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苏州大学教育学学报点评

发布时间:

苏州大学教育学学报点评

我们苏大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苏州市。我们学校建了新校区,不断电不断水不断网,没有门禁,环境挺好的,建筑偏现代化,而本部更古色古香,都很好看。

苏大曾经是东吴大学,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苏大的魅力就在校园的老建筑上,我是特别喜欢欧式建筑的,而苏大有不少欧式风格的校舍,又有中国式园林的建筑,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混搭,真的别有韵味。最有名的莫过于红楼和钟楼,即数科院和校长室。

作为北方人,虽然习惯了北方壮阔的建筑,但是也向往南方的小家碧玉。高考完的我也就是抱着想来南方看看的念头远离北方只身坐往南方的列车。伴着细雨进入苏大,有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油画般的意境。本来觉得自己长大了,但面对学长学姐的热情迎接,瞬间觉得自己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原来烟雨江南是这样的,不像北方的高楼看到顶需要使劲仰头,脖子会酸,眼睛会被太阳的光刺到。整个姑苏城没有什么高楼大厦,苏大更是,但是这个高度很合适,所以,我不用花时间适应南方,反而更爱他。有时候我会和小伙伴一起坐在草坪上看一下午的碧天流云。

苏大最具特色的就是东区和本部了,其中本部最古老了,即使如此才别有韵味,我最喜欢的是踩着吱呀作响的地板。同学们似乎都觉得太破旧,而让我很有感觉,可以体会到中国的历史的感jio。引人遐想无限的还有方塔,方塔区有很多古老的教学楼。之前方塔对外开放,现在应该是塔身承受力衰减,塔底被关闭了,好可惜。我平时就会站在理工楼前看方塔。

二号礼堂——存菊堂,这个就是苏大学子展露风采的场所啦,也是苏大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每到重要节日这里都会有精彩绝伦的节目上演。不过这个地方很难批,更是每个学院社团抢手的地方,不管是学院还是社团在里面举办节目都会给自己长不少脸。有一次我们社团在里面举办元旦晚会,彩排、下午场、晚上场。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后盾在里面举办一次节目都得“倾家荡产”,我们就是这样,哈哈,不过这样才有动力才能让我们的社团越来越好。自己举办一次节目不仅仅是有面子的问题,关键还学习到不少东西。之前去看别人家的晚会之类的开心、放松就好了,现在呢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灯光不好,这奖品太low了吧,这追光是忘记打了吗?这个节目肯定排练了很久等等等,可以看到好的一方面也可以找到不足之处,也在为下一次举办节目吸取经验。不管在哪个大学,自学还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不然你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菊堂隔壁就是图书馆了,,中西结合的典范,共四层,当年苏大还特聘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为教授呢,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仪式,好像目睹,羡慕。我平时没什么事就在图书馆待着,早上去晚上再回来,平时人也很多,期末就更不用说了。图书馆还设立了值班学生的职务,我也做过一年,还是很有助于学习的,像平时懒得去的话,有值班安排就得去,平时工作不是很多,就是上上书,提醒入馆同学注意事项,之后自己就可以学习了,即使不想学习处于图书馆的氛围里面也就不自觉的学习了。对自制力差的同学超级有用。

苏州就是一座生产精美手工艺品著称的城市,平时我们出去逛街也会被各种手工艺所吸引,我们苏大材料工程学院的纺织学科就是国家的重点学科。苏大也是苏州最好最美的学校啦,如果你喜欢苏州,苏大是你的不二选择,我们还是很有实力的,毕竟是211工程呢嘛。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向我咨询哦。

根据最新大学排名,苏州大学位于全国第44名,世界排名327,是一所很不错的211大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国防科工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也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

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739亩,建筑面积166余万平方米;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22位;设有26个学院(部);有全日制本科生27258人,硕士研究生12160人,博士研究生4038人,留学生2598人。

苏州大学很好。

苏州大学简称“苏大”,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苏州大学是一所档次极高、实力非常强的好大学,苏州大学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名牌大学,非常值得高三学生去报考。

