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动物分类学报主编姓名

发布时间:

动物分类学报主编姓名

本研究组成员多次组织或参与野外考察,采集了数以万计标本,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动物博物馆兽类馆藏标本。近年本组研究人员已发表论文或专著100多篇。 杨奇森,岩昆主编. 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2007. 科学出版社,北京.岩昆,孟宪林,杨奇森主编. 中国兽类识别手册. 2006.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8)铁道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 Zhang, Q., Xia, L., Kimura, Y., Shenbrot, G., Zhang, Z. Q., Ge, D. Y., Yang, Q. S. 2012. Trace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Dipodoidea (Order: Rodentia): Evidence from both Fossil Records and Molecular Phylogeny. Evolutionary Biology, (In press)Ge, D. Y., Zhang, Z. Q., Xia, L., Zhang, Q., Ma, Y., Yang, Q. S. 2012. Did the expansion of C4 plants drive extinction and massive range contraction of micromammals? A case inferred from food preference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pika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 . (In press).Wu, Y. J., Yang, Q. S., Wen, Z. X., Xia, L., Zhang, Q., Zhou, H. M. 2012. What drive the species richness patterns of non-volant small mammals along a subtropical elevational gradient? Ecography, 34: DOI: . (In press).Ge, D. Y., Lissovsky, A. A., Xia, L., Cheng, C., Smith, A., Yang, Q. S. 2012. Reevaluation of several taxa of Chinese lagomorphs (Mammalia: Lagomorpha)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pelage phenotype variation. Mammalian Biology, 77(2): , Y. H., Xia, L., Zhang, Q., Yang, Q. S., Meng, X. X. 2011. Bidirectional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between Lepus capensis and Lepus yarkandensi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9: , Y. H., Xia, L., Zhang, Q., Lei, F. M., Yang, Q. S. 2010.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male-specific SRY gene of Lepus yarkandens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9): , Q., Xia, L., He, J. B., Wu, Y. H., Fu, J. Z., Yang, Q. S. 2010. Comparison of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history of Phrynocephalus specie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7(3): , Y. H., Xia, L., Zhang, Q., Yang, Q. S. 2010. Habitat fragment affect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Yarkand Hare. Conservation Genetics, 11(1): , Q., Xia, L., Ma, J., Wu, P. W., Yang, Q. S. 2009. Effects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rodentsin Qaidam desert reg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9(5): , X. X., Perkins, G., Yang, Q. S., Feng, Z. J., Feng, J.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al mode of endangered female musk deer and reproduction potential next year. Sibirskii Ekologicheskii Zhurnal, 16: , Q. S., Xia, L. 2008. Tibetan wildlife is getting used to the railway. Nature, 452:, Z., Fan, B., Li, K., Zhang, Q. D., Yang, Q. S., Liu, B. 2008.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antelope (Pantholops hodgsonii)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and phylogenetic inferences with related species. Small Ruminant Research,75:, A. A., Yang, Q. S., Pilnikov, A. E. 2008.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ikas (Ochotona, Lagomorpha) of alpina-hyperborea group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territories. Russian Journal of Theriology ,7: , X. X., Perkins, G., Yang, Q. S., Feng, Z. J., Xu, H. F., Feng, J. C., Zhao, C. J., Hui, C. Y.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frequency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of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7: , X. X., Feng, J., Yang, Q. S., Feng, Z. J., Xu, H. 2008. The impact of seasons on behavioral pattern of endangered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PakistanJournal of Zoology, 40: , X. X., Perkins, G. C., Yang, Q. S., Feng, Z. J., Meng, Z. B., Xu, H. F.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us cycles and behavioral duratio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Integrative Zoology, 3: , X. X., Yang, Q. S., Feng, Z. J., Feng, J. C., Perkins, G., Xu, H. F. 2008. Using behavioral data to predict reproductive success in captive female musk deer.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Zoology, 4: , X. X, Yang, Q. S, Feng, Z. J., Xu, H. F., Perkins, G. C., Feng, J. C., Zhang, D. J. 2008. Seasonal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rut and pre-rut comparisons. Biologia, 63, , X. X, Yang, Q. S., Feng, ., Xu, H. F., Perkins, ., Zhao, C. J., Hui, C. Y., Feng, J. C., Zhou, Y. J. 2008. Gender specific behavioural patterns of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Belgian Journal of Zoology,138: , L., Yang, Q. S., Li, Z. C., Wu, Y. H. 2007. The effect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he migration of Tibetan Antelopes in Hoh-xil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41(3): , Z. C., Xia, L., Li, Y. M., Yang, Q. S., Liang, M. Y. 2006.