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汕头大学研究生院优秀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汕头大学研究生院优秀毕业论文

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

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奖励为:

1、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4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4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20万元;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者奖励现金2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0万元。

2、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万元。

3、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4、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5、 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00元。

扩展资料:

评选方法及程序

1、培养单位推荐。各培养单位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根据优秀硕士论文分配名额(附件2),投票产生校级优秀论文推荐名单,并且按照优秀程度进行排序。

2、培养单位公示。各培养单位将初选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确定各培养单位的校级优秀论文候选名单并报研究生院。

3、学校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候选校级优秀论文进行审议,如果没有异议则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结果,如果委员对部分论文存在异议,则投票表决,获同意票三分之二以上者具备校级优秀论文资格。

4、学校公布。研究生院将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名单进行公示,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由学校发文公布。

5、确定省优参评名单。根据各培养单位上报的排序名单和分配名额,在已经获得校级优秀的论文中,产生各培养单位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评名单。

6、报送材料。研究生院将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结果,向湖北省教育厅报送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参评材料。

ok ,俺棒吧。

北二外唐耀彩好。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得知,唐耀彩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和汕头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已指导十五名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先后毕业于南昌大学外语系和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现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曾赴英国班戈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进修,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语系访学。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语用学理论及应用等。已在《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四篇。已主持《TEM4的反拨作用》、《TEP考试大纲的研制》、《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口语)效度研究》等校级课题四项,参与校级课题三项,参与市级课题两项,参与部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参编教材两部。合译著作一部。合编考试指南一部。曾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汕头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丁玲早期女性小说本文研究 硕士论文 获优秀毕业论文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精神意蕴 湖北大学学报 1997年4期现代革命的叙事与意识形态焦虑——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人大复印资料 1999年8期论《苦闷的象征》对钱杏村文学批评的影响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4期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文艺研究 2001年2期论卞之琳早期诗歌的意蕴 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 2000年合作化小说中的父子冲突 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 2002年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研究 博士论文 2002年6月二十世纪革命文学思潮回顾 江汉论坛 2002年2期四十年代大众化论争中反启蒙叙事的声音 第一界亚洲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2年4月,新加坡丁玲早期小说对女性情欲的抒写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8年1期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2期性别意识与个人化写作:期女性小说本文论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年1期现代革命的叙事与意识形态焦虑——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淮北煤师院学报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9年8期全文转载逃亡与孤独:丁玲早期女性小说本文论之二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1期为革命招魂与跟过去的时代结帐---论钱杏村30年代的革命文学批评,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4期论闻一多早期的文学批评 荆州学院学报 2000年2期评龙泉明教授的《中国新诗流变论》 襄樊学院学报 2001年3期论《苦闷的象征》对钱杏邨30年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4期四十年代大众化论争中反启蒙叙事的声音,第一界亚洲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2年4月新加坡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研究,博士论文,2002年6月合作化小说中的父子冲突,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2002年薄兰兑斯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表达的焦虑与抒情形式的重建——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歌的现代化问题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5期摩登上海与浪漫啸声——评李欧梵《摩登上海》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3年5期留日学生春柳派与上海的脆弱情缘 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4期革命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集美大学学报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04年12期全文转载1920年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著作)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12月革命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 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3期 人大复印资料 ,2004年12期中国现代文学中被遮掩的现代性及文化再现问题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象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4年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论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叙事策略及其局限 文艺评论 2004年4期现代革命者的成长叙事结构 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4年3期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全国研讨会综述 文艺研究 2004年5期莎菲作为MORDENGIRL形象的特征 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4年10月12日 湖南常德“后朦胧”以来诗歌口语化探索的危机 江汉大学学报, 2004年6期二十年代大革命浪潮中涌现的一代“新兴的革命作家”,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4-9-7辑后期《新青年》与新文学潮流的关系 《新青年》杂志高峰论坛会议论文 暨南大学中文系主办,2005年6月10日1920年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专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文学研究会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3期,2006年《新华文摘》19期全文转载朵拉小说的主题意蕴与叙事特征,第六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论文,2006年10月汶莱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的左翼身份建构,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7年10月14辑莎菲作为MORDENGIRL形象的特征与价值,南开大学学报,2007年6期中国革命文学萌生时期的历史遭遇,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1期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volutionary Potry of The 1920s and Its Social Context,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10月16辑新文学与现代传媒(专著),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新青年》上海时期的生产策略及文化蕴涵,江汉论坛,2009年3期,人大复印《中国近代史》2009年10期全文转载文艺路线调整与伤痕文学的产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期Narrative Genre And Logical Form In The Revolutionary Fiction of The 1920s,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Cambride Scholar Publishing,2009年废妾运动与巴金《家》的叙事想像,吉林大学学报,2009年4期从“诚”的渴求到“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研究之一,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2期

