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经济植物学报

发布时间:

经济植物学报

这个没有固定的名录。

爬山虎在现代绿化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立体绿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爬山虎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增氧、降温、减尘、减少噪音等,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藤本类绿化植物之一。爬山虎是很多人喜爱的,在家中墙壁上挂上一串爬山虎,不仅有装饰美化的作用,爬山虎还能入药治病,在文学作品中爬山虎也常常被赞颂。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关于爬山虎的资料 ,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可以进来一起了解下。相信看完以下 关于爬山虎的资料 ,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哦!

关于爬山虎的资料介绍

爬山虎,又名捆石龙、枫藤、小虫儿卧草等,属葡萄科植物。爬山虎是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夏季开花,花小,为黄绿色,浆果则呈紫黑色。爬山虎常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它原产于亚州东部、喜马拉雅山区及北美洲,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

爬山虎品种

1.三叶地锦爬山虎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嫩时被疏柔毛,以后脱落几无毛。卷须总状4-6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着生在短枝上,中央小叶倒卵椭圆形或倒卵圆形;叶柄长厘米,疏生短柔毛,小叶几无柄。多歧聚伞花序着生在短枝上,花序基部分枝,主轴不明显;花序梗长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花梗长2-3毫米,无毛;花蕾椭圆形,高2-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卵椭圆形,高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毫米,花药卵椭圆形,长毫米;花盘不明显;子房扁球形,花柱短,柱头不扩大。果实近球形,直径厘米,有种子1-2颗;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花期5-7月,果期9-10月。

产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山坡林中或灌丛,海拔500-3800米。缅甸、泰国、锡金和印度也有分布。

本种常与异叶地锦P. dalzielii Gagnep.相混,但本种嫩枝卷须顶短细尖微弯曲而不膨大,小叶边缘锯齿粗大,叶下面脉上被短柔毛,可以区别。在栽培条件下观察本种春季抽出绿色芽,与 其他 3小叶类具有红色或淡红色芽的种类大不相同。

2.大果俞藤东南爬山虎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褐色或灰褐色,多皮孔,无毛;卷须2叉分枝,与叶对生。叶为掌状5小叶,叶片较厚,亚革质,倒卵披针形或倒卵椭圆形,边缘上部每侧有2-5个锯齿,稀齿不明显,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常有白粉。花序为复二歧聚伞花序,被白粉,无毛,与叶对生,花序梗长厘米,花梗长3-6毫米;花蕾长椭圆形,高厘米;萼杯状,边缘全缘;花瓣5,高约3毫米,花蕾时粘合,以后脱落;雄蕊5,长毫米,花药黄色,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雌蕊长毫米,花柱渐狭,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圆球形,紫红色,味酸甜。种子梨形,胚乳在横切面呈M形。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产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生山坡沟谷林中或林缘灌木丛,攀援树上或铺散在岩边抑或山坡野地,海拔100-900米。

本种在土层厚向阳坡地中,果实直径达厘米,果肉层厚,粤北地区当地居民上山摘食,果实酸甜,但果肉含粘液,多食时有刺激喉痒痛之感。

3.五叶地锦五叶爬山虎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无毛。卷须总状5-9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尖细卷曲,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倒卵圆形、倒卵椭圆形或外侧小叶椭圆形。花序假顶生形成主轴明显的圆锥状多歧聚伞花序,长8-20厘米;花序梗长3-5厘米,无毛;花梗长毫米,无毛;花蕾椭圆形,高2-3毫米,顶端圆形; 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长椭圆形,高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毫米,花药长椭圆形,长毫米;花盘不明显; 子房卵锥形。果实球形;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东北、华北各地栽培。原产北美。最近研究,可向南引种长江流域,长势很好,是优良的城市垂直绿化植物树种。

4.异叶地锦

别名: 异叶爬山虎,草叶藤,上树蛇,白花藤子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无毛。卷须总状5-8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膨大呈圆珠形,后遇附着物扩大呈吸盘状。两型叶,着生在短枝上常为3小叶,较小的单叶常着生在长枝上,叶为单叶者叶片卵圆形。花序假顶生于短枝顶端,基部有分枝,主轴不明显,形成多歧聚伞花序,长3-12厘米;花序梗长0-3厘米,无毛; 小苞片卵形,长毫米,宽1-2毫米,顶端急尖,无毛;花梗长1-2毫米,无毛;花蕾高2-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呈波状或近全缘,外面无毛;花瓣4,倒卵椭圆形,高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毫米,下部略宽,花药黄色,椭圆形或卵椭圆形,长毫米;花盘不明显; 子房近球形,花柱短,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近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种子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7-11月。

产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生山崖陡壁、山坡或山谷林中或灌丛岩石缝中,海拔200-3800米。

本种卷须成熟后成圆盘状吸着山崖石壁或林中树木攀援到林冠上层,吸着能力很强,多横向分枝,在秋季,叶色鲜红,十分美丽,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在华中和华东一带,可引入城市栽培,特别适宜用作城市垂直绿化。

5.栓翅地锦

别名:栓翅爬山虎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被锈色柔毛,在老枝上常有木栓翅。卷须5-9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顶端嫩时膨大呈圆珠形,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叶为单叶,3浅裂,通常着生在短枝上,或有着生在长枝上者叶小型不裂,通常叶片倒卵圆形,。花序着生在极为缩短的侧枝上,长厘米,花序侧枝简化;总花梗长厘米,被锈色短柔毛;花梗长毫米,几无毛; 花蕾倒卵椭圆形,高3-4毫米,顶端圆形形;萼碟形,边缘呈波状,无毛;花瓣5,长椭圆形,高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毫米,花药长毫米;花盘不明显; 子房椭球形,花柱明显,基部略粗,柱头不显著扩大。果实球形。花期7-8月,果期9-11月。

产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生山坡崖石壁处,海拔500-1000米。

本种侧枝平展,吸盘附着能力很强,秋季叶色变为紫红,十分美丽,既是优良的城市高层绿化树种,又是价值较高的观赏植物。

6.大叶南苏

别名:大叶南苏(云南通海)金竹标(云南通海),青竹标(云南玉溪),小过山龙、爬树龙(云南元江),过江龙、爬山虎、小南苏(云南),万年青(云南江川)

附生藤本。茎粗8-12毫米,淡绿色,节间长2-5厘米,生肉质气生根,贴附于石壁或树皮上。分枝常较短,多数。叶柄长10-20厘米,腹面具槽,背面圆形,淡绿色。花序顶生,序柄粗壮,长8-10厘米,直立,顶部下弯,基部有长6-7厘米的宽线形膜质苞片、早落。佛焰苞椭圆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7-9厘米,先端具长约1厘米的喙,外面污黄色,内面污黄带红色。肉穗花序无柄,圆柱形,长厘米,为佛焰苞全长的4/5以上,粗厘米,苍白色或污黄色,稀青紫色。雄蕊比雌蕊短,花丝宽,两头稍狭,花药椭圆形,钝,稍外露;子房角柱状,长宽2毫米,顶部四边形或六边形,柱头小,长圆形,略凸起。花期9-10月。

产云南西北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东至滇中江川、通海,海拔1800-2800米,附生于沟谷常绿阔叶林、山坡庙宇林的树干或石崖上。锡金、印度东北部、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至加里曼丹岛也有分布。

全株入药,能续筋接骨、活血、、润肺止咳;治骨折、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咽肿、心绞痛、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云南玉溪)。

7.地锦

别名:地锦(本草纲目)土鼓藤(植物名实图考),红葡萄藤(狄尔土中国植物名录),趴墙虎(南京),爬山虎(经济植物手册)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几无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须5-9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膨大呈圆珠形,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叶为单叶,通常着生在短枝上为3浅裂,时有着生在长枝上者小型不裂,叶片通常倒卵圆形。花序着生在短枝上,基部分枝,形成多歧聚伞花序,长厘米,主轴不明显;花序梗长厘米,几无毛;花梗长2-3毫米,无毛;花蕾倒卵椭圆形,高2-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全缘或呈波状,无毛;花瓣5,长椭圆形,高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约毫米,花药长椭圆卵形,长毫米,花盘不明显;子房椭球形,花柱明显,基部粗,柱头不扩大。果实球形;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圆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产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生山坡崖石壁或灌丛,海拔150-1200米。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本种早为著名的垂直绿化植物,枝叶茂密,分枝多而斜展;根入药,能祛瘀消肿。