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yarkand hare Lepus yarkandensis. Acta Theriologica, 51(3): , Y., Jiang, G. M., Liu, M. Z., Niu, S. L., Yu, ., Biswas, D. K., Zhang, Q., Shi, X., Yang, Q. S. 2005. Potentials for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Hunshandak Sandland Through Nature Reser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5(4):, Y. M., Guo, Z. W., Yang, Q. S., Wang, Y. S., Niemela, J. 2003. The implications of poaching for giant panda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1:, Y. J., Meng, X. X., Feng, J. C., Yang, Q. S., Feng, Z. J., Xia, L., Bartos, L. 2004. Re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musk deer in China. Folia zoologica, 53(2):129-140Meng, X. X., Yang, Q. S., Feng, Z. J., Xia, L. and synchrony of parturition in Apline musk deer. Folia Zoologica, 52(1):, X. X., Yang, Q. S., Xia, L., Feng, Z. J. 2003 The temporal estrous patterns of femal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82(1):, Q. S., Meng, X. X., Xia, L. 2003.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causes of decline of musk deer in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109(3):333~, A., Groves, C. P., Grubb, P., Yang, Q. S., Xia, L. 2001. Catalogue of the Museum Heude collection of mammals skulls.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26(4): , Y., Yang, Q. S., Jiang Z. G., Wang, Z. W. 1997.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Periodic cycle and chaos in a simple discrete time two-phenotype mode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88: , Q. S. 1994. Further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now Leopard in Qinghai, China. Proceedingsof theseventh international snow leopard symposium, 72-77.马俊, 吴永杰, 夏霖, 张乾, 马勇, 杨奇森. 2010. 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调查. 兽类学报,30(4):400-410.张知贵, 夏霖, 杨奇森. 2009. 牦牛的分布与保护. 动物学研究, 44(1):148-150.孟秀祥, 张东晶, 王功, 祈军, 杨奇森. 冯祚建.2009. 甘肃兴隆山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次数、间情期及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 42(5):1783-1788.武永华, 杨奇森. 2009. 兽类骨骼标本制作新方法:碱性蛋白酶消化法. 兽类学报,29(2):227-230.马勇, 杨奇森, 周立志. 2008. 啮齿动物分类学与地理分布. 见郑智明, 姜志宽, 陈安国著《啮齿动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p34-139.杨奇森, 夏霖. 2007. 野生动物通道设计原理与实例,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p65-72.杨奇森, 岩昆主编. 2007. 中国兽类彩色图谱.科学出版社, 北京.夏霖, 杨奇森, 全国强, 冯祚建, 马勇. 2007.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V:树鼩目、灵长目. 动物学杂志,42(1):79-83.杨奇森, 夏霖, 冯祚建, 马勇, 全国强, 吴毅. 2007.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V:食虫目、翼手目. 动物学杂志,42(2):56-62.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2007.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雄性马麝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 .动物学研究, 28(2):149-154.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徐宏发,冯金朝, 周宜君. 2007. 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5(1):47-48.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2007.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马麝行为模式的性间差异. 西南大学学报, 29 (4): 101-105.黄薇, 夏霖, 冯祚建, 杨奇森. 2007. 新疆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探讨. 兽类学报, 27(4):325-337.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蒋应文, 张学炎. 2007. 圈养马麝非繁殖季节行为特征及行为节律的性别间差异.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3):349-352 .李增超, 杨奇森, 张会斌, 刘志虎, 袁刚. 2006. 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大型兽类数量和分布. 四川动物, 25(1):92-95.夏霖, 杨奇森, 马勇, 冯祚建, 周立志. 2006.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II:啮齿目、兔形目. 动物学杂志, 41(5):68-71.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蒋应文, 施哲梅. 2006.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交配节律的比较研究. 四川动物,25(1):45-50.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施哲梅, 蒋应文. 2005. 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 四川动物,24(1):30-35.李增超, 夏霖, 杨奇森, 梁孟元. 2005. 塔里木兔种群遗传结构的初步探讨. 兽类学报,25(3):224-228.杨奇森, 夏霖, 马勇, 冯祚建. 2005. 全国强.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基本量度. 动物学杂志, 40(3):50-56.夏霖,杨奇森,李增超,武永华,梁孟元. 2005. 交通设施对可可西里藏羚季节性迁移的影响. 四川动物,24(2):147-151.杨奇森, 冯祚建,全国强,马勇. 2005.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I: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 动物学杂志,40(6):74-80.杨奇森, 全国强. 2004. 中国的猿猴. 动物学杂志,(1):63, 75, 79.吴毅, 杨奇森, 夏霖, 彭洪元, 周昭敏. 2004. 中国蝙蝠新记录-马氏菊头蝠.动物学杂志,39(5):109-110.相雨, 杨奇森, 夏霖. 2004. 中国兔属动物的分类现状和分布. 四川动物,23(4):391-396.夏霖, 李明, 杨奇森, 魏辅文. 2004.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兽类学报,24(1):1-5.杨奇森, 夏霖等. 2003. 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科学年会专刊),.夏霖, 杨奇森, 相雨,冯祚建. 2003.青海祁连山地区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学分析, 兽类学报, 23(4):295-303.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2002. 圈养马麝发情交配后期的日活动格局,动物学杂志, 37(6):35-42.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2002.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兽类学报, 22(2):87-97.夏霖, 杨奇森, 黄乘明,李友帮. 2002.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兽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学初报. 动物学杂志, 37(1):39-43.夏霖, 杨奇森, 黄乘明, 李友帮. 2002. 广西陆栖兽类动物分布格局及区划探讨. 动物分类学报, 27(2):393-401.