1、《明清两代宦官专权与封建专制的关系》,《汕头大学学报》1985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分册 1986年2期全文转载,《全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2期登载。获汕头大学1986年科研二等奖,汕头市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社会1986 年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从临清的兴盛看明代漕运的经济影响》,《松辽学刊》1986年增刊。3、《历代宦官名称及其演变考述》,《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2期。4、《历代宦官来源考述》,《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4期。5、《试论宦官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中国社科院)《未定稿》1986年11期。6、《从临清的衰落看清代漕运经济影响的终结》,《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2期。7、《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4期。8、《试论北魏宦官制度》,《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1、2合期。9、《略论北宋宦官》,《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4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元明清》分册1989年3期全文转载。10、《宦官生理及心理特点再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5期,《全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2期登载。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分册1988年12期全文转载。11、《司马迁是不是宦官》,(吉林)《史学集刊》1989年1期。12、《建国以来宦官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9期。13、《张居正与宦官关系述评》,《汕头大学学报》1990年2期,获汕头大学1992年科研二等奖。14、《近四十年来港台地区宦官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12期,本人为第二作者。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一)(先秦至隋唐)1991年2期。15、《三杨与宦官制度》,《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分册1992年9期全文转载。获汕头大学1994年科研论文奖三等奖。16、《略论明朝初期军事制度之转变》,《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4期。17、《也谈崇祯朝宦官》,(上海)《学术月刊》1993年3期。18、《翁万达与安南莫登庸之“招抚”》,载于1992年《翁万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潮汕文化研究论集二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19、《无法超越的困惑━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论宦官制度》,载于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20、《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3期。21、《明代思想家与宦官关系》,(上海)《学术月刊》1994年10期。22、《明代政治家与宦官关系论略》,《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2期。23、《叶向高与宦官关系论略》,《汕头大学学报》1995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元明清史》分册1995年10期全文转载。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代思潮》,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研究》分册1996年9期全文转载。25、《东南亚潮人的文化特点》,汕头大学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分册1998年3期全文转载。26、《明清以来韩江流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几点意见》,《潮学》创刊号,1993年12月。27、《浅论榕江流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潮学》2期。28、《榕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资料及研究目录索引》,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1994年出版。29、《十六世纪历史变化中的潮汕海上“盗商”》,1994年《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30、《东南亚海外潮人在汕头的投资及其反映》,第一届马来西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英文),1997年6月出版。31、 《叶向高与东林党》,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32、《东南亚海外潮人移民形态的演变轨迹》,《广东史志》1998年3期。33、《严嵩与宦官关系论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3期34、《明嘉靖朝的安南之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3期35、《中国古代农业对西方的贡献》,《农业考古》1998年3期。36、《海外潮人与暹罗曼谷王朝初期的制糖业》,《汕头》1998年1期。37、《泰国曼谷王朝海外潮人制糖业的兴衰》,《汕头大学学报》1998年5期38、《李时岳与汕头大学的历史学科建设》,《纪念李时岳先生纪念文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39、论文《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分册1999年2期全文转载。40、论文《社会思潮变化中的汕头文化建设》,《社科大观》1998年3、4期41、论文《中国制糖业在日本的传播》,《学术研究》1998年12期。42、《海外潮人与马来西亚麻坡的德教会》,《汕头》1999年1期。43、《明清海禁政策对闽广地区的影响》,《人文杂志》1999年3期44、《18世纪清朝与缅甸及暹罗吞武里王朝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45、《中国瓷器在东南亚的传播》,《东南亚纵横》1999年1期46、《叶向高‘东林党魁’考辨》,台湾《明史研究专刊》第12期。47、 《东南亚海外潮人与德教的关系》,《当代宗教研究》1999年2期4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的传播》,《东北亚研究》1999年2期。49、《发挥历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发展研究》(原《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6期50、《明清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5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的传播》,《海交史研究》1999年1期52、《中国古代炼丹术在西域的传播和演变》,《化学教学》1999年10期53、《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历史教学》1999年11期54、《蓝鼎元视野下的清初潮汕社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4期55、《潮汕地区的制糖业》,《中国农史》1999年4期,页74-80。56、《郑信与暹罗吞武里王朝的灭亡》,《潮学研究》7期57、《双性同体的历史衍变及文化含蕴》,《文艺争鸣》1999年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分册》1999年12期全文转载。58、《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2期59、《潮州学与客家学刍议》,《广东史志》1999年1期60、《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分册2000年8期全文转载。61、《90年代中国宦官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0年3期62、《妇女解放运动与“双性同体”观念的衍变》,《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2期63、《海外潮人在汕头的投资》,1998年晋江《中国侨乡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卷,页306-316,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64、《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与地方社会研究述评》,《海交史研究》2000年2期65、《潮汕海外移民研究管窥》,《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66、《戚继光平定海盗吴平论析》,《戚继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67、《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分册2001年12期全文转载。68、《国家、区域社会的外延变异—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研究》,1999年湖南石门《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69、《“双性同体”在文学中应用综述》,《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分册2002年1期全文转载。70、《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2期。71、《历史信息化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6期。第二作者72、《明代潮州海盗论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2期。73、《开设全校选修课的几点体会》,《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9期74、《“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5期,页149-151。第二作者。75、《“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清史研究》2003年1期,第二作者。76、《明清潮州海商研究》,《地位、权力、角色:明清时代中国商人与社会的分区域研究》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2001年2月出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77、《戚继光视野下的明代潮州社会》,《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3期。12000字。78、《论明代潮州海盗》,《李询先生纪念文集》页351-36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79、《增设历史与社会新专业的实践与探索》,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80、《中国火药和火器在亚洲的传播和演进》,《历史教学》2005年9期。核心期刊81、《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师德观》,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年12月出版。82、《郑和下西洋与岭南关系论略》,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1期。

