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燃烧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

燃烧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1HE Boshu,CHEN Changhe,The energy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coal-fired plant in China,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43(2002), 2553-25672HE Boshu, Diao Yongfa, XU Jingyuan, CHEN Changhe,Vorticity measurements in complex 3-D flow in tangentially-fired furnaces,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13(2002), 173-183HE Boshu,ZHENG Xianyu,WANG Shujuan,CHEN Changhe,On the energy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power generating systems,1st China Symposium on CO2 Emission Control Science & Technology,Hangzhou, China,August 22-24, 20014HE Boshu, ZHENG Xianyu, WEN Yan, TONG Huiling, CHEN Meiqian, CHEN Changhe, The temperature impacts on the SO2 removal efficiency by ammonia gas scrubbing,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44(2003), Boshu, YU Qiumei, CHEN Qi, CHEN Meiqian, LIN Jiang, SUN Shouguang, XU Jinyuan, Numerical study of the optimum counter-flow mode of air jets in a large utility furnace, Computers and fluids. (in press).6HE Boshu, Diao Yongfa, XU Jingyuan, CHEN Changhe, Vorticity Measurements using a 6-Sensor Hot-Wire Probe in a Tangentially Fired Furnace,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2003), 何伯述,郑显玉,常东武,陈昌和,温度对氨法脱硫率影响的实验研究,环境科学学报, 2002,22(3), 412-4168何伯述,刁永发,许晋源,陈昌和,切向炉内小分隔屏后涡量分布的实验研究。热能动力工程,17(98), 154-158()9何伯述,郑显玉,陈昌和,NH3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应用前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集,(青岛), 353-35710何伯述,郑显玉,常东武,陈昌和,氨法脱硫时温度对SO2脱除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环境与资源--2001年中国博士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87-192 (优秀论文)11何伯述,郑显玉,侯清濯,张 彬,陈昌和,我国燃煤电站的生态效率。环境科学学报, 21(4), 435-438(2001)12何伯述,陈梅倩,林 江,陈昌和,污染物的脱除率对燃煤电站生态效率的影响。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7(1),1-5(2003).13何伯述,丁士发,刁永发,许晋源,陈昌和,大型电站锅炉二次风反切方式的数值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1(11), 60~64(2001)14何伯述,刁永发,许晋源,陈昌和,切向炉内炉膛及燃烧器区涡量分布的实验研究。热能动力工程,16(93),239-242(2001)15何伯述,刁永发,许晋源,陈昌和,切向炉小分隔屏后涡量场的实验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 22(增刊),209-212(2001)16何伯述,刁永发,许晋源,陈昌和,切向炉小分隔屏后涡量分布的实验研究。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武汉),75~8017何伯述,刁永发,许晋源,陈昌和,小分隔屏后涡量分布的实验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23(3),255-25918何伯述,丁士发,刁永发,许晋源,陈昌和,二次风反切方式的数值研究。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济南),268~27019何伯述,刁永发,许晋源,陈昌和,切圆煤粉炉内燃烧器区域的涡量分布。中国博士后学术年会,科学出版社,材料与能源分册,2001,367-370。20何伯述,张文宏,许晋源,着火稳定性及其有关技术发展。中国电力,1999,32(8):4~721何伯述,李彦鹏,许晋源,对CELS 算法在多重网格下的数值试验。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20(5):613~61722何伯述,李彦鹏,许晋源,用直接解法计算外掠后台阶层流流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33(5):38~41(EI收录:0253-987X)23何伯述,许晋源,阎维平,用多重网格技术加速CELS算法的收敛。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9,26(2):60~6524何伯述,张 强,许晋源,折焰角收缩率对炉内三维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9,26(3):41~4525何伯述,张 强,许晋源,大型电站锅炉的燃烧方式。热力发电, 2000,18~1126何伯述,许晋源,刁永发,切向炉燃烧器区涡量分布的实验研究,电站及工业锅炉燃烧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动力工程学会,:15~19 (优秀论文)27何柏述,FHR-CPC集热器性能的理论研究。太阳能学报,1991,12(1):75~8828陈梅倩,何伯述,氨法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应用分析,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7(4),69-74(2003).29刁永发,何伯述,许晋源,陈昌和,四角燃烧器射流向火侧相干结构涡的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3(3),150-155(2003).30刁永发,何伯述,许晋源,陈昌和, 大型电站锅炉屏区三维涡运动的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3(5),170-175(2003).31刁永发,何伯述,许晋源,陈昌和, 大型电站锅炉燃烧器区向火侧剪切大涡的尺度及其旋转速度,热能动力工程,18(1),20-23(2003)32刁永发,何伯述,许晋源,陈昌和, 切向炉内多组小屏尾部分离涡的研究, 热能动力工程,18(2),151-154(2003)33刁永发,金巍巍,何伯述,陈昌和,许晋源, 相干结构涡中NOX的初生形态, 环境科学学报,23(2),257-261(2003)34刁永发,何伯述,许晋源,陈昌和,引进型切向炉燃烧器区剪切大涡的尺度及其旋转速度,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年9月,(南京),张文宏,何伯述,许晋源,切向燃烧煤粉炉后屏过热器对水平烟道入口烟速分布的影响。热能动力工程,1997,12(6):405~407(EI收录:EI98024045017)36张 强,何伯述,许晋源,煤炭低NOX燃烧及其技术进展。煤炭科学技术,1998,26(6):45~4637张 强,何伯述,许晋源,天然气再燃烧还原NOX数值模拟。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9,14(5)38李彦鹏,何伯述,许晋源,大型锅炉二次风反切系统的数值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9,26(3):30~3539张文宏,沈 滨,何伯述,许晋源,涡量修正方法在切向炉内空气动力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应用力学学报,1998,15(4):91~95(EI收录:)40张文宏,刘泰生,何伯述,王金枝,许晋源,引进型切向燃烧煤粉炉残余旋转的试验研究。动力工程,1998,18(1):34~37(EI收录1000-6761)41何伯述,许晋源,张 强,着火稳定性及其有关技术发展。第二届大型火电机组运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83~89,1996,武汉42何伯述,李彦鹏,许晋源,对CELS 算法在多重网格下的计算实践。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合肥43HE Boshu, LI Yanpeng, and XU Jinyuan, On the Fuel-Burning Systems of Large Utility Boilers, Proc. 1st GSISC, 1997, 105~10844LI Yanpeng, HE Boshu, Problems in Developing Large-Capacity and High-Parameter Boilers, Proc. 1st GSISC, 1997, 114~117

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八、论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论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没有强制规定多少。国际燃烧会议是国际燃烧学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采用极其严格的二次同行评审制度,首次评审后被接受的论文将由作者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随后通过二次评审的论文发表于国际燃烧界权威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其接受率约为30%。

不属于不属于不属于不属于不属于

煤炭燃烧学术的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关于煤炭行业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2.煤炭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与建议3.山西煤炭行业资源整合的实践与对策4.我国煤炭行业尘肺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5.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实证研究6.我国煤炭行业粉尘浓度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7.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8.煤炭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核心教材:井巷设计与施工技术9.煤炭行业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10.煤炭行业防治水技术取得突破11.国内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2.煤炭行业职业危害分析与控制技术13.谈煤炭行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14.煤炭行业预警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15.山西煤炭行业资源整合兼并探讨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下面是我整理了煤化工生产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煤化工及甲醇生产技术探索

摘要:甲醇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普遍运用于燃烧材料、合成金属、工程涂料、医学消毒、日常生火等多个方面,在甲醇的制造方面,一般都遵循着煤气化碳――变换气体物质――精细蒸馏三大工序,在化工厂生产活动中一般将生产甲醇的工序称为“工段”。难点在于如何去调控操作所需的参数,本文通过对煤化工作的特性解析来引申出甲醇生产的要点,同时对生产技术进行一个流程上的模拟,更全面地去了解甲醇生产中需要多加注意的关键。

关键词:煤化工;甲醇;温度;化学反应;化学式

中图分类号:Q946文献标识码: A

1煤气化原理

在甲醇生产的流程中,煤气化是第一步,它是一种化学反应,将气化剂和煤炭资源中的可燃物质放置在一个高位环境下,然后使其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气体。在煤气化工段里使用的气化剂包括水蒸气、氧气等,在加入这些气化剂后,煤炭就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生成所需的气体。煤炭在加入气化剂后,经历了干燥、热裂解等热力反应,该反应中生成的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等,这些化学反应的速度取决于煤气化工段中的温度、热压、气化炉质量以及煤炭的种类,以下是煤气化过程中会出现的化学式:

吸收热量:C - H2O → C O + H2C + C O2→ 2C O

发散热量:C + O2→ C O2C +12O2→ C O

变换反应:C O + H2O → C O2+ H2

从大体上来说,煤气化反应是化学中的强吸热效应,如果以动力和热力的角度来解析这类中和现象,重点在于对温度的把握,温度过高会造成气体流失,温度过低则无法产生完整的化学反应,导致生成的气体数量少、质量差。同时在增压方面应该适当地增加对煤炭的压力值,这样可以使化学反应的速度提高,对甲醇的生产效率起积极作用。

2变换工段

甲醇产品在合成时,一般调整碳元素与氢元素的比例的方法是通过一氧化碳的变换反应来实现的,在甲醇生产的流程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分离都在催化剂的影响下进行,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碳氧分离工序对水蒸气的需求量相当大,水蒸气的生产成本在这道工段中会激增不少,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蒸气,节约生产成本,这将直接考验生产部门的气体生产技术和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变换工段中,煤气化之后的煤气物质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在催化剂的效果影响到位之后,就可以生成氢与二氧化碳,在此时还会有小部分的一氧化硫转化为氰化硫,此时化学式表现如下:

C O + H2O → C O2+ H2

这是一个主要反应式,但是在主反应进行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副反应也会产生,生成甲醇的副产品,这些化学反应包括:

2C O + 2H2→ C O2+ C H

2C O → C + C O2

C O + 3H2→ C H4+ H2O

C O + H2→ C + H2O

C O2+ 4H2→ C H4+ 2H2O

C O2+ 2H2→ C + 2H2O

化学反应在化工产业中要求平衡,在主要变换的化学反应中是一种发散热量反应的类型,这里的化学反应会使煤气化后的温度降低,温度适当降低有利于化学反应的平衡作用,但是如果温度太低,就会导致化学反应时间过长,效率越低,当煤气化工段的生成气体慢慢消耗殆尽时,就会浪费前一道工段的时间和成本,造成浪费。同时,温度还与催化剂的适应性挂钩,如果温度没有调整到位,催化剂的效力就无法发挥到最大值,这就会造成碳氧分离程度不足,必须加大催化剂的剂量,这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3甲醇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1.)气化压力的大小在其他的生产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改变气化压力,就会产生非常细微但是关键的变化。通常气压定格在2M Pa以上的范围时,在煤气化工段里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气压低于2M Pa就会使气化炉的气化效果变低。所以,在煤气化工段中,一定要保证气化压力控制在2M Pa以上,而且可以视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这样可以增加气体数量,提高生产效率。

2.)氧气与煤量的比例氧煤比例的提高,指的是在煤炭中氧气流量的增多,直观反映为在煤炭高温加热时,煤炭的燃烧反应量明显提升。同时因为氧气流量的增加,使气化炉的温度也得以升高,煤炭的气化反应会更加强烈,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数量会增加不少,但是生成的气化产物中,二氧化碳和水分的含量占了很大比例,而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含量会变少,所以,如果不仔细控制氧煤比例,就会使气化炉中的气化反应过强而导致生产甲醇所需的气体成分变少。

4 甲醇生产工艺模拟

传统的烧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甲醇的需求量,而且单纯的燃烧煤炭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找到新的甲醇提取方法和更快捷有效的甲醇生产技术,在这方面,煤气化生产流程已经被初步运用于各大化工厂中,作为目前提取甲醇的有效方式,煤气化工段还需要更多的模拟和分析来增强其效率,简化其工序。

在模拟中我们假设煤浆和高压后的氧气依照固定比例放置在气化炉中,然后在高温作用下因气温及气压生成各种气体,其中包括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等,其中高压后的氧气进入气化炉可以通过设置烧嘴的中心管道和外环管道,而煤浆可以通过烧嘴的中环管道进入气化炉。在模拟环境下,我们还设置了激冷室,位于气化炉下段,激冷室主要是处理煤炭中的灰份。在煤气化工段进行到末尾后,会残留一些灰份物质,这些物质会在气化炉的高温中熔融,熔渣和热量汇聚,合成了气体,然后结合离开气化炉的燃烧室部分,经由反应室,进入气化炉下段的激冷室。这些气体在激冷室中将被极寒温度降低到200摄氏度左右,熔渣会立即固体化,然后生成大量的水蒸气,经水蒸气饱和后带走了灰份,从激冷室的排出口派排

出。

需要进行变换的水煤气在预热器中加入一部分进行换气和换热步骤,然后进入模拟的变换炉,这部分水煤气在经过煤气化工段后,自身携带了不少的水蒸气,变换炉中的催化剂进行催化作用进行变换反应,在第一部分结束后,另一部分的水煤气也进入变换炉,变换炉这时就会需要新的高温气体,模拟的变换工段里加入了预热装置,提前储存并加热生成高温气体,然后连入变换炉中与另一部分的水煤气进行变换反应,然后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分离成功后的气体将进入低压蒸汽室内降温,再次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再喷入冷水来清洗掉气体中的三氢化氮,最后气体进入净化系统,生产气态甲醇。

精馏工段的流程为四塔工作方式,首先甲醇气态材料在预热器中进行高温加热,再传输进预塔中部,在这里去除粗甲醇里的残留溶解气体与二甲醚等,这些属于低沸点物质。在加热后,气体进入冷却器进行气体降温,形成甲醇蒸气后进入预塔的回流管道。甲醇蒸气在经过回流后进入换热器,加热后进入加压塔,甲醇在加压塔中进行冷凝化处理,其中小部分送回加压塔顶部作为回流液。剩余的甲醇气体进入精度甲醇管道,最后由加压塔提供压力与热量,将冷凝的高精度甲醇视需求定制成液态或固态储存,然后将杂质或者甲醇残留物通过排污口排入废水处理器进行净化提取处理。

参考文献:

[1] 韩雅楠. 煤制甲醇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分析 [J]. 中国科技投资. 2013(17) :229.

[2]刘喜宏.浅谈煤制甲醇的前景与工艺流程[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2013(10) :22.

[3] 陈倩,李士雨,李金来. 甲醇合成及精馏单元的能效优化[J]. 化学工程. 2012(10) :1-5.

[4] 金建德. 煤制甲醇工业装置工艺改造措施[J]. 天然气化工2011 36(3):67-69.

[5] 李雅静,张述伟,管凤宝等. 煤制甲醇过程低温甲醇洗流程的模拟与改造 [J]. 化工设计通讯. 2013(2) :15-1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煤化工生产技术论文

