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成都商报现任总编辑

发布时间:

成都商报现任总编辑

2018年11月,陈海泉调任成都电视台副台长,李少军出任成都商报总编辑。

现供职媒体:《成都商报》职务:个人作品:《龙年十评》现任:成都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成都商报社总编辑、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所长、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成都商报总编辑

1993年自筹资金创办《成都商报》,先后担任成都商报社社长、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2002年底,何华章从传媒界转入政界。 成都市当地一位熟悉何华章的资深媒体人评价何是一位“报界操盘奇才”。何华章是一个商业意识很强、胆子很大的人,1994年,何华章和几个人自筹资金30万,创办了四开小报《成都商报》,创刊之初,《成都商报》没有全国统一刊号,蜗居在四川省林业厅下属的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内。报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度支撑不下去。1996年,何华章拿到全国统一刊号,正式命名为《成都商报》。1997年《成都商报》实现广告收入达亿元,进入全国报纸综合实力前25强。1998年,何华章被评为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和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何华章另一个大手笔是创办博瑞投资有限公司。1997年成都商报成立博瑞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瑞),博瑞公司拥有《成都商报》的广告和发行经营代理权,到1999年,博瑞公司资本飙升至五亿多元。1999年7月,博瑞公司购买了上市公司四川电器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借壳上市的博瑞传播公司,成为中国股市第一家传媒概念股。善于资本运作的何华章以《成都商报》为核心,打造了包括博瑞传播、博瑞投资、博瑞房地产等企业在内的庞大传媒帝国。 何华章的“转型”始于2001年。2001年,《成都商报》并入新成立的《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何华章身兼集团党委书记和成都日报社总编辑。何华章担任成都市党委机关报《成都日报》总编辑时,与时任成都市市长李春城接触频繁,2002年12月,何华章被提拔为成都市市委宣传部部长。一名成都政界人士评价何华章办事效率高,大胆敢干。何华章履新成都市委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把成都市各家电视台合并组成广电集团,统筹运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成都市成立了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宣传部长何华章担任组长,打造成都宜居、亲民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编辑; 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副主任; 成都商报社常务副总编辑; 成都商报社总编辑、社长; 成都商报社社长; 成都日报社总编辑;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临时党委副书记、编辑出版委员会总编辑、经营管理委员会总经理,成都日报社总编辑;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编辑出版委员会总编辑、经营管理委员会总经理,成都日报社总编辑;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成都市台商投诉中心主任;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兼),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成都市台商投诉中心主任;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兼);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兼);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中共遂宁市委副书记,遂宁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 中共遂宁市委副书记,遂宁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十届四川省委委员。

青岛日报现任总编辑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北京市 叶用才 北京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石秀冬(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心编辑 马国颖(女)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要闻部副科长 邵延枫 北京青年报社文化版组副主任 天津市 宋子明 天津日报社摄影部记者 王 栋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李秀英(女) 天津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 张虹红(女) 今晚报社重要新闻部主任助理 河北省 王 宁 河北日报社新闻出版中心编委 赵晓蔚(女)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评论部首席主持 乔喜瑞 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李 芳(女) 河北工人报社工会权益部主任 山西省 席殿晋 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尹长虹 山西晚报社副总编辑 孙海军 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宋沈平(女) 黄河电视台国内台《黄河全记录》栏目制片人 内蒙古自治区 张泊寒 北方新报社首席记者 张 萍(女)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副主任 宋国英 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 布仁图(蒙古族) 锡林郭勒日报社主编 辽宁省 张小龙 辽宁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关 金(满族) 沈阳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总监 王 瑄 辽宁电视台对外新闻部主任 赵振江 大连晚报社采编中心编委、主任 吉林省 李文彪 吉林日报社编务中心主任 赵宝玲(女,满族)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王艳春 长春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 荣(朝鲜族) 延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黑龙江省 王敏学 黑龙江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 任季玮(女)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编辑 何 璇(女) 黑龙江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助理 左晓东 哈尔滨广播电视局交通广播频率总监 上海市 郭泉真 解放日报社机动记者部副主任 简光洲 东方早报社中国新闻部首席记者 任 荃(女) 文汇报社科技部首席记者 王 勇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采访一部记者 江苏省 汪晓霞(女) 新华日报社城市生活部记者 王卫刚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新闻广播事业部主任助理 史 燕(女) 常州日报社社会新闻部主任 浙江省 李 杲 钱江晚报社社委会委员、总编辑 陈立波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总监 陈庆港 杭州日报社专刊中心首席摄影记者 田 勇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 安徽省 陆列嘉 安徽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李揽月(女,回族)安徽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记者 纪 斌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蚌埠记者站站长 钱文武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制片人 福建省 庄 研 福建日报社要闻编辑部副主任 唐征宇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科长 杨国昕 泉州晚报社社长 陈育进 闽北日报社总编辑 江西省 桂 榕 江西日报社经济部新闻总监 龙和南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总编辑 温艳霞(女)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台长助理、总监 曾 佳(女) 江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山东省 