8.爬树龙

别名:爬树龙(云南思茅、红河)过山龙、青竹标、老蛇藤、大青龙(云南红河),过江龙、大过山龙、爬山虎(云南元江),大青竹标(通海、徵江),大青蛇、大戆毒(云南曲靖),万丈洁(贵州水城),山包谷(贵州罗甸),过岗龙(广西融水),鸭绿江(广西凤山),上木蜈蚣(广西金秀),石莲藕(广西武鸣),当年见(广西靖西),石蛇(广东惠阳)

附生藤本。茎粗壮,粗3-5厘米,背面绿色,腹面黄色,节环状,宽1-3毫米,黄绿色,生多数肉质气生根,节间长1-2厘米。幼枝上叶片圆形。花序腋生,序柄粗壮,绿色,圆柱形,长10-20厘米,粗厘米。佛焰苞肉质,二面黄色,边缘稍淡,卵状长圆形,长17-20厘米,宽10-12厘米,蕾时席卷,花时成舟状。肉穗花序无柄,灰绿色,圆柱形,长15-16厘米,粗2-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斜形。雄蕊花丝线形,基部狭,长约5毫米,花药黄色,长圆形,长不及1毫米;子房正六角状锥形,长5毫米,顶部宽约3毫米,花柱明显,长约1厘米,柱头长圆形,纵向,黄色;胚珠每室多数,珠柄纤细,着生于由隔膜形成的侧膜胎座上。果序粗棒状;浆果锥状楔形,绿白色,卞部白色透明或黄色。果皮厚,内含丰富的无色粘液。花期5-8月,果翌年夏秋成熟。

产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海拔2200米以下,常见于季雨林和亚热带沟谷常绿阔叶 林内 ,匍匐于地面、石上,或攀附于树干上。锡金、孟加拉、印度东北部、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都有分布。

茎叶供药用,能接骨、消肿、清热解毒、止血、止痛、镇咳;主治跌打损伤、骨折、蛇咬伤、痈疮节肿、小儿百日咳、咽喉肿痛、感冒、风湿性腰腿痛(云南)。

9.石柑子

别名:石柑子(四川)竹结草(广西上思),爬山虎(广西南宁),风瘫药、毒蛇上树、上树葫芦(广西金秀),六扑风(广西北流),巴岩香、青葫芦茶、石葫芦(广西苍梧),马连鞍(广西宁明),百步藤(广西田阳),石上蟾蜍草(广西昭平),大疮花、葫芦草、石百足(广西玉林),千年青(广西靖西),落山葫芦(广西凌乐、苍梧),小毛铜钱菜(贵州榕江),伸筋草、青竹标、岩石焦(贵州荔波),铁斑鸠、巴岩姜(贵州兴义);石柑儿(贵州合江),关刀草(贵州峨山),猛药(广东英德),铁板草(云南沧源)

生藤本,长米。茎亚木质,淡褐色,近圆柱形,具纵条纹,粗约2厘米,节间长1-4厘米,节上常束生长1-3厘米的气生根;分枝,枝下部常具鳞叶1枚;鳞叶线形,长4-8厘米,宽3-7毫米,锐尖,具多数平行纵脉。叶片纸质,鲜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干后表面黄绿色,背面淡黄色,椭圆形。花序腋生,基部具苞片4-5(-6)枚;苞片卵形,长5毫米,上部的渐大,纵脉多数;花序柄长(-2)厘米;佛焰苞卵状,绿色,长8毫米,宽10(-15)毫米,锐尖;肉穗花序短,椭圆形至近圆球形,淡绿色、淡黄色,长7-8 (-11)毫米,粗5-6(-10)毫米,花序梗长3-5(-8)毫米。浆果黄绿色至红色,卵形或长圆形,长约1厘米。花果期四季。

产我国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各省区海拔2400米以下的阴湿密林中,常匍匐于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越南、老挝、泰国也有。

10.独根草

别名:独根草(植物分类学报)岩花、小岩花、山苞草、爬山虎(河北)

多年生草本,高12-28厘米。根状茎粗壮,具芽,芽鳞棕褐色。叶均基生,2-3枚;叶片心形至卵形,长()厘米,宽(-22)厘米,先端短渐尖,边缘具不规则齿牙,基部心形,腹面近无毛,背面和边缘具腺毛,叶柄长厘米,被腺毛。花葶不分枝,密被腺毛。多歧聚伞花序长5-16厘米;多花;无苞片;花梗长厘米,与花序梗均密被腺毛,有时毛极疏;萼片5-7,不等大,卵形至狭卵形,长毫米,宽毫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全缘,具多脉,无毛;雄蕊10-13,长毫米;心皮2,长约4毫米,基部合生;子房近上位,花柱长约2毫米。花果期5-9月。

产辽宁西部、河北和山西东部。生于海拔590-2 050米的山谷、悬崖之阴湿石隙。模正标本采自北京(近龙泉寺和西域寺)。

11.石血

别名:石血(植物名实图考)爬山虎(江苏、安徽、陕西);茉莉藤(浙江);铁信(贵州);九庆藤(广西);铁栏杆(贵州);家阿豆(贵州苗语);加不勒(西藏)

常绿木质藤本;茎皮褐色,嫩枝被黄色柔毛;茎和枝条以气根攀援树木、岩石或墙壁上。叶对生,具短柄,异形叶,通常披针形,长4-8厘米,宽厘米,叶面深绿色,叶背浅绿色,叶面无毛,叶背被疏短柔毛;侧脉两面扁平。花白色;萼片长圆形,外面被疏柔毛;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中部膨大,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花药内藏;子房2枚心皮离生;花盘比子房短。蓇葖双生,线状披针形,长达17厘米,宽厘米;种子线状披针形,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4厘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常生于山野岩石上和攀伏在墙壁或树上。模式标本采自江苏南京。

根、茎、叶供药用,作强壮剂和镇痛药,并有解毒之效。

12.飞龙掌血

别名:飞龙掌血(植物名实图考)黄肉树(台湾),三百棒(湖南、贵州),大救驾、三文藤、牛麻簕、鸡爪簕、黄 大金 根、簕钩(广东),入山虎、小金藤、爬山虎、抽皮簕、油婆簕、画眉跳、散血飞,散血丹、烧酒钩、猫爪簕(广西〕,温答(广西壮族语音),亦雷 (广西瑶族语音),八大王(贵州),见血飞、黄椒根、溪椒(四川),刺米通(云南)

老茎干有较厚的木栓层及黄灰色、纵向细裂且凸起的皮孔,三、四年生枝上的皮孔圆形而细小,茎枝及叶轴有甚多向下弯钩的锐刺,当年生嫩枝的顶部有褐或红锈色甚短的细毛,或密被灰白色短毛。小叶无柄,对光透视可见密生的透明油点,揉之有类似柑橘叶的香气,卵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梗甚短,基部有极小的鳞片状苞片,花淡黄白色;萼片长不及1毫米,边缘被短毛;花瓣长毫米;雄花序为伞房状圆锥花序;雌花序呈聚伞圆锥花序。果橙红或朱红色,径8-10毫米或稍较大,有4-8条纵向浅沟纹,干后甚明显;种子长5-6毫米,厚约4毫米,种皮褐黑色,有极细小的窝点。花期几乎全年,在五岭以南各地,多于春季开花,沿长江两岸各地,多于夏季开花。果期多在秋冬季。

全株用作草药,多用其根。味苦,麻。性温,有小毒,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感冒风寒、胃痛、肋间神经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咯血等。

根皮的煎煮液制成针剂肌注,或疼痛部位穴位注射,对慢性腰腿痛有良好疗效。

13.槭叶草

别名:槭叶草(植物分类学报)爬山虎、腊八菜、丹顶草(辽宁)

多年生草本,高20-36厘米。根状茎较粗壮,具暗褐色鳞片。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阔卵形至近圆形,长厘米,宽厘米,掌状5-7(-9)浅裂至深裂,裂片近卵形,先端急尖,边缘有锯齿,两面均无毛;叶柄长厘米,无毛。花葶被黄褐色腺毛。多歧聚伞花序长厘米,具多花;花序分枝长达10厘米;花梗与托杯外面均被黄褐色腺毛;托杯内壁,仅基部与子房愈合;萼片狭卵状长圆形,长3-5毫米,宽约2毫米,无毛,单脉;花瓣白色,披针形,长约毫米,宽约1毫米,单脉;雄蕊长约2毫米;心皮2,长约4毫米,下部合生;子房半下位。蒴果长约毫米,果瓣先端外弯,果柄弯垂;种子多数。染色体2n=34。花果期5-7月。