下面是我找的,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如果有的话请您给个红旗吧一、前言 众所周知,能源消费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煤炭在直接作为能源燃烧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污染严重的问题。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污染物中有80%的烟尘,87%的SO2,67%的NOx来源于煤的燃烧。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锅炉、窑炉燃煤产生烟气形成的煤烟型污染。目前我国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油气电等清洁能源,与我国的国情又不太相适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这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因此大力发展和应用洁净煤燃烧技术与装置,是解决和控制大气污染的一条重要措施。 近年来,人们已在洁净煤燃烧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综合效果还都有待于提高。多年来在总结、借鉴、完善、发展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对原煤气化和分相燃烧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几年来的大量实验和工作实践,解决了十多项技术难题,掌握了一种锅炉清洁燃烧技术——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 并利用该技术研制出一种煤转化成煤气燃烧的一体化锅炉,我们称之为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其突出特点是无需炉外除尘系统,经过炉内全新的燃烧、气固分离及换热机理,实现“炉内消烟、除尘”,使其排烟无色——俗称无烟。烟尘、SO2、NOX排放浓度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要求,而且热效率高达80~85%。这种锅炉根据气固分相燃烧理论,把互补控制技术、气固分相燃烧技术集于一炉,将煤炭气化、燃烧集于一体,组成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从而实现了原煤的连续燃烧与洁净燃烧。 二、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 烟尘的主要污染物是碳黑,它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形成黑烟的原因主要是煤在燃烧过程中,形成易燃的轻碳氢化合物和难燃的重碳氢化合物及游离碳粒。这些难燃的重碳氢化合物、游离碳粒随烟气排出,便可见到浓浓的黑烟。 一般情况下,煤的燃烧属于多相混合燃烧,煤在燃烧过程中析出挥发物,而挥发物的燃烧对煤焦的燃烧起到制约作用,使固体碳的燃烧过程繁杂化、困难化。固体燃料氧化反应过程中的次级反应,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产生以及一氧化碳的氧化反应和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都不利于固体碳和天然矿物煤的燃烧,而气固分相燃烧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气固分相燃烧就是使固体燃料在同一个装置内分解成气相态的燃料和固相态的燃料,并使其按照各自的燃烧特点和与此相适应的燃烧方式,在同一个装置内有联系地、互相依托地、相互促进地燃烧,从而达到完全燃烧或接近完全燃烧的目的。 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是根据气固分相燃烧理论,将煤炭气化、气固分相燃烧集于一体,以煤炭为原料,采用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先通过低温热解的温和气化,把煤易产生黑烟的可燃性挥发份中的碳氢化合物先转化为煤气,与脱去挥发份的煤焦一同在燃烧室进行燃烧。这样在同一个燃烧室内气态燃料与固态燃料有联系地、互相依托地、相互促进地按照各自的燃烧规律和特点分别燃烧,消除了黑烟,提高了燃烧效率,并且在整个燃烧过程中,有利于降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生成,进而达到洁净燃烧和提高锅炉热效率的双重功效。 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在锅炉上的应用,使固体燃料的干燥、干馏、气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气相态的煤气和固相态的煤焦在同一炉内同时燃烧。并使锅炉在结构上实现了两个一体化,即煤气发生炉和层燃锅炉一体化,层燃锅炉与除尘器一体化,因此无需另设煤气发生炉便实现了煤的气化燃烧;也无需炉外除尘器,就可实现炉内消烟除尘,锅炉排烟无色。其燃烧机理如图一所示,双点划线框内表示固相煤和煤焦的燃烧过程,单点划线框内表示气相煤气的燃烧过程,实线框内表示煤的干馏过程,虚线框内表示煤焦的气化过程。 原煤首先在气化室缺氧条件下燃烧和气化热解,煤料自上部加入,煤层从下部引燃,自下而上形成氧化层、还原层、干馏层和干燥层的分层结构。其中氧化层和还原层组成气化层,气化过程的主要反应在这里进行。以空气为主的气化剂从气化室底部进入,使底部煤层氧化燃烧,生成的吹风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此高温鼓风气流经干馏层,对煤料进行干燥、预热和干馏。煤料从气化室上部加入,随着煤料的下降和吸热,低温干馏过程缓慢进行,逐渐析出挥发份,形成干馏煤气。其成份主要是水份、轻油和煤中挥发物。 原煤经干馏后形成热煤焦进入到还原层,靠下层部分煤焦的氧化反应热进行气化反应。同时可注入适量的水蒸汽发生水煤气反应,这样以空气和水蒸汽的混合物为气化剂,在气化室内与灼热的碳作用生成气化煤气。其成份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以及由固体燃料中的碳与水蒸碳与产物、产物与产物之间反应生成的氢气、甲烷,还有50%以上的氮气。这样干馏层生成的干馏煤气和进入干馏层的气化煤气混合,由煤气出口排出。气化室内各层的作用及主要化学反应见表一。 表一:气化室内各层的作用及主要化学反应 层区名 作用及工作过程 主要化学反应 灰层 分配气化剂,借灰渣显热预热气化剂 氧化层 碳与气化剂中氧进行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供还原层吸热反应所需 C+O2=CO2 放热 2C+O2=2CO 放热 还原层 CO2 还原成CO,水蒸汽与碳分解为氢气, CO2+C=2CO 放热 H2O+C=CO+H2 放热 CO+H2O=CO2+H2 吸热 干馏层 煤料与热煤气换热进行热分解,析出干馏煤气:水份、轻油和煤中挥发物。 干燥层 使煤料进行干燥 在锅炉的气化室中,煤料自上而下加入,在气化过程中逐步下移,气化剂则由下部进入,通过炉栅自下而上,生成的煤气由燃料层上方引出。这一过程属逆流过程,它能充分利用煤气的显热预热气化剂,从而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并且由于干馏煤气不经过高温区裂解,使气化煤气的热值有所提高。 原煤经温和气化低温热解产生的煤气,在经过上部干馏层后,通过气化室的煤气出口进入燃烧室,与充足的二次风充分混合,在燃烧室的高温条件下自行点燃,并与进入燃烧室炉排上煤焦向上的火焰相交,这样在燃烧室内煤气与煤焦分别按照气相和固相的燃烧特点和燃烧方式分别燃烧,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一氧化碳和烟黑燃烬,达到或接近完全燃烧。 三、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锅炉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重视提高锅炉热效率和烟尘排放达标两大问题。传统的锅炉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基本上是靠强化燃烧和传热提高锅炉热效率和设置炉外除尘器。强化燃烧往往会导致锅炉烟尘初始排放浓度的加大,增大除尘器的负担,在发达国家可使用除尘效率在99%以上的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使烟尘排放浓度控制在50mg/Nm3以下,而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只能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机械式或湿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一般低于95%,使烟尘排放浓度大于100-200 mg/Nm3,达不到国家的环保要求。这种依靠炉外除尘器解决除尘的办法,不仅增加锅炉房的占地面积和基建投资,而且增大引风机电耗,还造成二次污染。由于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彻底改变了传统锅炉的燃烧原理,利用气固分相燃烧理论,使煤在燃烧过程中易产生黑烟的可燃性挥发份中的碳氢化合物先转化为可燃煤气,与脱去挥发份的煤焦一同在燃烧室进行燃烧。由于燃烧室温度高达1000℃以上,烟雾得以充分分解,解决了煤直接燃烧产生黑烟的难题。这种锅炉不仅使原煤尽可能地完全燃烧和高效利用,有较高的热效率,而且还尽可能地减少烟尘和有害气体SO2、NOX等的排放,达到消烟除尘的作用,使锅炉各项环保及节能指标大大优于国家标准。 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在锅炉上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锅炉加除尘器的模式,创建了无需炉外除尘器的一体化模式。而这种一体化并不是机械式地将除尘器加入锅炉。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与普通煤气锅炉和层燃锅炉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它将后两者有机结合,主要由前部的煤气化室,中部的燃烧室和尾部的对流受热面三大部分组成。(见图二:锅炉结构与燃烧示意图) 气化室是锅炉的技术核心部分,它看上去象是一个开放式的煤气发生炉,其主要功能,一是将煤中的可燃挥发份和煤的气化反应生成气,以煤气的形式排入到燃烧室进行燃烧;二是将释放出挥发份的半焦煤输送到燃烧室继续进行燃烧;三是控制气化室内的反应温度和煤焦层厚度。实现上述功能的关键:一是要保证一定的原煤层;二是要合理配置送风和气化剂,提高煤炭气化率和气化室的气化强度;三是要在煤气化室和燃烧室的连接部位,合理配置煤气出口和煤焦出口。气化室产要由炉体、进煤装置、炉栅、气化剂进口、煤气出口和煤焦出口等部分组成。 在气化室内以煤炭为原料,采用空气和水蒸汽为气化剂,在常压下进行煤的温和气化反应,将煤在低温热分解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从煤中赶出。当气化室内温度达到设定条件时,将气化室内脱挥发份的高温煤焦输送到燃烧室的炉排上进行强化燃烧。 燃烧室的主要功能:一是使煤气和煤焦燃烧完全,提高燃烧效率;二是降低烟尘初始排放量和烟气黑度。气化室内产生的煤气经煤气出口,喷入到燃烧室,在可控二次风的扰动下旋向下方,与由气化室进入到燃烧室的煤焦向上的火焰相交而混合燃烧。煤气与固定碳(煤焦)燃烧相结合,强化了燃烧,达到了充分燃烬,洁净燃烧的目的,提高了燃烧效率。并且因为在炉排上的燃烧是半焦化的煤焦,因此产生的飞灰量小,烟尘浓度、烟气黑度都比较低。同时,在燃烧室上方设置了防爆门,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 对流受热面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与烟气的热量交换,达到锅炉额定出力,提高锅炉换热效率。其结构形式可有多种,与普通锅炉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对大多数锅炉来说,都可以改造成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并且锅炉无需除尘器,大大节省锅炉房总投资和占地面积。 设计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时,应注意的几点: 1、合理布置煤气出口和煤焦出口的位置和大小; 2、煤焦的温度控制; 3、气化剂进口和进煤口; 4、合理设置二次风和防爆门; 5、气化室与燃烧室的水循环要合理。 由上述可知,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的结构并不复杂,只需在传统锅炉的基础上,在其前部加一个气化室,在原炉膛上设置二次风和防爆门,再结合一些控制技术。利用该原理可以设计出多种规格型号的锅炉,类型主要为~10t/h各参数的锅炉。现仅在东北地区已有几十台此类型的锅炉在运行,广泛用于洗浴、采暖、医药卫生等领域,并已经利用该技术,改造了很多工业锅炉,效果都非常好。 下面以一台DZL2t/h锅炉为例,改造前后对比见表二。 表二:DZL2t/h锅炉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前 改造后 比较 热效率 73% 78% 提高5% 耗煤量(AII) 380kg/h 356kg/h 节煤 适应煤种 AII AIII 褐煤 石煤AI AII AIII 无烟煤 煤种适应性广 锅炉外形体积 ×2× ×2× 长度约增加一米 环保性能 冒黑烟,环保不达标 排烟无色,满足环保要求 该新型锅炉综合地应用当代高新技术和高效率传热技术,将煤气发生炉与层燃锅炉有机结合为一体,做到清洁燃烧,炉内自行消烟除尘,锅炉运行期间,在无需炉外除尘器的情况下,排烟无色,烟尘浓度≤100mg/Nm3,比传统锅炉减少30-50%,SO2浓度≤1200mg/Nm3,NOx<400mg/ Nm3,符合国家环保标准GB13271-2001中一类地区的要求,同时,热效率在82%以上。而成本仅比传统锅炉增加不到一万元,但却省了一台除尘器。每小时加煤次数少,仅2~3次,并可实现机械上煤和除渣,因而大大减轻了司炉工的劳动强度。 四、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的特点 传统的煤炭燃烧方式在煤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原因是: (1)煤炭不易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形成不完全燃烧,燃烧效率低,相对增加了污染排放; (2)燃烧过程不易控制,例如挥发份大量析出时往往供氧不足,造成烟尘析出与冒黑烟; (3)固体燃料燃烧时温度难以均匀,形成局部高温区,促使大量NOx形成; (4)原煤中的硫大多在燃烧过程中氧化成SO2; (5)未经处理的固态煤炭直接燃烧时,大量粉尘将随烟气一同排出,造成大量粉尘污染。 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将煤炭气化、气固分相燃烧集于一体,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与传统的燃煤锅炉相比,它有以下优点: 1、烟尘浓度、烟气黑度低,环保性能好。 在气化层生成的气化煤气和在干馏层生成的干馏煤气最终混合在一起,在燃烧室内与二次风充分混合,因是气态燃料,供氧充分,容易达到完全燃烧,使一氧化碳和烟黑燃烬。而从气化室进入到燃烧室的炽热煤焦,因大部分挥发份已被析出,避免了挥发物对固定碳燃烧的不良影响,剩余的挥发份在煤焦内部进一步得到氧化,生成的一氧化碳和烟黑等可燃物在通过煤焦层表面时被燃烬。另外煤焦在燃烧时产生的飞灰量小,同时在锅炉内采用除尘技术,因此从根本上消除了“炭黑”,高效率地清除了烟尘中的飞灰。 2、节约能源、热效率高。 煤料在气化室充分气化热解之后再燃烧,不仅避免了挥发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对煤焦燃烧的不良影响,而且从气化室进入燃烧室的热煤气更容易燃烧,并对煤焦的燃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入燃烧室的炽热煤焦已脱去大部分挥发份,不仅有较高的温度,而且具有内部孔隙,能增强内部和外部扩散氧化反应,起到强化煤焦燃烧的作用,从而在降低过量空气系数下,使一氧化碳和炭黑燃烬,燃烧更加充分,因而降低了化学和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了煤的燃烧热效率,与直接烧煤相比可节煤5-10%。 3、氮氧化物的排放低 在气化室内煤层从下部引燃,并在下部燃烧,总体上气化室内温度比较低,属低温燃烧。而且在气化室内过量空气系数很小,大约在之间,属低氧燃烧。这为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提供了有利条件。煤中有机氮化学剂量小,并处在还原气氛中,只转变成不参与燃烧的无毒氮分子。煤中含有的氮氧化物,一部分在煤层半焦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水蒸汽和一氧化碳,还有一部分在穿过上部还原层时被还原成氮气。而气化室内脱去绝大部分挥发份的高温煤焦在进入燃烧室后,进行充足供氧强化燃烧,其中剩余的少量挥发份在半焦内部进一步热解氧化,氮氧化物在煤焦内部被进一步还原,生成的烟黑可燃物在经过焦层表面时被燃烬,从而控制和减少了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排放。 4、有一定的脱硫作用 煤中的硫主要以无机硫(FeS2和硫酸盐)和有机硫的形式存在,而硫酸盐几乎全部存留在灰渣中,不会造成燃煤污染。在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中,煤中的FeS2和有机硫在气化室内发生热分解反应,以及与煤气中的氢气发生还原反应,使煤中的硫以硫化氢气体的形式脱除释放出来。而且在气化室下部,温度一般在800℃左右,恰好是脱硫剂发挥作用的最佳反应温度。如燃用含硫量较高的煤,只需在碎煤粒中添加适量的石灰石或白云石,即可得到较好的脱硫效果,从而大大降低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5、操作和控制简单易行 煤气的发生和燃烧在同一设备的两个装置中进行,不用设置单独的煤气点火装置,煤气在燃烧室内由高温明火自行点燃,易于操作和控制,简化了运行管理,操作方便,减轻司炉工劳动强度,改善锅炉房卫生条件,实现文明生产。 6、燃烧稳定,煤种适应性强 煤在锅炉气化室的下部引燃,因而燃烧稳定。可燃劣质煤矿和燃点高的煤,其煤种适应性较强,在难熔区或中等结渣范围以内的煤种均适合。其中褐煤、长焰煤、不粘结或弱粘结烟煤、小球形型煤是比较理想的燃料。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新的燃烧理论及多种专利组成的集成技术,保证了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高效环保的稳定性及先进性,克服了旧技术无法解决的浪费及污染的难题,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受到用户青睐。中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能源政策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在我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 (2)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文字标准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5期。(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信念和专业发展信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年3期。 (4)通用型、区域型、语别型、国别型——谈国际汉语教材的多元化(执笔),《汉语学习》2015年第1期。 (5)体系内语法与体系外语法——兼谈大语法教学观,《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6)字母词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社会语言学》2012年第2期(总第19期),商务印书馆,2014。 (7)主观限量强调标记“简直”,《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 (8)国际汉语教学隐性资源及其开发(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9)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对策(执笔),《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2第期。(10)非学历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地位,《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1 期(创刊号)。 (11)关于“汉字难学”问题的思考,《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3。(12)汉语教材编写的根本问题探讨,《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认知(执笔),《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4)单音节词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价值,《世纪对话:汉语字本位与词本位的多角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5)国际汉语教学:事业与学科,《语言教育》2013年第1期(创刊号)。(16)单音形容词构成的疑问句,《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18)论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执笔),《国际汉语教材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研究——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9)“汉字难学”之教学对策(执笔),《汉语学习》2012年第4期。(20)教学大纲与教材编写,《世界华文教育》2012年第3期。(21)国际汉语教学辞书编撰新创获——《汉语教与学词典》评介,《对外汉语研究》第八期,商务印书馆,2012。 (22)第二语言教材的积极功能和消极作用,《世界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 (23)文化教学定位与教学内容取向,《国际汉语》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24)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3期。 (25)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第3期。 (26)关于“汉语难学”问题的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27)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2期。(28)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策略探讨,《国际汉语教育》2010年第一辑、第二辑(连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9)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年第3期。 (30)汉语综合课的性质和特点探讨,《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31)汉语综合课教学原则和教学意识(合作),《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4期。(3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3期。(33)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执笔),《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3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执笔),《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35)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商务印书馆,2008。(36)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执笔),《汉语学习》2009年第2期。(37)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38)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39)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0)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41)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2)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4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 (44)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 to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Cypress Book Co. UK 。(45)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46)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7)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 (48)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9)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50)单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1)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第2004年1期。(53)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55)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5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 (57)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8)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59)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0)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61)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62)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6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 (6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第4期(连载)。(65)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66)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7)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68)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69)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70)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71)“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2)《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3)《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74)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75)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功能及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76)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77)《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78)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79)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0)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1)“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译文),[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2)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8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84)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85)“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86)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87)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 期。(88)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 (89)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90)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 (9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译文),[日]志村良治著,《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做项目,就得这么干》郭致星,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6月 《顺利通过PMP考试全程指导》郭致星,陈利海,鲁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 《如何通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郭致星,陈利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如何通过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郭致星,陈利海,鲁束,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月 《监理工程师如何搞好工业项目进度控制》郭致星,李超,《中国科学学报》2012年第8期 《基于AHP方法的项目研制风险评估》郭致星,习瑰琪,《中国科学学报》2012年第7期 《基于CPM和PERT的扩展型蒙特卡洛方法的某型干扰系统总工期研究》郭致星,2006年航天科技论文集 《装备研制可靠性工作项目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研究》郭致星,中国宇航学会导弹控制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 《ADSS光缆的张力、应变设计与计算》郭致星、戴挺等,《电力系统通信》2002 第7期 《OPGW的热稳定性分析》郭致星、鲁束,《电力系统通信》 2004 第1期 《悬链线方程数值解法及在ADSS光缆设计中的应用》郭致星,《电力系统通信》 2002 第11期 《悬链线模型与抛物线模型的差异性及其对ADSS设计的影响》郭致星、鲁束,《电力系统通信》 2003 第11期 《层绞式ADSS光缆的结构设计与软件实现》郭致星、戴挺,《电力系统通信》 2002 第10期 《ADSS、OPGW特种光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郭致星,东南大学学位论文 《光缆套塑材料PBT及其在二次被覆中的质量保证》郭致星、鲁束、陈清美,2003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