1997年至今已发表论文13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7篇;科学专著4部;科普专著1部。系统研究中国蚜总科昆虫,鉴定描述400余种,重新记述国外40多种的模式标本;建立4属18种的新异名;对32属蚜虫进行系统厘定,澄清了对有些类群的错误记载。利用支序系统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扁蚜科等3科蚜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亚科的界定和系统地位提出独到见解。利用支序生物地理学方法,研究了扁蚜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特有分布区之间的祖裔关系。利用GIS技术,对中国斑蚜科和斑蚜科侧棘斑蚜属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了刺蚜亚科的系统演化关系,为建立合理客观的分类系统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研究了扁蚜亚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扁蚜亚科蜡片、虫瘿等重要形态特征的演化;基于分子数据,研究了五节根蚜族和瘿绵蚜族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别探讨了虫瘿在两个族内的起源和演化。基于物种信息库,利用GIS技术和PAE分析方法,探讨了青藏-喜马拉雅地区蚜虫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提出了该地区5个蚜虫的特有分布区,并分析了格局的主要成因;利用相似系数,研究和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岛屿的蚜虫区系的相似性与差异,讨论了台湾与中国大陆蚜虫区系的历史渊源;对横断山区蚜虫的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三个不同角度分析了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历史渊源。目前在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研究的同时,重点开展蚜虫DNA分类、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分子系统学与分子进化方面的研究。 1. Huang Xiao-Lei, Lei Fu-Min, *Qiao Ge-Xia, 2008. Areas of endemism and patterns of diversity for aphid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Himalaya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5(2): 230-240. (SCI IF 2006 = )2. Stekolshchikov, . & *Qiao, G. X. (2008)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ribe Macrosiphini (Homoptera, Aphididae) from northeast China. Zootaxa, 1714, 37-40. (SCI)3. Zhang HC, *Qiao GX. 2007. Systematic status of the genus Formosaphis Takahashi and the evolution of galls based on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of Pemphigini (Hemiptera: Aphididae: Eriosomatinae). Systematic Entomology, 32: 690-699. (SCI IF 2006 = )4. Zhang HC, *Qiao GX. 2007. Molecular phylogeny of Fordini (Hemiptera: Aphididae: Pemphiginae) inferred from nuclear gene EF-1a and mitochondrial gene COI.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97(4): 379-386. (SCI IF 2006 = )5. Zhang D, Qiao GX. 2007. Review of the subgenus Paragreenidea Raychaudhuri of Greenidea Schouteden with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Hemiptera: Aphididae: Greenideinae). Annales Zoologici, 57: 497-504. (SCI)6. Zhang D, Qiao GX. 2007. The subgenus Pentatrichosiphum Basu, 1969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Hemiptera: Aphididae: Greenideinae).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41: 37-40. (SCI)7. Huang XL, *Qiao GX, Lei FM. 2006.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aphid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Himalayas. Ecological Entomology, 31: 608-615. (SCI IF2005=)8. Qiao GX, Jiang LY, Martin JH. 2006. Notes on the genus Allotrichosiphum (Hemiptera: Aphididae: Greenidein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from Hong Kong, China. Zootaxa, 1225:57-68. (SCI)9. Qiao GX, Jiang LY, *Martin JH. 2006. Notes on the genus Aulacophroides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the