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

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04年晋升教授。近11年中有4年考核成绩为优秀。现为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近11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山西新闻史研究》,教育部项目《新闻传播与经济发展》,山西省软科学项目《新闻传播与山西经济发展》,山西省社科项目《传媒集团发展对建设先进文化的作用》,山西省教育厅项目《 新闻传播与山西社会发展》、《新闻教学改革与山西经济发展》,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学研究项目《供销系统新闻传播及文化资源整合对合作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出版专著及教材有《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山西新闻史》、《新闻传播与山西社会发展》、《新闻作品研究》、《秦观集》5部;主编《传播学论集》和《新闻传播论文集》2部论文集;参著著作《山西当代作家研究文集》、《教育理论与实践》等12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学评论》、《新闻战线》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级学术论文《关于古代新闻传播的史料补充》、《历史题材电视剧四题》、《深度报道及其社会作用》、《深度报道的写作选择与审美要求》等4篇,教改论文《新媒体传播与教育改革》、《新闻教学改革与山西经济发展》等5篇,省级学术论文38篇,共47篇。

在职研一般原单位认可当然最后获得硕士学位是更好的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他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可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同步起始的。最早的文章应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1838年写的《京报分析》。较早对中国新闻事业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有: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中土》、1873年《申报》上的《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等。这些文章中只有相关的一些文字论及中国新闻史,既不全面更不系统。较为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是1895年李提摩太的《中国各报馆始末》,1901年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序》以及1917年《上海闲话》一书中姚公鹤所写《上海报刊小史》一节。这些文章都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报刊与近代报刊的本质差别,启发人们去思考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变迁,关注尚很年轻的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由此而产生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不过,作为起步阶段的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很粗糙,线索模糊,史料单薄。就是具有中国最早的新闻史专著之称的《上海报刊小史》,整篇文章很难找到报刊的确切创刊日期、发行数量等,大量使用的是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而李提摩太和梁启超的文章则更为简约,主要是提供了一些线索。总的来讲,1927年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尚处于零碎的非系统状态。 新闻学教育的兴起1920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开始设置新闻学专业,最初叫做“报学系”。伴随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新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期间,虽然没有专著和代表性的文章问世,但新闻史的教学活动在客观上却明显地促进了新闻史研究的系统化发展,使之迈出了新闻史研究的史前期,而跨上了积累资料、总结规律的新台阶。 第一部新闻史专著的出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可以说就是这一阶段的历史积累所结出的硕果。在《戈公振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开设报学系,戈公振任教《中国报学史》……根据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戈公振开始撰写《中国报学史》,将我国新闻史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戈公振付出巨大而艰辛的劳动。为了证实史料的可靠性,他多次写信虚心向别人求教。为了觅得第一手报刊资料,除了在《时报》刊登‘访求旧报’广告外,还不辞辛苦地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等处消磨了大量的时光。10余年来,他一直不停地广泛搜集史料,致使摆设在他那书房兼卧室的4张高大的书架上,全部堆满有关新闻书籍和各种稀有报刊与剪报。他那如痴如醉的治学精神,使同事和朋友们都大为惊叹。”〔1〕 完成于1926年底的《中国报学史》于1927年11月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新闻史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2〕《中国报学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这在我国新闻史学史上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此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展现出全面铺开之势,通史、地域史、断代史、人物史、专题史等方面的专著纷纷问世。据统计,解放前,我国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不下50种,绝大多数是1927年后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史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取得了不少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基础。”〔3〕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导师简介蔡铭泽蔡铭泽,湖南岳阳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首批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史论结合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新闻传播学》2部专著、参撰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2项。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新闻传播学原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法制学的研究,均有较高水准。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2001年11月,被推选为国家“千百十”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其专著《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获海内外新闻学术界好评。李异平李异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潜力,她对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地的新闻事业发展史多有涉猎。谭天谭天教授、高级记者、电视编导,长期在媒体工作并有大量作品获奖,研究领域涉及:电视策划、电视新闻、纪录片、广电产业、网络媒体等,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其中中国电视呼唤名记者获首届全国优秀电视论文一等奖,著有我国第一部电视策划学(获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二等奖)。董天策董天策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新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文化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指导新闻学新闻理论方向、传播学大众传播方向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娱乐类节目在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中作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90年代中国报业发展趋势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发表新闻、传播及文学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多部,主要有:传播学导论、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公关理论导引、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参加编写了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都市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等著作。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建雄曾建雄,新闻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与理论、报业经营管理等。主持完成过多项科研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已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各一部,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专著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新闻传播类二等奖;2001年被授予省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目前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刘家林刘家林教授,以治中国新闻史、广告史见长。合作撰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被列为全国通用教材,所著中外广告通史填补了学术空白。对近、现代新闻史专题,及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的生平业绩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他曾应邀去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作短期学术访问。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工作)、副院长。林如鹏林如鹏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2002年1月开始定为学校一级“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林如鹏教授,长于新闻采访和新闻评论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兼及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他现任校长公室主任,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三方面均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同时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著有新闻采访学、科教新闻采访与写作(合作),参撰国家级教材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主要社会兼职有广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穗版报刊审读委员、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曾被表彰为国务院侨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园丁奖”。

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通信学会现主办或联合主办《中国通信(英文版)》、《中国通信年鉴》、《通信学报》、《电信科学》、《现代通信》和《中国电信业》等6种期刊,分别侧重于通信理论、通信技术、通信科普和通信政策方面,是通信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刊物。

1 刘宜伦.连续可变射周振荡器.美国:通信杂志,1938(1).2 刘宜伦等译.电工数学.上海:上海无线电编译社, 刘宜伦主编.网络综合理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刘宜伦.含有负阻抗变换器的四端网络的分析.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有源网络综合的发展与前瞻.成都:四川省电子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有源阻容网络的综合.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应用分布RC元件的网络综合.四川省电子学会线路与系统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光纤通信及其发展.重庆光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后收集到年会论文集中, 刘宜伦.通信数字化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四川省通信学会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社会信息化与通信现代化.四川省通信学会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通信事业和技术的现状与发展.重庆市电子学会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重庆电信事业的现状与发展.重庆市发展战略讨论会论文集。 刘宜伦.通信数字化的国际进程与我国的技术政策.中国通信学会第三次电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信息工作在城乡建设中的影响与作用.城市科学,1986(1).15 刘宜伦.关于重庆通信事业的若干建议.重庆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论文集,1986。16 刘宜伦.通信数字化技术新发展.重庆市通信学会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通信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四川省通信软科学研究会论文集, 刘宜伦.数字化推动通信新技术的新发展.重庆通信学会年会论文集, 刘宜伦.论投资倾斜与通信建设.重庆邮电学院学报,1989(1).