苏州大学的特点

苏州大学位于“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211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校园美,进步快,学科实力强。苏州大学不但历史底蕴不错,自身实力已经很不错,是华东一带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苏州大学的强大得益于苏州的强大,苏州地级市第一缺缺好大学所以造成了苏大一枝独秀的状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大学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点评

1981试论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 扬州师院学报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 学术月刊.“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 复旦学报论自然美 学术月刊.试论阿Q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融合 扬州师院学报.“美感的先天倾向”浅议 美育耗散结构与美的逻辑行程 当代文艺思潮.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 文艺研究.(合作)1987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8卷(,合作)“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江汉论坛.儒家美学的“和谐”与基督教神学美学的“和谐” 山东大学学报.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在文学与文化的交汇点上 文学研究参考.系统论原则与美学、文艺学的方法论《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合作)1988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简论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文学在生命意识的二律背反中演进 南京社联学刊.呼唤真情的理想之歌——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文史哲.论袁枚的诗文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明清美学主潮概观 晋阳学刊.李贽美学思想的近代倾向 学术月刊严肃文学的困境和通俗文学的出路 南京社联学刊.自然美的系统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李渔戏剧美学的古典倾向与近代因素 艺术百家.意境探源 扬州师院学报.艺术家社会属性的情感存在方式 批评家.儒家美学与基督教美学之比较 江汉论坛.晚明浪漫思潮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 学术月刊.从符号学看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 天津社会科学.叶燮与写实性诗歌美学的总结 天府新论.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 学习与探索致思与娱乐之间——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思考 真善美.艺术家的美学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0卷(.)文艺社会学论纲 扬州师院学报.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的自然美论 人文杂志.独抒性灵,趣味盎然——袁宏道游记散文的“趣”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十七世纪的“忏悔录”——袁宏道美学观念的蜕变解析江汉论坛.艺术家社会学新论 文科教学.寻找文艺行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文艺行为社会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人本心理学美学与道家美学 学术月刊.文艺价值的生态环境及其优化 学习与探索.论公安派的美学思想 晋阳学刊.中国戏剧美学史的逻辑发展 戏剧.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对于文艺中非理性的辩证分析 文论月刊.文艺的价值标准及其转换 江海学刊.期待视野与文艺接受社会学 天津社会科学.价值论美学的新视界 福建论坛.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参照 文论月刊.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求是学刊.探寻当代美学研究深化的契机 福建论坛.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概论 江汉论坛.文艺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 学习与探索.体系建设与分析研究 学术月刊.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论 江汉论坛.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 学术月刊.郑板桥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东岳论丛.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艺术百家文艺价值的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社会科学.《讲话》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在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地带上——文艺价值社会学导论学术论坛.对于文艺创造的心理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文艺价值取向的辩证法 学术界.探询人类生命活动的诗化哲理 江海学刊.“当代艺术与当代人”五人谈 艺术广角.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美学 西北师大学报.文艺心理社会学导论 晋阳学刊.寻找中国当代美学在经济大潮中的位置 东方丛刊.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建设概观 山东社会科学.文化变革与美学转型 文汇报.定势与文艺心理效应 学习与探索个性化:大众审美文化的内核 福建论坛.当代美学研究放谈 学术月刊.李贽与莱辛的戏剧本质论之比较 艺术百家.王骥德与狄德罗的戏剧艺术真实论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走向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 思想战线.观念转换和理论重建的时代——当代国外文艺社会学鸟瞰宝鸡师院学报.文艺创造心理之辨析 南京社会科学.现代艺术与价值论美学 北京社会科学.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学术论丛.多角度、多层面的中国美育史研究 扬州师院学报.(署名“鲁扬”)文艺心理社会学方法论 学术月刊.现代艺术商品化的内在机制 学术界.徐复祚与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戏剧功用论比较 学术论坛.重建美学和现代艺术的话语系统 学术月刊.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的后现代艺术倾向及其意义 文史哲.李渔与黑格尔的戏剧结构论之比较 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吕天成与莱辛的戏剧批评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 社会科学辑刊.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艺术百家.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文艺理论研究.理性与文艺变态心理 东岳论丛.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 求是学刊.美学的功能与学者的使命 文论报.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 北京社会科学.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 天津社会科学.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 社会科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整体思维 东方丛刊.当代美学的批判理性 学术季刊.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艺术百家.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表象背后 学术月刊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 齐鲁学刊.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一页 中国文化报.文艺学改革的新思路 文艺报.(署名“鲁扬”)大众审美文化的复制性 天津社会科学.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装饰之道,文化之道 文艺报.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江淮论坛.中国戏剧美学的具象思维 江海学刊.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社会科学家.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美学话语 求是学刊.作为消费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北京社会科学.文化视境中的中国戏剧美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引言扬州师院学报.消费者,对审美文化发话 光明日报.文化批判与建设 文论报.(合作)1996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体系的品格 文学研究第4辑(.)塑造新型文化品格:当代学校美育的定位 社科信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建构 江苏社会科学.作为快餐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学习与探索.当代审美文化的宗教意识 学术月刊.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扬州师院学报.(合作,署名“鲁扬”)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上、中、下)文艺研究,5,6.中国戏剧美学与儒家思想 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4辑(.)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 齐鲁学刊.当代审美文化的四重背景 求是学刊.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扬州师院学报.审美文化:当前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中国文化报.大众文化:一道可口的快餐 岭南文化时报.文学鉴赏与接受美学 文学界文学语言与审美价值 云南文艺评论.快餐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评 当代文坛报.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 学术月刊.何为美学史?——从审美文化研究反观美学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关于文化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审美文化与美学史 光明日报.什么是审美文化 人民日报.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科学辑刊.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3集(.)评当前美学研究的两大热点 哲学动态.