description one new species from Hong Kong, China. Zootaxa, 1299:57-68. (SCI)10. Qiao GX, Jiang LY, Zhang GX. 2006. A review of the genus Longicaudus van der Goot from China (Homoptera: Aphididae). Oriental Insecta, 40: . Qiao GX, Jiang LY, Ren SS. 2006. Review on genus Akkaia Takahashi from China and description a new species (Hemiptera: Aphididae). Entomological News, 117(1): 31-40. (SCI)12. Qiao GX, Jiang LY, Zhang GX. 2006. Review of genus Ephedraphis Hille Ris Lambers (Hemiptera: Aphididae), with a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Pan-Pacific Entomology, 82(3): . Qiao GX, Yang JY, Zhang LJ, Li YL. 2005. A new species of Cavariella (Cavariellinepicauda) (Hemiptera: Aphididae) from China. Oriental Insects, 39: 331-336. (SCI)14. Yang JY, *Qiao GX, Zhang GX. 2005. A review of the genus Chaetosiphon Mordvilko (Hemiptera: Aphididae) from China. Oriental Insects, 39: 337-343. (SCI)15. *Qiao GX, Guo K, Zhang GX. 2005. Review of genus Lithoaphis Takahashi, 1959 (Hemiptera, Aphididae, Hormaphidinae) from Chin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Annales Zoologici, 55(3): 433-436.(SCI)16. Yang JY, *Qiao GX, Zhang GX. 2005. Tuberolachnus (Tuberolachniella) macrotuberculatus sp. nov. from China (Hemiptera, Aphididae, Lachninae). Annales Zoologici, 55(3): 429-432.(SCI)17. *Qiao GX, Zhang GX. 2004. Record of Hormaphis Osten-Sachen (Aphididae: Hormaphid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riental Insects, 38: 277-282.(SCI)18. *Qiao GX, Zhang YC, Zhang GX. 2004. The genus Trichaitophorus Takahashi (Hemiptera: Aphididae: Chaitophor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riental Insects, 38: 283-288. (SCI)19. Qiao GX, Zhang GX. 2004. Review of the genus Takecallis Matsumura (Homoptera: Aphididae: Myzocallidinae) from China and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52(2):119-124. (SCI)20. Qiao GX, Zhang GX. 2004. Record of Hormaphis Osten-Sacken (Aphididae: Hormaphid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rient. Ins., 38: 277-282. (SCI)21. Qiao GX, Zhang YC, Zhang GX. 2004. The genus Trichaitophorus Takahashi (Aphididae: Chaitophor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rient. Ins., 38: 283-288. (SCI)22. Qiao GX, Zhang GX. 2003. Replacement name for the hemipteran genus, Ctenopteryx Qiao and Zhang, 2003.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79(3/4): 260. (SCI)23. Qiao GX, Zhang GX. 2003. Ctenopteryx (Hemiptera:Hormaphidinae) , a new species.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79(2): 145-150. (SCI)24. Qiao GX, Jiang LY, Zhang GX. 2003. Brevicorynella (Hemiptera:Aphididae), a newly recorded genus from Chin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record. Entomological News, 114(5): 267-277. (SCI)25. Qiao GX, Zhang GX. 2003. A study on genus Macropodaphis Remaudière and Davatchi (Homoptera, Aphididae, Macropodaphidinae) from China. Oriental Ins., 37: 415-421. (SCI)26. Qiao GX, Zhang GX. 2002. The Subgenus Nippocallis Matsumura of Tuberculatus Mordvilko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Homoptera: Aphididae: Myzocallidinae) Oriental Ins., 36: 