1.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n Improved Ring Signature Scheme based on Identity.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March 2005, 6 (2): 10~15(EI收录)2.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improved ID-based proxy ring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ly 2005, 9 (4): 37~40(EI收录)3.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ID-Based Prox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ay 2005, 10(3): 345~349(EI收录)4. Lang Weimin, Cheng Wenqing,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n Efficient Authentication Scheme based on One-Way Key Chain for Sensor Network.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 11(4): 22~26(EI收录)5.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Yang Zongkai, Peng Bing. A New Efficient Prox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August 2004, 21~25(EI收录)6.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Efficient Micropayment Scheme against Overspe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0~55(EI收录)8. Lang Wei-min, Zhong Jing-li, Li jian-j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ation Scheme of WiMAX.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WiCOM2008).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889~892(EI收录)9. Lang Wei-min, Wu Run-sheng, Wang Jian-qiu. A Simple Key Management Scheme based on WiMAX.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ISCSCT2008) .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3~7(EI收录)10.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Peng Bing, Tan Yunmeng. An Improved Identity-Based Ring Scheme. As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3(9): 752~75511.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Wu Shizhong, Tan Yunmeng. An ID-based Blind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 As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3(10): 814~81712. Yang Zongkai,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Fair Micropayment System based on Hash Chai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e 2005, 10 (3): 328~333(EI收录)13. Fu Xiong,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 New Efficient Mobile Micropayment Schem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November 2004, 9(6): 935~939(EI收录)14. Yang Zongkai,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A New Fair Micropayment System Based on Hash Cha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echnology, e-Commerce, and e-Service.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125~127(EI收录)15. Cheng Wenqing,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n Identity-based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72~77(EI收录)16.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Qos-Guaranteed Call Admission Scheme for Broadband Multi-Services Mobile Wireless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4~59(EI收录)17.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Optimal Stochastic Control for Multi-Services Call Admission in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04).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75~580(EI收录)18.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Precise bandwidth allocation scheme in broadband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4-Fall).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1550~2252(EI收录)19.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Fair multi-services call admiss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using stochastic control.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4-Fall).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3354~3358(EI收录)20.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具有可恢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4, 25 (12): 2286~2288(EI收录)21.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一种基于概率投票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 (5): 31~34(EI收录)22.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6): 27~32(EI收录)23. 谭运猛, 郎为民,付雄. 一种基于多PayWord链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5): 29~31(EI收录)24.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可提升消费者匿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计算机工程, 2004, 30 (1): 30~3225.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等. 一种基于ECC的可恢复性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2004, 31 (10): 74~7626.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研究. 计算机科学,32 (5): 92~9727.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方案。计算机科学,32 (4): 147~15428. 陈晴, 郎为民, 王建秋, 杨宗凯. ASON体系结构研究. 光通信研究, 2006, 12(3): 6~829. 杨少春, 郎为民, 谭珂科. 基于密钥预分配的传感器网络加密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5, 6(4): 11~1430. 郎为民, 高俊伟, 杨宗凯. 一种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 7(1): 14~1731. 郎为民, 雷承达, 彭芳. 射频识别(RFID)安全解决方案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5): 14~2032. 程文青, 郎为民,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票据的新型微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 2004, 31 (11): 135~13733.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PayWord的公平微支付系统. 计算机科学,2004, 31 (12): 86~8834. 郎为民. 基于身份和双线性对的代理盲签名方案. 军事通信技术, 2006, 27 (2): 16~1835.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软交换的业务功能分析. 军事通信技术, 2005, 11 (4): 20~2636.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杨宗凯. ASON标准化进展.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2 (10): 12~1737. 郎为民, 杨少春, 靳焰, 杨宗凯. TISPAN IMS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9(11): 32~3838.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北电网络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9(11): 9~1339. 郎为民, 杨宗凯, 付雄, 谭运猛, 熊志强. 基于GSM的移动微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 32 (2): 105~10740.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软交换业务体系研究. 数据通信, 2005, 21 (9): 26~3241.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3GPP IMS研究. 信息通信, 2005, 7 (6): 11~1442. 郎为民, 高俊伟, 谢海涛, 杨宗凯. WCDMA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2(1): 11~1443.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CDMA2000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1(12): 25~3044. 郎为民, 高俊伟, 谢海涛, 杨宗凯. TD-SCDMA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2(3): 29~3345. 郎为民, 靳焰. 浅谈构建军队安全信息网络保障体系的对策. 军事通信学术, 2004, 16 (2): 86~8746. 郎为民, 雷承达, 彭芳. EPON技术原理.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6, 10(4): 72~7847. 李旭, 郎为民, 彭芳, 杨宗凯. TISPAN组织的IP多媒体子系统研究. 广东通信技术, 2005, 9(11): 30~3648. 杨少春, 郎为民. 基于身份和双线性对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2): 79~8149.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ASON组网技术研究.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2006, 21(3): 12~1750.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RFID标准体系结构研究. 物流技术, 2006, 18(6): 37~4151.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基于双线性对的环签名方案. 计算机应用, 2005, 12 (7): 4~852.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杨宗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 电信快报, 2006, 16(8): 21~2653. 郎为民, 靳焰, 付雄. 传感器网络及其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通信战士, 2004, 21 (11): 36~3754.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6): 27~32(EI收录)55. 杨宗凯, 付雄, 郎为民,程文青,谭运猛, 熊志强. 安全电子支付系统研究. 计算机科学, 32 (1): 108~11056. 谭运猛, 郎为民,付雄. 一种基于多PayWord链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5): 29~31(EI收录)57. 谭运猛, 汤浩, 郎为民, 付雄. 一种基于双线性对的高效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2): 5~758. 孙海成, 郎为民. “非接触战争”对我军通信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军事通信学术, 2003, 15 (1): 8~959. 郎为民, 吕小红, 王建秋. 一种改进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15): 10~1260. 彭冰, 郎为民, 杨宗凯. 移动微支付系统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1): 52~5461. 