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武汉方言的语音特点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武汉方言的语音特点研究论文

没有翘舌音。和北方大量的翘舌音相比,武汉语音中没有zh、ch、sh、r这些翘舌音,没有翘舌音的结果使得语音过于裸露,少了一些修饰。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武汉话里,“陈程”不分、“身生”不分、,“真争”不分。

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对应的武汉话发音为一三四二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武汉话里面的很多词汇是独有的,并不是单纯平舌翘舌的区别,比如:“什么”,武汉话念作“么斯”;“烫”念作“塔(二声)”。

所有翘舌音变平舌音 武汉话没有翘舌音,后鼻音变前鼻音,武汉话没有后鼻音。

扩展资料

声母变音  :

1、n→l,例子:奶奶→lailai、牛奶→liulai、姑娘→guliang、那多→la多、美女→meilv       这个是永远变的

2、r→l      例子:热→le、突然→toulan

韵母变音 :

u→ou,肚子→douzi、绿豆→loudou、马路→malou、兔子→touzi、阻力→zouli、促进→coujin、速度→soudu

总结来说,u在遇到这些声母时变为ou: d、t、l、z、c、s。某些特定情况下,zh、ch、sh遇到u,u也会变成ou。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话

三大特色

没有翘舌音。和北方大量的翘舌音相比,武汉语音中没有zh、ch、sh、r这些翘舌音,

没有翘舌音的结果使得语音过于裸露,少了一些修饰。

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武汉话里,“陈程”不分、“身生”不分、,“真争”不分。

扩展资料:

变调现象

所谓变调现象,就是指声调语言中的由调音节在一定情况下发生音调变化的情况,如我们都知道的普通话中存在两个三声(上声)连续时前一个三声念二声的现象(严格来说是变调为24·214,和35·214有区别)。武汉话中也有这个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上声变调

与普通话的上声变调类似,武汉话的上声也存在变调,但规则不同:

只有上声字单读或者在语言停顿的末尾,它才保持原调;其它情况均变调为33。

②调化阴平

这种变调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它的规则如下:

1、叠词的称呼

如“爸爸”“爷爷”“浩浩”“婷婷”等叠音的称呼词中,第二个字一律变为阴平声,即一声;但若两字原调为上声,可变可不变,如“奶奶”“姐姐”。

2、习惯的变调

这类词没有规律,需记忆,亦为第二个字改念阴平。此处进行一定总结:

入派阳平

由于入声的消失,原来的入声字全部转为阳平(二声)的现象。这是西南官话特有的,而其他官话如北京话或普通话中,古入声字转入其它各各音调,因此有很多武汉话,普通话异读(即不能一一对应)的自出现。

此类字无任何规律,需记忆,但对于母语为现今仍保留入声的粤语,吴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武汉话学习者来说,就很容易了,因为只需要把入声字全部念为阳平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武汉话

武汉话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汉口和北京、佛山、苏州四个地方成为全国四大物资集散地;二是近代以来,张之洞督鄂的18年间,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商业的流通带来了文化的吐纳,南北文化在此融合,不仅锻造出心直口快、热情细腻的武汉人,也逐渐历练出一套极富个性的汉派方言,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武汉话少了几分咬文嚼字的绉绉之感,多了几分直率的铿锵烟火气。地道的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反映,表达的是地域特点和地方性格。武汉话特别能显示武汉人的热心快肠和急性子。汉腔里,三大方言特色: 没有卷舌音。和北方大量的卷舌音相比,武汉语音中几乎找不到:zh、ch、sh、r这些卷舌音,即便是武汉的近邻荆门等地区,卷舌音都相当厚重。没有卷舌音的结果使得语音过于裸露,少了一些修饰。 武汉语音中可以清楚分出五个声调,可是没有轻声。而是在三声调旁边加了一个调,比如“污、物、武、吴、误”这五个字的字音,武汉话区分的非常清楚,在北方话里,“武吴”分不开。音阶多可以使得音色丰富,可是没有轻声调,又使得语音过硬,。 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武汉话里,“陈程”不分、“身生”不分、,“真争”不分。

武汉话的发音没有卷舌音。和北方大量的卷舌音相比,武汉语音中几乎找不到:zh、ch、sh、r这些卷舌音,没有卷舌音的结果使得语音过于裸露,少了一些修饰。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武汉话里,"陈程"不分、"身生"不分、,"真争"不分。

按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设计原意和国际音标的规定,用类似于音乐的do·re·mi·fa·so的五个音高(及五度)来表示声调语言的声调变化,据理论证明,5度已经足够表示所有声调语言的声调变化。武汉话的五度调值与普通话调值的对照:阴平(武汉话45普通话55)、阳平(武汉话12普通话35)、上声(武汉话21普通话214)、去声(武汉话15普通话51)。

经典武汉方言

1、洗了睡

快完蛋了,赶快歇着吧。通常用于蔑视的口吻

例句:算了、算了,就你这水平,还不回去(念ke)洗了睡。

2、心里冒得数(念sou)

糊涂的意思,不知道轻重

例句:你心里冒的数吧,他你也敢动!

