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行政办公室主任:左 晖教学教研室主任:陈晓梅、陈志敏、任廷锋、余章彪《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控中心主 任:刘 炜(兼)副主任:谭永昌、龙庆菊场地器材管理中心主 任:王克新副主任:吴 卫、张 松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心主 任:余 兵(兼)副主任:韩 伟、冉孟刚教学科研科负责人:邱 勇(兼)、吴绍奎、陈 梅体管中心主 任:汪克新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于贵和(兼)、罗丽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体育教学部现有在职教师59名,教学辅助人员5名,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国家级裁判员五名。这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我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教学部一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以提高在职教师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大学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平台,进一步引进国内外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以形成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专业教师梯队。教授讲师名单 体育教学部教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唐吉柿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刘 炜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腊安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晓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志敏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宋冬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朝琼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炼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庆菊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以慧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罗云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齐 心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冉孟刚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三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廷锋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江 涛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小兵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梁 桦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光明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程明霞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冯 毅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保亚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 浩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李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邱 勇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于贵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余 兵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汪克新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裴 岚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胡晓梅 女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讲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陈 尉 男 体育教育训练学 查明艺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 宏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谭永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唐兴国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贵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马武云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史小红 女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黄尚军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鞠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 涛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丁景勋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高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昌能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秀芳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筑全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应飞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兆庭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邹力佳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左 晖 男 贵阳师专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昊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褚三章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卫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喻 强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多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文波 男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富 燕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教授、副教授简介唐吉柿,男,1955年生,中国党员,贵州遵义市人。参加全国健美操教练培训,主编《体育与健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编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体育与健康》。发表论文7篇:1、试论体育的审美本质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增刊),1996年.2、市场经济下的体育美学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1997(8).3、心理测试仪对学生焦虑心理测试探讨[J].第一届全国学校体育科报会论文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审美功能与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1).5、试论体育情报的保密特点及防范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这些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4(5).7、自助式体操水平支撑成倒立练习器[J].国家实用型专刊,2000(4).王凇瑞,男,辽宁本溪人,中共党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北京鹰之歌文化传播公司学术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炜, 男,贵州贵阳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部长,中国大学生足球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协会委员,贵州省学生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贵州省体育场馆协会副主席。