郎为民, 李旭, 王建秋. WCDMA组网技术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3): 69~7162. 郎为民, 王军, 王建秋. MSTP体系结构研究. 山西电子技术, 2006, 8(1): 3~563. 郎为民, 高俊伟, 杨宗凯. 一种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 7(1): 14~1764.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杨宗凯. 3GPP组织的IP多媒体子系统研究. 世界电信, 2005, 18(12): 47~5165. 郎为民, 靳焰, 周明, 杨宗凯.GPON体系结构研究.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6, 4(1): 42~4566. 陈欣, 郎为民, 王建秋. 射频识别技术安全问题. 电子技术, 2006, 31(4): 37~4067. 郎为民, 王建秋. MSTP的功能模型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2(22): 14~1768.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密钥预分配的传感器网络加密方案.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2006, 3(1): 40~4269.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杨宗凯. WCDMA系列标准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9(12): 11~1970.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杨宗凯. CDMA2000系列标准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6, 30(1): 15~2171.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GPON技术研究. 电子与电脑, 2005, 10(12): 129~13472.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电子产品代码(EPC)标准化进展. 信息通信, 2006, 7(3): 8~1373. 郎为民. ISO/IEC的RFID标准化进展.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6, 28(3): 24~2774. 郎为民. CDMA2000组网能力研究. 移动通信, 2006, 30(2): 52~5875.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软交换互通能力的研究. 数据通信, 2006, 10(2) 22~2576. 李旭,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TD-SCDMA系列标准研究. 电子科技, 2006, 17(5): 63~6877.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EPCglobal组织的RFID标准化进展. 数据通信, 2006, 10(3) : 22~2578. 李建军, 刘建中,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6, 14(6): 41~4579.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RFID标准化体系研究.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6, 16(8): 6~1080.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UID中心RFID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 10(6): 41~4681. 郎为民, 姚建永, 杨宗凯. RFID标准体系结构研究. 物流技术, 2006, 18(6): 37~4182.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6, 14(6): 136~13783. 郎为民, 杨宗凯. 软交换体系结构分析. 信息通信增刊, 2006, 8(增): 440~44384. 郎为民, 杨宗凯. 爱立信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信息通信增刊, 2006, 8(增): 340~34285. 郎为民, 谭珂科, 靳焰. Ad Hoc网络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通信战士, 21(8): 37~3886.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ASON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8): 37~4487.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ASON系列标准研究. 世界电信, 2006, 19(6): 50~5688. 郎为民, 刘德敏, 李建军. RFID安全机制研究. 电子元器件, 2006, 21(5):32~3789. 郎为民, 刘德敏, 李建军. 泛在ID(UID)中心的RFID标准化进展.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28(1): 18~2190.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电子产品代码网络研究.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6, 12(6): 23~2791. 郎为民, 李建军, 胡东华. UMTS业务体系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2): 18~2192. 郎为民, 王金泉. 射频识别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 电子与电脑, 2007, 12(5): 43~4693.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中的高速传输技术. 现代通信, 2007, 18(4): 52~5694.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全IP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3): 41~4395. 郎为民, 姚建勇, 王建秋. 表面组装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电子元器件, 2007, 22(3):51~5596. 郎为民, 姚建勇, 王建秋. RFID技术安全性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7, 14(9): 61~6597. 郎为民, 王建秋, 嵇英华. 移动IP安全性研究.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7, 6(5): 5~998. 郎为民, 李建军, 胡东华. 下一代网络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7, 24(6): 10~1499.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技术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7, 11(5): 41~46100. 郎为民, 王金泉. RFID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 2007, 33(5): 37~40101. 郎为民, 王金泉. WCDMA系列标准研究. 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 2007, 7(5): 124~129102.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UMTS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4): 21~25103.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杨宗凯. 全IP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7, 30(1): 10~14104.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信道编码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5): 27~31105. Lang Weimin, Wang Jianqiu.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第四届通信学会学会106.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ET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28(5): 23~26107.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麦德龙的未来超市项目简介. 湖南农机, 2008(9): 10~11108. 郎为民. UMTS业务生成环境(SCE)研究. 电子技术, 2008(3): 43~47109. 郎为民, 张昆, 宋壮志.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7(6): 25~29110. 郎为民, 王金泉. MWIF核心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8(2): 51~56111. 郎为民, 吴帆, 胡东华. UMTS性能增强技术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 22~24112. 郎为民, 陈波, 杨宗凯. 下一代网络话音编码标准研究. 信息通信, 2008(1): 3~7113. 郎为民, 焦巧, 王逢东. UMTS无线接口协议体系. 电信网技术, 2008(1): 25~27114. 郎为民, 焦巧, 刘建中. WiMAX标准化进展. 数据通信, 2008(3): 61~65115. 郎为民, 焦巧, 马同兵. IP多媒体子系统(IMS)部署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3): 10~16116. 郎为民, 焦巧, 祁向宇, 张颀. WiMAX标准体系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5): 42~47117. 郎为民, 焦巧, 祁向宇, 张颀. WiMAX认证方案研究. 信息网络安全, 2008(9): 16~22118. 郎为民, 焦巧, 王逢东. UMTS无线接口协议体系. 电信网技术, 2008(1): 33~37119. 郎为民, 靳焰. IEEE : 2007和IEEE : 2007标准研究.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11): 54~60120. 郎为民, 靳焰.PKMv2协议研究. 数据通信, 2008(4): 68~74121. 郎为民, 靳焰, 祁向宇. IEEE 标准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9): 32~37122. 郎为民, 李建军. 通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浅析. 通指装备技术保障资源节约理论与实践会议论文集, 2008(9): 391~394123.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移动环境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数据通信, 2008(6): 15~20124. 郎为民, 孙月光, 祁向宇, 宋姗姗. WiMAX密钥管理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0):23~27125.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PKMv1协议研究. 信息网络安全, 2008(10): 4~10126. 郎为民, 汪霖, 熊华, 宋壮志. IP多媒体子系统框架结构研究.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5): 1~6127. 郎为民, 王逢东, 谭运猛. WiMAX密钥管理方案浅析.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2008(3): 25~29128. 郎为民, 王金泉. RFID标准化组织介绍. 数字通信世界, 2008(8): 37~40129. 郎为民, 王金泉.射频识别技术大有可为. 数字通信世界, 2008(2): 19~23130.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刘军. WiMAX应用研究. 数据通信, 2008(3): 11~15131.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WiMAX与3G、WLAN的融合趋势. 通信世界, 2008(26): 78~82132.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UMTS承载业务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8(5): 66~71133.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无线宽带(WiBro)技术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6): 89~92134. 郎为民, 武建华. WiMAX接入控制方案研究. 数据通信, 2008(5): 77~81135. 郎为民, 武建华. WiMAX加密方案研究. 信息通信, 2008(5): 45~50136. 郎为民, 李建军, 高泳洪. 宽带无线多媒体发展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7(12): 12~16137.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系统部署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12): 41~46138. 胡东华,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射频识别技术在动物识别领域的应用.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5): 54~57139. 郎为民. WiMAX技术概述. 中国新通信, 2009(1): 44~47140. 郎为民. WiMAX密钥管理方案浅析.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2008(6): 33~37141.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韩国WiBro技术分析. 现代电子技术, 2008(3): 14~18142. 郎为民, 叶志清. 小型无线设备的Web业务技术研究. 电子技术, 2008(4): 39~44143. 郎为民, 胡喜飞. 指纹识别技术研究. 商情, 2008(9): 22~24144. 郎为民, 周展. WiMAX技术演进与应用领域研究.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分会场论文集, 2008(12) : 114~118145.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3G组网技术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2): 21~24146. 