3、糊鸡油

糊涂蛋

例句:你心里有点数沙,每天象个糊鸡油。

4、掉得大

结局很悲惨

例句:我今天才是掉得大,钱包被偷了。

5、男将

男性

例句:亏你还是个男将,跟个女的去闹。

6、去(念ke)了回:下课、完蛋的意思

例句:你上班还敢玩游戏,不怕老板捉到了去了回。

7、老菜苔

菜苔是武汉特产蔬菜,但老菜苔吃起来就非常不爽。在武汉方言中,老菜苔用于形容年纪已不太年轻的女性,通常带戏谑口吻。

例句:她都是老菜苔了,还打扮得象个妖精。

8、尖板眼

稀奇、古怪的东西

例句:他那里总有一些尖板眼,不晓得从哪里搞的。

9、起篓子

发财,运气好

例句:他昨天晚上起了篓子,牌桌上就他一个在和。

10、霉得象腐乳

在武汉方言中,把“暧昧的关系或行为”叫作“媒(念第二声)”。

例句:他们两个人霉得象腐乳。

11、菜

意指差劲和打败。同意词有“水、水货”。

例句:你看,红桃K的某某某,打起球来简直就是一菜包子,水得一塌糊涂!

12、苕、苕货

苕,俗话就是地瓜,武汉人用它指人脑死板不灵活。

例句:他简直是个苕,这种话也去(念ke)信。

叫外行“洋盼”,叫内行“老杆”,信得足就“翻锹”,信不足就“装佯”,偶尔发疯叫“来了神”,认输投降叫“洗了睡”,不近人情叫“半挑子”,熊孩子一般称为“足瞎子”,倒霉的总是“萧家婆婆”,找背锅的总是怪“秀梅”。

文献研究方法语言特点论文

论文文献研究方法部分怎么写

论文文献研究方法部分怎么写,毕业论文对大学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毕业论文不通过就可能毕不了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论文文献研究方法部分怎么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调查法

调查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有目的、计划的搜集与论文主题有关的现实状况以及历史状况的资料,并对搜集过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与归纳。调查法会用到问卷调查法,分发给有关人员,然后加以回收整理出对论文有用的信息。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其他的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可以让人们的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拥有新的发现,还可以更好的启发人们的思维。

3、文献研究法

以一定的目标,来调查文献,从而获得关于论文的更加全面、正确地了解。文献研究法有助于形成对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可以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获得事物的全貌。

论文研究方法最为典型的有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文献研究法,都是值得大家采用的方法。

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

二、研究的路径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步骤

五、对传统研究思维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们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甚至于我们自己从事课题研究时,不禁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关研究的基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的写作,还是完成一个研究过程?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论文写作应该反映一个研究过程,那么研究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以我个人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中总结的一些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共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规律。我们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将之上升到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然而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因此,就会有人对理论的前提和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又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我们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需要有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就是[1]:

Facts —Theory—Speculation

事实——理论——猜想

上述从“事实”到“理论”,再进行“猜想”就构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既要侧重从事实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也同时在研究中要有质疑和猜想的勇气。而这一思路并不是一个终极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猜想和质疑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后,理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认为符合科学规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为演绎法(Deduction)和归纳法(Induction)。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应该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另外,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研究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将实践中的带有经验性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让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统规律性的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的共享才能对具体的实践产生普遍的影响。研究者除了承担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研究的结论之外,还要将这一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用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让大家去分享。不能进行传播和与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对社会进步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撰写论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过程,不断探索和总结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对实践产生影响。我们强调,论文的写作不是想法(idea)的说明,也不仅是过程的表述。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的假设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验证某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条件。

研究的路径(Approaches)是我们对某事物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两个路径(Approaches):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标准的度量方法,或者通过观察对现象进行描述,主要用来总结是什么情况(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这种研究路径去提出理论假设,并验证理论。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决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be)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来推论事物的发展规律。研究者也会用这种路径去建立理论规范。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研究的路径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而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支持和依据;后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两个路径,研究过程中都存在着分析(Analytical)过程,也就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过程就需要具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来支持。