产吉林、辽宁。生于山谷石隙。朝鲜也有。合模式标本采自我国东北和朝鲜南部。

14.俞藤(云南植物研究)粉叶爬山虎(经济植物手册)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褐色,嫩枝略有棱纹,无毛;卷须2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掌状5小叶,草质,小叶披针形或卵披针形。花序为复二歧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无毛;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稀4,高毫米,无毛,花蕾时粘合,以后脱落,雄蕊5,稀4,长约毫米,花药长椭圆形,长约毫米;雌蕊长约3毫米,花柱细,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近球形,直径厘米,紫黑色,味淡甜。种子梨形,长5-6毫米,宽约4毫米,顶端微凹,背面种脐达种子中部,腹面两侧洼穴从基部达种子2/3处,周围无明显横肋纹,胚乳横切面呈M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

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贵州东南部、湖南、福建西南部和四川东南部。生山坡林中,攀援树上,海拔250-1300米。印度阿萨姆卡西山区和尼泊尔中部也有分布。

根入药,治疗关节炎等症。

15.花叶地锦 红叶爬山虎(经济植物手册),花叶爬山虎(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木质藤本。小枝显著四棱形,无毛。卷须总状4-7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膨大呈块状,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状。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倒卵形、倒卵长圆形或宽倒卵披针形。圆锥状多歧聚伞花序主轴明显,假顶生,花序内常有退化较小的单叶;花序梗长厘米,无毛;花梗长毫米,无毛;花蕾椭圆形或近球形,高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长椭圆形,高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约毫米,花药长椭圆形,长约毫米;花盘不明显;子房卵状椭圆形,花柱基部略比子房顶端小或界限极不明显,柱头不显著或微扩大。果实近球形,直径厘米,有种子1-3颗;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产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生沟谷岩石上或山坡林中,海拔160-1500米。

本种与绿叶地锦P. laetevirens Rehd. 相近,但本种茎干方形,叶表面不呈泡状隆起,侧小叶边缘锯齿在中部以上,叶下面无毛,可以区别。本种在风较大的环境中,吸盘初期不易附着,在风小的环境中吸盘一旦附着则不易脱落,秋季叶色鲜红,有的自然群体叶上沿脉色浅,形成花斑,十分美丽, 是优良的低层绿化和观叶植物

16.绿叶地锦 绿叶爬山虎(植物分类学报),青叶爬山虎(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或有显著纵棱,嫩时被短柔毛,以后脱落无毛。卷须总状5-10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膨大呈块状,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倒卵长椭圆形或倒卵披针形。多歧聚伞花序圆锥状,长6-15厘米,中轴明显,假顶生,花序中常有退化小叶;花序梗长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2-3毫米,无毛;花蕾椭圆形或微呈倒卵椭圆形,高2-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椭圆形,高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毫米,下部略宽,花药长椭圆形,长毫米;花盘不明显;子房近球形,花柱明显,基部略粗,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球形,直径厘米,有种子1-4颗;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花期7-8月,果期9-11月。

产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攀援树上或崖石壁上,海拔140-11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巫山。

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爬山虎喜阴湿环境,不怕强光,耐寒、耐旱、耐贫瘠,对气候的适应性极其广泛。爬山虎耐修剪,怕积水,在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在阴湿肥沃土壤中生长最佳。爬山虎生性随和,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以上,墙面绿化覆盖面积就可达30~50平方米。

爬山虎的园艺价值

爬山虎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能够遮挡强光,并且叶片与墙面之间产生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爬山虎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作为屏障,它既能吸收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益于干燥潮湿的房屋;而干燥季节爬山虎又可以增加湿度。

爬山虎的药用价值

爬山虎药用价值较高,其根、茎均可入药,性温、味甘、涩,有祛风通络、活血解毒、活筋止血、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消肿毒等功效。爬山虎内服可水煎或泡酒服;外用要适量,将其根皮捣烂,用酒调制敷于患处即可。此外,爬山虎的果实还可以用来酿酒。

爬山虎的绿化优势

1、爬山虎吸附攀缘的能力非常强,它有随生根和吸盘,因而能够非常牢固地附着在平直的砖墙、水泥墙和石坡上茁壮生长。

2、爬山虎生命力极其顽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能够在土层极其脊薄、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方生长繁衍,抢占地盘。

3、爬山虎生长速度快。在一般墙脚下新植爬山虎,每年可增长2~3米,从第二年起枝长又能增长4~5米,并且还能长出5~12个分枝,可见生长十分迅速。

4、爬山虎的绿化覆盖效果非常好。不论墙有多高多宽,爬山虎都能覆盖整个墙面。有条件的话可在墙脚处多栽几株爬山虎,特别是它在翻越墙头后又能成为绿色的垂帘,绿化效果更有特色。

爬山虎病虫害防治

爬山虎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叶斑病和炭疽病等,最常见蚜虫危害。爬山虎由于抗性强,极少发生病虫害,若遇梅雨季节,由于高温高湿极易发生白粉病、叶斑病和炭疽病等病害,遇到病害可适时适量喷洒药物。虫害主要是蚜虫,可用对应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编辑总结:以上就是有关爬山虎的资料介绍,爬山虎的种类和图片的介绍,生命力极强的爬山虎总是能够在 其它 绿化植物不易落户的地方,广泛生长繁殖,美化环境,增添无限生机。无论是室内种植还是室外栽培,爬山虎都是不可多得的绿化植物。

胡正海,男,1930年生,浙江省湖州市人。1949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同年支援西北建设分配到西北大学生物系任教。1957—1959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进修植物形态解剖学,1959年返回西北大学任教至今。现为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正海教授先后兼任西北大学生物系主任、西北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委、教育部生物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植物学会理事长、陕西省药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科普作协常务理事、《西北植物学报》主编等职。现任西北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植物学博士点和植物学全国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胡正海教授长期从事结构植物学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经济植物的发育解剖和被子植物比较形态学。在植物分泌结构、异常结构以及药用植物的结构与主要药用成份的关系等方面取得系统的创新性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部。代表作有《植物比较解剖学在中国50年的进展和展望》等。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部级鉴定成果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奖4项,商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5项。并先后到德国、日本、以色列、美国进行学术交流。9次被评为“西北大学优秀教师”,还荣获过“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科技精英”等称号。

属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简介 1. 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于1996 年由原《北京农业大学学报》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合刊而成。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核心库,C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2008和2010年连续3年被评为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2. 8个国内数据库收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情况 1 “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部) 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 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 4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核心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5 “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6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8 “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 3. 6 个国外文摘数据库收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情况 1 “CABI”《国际农业与生生物技术文摘》 2 “Zoological Record,Biosis” 《动物学记录》 3 “AJ of VINITI”,Russia --《文摘杂志》 4 “CA”USA--《化学文摘》 5 “CSA:BB”--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 “CSA:B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科学》 “CSA:ESPM”--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环境科学与污染管理》 6 “Agris”,FAO Library--《农业索引》 --------------------------------------------------------------------------------