郎为民, 胡喜飞. WCDMA蜂窝覆盖范围规划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2): 33~37147. 郎为民. WiMAX物理层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9(2): 48~52148. 郎为民. WiMAX MAC层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9(3): 55~60149. 郎为民. WiMAX网络架构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8(4): 41~44150. 郎为民. WiMAX组网问题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8(5): 66~72151. 郎为民. WiMAX应用问题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8(6): 70~73152. 郎为民. WiMAX网络规划研究. 电信快报, 2008(12): 33~37153. 郎为民.一种基于软交换的NGN解决方案. 电信快报, 2009(4): 11~14154. 郎为民. 反台独应急作战通指装备准备问题研究. 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通信能力”论文集, 2008(12): 14~18155. 郎为民. 应急作战通指装备保障力量组织运用研究. 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通信能力”论文集, 2008(12): 18~21156. 郎为民. 军校立体化教材建设初探. 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2008(12): 54~21157. 王金泉,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商品储运领域的应用.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4): 12~15158. 郎为民, 王金泉.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7(8): 44~49159.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探讨.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6): 38~42160. 郎为民, 胡东华, 朱元诚, 张昆. ETC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5): 9~13161.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UMTS音频编码标准研究. 数据通信, 2007(5): 20~24162.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射频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4): 33~37163.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问题研究. 电子技术, 2007(7): 18~23164. 姚建永, 郎为民. 表面组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7(9): 36~41165. 郎为民, 马同兵, 蔡理金. 美军联合全资可视化系统研究. 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06(12): 12~14166.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网络规划研究. 数据通信, 2006(5): 20~25167. 郎为民, 马同兵, 蔡理金. WiMAX应用与发展. 数字通信世界, 2009(1): 46~49168.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关键技术研究. 数据通信, 2006(3): 55~60169. 郎为民, 王金泉, 邹乾友. WCDMA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7): 42~47170. 郎为民, 王金泉, 万承贵. 音频编码标准研究. 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7): 280~285171.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具有可恢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第八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10): 95~100172.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基于单向散列链的传感器高效认证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第九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12): 95~100173. 郎为民, 杨宗凯. 下一代话音编码标准研究. 信息通信, 2009(1): 18~23174. 郎为民, 杨宗凯. 一种基于ECC的可恢复离线电子支付系统. 计算机科学, 2004, 31 (10): 74~76175. 郎为民, 杨宗凯. 北电网络公司的NGN解决方案. 邮电设计技术, 2005, 31 (11): 9~13176. 郎为民, 杨宗凯. MSTP组网技术研究.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6, 21(8): 18~23177. 郎为民, 杨宗凯. ASON组网能力研究. 量子电子学报, 2007(3): 92~95178. 郎为民, 杨宗凯. 软交换体系结构研究. 数字通信世界, 2007(2): 14~17179. 郎为民, 杨宗凯. 4G关键技术研究. 信息通信, 2007(3): 8~10180. 郎为民, 杨宗凯. UMTS性能增强方案介绍. 数字通信世界, 2008, 16(4): 10~13181. 郎为民. IP多媒体子系统部署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 34 (3): 41~15182. 郎为民. WiMAX最新标准研究.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8, 12(4): 6~10183. 郎为民. 麦德龙的未来商店项目简介. 湖南农机, 2008, 23(9): 52~56184. 郎为民. UMTS环境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数字通信世界, 2008, 16(12): 87~90185. 郎为民. IPTV的市场及优劣势分析. 邮电设计技术, 2008, 35 (1): 12~15186. 郎为民. IP多媒体子系统移动性管理研究. 数据通信, 2009, 16(1): 42~45187. 郎为民.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和路线. 现代电信科技, 2009(3): 21~25188. 郎为民. WiMAX网络频谱规划研究. 电信快报, 2009(2): 18~22189. 郎为民. WiMAX最新标准介绍. 信息通信, 2009, 12(1): 41~44190. 郎为民. 基于对称加密体制和散列链的新型公正微支付系统. 信息网络安全, 2009, 16(3): 14~18191. 郎为民. LTE系统IMS用户安全性研究. 数据通信, 2009, 16(2): 51~54192. 郎为民. PKMv1算法介绍.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2008, 8(5): 32~34193. 郎为民. 未来商店的构成. 数字通信世界, 2009 (4): 43~45

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1] Li-jun Li(李丽君), Xiao-yuan Huang, Li-ping Yu, Bo Xu. Pricing strategy of mixed traditional and online distribution channels based on Stackelberg gam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 2005, 3828: 680 – 687. (SCI检索)(一级)[2] 李丽君,黄小原,庄新田.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策略,管理科学学报,2005,8(1):42-47. (一级)[3] 李丽君,于丽萍.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销售人员选择及薪酬确定问题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123-124.(核心)[4] 《供应链模型与优化》(著作,参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获2005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5] Han Y, Li L J(李丽君). A Method of Inventory Cost Contro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unds Restrictio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 S & 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04, 2002-2005 . (ISTP检索)(一级)[6] Han Ying, Huang Xiao-yuan, Li Li-jun(李丽君) . Research on Model of Quality Control Based on Hidden Action, 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 S& E, 746-749. (ISTP检索)(一级)[7] 李丽君,胡建忠,黄小原.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成本控制策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8):339-341. (一级)[8] 李丽君,陈平平,黄小原.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会计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804-807.(核心)[10] 李丽君,黄小原,张晓鸥.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成本控制模型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3,11(3):42-45.(一级)[11] 李丽君,黄小原,庄新田.委托代理理论在企业集团利润优化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12(2):106-110.(一级)[12] 李丽君,黄小原.委托代理理论方法在产品定价中的应用.中国软科学,2003,(8):135-137.(一级)[13] 李丽君,黄小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集团税后利润的优化.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3):300-302. (一级)[14] 李丽君,黄小原,张晓鸥.委托代理理论在降低成本中的应用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8(4):55-58.(一级)[15] 李丽君,张晓鸥.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产品转让价格的确定策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106.(核心)[16] 常良峰,黄小原,李丽君.供应链中的税后净收入模型及其优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12(1):81-86. (一级)[17] 李丽君,黄小原, 常良峰.企业集团税后利润的优化问题.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5):499-502. (一级)[18] 韩颖,李丽君,黄小原.生产企业的材料替代策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4(9): 870-873. (一级)[19] 李丽君,黄小原,张晓鸥.委托代理理论与降低成本的策略.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333-335. (核心)[20]《管理会计学》,(参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获2005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1]《成本管理学》,(参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22]《成本管理学习题集》,(参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年。[23] 李丽君,黄小原.委托代理理论方法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0):937-939.(一级)[24] 常良峰,黄小原,李丽君.供应链中的转移价格及其优化问题.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2):1203-1206.(一级)[25] 张晓鸥,李丽君.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降低成本的策略.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87-189.(核心)[26] 李丽君,张晓鸥.解决经理与股东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冶金经济与管理,2002,(2):46-47.[27]《会计从业资格培训教程》,(参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28] Li L J(李丽君), Huang X Y. Contract Design of Financial Incentive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Harbi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01, 1199-1202. (ISTP检索)(一级)[29] 李丽君,黄小原.签约问题中固定支付和适当比例分担激励方式的研究.2001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30]《成本会计学》,(参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1年。[31]《税法》,主编,内部教材, 2001年。[32]《成本会计习题集》,(参编),内部教材,2001年。

这个要看会不会出会议专刊,或者被cpci、ei收录…