79-86. (SCI)27. Qiao GX, Zhang GX. 2002. A review of the genus Symydobius Mordvilko (Homoptera: Aphididae: Myzocallid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 one new subgenus and three new species. Jour. Kans. Entomol. Soc., 75(4): 241-251. (SCI)28. Qiao GX, Zhang GX. 2001. A taxonomic study of the genus Anomalosiphum Takahashi from China (Homoptera: Greenideidae). Proc. Ent. Soc. Wash., 103(1): 143-146. (SCI)29. Qiao GX, Zhang GX. 2001. Study on the genus Yamatocallis Takahashi (Drepanosiphinae, Aphididae) from China and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Oriental Insects, 35:97-104. (SCI)30. Qiao GX, Zhang GX, Cao Y. 2001. In the genus Neophyllaphis Takahashi 1920 (Homoptera, Aphididae, Neophyllaph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Oriental Insects, 35:91-96. (SCI)31. Qiao GX, Zhang GX. 2001. Polytrichaphis (Homoptera: Aphididae), a newly recorded genus from China,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77(3): 156-160. (SCI)32. Zhang LK, Qiao GX, Zhang GX. 2001. Study on Chinese Melanaphis van der Goot (Homoptera: Aphid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Proc. Ent. Soc. Wash. SCI 103(2):325-333. (SCI)33. Qiao GX, Zhang GX. 2000. Study on the genus Cervaphis from Chin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Homoptera: Aphidoidea: Greenideidae). Oriental Ins. 34: 325-330. (SCI)34. Qiao GX, Zhang GX. 2000. Taxonomic review of the genus Delphiniobium Mordvilko (Homoptera: Aphididae) in China. Proc. Ent. Soc. Wash. 102 (4): 892-900. (SCI)35. Qiao GX, Zhang GX. 2000. A new species of Sumatraphis (Homoptera: Aphidoidea: Greenideidae) from China. Oriental Ins. 34: 321-324. (SCI)36. Qiao GX, Zhang GX. 2000. Allotrichosiphum Takahashi (Homoptera: Greenideidae), a newly recorded genus, and description a new species. Entomological News 111(2): 311-315. (SCI)37. 张合彩,乔格侠*. 2006. 基因序列在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昆虫学报. 49(3):. 乔格侠, 姜立云 2005. 中国蚜科一新纪录属四新纪录种 (同翅目, 蚜总科). 动物分类学报, 30(3): . 黄晓磊, *乔格侠 2005. 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特异性与历史渊源. 动物分类学报, 30(2): . *乔格侠, 张广学 2004. 中国叶蚜亚科分类学研究(同翅目, 蚜科). 动物分类学报, 29(1): 130-134. 41. 黄晓磊, 冯磊, *乔格侠 2004. 台湾与大陆蚜虫区系的相似性分析和历史渊源. 动物分类学报, 29(2): 194-201. 4部1. 乔格侠, 张广学, 钟铁森等编著. 2005.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同翅目 斑蚜科 第四十一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76pp. (Qiao GX, Zhang GX, Zhong TS. 2005. China Fauna. Insecta: Homoptera: Drepanosiphidae. . Beijing: Sciences Press, 476pp.)2. 乔格侠, 张广学, 钟铁森, 田士波, 姜立云. 2008. 河北动物志 蚜虫类.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印刷中)。3. 张广学, 乔格侠等编著. 1999.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同翅目 纩蚜科和瘿绵蚜科 第十四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56pp. (Zhang GX, Qiao GX. et al. 1999. China Fauna. Insecta: Homoptera: Mindaridae and Pemphigidae. . Beijing: Sciences Press, 356pp)4. 张广学, 陈小琳, 乔格侠等编著. 1999. 西北农林蚜虫志 昆虫纲 同翅目 蚜虫类.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63pp. 1部郑作新主编, 雷富民, 乔格侠著. 1999. 《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 关心我们共同的朋友 动物卷册.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0pp.