[2]。然而,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定量与定性的方法问题更多的是从分析技术上来区别的[3]。因为,任何的研究过程都要涉及数据的收集,而数据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们不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立起来。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优势。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对于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对用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或者其他非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则是对用数量所描述的内容,或者其他可以转化为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一项研究中,往往要同时涉及到这两种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来定义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点(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来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从定义、类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定量分析则假定概念的成立,并对其进行数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统计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基本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离散情况等。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关度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统计检验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强调,是因为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定量结果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所影响。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优势是对理论进行验证(Theory Testing),而不是创建理论(Theory Generation)。当然,相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由于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种变量的可控性被遭到质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准试验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定性研究有其吸引人的一面。因为文字作为最常见的定性研究数据是人类特有的,文字的.描述被认为具有“丰富”、“全面”和“真实”的特点。定性数据的收集也最直接的。因此,定性分析与人有最大的亲和力。恰恰也就是这一点,定性分析也具有了很大的主观性。如果用系统性和可控性来衡量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定性分析方法比定量分析方法更被遭到质疑[7]。然而,定性数据被认为在辅助和说明定量数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8]。实际上,定性分析方法往往贯穿在研究过程的始终,包括在数据的收集之前,有关研究问题的形成、理论的假设形成,以及描述性分析框架的建立等都需要定性的分析过程,即对数据进行解释和描述等。如果遵循系统性和可控性的原则,那么定性分析方法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也有一些可利用的辅助工具,例如,摘要法、卡片法、聚类编码法等。在研究结论的做出和结论的描述方面,像矩阵图、概念模型图表、流程图、组织结构图、网络关系图等都是非常流行的定性分析工具。另外,从定性的数据中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规类等统计手段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这里要指出的是,科学研究不能用想法(idea)本身来代替。科学研究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用一定的方法来证明有价值的想法,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或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证明、创建或改进理论,从而对实践和决策产生影响。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成果是否会对实践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9]。

第五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的处理主要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将原始的数据进行分类,以便转化成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形式。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三个步骤。数据编辑(Data Editing)就是要识别出数据的错误和遗漏,尽可能改正过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便于进一步的编码和录入。数据编码(Data Coding)就是对所收集的第一手数据(例如对问卷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进行有限的分类,并赋予一个数字或其他符号。数据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将许多的不同回答减少到对以后分析有意义的有限的分类。数据录入(Data Entry)是将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数据录入到可以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处理的计算机中,录入的设备包括计算机键盘、光电扫描仪、条形码识别器等。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分析软件,例如SPSS等对所形成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少量的数据,也可以使用工作表(Spreadsheet)来录入和处理。

数据的分析就是运用上述所提到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者要根据回答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和验证方法。对于有些研究,仅需要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对于另一些研究可能就需要对假设进行验证。在统计学中,假设的验证需要推论的统计方法(Inferential Statistics)。对于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一些研究是针对所获取的样本进行统计差异(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的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是拒绝(Reject)还是不拒绝(Fail to Reject)所设定的假设条件。另一些研究则是进行关联度分析(Measures of Association),通常涉及相关分析(Correlation)和回归分析(Regression)。相关分析是通过计算来测度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而回归分析则是为预测某一因变量的数值而创建一个数学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们研究和分析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的发展使得多变量统计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果多变量之间是从属关系,我们就需要从属关系的分析技巧(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方差的多元分析(MANOV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Analysis)、线性结构关系分析(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结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等。如果多变量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我们就需要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技巧(Inter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等。如果收集的数据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我们不考虑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重点考察变量在时间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就需要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目前流行的统计软件,如SPSS对上述各种分析方法都提供非常好的支持。

第六步、得出结论,并完成论文

论文的撰写要结构合理、文字表达清楚确定,容易让人理解。形式上要尽量采取可视化的效果,例如多用图表来表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具体论文的撰写要考虑包含如下内容:摘要、研究介绍(包括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样本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的发现、结论(简要结论、建议、启示意义)、附录、参考文献。

针对社会科学和商务领域的问题研究,我们传统上所遵循的研究思维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承认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用这一思维模式来指导研究的过程,容易使我们混淆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地位,找不准研究者的定位。首先,这一研究思路和模式将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研究混在一起了。其次,没有突出,或者说掩盖了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和遵循。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它忽略了问题的识别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的识别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是一项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前提。问题的识别过程可以保证所研究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防止出现只做表面文章的情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使研究结果有说服力。当然,在此,我们并不是说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传统模式是错误的,也不否认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然而,我们觉得,这一传统研究思维模式太笼统,太注重结果导向,不足以说明科学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步骤。

