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北京日报历任总编辑

发布时间:

北京日报历任总编辑

—— 北京市回民学校学生;—— 北京日报社记者(其间:—在朝阳区、大兴县、通县参加“社教”、“四清”;—参加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大专班在职学习);—— 北京日报社党委委员、记者;—— 在北京市平谷县下放劳动;—— 北京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 北京日报社农村部主任、郊区版编辑部主任;—— 北京日报社编委、郊区版总编辑;—— 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北京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 北京日报社社长;——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北京市委副秘书长,——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1896年朱淇在广州创办《岭南旬报》和《岭海日报》 。1898年《岭南旬报》停刊,《岭海日报》也由报人胡汉民、陈鹿眉接办。之后,他又让他的侄子朱通儒在广州创办《东华报》,同时又授命他的学生张学璟在香港创办《通报》,两报都由朱淇主持把握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01年2月,朱淇在青岛的飞芝喜街(现今中山路南端右侧)创办《胶州报》 。1904年,朱淇离青后,在北京又与曹倜等集资创办《北京报》,假德商名义出版。《北京报》至1907年改名《北京日报》。历任该报社长、总经理、总编辑近30年。朱淇在北京官场朋友甚多,联系广泛,曾任当时北京商务官报总办 。1908年北京报业公会成立,被推选为会长;后曾任中国报界促进会主席等职。辛亥武昌起义,赴滦州游说张绍曾、吴禄贞两师举义。迫使清廷颁布《十九信条》 。1915年袁世凯称帝,遣其心复向朱淇游说,称愿出二十万金收买《北京日报》,并请朱赴上海另立一报,均遭拒绝,且相继在报上发表反对帝制评论 。1921年朱淇购得由颜惠庆创办的英文报纸《北京日报》(PekingDailyNews,一说1909年由朱淇创办),任社长。在祝贺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成功时,朱淇做为广东省代表致词最为激动,他说:“京张铁路筑路之成,外国人著论于报纸曰,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司尚未诞生也,一时五洲传为笑谈。今者,詹君独具匠心,筑成此路,不假外国人分毫之力,所有一切筑路与管理,皆用中国人为之。嗟夫!如詹君者,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可喜可贺! ”

北京日报社总编辑

新闻主编主要负责1.新闻中心的领导工作,决策新闻频道的内容方向,3重要文章的选题4处理新闻中心的内外事物,5重要数据整理分析6了解用户需求7整合资源。

余心言历任青年团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务。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少时在芜湖读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经巢湖、武汉、广州,、香港到达上海。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担任上海市学联区负责人,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党总支委员。

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上海市委干部科长,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1964年6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

1964年6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

1984年7月-1992年12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

1989年10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49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

历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余心言的作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后世影响:

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徐惟诚 (1930年5月--- ),笔名余心言。安徽芜湖人。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肄业。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务。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晨报总编辑

永安邓如宝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他于1936年11月9日在北京去世。他曾在中国新闻界开创了新的标准,并成为中国新闻界的先驱者。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日报》的主编,《北京晨报》的总编辑,《中国社会新闻》的经理,以及《中国新闻》的首席编辑。他还曾参与创办《人民日报》、《北京晨报》和《中国新闻》等中国新闻出版物。他拥有深厚的新闻知识,并热心新闻活动,对中国新闻界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了中国新闻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中国新闻的新标准。他的去世,夺去了中国新闻界的一位重要的指导者和领导者。

永安邓如宝于1947年3月7日去逝。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作者是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16年春发表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5月回国,任北京《晨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如下:一个德国人说过,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因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他那名著《资本论》三卷,合计两千一百三十五页,其中第一卷是马氏生存时刊行的,第二、第三卷是马氏死后他的朋友昂格思替他刊行的。

这第一卷和第二、三两卷中间,难免有些冲突矛盾的地方,马氏的书本来难解,添上这一层越发难解了。加以他的遗著未曾刊行的还有很多,拼上半生的工夫来研究马克思,也不过仅能就他已刊的著书中,把他反复陈述的主张得个要领,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我平素对于马氏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但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若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误解。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味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

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吾信这也不是绝无裨益的事。万一因为作者的知能谫陋,有误解马氏学说的地方,亲爱的读者肯赐以指正,那是作者所最希望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该文章论述了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

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风靡世界的情况下,该文的发表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宣传工作,为人们全面、完整、正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莫大的作用。

