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儿童抽动症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儿童抽动症研究论文

1、抽动症的行为疗法习惯颠倒训练法对抽动症的病情控制是很有效果的,这种方法是利用对抗反应来阻止抽动行为。比如说,抽动累及前臂伸肌的患儿,可以每次在其准备抽动的时候来训练收缩肌肉,从而来防止和阻断抽动,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抽动症患儿的抽动的频度会相对减少93%。这种方法无副作用,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效果更佳。 2、抽动症的按摩疗法 家长可以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双侧内关、神门、灵道、风池、太阳、率谷穴位各1分钟,推小天心、清心经、肝经各300次,分推坎宫10次。进行21次以上的手法,患儿的睡眠可以恢复正常。抽动的症状也有所好转,再持续治疗10次,能够基本恢复正常。 3、饮食疗法 研究表明,营养不平衡是造成儿童抽动症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患抽动症儿童,一般动物蛋白的摄入量过多。蛋白质对儿童生长发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摄入过多,当超过正常需要量2-3克/千克体重时,其分解代谢的产物——含氨的化合物,更会引起儿童烦躁不安和好动。 4、教育引导 仅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病症原本就存在着生理及心理的多重病因,所以在使用药物疗法时还需要结合一系列的心理治疗。家属应当避免让孩子长时间独处,及时的关心爱护孩子,使其感受的家的温暖。如今,抽动症能完全治愈吗也是人们都很关心的问题。

儿童抽动症就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于儿童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具体的病因还没有明确说法,患儿主要表现为眨眼、耸肩、斜视等等,会不自主的抽动,在紧张、焦虑等状态下症状会加重的。

抽动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患者的近亲有抽动症病史,那么,后代患上抽动症的概率就会非常大。

2、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抽动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说压力和刺激都有可能会诱发个体出现抽动症的现象。

3、药物或脑因素也会引发抽动症,一直服用神经类药物的儿童可能会引起儿童抽动症状。此外,如果儿童出现异常脑,双侧基底神经节和额叶皮质的过度代谢也可能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4、生理因素也是导致抽动症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儿童自身体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分泌,导致儿童抽动症的发展,包括多巴胺过度活跃,甲肾上腺素功能障碍,谷氨酸和多巴胺系统的异常相互作用等。

当宝宝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就会变得很紧张以及不知所措。很多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是儿童抽动症,如果父母发现宝宝患有儿童抽动症,她们的心会更加伤心,下面快和我一起看看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吧。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1,3].TD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共患病复杂,诊断与治疗需要予以规范。

该类药物还有很多,如哌迷清、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舍吲哚、匹喹酮、丁苯喹嗪、氟奋乃静和三氟拉嗪等,均具有一定的抗抽动作用,儿科临床应用不多。药物治疗: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至重度TD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ā受体激动剂以及其他药物等。药物治疗要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1)常用药物:用药前应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常用药物主要包括以下4类。①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是TD治疗的经典药物。

习惯及模仿:孩子开始的抽动表现是因为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是模仿他人的抽动,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抽动的习惯。体质因素:某些神经类型的孩子是很容易发生此病,如,神经质,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等。并且这种疾病还会伴有一些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遗尿等,所以认为抽动症的发生与患者本身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

男孩儿多于女孩儿,转移注意力,可以减轻抽动症的症状,当孩子的精神过于紧张,情绪波动或感冒时,症状会加重,精神放松时这种会减轻,进入睡眠状态,症状会自然消失。此病病程较长,常常反复发作,心理治疗很重要,尽量消除孩子紧张、焦虑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药物治疗主要有氟哌啶醇、硫必利等。