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中,运用这一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来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容易出现两个不良的倾向。一是使我们过于重视论文本身的写作过程,而忽略了论文写作背后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在此情况下,论文的写作多半是进行资料的拼凑和整合。当然我们并不能低估资料的拼凑和整合的价值。可是,如果一味将论文的写作定位在这样的过程,显然有就事论事的嫌疑,无助于问题的澄清和问题的解决,也有悖于知识创造的初衷。特别是,既没有识别问题的过程,也没有形成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甚至没有用任何可以遵循的研究分析方法,就泛泛对一个问题进行一般描述,进而提出感觉上的解决方案。这种研究结果是很难被接受的。第二个不良的倾向是上述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使我们辨别不清我们是在做研究,还是在做决策。研究通常是在限定的一个范围内,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进行证明或推理,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这个结论对决策者能产生影响。然而,决策者毕竟与研究者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考虑的问题与研究者或许一致,或许会很不一致。有价值的研究是要给处在不同地位的决策者(或者实践者)给予启示,并促其做出多赢的选择。因此,传统的研究思维模式缺乏研究的质量判定标准,缺乏系统性和可控性,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容易让研究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片面的终极的解决方案。

在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的实践中,我们曾试图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尝试让我们的研究生将论文的写作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特别注重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并且要求在论文的写作中反映这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例如,2002届研究生万莲莲所写的《电子采购系统实施中的管理因素-摩托罗拉公司电子采购系统实施案例研究》硕士论文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最初探索。此论文的结构就分为综述、指导理论、方法论、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结论和启示等五个主要部分,运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定性和定量的各种具体方法。其研究结论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因为研究者并不限于第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而是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框架,运用问卷定量调查等手段,遵循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对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相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又应用在其他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例如2002届龚托所写的《对影响保险企业信息技术实施的主要因素的研究》、2003届王惟所写的《对中国铜套期保值现状的研究》,以及2003届马鸣锦所写的《中国银行业知识管理程度与网络银行发展程度的关系研究》等。通过论文写作,这些研究生的确掌握了一般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步骤。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教学和实践直接有借鉴的意义。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其方法和结论都得到了肯定。据多方反馈,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注释】:

[1]这是笔者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看恐龙展览时了解的美国科学家的基本研究思路而得到的启示。

[2]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3。

[3] Bryman, A. (1988),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nwin Hyman.我们发现许多文献资料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称为定量与定性技术(techniques)

[4] Cook, . and Reichardt, . (1979)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Research. Newbury Park and London: Sage. Ragin, C.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7。

[6] John Van Maanen, James M. Dabbs, Jr., and Robert R. Faulkner, Variet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2), P32

[7] 这是因为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中包括了人的因素,而人本身作为分析者具有自身的缺陷。例如:数据的有限性、先入为主的印象、信息的可获得性、推论的倾向性、思维的连续性、数据来源可靠性、信息的不完善性、对信息价值判断误差、对比的倾向性、过度自信、并发事件与相关度的判断,以及统计数据的不一致性等。上述缺陷的总结与分析来源于Sadler, D. R. (1981) Intuitive Data Processing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Bia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 P25-31。

[8]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71。

[9] Ronald R. Cooper, C. William Emory (1995, 5th ed)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IRWIN, P352