水产经济植物学小论文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概述萧峰西南大学11111111111 1111111摘要: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价廉、绿色、环保、无残留等优点,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渔用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中草药、无公害养殖、发展前景随着全球淡水资源和海洋水域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量和质量持续下降,此外,水产养殖业也存在水体污染与滥用各种渔药与添加剂等情况,因而环境保护与鱼产品安全成为捆饶人类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国际法院法官所说:“通观历史,人类由于经济的或其他的原因一直不断地干扰自然,由于我们的科学知识和日益认识到一欠考虑和未减缓的速度从事这种干扰对人类的危险,可持续发展概念充分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需要”。中国是渔业大国,水产品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3,水产养殖量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的2/3,2002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4570万吨,养殖量达2600多万吨,且养殖方式趋向于集约化、现代化,但是伴随经济腾飞的同时,各种弊病也接踵而至,如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鳜鱼体内的孔雀石绿残留超标等等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更重视食品的安全,自身的健康,不仅如此,抗生素等药物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如1998年和1999年的中国出口日本的部分鳗鱼因药物残留超标而被退货,2002年中国出口给欧盟的小龙虾因检出氯霉素而被退货。水产品被拒事例既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水产品的国际形象。1、 中草药的发展随着绿色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使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发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病原体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中草药成为当前水产药物研究的重点,在养殖和饲料中使用中草药具有许多化学物质不能媲美的优点,既能改善水体环境,提高药效,控制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草药制剂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望成为将来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的一个新方向。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总草药的有效成分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总称,重要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草药是指民间所应用的药物,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的绿色药物,其来源广,成本低,同时其疗效慢,作用时间长。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一种中草药中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一般来说,除含有免疫物质外,还含有一些未知促生长活性物质及一定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脂肪、植物色素等。这些成分可增强食欲,促进机体代谢和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加速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体质,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急能力,降低饲料系数,改善水产品品质。根据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表明,黄颡鱼在在食用了中草药添加剂后,不仅增重效果明显,而且经济效益高,尤其是当党参,甘草等回味中草药的组成,不仅增重比例高出饲料系数降低了.,蛋白质效率也提高了。增重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初始重*100%饲料系数=饲料摄食量/净增重蛋白质效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总投饲量*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100%而且益气补血,保肝利胆,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中草药提取于自然并保存了其自然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已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低残留、毒副作用小、多功能性、能全面调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兼具营养物质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其含有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多糖、有机酸、疳类,生物碱及其一些挥发性物质,但每一种有效成分对肌体的免役系统的调节方式都不一样,多糖具有刺激网状内及系统,诱导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再生,增加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从细胞杀伤活力,诱导产生干扰素等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反映能力,有机酸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疳类可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及淋巴毒素,增加体细胞的数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大多数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含有的生物碱、黄酮、香豆精等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黄连素可与DNA形成复合物,抑制DNA合成,黄酮能影响细菌的呼吸,抑制起RNA的合成。金银花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黄芪可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直接抑制或破坏病菌的繁殖能力。作为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机制处于病理状态时还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对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功能状态(促进和抑制)均衡调整,直至起正常为止,即时于亢进的状态,同时对其进行抑制直至降低至最低水平,既可使异常高的DNA合成亢进状态降低至生态状态,又可将DNA的合成抑制状态调至兴奋,直至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中草药的多功能性的独特表现之一,每种中草药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有的含有对某一器官组织起兴奋的作用,又有对这一器官起抑制作用的成分,虽然有的中草药含有二种作用相反的成分,但有的成分对某器官组织的不同系统进行调节,起到反向的调节作用。.防治水产养殖疾病的几种常用的中草药大黄。又名锦纹、黄良,别名将军、生军、马蹄黄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本品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收敛、泻下、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用于烂鳃病、出血病及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全池泼洒,常用量为~,临用前,先将池水需用的大黄量,用的氨水按1∶20比例,在室温浸泡下经12~24小时,取药液均匀洒入水中,可有效防治鱼粘细菌病。本品与硫酸铜合用,即大黄1~与浓度的硫酸铜联用,可提高疗效。内服,5~10克/公斤体重鱼,大黄碾成细粉末混入饲料内,每天1次,连用3天,可防治粘细菌病;连用7天,再泼洒硫酸铜(),对草鱼出血病效佳。也可按每公斤鱼重用大黄、克黄柏、1克黄芩、5克食盐与饵料混匀制成药饵投喂, 每天1次,连服3天。此外,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也可用大黄治疗,有一定效果。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以鳞茎入药,具特异的辛辣味和蒜臭,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类。大蒜素具有广谱抑菌止痢、驱虫及健胃作用,常用于防治鱼类肠类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大蒜~1公斤拦入饲料中投喂,6天为一疗程,若加入等量食盐,可提高其作用,用于防治烂腮病、肠炎病;取大蒜晒干加水煎汁,以 10~30ppm浓度浸洗鱼体1小时,可杀死锚头鳋,防治鲤鱼竖鳞病。.地锦草。红茎草,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折断茎杆后有乳白色奶汁状液体流出。地锦草含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谱较宽,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主治鱼类肠炎、烂腮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干地锦草500克(或鲜地锦草2000~2500克)煮汁,连渣拦入饵料中投喂,一日二次,3天为一疗程。 在投药前,用20ppm石灰乳全池泼洒,疗效更佳。.水菖蒲。名水敛草、石菖蒲、石蜈蚣、 白菖蒲,系多年生草本。 本品含芳香挥发油~,油中主要为油辛醇、细辛酸、甲基丁香酚、倍丰萜烯类等,含有非结晶性苦味。可防治肠炎、赤皮、烂腮、水霉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切碎的菖蒲4~5公斤,用蓖麻叶4~5公斤,裹在10公斤左右的松树叶上,扎成 2~3捆,放置于食场及上风口进水处, 浸没在水中,每天翻动一次,促使其腐烂。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用菖蒲~公斤,加食盐~1公斤,全池遍洒,可治愈水霉病。.苦楝。名楝树,为楝科落叶乔木,高15~20米。喜野生于田野、林边等处,本品含川楝树、生物碱、岩藻糖、萘酚等,有杀虫、杀菌作用,用于防治寄生虫性鳃病,以及锚头鳋、中华鳋、毛细线虫、车轮虫、隐鞭虫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马尾松、苦楝树叶、皮或果各10~公斤,切碎熬汁成12~25公斤,全池遍洒,每日一次,连用2~3天。 取苦楝树枝叶30~40公斤,直接在池中堆沤,5~7天后捞出残渣,能有效防治上述各病。3. 6.五倍子。又名倍子、百药煎、百虫仓等,为漆科植物盐肤本的叶上的干燥虫瘿, 由五倍子的蚜虫寄生而成,含大量鞣酸,能凝固蛋白质,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用于防治白头白嘴病、粘细菌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白皮病、赤皮病、疖疮病等。使用方法:先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冲溶,全部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常用量为2~4ppm。.乌桕。名油子树、白乌桕、木梓树等,为落叶乔木。其果、叶有拔毒消肿和杀菌作用,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烂腮病、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每50公斤鱼,用乌桕叶干粉250克混入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6天,可防治鱼烂腮病;也可用干叶粉按4ppm计算药量,兑20倍饱和的石灰水液,浸泡6~12小时后,全池泼洒。.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有粘毛黄芩、滇黄芩、川黄芩、丽江黄芩、甘肃黄芩等,含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5种黄酮成分。此外,尚含β-谷甾醇、苯甲酸、黄芩酶等。黄芩有抗炎、镇静、抗菌性病毒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烂腮、疖疮、打印病、出血性败血症、肠炎病、尾柄病等。使用方法:取黄芩粉碎成细粉,按5%的比例加入饵料中自由投喂,5天为一疗程;或将黄芩切细加水浸泡24小时后,煎煮三次,使水溶液浓度为1%,全池泼洒,一日一次,连用3天。、黄连。又名鸡爪连、川连、味连、土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黄柏。又名案木、聚皮、元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鱼病。用法是将干的黄柏、黄苓、黄连、板蓝根和大黄(合用和单用均可),每千克鱼五克,打成粉后拌盐五克,投喂或制成药饵,每天一次,连喂7天。 生姜。姜科, 多年生草本,高40到100cm,含姜醇、姜烯等挥发油,性微温,味辛,具有杀菌、解毒、杀虫和消炎的作用。将姜汁涂抹于鱼体伤口处即可。 芦苇。 多年高大草本,有清热、利尿、消炎的功效,可防治草鱼肠炎病,按每万尾鱼种用芦苇根5千克,加大蒜千克和食盐千克。打成浆。拌喂或制成药饵,每天2次,连喂4-6天。4、中草药在养殖上存在的问题 中草药本身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它对水生动物的免疫增强效果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期采集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相差很大,而且对其产品难以进行准确的药萧评价和质量控制。目前尚无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很难保证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定型产品, 科技含量低 目前绝大多数中草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味,仍停留在原始的散剂和煎剂上,精制品少,因此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大多用传统的中医理论,远远不能解释真正的作用机理,因而有研究一般只限于对中草药饲料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其对水产动物的增重,抗病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深入到其对水产品品质的研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5.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日益增加,中草药也符合人们的安全和环保要求,所以中草药运用也越来越多,今后运用中草药应针对适应水生动物特点,研究药物的离子通道、作用机制、运转规律、转化过程及药物结构和药效关系等,尽快搞清鱼药和中草药的水生动物作用中的吸收、分布很转化和排泄规律及药物对环境规律的影响,提出在重要养殖水产品体内的掺留期及残留量,制定水产品上市前的保留期,研究制定使用方法,随着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推广,对防治有效的绿色中草药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中草药成为中国的传统魂宝将会成为防治鱼病的主要药物,也必然会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 李登来 水产动物疾病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1-442. 魏清和 水生动物营养和饲料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 王权 谢献胜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 2006(4)163-1684. 胡梦红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2006(5) 217-2215. 刘玉林 周永奎 诱食剂在水产饲料中的运用 淡水洋鱼2006(7)62-636. 褚小林 渔业生态标签制度及其启示 水利渔业 2006(5)60-627. 田海军 郑阳 渔用中草药复方疗效等研究概述 水利渔业 2006(6)78-1008. 孙克年 用林产重中药防治鱼吓鱼病 养殖与饲料 2006(9)22-249. 韩庆 马雨林 不同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 养殖与饲料 2006(12)54-5610. 曹克驹 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2)