孩子患上了抽动症,仿佛是晴天霹雳,对于家长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抽动症难道这么可怕吗啊?抽动症就这么难治吗?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根治儿童抽动症,就要了解儿童抽动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儿童抽动症的症状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动性抽动。表现为迅速、突然、反复、无意义的运动抽动。严重时发作缓慢,可表现为似有什么目的。包括猥亵行为和模仿行为。 二是发声性抽动。快而无意义的声音,反复发声。严重时言语似有意义,发声如词句,如重复言语、猥亵言语、模仿言语。 三是行为和发育的缺陷。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bsessionsand compulsions,OCD)、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冲动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各种学习能力障碍。 通常起病多数是从眼、面肌开始抽动,如眨眼、歪嘴动作,而后逐步向肢体近端发展,而涉及全身多部位肌肉抽动,从简单性运动抽动发展为复杂性抽动。一般多从头面部发展至颈、肩、上肢、躯干及下肢。抽动形式可能改变,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首发症状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这一类症状往往在精神紧张时或躯体疾病后加重,注意集中于某项兴趣活动时可暂时减轻,主观努力可短暂克制,睡眠时症状消失。 什么方法医治儿童抽动症最有效?强大的医疗团队: 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医院,全军先进门诊,医院占地100亩,是老百姓信赖医院。多动症、抽动症诊疗中心检查、检测、治疗的仪器比较全面,可精准确诊病定位疾病。首席主任医生闫琦,拥有三十年工作经验,发表过多篇论文,成绩斐然。先进的仪器设备: 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斥资引进美国MBBT治疗仪,该仪器是根据生物反馈原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让患者接收的外部信息在大脑形成,刺激信息引起感知觉进入大脑,经过大脑处理传入电脑进一步引发刺激信息的变化。与一般治疗方式不同,本仪器的最终效应器官是大脑神经电生理活动自身,通过调节脑电反馈的频段,直接调整修复了大脑的功能,可一次性治疗多动症、抽动症,一般患者3-7天见效,安全、快捷,无副作用,代表了国内多动症、抽动症治疗领域最高权威! 脑波治疗仪依据神经生物学的生物反馈原理和脑波同步原理,利用生物信息模拟技术,用专有技术编制的特殊声、光、电信号,分别作用于人的听觉与视觉等感官,利用声、光、电信号频率的节律变化,影响、调节人体的神经递质、脑电活动水平及兴奋程度,改善脑血流量,改变异常脑电波,从而达到减轻焦虑紧张、生理心理松弛、改善睡眠、提高注意力、加速学习进程、提高记忆力和创造力、改善学习成绩等目的。天然的药物理念: 生物基因转化疗法是我院最新科研成果,采用纯生物制剂通过对人体变异的基因进行调节,靶向治疗,专治多动症、抽动症,对症治疗,一般患者3-7天即有明显效果,愈后不复发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是国内治疗多动症、抽动症首推药物。生物制剂相比中药效果要快,相比西药其没有副作用。 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动症抽动症治疗基地)的专家提醒患者家长: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家长不可给孩子乱用治疗方法,应带孩子上国家正规医院,由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免耽误病情,导致病情的发展。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多动症儿童