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通与变江苏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的地域分野和跨地域传通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总第4辑(.)1998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 益阳师专学报.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史观念 云南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 北京社会科学.审美文化研究的历史观照——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浙江学刊.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美学史视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社会科学辑刊.文化的多极化与世界的未来 中国文化报.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析 外国美学第15辑(.)作为广告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当代转型 社会科学报从象牙塔到市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学习与探索.都市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求是学刊.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 学术月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 甘肃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 北京社会科学.美学与乌托邦 社会科学辑刊.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社会科学.妇女命运: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悖论 东方.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 江海学刊.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 求是学刊.重塑新的话语外壳 青年思想家对中国美学的思考 光明日报.中国戏剧美学与中国哲学 艺术百家.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学术月刊.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 文学评论.新的求索之路,新的学术之梦 江海学刊.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 学习与探索.作为视觉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报.跨学科研究: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历史要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比较 文艺报.文学革新的偏离与回归——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北京社会科学.错综通变,参伍因革——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江苏社会科学.青年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东方丛刊.当代话语的宿命和出路 民族艺术.西方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外国美学第18辑(.)2001金陵王气与江南士风 读书.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求是学刊.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下) 求是学刊.现代性:文学理论重建的基石——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读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话语强权与话语抵抗 中国文化报.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光明日报.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 文学评论.文学传统与现代性 学术月刊.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江苏社会科学.西方2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 文艺研究.交互性与文学传统 学习与探索.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 北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蒋孔阳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6辑,复旦大学出版社.伦理与宗教:中西文化的两大主题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文学传统论的四大倾向及其现代转换 扬州大学学报.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9辑,四川教育出版社.文学传统的功能与知识增长 江海学刊.否定主义美学 文艺研究.全球性与现代性 求是学刊.全球性:“现代性”的当今形式 社会科学报.与时俱进的文艺美学探索──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 社会科学辑刊.“全球性”不等于“世界性” 学海.我看故我在 河北日报.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升华 艺术百家.媒介变化与视觉文化的崛起 文艺争鸣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社会科学辑刊.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 学术月刊.日新之谓盛德——姚文放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读图时代文类“内爆”的典型文本 文艺理论与批评.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 求是学刊.文本·话语·主体: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 社会科学.中国古典美学的至上追求 中国文化研究文艺复兴美学对于西方传统戏剧原则的突破和修正西北师大学报.面向新世纪的美学理论体系——试论曾繁仁的存在论美学深圳大学学报.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 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社会科学战线中国20世纪文艺社会学史的宏伟画卷——评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江西社会科学.“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论王艮的“尊身论” 江苏社会科学.“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社会学的搁置与重建——读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的一点感想中国图书评论.鱼化为龙:王艮的平民主义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回忆《学术月刊》给我的教益 学术月刊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社会科学辑刊.中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 河北学刊.文学传统重建的现实价值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李贽的自然人性论美学思想 学习与探索.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学术月刊“审美”概念的分析 求是学刊.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 文艺报.第三版文学教育与乌托邦理想 文艺报.第二版“审美”概念的嬗变及其美学意义 江苏社会科学.中国语境与汉语系统中的“文化”概念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改革开放30年的学术诠释 社会科学战线文学的乡愁与心灵的还乡——读《钱中文文集》 文艺争鸣.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 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 求是学刊.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文学理论与乌托邦之梦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6版敬业志学,辛勤耕耘——我与名栏“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的学术交往学习与探索.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 学习与探索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 文学评论.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 江海学刊.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历史深度与中国经验: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天津社会科学.我们如何进行学术争鸣?——兼答《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 中国文学研究.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 艺术百家.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 社会科学报.第5版唯实、求是、图新——《求是学刊》发刊200期感言 求是学刊.日新其德: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我与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江苏社会科学.文化政治三维度 求是学刊.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文学评论.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南京大学学报.重写:文学理论建构被遗忘的机制 西北大学学报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江海学刊.文艺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学习与探索.还原葛兰西: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与陶东风教授商榷文艺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叙述方法 探索与争鸣.文化政治的多维分析 文艺论坛.文化研究与理论话语的更新 文学评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 社会科学辑刊.文学经典之争与文化权力的博弈 社会科学战线.释“表征性解释”——乔纳森·卡勒“文学经典论”的关键性概念求是学刊.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文艺理论研究.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文学评论.“多层累的突创”说探源——蒋孔阳创造美学与杜威“突创”论的相关性学术月刊确立自媒体的文化信码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8版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 社会科学辑刊.沃尔夫冈·凯塞尔是瑞士人,还是德国人中国社会科学报.第B01版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 人民日报.第20版话语转向: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 文学评论.自媒体:网络话语与文化信码 湖南社会科学.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 文艺理论研究从形式到政治:文类理论的后现代新变 清华大学学报.“强制阐释论”的方法论元素 文艺争鸣.