中国人才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陈支平教授科研成果显著,承担省部级以上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专著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明史新编》(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一届社会科学二等奖)、《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福建宗教史》、《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以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等,主编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闽台民间族谱汇编》、《福建民间文书》等。目前正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陈支平教授在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期间,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使历史系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增至三个,并成为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立的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继续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一、著作《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明史新编》(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福建宗教史》,1996年《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客家源流新论》,1997年《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书社,2004年《历史学的困惑》,中华书局,2004年《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二、主编《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台海研究丛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闽南文化丛书》三、论文试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的“熟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台湾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陈支平、林仁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二),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三),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残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六),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陈支平、郑振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价值——兼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一部嘉惠学林的新书——读王戎笙教授《台港清史研究文摘》,《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明清经济史与政治史渗透研究的新成果——评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争探原》,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清代东南地区货币地租质论,《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清人社会生活》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来之举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清代闽西商纲零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福建汉人民系的相互交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兴化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明清时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迁移,《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5月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从契约文书看清代工商业合股委托经营方式的转变,陈支平、卢增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泉州黄宗汉家族的工商业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清代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从契约文书看日据时期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汉人南来与闽北的开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8月闽南文化三论,《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2003年9月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论明末清初民间户粮推收之虚实——以休宁程氏《置产簿》为中心的分析,林枫陈支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8月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陈支平徐晓望,《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2004年8月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周雪香陈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陈支平张先清,《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客观与现实的背离——郑和下西洋的从旧思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8月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S1期唯物史观与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悖论,《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清末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理论探索、宏观研究与旧事重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2007年8月1日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2007年10月1日略论台湾杨氏族商的经营方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跨越时空论“封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光明日报》2008年8月10日清代闽台商人间经济纠纷的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宗教与风俗史的细部考察与多角度审视——评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探寻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之路——记《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恳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福建民间族谱中所见南明史料辑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追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治史路径——陈支平教授访谈,陈支平佳宏伟,《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专著作品1. 文海研究 (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3月2. 西夏文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3. 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11月重版)4. 西夏文物 (合作) 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5. 番汉合时掌中珠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6. 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 (傅懋绩主编,史金波、张公瑾、道布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7. 类林研究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8. 西夏天盛律令 (合作)《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8月9. 西夏用兵史话 (合作)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4月10. 俄藏黑水城文献 (主编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已出版第1—11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2000年11.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昭觉县彝族卷 (合作)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12. 中国饮食史(卷四) (合作) 华夏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 西藏人权研究 (合作) 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14.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合作)《中国传世法典》之一 法律出版社 1999年12月15.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 (合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月16. 电脑处理《文海宝韵》研究 (合作) 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17. 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1月论文等共145篇(一)西夏学(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献等)1.《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 《考古》 1974年6期2.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 (合作) 《考古学报》 1977年1期3.《西夏译经图》解 《文献》(第一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9年12月4.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5. 西夏文及其文献 《民族语文》 1979年3期6. 简述西夏文辞书 《辞书研究》 1980年2期7.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资料概述 (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 1980年2期8. 也谈西夏文字 《历史教学》 1980年11期9. 略论西夏文字的构造 《民族语文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3月10.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 《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1期11. 西夏党项史料正误三则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12. 西夏语构词中的几个问题 《民族语文》 1982年2期13.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 (合作) 《考古学报》 1982年3期14. 西安市文管处藏西夏文物 (合作执笔) 《文物》 1982年4期15. 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4期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合作) 《安徽大学学报》 1983年3期17.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18. 西夏文辞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辞书研究》 1983年6期19. 西夏语的存在动词 《语言研究》 1984年1期20.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再探 (合作) 《西夏史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4年7月21. 西夏文概述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8月22. 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校译补正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23. 元代党项人余阙及其后裔 《宁夏大学学报》 1985年2期24. 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记 (合作) 《文献》 1985年4期25. 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民族研究》 1985年5期26. 西夏佛教的流传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1期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与校勘 (与黄振华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28. 西夏陵园出土残碑译释拾补 《西北民族研究》第-集 1986年6月29. 西夏名号杂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年4期30. 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31. 