陈中华 大众日报社特派记者组记者 初化臣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 辛 梅(女)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高文举 聊城日报社总编辑 河南省 平 萍(女) 河南日报社政文新闻采访部副主任 卢慎勇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部副主任 高安宁 安阳日报社副主任 刘 红(女) 开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中央新闻单位 龚永泉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 官建文 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副主任 贾立政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汪大昭 人民日报社体育部记者 钟 嘉(女) 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编辑 吴 兢(女)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编 杨 涌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陈 雁(女) 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清样室副主任 王 丽(女)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 孙承斌 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 陈万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海军支社社长 李 岳 新华社摄影部体育采编室主任 顾钱江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副主任 罗骁兵 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 李卫星 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部副主任 季桂林 解放军报社互联网络宣传部网络部主任 谭道博 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部编辑 付小悦(女)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编辑 叶 辉 光明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 张玉玲(女) 光明日报社经济部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新疆记者站站长 陈建辉(女) 经济日报社政科文新闻部副主任 李 力(女) 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武 力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常务副主任 钟华林(土家族) 经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站长 王 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德庆白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记者 (女,藏族) 梁永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采访部主任 任 捷(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主任 罗 京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毛财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军事节目部制片人 任永蔚(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制片人 张泉灵(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记者、主持人 李武军 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部记者 王茫茫(女)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英语频道记者 庄元元(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制片人 江爱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国际报道部副主任 夏勇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中心土耳其语广播部主任 苑听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俄语广播部副主任 张雯雯(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亚中心副主任 黄向阳 中国日报社发稿部副主任 邢志刚 中国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刘百家 中国日报社北京新闻编辑部主编 陈 磊(女) 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孙明河 科技日报社山东记者站站长 杨祝夫 工人日报社编委、中工网常务副总编辑 刘文宁(女) 工人日报社新闻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女) 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主任 曹 竞(女) 中国青年报社体育新闻部主任 王长路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室记者 韩晓红(女) 中国妇女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周 铮(女) 农民日报社科教部主任 沈建华 农民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张金茹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要闻部编委、部主任 史文杰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记者部主任 邓新建 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 张大强 法制日报社编委 李德华 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社长 秦 朗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刘小渡(女) 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政工处记者 侯保和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编辑 陈建平 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处长 李通斌(苗族) 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报编辑三室主任 魏文利(女)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 何立新 武警新疆总队政治部新闻电视工作站站长 姜书范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 吴峥岚(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编 赵屾 中国航天报社编辑部总编助理、部主任 殷敖佗 中国建设报社住房编辑部主任 李洪明 中国电力报社江西记者站副站长 李 仑 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张民生 边防警察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陈金国 中国石油报社经济部主任(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湖北省 胡祥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黄冈记者站站长 梁 延(女)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采访部主任 喻 敏 武汉晚报社扶助行动工作室主任 李海昌 荆州电视台台长 湖南省 文热心 湖南日报社编辑部编委 朱皓峰 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节目中心主任 张冬萍(女) 潇湘晨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财经记者 廖 岚(女) 岳阳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广东省 郎国华 南方日报社要闻编辑中心副主任 郜国欣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任助理 林 丹(女) 羊城晚报社珠海记者站站长 陈 洁(女)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频率执行监制 海南省 谭丽琳(女,回族)海南日报社政文部首席记者 赵宇瑛(女)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主持人 彭 桐 海口晚报社经济部记者 华 斌 琼海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周仕兴 广西日报社科教部记者 