今年来主编教材五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于贵和,男,土家族,河北顺平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专家组成员。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三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邱勇,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六项。近几年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两部,参编教材两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余兵,男,壮族,1969年生,广西横县人。2002年参加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2003年参加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发表论文4篇:1、铅球教学体会[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2(增).2、浅谈贵州大学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3(3).3、贵州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报,2003(9).4、高校100米运动员业余训练的探讨[J].毕节师专报,2003(9).陈晓梅,女,四川大竹人,中共党员。中国体育科学协会会员。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骨干”培训。荣获2005年贵州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优秀裁判员称号;获中国高校第八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优秀奖。发表论文5篇:1、体育教学论与哲学和教育学[J].福建高校体育,1992(1).2、发展髋踝关节力量与提高短跑速度[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4第3、4集.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语言[J].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8教改专辑.4、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J].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5、关于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0年(3).宋冬梅,女,1963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 1991年6月至1992年8月,参加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1997年8月参加中国健美操协会“全国健美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2007年10月参加“贵州省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发表论文4篇:1、 关于体育消费文化的思考[J].体育科学理论与实践,1999(3).2、 试论体育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2002(3).3、 浅谈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4、 体育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途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2).罗云义,女,彝族,1958年生,云南永仁县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3篇:1、谈精讲多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竞技体操之美学蕴涵论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3、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梁桦,男,1967年生,重庆合川人。2002年至2004年在成都体育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1年参加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初级培训。1993年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第二届大学生足球赛优秀裁判员;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一等奖;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六届体育科技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0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七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三等奖;2003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西区决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发表论文6篇:1、浅谈头部在体操动作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1995(1).2、艺术体操规则的演变与价值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3、艺术体操的竞技化与艺术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4、奥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J]. 贵州体育科技,2002(4).5、影响高校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应用的因素及其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3).6、艺术体操技术动作的竞技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龙庆菊,女,苗族,1972年生,贵州省锦屏人。曾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1、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2003(1).2、太极拳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从,2004(2).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4、软式排球在贵州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5、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张李,女,1961年生,贵州省赤水人,国家级裁判员。参加北京奥组委、体育总局田管中心“2008奥运会裁判培训”,发表论文8篇:1、应当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量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7).2、关于改进中长跑教学法的一点探索[J].贵州体育科技,1998(9).3、对田径裁判员强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10).4、电子表格在体育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4(12).5、“一人为本”背景下的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的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5(1).6、对高校体育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体育教学研究,2006(6).7、教师观念的变革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6(10).8、奥林匹克文化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7(4).李小兵,男,1968年生,重庆合川人。发表论文7篇:1、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2002(6).2、高校体育考评初探[J].中国学校教育与科研,2002(6).3、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2(6).4、试论体育教育对贫困地区学生创新能量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8).5、毛泽东的体育观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方针的指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0).6、利用弹道反射原理帮助大学生理解跳高运动的初速度和腾起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6).7、跆拳道比赛运动员临场心理失态及调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8).