汕头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汕头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同时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1.通过教学计划规定的政治理论课程,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自学考试学生完成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本科教学计划应有的各项要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成绩良好以上,经审核准予毕业。3.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各科平均成绩达70分以上(含70分),计算平均分的课程不含免修免考课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各科成绩达60分以上(含60分)。4.参加省学位办公室统一组织的学士学位外国语水平统考,成绩合格。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授予学士学位1.不符合第三条规定条件者;2.学习期间有考试作弊者;3.超过申请学位时限者;4.经校学位委员会认定为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学士学位每年的申报条件不会有太大改变,以上内容参考自2019年汕头大学学士学位申报通知,考生在申报时请以当年院校发布的最新通知为准。学士学位申请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7年10月自考06936建筑法规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 2013年04月自考07008采购与仓储管理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试论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论文

关键词: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

摘要: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为实例,在分析和总结该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即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但由于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是本科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主要围绕本科生群体而展开,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得不到重视,似乎处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边缘。另外,研究生群体具有以科研学术为主、课余活动较少、生源多样化、独立意识强、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很多活动未根据研究生群体独有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和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研究生群体本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2007年,北京大学团委对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校园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存在“积极性偏低”、“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3个特点。“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的特点说明了研究生群体除了学术性活动之外,对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喜爱程度与本科生相比,大同小异,两者对校园文化生活诉求并无显著不同,造成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性偏低”的原因除了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外,暴露出了我们在开发和开展符合研究生需求、凸显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存在严重不足。

3汕头大学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研究生思想多元化,这些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疑问和迷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汕头大学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2004年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连续多年举办以寻找研究生精神家园、丰富研究生精神生活为宗旨的“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

“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以旅程的方式开展,整个旅程设有三个驿站,从第一驿站“学径寻幽”出发,途径第二驿站“彼岸·夏花”,最后达到了终点站——“我们在路上”,整个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名为“学径寻幽”的第一站中,主题是追求学问之道。主办方请来学校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为同学们深入阐述学术研究方法与经验,揭示学术研究真谛,解除学术入门困惑。在随后的以“彼岸·夏花”为题的第二站中,广大研究生们则与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辅导员和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一起探讨了校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生命和情感的话题。在最终的“我们在路上”驿站中,则邀请校内或校外多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教授和学者畅谈他们的求学之路、创业经历和人生起落等,让同学们在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激励自我、规划未来,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每个驿站访谈时间仅有两个多小时,但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涉及的面非常广,从第一站的解决入门之惑,到第二站的校园生活,再到第三站的人生感悟和规划未来,可以说解决了研究生们在校期间遇到的很多代表性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站——“我们在路上”把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推向了高潮。主办方之所以把这一站命名为“我们在路上”,源于人们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要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就必须不停歇,一直走下去。而每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又或者我们在前行的途中遭遇荆棘和困惑的时候,良师益友们的建议和帮助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4“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效果和组织工作经验