在扬州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属于省级.需要国家级的有中国校外教育,我来

扬州教育学院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国有公办高等学校,主要面向全省培养基础教育新师资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主校区位于风光秀美的蜀岗——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园林区近侧。2007年2月,扬州市政府决定将扬州教育学院与扬州职业大学合并,筹建本科高校“扬州科技学院”。

新校园占地120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座落在扬州城市西区,火车站东侧,与国展中心人工湖毗邻,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境地。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齐全,建有校园宽带网络系统、外语调频发射台。现有语音室11个,专用多媒体教室70个,教学实验室50余个,校级工程实训中心6个,在103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00万元。学校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各类期刊杂志报纸等2000余种。

学生管理

扬州教育学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按"知规矩、行文明、技多能、心善良"的思路管理学生,注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并通过奖、助、贷等措施,激励学生抓紧专业学习、加强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了"知书达理、求是求新"的良好校风。

师资力量

全院500余名教职工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133人,中级职称教师177人。学院现有中文系、政教系、史地系、英语系、教育系、艺术系、数学系、物理系、生化系、计算机系、体育系等11个系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这一次的反抗相较于第一次而言更拥有一种自主意识。简在身边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时候,敏锐的意识到应当到更大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一种主动的反抗正是女权主义极力提倡的。 3.第三次反抗 简遇到罗彻斯特后,面对他喜怒无常,蛮横无礼的性格脾气时,简总表现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因为简的这种性格罗彻斯特也慢慢的喜欢上了简,而简也对罗彻斯特开始产生好感,继而一片痴情。但是因为伯莎梅森的存在,想到自己根本比不上伯莎梅森,她无时的不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无时无刻的不与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做着斗争,因为这些想法她的内心做着挣扎,最终决定离开。 如果说,前两次的反抗是基于情感支配下的冲动,那么第三次的反抗是简建立在理性思维后的反映。这种理性依然依附于其本身对于自由而平等的爱的渴望之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性思维结果。 4.第四次反抗 面对圣约翰的求婚,简从惠特克劳斯逃走了。这一次的逃走意味着简的两种反抗。一种是对宗教的反抗。圣约翰.里佛斯是一个野心勃勃,洋洋自得、个人英雄主义想法极强的基-督徒。他企图简牺牲自己的情感需要去成就道义上的责任。简的反抗是对虚伪的宗教的反抗。另一种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反抗。简回到了桑菲尔德,回到了已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的这一举动是一个颠覆,颠覆的是传统的门当户对、颠覆的是以往的童话故事。最终,她在追求真爱和独立的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简在其抗争的一生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巨大飞跃,更成就了一个伟大了女权主义的诞生。简的反抗不仅是对一些人,一些事的反抗,而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些制度的反抗。 三、结语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虽然受尽磨难,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却让人们震撼。其中,简爱独特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有了这样的爱情信念,她在追求个人幸福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简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于她来说,爱情是纯洁高尚的,罗切斯特的财富与他们的爱情无关,她之所以衷情他深爱他,就是因为他能与她坦诚相见,能够读懂简爱身上不平凡的气质、才学、美德,简爱成了他生命中难求的知音。而罗切斯特用来对待简的那种正直又热诚的友好坦率也使简深深爱上了他。 这部小说中也描写了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有力的批判了但是社会时代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而追求独立的人格的简爱,同时也更注重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即使她的经历不艰辛但仍热爱生活,坚定自己爱的信念,等待平等纯粹真实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爱情,并最终经历磨难后与自己爱的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这部小说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高贵的,困窘的环境改变不了她的高贵,艰难的命运也改变不了她的高贵。