任三三,男,1958年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人。发表论文7篇:1、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你加大健康投入[J].中国高校教育与研究,1998(6).2、健康、效益与体育产业[J].贵州体育科技,1998(6).3、历史、人种、文化……观念与足球[J].贵州体育科技,1998(6).4、互助力量在引体向上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报,1998(9).5、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2).6、互助力量练习法[J].现代教学研究,2004(9).7、轮滑保护架[J].现代教学研究,2007(4).冉孟刚,男,1965年生,贵州省望谟人,国家级裁判员。1999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二等奖;2000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九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1、从终身体育思想试探21世纪体育教师的素质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增).2、对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理论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2).3、对贵州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及训练与竞技水平的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8(2).4、浅谈体育运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增).5、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增).杨保亚,女,1955年生,贵州黔西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3篇:1、贵州农学院体育专选课编班之我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增),1995(12).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的培养[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6(6)。3、贵州农学院94级新生身体素质浅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6(3).陈腊安,男,土家族,1953年生,贵州省德江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4篇:1、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初探[J].贵州体育科技,、大学生运动员心理特点及其管理[J].贵州大学学报,、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贵州大学学报,、优秀运动表象的实质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7.吴炼,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贵州贵阳人。发表论文6篇:1、浅谈意识在体育竞技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2003(2).2、试论足球运动员战术艺术在竞赛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培养[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3、试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设围棋项目的必要性[J].贵州体育科技2002(2).4、略论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3).5、对改革现行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6、论高校足球运动的地位、作用及价值取向[J].贵州大学学报,2002(增).杨秀芳,女,土家族,1975年生,贵州德江人,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发表论文5篇:1、对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2、试论贵州土家族傩堂武术的体育渊源及其开发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3、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隐性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2).4、普通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趋向[J].安顺学院学报,2007(6).5、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民族心理的调适及其途径[J].贵州体育科技,2007(6).杨昌能,男,侗族,贵州天柱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6篇:1、贵州大学学生体育达标现状浅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10)。2、浅谈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状况及发展对策[J].中外教育纵横,2005(4).3、体育活动与亚健康[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9).4、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浅析[J].新教育论坛,2006(4).5、浅谈高校体育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7(6).6、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0).汪克新,男,1963年生,江苏常州人。参加四川大学“现代体育理论专家”培训;北京大学“体育运动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培训。发表论文3篇:1、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增),、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量[J].贵州体育科技,2005(6).3、试论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J].规则民族学院学报,2005(6).任廷锋,男,土家族,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民主促进会成员。《排球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发表论文九篇:1、试谈分类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0(4).2、简介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前的一组拉伸体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3、条件练习法在学校排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和运用[J].铜仁师专学报,2000(3).4、我校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3).5、试论高校学生增强体质的准则和身体体质的测定方法[J].贵州体育科技,2002(3).6、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贵州体育科技,2004(4).7、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救护教育[J].贵州体育科技,2006(3).8、表象教学法在原地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9、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和运动员的适用性[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6).陈宏,女,贵州省大方县人,中共党员。2001-200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进修;2002年参加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舞蹈”培训。近几年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篇。程明霞,女,1965年生,河南方城人。1997年参加大学生体育协会“全国高校田径教练员培训班”培训;2006及2008年分别参加省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班”、“‘科技西部行’全省教练员”培训。