江柳明(女)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教育生活广播心子工作室制片人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报道科科长 王 庆 广西新闻网总编辑 重庆市 曾晓云 重庆日报社编辑出版中心常务副主任 穆黎一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心采编部记者 邵 华(女)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新闻频率采访部副主任 周 立(女) 重庆晚报社记者 四川省 青兴海 华西都市报社地方新闻部记者 雷小雪(女) 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主播 范潇涵(女) 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总制片人 李 涛 绵阳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贵州省 孙雁鹰(女) 贵州都市报社总编辑 魏和平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安顺记者站站长 孙凤岐 贵阳日报社社长 王先宁 黔南电视台台长 云南省 陈敏锐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网络中心副总监 牛 燕(女)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主任 孔维华 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戴振华 春城晚报社州市新闻中心西双版纳记者站站长 西藏自治区 索 朗(藏族) 西藏日报社藏文编辑部编译 边巴次仁(藏族)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总监 次仁多吉(藏族) 西藏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刘 斌 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陕西省 李佑民 陕西日报社农业新闻部记者 刘晓兵(女)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总监 邱 陆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副主任 胡国庆 华商报社新闻摄影部首席记者 陈若星(女) 文化艺术报社总编辑 甘肃省 蹇勇德 甘肃日报社出版部主任 左玉丽(女) 甘肃日报社时政部副主任 刘永兰(女)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周尚业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青海省 韩国宁 青海日报社出版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张 玲(女,藏族)青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邢玉春 西宁晚报社政文部摄影记者 施建华(女) 黄南州报社编辑部副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 鹏(女) 宁夏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 胡 毅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 于小龙 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 张心译(女,满族)银川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买买提·艾力 新疆日报社维文编报部编译 (维吾尔族) 阿米娜·热合曼 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哈编部副主任 (女,哈萨克族) 杜宗阳 新疆经济报社第一编辑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阎旭光 喀什日报社总编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吴国平 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 蒋 革 准噶尔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曾 治 兵团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许多人都不知道,青岛日报是从一则消息里“挖”出许振超这个典型的。2003年3月,青岛日报记者辛梅采写了一篇题为《青岛港刷新中国集装箱装卸效率》的消息,其中提到了青岛港许振超的名字,命名集装箱服务名牌为“振超效率”。这则看似“很一般”的消息,却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新闻线索,“为什么要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个效率呢”,带着这个问题,辛梅第二天又跑到码头采访。据辛梅回忆,“一见面,就感到这个队长与众不同。”也正是在这次采访中,辛梅掌握了许多关于许振超感人事迹的第一手材料,而今天,这些事迹已经家喻户晓。“收获”的喜悦让辛梅带着兴奋跑回报社,当即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第二天,社领导在例会上明确提出,“这是难得的当代产业工人的典型。”“要举全编辑部之力将它做好,要做成系列。”半个月后,辛梅十易其稿,精心采写出了关于许振超先进事迹的第一篇通讯《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交稿后,社长谭泽、总编辑蔡晓滨亲自改稿,之后,又将此稿送交市委有关领导亲自审阅,市领导充分肯定了这一典型报道。2003年4月2日,这篇经过反复锤炼的人物通讯在青岛日报头版头题刊发,报社为了处理好这篇报道,做了精心设计,一版配评论,配照片。报道见报,一夜间,青岛人知道了许振超这个名字。对于青岛日报发现了这个先进典型,许多人认为是幸运的、偶然的。而青岛日报社社长谭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据谭社长介绍,青岛日报一直注重培养记者的“典型意识”。长期负责海尔、青岛港等大型企业报道的记者辛梅,脑子里就时时绷着“典型意识”这根弦。辛梅也告诉记者,社长谭泽曾经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这里容易出典型,一旦发现,就要抓住不放。” 在青岛港,辛梅俨然成了“名誉职工”。这个跑了6年交通口的女记者,对青岛港已经相当熟悉。这为发现、写好许振超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是,她并不满足,为了写好许振超,她简直挖空了心思。为了挖细节,她先后20多次在各种天气下,爬上17层楼高的桥吊;为了写好许振超修理张紧液压装置的画面,她越过护栏,一直爬到探到海里的桥吊前大梁上,亲手去实验两个油阀的温度;为了写出桥吊司机工作的单调,她反复计算出了一天一个司机要做近万个重复动作的次数……这些还不算,对于辛梅而言,最难的是怎样从内敛的许振超口中和不善表达的工人口中挖出想要的素材。当时,许振超就像一张白纸,连青岛港自己的港报都没有宣传过许振超,更谈不上有什么相关资料。面对沉默的许振超,她的采访往往很难进行。于是,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她只有从“外围”入手,尽量多地掌握一手资料。那时,她只要听说谁是许振超的好朋友,就缠住人家不放,硬拉着人家讲讲老许的事;她还和许振超的妻子女儿成了好朋友,说起许振超的事,她们一块大笑,一块流泪;一个人和十几个工人座谈,一谈就是大半天;晚上十一二点还“泡”在码头上……就这样,在写完最初的几篇通讯之后,辛梅的采访笔记就有了一尺多厚。而每次写作,她都要从上百个事例和细节中选取最为合适的素材。因为她知道,典型人物容易留给大家“似曾相识”的印象,就是因为记者在对典型人物宣传时容易“为了宣传而写作”、“为了宣传而拔高”。同时,青岛日报从最开始就给这次宣传定了基调: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辛梅也回忆到,“我的目的是要写一个本色的许振超,既要写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许振超,又要写出一个唯一的许振超。”推广典型 追求动态效果从去年4月第一篇通讯见报到现在,青岛日报关于先进典型许振超的报道从没停止过。青岛日报在这次典型报道中突出表现出“不搞一阵风”的报道特点。2003年,青岛日报共发表文章十余篇对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包括《一个人和他的团队》、《告诉你一个生动的许振超》等6篇主打通讯。进入2004年,青岛日报仍然对其进行跟踪采访,写出长达1.3万字的通讯《许振超和他的振超效率》,并打破常规,用2/3个一版转1/2个6版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性刊发。这对于报社而言,是个“破天荒”的举动。最近,许振超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辛梅又采写了《还是那个许振超》、《不是那个许振超》等一批新的报道,当然,还是用事实说话,写平常事,反映许振超在北京做完事迹报告会后的变化。总之,“典型是动态的。一个成功的报道也应该是动态的,让报道与典型共同成长,这就是我们的追求。”青岛日报的记者们如是说。

三湘都市报历任总编辑