你这个太长了,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下了,开扩恩维变成自已的语音。

对了叔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3000字到5000字左右过去还有更多的字

您是大学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做的,老师都是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要求的,所以您就要按照要求做。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来写的----题目---概述--论证--结尾。您就好好自觉的写。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结束语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内容摘要:学前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中华名族未来的希望。学前儿童卫生的保健工作,对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是研究如何保护儿童,增进儿童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首先这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就必须得通过。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怎么样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预防一些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了解一些常见的饮食卫生、生活日常的卫生、环境卫生等等的一些状况。如儿童不小心受了点伤,做教师的必须得及时应对,帮助幼儿包扎伤口,教师对对伤口的卫生也要做到位。了解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工作,我们就能及时的应对突发状况。关键词:生理卫生保健;营养卫生保健;心里卫生保健;传染病的预防;意外事故的预防。一、学前儿童生理卫生的保健学前儿童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卫生保健:穿的衣服要整洁,不要有污点,儿童要勤洗澡、勤洗手、洗脸。脚趾甲和手指甲也要经常修理,头发要清爽整洁。要求儿童脚趾甲要每两周剪一次,手指甲要每周都必须剪一次。要让儿童知道并养成习惯,上完厕所后必须要洗手擦干,饭前也必须洗手,不要把细菌带入嘴里。学前儿童必须早晚养成刷牙的习惯,这样才能防止蛀牙。日常的生活用品,如脸盆、毛巾、牙刷都要经常拿去消毒,牙刷要一个月换一次。床单也要经常换洗,被子也要常拿到太阳底下晒,这样才能把细菌全消毒掉。学前儿童的餐饮卫生保健,也必须要做到位,食物要清洗干净,也样煮熟后才能食用,不能吃生的东西,要不然会把细菌带进肚子里的,食具用完后要拿去清洗,放进消毒柜里。教会儿童进食的卫生保健,培养儿童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吃垃圾食品的好习惯。用餐时不要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这样才不会呛到。餐后要适当的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儿童做剧烈运动。环境卫生:室内的卫生清洁应当在幼儿不在的时候就要做好。每天要把窗户敞开来通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幼儿园里每天早晨保育员就必须要到教室打扫,先开窗再开始打扫必须做到干干净净,地板的水迹要拖干,防止幼儿滑倒。必须每天做到小小的清扫,每周做一次大扫除,并且要定期为传染病流行期间做到药物的消毒。学前儿童的睡眠卫生:学前儿童的大脑并未发育完整幼儿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就要越长。一般的学前儿童睡眠时间要十二个小时以上,幼儿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学前儿童的睡姿最好要平躺着,学前儿童也必须在一个安静祥和的睡眠环境下才是最好的。卧室里的温度要适宜,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中中就可以。学前儿童的玩具卫生保健:玩具一直都是幼儿的最爱也是对教育幼儿最好的教具,但是若玩具管理不当,也可能成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所以幼儿的玩具应该经常清洗消毒,至少每周要清洗消毒一次。玩具也要选择安全的、适合幼儿的玩具,太过危险的玩具坚决不能让幼儿碰。当然也要教育幼儿要爱护玩具,保持玩具的清洁。二、学前儿童营养卫生的保健 学前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处于生长发育迅速的一个阶段,要让学前儿童的身体保持着正常的发育迅速,就必须要提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营养因素。学前儿童的营养必须要丰富多彩、合理、均衡的搭配膳食,最重要的是食材一定要干净、新鲜。学前儿童的饭量要适中,不能一顿吃少,下一顿又吃多,这样是不平衡的,对肠胃也不好,俗话说“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所以学前儿童要做好一日三餐两点的搭配和主食,副食的平衡搭配,要注意荤类和素类的相结合,不能只吃荤类不吃素类,这样对身体也不好,还有要蔬菜和水果的均衡搭配,水果多吃对身体才好。因此,学前儿童的膳食搭配,要荤素进行相结合,膳食搭配要多样性、充分性、平衡性、热量要控制、还有适度性,能做到这几点学前儿童的营养健康就不是问题了。 三、学前儿童心里卫生的保健首先,想要做好学前儿童的心里卫生保健工作,就必须要先了解到学前儿童的心里性格特征。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促进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心里发展,还要防止和改变学前儿童胆小、孤僻等一些异常的心里问题,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客服任性的一面,和一些不好的性格习惯。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品质,为了幼儿以后能更好的学习,我们就要为幼儿做到心里的卫生保健工作。