近来来,发表论文6篇:1、对体育教学模式的讨论分析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1997(4).2、论篮球全面技术与特长技术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7).3、浅谈审美意识在观赏竞赛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1997(增).4、谈体育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之结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8).5、武术进入奥运的利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增).6、情感教育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2005(增).龙光明,男,苗族,1955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苗族协会副秘书长,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1997年4月,参加贵州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研讨会,6月参加西南区农业院校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及体育课程研讨会,1999年3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工作研讨会,12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训练班,2001年7月参加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讲习班学习,2003年11月,参加北京大学高层人文体育论坛。发表论文4篇:1、普通高校业余跳远训练的尝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4集(合刊),1994(4).2、跳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4集,1995(4).3、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方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集,1996(3).4、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第十期,1996(10) 。
上海理工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武国政 男 原籍河北省滦县1945年7月10日出生中共党员 教授1965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 1969年毕业留校工作 33年教龄1979年聘为讲师1992年聘为副教授2001年聘为教授现为北京体育大学篮球教研室教师 博士生导师二、校内工作1.教学与育人成果1969年-1973年任北京体育学院青训大队篮球队男篮教练,主要负责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和管理工作,多次以教练员兼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青训队运动员毕业后,大部分运动员进入省一线队伍,其中徐元生、张明书进入了国家队,现李吉仍在湖北省体工队任教。1973年-1983年,历任七三级、七六级、七八级、篮球专修教学工作。七三级的程维亚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体委竞赛处处长,陈文兰现任天津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七六级的刘鹰现任江西省体育局局长;赵晓军现任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任吾清现任宁夏吴忠市体育局局长;李涛现任山西省大同市公安局局长助理;七八级的胡红现任重庆建筑大学体育部部长、教授;李安现任中国篮协北京中篮体育开发中心市场营销部经理等等。1983年-1985年,担任院长秘书工作,协助院长进行教学与管理改革工作,在院长领导下对北京体育学院向"中国体育大学"过渡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与卢元镇、牛乾元分工撰写了可行性报告,经院党委讨论通过上报国家体委党组,为后来北京体育学院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奠定了基础。1985年-2002年,历任八五级、八九级、院男篮代表队(1993-1995年,1995年带队参加在沈阳举行的全国体院篮球锦标赛中,在前六名的队伍中,唯有北京体院队全部由体院学生组成,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战胜了有专业队队员参加的成都体院队和天津体院队而获得第四名)、九五级、九九级篮球教学与训练工作和硕士生导师的工作。八五级的郑刚现在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办公室工作;吴桂和现在广西省公安厅工作;沈飞现在是记者;八九级的曾勇现在是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男篮的主教练;赵勇在北京市消防局工作;九五级的潘德运现任浙江大学男篮主教练,两次获得CUBA总决赛亚军,等等。我所教的硕士生中王惠琳、刘庆山正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李波现在清华大学体育部工作;赵苏妙现在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工作;目前本人正带着7个在读的硕士生。在教学训练中,始终注意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研,用科研指导实践,使教学质量的以保证与不断提高。1973年作为全院优选的业务教学能力最全面的三位教师之一,参加赵斌副院长领导的教师实现一专多能的实验班改革试验;1979年 进行了"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全面能力"的试验,推动了体育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1986年参加了我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课题研究,设计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本人负责术科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保证了教学效果,至今仍是考评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参考依据。本人多年来正是以科学态度为导向,勤奋精神为动力,关爱情怀为基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教学训练中做到人有特点、队有风格,使教学对象得到较快的进步与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篮球专修教学训练中确立了独特的教学观与训练法,使学生在学校时较扎实地领略了篮球运动的精髓,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很快就创造出教学训练的优异成果。在教学评估中始终保持"优秀"的成绩,多次获得优质课的荣誉与奖励。三、社会工作1972年北京举行了"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本人参加了篮球竞赛委员会的工作,对在10几个场地上进行的100多场球赛做了合理的安排,保证了赛事的顺利进行。在70-80年代,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篮球比赛与集训的调研工作,并发表了调研报告,例如,柳州全国女子篮球运动员集训,1978年北京国际男子篮球邀请赛调研,北京赛区全国男子篮球联赛调研,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运动会篮球比赛调研等。从1973-1983年,本人以篮球以及裁判员的资格多次参加全国篮球联赛、锦标赛以及全国体育学院篮球锦标赛等赛事的裁判工作。1987-1990年,多次代表北京体育学院参加全国地掷球锦标赛,并获得了全国团体冠军、亚军和个人第2名,并两次入选国家队及担任国家集训队教练员,代表中国参加了1998年世界地掷球(单打)锦标赛,1999年世界地掷球(团体)锦标赛,取得了团体第六名的优异成绩。1986年本人参加了国家体委组织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等9个项目的青少年训练大纲的编写工作,历时三年,经过大量的调研与测试,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测试了几百名青、少年男、女运动员,处理了数十万个数据,在1989年完成了大纲初稿,经过一年的试行,终于在1990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的教学训练大纲(包括"篮球教学训练大纲" "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声像教材" "篮球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 )。9部大纲获得了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纲"问世后,国家体委群体司业训处相继组织了三次(泉州、徐州和襄樊)全国业余体校篮球教练员培训班(本人是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明确了贯彻大纲的意义,规范了篮球基本技术规格与教法步骤,统一了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从低到高的严格训练程序,确立了每一级后备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此外本人还多次担任黑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福建省、保定市等全省、市篮球教练员培训班的授课教师。从1989年以来,本人一直担任全国少年篮球比赛的技评裁判长,负责对参赛运动员的技、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考核,以及组织教练员训练经验与实践的交流。