(2001年的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10月31日正式成立。该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湖南在线"(网址:)同时开通。湖南日报已经走过了五十二年的办报历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湖南日报社不断发展壮大,办报质量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报业集团现有<湖南日报 现代消费报 家庭导报 文萃报 三湘都市报 大众卫生报 科技导报> 等七家报纸和一家网站,以广告、发行、印刷为支柱的报业经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集团总资产已达五点六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达一点六亿元人民币。 2004年李凌沙: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邓献忠: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地方中心主任邹放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集团办副主任傅卓然:湖南日报地方中心执行主任张湘河:湖南日报湘西自治州记者站站长刘丛猛:湖南日报株洲记者站站长向国生:湖南日报张家界记者站站长周勇军:湖南日报常德记者站站长王 晴: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周怀立: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张京明:湖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记者2006<覃晓光: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历史上业界只知道湖南的电视有名,却鲜知湖南的报纸媒体。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2006年覃晓光完成了身份的重要转变,他所接手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也很快随之声名鹊起。如果说子报三湘报市报的改头换面只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伸向市场的敲门砖的话,历年来从未改变的湖南日报的改版对湖南媒体市场而言,则是一次地震,对历来政治观念很浓的湖湘报人无异于一剂促动改革的强心针。跳出湖南办媒体,跳出报纸办报纸,2006年,覃晓光开动了湖南报业这架巨大的媒体机器。在湖南的传媒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是电视媒体,像定位“快乐中国”的湖南卫视,为卫视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资源的湖南经视。或许应了一种说法:“此一长,彼一短。”湖南“电视湘军”的雄起,也在某种程度导致了当地报业的不景气。 大环境中,全球报业也迎来了大挑战。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的广告收入持续走低,很多报业的老总都开始担心,这个“报业寒冬”会持续多久。 然而身处如此双重困境中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却认为,这是第二次报业改革的开始。整个集团从2006年年初开始改革,从体制入手,以改版扩版为先,希望能产生“蝴蝶振翅”般的效应。 2006年1月1日,《湖南日报》率先改版扩版:对开瘦身黄金报型,红底白字的居中报头、图文并茂。形式上的改版还伴随着内容和体制的改革。新闻报道也开始慢慢不同于以往的党报做法,采编中开始有意识地将领导视角转换为群众视角、社会视角,将工作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 改版至今9个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覃晓光认为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从现在看来,改版以后,内容、形式有变化,发行数量有上升,零售市场也有上升。来势好的一个标志:我们的广告效益在1-7月有20%的增长,和去年相比。”但覃晓光也认为这个变化还不够明显,他希望在年底的时候能有个更显著的“战果”。毕竟,只有在整个集团的改革中起带动作用的主报先“开门红”,才更能鼓舞后来者的改革信心。 《三湘》则是早在5月改版之前,集团就确定了其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一是积极探索,条件成熟时实行独立法人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委托其经营好国有资产、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二是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经营逐步推行公司化运作,将报纸发展成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品牌报纸;三是深化内部改革,创新内部机制,逐步取消沿袭多年的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一套富有效率的新闻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为全省新闻出版业的后续全面体制改革提供“先锋”借鉴作用。这蝴蝶的第一振翅,获得了满堂的惊艳,算是讨了个好“头彩”。 在新媒体方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加大投入的力度。覃晓光说:“湖南在线就是我们湖南的新闻网站,在全国聚合类网站排名中位列前五位,是很有影响的一个省级的新闻网站。”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这样一个地域性的网络媒体。于是,投资1000万建立了“华声在线”新闻聚合类网站。“华声在线”是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机构联合创办,目前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控股,总部在北京。为壮大网站实力,集团将所属杂志《卫生政策》交给网站,改名为《华声》杂志。网站承办的“华声手机报”也已经开通。 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伯清认为,网络年是以月计算,技术为王、内容为王,只有跑在最前面,才能抢占制高点。他说,“现在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创造力。我们要通过改革,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去激活人的创造力,释放人的创造力”,“在急剧扩大流量的基础上,网站吸纳广告的能力将会成倍增加,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湖南在线的故事说到更远的地方去。” 覃晓光说集团在新媒体方面投入的重点是“网络媒体”,“网络是以新闻为主,然后逐步扩展到娱乐、视频这些领域”。他希望通过“华声在线”把网络媒体越做越大,把地域区域色彩淡化,逐步面向一个更大的市场。 除了这些以外,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进行了事业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占地750多亩的报业文化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据覃晓光介绍,“眼下正在着手的就是我们的印务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一些先期建设,这些建设都是我们湖南“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且给予了财力支持。财力的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远贷款,另一个就是财政的支持。我们最近就要把这个事情迅速搞起来,建一个现代化的报业印务基地。从报业的印务延伸到它的物流配送等等方面。” 就像所有领域的改革一样,大改小改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会有不少阻碍,也就是所谓改革的“阵痛”。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一个最明显的政策就是“人事改革”。竞聘,人才上下的渠道是疏通了,可有人上,必然会有人下。《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他们稳妥地处理了这种改革阵痛,“首先集团消化了一部分人员,他们自选岗位,自谋岗位。另外我们自己也消化了一部分。”覃晓光认为改革的难点在于集团内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安于现状”已经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挣脱这种观念的束缚,加大改革的推行力度,才有可能在报业竞争中突围。 在财力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着天然的优势。覃晓光曾谈到,“我们建立报业文化城,政府就给我们支持了亿的25年远贷款。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对于旗下的子报,“在过去传统的要给集团上缴的额度”上给予适当支持,“放权、授权经营”,“尽量的按照他们的设想、他们的意图去做,不束缚他们的手脚。” 一般改革最重要的硬件就是人与财,如今看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算是从内部得到了一般党报集团都难得的支持。 起步时间不长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到现在还谈不上成或败。像《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的,“如果成功了,现在所说所做的都是成功的注解;如果失败了,那所说所做的就都是失败的原因”。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浇水、除虫,期待春天花会开。发行和广告——统起来做大 今传媒:我们了解到报业集团将在自主发行方面有一些新计划? 覃:发行方面,下一步是把整个报业集团的发行统起来。