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

旅”通过邀请校内外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心理专家和优秀毕业生,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交流,内容涉及如何做学问、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生命和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提高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研究生感兴趣而又难以处理或者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形式和内容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在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的结束,都会在研究生内部和bbs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有发表看法的,有提出建议的,也有表示期待的。bbs上的各种讨论、建议以及赞扬之辞给了举办方极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该活动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及本科生加入到旅程当中来,使得整个活动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规划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切实解决了研究生们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活动的效果看,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达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是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汕头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很好的工作经验:

(1)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三大特点,组织和设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同时又不能贪大求全,要注意立足于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特点,重在发挥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补充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主动学习、相互教育的舞台;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交融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最后,还要着眼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在第一课堂无法获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只有这样,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2)随着高校研究生群体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大,学校要提高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重视,建立健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级组织,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应该加强各级研究生会的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横纵结合”模式向前推进。“横”指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主题文化建设,如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同一时间设立多个分论坛。“纵”指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文化工作中的某一重要主题,有策划、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并不断的强化主题内涵,如“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横式”活动较好地满足研究生群体多元的文化需求,短时间内在校园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集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较大的活动覆盖面和受益面。“纵式”活动,准确把握研究生在某一领域的需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活动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同样增大覆盖面和收益面,增强活动效果。

(4)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等特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德育进网络作为提升其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提炼传统德育方法和内容体系,加大对上网群体特征的研究力度,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内容、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新纲,罗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7(8):100~103。

[2]王厚庆,艾春安.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教育,2009(10):370.

[3]北大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北大青年研究,。

[4]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问题犹存——基于北京大学团委最新调研结果的再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107~109.

[5]刘伟兰,张熠。试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校园文化建设[j].2006(1):72~73.

[6]葛蒙,论研究生会在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作用.

吴勇汕头大学研究生论文

我认为是不应该被鼓励的。而且这种插图看起来真的很不美观,尤其是里面的小孩子,就像是唐氏综合症一样。

这个工作室从事设计行业很多年了,吴勇曾经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课,在毕业之后在汕头大学当过老师,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的客座教授。

“吴勇工作室”的人教版插图被写进硕士论文,该工作室的插图并不应该被鼓励,而且还涉及到了人们心中的底线,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中国出版社的审核应当是十分严格的,但仍然允许这类不良的人教版插图写进了儿童的课本,小编认为可能是所谓的艺术家们的审美已经发生了些许的变化,过于崇拜洋外,并没有将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没很好的表达出来。

社会上有很多学生使用过这版教材,虽然很多人都在网上发表这本教材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比较丑陋,而且还蕴含着其他的意味,但是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直到吴勇工作室这条新闻持续发酵,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中国的小学课本插图竟然被人们画成了这个样子,还在学堂学习的学生,居然使用的是这种糟糕的插画,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并没有给小学生展现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

小学教材通过人物去丑化中国人,却去崇尚外国人,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小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却从小使用这种课本,小学生的价值观可能就已经被歪曲,甚至会对小学生的人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不能够很好的分辨美与丑。如今该工作室的插图已经被全面下架,但重要的是记住这次的事件,要在教育的工作过程中,时刻的向小学生传达正确的理念。

作为艺术家,首先就需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明白心中的底线,而不能够去玷污艺术品,要有文化素养,而不能够将龌龊的一面带到大众的面前,甚至是将丑陋的插图放在纯洁的儿童面前。有一些不良分子打着艺术的幌子,将手插进了教育系统当中,试图用不好的行为去毒害下一代的发展。人们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要将这些垃圾全部清除掉,保护好孩子。

谁找吴勇设计的版图,而且还能一路通过,使用十年都没有人发现。这条生产线上牵扯广泛,何时才能有人出面解决,还孩子正常的童年。

汕头大学医学院陈婷毕业论文

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论文

摘要 :就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结合相关文献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过程中在自我认知、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医德医风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同时,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态度,拥有这种能力得益于教育对科学精神的重视[15],在科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基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可以从课堂入手,上课形式多样化,普及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比如,有效的PBL[16]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望。已进行PBL教育的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PBL的教学系统。教师是PBL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学院在聘请拥有高水平专业知识教师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组织引导能力和综合知识的丰富程度,培养出合格的PBL教师[17]。其次在课外学生活动方面,开展一些围绕科技创新主题的活动,如举办科技月。通过为学生创建更多的科学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批判等科学精神。最后,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鼓励学生参加,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期获得一定的催化作用,提升其科学探索精神。医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学科,它的一代代传承者,在培养中不断地成长。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状况,涉及到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甚至是以后职业生涯的走向和升华。课题组在实证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继而提出的,正是基于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关切,希望在整个课题中能够找到提升其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