(三)论文1. 晚清翻译机构与在华美国传教士 [J]. 德州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1).2. 《万国公报》与美国在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5,(1).3. 中国近代国际法翻译第一人——丁韪良 [J].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2).4.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西学译介的本土化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3).5. 围绕《闽省会报》中译介的考察 [J]. 宁德师专学报, 2005, (4).6. 近代上海科技翻译界的“美国流”[J]. 上海翻译, 2006, (1).7. 林乐知的翻译活动与晚清政治变革的互动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 (1).8. 论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及其在晚清的接受 [J]. 国外文学, 2006, (1). 9. 晚清厦榕两地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之比较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6, (1).10.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J]. 闽江学院学报, 2006, (1).11. 嘉约翰的翻译:中国医学译史上的里程碑 [J]. 社科研究, 2006, (4).12. 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 [C]. 福建省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 晚近在华美国传教士的《圣经》汉译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14. 美国传教士对晚清科技翻译的贡献 [J]. 山东外语教学, 2006, (3).15. 狄考文西学翻译发凡 [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年7月教学科研论文专辑16.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 [J]. 韶关学院学报, 2006, (8).17. 近现代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百年西学翻译 [J]. 外国语言文学, 2006, (3).18. 《中东战纪本末》: 美国传教士军事翻译之经典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增.19. 花华圣经书房与晚清西学翻译 [J]. 梧州学院学报, 2007, (4).20. 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C].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6 年12月.21. 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以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译坛美士“三杰”个案等为例[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12月.22. 前缀a-构成的词的特性 [J]. 英语辅导, 1984, (5).23. 代美国俚语的来源与特点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2, (2).24. 英语异叙与拈连修辞法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6, (2).25. 斯特短诗哲理的根源和表现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6, (4).26. 英语中法语借词的嬗变及发展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7, (3).27. 词汇“Pyramid”框架与记忆“Downstairs”阶梯 [J]. 英语天地, 1998,(8).28. 英语“垂悬”现象透视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8, (4).29. 弗罗斯特短诗的哲理思想 [J]. 福建外语, 1998年增刊.30. 现代美国俚语的构筑框架及美学特征 [J]. 福建外语, 1999年增刊.31. 霍桑的散文《秋天》的艺术特征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9, (3).32. 形似的美感—译泰勒诗歌《捕捉苍蝇的蜘蛛》偶得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2, (3).33. 漫步大学英语的英诗长廊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3, (1).34. “译”彩纷呈:《火与冰》三译文得与失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3, (3).35. 匠心独运 各显神韵─“Spring Pools”译文比较论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4, (2).36. 可读性:不容忽视的翻译标杆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4, (4).37. 论英语基础阶段素质教育的层次定位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0, (3).38. “中选”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J]. 福建高教研究, 1998,(1).39. 师专特色的大学英语面面观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8, (1).40. “中期选拔”的竞争及激励机制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8, (2).41. 警惕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滑坡 [N]. 闽东日报, 1999年2月22日.42. 中学英语教学任重道远 [N]. 闽东日报, 1998年6月9日.43. 英语素质教育与小学启蒙职责 [N]. 闽东日报, 1998年2月17日.44. 英语素质教育与家庭角色扮演 [N]. 闽东日报, 1998年1月20日. (四)课题1.“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独立,2006,已结题;2.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宁德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一等资助,独立,2006,已结题;3. 《实用翻译》,宁德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9-2010;4. 《高级英语》,重庆市(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4,2007-2010(注:2010年增补);5. 《大学英语》,重庆市(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6,2010年;6. 《信息科技英语翻译》,重庆邮电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10-2013,已结题;7. “信息科技英语翻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2010-2012;8. “模因论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英语翻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排名第2,2014-2015,在研中;9.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排名第2,2014-2016,在研中;10. 2014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排名第2,—,在研中;11. “弗罗斯特诗歌及其译作系列比较论”课题,宁德师范学院2003年校级社科三等资助,独立,已结题;1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著,24万字),重邮人才引进科研基金项目,独立,2010-2012,已结题;13. 信息翻译研究创新团队,重庆邮电大学,校级,负责人,2012年11月;14. 《爱德华·泰勒诗选》(译著,15万字),重庆邮电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独立,2014-2015,在研中。 (五)获奖1. 《社会契约论》(译著),重庆翻译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上获重庆翻译学会第四次优秀翻译成果奖,三等奖,独立,2015年12月;2. 《哈佛百年经典》第24卷与第32卷(译著),“第四届天府翻译奖优秀成果”译著奖,一等奖,第1译者,2015年9月;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著),重庆翻译学会第九次年会上获重庆翻译学会第三次科研成果,二等奖,独立,2011年11月;4. 宁德师范学院2011年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独立,2011年12月;5. “英语互动社区”,第一届重庆市优秀教育技术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5,2010年7月;6. 论文“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福建省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优秀奖,独立,2006年5月;7. “英语词汇立体教学方法”项目,“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校级奖)”,三等奖,独立,1998年9月;8. 宁德师范学院大学英语四级教学奖,一等奖,独立,1997年10月;9. 《福建译报》首届译文比赛鼓励奖,独立,1990年6月。 (六)学术会议与交流1. “美国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弗罗斯特短诗的哲理思想”, 北京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联合举办,2001年10月24-27日;2. “传教士与翻译—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论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及其在晚清的接受”,北京大学-瓦西塔浸会大学联合举办,2004年5月23-25日;3. 重庆翻译学会第13次年会,第三分场专家点评,重庆文理学院,2015年12月12日;4. 重庆翻译学会第11次年会,大会主旨发言:“云翻译时代通译的困境与专译的出路”,长江师范学院,2013年12月21日;5.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大会主旨发言:“三维视角下的名家名著重译观”——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典型案例,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4月23日;6. 第一届江南高校外语学术交流会翻译组主持人,重庆邮电大学,2011年4月9日;7. 重庆市翻译家协会2010年年会,大会主旨发言:“重庆市翻译家协会如何走出困境?”,南山文高楼,2011年1月08日;8. 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暨重庆翻译学会第8次年会,大会主旨发言:“九问重庆翻译”,以及小组发言:“小翻译,大学问?”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12月26日;9.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莎士比亚446周年诞辰纪念大会,重庆大学,2010年4月23日;10. 第一届重庆高校英语教学学术论坛,重庆邮电大学,2010年2月23日;11. “重庆翻译教育发展研讨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2014年6月17日;12. “2014重庆市高校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重庆邮电大学,2014年6月21日;13.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学术交流,“非译·杂译·真译·善译”,2010年6月12日;14.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武夷学院,2009年12月11-13日;15.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集美大学,2006年12月16-17日;16. 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福州,2006年5月26日;17.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花华圣经书房与晚清西学翻译”,泉州师范学院,2005年12月16-18日;18. 福建师范大学,为全校本科生讲座:“走出英语词汇记忆的误区”,1992年5月23日;19. 宁德师范学院,为中师讲座:“翻译与文化”与“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2005与2007年;20.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为中师讲座:“翻译漫谈”与“高考的第三只眼睛”,2006与2008年;21. 宁德师范学院,为全校本科生讲座:“大学英语四级冲关策略”,2011年10月11日;22.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为2013与2014外院新生讲座:“翻译基础”,2013年10月13日和2014年11月03日;23. 重庆邮电大学翻译协会,为协会会员讲座:“如何应对英语四六级翻译”,2013年11月2日;24. 四川外国语大学,为硕士生讲座:“象牙塔翻译到市场翻译的距离——兼谈乱象丛生的当代文学翻译”,2014年5月22日;25.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本科生宣讲“重邮翻译硕士招生简介”,2014年10月26日和2015年5月20日;26.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讲:中国译论之翻译标准嬗变,2015年9月17日。