之前,我们的发行都是分散的,比如《三湘》有自己的发行队伍,《湖南日报》、《文萃报》也是。既然这几个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是一个体系,我们很想把发行整合,把队伍加强。我们就想把发行做成一种有其他资本参加的、多元化股份制的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发行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的改进,效果很明显。所以,现在想做进一步的调整,把整个集团的发行统起来。这对《三湘》的经营是有好处的,因为现在的发行队伍就发行《三湘》一张报纸,整合以后,他们同时发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其他几张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在我们这里代印的报刊,这样,他的运营成本就会更低。 今传媒:广告经营方面呢? 覃:广告经营方面,我们也是想要这样。我们目前的广告经营还是比较传统的做法,每个媒体都操作各自的广告经营,各走各的,各搞各的。这种模式在目前我们的广告盘子不大,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还可以操作。但要想把它做大的话,就必须整合,把广告经营公司化,实行代理制。 竞争——在优势下学习对手 今传媒:湖南报业市场上现在主要有三个: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湖南新闻出版集团。您觉得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改革完成后,您希望她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覃: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我们应该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我们有一个省委的机关报,有强大的支撑。我讲的支撑重点是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优势,这是其他的媒体不好比的。政治优势能够确保报纸的整个运作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二是有一个人才的优势,《湖南日报》创办57年,储备了很多人才。三是我们办报的传统优势——先进文化,我们的经验积累得很丰富。还有一个就是强大的经济优势。这个经济优势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经济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给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比如说这次建立报业文化城,我们获得了政府的25年的远贷款亿。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有这些优势和支撑,我认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这个市场上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这种优势不能用广告量的多少来衡量,有些事情应该综合考虑。特别是我们现在发行量、覆盖面方面,我认为,在湖南还是影响力最大的。 我们不要跟他们比,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要有实力,把自己的实力做到了,什么都好说。自己没有实力,再怎么说都是白说。 湖南的这几个报业集团,我认为都是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今传媒:另外,湖南的传媒市场还有和其它的地区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南的广播电视非常强势。这就必然会分割更多的湖南地区的广告市场份额。那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如何应对湖南广电的挑战的? 覃:确实是这样。湖南的广电做得很好,有很强大的支撑在里面,很多广告量都流向了广电。但说到广电对报业的挑战,应该反过来思考,就是:要如何把报纸办好,如何贴近群众,贴近读者。我认为还是我们的报纸办得不好,影响力不大,在读者当中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形成。报纸办得不好看,所以不能怪广告客户不找我们。要让报纸有影响力,给读者带来新鲜的东西,让读者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吸引广告客户。一味地怪广电的分割是没有意义的。 未来——做出个样子来 今传媒:您对湖南日报报业改革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 覃:要说规划那肯定是很宏伟,但现在我们最首要的就是一步步来,把已经开始的改革进行下去。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年内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做成一个强势的传媒集团,而不光是报业集团。我现在只能讲这么一个原则性的话,这个事情不是讲了就可以做到的。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做出个样子来。 覃晓光在采访中始终谦逊、谨慎,从不将话说得太远太大,他始终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在最初联系采访时他是有一些排斥的。就像他说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可真正说到各个报纸的改革时,他又显得信心十足,坦言一定要抓住第二次报业改革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有人说,会选择在公共场所穿布鞋的都市人,注重内心感受、比较随意,愿意踏踏实实的干事。不知道在会议室似的办公室穿着布鞋的覃晓光社长是不是这样的人?他的2006改革是否能如他所愿的“做出个样子来”?希望在2006年结束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结果。 覃晓光个人简历 覃晓光,湖南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1980年3月调湖南电视台工做,历任记者、科长,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85至1988年,在湖南教育学院政教专业学习;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挂职锻炼,任中共双峰县委常委、副县长;1993年8月起任湖南电视台副台长;1996年1月起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湖南电视台副台长、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总经理、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常务副指挥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等职。(1995年至1998年,在职攻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1999年12月获硕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党校17期中青班学习;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7月当选为湖南省新闻工做者协会主席;2005年10月至今,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 《湖南日报》为每天对开8版日报。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省内重要新闻和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二、三版为省内新闻版,内设“长沙新闻“栏目;四版为国际时事,编发《国际博览》或《国际采风》等;五版为国内新闻版,辟有《市场与消费》、《潇湘热土》、《旅游热线》、《洞庭》、《文艺副刊》、《法制与社会》、《家庭顾问》等栏目。周日双休刊,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彩色印刷。《湖南日报》一至八版均辟有各种规格的广告刊位,供客户选刊广告。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管理者,也可以称为媒介经理人,其内涵指媒介组织中专业化、职业化的经理阶层,是组织中包括占据着上至总经理,中至各部门主管,下至行政、经营部门的业务骨干等特定职位,以及其他承担贡献部分高水准专业人员在内的所有成员。 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说,谭军波、何力、李善友无疑是三个符号。 谭的八年始终在报界辗转“流浪”,日前终究尘埃落定,回归体制之内;何则在报纸、电视、新媒体及期刊之间均有涉猎,算是在传媒业中的“杂家”;而李善友算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从搜狐功成身退之后,自己创办了“酷6网”…… 三个人,三个符号,三种经历…… 即使是从事不同形态的媒体工作,三个人的过程同样显出巨大的差别,其共性的背后同样折射出目前我国传统媒体、混合媒体与新媒体三者不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三个人,更真实的目的,其实就是关注其所在的媒体形态背后的体制与机制。我们试图找出媒体发展的脉络与现时代下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生存法则,所以,本期,我们开始学会讲故事,三个人的故事。 