些夸奖俄罗斯妇女通常会说: “Спасибо!” 谢谢!,而中国妇女就会非常客气地说“不漂亮”。再比如中国人打招呼时常说“您去哪儿?”Куда вы идёте?”而俄罗斯人会认为你干涉人家俬事,很不礼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贯提倡“笑迎天下客”、“微笑服务”,而俄罗斯人不习惯对陌生人展露笑容,他们不苟言笑并非不友好,而是受其传统的交际文化及历史的影响,认为微笑会分散注意力,工作时应该思想集中、态度严肃。在与亲朋好友交往时则绽放笑容。

历史引入法

通过介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句子。阅读俄语文章要有一定和语言知识,但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文化背景知识必不可少。比如在纪念普希金.Пушкин诞辰二百周年的日子里,向学生介绍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的生平及其流芳百世的不朽名著《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并介绍对作家少年时代有影响的圣彼得堡附近的普希金城Пушкино即沙俄时期的皇村 Царское село;并使学生了解作家辉煌灿烂而短暂的一生,学生们不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热情,而且对俄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要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除了语言能力、语言因素外,还有必要注意非语言因素。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除了是“语音专家和语言暂存器”之外,还应该是俄罗斯国家文化的“传播者”,充分利用这种文化因素,向学生讲解语言,并努力发掘其文化内涵。如果把语言和文化分离,“语言就只是一个空壳”。语音、语法、词汇这些纯语言形式提供的只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客体资讯,剔除语言内的文化内容,离开了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内在的资讯难以生存,即使语言规范,也未必有传递资讯的作用。因此说,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知识学习。俄语教学融入文化汇入会使学习者事半功倍。

我觉得还是我父亲上学的时候学的拉丁字母最漂亮,只可惜现在已经不用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