198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目前该专业已经划归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师资全部是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专职师资,不像原来在文学院时什么老师都带。教授有李泉、李禄兴、陈默、菜永强等等。副教授有十几名。一、历史与概况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二级教学研究型学院。其前身为学校成立于1986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该中心1996年与“语言文字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对外语言文化学院”,2008年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文学院合并,成为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要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及其他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培训、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工作。学院由一个校级研究所——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和4个教研室组成,分别是学科理论与建设教研室、国际中文教育教研室、教师发展教研室、汉语文化研究与推广教研室。另外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党团学办公室、对外合作办公室4个科室。学院实行小班教学,多媒体设备齐全,拥有汉语国际教育智慧课堂与云平台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自主学习室,拥有独立的资料室,图书种类齐全多样。中外专业图书藏书量达2万多册,中外文专业期刊80多种,为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层次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外博士和硕士生、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非学历教育包括长短期汉语课程进修、国际汉语人才培训等。1.博士、硕士研究生自2000年开始,我院前身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即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中外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已经为学科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人才。2007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本土化工程,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以孔子学院奖学金方式,资助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高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我院每年招收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75名,招收外国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20名,迄今已有超过1000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涵盖韩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津巴布韦、南非、越南、泰国、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巴西等70余个国家。2.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生1996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前身“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此后,加大了学历生培养力度。每年招收的本科生数量稳定在40名左右,本科生教学已经纳入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方案、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教学评估、教研活动、学籍管理、考勤管理、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等进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其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实行为期一年每周两课时、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和优秀论文答辩制度,既有效地保证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也成为我校留学生教学的一个特色。目前,学院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已达到近200人。3.汉语言进修生学院每学期有200名左右长期汉语言进修生,根据语言水平分为6个层次。学院还开设特色班级、语言强化班和商务汉语班。学院留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中国学生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院定期出版一期“留学生报”在学院橱窗里展出;每个学期期末、重要节日等组织学生进行汉语汇报演出。同时定期公布学生考勤情况,做到表扬和督促相结合。既有严格管理又不乏人文关怀已成为我院的一个特色。短期汉语言进修生包括来自与学校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的学员、国际小学期学生以及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的多类型、多层次的海内外汉语教育及中华文化推广项目的学员。三、师资队伍与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教授2人,副教授9人,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2人。绝大部分教师在国外、境外有两年以上留学或工作经历。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涵盖了汉语国际教育所涉及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等学科。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做客座教授。四、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学院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的发展。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习得理论、教材教法研究、汉语词汇学、语法学方面,并在相应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具有一定的优势。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优秀教学奖。教师在高水平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50余部,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30多项。由我院骨干教师编写的留学生系列汉语教材《发展汉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动力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材系列”“留学生论文阅读与写作系列教材”也已问世,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教材体系。