肖晖,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从事寄生蜂的系统分类、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完成了亚洲金小蜂科200余属人机交互式检索系统。2001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KC Wong 奖学金,在英国帝国大学生物与技术部分子进化研究组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获中国昆虫学会青年科技奖,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二等奖。现任《动物分类学报》编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已经发表论文51篇,出版专著一部。目前已经有两名研究生毕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联合主持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课题:海南岛及西沙群岛动物资源考察。

动物分类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这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动物分类学报》的编辑部杨南老师的电话,应该没错

国内:《昆虫学报》,《应用昆虫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分类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国外:《Bulleti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Entomology Series》(自然历史博物馆公报,昆虫版),《Ecological Entomology》(生态昆虫学)。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昆虫形态学和发育学国际杂志),《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昆虫生理学杂志),《Physiological Entomology》(生理昆虫学)。

《昆虫学报》办刊成果

1、研究发表

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昆虫学报》共出版文献6198篇。

2、收录情况

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中国管理科学》被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Pж(AJ)文摘杂志(俄)(2014)、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等收录。

3、影响因子

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昆虫学报》总下载922663次、总被引77392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核心期刊非常多,除了那些没听说名字的,现在关于昆虫学的期刊基本上都是核心了;核心期刊里面分一级二级,一级如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植物保护以及一些比较好的大学的学报;二级如昆虫知识、中国生物防治和部分大学的学报。

求是杂志社主编姓名

《求是》杂志社刘彦华担任杂志社秘书长,级别为正厅级,相当于副省长或市长级别。

《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之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扩展资料:

1、负责制度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2、杂志内容

《求是》杂志集中宣传共产主义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

《求是》杂志的作者

《求是》杂志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各层级的领导人或干部,也包括中国解放军军队的各阶层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彦华

《实录毛泽东》李捷,于俊道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实录毛泽东作者名:李捷、于俊道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8-1-1页数:356内容介绍:全面了解毛泽东客观反映历史,细节还原真实追寻273位亲历者——搜集他们走近毛泽东的观察与描述梳理226万字实录——力求编写一部堪称经典的领袖传记翻开本书,作者将带你重温毛泽东在1893—1927年间早年奋斗史的峥嵘岁月,领略其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非凡风采,进而体悟到伟人的人生阅历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智慧。作者介绍: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参加撰写《毛泽东传》(1949—1976),出版著作《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国史静思录》等。于俊道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编审。参加编辑《朱德军事文选》,参加撰写《朱德年谱》《朱德传》,主编《共和国领袖生活丛书》系列、《领袖交往实录》系列、《元帅交往实录》系列、《将军交往实录》系列、《毛泽东交往录》等,著有《中国革命中的共产国际人物》《朱德红扁担》等。

《求是》杂志社秘书长刘彦华

《求是》杂志社刘彦华担任杂志社秘书长,级别为正厅级,相当于副省长或市长级别。《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之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植物学报主编