1997-1998年国家体委群体司组织专家修订与编写全国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本人任术科教学大纲编写组组长,承担了球类运动教学大纲的编写,以及《球类运动》教材中篮球部分的编写与全书的串编工作。在篮球运动教材中,针对以往的篮球教材中存在着进攻与防守内容及数量比例失调的问题,本人在防守一节中增加了"以球为中心、对球、人、区、篮进行综合防守"的观点与内容。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根据我国与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依据我国篮球运动水平与后备人才发展的需要,再次组织专家修订1990年出版的篮球教学训练大纲,本人担任大纲修订组的副组长,大纲修订组的专家在广泛征求教练员和篮球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队员大纲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使之更适合于各层次教练员的使用,对一些不太适合的测验项目与评定指标进行了调整及重新测定,采纳了青年队多年运用的训练与测验项目及评定标准,调整了少年甲组和青年组的年龄范围,使之与国际比赛接轨;还补充了少年比赛赛区工作细则,促进了赛区赛事工作的顺利进行。2000年《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正式出版推行,为新世纪蓬勃发展的中国篮球运动给与了有力的支持。1998-2000年,本人参加了《篮球运动高级教程》的编写工作,全书共26章、91节,总计70余万字,该书内容充实、图文并茂,使一部及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针对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篮球专业教材,被定位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本人负责编写"儿童、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选材"一节的编写工作。选材工作与程序细致、明确可操作性强。2000年9月-10月,在北京体育大学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建立校际关系10周年之际,应印第安纳大学体育学院的邀请, 以本人为团长的四人代表团访问与考察了印第安纳大学,带去了我校领导对中、美两校友谊与交流的发展与扩大的祝愿。在两个月的访问与考察期间,我们看到了印大校院的优美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符合为其社会培养相应人才的严格校规、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也学到了他(她)们师生在篮球训练中的敬业精神以及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训练经验。在美期间,我们还参观与访问了印第纳波利斯、芝加哥、纽约(参观了世贸大厦)、华盛顿、水牛城及美、加边境的尼亚拉加的大瀑布2001年,本人参加了全国第六期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教研组的工作,100多名高级教练员参加了培训,前期在北京首都体育学院进行,后期到上海结合观摩"亚洲男篮锦标赛,并请了美国篮球教练和韩国教练进行了讲课与训练示范,本人主要负责听取与收集对授课专家的意见及建议,负责考核及阅卷工作。校内、外社会工作任职情况校内社会工作任职篮球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篮球教研室副主任体育系党总支委员院党风监督员院纪委委员院长秘书在本人人党支部书记与副主任时期,由于在教育党员在政治思想和组织观念与实际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及党员重新登记工作的优异表现,在建立与完善教研室岗位责任制及圆满完成教学与训练工作的突出业绩,篮球党支部与教研室双双获得了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经教研室领导班子研究讨论,由本人执笔补充、修订的教研室工作岗位责任制受到了校领导的表扬,并作为改革试点经验上报与交流;本人代表篮球教研室党支部在体育系党总支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校外社会工作任职北京市地掷球协会委员中国地掷球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篮球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中国篮球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中国篮球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培养篮球研究生协会理事四次全国业余体校篮球教练员培训班(福建泉州、江苏徐州、湖北襄樊、湖北武汉)的授课教师多次各省、市举办的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四川、黑龙江、山东、福建、河北保定、辽宁阜新)的授课教师《篮球教学训练大纲》(1990年版)编写组的成员《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编写组的副组长"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篮球运动高级教程》编写组成员全国体育运动学校《术科教学大纲》与《球类运动》教材编写组组长与串编人。从1986年至今每年都担任全国少年篮球比赛的裁判长工作,负责对运动员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的考核工作与教练员的训练经验交流工作全国篮球高级教练员第六期岗位培训与第四期继续培训班教研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分会会员荣誉与奖励1987年获得北京体育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评为北京体育学院1990-1991学年度优秀教师1991年被授予北京市1991年度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被评为国家体委先进工作者《对国内外优秀男子篮球队篮板球快攻速度的探讨》获1982-1983年度科研成果三等奖《体育系篮球专修考试方法改革实施方法》获1985-1986学年度优秀教学科研论文三等奖《我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设计和初步实施》,获198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科研三等奖。1991年所参加的《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篮球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声像教材》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对篮球普修课实行按技术分班教学的实验研究》获1992年院教学三等奖1994年获指导本科生优秀论文奖1997年篮球专修训练课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获得1996-1997学年度优质课奖1999年篮球专修训练课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获得1998-1999学年度优质课奖。四、科研工作与成果从1971年开始,历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内、外篮球集训、比赛的调研活动,一般以个人或调研组的名义写出《调研报告》,多发表在原国家体委的内部技术资料上;参加了1972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竞赛委员会的工作,负责并完成了100多场篮球比赛的编排,编制成《秩序册》, 保证了篮球比赛的顺利进行。1973年参加了北京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篮球裁判法教学录像片》的研制拍摄,是北京体育学院第一部自己编导、拍摄的有关篮球裁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录像片;1973-1974年参加了于钢教授主持的篮球运动初级读物《怎样打篮球》的编写出版工作;(全书13万字,本人2万字),主要介绍了篮球爱好者入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参加了1978年《北京国际男子篮球邀请赛》的调研组工作,赛后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发表在1979年第2期《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上。1983年参加了国务院、国家计委组织的"全国专门人才现状与规划"国家级课题的工作,本人负责国家体委系统的专门人才现状调查工作,历时半年完成了《国家体委系统的专门人才现状调查报告》(约3万字),后汇同《1986-2000年国家体委系统人才需求与规划》部分上报国务院,为我国各级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担任院长秘书时期参加了《北京体育学院向中国体育大学过渡的可行性研究》,并于1984年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约4万字),对北京体育学院的现状与发展设想进行了详实的调查与研究,最后由本人与卢元镇、牛乾元分工撰写成稿,经党委常委会讨论,最后由院长向国家体委领导做了汇报。这项研究为北京体育学院升格为"北京体育大学"奠定了发展与操作基础。1984年赴山东省济南市参加了全国篮球甲级联赛的调研工作,和他人共同完成了《对国内、外优秀篮球队篮板球快攻速度的探讨》(约7千字)的研究,对当时国内外篮球比赛中篮板球快攻的速度的状况进行了描述,找出了中国男子甲级队在篮板球快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优秀队伍的差距。该文获院科研成果三等奖。