对于一些学前儿童常见的心里异常问题,我们要做好准备措施。心里异常的问题大致是一些口吃、遗尿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多动症、孤独症、攻击性行为等一些心里异常的问题,不过对于有这些疾病的学前儿童,我们应当对幼儿给予一些特别的护理训练,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如有遗尿症的幼儿,我们不能看不起他甚至嘲笑责怪他,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有耐心的帮助、鼓励幼儿让他建立起自信心,不要颓废。对于口吃的学前儿童,应当想办法让幼儿克服口吃的毛病,要放松下来,说话要慢慢来,想好了之后再说出来,教师可示范带动幼儿说话、朗诵儿歌、故事等,这样慢慢的训练过来,幼儿的口吃就会慢慢的改正过来。而对于孤独症的学前儿童就是所说的自闭症,像这种症状的幼儿,我们更不能冷落他,我们应该努力和他交流,让他愿意和他人交流,尽量开导幼儿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自己一个人不说话,慢慢的他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欢快的玩耍。对于这些症状的学前儿童,我们应该给他们创设健康的生活环境、并且关注孩子们的心里表现、针对心里发展中的特殊需求。学前儿童心里的健康标志应当做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意志健全、行为协调、性格良好、人际交往和谐等等。四、学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学前儿童常见的一些病症,应该及时的治疗此症状。培养学前儿童各种的良好卫生习惯,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充分的利用大自然的一些阳光、空气来锻炼增强身体,并且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学前儿童必须定期体检,幼儿园每年都要为学前儿童的身体做全面的检查,以免发生一些病症。如发现一些缺点应及时治疗过来。学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首先要先控制好传染源,对于一些传染病的学前儿童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相对的患者就必须要马上到医院去医治并且隔离起来。教师也要提醒家长,不要把有传染病的学前儿童带进幼儿园或者公共场所,应该对幼儿进行隔离医治。第二应该切断传播途径,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做好切断不同传播途径的措施。对于呼吸道的传染病毒,在公共场合里必须保持空气的流通,应戴口罩,防止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最后要保护好易感人群,让易感人群做好预防接种的工作,增强学前儿童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在传染病流行前,学前儿童应做好一些预防接种,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防止病毒染上身。同时也要对学前儿童安排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并注意学前儿童的饮食卫生极其营养的提供,食物也是传染源中的一项,所以对饮食也必须要注意。五、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 意外事故是学前儿童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他们各种的知觉尚未发育完整,动作也不协调,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对较差,意识也比较弱,而这个年龄的幼儿也过于好动、活泼、又好奇,所以就导致了多种的意外事故。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以及安全的防范措施。防止摔伤及事故:幼儿园组织集体活动时,特别是户外活动时,要有组织、有计划性的进行,老师的视线应时时都注意着全体幼儿,以致防止幼儿出事故。教师应做好对药物的保管工作:幼儿应按时服用药物,服用前教师要仔细的对姓名、药量、用法并看着幼儿服用完,之后应把药物重新收好,防止其他幼儿乱拿。预防烧烫伤: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随意玩火,尽量避免幼儿进入厨房,也不要让幼儿去危险的地方,大人要禁止幼儿拿开水壶、热水瓶,以免烫伤。预防触电:关于电源的东西都不要让幼儿碰到,插座及开关家长应安置在高处,还要经常检查电器、电线是否有无损坏、漏电等,有的话要及时清除隐患,同时教育幼儿不要玩弄插座、开关、电线等关于一切电的用品,都不要去碰。防止溺水:告知幼儿不要独自去河边或者池塘玩水、游泳,去游泳的话,也应当在有大人的陪伴下才能去,这样会比较安全,才不会导致溺水的后果。防止食物中毒: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应仔细的注意产品生产日期,不要购买过期的商品,更不要买腐烂变质的食物,不要让幼儿吃没洗干净的水果等种种食物,同时要教育幼儿要吃干净有营养的食品,不要吃一些垃圾食品。排除玩具的不安全隐患:教师要经常检查各种大小形状的玩具,及时排除掉不安全的隐患,要防止幼儿被玩具夹伤、碰伤等一切事物的发生,比较危险的玩具就不要让幼儿碰到。预防幼儿走失:幼儿园组织全体外出旅游、散步游园、看电影等,教师都必须时时注意,随时清点人数,以防幼儿不小心走失,教师也要提前告知幼儿,出游时不要乱跑,应跟紧队伍,不要独自一人。教师要经常检查幼儿身上是否带有危险物品,如小刀、打火机、火柴、尖锐的饰品等,如有的话要帮幼儿收起来。结论:学前儿童的健康就必须从小开始呵护起来,只有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完整无缺,身体素质好的幼儿来。所以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在幼儿园里,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就应该了解幼儿的生理、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预防疾病、心理健康以及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等。