人民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导师目前还尚未弄清,但我们可以从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点来找寻答案。一下是为您提供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点全介绍人民大学对外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介绍本专业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本专业由老一辈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教授于50年代亲手创建,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曾长期担任学科带头人,至今仍指导着本专业的建设。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言学理论研究、句法语义研究、音系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研究等。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专业知识、独立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语言研究和应用人才。本专业目前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85%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博士生导师有贺阳教授、劲松教授、张卫国教授、李泉教授。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语言研究方法、语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专题、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语言学中的数理方法、语言信息处理等。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从事语言文字的应用、教学和研究工作。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贺阳 博士生导师贺阳,男,1955年出生,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攻读普通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胡明扬教授。1988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主编,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研究的领域包括北京话、现代汉语语法和语言接触,先后参与和主持的研究项目有“北京话研究”、“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现代汉语句法问题考察”、“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研究”等。讲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有: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语法学、汉语句法语义研究、语言研究方法等。发表的主要论文:(1)《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 (2)《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3)《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合作) (4)《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5)《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 (6)《程度副词+有+名”试析》(7)《汉语完句成分试探》(8)《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9)《性质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统计分析》(10)《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分》(11)《形名兼类的计量考察》(12)《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13)《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14)《现代汉语数量词中的若干欧化语法现象》(15)《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劲松 博士生导师劲 松1956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校今。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评为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教授课程本科生:语音学硕士生: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专题博士生: 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1、当代北京话及普通话规范问题,侧重研究北京话和普通话的语音现象,如语调、轻声、儿化韵等。2、语言学理论研究,侧重于音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著作《马学良学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与瞿霭堂合作),《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瞿霭堂合作),《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社会语言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3月发表论文:《北京话的口语语体》《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与贺阳合作)《北京话的字调和语调-兼论汉藏语言的声调》(与瞿霭堂合作)《论汉藏语言的类型和共性》(与瞿霭堂合作),《论普通话的性质和存在形式》《双语研究中的语言态度问题》《流行语新探》《漫谈“洋味”汉语》《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瞿霭堂合作)《双语学习中目的语对基础语的影响》《儿化的语素形位学》《被字句的偏误与规范》《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词的认知基础》《儿化词变化和变异的社会调查研究》《常州话前高元音的舌尖化》《嘉戎语上寨话》(与瞿霭堂合作)《嘉戎语藏语借词的时空特征》《尖团音新议》《叠置式音变献疑》(与瞿霭堂合作)《儿词缀的意义和功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吴红云 博士生导师 1、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吴红云教授(1963- ),女,出生于江西南昌,语言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1999-2000),美国富布莱特项目研究学者(明尼苏达大学, 2008-09)。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院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英语教学》杂志编委、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协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爱丁堡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曾先后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代外语》最佳论文奖”、“第九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成果奖”,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获奖选手指导教师奖”。2、教授课程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学导论、英语综合实践、英语泛读等。 3、主要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英语写作。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1)2006-2007: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英语学习宏观理念和微观策略” 2)2004-2007: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发展模式研究”3)2005-2008: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项目“外国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2007-2008: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北京市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规范性研究”5、主要科研成果1)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专著 200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注重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光明日报》2008年2月13日“时间限制对EFL作文成绩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第1作者)“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现代外语》2004/4(第1作者)“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第2作者)“英语学习需要建构的语言环境”《光明日报》2006年8月9日(第1作者)“英语学习需要科学的学习理念”《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31日(第1作者)“Investigat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readiness for learner autonomy”《中国英语教学 [三]—北京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etacognition in EFL Writing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 2004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Four Options for Responding to Student Writing”《中国英语教学》2002/3“谈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学林撷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论学集》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论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辨证思想”《外语论坛》 2003 外文出版社“论教学的观念和期望对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2002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高校师生英语学习观念调查”2001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 — 大会主题发言“关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报告” 199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增刊“词汇困惑与大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 1998 《北京市研究生英语研究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法庭内外—法律英语读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主编:《英语写作范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 翻译:《中国民法案例汇编》 1993 台湾出版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泉 博士生导师李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学博士。1962年生于黑龙江依兰县。1985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至今。198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曾应邀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匈牙利、西班牙、智利、阿根廷、新加坡、南非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获得过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学奖、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届、第八届、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兼任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编委,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合著),商务印书馆,2004。《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主要论文《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单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功能及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会编《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学报》第3期2001年上卷。《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4期。《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第2004年1期。《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 to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Cypress Book Co. UK Ltd. 2007。《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年第2期。《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主要研究领域1.汉语语法2.对外汉语教学3. 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生课程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2.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语言流派与汉语语法研究4. 汉语语法分析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982年2月至1988年1月在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自动化研究室从事计算机工业控制应用研究工作。1988年1月至2002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计算机中心工作,2002年至今,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计算机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作,历任助教、助理研究员、讲师、副教授、教学秘书、副主任,从事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医学应用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医学信息学。现兼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医学信息》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学会卫生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晶系的特征基本平行四边形分析法计算程序”、“矿物解离度测定的误差校正计算程序”、“PTC材料微机多参数测算仪”、“MTC-8型微机温度控制仪”、“YS-1型信号测算仪”、“脉象信号计算机处理系统”、“临床用药模拟综合管理系统”、“分娩监护信息实时分析处理”;曾参与的研究项目和工作:体外反搏治疗仪控制程序的修改、卫生部研究课题“分娩监控系统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骨肉瘤影像诊断特征指标及其多源信息特征库的建立与研究”、药物配伍禁忌辅助分析计算机软件;拟进行的研究和开发:医学信息的数据挖掘与特征提取、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中辅助医学研究和决策的相关计算机软件、癌肿组织细胞的数学模型与相关应用研究。给各类医学生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有:汇编语言、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Basic语言程序设计、VB For Windows、VF for Windows、数据库技术、高级程序设计。主要论文与参编的教材:1.“易于用微机控制的多路可控硅过零触发调功电路”(1986年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学术年会论文集)2.“一种微机温控系统的控制策略”(1990年国际工业自动控制电气化中外研讨学术年会的论文集)。3.“临床用药模拟综合管理系统”(广东省第三届医学信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4.“宫外宫缩波计算机检测分析系统的应用”(1998年的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杂志,1998,17(4):64)5.“分娩监护分析系统的研制”(.1997年的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6.“有限自动机原理在宫缩波形识别中的应用”(1998年1月发表在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8;15(1):41)7. 仿真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研究的设想(医学信息杂志,2002,15(3):142)8. “胎儿心率变异功率谱与胎儿宫内窘迫关系探讨”(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2年10月)9. “胎儿心率计算机检测与处理系统”(医学信息杂志,2000,13(2):70.)10. “宫外宫缩波的信号成分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0;4(1):35)11. 依托校园网的课程教学及其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1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 《新编计算机医药应用教程Ⅱ》(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编委)14. 《医药信息技术基础》(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年,副主编)15. 《医药计算机实用技术》(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年10月,编委)16.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科生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17. 《医学计算机实用教程》(研究生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8月)18. 《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科生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7月)19. 《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本科生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20. 论高等医药院校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重构(医学信息学,2005年第4期:300-302)21. 神经系统肌萎缩性疾病肌电生理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神经系统肌萎缩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2004年9月/139-149)22. 信息化环境下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举措(福建电脑,2006年第4期)23. 对医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第4期:5-6)