当我们同三位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时,他们每一次经历发生的背景也许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谭军波:尘埃落定 谭军波的八年轨迹 2001年3月~2004年6月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 2004年6月~2005年10月任《重庆商报》副总裁; 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任《上海证券报》副总编; 2006年6月~2007年1月任《广东工报》社长; 2007年1月~2007年10月任《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 2008年1月至今任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 2008年5月31日,由东莞日报社承办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东莞举行。然而让许多业内人士没想到的是,这次高规格论坛背后的实际操盘手,就是曾在中国报业显赫一时的职业发行人——谭军波。 2008年1月28日,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正式下发《关于谭军波等同志任职的通知》,谭军波被正式任命为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至此,在经历了八年的游侠生活后,浪迹传媒江湖的谭军波终究又回到了体制之内。 “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原先在体制内,后来走八年江湖,最后又被招安了。”在《东莞日报》的就职演说中,谭军波这样介绍了自己。 ·出道京华· 2001年3月2日,谭军波从南方日报社人事处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拿着盖了9个章的辞职信,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有一些轻松也有一些茫然。再过7天就将进京创办《京华时报》,前方的路到底顺不顺,未来的命运如何?心里确实没底。 去《京华时报》,源于吴海民社长偶然的一次召唤。谭军波与他并不熟。只是在1994年1995年间,谭与吴有过一面之交。 当时,谭军波在南方日报社的南方报刊发行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由于《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自办发行的创业期已过,用谭的话说,当时工作上处于最郁闷的时候,公司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日子虽然轻松舒服,但不是谭军波想要的生活。谭曾经主动提出去创办一份新报纸,但由于报社高层没有统一意见。谭心情不爽,度日如年。此时,来自北京的风一吹,自然心旌摇曳,随风而去。当然,谭军波到北京实地考察后,认定当时其市场竞争程度、办报水平、营销管理都比广州落后5年以上。而且,他自认为北京传媒人普遍自我感觉良好,这才使谭军波及他的几个铁杆粉丝信心爆棚,敢于北伐。 事实证明。《京华时报》确如谭军波所愿旗开得胜,并一路狂突进。 然而事后回想,谭军波认为《京华时报》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创刊初期,因为有业外资金进入的报纸鲜有成功的案例,而且由于观念、体制和人的问题,使合作双方总是貌合神离,矛盾不断,大部分与企业合作的媒体境况不佳。因此当初业内外人士并不太看好《京华时报》的发展。 2001年前后的确是中国传媒最热闹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那时是中国传媒市场化步伐最激进的岁月,“媒体是最后的暴利行业”的论断甚嚣尘上、业外资金纷纷向媒体靠拢的年代。如北大文化曾涉足《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山西青年报》、《青年报》,上海复星集团曾涉足《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现代快报》、《现代金报》、《武汉晨报》等等,白马集团曾涉足《南方体育》、《体育参考》等,南京斯威特曾涉足《东方新报》、《南京晨报》等,广厦集团涉足《青年时报》,华w控股集团涉足《证券时报》、《江南时报》,阳光传媒涉足《财经时报》,重庆私营企业老板尹明善参与投资了《广西商报》、《天津青年报》、《重庆青年报》,福建业外资本参与了《东南快报》、《生活新报》的发展等。正是一批具有业外资金背景的媒体,强化市场化的运作,以高薪为诱饵,吸引一批在体制内工作的不甘寂寞的报人开始跳槽,成为职业传媒人。当年,《华西都市报》以席文举及其弟子柳祖源、向先跃、彭忠、张永才为代表的一批报人与《华商报》、《成都商报》整体向外扩张的西部力量很活跃;而在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子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职业报人代表;在北京,则出现了以崔恩卿、何力、许知远为代表的首都力量。粤派报人多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心城市打拼,如《京华时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体育报》等;而西部的职业报人多出现在一些省会城市,如《潇湘晨报》(长沙)、《东南快报》(福州)、《生活新报》(昆明)、《重庆时报》(重庆)、《辽宁经济日报》、《华商晨报》(沈阳)、《文化报》(长春)等等;首都职业报人则基本只在家门口的活动,成功案例少。因此,客观地来说,前者影响更大。谭军波算是其中的先行者。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谭军波算是南派职业报人的一个符号。 由于有时代的催生,《京华时报》的成功看上去是偶然,实则是必然。而谭军波“下海”后的第一个基点《京华时报》的发展为谭提供了非常好的施展平台,谭在该报的创业期,同样竭尽心力,全力以赴。两年多的时间,谭军波造就了《京华时报》的发行神话,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京华时报》发行模式。再后来平台开始造就与反哺,谭军波随之也在业界声名鹊起。 而事实的发展往往是跌宕起伏,充满着变数。在谭看来,《京华时报》由于发展太快,成功病开始显现。整个团队氛围开始让谭军波不太适应。谭军波感到当时的新任领导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愿意在缺乏信任的环境里生存。自然,就开始盟生退意。当时,有几家报社找上门。如秦朔请谭军波去《第一财经日报》,谭军波到上海甚至谈好了价码;又如北京筹备创刊的《竞报》也找谭军波,等等。最终,谭还是选择了重庆。

(2001年的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10月31日正式成立。该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湖南在线"(网址:)同时开通。湖南日报已经走过了五十二年的办报历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湖南日报社不断发展壮大,办报质量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报业集团现有<湖南日报 现代消费报 家庭导报 文萃报 三湘都市报 大众卫生报 科技导报> 等七家报纸和一家网站,以广告、发行、印刷为支柱的报业经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集团总资产已达五点六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达一点六亿元人民币。 2004年 李凌沙: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 邓献忠: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地方中心主任 邹放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集团办副主任 傅卓然:湖南日报地方中心执行主任 张湘河:湖南日报湘西自治州记者站站长 刘丛猛:湖南日报株洲记者站站长 向国生:湖南日报张家界记者站站长 周勇军:湖南日报常德记者站站长 王 晴: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 周怀立: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 张京明:湖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记者 2006<覃晓光: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历史上业界只知道湖南的电视有名,却鲜知湖南的报纸媒体。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2006年覃晓光完成了身份的重要转变,他所接手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也很快随之声名鹊起。如果说子报三湘报市报的改头换面只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伸向市场的敲门砖的话,历年来从未改变的湖南日报的改版对湖南媒体市场而言,则是一次地震,对历来政治观念很浓的湖湘报人无异于一剂促动改革的强心针。跳出湖南办媒体,跳出报纸办报纸,2006年,覃晓光开动了湖南报业这架巨大的媒体机器。 在湖南的传媒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是电视媒体,像定位“快乐中国”的湖南卫视,为卫视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资源的湖南经视。或许应了一种说法:“此一长,彼一短。”湖南“电视湘军”的雄起,也在某种程度导致了当地报业的不景气。 大环境中,全球报业也迎来了大挑战。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的广告收入持续走低,很多报业的老总都开始担心,这个“报业寒冬”会持续多久。 