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研究论文

孤独症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智障,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智障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3、孤独症儿童需要的不仅是家人、老师的帮助,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关注,消除社会对其的误解及歧视,缓解孤独症家长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危机,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和孤独症家庭一起争取一些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援助。

最后,用《蜗牛不放弃》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心声:“籍着我们彼此之间永不枯竭的爱,我们或许终能得到救赎。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情绪可以被分类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和后天学习到的“复杂情绪”。基本情绪和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复杂情绪必须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学习到,因此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数量和对情绪的定义都不一样。

从大方向来说,除了6个基本情绪——开心,悲伤,生气,厌恶,吃惊,害怕(PaulEkman)所体现的先天性外,其他的情绪基本都可以认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这几种基本情绪的组合。在情绪文献中存在一种很有意思的分类,按情绪的社会性来区分——分为sociallydisengagedemotions(与社会交互无关的情绪,如高兴,悲伤等)和sociallyengagedemotions(与社会交互相关的情绪,如尊敬,负罪感等)(Kitayamaetal.,2004,2000,1995),一般来说sociallydisengagedemotions基本是先天就有的,而sociallyengagedemotions则是后天习得的,证据基本由两方面,1)来自儿童研究,很多婴儿小时候仅仅会表达一些基本情绪,而到了成年期后,表达的情绪会越来越多;2)跨文化研究,Kitayama等人就发现,比较日本被试和美国被试,日本被试会比美国被试更加关注sociallyengagedemotions。 至于最后所提到的“习得”后是否更加容易产生,自己感觉不是能够答得很好,所以只能略过,毕竟情绪的产生又牵涉到很多认知,生物学的知识。我只想提一句,情绪习得了就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使用,情绪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关于情绪,尤其是基本情绪,各家说法都不一样,理论确实很多,我回答的也是自己觉得有理正确的(可能受PaulEkman影响比较大,看过lietome,也参加过他的),大家如果不同意PaulEkman的东西或者觉得我说得不对也可以反驳。科学本来就是在辩论中不断发展的,不是吗?好了,讲完牛人吵架,接着讲我们的故事。上次说情绪习得可以通过研究来证明。上次提到了一种研究是儿童发展研究,另一种是跨文化研究。再仔细一想,我忘了说第三种,异常发展,如果翻译得不对请见谅)研究。

大家可能听说过自闭症(autism),这是一种发展疾病/发育障碍,病童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性缺失,例如无法与人交流,他们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来研究情绪。Baron-Cohen是自闭症领域很著名的学者,他的文章中就发现,当对比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差异时,如果采用的材料是6种基本情绪,结论很复杂,有些研究发现有(),有些研究发现没有.但如果使用的是复杂情绪为材料,结果则是一边倒的,自闭症儿童比正常儿童情绪识别准确性要差得多(Golanetal.,2008)。结合几个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自闭症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社交出现问题(包括与伙伴,父母的交流),他们就错失了学习情绪的机会(尤其是复杂情绪),他们也就没有办法正确认知其他人的情绪了;相对的,由于基本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不需要特殊的学习,他们就知道了(至于为什么有些研究中他们还是比较差呢,可能原因在于IQ或者注意力,因为自闭症也伴随着神经发育迟滞等问题)。举个例子,比如说恐惧。作者说道当他逛一个蛇园时,虽然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并从心里告诉自己当毒蛇扑向自己时不要害怕不要后退(当然了,会有玻璃墙挡着)。但是,当毒蛇扑向作者的时候,作者还是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后退了。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因为人类从很久之前就会害怕一些毒蛇猛兽,随着人类的进化,这些恐惧的诱因会伴随着人类。而当人们面对枪之类的就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枪出现的时间还不够长,还不能够随着人类的进化而成为恐惧的诱因。当然,如果在现实中我们看见有人拿着枪还是感到害怕的,这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枪是具有毁灭性的工具,如果你不知道枪是什么呢?就不会感到恐惧了。而你在去蛇园之前如果不知道蛇是何物,则依然会感到恐惧了,因为你的恐惧基因已含有毒蛇这一项了。