国内主要学术论文(仅列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第一或唯一作者)1. 中日在机械技术史和机械设计方面的国际会议综述,《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1期。2. 穷波讨源 酌古御今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简介,《华中建筑》,2006年第10期。3.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文化内涵,《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4. 第四届中日机械技术及机械设计国际会议评介,《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5. 王祯《农书》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6. 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船海工程》2004年12月。7. 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4期B2,全文转载。8.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9.《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成就及其贡献¬¬¬——纪念《营造法式》发表900周年,《华中建筑》,2004年第3期。10.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1.中国古代有色铸造技术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初探,《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第2期。12.宗炳的透视理论及其图学思想,《自然》,2004年第1期。13.从《器象显真》看西方工程图学的引进,《工程图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4.《墨子》中的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15.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o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3 Volume 13 Number1-2。16.《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17.中国古代工程图学及其现代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2期。18.《老子》技术思想初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技术哲学与技术史,2002年第4卷第2期。19.“第九届数学教育国际会议(ICME9)简况,《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20.“《老子》中有关机械的论述及其思想”,《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第12卷,第4期。21.“《老子》中的机械记载及技术思想”,《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22卷,第1期。22.“中国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机械研究与应用》,第12卷,2001年第1期。23.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1999 Volume9 Number2。24.关于“制器尚象”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 ,1999年5月。25.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的科学成就,《中国机械工程》 ,1999年第2期。26.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27.中国古代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工程图学学报》,中国工程图学学会,1999年第3期。28.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29.“亮丽”“靓丽”何其多,《汉字文化》,1999年2月。30.关于制器尚象,《华中建筑》 ,1998年6月。31.画法几何学的历史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98年7月。32.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数学基础,《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月。33.工程图学教育的楷模—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1997年12月。35.《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续),《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1997年6月。36.《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1997年2月。37.《周礼》与古代图学,《文献》,1997年2月。38.先秦机械工程设计方法初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2月。39.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1996年5月。40.中西机械制图之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6月。41.《周礼》在科学史上的价值,《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6年4月。4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发表200周年,《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6年3月。43.《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44.中国古代的图学,《光明日报》,1994年7月。45.明窗数编在 长与物华新——李约瑟评传,《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12月。46.中国近代图学思想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8月。47.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近代史研究》,1992年9月。48.郑樵图学思想探述,《自然辩证法研究》年8月。49.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图学成就,《中国地方志》,1992年4月。50.中国工程图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51.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文献》,1991年10月。52.中国古代绘画对宋代工程图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年12月。53.宋代的图学教育及其社会效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5月。54.机械工程社会化初探,《中国机械工程》,1990年2月。55.考镜古今,联缀前后——评《中国图学史》,《中国机械工程》,1989年4月。56.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读《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等,《江汉考古》,1989年9月。57.《新仪象法要》图学成就探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2月。国际主要学术论文1.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51-56。2.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161-164。3.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Engineering Drawing,Journal of Mathematics & design Volume 1,Number Summer 2001,ISSN 1515-7881。Pp47-58。4.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roceedings of 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ISBN 0 7300 2526 8,pp215-224。5.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ISBN 89-521-0016-6,pp415-425。6.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 Methodology in Ancient Chi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1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ISBN 9971-69-259-7,pp469-495。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From Focus Perspective to Cavalier Perspectiv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2.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History,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3.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4.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amantics,16-18 December, wuhan, China。5.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Paper for the 22nd Internatio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Word Year of Physics in China。24-30 July 2005,Beijing,China。6. Study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Technology, 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7.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8. Record of Drawing and Its Value in “Shi Be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9. The Mechanical Ideas and Design Methods in “Mo Zi”,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10. The Achieve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Ying Zao Fa Sh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emorating of 900-year Anniversary of Song “Ying Zao Fa Shi ”& 99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 in Ningbo。11.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2.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3.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ly 3-5,200I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14. .A Study of Technical Ideas and Theories in Lao Zi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ing Kowloon, Hong Kong, October 9-12, 2001。15.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Drawing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THESIS July 31 (Mon)-August 6 (Sun), 2000 Tokyo Makuhari, Japan。16. A Study of Zhuang Zi’Mechanical and Technological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Seca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2000 Nanjing, China。17.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SIS August 23-28, 1998 Technische Universitat Berlin。18. The Mathematical Basic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Ancient China,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hematical Thought A Comparative Approach, October 4-8 1998 Wuhan, China。19.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Machine Design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First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98 Beijing, China October 12-24, 1998。20.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August 1996,Seoul University, Korea。21.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Graph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 Japan, August 1995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22. On Graphics Thought from Song Dynast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ought Culture from Song to Ming Dynastie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hanghai, October 1993。23. Engineering Draw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A Comparative Study,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4. A History of Chinese Technical Drawing,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ineering Cartography and Its Reve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August 1992,Hangzhou。26. The Achievements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During the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Beijing September 1990。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山东,烟台,2007年8月。2.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现代贡献,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 200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3. 《列子》中对于投影的认识及其图学价值,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2007年8月,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1.从宗炳到阿尔贝蒂,全国第一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安徽,2005年10月24-26日。2.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会议,2004年12月11日-12日。湖北,武汉。3.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2004年7月26日-29日,西安。4.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第八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4月,北京,清华大学。5.《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第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交流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3年8月。6.从“制器尚象”到《器象显真》,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3年3月2日-3月4日。7.庄子技术思想研究,第七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8月。8.楚国科技史的历史价值,第六届两湖屈原与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岳阳,2002年10月16日-10月20日。9.从“道艺合一”到“道同为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北京,2000年8月21日-8月24日。10.《周易》图学思想披拣录,第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11月20日-23日。11.蒙日图学教育思想探述,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8月。1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太原,山西大学,1995年4月29日-5月2日。13.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史上的价值,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的建设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随州市,1994年6月。14.宋代图学思想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和华夏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3年10月。15.中国机械制图的历史,第三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南京,南京航空学院。1992年11月。16.中国地方志中的图学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山西省太原,1991年8月。17.郑樵图学思想探述,第二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湖南省大庸,1991年11月。18.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第六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1年6月。19.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第一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 1月。20.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湖北省葛洲坝,1989年4月23日-4月30日。21.宋代机械图学的杰出代表——纪念苏颂创建水运仪象台900周年,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2.《新仪象法要》中的图学成就,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3,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成就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新疆乌鲁木齐,1986年10月17日-10月25日。主要学术著作及其参编著作1. 屈学天文学研究,《屈原学集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作者之一。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3.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4. 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文化论丛》第12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版。5.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巴蜀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6. 《中国工程图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12月第1版。7.《第二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庄子技术思想管窥”,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8.《李约瑟研究(第1辑)》,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9.《中国近现代技术史》,“工程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0.《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机械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1.《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农业机械”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2.《第一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13.《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李诫《营造法式》,武汉出版社,武汉,1997年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4.《民族的智慧——中华科技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5年5月第1 版,参编作者之一。15.《孔子文化大典》(思想卷),中国书店,北京,1994年8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6.《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4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17.《苏颂研究文集—纪念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宋代机械制图的杰出代表”,1993年2月第1版,作者之一。18.《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9.《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20.《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一、十二世纪中国的工程图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2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21.《大学生必读名著导读》,海洋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主要科学研究1. 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67087,资助金额:12000元,起止年月:1997年1月-1999年12月,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思想与方法。2. 赴新加坡参加“第九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学术会议”,(99)国科金外资助字;59910211781号,项目执行日期:1999年8月23日-1999年8月27日,资助金额:5000元。.7.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 “机械史卷”编委,负责“农业机械”部分和“机械制图”部分的编写工作。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近代技术史》,参加“工程图学”部分的编写工作。8. 《中国工程图学史》,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序号:24,资助金额:20000元。9. 《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项目之一,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序号:8,2003年-2004年。10.《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国家十五重点出版工程《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项目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项目国家总投入:500万。2004年元月-2006年7月。11.中国微细加工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起止年月:2003年-2005年,项目金额:10000元。12.《中国图学思想史》,《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项目之一,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研项目。2007年元月30日并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资金:万。