在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各种方法,对于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容写作的质量。 一般来说,常用的学术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法、文献法这几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最经常最普遍用到的研究方法,无论你是理科工科文科商科,在写论文时通通都会用上它。运用文献法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者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提升研究的基础,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避免研究中的重复。 1.文献法的特点 文献法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历史性。从时间角度看,文献法是一种“历史”的研究。只要是先于研究者当前研究的成果,研究者都可进行研究; 第二,灵活性。文献法不受时空限制,空间上,可不用亲临现场。在时间上,可灵活安排; 第三,继承性和创造性。运用文献法的目的在于比较和借鉴,通过检索、收集、鉴别以及研究与运用,最终实现对某一现象的认识,分析其形成的客观原因;还可对原有文献加以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事物间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 2.文献法的检索方法 文献法的实际运用通常是在选定课题方向,或选定课题后,根据需要进行检索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和深度。首先根据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现有的资料,确定所需要查阅的文献范围。文献检索的方法因检索课题内容和范围的不同而分别有所侧重,采用的检索方法主要有: 1)直查法。从与本检索课题有关的书刊中直接检索文献的一种方法。检索课题单一,文献集中,对于所检索书刊又比较了解,适合于使用这种方法; 2)追溯法。利用已经检索到的文献的引文、注释、角注和附录参考文献为线索,逐个地进行追踪查找,发现所需文献的一种方法。一般在已知文献很少或缺乏检索工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些必需的文献; 3)顺查法。按照检索课题的时间范围,由远及近、从旧到新的顺序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可得到较为系统全面完整的文献资料,但费时费力; 4)倒查法。按照检索课题的时间范围,由近及远地回溯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检索新的文献,特别是理论性的研究课题; 5)综合法。即对上述几种方法交替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复杂、重大的检索课题。具体而言,如果研究者具备一定检索知识及良好素质,有较完备的检索工具,可采用顺查法和倒查法;如果是对研究课题作全面系统的综述报告,宜用顺查法;如对新课题的研究,应以倒查法为主;如果缺乏完备的检索工具和线索,则可采用追踪检索法(追溯法)。 3.文献法的优点 1)研究不受时空限制。用文献法可以研究那些受地域或时代限制而无法接近的对象; 2)运用文献法进行科研。研究不受研究对象“反应”的干扰; 3)研究体现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结合。在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科研过程中,研究者总是以自己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当代的教育思想、观点去进行分析研究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体现批判性; 4)研究具有客观性。大部分文献资料的写作并不具有研究目的,作者是自发地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里记录下来的,具有较高的"坦白程度"和真情实感。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必然增强了客观性; 5)信息容量大、费用低。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信息容量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 4.文献法的重要环节——文献整理 1)文献的阅读。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精读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科研人员来说,阅读分析文献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都应当很好地掌握,并善于在研究过程中综合、灵活地运用。 2)文献的记录。记录就是把通过阅读找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保留下来,以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之用。记录可以帮助记忆、锻炼思维、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研究新问题。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和形式主要有:标记与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综述式等。 3)文献的鉴别。鉴别文献真伪的方式分为“外审”和“内审”两类。“外审”的四种方法:辨别版本真伪、分析该书的语言风格、分析文献的体例、分析文献中的基本观点、思想。“内审”的4种方法:文字性文献的互证、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 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 4)文献的分类。(1)定性分类整理:一次划分、连续划分、二分法。(2)分类整理的要求:一是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理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历史性文献中的内容;二是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以上内容着重讲解了文献法这种常用的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简单来说,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希望大家看完之后掌握其要点,能够在日后的研究学习中加以灵活运用。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点研究论文

英语广告的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English TV Ads Collection[M].Nanchang: Hong Xing Electric Sound Press,1998. [2] Hu Zhuanglin,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M].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1. [3] Wang Shouyuan. Essentials of English Stylistics[M].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Press,2000. [4] 杨志松.一句话打动你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5] 肖颖.浅析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对广告英译的启示[J].吉林省学院学报,2010(5). [6] 卞瑞晨.广告英语中的押韵修辞及其翻译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广告英语毕业论文范文很多的,不过论文要原创哦。之前也是费了半天劲搞不出来,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靠谱的说广告英语语篇的人际意义及其体现的劝说功能广告英语中人际意义研究主位推进模式与广告英语的语篇分析“广告英语”还是“英语广告”?论商业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及翻译技巧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格与翻译广告英语的词语特色浅谈广告英语中双关语、杜撰词、仿拟、明喻和暗喻的翻译语境理论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研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英语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词汇歧义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及其翻译试论广告英语的句法特点广告英语中词汇歧义的语用价值及其翻译方法广告英语语言特色的分析与研究论广告英语中的修辞企业广告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翻译论广告英语的词法和句法特征跨文化背景中的广告英语翻译广告英语的词汇特点探讨广告英语的句法特点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修辞在广告英语中的艺术魅力广告英语的功能分析现代广告英语委婉现象初探浅析广告英语的基本语言特点及翻译试论广告英语的修辞艺术广告英语的修辞格及翻译的基本原则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广告英语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谈广告英语的特征分析

英语是我们高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对它掌握如何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对广告英语的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广告,特别是广告英语的特征。

因为,作为英语广告主要载体的广告英语在努力体现除了有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的作用外,还有诱发消费者感情,引起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行动的心理功能,遗留给消费者以美感享受的美学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大家英语应用文体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搞好对外交流工作,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大家对广告英语的欣赏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广告;广告英语;双关语;语韵

abstract:the advertis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way to express information to can not only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some knowledge of the products, but also attract people’s greater desire to buy the products , improve the trade and leave a beautiful impression on the it has it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ese functions. we’re very happy to have achieved some achievements in english advertising with the help of our teacher and our all, we wish all of you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after you have read our introduction about it.

key words: english;advertising fun;alliteration &rhyme

前言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交往的不断频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国际间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在这一时期内,英语因其特殊的魅力,逐渐成为各国人民沟通的共同语言。自从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加入wto,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各国之间的交往越加密切,更多的外国企业要入驻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会来中国旅游、做生意。因此,英语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英语广告配合国际营销需要,引导新东西,带来新信息。它如今也是一个十分热门的专业,因此,我们产生了这个课题。