1985-1986年,参加了体育系篮球专修考试方法的研究,完成论文《体育系篮球专修考试方法改革与实施方案》(约6千字),根据体育系篮球专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知识与技能出发,设计了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评分内容及标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该项研究获院教学科研三等奖。1988-1989年,参加了教务处组织的对我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的课题研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对课堂教学活动相关因素的分析,确立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构件,并按术科课堂教学的特点,确立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评估指标与内容,按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密切成都确定了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评估指导思想从教学活动的主导、主体出发,从人文活动的氛围程度,教学环境的设计与运用着眼,最终落实到教书育人的效果,由本人执笔设计了术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该评估表格简洁明了,操作简便,能准确地反映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效果,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肯定,并一直为我校教学督导组所采用。该研究结果撰写成论文《我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设计和初步实施》(8千字),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科研三等奖。1987-1992年参加了地掷球训练与比赛,取得了全国前三名的成绩,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地掷球锦标赛,取得了团体第六名的优异成绩。担任国家地掷球集训队教练, 制定集训计划,写了集训总结。在《地掷球》杂志上发表了《怎样提高地掷球抛击技术》(4千字)、《实事求是勇于进取不断前进》(约5千字)、《国家地掷球集训队集训总结》(约6千字)等三篇论文。1986-1990年,参加了国家体委组织的"编制田径、游泳、篮球等九个项目的教学训练大纲"的工作,历时4年完成了《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约12万字),《篮球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约25万字)《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声像教材》(180分钟)的编制工作,1990年3月由国家体委出版。获得了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在1991年国家体委下达的《关于在全国贯彻执行"教学训练大纲"的决定》的文件中指出:"教学训练大纲全面探讨总结了专项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测试和分析,基本揭示了专项教学训练的规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大纲还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训练指导思想、目的任务、内容要球、方法步骤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材、育才考核指标和综合评定标准。对于指导我国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系统地、科学地训练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全国全面实施大纲,将促进我国训练体系的层层衔接,提高全国的整体水平,有利于我国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对大纲的最大肯定。1991-1992年,参加了《篮球普修课按技术水平分班教学效果的研究》(4千字)的课题研究。该课题是针对北体大学生进行篮球普修课教学时,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差异较大,篮球教学又离不开集体配合与整体操作,因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按学生的技术水平分班,符合篮球运动专项的规律,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提高。该成果获院三等奖。共同编译《地掷球》教学参考书(约12万字)。1993年5月由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 地掷球是我国新开展的运动项目,当时在我国还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书籍,变以此书的目的就是要系统地介绍有关地掷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法等。以此来推动地掷球运动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并提高我国地掷球的运动水平。该书从地掷球运动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地掷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地掷球的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地掷球运动员的饮食、服装及地掷球的竞赛规则等方面做了较为相近的介绍。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地掷球教学训练丛书。参加《纪念篮球运动传入中国一百周年全国篮球论文报告会》活动,发表了题为《提高篮球进攻速度的研究 》的论文(约6千字)。,发表在天津体院学报1996年增刊上。该文指出:篮球比赛中,某队从控制球到完成投篮为某队的一次进攻,进攻次数越多,成功率越高,获胜希望越大。所以,如何减少每次进攻的时间,提高全场进攻的次数,保持较高的成功率,是一个对提高运动水平,取得较高的胜负率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进攻速度与球场工作效率、进攻速度与进攻质量、进攻速度与并李调配使用、进攻速度与心理素质、以及进攻速度与球队作战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与训练经验,提出提高篮球进攻速度的方法。本人认为提高篮球进攻速度不是战术方法的使用策略,而是真正落实竞技运动的对抗特点、大运动量的特点、高强度作战的特点,以及全员作战特点的基本出发点,对提高篮球进攻速度的意义认识不够正是我国篮球运动训练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1997年参加了由国家体委竞训二司、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联合举办的《球类项目体能训练论文报告及研讨会》,在上百篇报送的论文中评出20篇优秀论文,本人的撰写的《篮球专项灵敏素质研究动态及其训练方法》一文入选,并刊登在1997年1月的《球类项目体能训练论文选编》上。灵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的必备专项运动素质之一,尤其是随着现代篮球及、战术的迅速发展,比赛的速度越来越快,攻守对抗越来越激烈,身体接触越来越频繁,因而对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运动员具备反应快,应变能力强,技术动作灵活多变的能力,已成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在借助前人的研究,汇聚大家的经验,探索令名素质发展的历史,搜集有效的训练手段方法,提高篮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训练效果。通过研究发现,代表篮球素质精髓的灵敏素质的作用、地位已逐步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与探讨;但仍存在着一技术代替灵敏的错误认识,还未认识到灵敏素质使人体对时间、空间变化只要球的适应能力,使一种在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完成动作的综合表现,是一种源于其它素质而又高于它们的素质集合而这种综合与集合又恰恰是篮球运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还有一种错误是训练方法上的不足,他们忽略了灵敏素质首先是神经系统反映的灵活性,丰富而迅速的应答选择和协调、准确地做出应答动作。这种特性和能力必须在体力充沛,头脑清醒,新鲜的刺激和向组合变化发展的系统训练下才能体现和形成;而方法陈旧,千篇一律的训练是当前灵敏素质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本文还收集了许多提高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参加了国家体委群体司组织的全国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编写工作,担任术课大纲与教材编写组组长与串编工作。出版了《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5万字)和《球类运动》(12万)。本人担任《体育运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与《球类运动》教材编写组组长和串编工作。