扩展资料:

本文共分11部分,约2万多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关于过去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现在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将来的理论,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阶级斗争学说恰如一条金线,将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确定了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根本原理,根据这种原理来观察运行的资本主义经济状态,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发展为它自己创造了敌人,亦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它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必将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而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湖北日报总编辑

蔡华东 1957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主任记者。1982年1月到湖北日报社从事记者工作。1988年任孝感记者站负责人,1989年任咸宁记者站站长,1992年任《楚天周末》副总编辑,1993年起任湖北日报社政宣科教部副主任。湖北省社会学会会员。策划、编辑的新闻报道"Kent广告冲击波"系列获湖北新闻奖三等奖,《检察官叶子新以身殉职》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小熊猫"见到妈妈啦》获湖北好新闻二等奖。有《试论当今中国报纸大走势》、《沦专栏专版策划》、《车匪路霸犯罪研究》等20余篇论文在理论刊物刊发。一位总编辑的“报人责任” 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蔡华东湖北传媒网通讯(实习记者韩建超、陈俊蕾)有这样一位报人,从农民到记者,又从记者做到编辑、总编辑;他先后编辑出版过个人采写作品选《国门倚天剑》、新闻文论选《社会.新闻与报业》、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作品集《巍巍青山护长城》;他曾先后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奖;他还获得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津贴。在自己的报业生涯中,他把名利看得淡如烟云,却把“责任”二字看得重如泰山,“铁肩担道义”对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他,就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高级记者蔡华东。他认定读者是办好报纸的不竭动力提起蔡华东,不可不提及他在《楚天都市报》担任总编辑时的辉煌。正是在他的带领下,2004年《楚天都市报》由原来的几十万份,发展到130多万份,发行量排到了世界37位。他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都市报人的缩影。2002年蔡华东接手《楚天都市报》总编辑以后,就认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报纸的生命力应该在人民群众之中。“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群众,大家不订你的报纸,你的报纸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蔡总说,“所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就要全心全意依靠市民办报。”正如1843年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提出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在决定报纸命运的生死牌中,人民群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主管部门就会扶持你、支持你;你拥有众多的读者,广告商会对你青眼有加;你的编辑记者真正能够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你就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极大的智慧和力量。“谁是报纸的上帝,谁能给报纸带来不竭的动力?”用蔡总的话说:“你真心为群众,群众就会帮你办报。团结就是力量,和十几亿群众一起,怎么会办不好一份报纸呢?”主办《楚天都市报》期间,蔡总专门开辟了“新闻评论”、“读者来信来电”等栏目,接受上至省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各个阶层人群的监督和建议。楚报在每年一次大的改进之前,都有一个大型读者意见调查;每周一次业务例会,都会通报读者关于对报纸的意见;内部评报栏、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都不断传递着读者的声音。因为蔡总至始至终坚信:“只要心中有党和人民群众,就可以漫漫求索路无悔,俯仰无愧天地间。”梁启超认为报纸的作用在于“开启民智”。对此,蔡华东深表赞同,他觉得“开启民智”是传媒人的职责和历史使命。在担任《楚天都市报》总编辑的日子里,他一直将“真实准确”视作报纸的生命,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先进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媒体“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以提升民众的素质为己任。在品牌塑造的道路上,《楚天都市报》以丰富厚重的文化含量,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以及文化上的道德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注、支持,也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认同。走过风雨崎岖,尝遍辛酸苦辣,才能见雨后彩虹。在责任之心的驱使下,蔡华东一直在为楚报的发展壮大而努力着、付出着,从而使《楚天都市报》在中国各大报业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当广大读者和业内同行们赞扬他是“报业奇才”时,他说:“《楚天都市报》的辉煌是楚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传播先进文化是媒体人应尽的责任,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他心目中的“报人责任”内涵丰富2005年,他从《楚天都市报》回到湖北日报做副社长、高级记者。职务变了,但他始终将“报人的责任”放在心头。在采访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强调新闻人的使命与责任。他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牢记使命,不忘责任。真正的新闻人要勇于承担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和经济责任。牢记政治责任:在采、编、报、播等阶段都按政治准则、政治纪律办事,就能自觉的地抵制一切噪音、杂音,全力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服务于政府和人民。牢记社会责任:才能做到“与社会同行,与人民同在”。“新闻工作者有别于商人、有别于农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传声筒,因此心中必须牢记党的责任、党的使命。”