首先,英语是我们高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对它掌握如何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研究广告英语的特点这项研究,可以扩大知识面,熟悉新单词,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和习俗。

其次,了解英语广告的特点,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手段,为我所用,对我国提高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研究的最重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为将来能够谋求最理想的职业,发展自我。

二、广告英语的特征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介物,公开而广泛地向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广告除了有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的作用外,还有诱发消费者感情,引起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行动的心理功能,遗迹给消费者以美感享受的美学功能。因此,作为英语广告主要载体的广告英语在努力体现这几种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简明易懂,生动形象,幽默新奇。

经过这一学年的研究和调查,我们总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大致发现了广告英语的主要特点,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我们希望,我们的这项研究能对大家进一步了解广告英语的特点,提高英语应用文体的理解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简明扼要,浅显易懂

首先,广告的基本特点是让有限的篇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广告既要简短,又要明白准确地体现广告内容。因此广告英语的特点之一是词语短小、结构简单、简明扼要、浅显易懂。

1) 广告英语中常用词义浅显的短语。例如,

2) the only car in its class.(1993villager汽车广告)

it gives me clear,plain paper faxes at a price i can afford..(canon 复印机广告)

以上几则广告所用词汇长度都不超过六个字母,其词义是每个普通百姓都能明白的,体现了广告英语浅显易懂的特点。

2)广告英语中广泛使用祈使句、疑问句和省略句。例如:

help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ireland of today.(文化慈善机构广告)

come to life in hawaii.(旅游广告)

come into mcdonald’s and enjoy a big mac sandwich.(三明治广告)

air quality!(航空公司广告)

广告英语很少使用复合句,正是这些结构简单的祈使句、疑问句和省略句使广告英语读起来简明扼要,听起来轻松活泼。

2、生动形象,含义深刻

广告的目的是促进消费行动,广告语言要刺激消费者的联想,从而扩大注意、巩固记忆。因此,广告英语的特点之二是借助不同的修饰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以真情,真心,真诚去感染消费者,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或者通过深入消费者的内心,让消费者看过广告后,内心就有所出动,从而煽动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1) 平行对照(antithesis)。这种修饰结构上对称,意义上对照,形式整齐匀称,内容既适合于中伏强调,又适合于反衬对照,音、形、义都富于形象感。例如:

tear out!fill in! fax now…(maclean杂志征订广告)

warehouse clearance. their loss, your gain!(清仓甩卖广告)

distilled from rocky mountain water and canadian prairie grain.(vodka酒广告)

quality breeds success.(福特汽车广告)

这则广告套用了谚语”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各自识老底,互相瞧不起。)

distilled from rocky mountain water and canadian prairie grain。(vodka酒广告)

2) 仿拟(parody)。仿拟是套用人们熟悉的某个谚语、格言、名句,使其产生一种新的意义,从而达到标新立异、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

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三菱汽车广告)

这则广告套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平等。)

quality breeds success.(福特汽车广告)

这则广告套用了谚语“familliarity breeds contempt.”(各自识老底,互相瞧不起。)

3、诙谐幽默,富于美感

广告是艺术含量很高的一种宣传手段,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是广告的一个功能。广告的设计是按照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原则进行的。因此,广告英语的另一个特点是以优美的音韵增加广告的魅力。标新立异,出其不意,用特效烘托气氛。

1)头韵(alliteration)。头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首字母的发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在广告中使用头韵看起来醒目,读起来悦耳。另外,某些音位的组合所具有的特定联想意义能体现语言与事物的有机联系和内在和谐。例如:

export fair set for foreign-funded firms.(博览会广告)

这是一则外资企业出口产品博览会的广告,7个词中有5个(fair, for , foreign, funded, firms)互押头韵。听起来好象是博览会在文质彬彬地迎接众多外资企业。

bathing beauty discovered in interior decorator‘s room。(瓷砖广告)

这则广告中有两组头韵词“bathing,beauty,bathing”和“discovered,decorator’s),让消费者将装修与美丽联系起来,暗示了产品的神奇效果.