1998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包括《体育运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与《球类运动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体委1996年修订颁发的《三年制中等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而编写的,他是知道体育中转各门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具有法规的性质。教学大纲指明了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向和任务,规定了教材的范畴和体系,使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使评价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各级主管部门对各门课程进行宏观管理的依据。本人执笔编写的《球类运动》教材中的《篮球》部分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体育中专学生的生长发育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水平,以及完成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了学习的时数、训练的内容。教材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方向,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技战术训练的规格、从思想、身体、技战术即教学训练能力权范围而有重点的设计了篮球教学训练的培训格局。本人在教材中对篮球运动发展概述进行了分阶段的总结与概述,更突出了世界与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动因及状况;在技术教学内容上,本人对防守对手一节中增添了对方守四大要素(即以球为中心,对球、人、区、篮进行综合控制与争夺)的辩证论述;在战术教学内容中,本人对联防战术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表明了新的观点与教学方法,并以"3-2"阵型的防守为例进行了说明:本人把联防防守分为两大任务:即"防球"与"防区","防球"是指在联防防守中以两人或三人对持球人进行防守,干扰与破坏对手的投篮、突破与向内线传球的攻击意图及行动,与此同时,另外的三人或两人对篮下及远球区进行防守,阻止对手在三秒区抢占有利的攻击位置,抢断对手向篮下或弱侧的传球,并随着对手球与人的转移不断地变换防守任务,该防守思路清晰,职责明确,既有分工,又有配合,方便了教与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篮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一章中,本人概括地介绍了裁判员的职责与分工配合,重点地对及种特定情况下的分工与配合进行了说明,并对记录台的工作做了重点的论述, 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能执哨一般的比赛。参加了麻雪田教授主编的《素质教育书系-学生体育知识丛书》中的《篮球》(11万字)一书的编写工作,1998年6月有知识出版社出版。《篮球》一书 从篮球运动发展简史、篮球的基本技战术、篮球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篮坛风云人物、篮球重大赛事等方面介绍了篮球的基本常识。他是广大篮球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是各级篮球教练员的参考教材。本人在书中用章回的形式描述了世界与中国篮球的发展简史;重点而又简要的介绍了篮球的基本技战术规格与运用方法,以比赛演进顺序说明裁判员的工作程序与方法,更便于篮球爱好者与初级水平的运动员的学习与掌握;在篮坛风云人物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世界与中国的篮坛宿将,展示了他们的卓越技术和对篮球运动发展的功绩。1999年第2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刊登《对体育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探讨》(3千字);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抓好的四个环节:第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第二、研究学法,优化教法,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第三、研究教法,指导学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共创良好的学习氛围。《练前要热身练后要拉伸》(2千字)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第6期上。本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及其爱好者介绍了参加篮球运动或其它体育运动时所必须遵守的训练程序,那就是练习前要做好热身(准备)活动,练习后要做好整理放松及拉伸活动。练前做准备活动虽说已广为人知,但在我国的体育与运动中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准备活动拉后不拉前(只拉伸身体的后面部分);而训练则往往只练习身体的前面部分(如做力量训练只做大、小腿的伸肌练习,躯干前面的腹肌练习)"而忽略身体的后面部分的练习(如向后收小腿的力量练习与背肌练习)。这不仅容易使某些部位的肌肉或关节拉伤、扭伤,还会使身体各部的肌肉发展不平衡,影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为此,本人从理论与方法上向大家介绍了练前要全面热身于拉伸,练后更要整理与拉伸负担量最大的肌群,也提醒教练员与运动员训练中要全面的进行身体训练。独立翻译NBA《篮球技术指导》(13万字)一书。2000年2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读者展示了美国NBA 篮球明星贾巴尔、拉里伯德、乔丹、斯托克顿、奥拉朱旺、马龙、大卫罗宾逊等比赛的精彩照片, 为那些热爱篮球的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还以简要的技术要点与训练提示介绍了如何学会NBA篮球明星们也曾千百次练过的最基本的技术,目的是向我国广大青少年介绍与推广正确的篮球基本功是怎样学会的,摒弃那些好高骛远、哗众取宠、脱离实际的做法,从小就打好扎实的身体与技术的牢固基础,未来的篮球明星就会出现在他们中间。2000年第2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刊登本人的一篇文章:《美国高等院校是怎样招聘教师-教练员》(3千字)。文章介绍了美国151所大学在选聘"教师-教练员"时看重与不看重的应聘人员的相关条件。被看重的条件为7项:它们是:第一
姓名:何洁 籍贯:贵阳 星座:白羊 年龄:19 民族:彝族 爱好:唱歌 学历:大学本科在读 身高:157CM 性格:开朗 内向 双重性格 最欣赏的艺人:CHRISTINA、张惠妹 个人经历:99年获贵州“99明星挑战赛”第一名并代表贵州参加北京《欢乐总动员》模仿秀单元 04年参加“靓丽多”选拔赛进入全国8强首届校园歌手英文歌大赛“一等奖”。 太阳、金星落在白羊座,火星落在射手座,如此强势的火相位置,难怪何洁在舞台上活力四射。水星落在处女座,表现在何洁那非常敏锐地观察力,他能够在舞台上时刻成长进步着,每一场的比赛,都在增加着她的舞台经验和演唱功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战斗型歌手。 另外何洁的星盘中有一个T三角,会让她在情绪激动时说不出话来,或者说的颠三倒四,随着舞台经验的丰富,这个小小的瑕疵会改进的。不过白羊座的太阳与射手座的火星,形成了刑位关系,脾气已经不算好的白羊座,一旦爆发出来,肯定着实可观啊。 何洁(1986年3月25日-),彝族,籍贯中国贵州贵阳。中国大陆女歌手。其拥趸自称“盒饭”(何洁Fans的谐音)。 履历 学历:现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 性格:开朗 内向 双重性格 最欣赏的艺人: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张惠妹 个人经历: 99年获贵州“99明星挑战赛”第一名并代表贵州参加北京《欢乐总动员》模仿秀单元 04年参加“靓丽多”选拔赛进入全国8强首届校园歌手英文歌大赛“一等奖”。 个人简介: 何洁的外形酷似香港明星杨千嬅,甜美的外形加上羞涩的笑脸,给观众带来十分阳光的感觉。她的现场表现力富有激情,非常动感,瞬间的爆发力让人震撼,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如此可爱的何洁之口。
1.来稿应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全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题目不超过20字。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为内容的论文,应在首页注脚用“基金项目”标识,并注明课题代码编号。博十学位论文、硕十学位论文等,也请在文稿背页末注明。另外,如果该论文“入选×××文报告会”、“荣获×××论文奖”等,请附证书复印件一份,并在文稿首页末注明。2.来稿应有题名、摘要、关键词,并有相应的英文对照。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献(需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以200字左右为宜。作者来稿应尽可能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3-8个关键词,所选词应该是该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出现的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3.文稿要求采用“打印稿”,并有作者中英文署名,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标明工作单位全称及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并请附第一作者简历(姓名、山生年、籍贯、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及电话、电子邮箱)。作者的署名排序在投稿时确定,之后不得另行更动。4.文稿中的外文字母、数码、符号,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区别要明显。量和单位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PH及特殊符号例外),量的单位一律采用正体。5.文稿插图要求图面整洁,线条均匀。表格必须采用三(横)线装,凡照片要用清晰的黑白照片,并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照片、表格要有相应的中文标注。6.来稿所用引文及资料,请核实准确,在内文注明出处(要求一般在3条以上)。参考文献的引用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文献,应是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列入,并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无误。文献标引序号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注意在引用处标上对应的序号:凡涉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