藻 类 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光合同化生产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同时固氮藻类(和固氮细菌)每年约能固定亿t的氮素。因此,藻类不仅是人类和动物极其重要的食物源,而且它们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也是大气中氧的最重要的来源。不言而喻,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环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藻类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中(包括湖泊、水库、江河、溪水、沼泽、池塘、泉水、冰雪等)以及潮湿地表,其中生长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为淡水藻,分布于海洋和内陆咸水水体中的为咸水藻。中国的藻类包括有:原核生物中的蓝藻门;原生生物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其中海藻已记录的共2458种(详细情况将在海洋一节中讨论),这里仅讨论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 1、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使得中国淡水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多样。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表明,淡水藻类中的各个门类在中国都有发现,而且种类都非常丰富。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但是,由于国内尚有不少地区未进行过藻类调查,即使已进行藻类调查的有些地区,也并不十分全面,加之多数门类的淡水藻类在中国的调查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中国淡水藻类的物种数应远远超过9000种,估计约有12000至15000种(按占世界淡水藻类种数的50%~60%计)。 淡水红藻和褐藻,它们是海陆演变过程中残留在淡水中的孑遗生物,几乎都生长在清洁、温度偏低、且较稳定的水体环境中,如泉水、井水、溪水中(特别是泉水环境),其分布区相当狭窄,而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们在这些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不少珍稀特有的种类,这对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及生物自身的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淡水中均分布得较稀少,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藻类的采集研究,发现有些种类仅记录到一次。这样的藻类共有12种,包括淡水褐藻类的层状石皮藻(Lithoderma zonatum),以及淡水红藻类的绞纽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中华串珠藻(B. sinense)、中华链珠藻(Sirodotia sinica)、中华鱼子菜(Lemanea sinica)和鹧鸪菜窄变种(Caloglossa leprieurii var. angusta)等,它们应该列入珍稀物种。 2、中国淡水藻类资源受威胁的状况 (1)物种受威胁的状况 虽然中国的淡水藻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有些罕见的种已遭受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工业发展而过量抽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泉区的水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泉城济南、山西晋祠和娘子关的泉源就是著名的例子。泉水枯竭,使那些依赖泉水环境生长的特有藻类(特别是淡水红藻)面临厄运,有些已荡然无存。淡水褐藻更为珍稀,中国仅在40年代初于四川重庆嘉陵江中发现过,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的演变,也已消失。 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泉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泉水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因而造成生长在其中的淡水红藻和其他泉水生物面临濒危,有的甚至灭绝。南京浦口珍珠泉,过去生长有十分丰富的淡水红藻:外界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ectocarpum)和美芒藻(Compsopogon spp.)。但是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如今那里的红藻几乎绝迹。山西太原晋祠也有外果串珠藻生长,1994年去调查时尚有部分存在。1995年由于泉水枯竭,已经消亡。可以设想那些正在进行开发的泉源(旅游或饮料),如果不注意对泉源环境的保护,那么藻类和其他泉水生物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厄运。 在其他生长大型淡水藻类的水体中,也往往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招致大型淡水藻类的消失,如江苏阳澄湖,湖中大型轮藻植物出现成片死亡。又如武汉东湖中的原来主要藻类——鼓藻类(desmids),它们主要生长在清洁的水体中,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逐渐被蓝藻、绿球藻等耐污藻类所取代。类似的情况,已是十分常见。 (2)物种多样性结构受破坏的状况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物种结构保持着良好的多样性状态,即种类多,但每个种的个体不多,这时藻类群落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保持水质良好状态,且水产丰富。但是当水生生态系统发生逆向转化——受重金属污染或高度富营养化时,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导致有害的赤潮(海洋中)或水华(淡水中)发生,并造成管道阻塞,水质恶化,危及渔业生产,甚至出现鱼类中毒现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屡见不鲜。中国常见的能形成有害水华的藻类有:蓝藻,常有毒,其中主要的是微囊藻(Microcystis),还有鱼腥藻(Anabaena)、项圈藻(Anabaenopsis)、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等,它们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大面积的发生,危害很大;小定鞭藻(Prymnesium parvum),属定鞭藻类,有毒,它们的水华已引起多起养殖鱼类的中毒事件;硅藻,也偶有大面积发生,其中以1991年冬春之交,湖北省汉江发生的约200km范围的硅藻水华——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最为典型,这次水华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武汉市和沿江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3、中国淡水藻类的保护 从上述可知,中国淡水藻类资源虽很丰富,但目前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许多珍稀种类可能很快灭绝。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大型动、植物上,对像藻类这样的微型生物很少注意,这一情况必须改变。在保护大型动、植物的同时,应加强对小型植物的保护。 地 衣 1、中国地衣的多样性 地衣是一群特殊的真菌,这群特殊真菌通常只是与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于自然界。因此,地衣本身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约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所特有。然而,无论是全世界或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物种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是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 2、中国珍稀濒危地衣及其受威胁状况 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采伐,中国许多地方地衣多样性面临威胁。依存于森林树皮附生的中国及东亚特有种,如黄袋衣(Hypogymnia hypotrypa)、粉黄袋衣(H. hypotrypella)、霜袋衣(H. pruinosa)、蜡光袋衣(H. laccata)、横断山袋衣(H. hengduanensis)以及云南石耳(Umbilicaria yunnana)等种类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因为,它们的兴衰存亡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如产于云南丽江和台湾阿里山松林中的中国特有附生种中华疱脐衣(Lasallia mayebarae)在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云南丽江,这种世界珍稀物种已被森林火灾所吞噬。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奇地衣华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的生存也面临威胁。此外,在抗癌和抗艾滋病毒方面具有潜力的东亚食用地衣美味石耳(U. esculenta)也因无节制的采收与买卖而在中国庐山等地濒临绝迹。若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日用香料工业中颇受青睐的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和丛枝树花(Ramalina fastigiata),与抗前列腺炎药物有关的戴氏石蕊(Cladonia delavayi)以及在降血压方面有效的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和雪地茶(Th. subuliformis)等地衣的生存也逃不脱因无节制采收与开发所带来的厄运。 3、对地衣的保护 由于人类对地衣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方面,地衣尚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因而,它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已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保护地衣多样性除了必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外,应注意以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1)对于日用化工香料、药用和食用地衣资源应采取分区、按年、有计划、有节制地轮换采收。 (2)对于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世界珍稀物种,如陕西华山的华脐鳞,云南丽江的中华疱脐衣,以及庐山的美味石耳等中国和东亚特有种,应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珍稀地衣保护小区加以保护。 (3)对上述一些重要地衣同时还应采取菌、藻分离真培养,进行室内保存。对地衣物种进行多层次的系列保护措施是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 (4)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苔 藓 1、苔藓植物的多样性 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有2200种,占全世界的。 中国苔藓植物的特点是: (1)特有类群丰富。根据近几十年调查的结果,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仅少数涉及邻近地区)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属数的%。它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表1)。这些特有属、种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长江流域中游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区存在3个分布中心(表2); (2)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属(Takakia)的两个种;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叶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山地都有发现; (3)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 3、苔藓植物的保护 苔藓植物除了科学价值外,还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药用方面,苔藓作为“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和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 giganteum)等,暖地大叶藓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被称作“茴心草”,用来治疗心血管病。 传统上,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或泥炭一直是花卉、苗木栽培或移植的重要包扎材料和园艺肥料,迄今尚无更佳的替代物。 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五倍子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在五倍子生产周期中,苔藓植物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是五倍子增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有约20种苔藓植物可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植物。 此外,苔藓还是监测环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苔藓与地衣对大气中的SO2,CO和HF反应极为敏感。在中国,钟帽藓(Venturiella sinensis)、高领藓(Glyphomitrium humilli-mum)和兜瓣耳叶苔(Frullania muscicola)等均系常见的树干附生种类,它们对大气污染有较强的敏感性,可在环境监测方面加以利用。 总之,苔藓植物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对它们的保护我们必须给以高度的注意。蕨类植物 1、中国蕨类植物的多样性 全世界有蕨类植物10 000~12 000种,中国有2 200~2 600种,占世界种数的22%。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了热带少数科属外,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这说明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 中国分布有在探讨物种进化系统问题上十分重要的种类,如原始类群裸蕨纲的松叶蕨(Psilotum mudum)、天星蕨(Christensenia)。有些属如光叶蕨(Cystoathyrium)、中国蕨(Sinopteris),其分布区狭小,为中国特有,它们的发现对研究该科中属的演化关系有一定意义。而在四川东部长江沿岸发现的圆肾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其原产地在大西洋的Madeira群岛。中国变种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 sinense)的出现,为研究间断分布及中国和非洲蕨类种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能生长在海拔4350m高山寒冻荒漠的严酷环境中的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是研究蕨类形态和生态条件关系的重要属种。仅产中国西南的湖南石灰岩壁的荚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是典型的石灰岩钙质土的重要种属。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特有的蕨类植物有500~600种,占已知中国蕨类植物的25%左右,重要特有属及代表种见表1。 2、蕨类植物受威胁和濒危状况 随各地区植物考察的深入,不断有蕨类植物新种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种由于环境改变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或濒临灭绝(表2)。除上面提到的特有和濒危属种(表1和表2)外。还有些种类虽然不限产中国,但在中国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如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仅产靠近缅甸边境的盈江,而埃及苹(Marsilea aegyptica)仅产新疆的局部水域。像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不多,分布区狭窄,如不保护,很易绝灭。类似的濒危种类还有很多,估计约占中国蕨类总数的30%左右,其中重要的有101种(表3)。 导致蕨类植物濒危有以下多种原因: (1)森林破坏,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团牛坪海拔2450m处林下发现的光叶蕨,1984年专程前往该地,发现森林消失,气候干燥,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 (2)工农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局部地区一些植物种消失,如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 (3)由于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使一些蕨类植物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如鹿角蕨近年已难见到。 (4)旅游区对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护,致使其遭践踏而无法生长,如瓶儿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 3、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 蕨类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们之中很多种是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约占全部种类的10%。如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a)、骨碎补(Davallia barometz)能够健骨补肾,还有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和石韦(Pyrrosia)等。又如金毛狗脊蕨(Cibotium baronetz)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近年来出口需求量很大,每年超过百吨。虽然这个种分布较广,也不能不限量出口加以保护。蕨类植物多为阴生,叶质坚厚,宜作观叶植物及插花的切叶材料。还有少数种类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等的拳卷叶芽,加工后可作蔬菜并出口;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的叶下具有和蓝藻中的念珠藻共生结构,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是水稻的优良绿肥。总之,蕨类植物与其他绿色植物一道共同创造了地球表面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急需保护的一些稀有濒危种类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如贵州赤水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其次,对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设需要不能保证在原地生存,如长江三峡工程的启动,受威胁的荷叶铁线蕨需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安全地点建立试验场,促使其能在野生条件下易地繁衍。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禁止对某些有经济价值蕨类植物的滥采乱挖也很重要。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现代生存的裸子植物有不少种类出现于第三纪,后又经过冰川时期而保留下来,并繁衍至今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850种,隶属于79属和15科,其种数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却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亚热带的中山至高山带常组成大面积的各类针叶林。 1、中国裸子植物的多样性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在中生代至新生代第三纪一直是温暖的气候,第四纪冰期时又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纪以来比较稳定的气候,致使中国的裸子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多古残遗和孑遗成分,特有成分繁多和针叶林类型多样等特征。 据统计,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和%,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裸子植物中有许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残遗种或孑遗种,并常为特有的单型属或少型属。如特有单种科——银杏科(Ginkgoaceae);特有单型属有水杉(Metasequoia)、水松(Glyptostrobus)、银杉(Cathaya)、金钱松(Pseudolarix)和白豆杉(Pseudotaxus);半特有单型属和少型属有台湾杉(Taiwania)、杉木(Cunninghamia)、福建柏(Fokienia)、侧柏(Platy-cladus)、穗花杉(Amentotaxus)和油杉(Keteleeria),以及残遗种,如多种苏铁(Cycas spp.)、冷杉(Abies spp.)等。 中国的裸子植物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其所形成的针叶林面积却略高于阔叶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52%。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针叶林中裸子植物物种较少,在西南地区针叶林中则有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在华南、华中及华东地区除原生针叶林外,更常见的是大面积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柏木林。 2、中国裸子植物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问题 虽然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及森林资源,但由于多数裸子植物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组成的针叶林常作为优先采伐的对象,使利该资源正在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威胁和破坏。如50年代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针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又相继被强烈采伐,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尚有天然针叶林保存。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因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山地带的各类天然针叶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随着各类天然针叶林采伐和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濒危的速度。同时,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裸子植物亦破坏严重,如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贵州苏铁(C. guizhouensis)、多歧苏铁(C. multipinnata)和叉叶苏铁(C. micholitzii)均在新发表或新的分布点发现后就遭到大肆破坏。三尖杉(粗榧)属(Cephalotaxus)和红豆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规模采伐破坏,使资源急剧减少。 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1)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 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 (2)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 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 3、大力加强对中国被子植物的保护 被子植物在大型植物中数量最多,而且与人类的衣、食、医药、工业原料等关系最为密切。被子植物大量灭绝无疑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而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对被子植物的保护。为了有效保护它们,必须研究它们受威胁的方式、程度和灭绝过程,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在这方面,进行种群存活力的分析(PVA),确定最小能存活种群(MVP)是核心内容。 在目前尚无条件对每一个种进行深入的PVA分析的情况下,把保护的范围适当扩大是有必要的,否则,一个种灭绝以后,就再也不能挽回了。