1) 尾韵(rhyme)。尾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尾元音及后的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在广告中使用尾韵,能加强广告的音乐性,突出广告的声律美。例如:

emergency medical insurance and assistance.(保险广告)

“insurance ”与“assistance”押尾韵,让投保者联想到“保险”与“帮助”之间的必然联系。

special offers for alrmiles collectors and maclean subscribers.( maclean’s 杂志广告)

这则广告里三个词互押尾韵。读起来有一种节律美,能在消费者记忆里留下较深的印象。

4、巧用双关语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双关语在广告中比较常用,它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在广告中,广告制作者为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力,挖空心思地追求新的创意,使得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技巧更加纷繁复杂。巧妙的双关能使语言含蓄4、巧用双关语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双关语在广告中比较常用,它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在广告中,广告制作者为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力,挖空心思地追求新的创意,使得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技巧更加纷繁复杂。巧妙的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 。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双关,因为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 )

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中,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sun-son, air-heir这两对谐音字,使广告语言不仅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颇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2)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 。这种双关在广告中运用得也非常广泛,它与谐音双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2) the label of achievements.

black label commands more respects. (酒是功成名就的标志。黑色标志使您更显尊贵。)

语义双关也多见于品牌名称中。这是一则威士忌酒的广告,label有两层含义,一为“标志”,一为酒的牌子—black label。该广告通过双关手段的运用,使人联想到功成名就时就要饮用该酒;同时,用品牌名称形成双关,又便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从而对商品发生兴趣。

3)语法双关 :语法双关是指由于语法方面的问题产生的双关,如省略结构、某词或词组具有两种以上语法功能等。

(3) which la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this can.[旁边画有一罐啤酒]

(哪种大罐啤酒可称得上是地道的德国货?这罐。 )

这是一则lager牌淡啤酒的广告。句中的can既可作情态动词,又可作名词(饮料罐)。由于can一语双关,加上lager的品牌名称双关,以及旁边插图的妙用,使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无独有偶,可口可乐公司也在这个can字上做文章。

(4)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 (没有什么能像可乐那样令您神清气爽。)

句中can既可理解为名词“罐,听”,又可看成是情态动词“能”,全句可理解为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 tin, drink) can (refresh you)。 这则广告诙谐机智,富于文字情趣,能使商品连同这一广告词一起久久印在读者记忆里。

4)成语或俗语双关

广告语言特别善于引用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这些广告以人们原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以鲜明、独特的语言形式形成双关,既增强了广告的吸引力,又体现了广告语言的艺术性,更使广告具有令人回味的弦外之音。

(5) you’ll go nuts for the nuts you get in nux. (纳克斯坚果让你爱不释口。)

从广告的字面意义看,to go nuts是“去买坚果”,但它同时还是一句成语,意为“疯狂、发疯”。双关语的运用表明了纳克斯牌坚果对人们的吸引力是无以抗拒的。

三、总结

由于我们仅是高二的学生,我们的英语专业水平不高,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在我们全组成员和指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克服了研究过程遇到的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课题的全部研究任务。由此可见,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可以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是8个人呢!我们和我们的指导师都为我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自豪。因为,我们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过程中学会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究、去吸收、去消化!

当然, 经过这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在课余时间学习到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英语、电脑方面以及语言组织能力方面都有比较高的提高。我们在查找资料、上网搜寻、课件制作和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论文的时候都对广告英语都有了不少的了解,也同时学到了不少新的单词,而这也是正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现如今,英语作为地球人沟通的共同语言,并且是我们高考的必考科目,对于我们来说重要至极.在研究性学习上能够进一步加强我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和今后走向社会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我这有很 多原创的

格律诗的语言特点研究论文

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又分(五绝)和(七绝). 律诗可分(五律)和(七律). 格律诗的特点:句子必须是双数,如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等。讲究平仄 、用韵和对仗三个方面。而平仄又包括粘对、避孤平、避三平调等。