然而身处如此双重困境中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却认为,这是第二次报业改革的开始。整个集团从2006年年初开始改革,从体制入手,以改版扩版为先,希望能产生“蝴蝶振翅”般的效应。 2006年1月1日,《湖南日报》率先改版扩版:对开瘦身黄金报型,红底白字的居中报头、图文并茂。形式上的改版还伴随着内容和体制的改革。新闻报道也开始慢慢不同于以往的党报做法,采编中开始有意识地将领导视角转换为群众视角、社会视角,将工作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 改版至今9个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覃晓光认为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从现在看来,改版以后,内容、形式有变化,发行数量有上升,零售市场也有上升。来势好的一个标志:我们的广告效益在1-7月有20%的增长,和去年相比。”但覃晓光也认为这个变化还不够明显,他希望在年底的时候能有个更显著的“战果”。毕竟,只有在整个集团的改革中起带动作用的主报先“开门红”,才更能鼓舞后来者的改革信心。 《三湘》则是早在5月改版之前,集团就确定了其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一是积极探索,条件成熟时实行独立法人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委托其经营好国有资产、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二是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经营逐步推行公司化运作,将报纸发展成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品牌报纸;三是深化内部改革,创新内部机制,逐步取消沿袭多年的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一套富有效率的新闻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为全省新闻出版业的后续全面体制改革提供“先锋”借鉴作用。 这蝴蝶的第一振翅,获得了满堂的惊艳,算是讨了个好“头彩”。 在新媒体方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加大投入的力度。覃晓光说:“湖南在线就是我们湖南的新闻网站,在全国聚合类网站排名中位列前五位,是很有影响的一个省级的新闻网站。”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这样一个地域性的网络媒体。于是,投资1000万建立了“华声在线”新闻聚合类网站。“华声在线”是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机构联合创办,目前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控股,总部在北京。为壮大网站实力,集团将所属杂志《卫生政策》交给网站,改名为《华声》杂志。网站承办的“华声手机报”也已经开通。 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伯清认为,网络年是以月计算,技术为王、内容为王,只有跑在最前面,才能抢占制高点。他说,“现在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创造力。我们要通过改革,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去激活人的创造力,释放人的创造力”,“在急剧扩大流量的基础上,网站吸纳广告的能力将会成倍增加,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湖南在线的故事说到更远的地方去。” 覃晓光说集团在新媒体方面投入的重点是“网络媒体”,“网络是以新闻为主,然后逐步扩展到娱乐、视频这些领域”。他希望通过“华声在线”把网络媒体越做越大,把地域区域色彩淡化,逐步面向一个更大的市场。 除了这些以外,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进行了事业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占地750多亩的报业文化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据覃晓光介绍,“眼下正在着手的就是我们的印务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一些先期建设,这些建设都是我们湖南“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且给予了财力支持。财力的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远贷款,另一个就是财政的支持。我们最近就要把这个事情迅速搞起来,建一个现代化的报业印务基地。从报业的印务延伸到它的物流配送等等方面。” 就像所有领域的改革一样,大改小改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会有不少阻碍,也就是所谓改革的“阵痛”。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一个最明显的政策就是“人事改革”。竞聘,人才上下的渠道是疏通了,可有人上,必然会有人下。《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他们稳妥地处理了这种改革阵痛,“首先集团消化了一部分人员,他们自选岗位,自谋岗位。另外我们自己也消化了一部分。”覃晓光认为改革的难点在于集团内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安于现状”已经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挣脱这种观念的束缚,加大改革的推行力度,才有可能在报业竞争中突围。 在财力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着天然的优势。覃晓光曾谈到,“我们建立报业文化城,政府就给我们支持了亿的25年远贷款。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对于旗下的子报,“在过去传统的要给集团上缴的额度”上给予适当支持,“放权、授权经营”,“尽量的按照他们的设想、他们的意图去做,不束缚他们的手脚。” 一般改革最重要的硬件就是人与财,如今看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算是从内部得到了一般党报集团都难得的支持。 起步时间不长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到现在还谈不上成或败。像《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的,“如果成功了,现在所说所做的都是成功的注解;如果失败了,那所说所做的就都是失败的原因”。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浇水、除虫,期待春天花会开。 发行和广告——统起来做大 今传媒:我们了解到报业集团将在自主发行方面有一些新计划? 覃:发行方面,下一步是把整个报业集团的发行统起来。之前,我们的发行都是分散的,比如《三湘》有自己的发行队伍,《湖南日报》、《文萃报》也是。既然这几个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是一个体系,我们很想把发行整合,把队伍加强。我们就想把发行做成一种有其他资本参加的、多元化股份制的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发行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的改进,效果很明显。所以,现在想做进一步的调整,把整个集团的发行统起来。这对《三湘》的经营是有好处的,因为现在的发行队伍就发行《三湘》一张报纸,整合以后,他们同时发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其他几张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在我们这里代印的报刊,这样,他的运营成本就会更低。 今传媒:广告经营方面呢? 覃:广告经营方面,我们也是想要这样。我们目前的广告经营还是比较传统的做法,每个媒体都操作各自的广告经营,各走各的,各搞各的。这种模式在目前我们的广告盘子不大,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还可以操作。但要想把它做大的话,就必须整合,把广告经营公司化,实行代理制。 竞争——在优势下学习对手 今传媒:湖南报业市场上现在主要有三个: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湖南新闻出版集团。您觉得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改革完成后,您希望她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覃: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我们应该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我们有一个省委的机关报,有强大的支撑。我讲的支撑重点是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优势,这是其他的媒体不好比的。政治优势能够确保报纸的整个运作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二是有一个人才的优势,《湖南日报》创办57年,储备了很多人才。三是我们办报的传统优势——先进文化,我们的经验积累得很丰富。还有一个就是强大的经济优势。这个经济优势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经济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给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比如说这次建立报业文化城,我们获得了政府的25年的远贷款亿。