新闻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当好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当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第三个要牢记的责任是文化责任:办报纸和做工人做农民不一样,它有一种文化的传承,具有文化传输的功能。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将来都会被积累下来,先进文化有超越前人的积累;有对错误或落后的批判;有新的个性的创造;也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在积累的过程中创新文化。第四个要牢记的责任就是经济责任:党报集团也是我们党的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完全靠国家拨钱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要自己肩负起经济责任,不断做大做强传媒集团。“如果我们能够牢记使命,肩负起这四种责任,其他的工作也就好安排了。”现在,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他更多的是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整个传媒集团的发展。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报集团必须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为己任,强化党报的权威,坚持‘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执政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服务。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原则,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法宝。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起他的历史责任。蔡华东对目前少数媒体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误区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些人甚至捏造虚假新闻,而将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针对新闻界频发的一个又一个“新闻”,如北京“纸箱馅的肉包子”、江西“恶毒后妈摧残小女孩”,他写出了《初论新闻思维批判与创新》,提出要创新和改善我们的新闻思维,把握向度、恪守信度、尊重、力求高度、追求深度,让那些反社会反主流的、不可新的、媚俗的、低级趣味的、肤浅草率不负责任的、滥竽充数的“新闻”在责任媒体上无处容身。记者是“社会之公人”,媒体是“社会之公器”,新闻人不可忘记自己光荣的使命和历史责任。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新闻之外的功夫在哪里? 蔡总认为,政治和文化是新闻的两个最大的外功。对一个记者来说,政治责任是让你不小、不私,高瞻远瞩,光明磊落;文化责任是让你不浅、不俗,学养深厚,敏锐从容。“责任造就公信力。谁有责任心责任感,谁就会成为一流的传媒集团。”他这样说道。他是个好记者,更是个优秀编辑“我不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但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编辑。”在蔡华东的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不过,据湖北日报一位资深记者说,蔡华东一进入湖北日报就显露出他的记者才气。“他七十年代末采写的一篇关于‘兵妈妈’的长篇报道就曾深深打动读者,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那位老记者说:“只是后来工作需要他做编辑、总编辑,他就把才智倾注在编辑方面,一心为他人‘作嫁衣’了。”翻看他编辑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编辑的文章,力求客观公正,果然是如别人评价的那样以“特殊的功底传达出特殊的意义”,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与他合作多年的同事张晓峰评价他:“蔡华东是原《楚天都市报》的掌舵人,各方面新闻功底都很深厚,尤其是在新闻编辑方面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能把一篇很平淡的消息弄得很精彩。”也许,他的神奇,就在于他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说作为新闻人,一要有专业精神,二要有职业精神,不能为了钱与权出卖自己的良心。当然,他的神奇与他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正如他书中所写,“‘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居上,不能张狂;处下,则更要有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和艰辛的劳动,不然就容易埋没自己。自己不做超出常规的努力,何来突破常规的成功?”对于荣誉,他淡然一笑1957年1月,蔡华东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农村当了十年农民,经历了许多风雨。后来恢复高考,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1982年毕业后走进了湖北日报社,先后任记者、记者站站长、《楚天周末》副总编辑、政宣科教部副主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期刊中心总监、党委委员。曾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编著出版有个人采写作品选《国门倚天剑》、新闻文论选《社会·新闻与报业》、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作品集《巍巍青山护长城》。他参与策划、采写、编辑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荣获2007年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于他工作出众,成绩卓著,被人誉为“伟大的新闻学者”、“报业奇才”。对于这些丰富的经历与耀眼荣誉,蔡华东只是淡然一笑,不愿多谈。“这些都已经是过去了,荣誉只是附属物,你做得越多,回报的可能就会越多。”他的低调,如富矿藏于地底;他的语言,在他的报纸里。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思想转化成文字,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曾任湖北日报社出版部主任、记者部主任、三峡记者站站长,湖北日报社总编辑助理,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湖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党委委员。湖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上海解放日报社历任总编辑

陆老前辈,是我们河南信阳息县小茴店人

此人只会宣传自己有什么什么头衔,却从不讲自己的学术背景、接受过什么正规的学术训练。完全是江湖的套路

余心言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49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历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全国第八届政协常委及学习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经济系,历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中共团中央候补书记,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