藻 类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光合同化生产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同时固氮藻类(和固氮细菌)每年约能固定亿t的氮素。因此,藻类不仅是人类和动物极其重要的食物源,而且它们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也是大气中氧的最重要的来源。不言而喻,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环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藻类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中(包括湖泊、水库、江河、溪水、沼泽、池塘、泉水、冰雪等)以及潮湿地表,其中生长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为淡水藻,分布于海洋和内陆咸水水体中的为咸水藻。中国的藻类包括有:原核生物中的蓝藻门;原生生物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其中海藻已记录的共2458种(详细情况将在海洋一节中讨论),这里仅讨论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1、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使得中国淡水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多样。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表明,淡水藻类中的各个门类在中国都有发现,而且种类都非常丰富。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但是,由于国内尚有不少地区未进行过藻类调查,即使已进行藻类调查的有些地区,也并不十分全面,加之多数门类的淡水藻类在中国的调查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中国淡水藻类的物种数应远远超过9000种,估计约有12000至15000种(按占世界淡水藻类种数的50%~60%计)。淡水红藻和褐藻,它们是海陆演变过程中残留在淡水中的孑遗生物,几乎都生长在清洁、温度偏低、且较稳定的水体环境中,如泉水、井水、溪水中(特别是泉水环境),其分布区相当狭窄,而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们在这些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不少珍稀特有的种类,这对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及生物自身的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淡水中均分布得较稀少,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藻类的采集研究,发现有些种类仅记录到一次。这样的藻类共有12种,包括淡水褐藻类的层状石皮藻(Lithoderma zonatum),以及淡水红藻类的绞纽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中华串珠藻(B. sinense)、中华链珠藻(Sirodotia sinica)、中华鱼子菜(Lemanea sinica)和鹧鸪菜窄变种(Caloglossa leprieurii var. angusta)等,它们应该列入珍稀物种。2、中国淡水藻类资源受威胁的状况(1)物种受威胁的状况 虽然中国的淡水藻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有些罕见的种已遭受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工业发展而过量抽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泉区的水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泉城济南、山西晋祠和娘子关的泉源就是著名的例子。泉水枯竭,使那些依赖泉水环境生长的特有藻类(特别是淡水红藻)面临厄运,有些已荡然无存。淡水褐藻更为珍稀,中国仅在40年代初于四川重庆嘉陵江中发现过,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的演变,也已消失。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泉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泉水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因而造成生长在其中的淡水红藻和其他泉水生物面临濒危,有的甚至灭绝。南京浦口珍珠泉,过去生长有十分丰富的淡水红藻:外界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ectocarpum)和美芒藻(Compsopogon spp.)。但是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如今那里的红藻几乎绝迹。山西太原晋祠也有外果串珠藻生长,1994年去调查时尚有部分存在。1995年由于泉水枯竭,已经消亡。可以设想那些正在进行开发的泉源(旅游或饮料),如果不注意对泉源环境的保护,那么藻类和其他泉水生物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厄运。在其他生长大型淡水藻类的水体中,也往往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招致大型淡水藻类的消失,如江苏阳澄湖,湖中大型轮藻植物出现成片死亡。又如武汉东湖中的原来主要藻类——鼓藻类(desmids),它们主要生长在清洁的水体中,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逐渐被蓝藻、绿球藻等耐污藻类所取代。类似的情况,已是十分常见。(2)物种多样性结构受破坏的状况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物种结构保持着良好的多样性状态,即种类多,但每个种的个体不多,这时藻类群落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保持水质良好状态,且水产丰富。但是当水生生态系统发生逆向转化——受重金属污染或高度富营养化时,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导致有害的赤潮(海洋中)或水华(淡水中)发生,并造成管道阻塞,水质恶化,危及渔业生产,甚至出现鱼类中毒现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屡见不鲜。中国常见的能形成有害水华的藻类有:蓝藻,常有毒,其中主要的是微囊藻(Microcystis),还有鱼腥藻(Anabaena)、项圈藻(Anabaenopsis)、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等,它们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大面积的发生,危害很大;小定鞭藻(Prymnesium parvum),属定鞭藻类,有毒,它们的水华已引起多起养殖鱼类的中毒事件;硅藻,也偶有大面积发生,其中以1991年冬春之交,湖北省汉江发生的约200km范围的硅藻水华——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最为典型,这次水华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武汉市和沿江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3、中国淡水藻类的保护从上述可知,中国淡水藻类资源虽很丰富,但目前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许多珍稀种类可能很快灭绝。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大型动、植物上,对像藻类这样的微型生物很少注意,这一情况必须改变。在保护大型动、植物的同时,应加强对小型植物的保护。地 衣1、中国地衣的多样性地衣是一群特殊的真菌,这群特殊真菌通常只是与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于自然界。因此,地衣本身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约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所特有。然而,无论是全世界或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物种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是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2、中国珍稀濒危地衣及其受威胁状况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采伐,中国许多地方地衣多样性面临威胁。依存于森林树皮附生的中国及东亚特有种,如黄袋衣(Hypogymnia hypotrypa)、粉黄袋衣(H. hypotrypella)、霜袋衣(H. pruinosa)、蜡光袋衣(H. laccata)、横断山袋衣(H. hengduanensis)以及云南石耳(Umbilicaria yunnana)等种类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因为,它们的兴衰存亡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如产于云南丽江和台湾阿里山松林中的中国特有附生种中华疱脐衣(Lasallia mayebarae)在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云南丽江,这种世界珍稀物种已被森林火灾所吞噬。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奇地衣华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的生存也面临威胁。此外,在抗癌和抗艾滋病毒方面具有潜力的东亚食用地衣美味石耳(U. esculenta)也因无节制的采收与买卖而在中国庐山等地濒临绝迹。若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日用香料工业中颇受青睐的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和丛枝树花(Ramalina fastigiata),与抗前列腺炎药物有关的戴氏石蕊(Cladonia delavayi)以及在降血压方面有效的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和雪地茶(Th. subuliformis)等地衣的生存也逃不脱因无节制采收与开发所带来的厄运。3、对地衣的保护由于人类对地衣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方面,地衣尚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因而,它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已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保护地衣多样性除了必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外,应注意以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对于日用化工香料、药用和食用地衣资源应采取分区、按年、有计划、有节制地轮换采收。(2)对于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世界珍稀物种,如陕西华山的华脐鳞,云南丽江的中华疱脐衣,以及庐山的美味石耳等中国和东亚特有种,应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珍稀地衣保护小区加以保护。(3)对上述一些重要地衣同时还应采取菌、藻分离真培养,进行室内保存。对地衣物种进行多层次的系列保护措施是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4)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苔 藓1、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有2200种,占全世界的。中国苔藓植物的特点是:(1)特有类群丰富。根据近几十年调查的结果,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仅少数涉及邻近地区)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属数的%。它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表1)。这些特有属、种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长江流域中游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区存在3个分布中心(表2);(2)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属(Takakia)的两个种;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叶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山地都有发现;(3)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3、苔藓植物的保护苔藓植物除了科学价值外,还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药用方面,苔藓作为“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和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 giganteum)等,暖地大叶藓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被称作“茴心草”,用来治疗心血管病。