西夏“秦晋国王”考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3期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辞书《同音》初释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33. 略论西夏文物的学术价值 《考古与文物》 1987年4期34. 黑水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辩 (合作)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8年2期35. 西夏文本《类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日刊)《中亚西亚语言和历史研究》(西田龙雄教授还历纪念文集) 1988年36. 西夏佛教新证四种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1期37. 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历史渊源 《中国西藏》 1989年2期38. 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 《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报社1989年6月39. 《类林》西夏文译本和西夏语研究 《民族语文》 1989年6期40. 西夏文本《类林》译文分析 《固原师专学报》 1990年2期41. 一部有特色的历史法典-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42. 从西夏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5月43. 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考释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44. 西夏党项人的亲属称谓和婚姻 《民族研究》 1992年1期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释 (合作)《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6. 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7. 西夏文《天盛新律》进律表考释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93年1期49. 死文字重见光明 《紫荆》 1993年5期50. 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3期51. 西夏境内民族考 《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52. 西夏官印姓氏考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53. 西夏的官职制度 《历史研究》 1994年2期54. 穿越时空、古国新诠-西夏学的研究现况与国学的互动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55. 西夏学 《中国学向通鉴》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宁夏大学学报》 1995年2期57. 西夏语的“买”、“卖”和“嫁”、“娶” 《民族语文》1995年4期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台湾《汉学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59. 寻找流失在异域的珍宝-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 台湾《历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60. 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5年6期61. 贾敬颜先生藏西夏陵园残碑拓片简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夏陵》 东方出版社1995年62. 整理拍摄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年1期63. 西夏古籍略说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年3期64. 西夏文化的风采 《光明日报》 1996年9月3日65. 儒释兼融东西交汇-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台湾《历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66. 额济纳旗绿城新见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67. 西夏刑法试析 《民大史学》(创刊号) 1996年68.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年1期69. 西夏·宁夏·华夏 《宁夏日报》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70. 西夏皇族后裔考论 (与白滨、聂鸿音合作)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71. 西夏活字版文献及其特点 台湾《历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72. 西夏和回鹘对活字印刷的重要贡献 (与雅森●吾守尔合作)《光明日报》1997年8月5日7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 《今日印刷》 1998年2期74. 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献目录 (合作)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75. 黑水城的发现与俄藏西夏遗书 (合作)《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 法律史论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77. 西夏的饮食制度和风尚 《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78. 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 《民族语文》 1999年4期79. 西夏文书和西夏史(西夏文书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学)1999年12月80. 敦煌莫高窟北区西夏文文献译释研究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81.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敦煌研究》2000年3期82. 发现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 《学术动态》2000年4期83. 回眸千年活字印刷术 《新闻出版报》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学 《光明日报》2001年3月27日85. 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中国印刷》2001年3、4期86. 千年活字印刷史概说 《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4期87.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4期88. 西夏佛教新探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5期89. 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汉文历书考 《文物》2001年10期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论坛》第7期91. 西夏学百年回顾 《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文化论坛》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93. 国图藏西夏文文献价值 《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7日94. 西夏的藏传佛教 《中国藏学》2002年1期95. 西夏度量衡刍议 《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2期96. 简介英国藏西夏文献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97. 国内现存出土西夏文献简明目录 (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二)民族历史、文化1. 中国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贡献 《云南社会科学》 1990年2期2. 中国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3. 十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与白滨合作)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4. 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5. 试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6. 论少数民族近代史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1991年6期7. 积极开展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8. 把中国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龙江民族从刊》 1992年2期9. 美国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10. 积极开展新时期的民族调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11. 拉萨西郊采访日记(三则) 《中国西藏》 1993年秋季号12. 历代民族政策简述 (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4月13. 西藏现代化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14. 振奋精神 勇于探索 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6期15.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 《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1996年1月16. 重视家支问题 吸收德古参政议政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7. 略论凉山彝族地区人口和社会发展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动态》 1997年1期20. 关于南昆铁路建成后的几点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动态》 1998年3月,总第28期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问题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中国佛教协会编《研究动态》1997年6 期转载(三)民族古文字、文献1. 我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民族古文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1982年编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2月2. 中国民族古文字概说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史料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2月4. 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整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6.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字改革刍议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 《文物》 1991年6期8. 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9. 女书和中国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0.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合作) 书海出版社 1998年7月11. 风采各异、内涵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 台湾《历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四)书评、序1. 国外研究西夏文、西夏史简况 (合作) 《民族史译文集》第三辑 1978年2. 评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4年10月3. 评介西田龙雄西夏文研究专著四种 《民族语文》 1985年2期4.《西夏文物研究》评介 (合作) 《西北史地》 1986年3期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 《民族研究动态》 1989 年2期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工作总结(执笔)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2期7. 一部翔实的少数民族断代史-评《唐代党项》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4期8. 一部包含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书-《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 《民族研究动态》 1992年3期9. 喜读《凉山民族研究》 《凉山民族研究》 1993年10. 《俄藏黑水城文献》整理出版近况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6年3期11. 钟灵毓女书,中国又一绝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2. 《陈述先生纪念集》序 《陈述先生纪念集》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评郭大烈、和志武的《纳西族简史》 《民族学》 1996年4期14. 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6期15. 透视中国人生归宿的门径—评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 《浙江学刊》2000年2期16. 熔铸多民族文化精粹—评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词典》 《中国读书评论》2000年12期参与编辑辞书及其他著作21种1.