简在不幸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追求自由平等,实现了人生价值,而对于当代的女性,更应有自己的信念,为自己创造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英)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简爱》.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 [2]彭凌丽《浅谈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女权主义的思考》 [3]董菊.《自卑——自强——自信——解析<简爱>的人物性格》.《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4]杨玲谭贤军.《<简爱>中的宗教、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分析》.《大众文艺》. [5] 刘伯香. “我就是我自己”——论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 简爱女性形象分析 [篇2]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女性形象。书中简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孤儿,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下成长,她依旧心地善良﹑善于思考﹑感情真挚﹑独立坚强。在暴-力和压迫下勇于反抗,争取自由和平等;在世俗和势利中追求幸福,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憎,最终捍卫自身的人格与尊严,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 简在其抗争的一生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巨大飞跃, 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女权主义的诞生。《简·爱》一直被视为女性主义的教科书。 一、与其他人物对比分析简爱形象的典型性 在小说中,海伦与简爱有着十分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年纪,同样是孤儿,同样遭受虐-待,可以说海伦是作者笔下的另一个不同性格的简爱。简爱与海伦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当海伦遭受欺负时,简爱会愤愤不平地说:“要是她用那根木条打我,我会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折断。”然而海伦却劝导简爱说:“耐心忍受只有自己感到的痛苦,远比草率行动,产生连累亲朋的恶果要好。 小说中所刻画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罗切斯特先生的太太,那个被关在桑菲尔德顶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是黑暗的 父权社会的陪葬品。她被丈夫从牙买加带到英国,并被锁在阁楼上,从未得到丈夫的一丝怜惜,还被剥夺了话语权。这个不能说话的疯女人正是那个时代女人的反射,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永远不能为自己辩解和申诉。 二、真实的简爱 作者笔下的简爱是不容任何人侵犯自己的尊严的,可以说,简爱的自尊心是她给自己撑起的保护伞。然而,过度的自尊也恰 恰代表了自卑,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像刺猬一样给自己背上满身的刺。简爱最初的自卑来源于三个方面:出身卑微、对 自身容貌的不满、贫穷,然而正是她的自卑才造就了她的自尊,使她更加了解自己,懂得谅解,懂得宽容,懂得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并且懂得如何去爱人。 从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来看,简爱努力找寻着平衡,她的爱情观是纯粹而自然的,与金钱、财富、权力、地位无关。尽管罗切斯特先生后来成为了残疾人,简爱依旧守候默默的守候 在他身边,正是因为简爱这种对爱情的执着精神,她收获了所期 许的具有平等与尊严的爱情。简爱,这个“一贫如洗、长相平庸、默默无闻、个子瘦小”的女性是精神上的巨人,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时代的认可,并一直激励着世界各个角落的受压迫 的女性。 通过作品的分析,也能揭示其妇女观的局限性:首先,简爱并没有摆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所特有的奴性。尽管简爱一贯慷慨激昂的向罗切斯特要求“两人一同站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然而,当她总是称呼罗切斯特为“主人”时,我们不能不惊讶于这其间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简那时刻为罗切斯特服务和奉献的态度体现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所具有的奴性。在那个时代,所有的道德训谕都要求妇女为了男人而自我克制、自我牺牲。在小说中,罗切斯特一出现便成了简生命的支点,她为他的快乐而快乐,她为他的悲伤而悲伤;她愿意为他而生,也愿意为他而死。 其次简爱的幸福是通过巧合和意外事件的设置而实现的。简巧合的遇到了她的表兄妹,意外的获得了一笔遗产,这笔遗产才是她真正的获得独立,也是她和罗切斯特 在经济上处于平等地位,从而是她重返罗切斯特的身边,但他们这样的结合似乎变成了庸俗的资产阶级门当户对的婚姻。 《简爱》的局限性和结局的理想化削弱了小说中女性抗争的力量,也反映了夏洛蒂性格中从俗、妥协的一面。她的抗争与妥协揭示了一个有思想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女性在对于自身问题探索过程中的必然经过的迷惘和矛盾。 简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成为那个时代新新女 性意识的代表,这个历经磨难却依旧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女英雄”式人物,开启了女性文学的新路途。 作者通过简爱来传递那个时代女性的心声和呼唤,证明女性的人格和尊严,让女性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散发永恒的魅力。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州大专学校的专业主要有:

1、物联网应用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

4、软件技术。

5、动漫制作技术。

6、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7、虚拟现实应用技术。

8、金融管理。

9、财务管理。

10、会计。

11、市场营销。

12、电子商务。

13、跨境电子商务。

14、学前教育(师范)。

15、商务英语。

16、商务日语。

17、电气自动化技术。

18、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19、通信技术。

2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1、机电一体化技术。

22、工业机器人技术。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材料补充:

高等专科学校是指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进行专科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而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

贵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说实话人文社科核心没有多大的用处。它既不是北核也不是南核。以前(好像太久远了,久的都不记不了了)是核心,后来听说关系稿特别多把它给打落下来了,现在基本只要博士或副高以上的文章,当然如果你是小硕也可以带上一个符合条件的人。

是 中文 核心 期刊(北大版), 也是 CSSCI 期刊 (南大版),比较好的

是核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期刊;贵州省一级期刊

是  中文 核心  期刊(北大版), 也是 CSSCI 期刊 (南大版),比较好的

兰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可以到中国知网查查看是不是

免费。《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8年1月1日,曾用名《兰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正式更名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截止2018年11月,《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委82人。据2018年10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共出版文献5727 篇、总被下载266228 次、总被引10928 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10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共载文2179篇、总被下载49404次、总被引5164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因子为。

兰州大学学报是c刊。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

英语、俄语、应用物理学、应用气象学、生物科学、材料物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工程与核技术、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戏剧影视文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报由医学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三本期刊组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57 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兰州医学院学报》季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