蒋高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平邑县,1985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英国的Liverpool University进行访问研究, 1995年至199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圈二号研究中心高访学者。现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联合国大学SUMAMAD计划国际咨询专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编委,《植物学报》副主编。迄今发表论著20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已培养了37名硕士、博士、博士后。毕业生中,10 人出国深造,13 人在中国科学院工作,8 人进入大学任教,3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10人晋升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9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全程培养了中科院植物所第一个外国留学生,并培养了德国、法国、美国、伊朗等进修生5人。目前,正在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8人。 12009年9月14日,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教授做客互动百科访谈室,因雀巢婴幼儿食品含转基因成份事件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为此特意对转基因食品做出了相关知识解答。

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植物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兼职有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细胞学会理事、国际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Biotechnology, IAPB)中国联络人(National Correspondent)。担任《植物学报》主编、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遗传学报》和《遗传》杂志副主编, 同时担任《JOURNAL OF PLANT BIOLOGY》、《CELL RESEARCH》、《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实验生物学报》和《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成果与奖励2007年 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 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956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娄成后教授攻读副博士研究生1960年毕业后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1965年调回山东农业大学,历任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副校长,1992—1997年任校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物生理学组组长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植物学报》编委《山东农业大学学报》主编植物生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副团长等职 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作物个体与群体光合作用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课题,从事逆境条件下作物光合作用光抑制及小麦抗旱性生理育种研究,主持2、国家“973”项目, “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杌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4、主持“超高产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分子调控”专题。 主编《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研究》和国家攀登计划学术专著《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学研究进展》,三次主编农业部统编教材《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动物学报分区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

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扩展资料

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

1992年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 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 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

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报

作物学报 北京 中国作物学会 * * 2 植物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3 植物生理学通讯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4 植物生理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5 遗传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 * 6 中国油料(改名为:中国油料作物杂志) 武汉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7 中国水稻科学 杭州 中国水稻研究所 * 8 大豆科学 哈尔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9 杂交水稻 长沙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 10 核农学报(吸收:核农学通讯) 北京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等 * 植物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2 生物物理学报 北京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 * 3 植物分类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京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 * 5 云南植物研究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6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北京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 * 8 动物分类学报 北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 * * 9 古生物学报 北京 中国古生物学会 * * 10 植物生理学通讯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11 生物学通报 北京 中国动物学会等 * 12 动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 13 动物学杂志 北京 中国动物学会等 * * 14 昆虫学报 北京 中国昆虫学会等 * * 15 昆虫分类学报 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16 动物学研究 北京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 17 微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等 * * 18 水生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 19 植物研究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 * 20 遗传学报 北京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等 * * 21 生物工程学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 * 22 人类学学报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23 微生物学通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24 兽类学报 北京 中国兽类学会等 * * 25 广西植物 桂林 广西植保总站等 * 26 植物生理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27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北京 中国科学院 * * 28 生态学报 北京 中国生态学会 * * 29 微体古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 30 实验生物学报 上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31 古脊椎动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32 菌物系统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33 生理学报 上海 中国生理学会等 * * 34 植物生态学报 北京 中科院研究所 * * 35 生态学杂志 北京 中国生态学会 * * 36 遗传 北京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等 * * 37 细胞生物学杂志 上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38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11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杨陵(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12 种子 贵阳 贵州省种子总站等 * 13 作物品种资源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 14 作物杂志 北京 中国作物学会 * * 15 棉花学报 安阳(河南) 中国棉花学会 * 16 中国棉花 安阳(河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 * 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 * 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 4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 * 5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咸阳(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6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 7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 * 8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福州 福建农业大学 * 9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 * 10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杭州 浙江农业大学 * 11 华北农学报 石家庄 河北省农林学院等 * 12 河南农业科学 郑州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13 农业科技通讯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 14 江苏农业科学 南京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15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 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 17 浙江农业科学 杭州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 * 18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泰安(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 19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 20 湖北农业科学 武汉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一级学报不太清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