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2. 民族词典 (撰稿) 上海词书出版社 1987年8月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4.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1月5. 社会科学重要理论关点综述(1978-1988) (撰稿) 学苑出版社6. 中国少数民族艺述词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7.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撰稿)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12月8. 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9.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 (副主编,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 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11. 敦煌学大词典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12. 辞海(1999年版) (编委,民族历史分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13.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14. 中国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15. 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16.国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6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18. 特的女书 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9. 藏缅语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20.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21.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特约主编) 2002年增刊四、译文1. (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文海杂类》及其在西夏辞书中的地位(原著苏联克恰诺夫) 《民族史译文》第三辑 1978年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龙 与云雁合译) 《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3. (日)西夏语音图《五音切韵》的研究(上、下)(原著西田龙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4. (俄)西夏语的结构(原著苏联克平)《中国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

——记山水画家张英明仲秋时节,丹桂飘香。2008年9月17日,一个“秋老虎”余威未消的下午,我身负武清区文协的重托,驱车前往区教研室采访一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画家”——张英明。锲而不舍丹青缘张英明,祖籍河北赵县,1963年10月出生于天津武清北运河畔的一个农家。他自小天资聪明,喜欢画画。上小学时,课堂上民办教师李增斌老师的一幅“喜鹊登梅”,深深地吸引住了小英明,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深情地盯着画上的喜鹊和梅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目光久久不忍离去······就是这幅画,给小英明稚嫩的土地播撒下了艺术的种子,也在他幼小的心中,萌生了长大以后想当“画家”的朦胧愿望。 70年代初,我国农村还挺贫穷,一般的农家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小英明的家也不例外。那时,他常用树枝、铅笔或粉笔,进行启蒙式的“写生”,在地上、墙上和门上都有他的“作品”展示,家中院子里的花草都是他幼时临摹的对象。家里没钱给孩子买画画的纸、颜色和笔,学校老师常带着学生去打芦苇卖钱,换回孩子画画的纸、颜色和笔。上小学时,小英明常给班里画宣传画,常常赢得同学的羡慕、老师和校长的赞赏。他苦学奋进,在村里,每逢年节,给乡亲们写春联、画神像。他的年画“福寿延年”以及摹仿红楼梦、三国、西游和水浒等古代故事中人物的作品,让邻里乡亲们大为惊奇,赞不绝口,深得相亲们的喜爱,人们互相争抢、索要,纷纷夸奖:“这孩子将来长大准能当画家”。乡亲们的褒奖,也使得小英明越发的来劲。那时,放学回家,英明就一头扎进屋里画画,母亲叫干活或吃饭,全都听不见,气得母亲直叫:“饭都吃不上了,你还画什么画!”有时,停电,点上油灯继续画画。此时,张英明的生活中虽然充满艰辛,却又完全沉浸在绘画的快乐之中。1977年,初一的暑假,张英明参加了县文化宫举办的少儿美术培训班。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系统培训,在美术老师王绍棠的悉心指导下,英明接受了素描、写生、临摹、速写等较系统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学习,他创作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获得了市级优秀奖。初中临毕业时,张英明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艰难的抉择:是考高中,将来上美院?还是考艺校,毕业后上班工作?英明在家中行五,虽属最小,但很懂事。由于英明家孩子多,家境困窘。他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但又想学艺术,又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因此就选择了师范学校。1980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师范学校美术专业。进入师范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学习到很晚,直到看门的老大爷多次驱赶,才极不情愿的离开教室。为了学习画画,张英明甚至将用于生活的助学金都节省下来,拿去换成了绘画的材料。因而深得担任教美术的特级教师张煜明老师的器重,向他提供了更多习画的方便。老师的信任、鼓励、关心与支持,时时激励着英明努力学习画画。三年的刻苦学习,专业课老是第一。“挤羊奶”的毕业作品,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浓厚,造型独特,基础扎实”。老师对习作的点评表扬,让张英明激情澎湃,兴奋不已,一股热血,一股执著,使得他更加疯狂地迷上了绘画艺术。丹心育人桃李芳1983年9月,张英明中专毕业,被分配到杨村四小执教美术。当时年仅20多岁的英明初为人师,艺术兴趣既浓厚又热情奔放、豪情万丈,他的座右铭是:“园丁不惜育苗苦,化作春泥再护花”。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用笔、调色,使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在书画知识和实践上有所收获。他因材施教,对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特别关爱。自己花钱买纸、笔和颜料,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杨金丽同学进美术小组,耐心重点辅导和培养,组织同学们参观美展,参加全国和市里的儿童作品大展和大赛。功夫不负有心人。冯美同学创作的反映交通安全的作品“红绿黄”,获得市级一等奖,杨金丽同学的作品也获了奖,并受到市领导的接见。二十多年后,杨金丽同学,从美国博士后留学回到母校,问她对母校印象最深的人是谁?她脱口答道:“对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美术老师和少先大队辅导员”。 90年代初,县教育局领导发现他的绘画才华,就调张英明到县教研室,主管全县中小学美术教学。艺术是一种感动。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美术教学的深情投入,对生活对名利的一颗平常心,不但带入到英明一幅幅心血凝成的艺术作品中,更带入到他为之倾注了心血的教育事业中。张英明的父亲曾经是副县长,有几次去政府和司法部门好岗位的机会,由于对美术教学、画画的热恋与痴迷,他都放弃了。二十多年来,一直辛勤耕耘、执著地固守在美术教学的三尺讲台上,一片丹心育桃李。张英明一边潜心美术教学研究,一边精心培育美术教育人才。它采用“给任务”、“压担子”、“集中辅导”等教学方式,通过“问题—研讨—实践—反思—总结”的教研模式,使杨玉、刁宇雄等4位教师获天津市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评比一、二、等奖;崔月华、陈伟老师在天津市双优课活动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英明获指导奖;孟春艳等六名青年教师获天津市二、三、四、五、六届中小学“双优课”一等奖,严睿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比三等奖。他撰写的掷地有声的理论文章,如《注重创新设计,优化教学过程》,获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成果二等奖,并发表在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成果论文集上;《构建新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在天津市中小学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并在中国教育学会第17次学术年会上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发掘运河文化资源,发挥美术教育功能》获天津市中小学第十一届教研教改成果一等奖,并发表在《天津教研》2007第4期。2006年至2011年,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由英明主编,并与黄庄街初级中学、上马台中学等基层学校老师,联合编写了《说运河、看运河、画运河》、《编织理想,放飞未来》、《彩墨寄情绘家乡》等五本美术校本教材,受到了区领导和市级专家的好评。二十多年来,张英明培育出学生千余人,骨干美术教师百十号人,其中有的学生考进省市和全国的艺术院校,不少人也从事着美术教学或书画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放光发热。由于张英明在美术教学上的突出贡献,1998年被天津市教委评为优秀教研员,还被市教研室授予荣誉教研员称号;2001、2003年被天津市教育学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武清区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连续六届获天津市双优课指导教师奖;我取得了较高的荣誉。2008年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先进个人。因而,被人称之为“优秀的艺术教育灵魂工程师”,他当之无愧。水墨纵横写素心张英明在校学的是油画,后来转攻山水画。他认为山水画可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眼放长空,心在青天,胸罗天地,这是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 为了绘画创作,他和同道每年都安排行程,把思绪放纵于天南地北,“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写生中寻求创作灵感。他五上太行山、六赴山西黄土高原,自费跋山涉水去写生。多年来,外出写生所耗费的资金已达一万多元。足迹遍及祖国山川,体悟了泰山雄、黄山秀、太行雄、险、奇、秀、幽、旷、和黄土高原豪放粗犷的意境,搜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积累了速写画和照片万余幅,为山水画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尤其黄土高原,这是一个非常辽阔、令人豪情万丈的地方,英明一到那里,一种历史的苍茫感,使人在对那山那水时,笔下不得不情泻意奔。在此间英明得到了雄阔、苍茫、凝涩、空寂、坚挺诸方面的山水美学感受。更有那太行山,这座中华大地上的“华北屋脊”,那四时风云中的奇山异水,那一只鸟、一棵树,抑或是一块岩石,生命,在这座大山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的圆融,使他顿觉得天地造化中的自然,实际上就是一幅幅“天开图画”。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大画家荆浩就隐居于太行山洪谷,完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笔法记》一书。荆浩画太行,写太行,并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英明注重传统为自我发展之本,他对荆浩的画风和理论有过痴心的研习。泼墨丹青山水间张英明,一个专攻山水画的教师画家,一个眼里看到、耳里听到、心里想到的都只有山水、一个醉心挥毫泼墨画山水的“画痴”。他紧紧抓住艺术生命之绳努力攀登。虚心求教耆宿名师,曾先后拜天津美术特级教师张煜明、画家辛福茂为师,还曾受到已故著名书法家、画家刘炳森先生的指点。在名师言传身教的熏陶下,不断吸纳他人长处,使画艺不断提高。同时不忘业余自学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先后在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职进修,取得了大学专、本科文凭。为了求到自己的笔墨语言,他苦心临摹历代名作,潜心感悟艺术真谛。对传统笔墨技巧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反复临习和分析研究,体味经典的笔墨和气格,荆浩的《匡庐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名作,还研究了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等人的艺术思想和构图、笔墨特色。每临一次都要花费十天半月的时间,正是这些必须的基本功,使他一遍遍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悟出了笔法的奇妙,在不少用心血凝成的山水佳作中,体现了他笔墨纵横、生机勃勃、自然洗炼、凝重浑厚的山水画风。《庭院深深》,描述了黄土高坡农家庭院的春天。借助北宋欧阳修的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画面采用了墨与色、清与浊、亮与暗、有意与无意等对比,使近景树的“绿”和背景窑洞门窗、墙壁的“灰”形成鲜明的反差,增加了画面的静谧感和灵动感,传递出一种清新、质朴、安适的和谐之美。 《山庄清韵》,那梦意朦胧的远山,那绿意连绵的树影,那诗意盎然的窑洞,还有……他们都在彰显山庄的清丽,山庄的神韵。使人品读出,那白云缭绕、绿树环抱的山庄的天然、悠闲、朴雅之美。张英明因山水画作品而“名”起来了。2006年区电视台对他的艺术成就以《情寄山水,醉心画艺》进行了个人专题报道。区教育局还推荐他为天津市首届教工艺术家的候选人。面对成功的英明却永不停留,虽已人到中年,仍精益求精,创作国画之美,就像刻画美妙的人生一样,需要勇气、执著、灵气和永无休止的磨砺。英明就是这样的人,其实——画如其人。画如其人,人更是如画。在我看来,张英明老师是揣梦而来的画家,他能让人在他的画面中回归自然,释放情感;他把天、地、人三者关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宁静的自然与厚重的情感中,和谐共处;在青山绿水的交融中,他的作品有了独特的美。古人曰:“天地是我师”,我们期望着英明老师的山水画作品,汲华夏大地之灵秀,展苍穹云水之襟怀,承美丽的运河赋予他无穷的灵感,凭着他的执着与拼搏,在艺术的天地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注:此文章发表于天津文联出版的《春华秋实》一书,作者:张义新)