还记得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刘政同志不耻下问地向我询问有关写诗的问题。原来他当时突发奇想想给他的倒数第二任女朋友写首诗——之所以要用倒数呢,是因为在读大学之前他到底有几个女朋友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个未知数。不过后来他觉得太麻烦,折腾了十几分钟,写了两句然后就作罢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偶尔会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如果是写散文或者小说的话,大概很容易就可以付诸实践,虽然写出来的东西的质量水平有待商榷——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即使是很多出版的小说散文,质量水平也不见得如何——但是如果是想写诗,特别又是格律的话,可能提起笔来的时候只能是一头雾水。所以,我一直以来就有个想法给我认识的人讲讲怎么写诗。其实虽然说是讲怎么写诗,但是能够讲出来的只不过是有关写诗的格律规定方面的问题,至于用词立意的雅俗之类的问题,很难三言两语说得清楚——实际上我是完全说不清楚——只能是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不断的积累。要想写诗首先要明白的是平仄,平仄,简单的说就是对汉字读音的一个分类:平声字,就是发音比较平缓的字;仄声字,就是发音比较短促的字。如果你根据上面这句话就能区分出平声字和仄声字,那么我只能说不是你是天才就是我是天才。对于平仄的区分,最大的问题在于读音的变化——其实不仅仅是平仄,在押韵的时候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和唐宋时期的汉语的发音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你如果现在还能听出杜鹃鸟的“不如归去”,那只能说明你的听力有问题——所以很多其实写得很工整的诗句现在读起来会感觉不舒服。据说江浙地区的方言的发言是最接近古音的,这个我没有具体考证过。对于写诗时的平仄区分,现在据说有两种观点。最保守的一方是认为应该坚持使用平水韵,这样的好处在于,评价一首诗的时候就不需要事先知道这首诗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缺点是太脱离生活了;最激进的一方是认为应该使用普通话的平仄区分,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实际阅读,但是实际上虽然我国全面推行普通话,但是真正熟练掌握这门语言的人其实是很少的——昨天晚上我去打印东西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在打普通话考试的资料,第一个词的注音就是错的。至于我自己写诗的时候呢,因为两方其实都有道理,所以我选择的是比较折中的方法——但是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用新韵或者词韵——我的方法是写出来一首诗,或者填一首词就要让他用平水韵来看或者用普通话来看平仄而押韵都没有大的问题。普通话的平仄区分很好记,不过前提是你小学有好好学。普通话里汉字分为四声,一般小学里学的时候好像就是直接叫做一二三四声的,实际上官方的名字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阴平和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平水韵的话就需要一点记忆力了,但是也完全不需要智商的。请百度出一份平水韵,没有别的办法,死记——实际上我也不能记全。平水韵分为五声,依次是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希望大家还记得SHE的那首《中国话》里面的那句“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上平和下平是平声;其它三声是仄声。以上就是关于平仄的基础介绍,以下是在诗词格律中应用。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纳闷过为什么同样是那么几个字,别人写出来读着就琅琅上口,而自己写出来就是那么拗口。这个关系到声律学——据说这个还是汉代的时候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所以我国是汉代之后才有所谓的格律诗的——而在诗词写作上这一理论体系简化为一系列的关于平仄的格式要求。大致上可以分为单句的要求和句间的要求。关于单句的格律要求,格律诗的标准句式其实只有如下几种: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句有时有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在实际的写作中偶数位的字的平仄一般是不能变的,但是奇数位(最后一个除外)的字平仄是可以改的——不过在改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孤平关于孤平有两种定义,第一种是认为一句当中除了最后一个字仅剩一个平声字的情况叫做孤平;另外是认为出现两仄夹一孤的情况就是孤平。我比较偏向于第二种定义,但是在实际写的时候还是两种都不要出现最好。所以当你在写“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句的时候,如果第一字不得已要用仄声字那么可以把第三字换个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平仄”。三平调当全句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的时候就叫做三平调。三仄尾相似于三平调,就是指全句最后三个字全是仄声字。曾经见到过有些对格律一知半解的人写的诗,上句是三仄尾,下句是三平调。单句的平仄要求大概就之上这些,句间的平仄要求如果你知道格律诗的偶数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除第一句之外奇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的话就只剩两个字:对、粘。所谓对,就是说第偶数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反。所谓粘,就是说第奇数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一首诗的平仄基本上是由第一句完全决定的。之所以是用第二个字作为标准时因为我们在上面说过,第一字的平仄是可以变的。对于不会写诗的人来说,也许会认为押韵和对仗是一首诗的关键。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发现,对仗和押韵就算重要,也只是写诗的很小一部分。对于押韵需要注意的是也存在类似于平仄这样的古今读音的争议。至于填词,我觉得比写诗简单,照着词谱填就好了——当你要填的词牌确定的时候,需要的格律格式也就定了——当然要写好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初学填词的时候应该学着填些小令,如《如梦令》、《生查子》之类的,等到词句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开始填些较长的。不过有些太短的词牌反而更难写好,如《十六字令》,这些自己斟酌。当然,以上都是建立在你是想正正经经地写诗的前提下的,如果你只是想写首藏头诗无知少女什么的就不要问我了。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 格律诗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方言语音研究论文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38.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52.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53.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55.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56.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62.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65.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6.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67.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68.《<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69.《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70.《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73.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7.《庄子》“.以.o”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11.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13.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14.《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17.《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18.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1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20.《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21.《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22.《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23.《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24.《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25.《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27..《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28.《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29.《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32.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10.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11.《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1.《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4.《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5.《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6.《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二)编著1.《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2.《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三)编\校1.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2.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3.《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5.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6.《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11.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12.《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13.《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4.《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15.《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16.《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