传统上,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或泥炭一直是花卉、苗木栽培或移植的重要包扎材料和园艺肥料,迄今尚无更佳的替代物。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五倍子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在五倍子生产周期中,苔藓植物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是五倍子增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有约20种苔藓植物可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植物。此外,苔藓还是监测环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苔藓与地衣对大气中的SO2,CO和HF反应极为敏感。在中国,钟帽藓(Venturiella sinensis)、高领藓(Glyphomitrium humilli-mum)和兜瓣耳叶苔(Frullania muscicola)等均系常见的树干附生种类,它们对大气污染有较强的敏感性,可在环境监测方面加以利用。总之,苔藓植物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对它们的保护我们必须给以高度的注意。蕨类植物1、中国蕨类植物的多样性全世界有蕨类植物10 000~12 000种,中国有2 200~2 600种,占世界种数的22%。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了热带少数科属外,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这说明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中国分布有在探讨物种进化系统问题上十分重要的种类,如原始类群裸蕨纲的松叶蕨(Psilotum mudum)、天星蕨(Christensenia)。有些属如光叶蕨(Cystoathyrium)、中国蕨(Sinopteris),其分布区狭小,为中国特有,它们的发现对研究该科中属的演化关系有一定意义。而在四川东部长江沿岸发现的圆肾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其原产地在大西洋的Madeira群岛。中国变种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 sinense)的出现,为研究间断分布及中国和非洲蕨类种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能生长在海拔4350m高山寒冻荒漠的严酷环境中的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是研究蕨类形态和生态条件关系的重要属种。仅产中国西南的湖南石灰岩壁的荚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是典型的石灰岩钙质土的重要种属。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特有的蕨类植物有500~600种,占已知中国蕨类植物的25%左右,重要特有属及代表种见表1。2、蕨类植物受威胁和濒危状况随各地区植物考察的深入,不断有蕨类植物新种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种由于环境改变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或濒临灭绝(表2)。除上面提到的特有和濒危属种(表1和表2)外。还有些种类虽然不限产中国,但在中国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如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仅产靠近缅甸边境的盈江,而埃及苹(Marsilea aegyptica)仅产新疆的局部水域。像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不多,分布区狭窄,如不保护,很易绝灭。类似的濒危种类还有很多,估计约占中国蕨类总数的30%左右,其中重要的有101种(表3)。导致蕨类植物濒危有以下多种原因:(1)森林破坏,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团牛坪海拔2450m处林下发现的光叶蕨,1984年专程前往该地,发现森林消失,气候干燥,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2)工农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局部地区一些植物种消失,如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3)由于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使一些蕨类植物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如鹿角蕨近年已难见到。(4)旅游区对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护,致使其遭践踏而无法生长,如瓶儿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3、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蕨类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们之中很多种是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约占全部种类的10%。如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a)、骨碎补(Davallia barometz)能够健骨补肾,还有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和石韦(Pyrrosia)等。又如金毛狗脊蕨(Cibotium baronetz)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近年来出口需求量很大,每年超过百吨。虽然这个种分布较广,也不能不限量出口加以保护。蕨类植物多为阴生,叶质坚厚,宜作观叶植物及插花的切叶材料。还有少数种类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等的拳卷叶芽,加工后可作蔬菜并出口;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的叶下具有和蓝藻中的念珠藻共生结构,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是水稻的优良绿肥。总之,蕨类植物与其他绿色植物一道共同创造了地球表面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急需保护的一些稀有濒危种类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如贵州赤水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其次,对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设需要不能保证在原地生存,如长江三峡工程的启动,受威胁的荷叶铁线蕨需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安全地点建立试验场,促使其能在野生条件下易地繁衍。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禁止对某些有经济价值蕨类植物的滥采乱挖也很重要。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现代生存的裸子植物有不少种类出现于第三纪,后又经过冰川时期而保留下来,并繁衍至今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850种,隶属于79属和15科,其种数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却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亚热带的中山至高山带常组成大面积的各类针叶林。1、中国裸子植物的多样性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在中生代至新生代第三纪一直是温暖的气候,第四纪冰期时又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纪以来比较稳定的气候,致使中国的裸子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多古残遗和孑遗成分,特有成分繁多和针叶林类型多样等特征。据统计,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和%,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裸子植物中有许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残遗种或孑遗种,并常为特有的单型属或少型属。如特有单种科——银杏科(Ginkgoaceae);特有单型属有水杉(Metasequoia)、水松(Glyptostrobus)、银杉(Cathaya)、金钱松(Pseudolarix)和白豆杉(Pseudotaxus);半特有单型属和少型属有台湾杉(Taiwania)、杉木(Cunninghamia)、福建柏(Fokienia)、侧柏(Platy-cladus)、穗花杉(Amentotaxus)和油杉(Keteleeria),以及残遗种,如多种苏铁(Cycas spp.)、冷杉(Abies spp.)等。中国的裸子植物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其所形成的针叶林面积却略高于阔叶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52%。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针叶林中裸子植物物种较少,在西南地区针叶林中则有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在华南、华中及华东地区除原生针叶林外,更常见的是大面积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柏木林。2、中国裸子植物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问题虽然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及森林资源,但由于多数裸子植物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组成的针叶林常作为优先采伐的对象,使利该资源正在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威胁和破坏。如50年代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针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又相继被强烈采伐,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尚有天然针叶林保存。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因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山地带的各类天然针叶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随着各类天然针叶林采伐和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濒危的速度。同时,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裸子植物亦破坏严重,如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贵州苏铁(C. guizhouensis)、多歧苏铁(C. multipinnata)和叉叶苏铁(C. micholitzii)均在新发表或新的分布点发现后就遭到大肆破坏。三尖杉(粗榧)属(Cephalotaxus)和红豆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规模采伐破坏,使资源急剧减少。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1)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2)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3、大力加强对中国被子植物的保护被子植物在大型植物中数量最多,而且与人类的衣、食、医药、工业原料等关系最为密切。被子植物大量灭绝无疑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而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对被子植物的保护。为了有效保护它们,必须研究它们受威胁的方式、程度和灭绝过程,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在这方面,进行种群存活力的分析(PVA),确定最小能存活种群(MVP)是核心内容。在目前尚无条件对每一个种进行深入的PVA分析的情况下,把保护的范围适当扩大是有必要的,否则,一个种灭绝以后,就再也不能挽回了。与此同时,应该特别重视减少造成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因素,如防止森林破坏,禁止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的过度采挖,尽量多建立一些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必要时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变野生为栽培)等等。所有这些,还必须以立法和政策加以保证。只有这祥,中国丰富的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它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特种经济动植物杂志