建筑情感空间与色彩空间的同构关系浅析_碧森尤信_建筑文化_建筑中文网建筑情感空间和色彩空间,是建筑空间视觉语言环境的同一体。它是通过人的审美体验,与人发生直接的情感诉求,从而展示其凝聚的各种不同情感。建筑情感设计和表现,是依靠其最鲜明、最简洁、最能阐述事物本质特征和最具代表性的形体、色彩、装饰、肌理等设计要素的集约,从而形成综合表现力的结果,并不是单纯一种要素即能完全负载并表述明确的。建筑情感空间和色彩空间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融合;情感空间的架构建筑情感空间和色彩空间,是建筑空间视觉语言环境的同一体。它是通过人的审美体验,与人发生直接的情感诉求,从而展示其凝聚的各种不同情感。建筑情感设计和表现,是依靠其最鲜明、最简洁、最能阐述事物本质特征和最具代表性的形体、色彩、装饰、肌理等设计要素的集约,从而形成综合表现力的结果,并不是单纯一种要素即能完全负载并表述明确的。建筑情感空间和色彩空间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融合;情感空间的架构,离不开色彩视觉空间秩序性的规定;而色彩的准确设色,又是以建筑情感信息定位为依据的,是制造和抒发情感的因素、工具和手段,而且色彩本身亦是有感情的,不同色相的色彩及其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的情感也不相同。情感空间和色彩空间共同和谐地存在于建筑空间视觉语言环境之中,为建筑空间赋予最佳的视觉表情和恰当确切的心理定势。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建筑空间情感化、人性化的塑造,使其充满了特定的情感信息。这种特定建筑情感的凝固和展示,是以具有可感性的富有特定思想内涵的符号结构而成的,即把抽象性的情感概念以抽象的符号或具象的形式,转化为可被感知的符号或视觉语汇,以符号语汇来完成情感的传递。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裙房又密切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这个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以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型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满足内部空间需求,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了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又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从而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建筑情感亦是一个极具抽象意义的无法捕捉的抽象概念,是一种情感本质的外化。这个抽象概念的意义阐述和信息传达,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客观实体,并以此为承载媒介,转换成一种符号或者综合作用的诸元素集合体,方可传递给受众。而色彩本身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色彩信息的传达,只能依赖于视觉对它的准确识别和判断,以可视化的形式被人们认知,而无法被触觉、嗅觉、味觉、听觉所感知。色彩信息通过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动和视觉联想,在人的大脑中经过与已有经验、知识和色彩概念的相对照、分析、整合,进而与所传递的视觉情感信息达成共识,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当色彩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某种象征时,色彩就具有传递相同心象和涵义的表现功能。从这个角度说,色彩具有特定信息符号的意义。蓝色给人理智、平静、清新、镇静的抽象联想,代表了明晰、合乎逻辑的态度,能够促使人以明晰的头绪思维。汉诺威世博会的未来健康馆,紧紧抓住蓝色调的固有属性和情感特征,以蓝色的反光材料地面和周围深蓝色湖水图像的墙面,营造了一个轻松、安宁、舒适的空间。蓝色传递给人一种健康的信息,色彩作为通讯手段与建筑环境用途的和谐配合,使色彩情感经验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取得了建筑形体语言无法达到的表情效果。这说明,建筑色彩空间情感语汇的集结、架构、展示和传达,可直接影响到现代人与环境及其构成元素间沟通的质量。色彩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的功能不仅在于装饰美化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作为造型艺术的语言媒介,在建筑环境情感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情感取决于色彩各种特性、属性的表现以及与建筑表达语言的和谐共鸣,它的特性使人把与其相通的心理性质和社会文化发生联系,引发某种情感沟通。比如黑色给人一种深沉、严肃、悲哀等心理联想,有强烈的沉重感和压抑感。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就利用这一色彩特性,通过大面积黑白绝对色的有力对比,极度渲染美国总统的悲剧性死亡。超大体量的黑色玻璃幕墙的构成体,给人以超常规尺度的结晶体般的纯净感。建筑色彩营造的最佳色彩关系,将肯尼迪图书馆的纪念意义推到与一般总统纪念图书馆截然不同的境界,构成沉思、缅怀的庄严气氛。在这里,抽象的情感,抽象的色彩涵义,通过特殊的色彩抽象符号及其空间语序的构成,转化为可视的明确符号和情感定位,准确、系统、深入和全面地阐述了特定建筑空间的情感特征。建筑情感的聚集和表达是通过象征或寓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体积、色彩、质地、肌理、形状、比例、布局等可视形象,这些造型媒介和语言,表达了建筑的思想情感,展现了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在现代建筑信息形态的整体结构中,建筑环境和建筑空间关系,首先引发建筑的审美情感。建筑本身对总体环境的尊重与和谐,直接影响建筑视觉情感信息的表现和传达。不同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建筑群体不同的序列构成,表达和传递不同的美感体验和情感冲动,高大、神圣、幽静、雄强、威严……情感知觉产生于与环境的配合和关联。特定环境和建筑暗示了特定情感和特定色彩的特殊规定性,色彩在建筑环境经营中的秩序,完全从属于整体建筑的环境情感。悉尼歌剧院以白色的调饰面,迎合了春夏秋冬、晨曦暮霞、阴晴雾雨等不同时间与情状建筑环境的变化,弹奏出变幻莫测的色彩音乐交响。当然这种规定性还要与当地的文化、建筑的功能及人们的习俗等紧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世博会印度馆的入口设计,以传统的形体图形语言,阐述了“我像迎候神一样迎候你”这样一个理念,从情感上唤起人们对这个宗教文化大国的向往。同时,黄色的情调吻合并强化了这一理念,让人仿佛嗅到了淡淡的高香味,闻到了声声木鱼的敲击音。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以及宗教信仰、欣赏习惯的差异,都能直接影响着现代人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准确把握色彩个性情感与建筑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应密切关注人们的色彩喜好、审美习惯以及色彩的流行时尚。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色彩不仅是建筑立面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形成建筑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是建筑情感整体结构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色彩的作用已经超越了本身信息传达的功能,而成为现代建筑空间关系构成的造型元素和表现因素,以色彩制造建筑情感,传递建筑情感。同时,色彩的冷暖、远近等固有特征也决定了其情感涵义。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以优美合理的造型和色彩的绝妙搭配,准确表达了设计者的建筑观念和与大自然有机协调的美学追求。用当地片石砌筑的墙垛,其纹理与山岩相通,色彩与环境融合,颇具天趣。杏黄色的混凝土阳台,长短厚薄宽窄不一地向四面八方伸展,凌空飞横于瀑布之上,色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互相衬映,浑然天成。建筑情感空间和色彩空间的情感效应和情感表现力,既涉及到色彩刺激,又涉及到不同人对色彩的不同的生理反应,既有关于观者的视觉经验,也与个人的记忆、刺激等心理活动发生联系,还取决于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战给美国人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伤痛,为了阐述和揭示这一社会现实问题,表达对死难者的敬仰和怀念,华盛顿越战军人纪念碑环境艺术设计者,将纪念碑设计成两个直边相连接并成一定角度的直角三角形嵌入凹陷的坡地,形成表面由黑色花岗岩砌成的挡土墙形象,其上铭刻着越战中死难者的名字。当人们缓慢步入凹地,看见黑色花岗岩上那一排排、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名字时,心情将随地势的凹陷,越来越沉重……这种思想情感的产生和思绪的波动,不仅得益于纪念碑的空间造型语言的准确定位,而且建筑情感空间和色彩的定位,也完全紧扣人们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心理审美特征,以情感环境空间语言和色彩的造型形式语言,控制了处于这个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们的心理空间和情感空间取得了一致的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把色彩的表情特征和固有的色彩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以黑色所具有的压抑、沉闷、罪恶、恐怖、悲哀、严肃、深沉、不幸等色彩心理和情感联想充分表达,并与材质紧密结合。通过多种要素的绝妙运用,最终造就了这个超凡脱俗的公共环境设计作品。原文网址也许您还喜欢阅读:色彩与建筑环境创造 城市的色彩 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 浅谈居室设计中的意境表达 让城市住宅回归原始 住区邻里情感回归 智能建筑必须把握“八大环节” 对话与融合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走空间节约之路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交流讨论我要发帖 网站首页建筑研究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工程勘察工程监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材与机械使用与维护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建筑业信息化建筑与环境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满意 不满意Email:COPYRIGHT © 2005-2011 建筑中文网 ALL RIGHTS Updated:2014-01-04 08:44:34色彩作为视觉艺术造型语言和情感媒介,是通过可见的实在物质媒介表现出来的。建筑色彩的规定,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建筑材料的选择为前提的,材料承载了情感和色彩信息,是形象化展示情感的载体,是人们情感意念的寄托物。没有材料作为情感传达媒体,建筑的情感空间和色彩空间也就不复存在。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日本馆的设计,为了把场馆建设中产生的废物降到最低限度,体现日本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态度,建筑师采用了可回收的纸管以及其他相关的纸质制品建设场馆。这种材料的独到运用,既是日本传统建筑对纸运用的现代展示,又是在张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宣扬本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聪明才智和勤劳简朴的精神风貌。色彩的选取则完全利用纸管和纸质制品的固有色,未加任何装饰性色彩。而媒体馆环境展示空间的设计,则以众多图书的书脊作为装饰墙面和空间分割界面,表达传统文化的媒介概念。空间中?从天花板上悬吊下来的UFO型结构的电脑显示屏组合体,反映了互联网即将成为新世纪的媒介主流。形体的选择和情感的传达都是准确、恰当、到位的,而且用笔干净利落,流畅洒脱。更重要的是,材料在此不仅承担着架构空间和界定空间的作用,而且材料本身在与特定展示环境的特定造型相匹配的同时,被作为重要的信息展示传达载体,充分发挥其质材的特性美和感官的表现力,增强了整体环境空间的审美价值。纸制品的温和亲切、舒适安宁,传递着极富人情味的美感;UFO型结构表现出的现代感、宜人的流线造型、稳重含蓄的灰色等,都与人的生理结构和特定心理需求相符合,质材的结构和性能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生理结构间形成了异质同构,外界信息的传达和人的内心审美经验达到完美的对接。也就是说,材料的物理性能及给人的审美情感,同人的知觉反映及心理体验产生了和谐的美的共鸣。水作为造型元素近年来也被大量使用了。同是汉诺威世博会的冰岛馆的设计,以钢结构构成一个表面有瀑布的蓝色立方体,其表面以两层塑料薄膜为外墙材料,内层为蓝色和半透明的,而外层则是透明的,水幕不断至上而下流淌,以此象征这个岛国的地理特征。确切的设色,准确的定位,大胆且富有创造性的材料贴切使用,都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建筑空间的情感化、人性化的设计回归,是当代设计艺术和人们生活品质的需要,建筑环境设计关注的主流不再仅仅局限于雕塑、绿化等等有形形体元素的艺术结构和空间定位,而是更多地趋向于对建筑空间和现代生活空间人文的、生态的多元化关怀,使建筑环境空间的创造更具有人性情感,更符合现代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色彩空间和情感空间作为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受制于建筑的风格、构思、材料、结构、空间等许多方面,但对它们的创造性使用,将会大大改善和提高建筑与人的情感沟通,使建筑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时候,更能得到建筑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和亲切的感受。参考文献邓福星主编 王菊生著 《造型原理》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44页章利国 《现代设计美学》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9年4月第1版 142,147页崔世昌 《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108,109页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 297页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论文集·孙延msg:【单页阅读】模式仅供网站【注册会员】使用!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