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有这些优势和支撑,我认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这个市场上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这种优势不能用广告量的多少来衡量,有些事情应该综合考虑。特别是我们现在发行量、覆盖面方面,我认为,在湖南还是影响力最大的。 我们不要跟他们比,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要有实力,把自己的实力做到了,什么都好说。自己没有实力,再怎么说都是白说。 湖南的这几个报业集团,我认为都是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今传媒:另外,湖南的传媒市场还有和其它的地区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南的广播电视非常强势。这就必然会分割更多的湖南地区的广告市场份额。那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如何应对湖南广电的挑战的? 覃:确实是这样。湖南的广电做得很好,有很强大的支撑在里面,很多广告量都流向了广电。但说到广电对报业的挑战,应该反过来思考,就是:要如何把报纸办好,如何贴近群众,贴近读者。我认为还是我们的报纸办得不好,影响力不大,在读者当中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形成。报纸办得不好看,所以不能怪广告客户不找我们。要让报纸有影响力,给读者带来新鲜的东西,让读者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吸引广告客户。一味地怪广电的分割是没有意义的。 未来——做出个样子来 今传媒:您对湖南日报报业改革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 覃:要说规划那肯定是很宏伟,但现在我们最首要的就是一步步来,把已经开始的改革进行下去。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年内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做成一个强势的传媒集团,而不光是报业集团。我现在只能讲这么一个原则性的话,这个事情不是讲了就可以做到的。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做出个样子来。 覃晓光在采访中始终谦逊、谨慎,从不将话说得太远太大,他始终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在最初联系采访时他是有一些排斥的。就像他说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可真正说到各个报纸的改革时,他又显得信心十足,坦言一定要抓住第二次报业改革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有人说,会选择在公共场所穿布鞋的都市人,注重内心感受、比较随意,愿意踏踏实实的干事。不知道在会议室似的办公室穿着布鞋的覃晓光社长是不是这样的人?他的2006改革是否能如他所愿的“做出个样子来”?希望在2006年结束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结果。 覃晓光个人简历 覃晓光,湖南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1980年3月调湖南电视台工做,历任记者、科长,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85至1988年,在湖南教育学院政教专业学习;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挂职锻炼,任中共双峰县委常委、副县长;1993年8月起任湖南电视台副台长;1996年1月起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湖南电视台副台长、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总经理、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常务副指挥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等职。(1995年至1998年,在职攻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1999年12月获硕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党校17期中青班学习;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7月当选为湖南省新闻工做者协会主席;2005年10月至今,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 《湖南日报》为每天对开8版日报。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省内重要新闻和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二、三版为省内新闻版,内设“长沙新闻“栏目;四版为国际时事,编发《国际博览》或《国际采风》等;五版为国内新闻版,辟有《市场与消费》、《潇湘热土》、《旅游热线》、《洞庭》、《文艺副刊》、《法制与社会》、《家庭顾问》等栏目。周日双休刊,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彩色印刷。《湖南日报》一至八版均辟有各种规格的广告刊位,供客户选刊广告。

赣南日报社现任总编辑

我是赣州文明大道54号房东,6月20号通过中介,卖了一套房子,9月份在龙都支行邮政银行,房东跟买家做完了抵押,邮政现在回复说没有钱放款,已经四个月没放尾款了,我要找哪里能帮忙呢?

《赣南日报》创刊于1949年8月17日。多年来,赣南日报社注重强化报业管理,围绕努力办好一张党委、政府满意和群众喜欢的报纸,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建立一套系统化、全方位覆盖,运转灵活高效,兼具制约和激励的机制,奠定一个强实的促进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全社员工牢固树立同心同德、爱岗敬业、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报社精神和经营理念,使报业管理上了新台阶,加快了事业发展的步伐。赣南日报社是中共赣州市委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旗下有赣南日报、赣州晚报和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三个媒体。《赣南日报》是中共赣州市委主办的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8月17日;《赣州晚报》创刊于1994年7月1日,为副县级事业单位;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2004年1月开通,是赣州市唯一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批准并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备案的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由赣州市委宣传部主管,赣南日报报业集团和赣州市政府新闻办(市委外宣办)主办,为正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赣南日报社(含下属三个媒体)实行自收自支的财政管理体制。赣南日报社内设机构如下:1.根据《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南日报社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市办字〔2003〕31号)规定,赣南日报社内设机构16个,即:办公室、理论评论部、新闻产品质量检验室、计算机网络中心、新闻策划研究室、新闻编辑中心、新闻采访中心、时事部、摄影部、群众工作部、专刊编辑中心、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广告中心、出版印务中心、发行中心。另有18个赣南日报社驻各县(市、区)记者站。2.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晚报社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赣市府办发〔2005〕59号)规定,赣州晚报社内设机构6个,即:总编室、专刊部、发行部、广告部、摄影部、办公室、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3.根据《赣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的通知》(赣市编〔2005〕134号)规定,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内设机构3个,即:新闻部、专题部、技术部。赣南日报社(集团)是赣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赣南日报》、《赣州晚报》和中国赣州网等媒体,以及广告、印务、发行、文化传媒等经营性实体。

一楼回答有误。最新赣南日报社新闻线索电话是8333666,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八一四大道60号。

《赣南日报》社 / 张秀峰 / /8121596 / 341000 /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八一四大道66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