特种经济动植物 是国家级的期刊名称 特种经济动植物 期刊CN号 22-1155/S 主管单位 农业部 主办单位 农科院特产研究所 期刊名称 中国林副特产 期刊CN号 23-1303/S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

好投。《特种经济动植物》是由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主办的特种经济动植物专业性科技类期刊,特种经济动植物杂志好投,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

经济动物学报cssci

我认为你要是搞农药研究的就的看看一下书籍:一是化学类,包括有机,无机等;二是农药合成方面的书籍,包括农药的中间体提取,合成工艺;三是农药环境类书籍,包括农药对自然的融合度!可以说农药的研究是很复杂的,涉及的范围也是挺广的!主要是要看你从事哪一个环节,这样分工细才能研究出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药!

飞秒检测发现主要有国内农药较好的有: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学报,这两个都是一级核心期刊了,国内首选这两个。做农药环境和残留方面的文章是比较容易发,做制剂加工的文章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发到以上两个学报,不是太容易,不过有创新点还是可以发的。还有就是《农药》期刊,这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出版的,也是核心期刊,这个期刊在农药学中影响也是不错的,应用性的文章可以发表。

这个没有固定的名录。

这个级别的范围有点广阔,你要哪类的这样好说点.

经济动物学报logo

我认为你要是搞农药研究的就的看看一下书籍:一是化学类,包括有机,无机等;二是农药合成方面的书籍,包括农药的中间体提取,合成工艺;三是农药环境类书籍,包括农药对自然的融合度!可以说农药的研究是很复杂的,涉及的范围也是挺广的!主要是要看你从事哪一个环节,这样分工细才能研究出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药!

飞秒检测发现主要有国内农药较好的有: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学报,这两个都是一级核心期刊了,国内首选这两个。做农药环境和残留方面的文章是比较容易发,做制剂加工的文章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发到以上两个学报,不是太容易,不过有创新点还是可以发的。还有就是《农药》期刊,这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出版的,也是核心期刊,这个期刊在农药学中影响也是不错的,应用性的文章可以发表。

属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简介 1. 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于1996 年由原《北京农业大学学报》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合刊而成。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核心库,C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2008和2010年连续3年被评为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2. 8个国内数据库收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情况 1 “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部) 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 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 4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核心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5 “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6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8 “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 3. 6 个国外文摘数据库收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情况 1 “CABI”《国际农业与生生物技术文摘》 2 “Zoological Record,Biosis” 《动物学记录》 3 “AJ of VINITI”,Russia --《文摘杂志》 4 “CA”USA--《化学文摘》 5 “CSA:BB”--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 “CSA:B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科学》 “CSA:ESPM”--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环境科学与污染管理》 6 “Agris”,FAO Library--《农业索引》 --------------------------------------------------------------------------------

广泛、快捷和准确的信息来源是养兔经营者决策的依据。现代养兔者,无论你是一个家兔小规模兔场,还是国营规模型兔场,既是一个生产者,又是一个经营者。既要考虑把兔子养好,又要考虑把兔产品销售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信息。信息的种类很多,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订阅有关的刊物目前,我国出版的养兔报刊(包括内刊)主要有:《中国养兔》杂志:是我国惟一的一个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江苏省畜牧兽医总站、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和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主办,双月刊。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24号,邮编:210036,电子信箱:。《兔业月刊》:由山东省家兔专业委员会、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联合主办,月刊。编辑部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农村大众》,邮编:250014,联系人:王莉萍,电子信箱:。《中国兔业报》: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华祥兔业发展中心和北京华祥兔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月刊。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开放路76号楼7单元301~302,邮编:101400,电子信箱:,网址:。《经济动物学报》:由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经济动物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毛皮动物、药用动物、野生动物和具有特殊经济价值动物的生理解剖、遗传育种、生理生化、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与营养、产品与副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从事经济动物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等。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邮政编码:130118,电子邮件:,网址:JJDWXB .。其他:与养兔有关的报刊,如国家和各省市办的畜牧兽医杂志、科技报、实用养殖技术类的刊物,如《农村养殖技术》(北京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办,月刊,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农展馆南里11号,邮编:100026)等。(2)利用网络信息社会,网络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具有信息来源广、快捷方便的特点,必将在今后兔产品流通中充当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角色。下面介绍一些与兔有关的网站,供参考:中国畜牧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网:中农网:中国农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九亿网:金农网:中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信息网:中国特种养殖网: 中华特产动植物产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中国农资网:中国农业指南网:中国农业在线网:中国皮毛信息网:中国兔业信息网:中国兔业服务网:华夏农业信息网: 农业信息网:河北特种动物养殖网: 和鑫兔业:陕西兔业:尚村獭兔联合会:多服兔业:四川省旭平兔业有限公司:科华兔业: (3)与有关部门和企业建立联系如当地的畜牧部门和外贸部门、养兔协会、兔产品专业市场,以及与兔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有关的企业等。(4)与养兔专家、同行建立联系特别是本省或邻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养兔专家、当地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在条件成熟时,可成为他们的科研基地。(5)参加国内外的有关会议包括养兔专业会议、畜牧养殖技术会议和饲料兽药产品交易会议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