自闭症儿童很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对很多人来说,理解他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那么,自闭症儿童自己又是否能够区分好自己的情绪呢?他们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泽小童编辑部翻译整理一直以来,对自闭症患者情绪加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们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上。然而,关于自闭症患者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研究就比较有限了,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很难识别和描述情绪体验,也很难区分情绪状态。 不过,区分情绪状态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与焦虑、抑郁和自残行为等负面结果存在相关,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在自闭症患者中比较高发的。之前,自闭症情绪区分的研究倾向于使用基于语言的任务。但是现在,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埃莉诺·帕尔斯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告了第一个研究自闭症儿童是如何描绘出他们在身体中感受到的情绪的。研究小组发现,与非自闭症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在不同情绪下的身体情绪图更为相似, 这表明他们身体体验不同情绪状态的方式差别较小 。情绪体验的一个关键方面是不同情绪带来的身体感觉和变化(例如紧张时手心出汗,兴奋时心跳加速)。研究人员已经绘制了与不同情绪状态相关的区域和感觉的详细身体图,但是没有人直接研究自闭症患者是如何,以及从哪里体验他们身体中的情绪。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请自闭症和非自闭症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身体情感上色”任务制作各种处于情感中的人体图。参与研究的孩子们被要求回忆他们经历过的一种特定情绪,然后在一个人体轮廓图片上为活动较强或较快的区域上色,在另一个人体轮廓图片上给活动较弱或较慢的区域上色。这些情绪包括愤怒、恐惧、悲伤、快乐、惊讶和厌恶。研究小组还用两项任务来测量内觉性,即人们对身体内部反应的意识。内感受的敏感性,也就是参与者对他们自身内感受能力的感知,通过要求他们指出他们对一般身体感觉(如起鸡皮疙瘩或胃声)的频率来评估。通过检查参与者在心跳计数任务中的准确性,提供了一种更客观的内感受准确性测量方法。在上色任务中,自闭症患者的头部、心脏和手的情绪变化较小。换句话说,与非自闭症者相比, 无论自闭症患者回忆起的是什么样的情绪,他们都更有可能给这些区域涂上类似的颜色 。研究人员还推测, 自闭症组的情绪分化减少可能更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内感受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在感受自己的情绪方面问题可能不大,但是他们不懂得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此外,因为这项任务涉及了回忆,所以对经历的记忆缺陷可能造成了影响。研究者认为,通过增加儿童的情感相关的词汇知识,或改善他们对情感事件的记忆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情感认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们的情绪体验很少与焦虑和抑郁有关,而焦虑和抑郁是自闭症患者更容易遇到的问题。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首次表明,一些自闭症患者的生理情绪反应变化较少。鉴于这可能不能完全用内感受困难来解释,未来的工作可以研究其他涉及区分与不同情绪相关的身体感觉的技能。研究也可以在其他人群中检查这些能力,以确定不同人群之间的模式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同。

自闭症儿童社会服务需求研究论文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孤独症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智障,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智障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3、孤独症儿童需要的不仅是家人、老师的帮助,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关注,消除社会对其的误解及歧视,缓解孤独症家长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危机,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和孤独症家庭一起争取一些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援助。

最后,用《蜗牛不放弃》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心声:“籍着我们彼此之间永不枯竭的爱,我们或许终能得到救赎。

浅谈自闭症儿童特定行为研究论文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孤独症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智障,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智障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3、孤独症儿童需要的不仅是家人、老师的帮助,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关注,消除社会对其的误解及歧视,缓解孤独症家长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危机,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和孤独症家庭一起争取一些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援助。

最后,用《蜗牛不放弃》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心声:“籍着我们彼此之间永不枯竭的爱,我们或许终能得到救赎。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

1.焦虑。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许多困难,看似简单的场景对他们来说也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压力或困惑,由于无法应对,自闭症儿童多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表现为特别古怪和不可理解的外显动作行为。另外,当他们的生活常规被强行改变时,也会引起他们极度的焦虑不安。

2.自我中心。当自闭症儿童感受到压力时,可能会出现哭闹、摔东西等行为,在与人互动时大多数以表达基本需求为主。当他们无法适当表达“要”或“不要”时,便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3.恐惧。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有陌生人在场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极度恐惧;光亮或巨响等感官刺激也会让自闭症儿童产生恐惧。

4.孤独。自闭症儿童本来就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家人的投入不够和同伴的不理睬会加剧他们的孤独感。

5.忧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闭症儿童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开始有所了解,但又找不到排解的办法,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逐渐变得自卑、无助、消沉甚至忧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