199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 (2)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文字标准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5期。(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信念和专业发展信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年3期。 (4)通用型、区域型、语别型、国别型——谈国际汉语教材的多元化(执笔),《汉语学习》2015年第1期。 (5)体系内语法与体系外语法——兼谈大语法教学观,《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6)字母词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社会语言学》2012年第2期(总第19期),商务印书馆,2014。 (7)主观限量强调标记“简直”,《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 (8)国际汉语教学隐性资源及其开发(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9)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对策(执笔),《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2第期。(10)非学历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地位,《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1 期(创刊号)。 (11)关于“汉字难学”问题的思考,《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3。(12)汉语教材编写的根本问题探讨,《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认知(执笔),《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4)单音节词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价值,《世纪对话:汉语字本位与词本位的多角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5)国际汉语教学:事业与学科,《语言教育》2013年第1期(创刊号)。(16)单音形容词构成的疑问句,《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18)论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执笔),《国际汉语教材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研究——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9)“汉字难学”之教学对策(执笔),《汉语学习》2012年第4期。(20)教学大纲与教材编写,《世界华文教育》2012年第3期。(21)国际汉语教学辞书编撰新创获——《汉语教与学词典》评介,《对外汉语研究》第八期,商务印书馆,2012。 (22)第二语言教材的积极功能和消极作用,《世界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 (23)文化教学定位与教学内容取向,《国际汉语》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24)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3期。 (25)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第3期。 (26)关于“汉语难学”问题的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27)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2期。(28)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策略探讨,《国际汉语教育》2010年第一辑、第二辑(连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9)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年第3期。 (30)汉语综合课的性质和特点探讨,《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31)汉语综合课教学原则和教学意识(合作),《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4期。(3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3期。(33)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执笔),《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3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执笔),《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35)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商务印书馆,2008。(36)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执笔),《汉语学习》2009年第2期。(37)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38)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39)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0)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41)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2)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4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 (44)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 to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Cypress Book Co. UK 。(45)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46)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7)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 (48)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9)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50)单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1)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第2004年1期。(53)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55)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5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 (57)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8)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59)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0)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61)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62)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6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 (6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第4期(连载)。(65)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66)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7)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68)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69)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70)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71)“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2)《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3)《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74)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75)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功能及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76)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77)《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78)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79)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0)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1)“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译文),[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2)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8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84)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85)“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86)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87)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 期。(88)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 (89)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90)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 (9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译文),[日]志村良治著,《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一)论文部分《杜威教师观评议》,刘新科,载《宝鸡师院学报》1986年第 3 期。《突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年第4期。《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6年第2期。《刘泽如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杜威创造性思维态度的训练》,刘新科,载北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87年第5期。《安·谢·马卡连柯遗产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4期。《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续)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2期。《汉太学遗址》,刘新科,载《西安晚报》1987年2月3日。《高师学生“教师心理”准备的调查与思考》,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教育学》1988年第3期。《谈谈青少年的性早熟与性教育问题》,刘新科,载《陕西教育》1988年第4 期。《日本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第1期。《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认识》(上),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89年第2期。《略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89年第5期。《弘扬革命传统,无愧为人师表》,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989年12月15日。《杜威教育思想的在认识》(下),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1期。《论“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刘新科, 载《教育研究》1990第6期。《美国、日本、法国的近代教育为什么后来居上?》,刘新科,载天津《理论与现代化》1990年第1期。《司马迁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汉中师院学报》1990年3期。20.《乌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1期。《启蒙运动与自然主义教育》,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2期。《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教育经验》,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杜威‘思维五步法’新探》,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简论雅典教育兴衰的历史原因及现代启示》,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3期。《李敷仁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咸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忠精烈烈,硬骨铮铮的颜真卿》,刘新科,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3年第10期。《例谈幽默含蓄的讲授艺术》,刘新科,载《青海教育》1993年第7-8期。《浅议讲授中设置悬念的艺术》,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93年第3期。《赫尔巴特、杜威教学思想异同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3期。《进步教育的是与非》,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6 期。《<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4年。《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王征》,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1期。《加拿大研究的新奉献》,刘新科,载《西北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论语>、<理想国>教育思想比较》,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1-2期。《中外教育大师的成才特点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3期。《师范教育的瑰丽史诗——评<师范群英光耀中华>》,刘新科,载《光明日报》1995年7月27日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诱思探究教学导论>评介》,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7年第4期。《试论中美“拨地兴学”特征及其现代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简论杜威“活动课程观”的革命性与借鉴价值》,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世纪之交西方教学思想发展的新趋势》,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浅议小学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1期。《为西部开发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刘新科,载《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略论创新能力》,刘新科,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21世纪教育的选择》,刘新科,载人民教育出版社《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中外普通中学会考制度的比较与思考》,刘新科,载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高中会考十年》。《论西部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刘新科,载《光明日报》,2001年6月1日。《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体育科学》2001年特刊。《西部中小学师资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管理对策》,刘新科,载《西南教育论丛》2001年第5期。《从一张“毕业文凭”看清末师范学堂》,刘新科,载《陕西档案》2002年第5期。《WTO:会考如何应对》,刘新科,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0日。《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刘新科,载上海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家评传 第4卷》。《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核心)刘新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 (核心)刘新科《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极其启示》,《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刘新科2005年第1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守望生命: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生活、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刘新科 , 窦坤,载《2006年陕西师大教学成果论文集》。《中国当代教育的误区和化解》,刘新科,王小梅 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国外教育思潮发展的新趋势>, 刘新科,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刘新科中国教育史年会2007年年会(安徽)论文集2007年10月。《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刘新科,2007年10月呈省教育厅决策研究。《大学校长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李钟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述论》刘新科(2)《国家教育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期《基于教育叙事的校本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刘新科(2)2008年第7期。《从教育民主的视角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教育研究》(2)2008年第6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