浅谈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践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人文 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缺失人文关怀的一些具体方面,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作者认为体育课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传习的层面上,而应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体育自身的精神价值并融会贯通于包括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反馈等诸多方面,令体育教学体现其独立性。
1体育教学泛人文化浅析
“所谓体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1]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品鉴其中意味,《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性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在《纲要》看来体育教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身体教育层面,所谓的“身心和谐、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揭示的是体育教学应作为关怀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教学,其人文特征可谓彰显无遗。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际上是要求体育教学必须将技术传习与人文体育观有机结合,将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形式导向对人类自身生命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应充分渗透进包括:“指导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反馈在内的众多方面。
2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缺失
从基层教育工作的知行矛盾看《纲要》的困境
《纲要》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开展、实施的主要指导性政策,《纲要》在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方方面面做出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指明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通读《纲要》的人会发现其不仅是一个约束性政策法规,更表达出制定者们对体育课程人文化发展的期望。然而长期以来在基层体育教育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对体育课程中的人文关怀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只是简单的技术传习。这种现象只能让体育教学变得机械,让参与其中的人变得麻木,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学习者对于体育及体育课程会产生怎样的误解。从根本上说这将导致他们缺失长久进行体育实践的内驱力。造成这种情况的表层原因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理解的偏差,深层原因则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缺乏文化素养提升的意愿。因此,纵有《纲要》的苦口婆心,许多体育教师也未必愿意深刻领会其中用意,更不要说什么体育课程创新和新一代创新人材的培养。最终《纲要》仍将摆脱不了束之高阁的命运。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泛人文短板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学双方共同付出努力。然而,当前实际教学工作中仍存在诸多急需改进、纠正之处。首先,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基本问题缺乏思考、理解不深。何为体育,何为体育教育,现实中少有体育老师去认真探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形不成独立见解,上课就只能机械地传授运动技能,把学生当成训练机器。学生在没有理解体育究竟所为何事的情况下被动地参与其中,更多地只是感受到体育教学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体验,而无法获得愉悦,如此教学必然令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打压教学效果。
其次,体育教师缺乏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虽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体育,但须知学生人文体育素养的提升需要以诸多体育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构建。当前基层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缺乏讲述,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为了完成技术传习的任务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知识、理论的阐述。直到两年大学体育结束依然不懂如何制定锻炼计划的同学大有人在;另一方面讲了但没讲透,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途径过于单一。许多体育老师仅仅依靠每学期4个学时的体育理论课草草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且传授过程机械,缺乏多种媒介物的有效利用。
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物质化误区
多数大学生在经过几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后普遍有如下感受:①、人参与体育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②、体育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但不知道具体的科学机理;③、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④、体育课就是一门“玩”的课,一门让自己放松身心的课程;⑤、上体育课最害怕耐力跑,最喜欢自由活动。
从文化的层面而言,这些认识更多地表现了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特征,而未表现出人文体育所追求的对人自身价值的关切。其实,对于体育的认识早有许多学者做过深刻的研究。宋卫在其《论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的文章中认为:体育起源于原始人对生存、安全、娱乐三方面的需要,并以满足人类较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即生存、安全、爱为目的;[3]徐飞鹏认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追求‘阴阳平衡,内外调适’,它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表现形式而正在于此。”[4]由此可见体育绝非简单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对爱、超越、和谐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
3分析及建议
领会《纲要》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实践在操作层面上是具体的。首先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纲要》,明确《纲要》的指导地位,领会《纲要》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贯彻体育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其次,作为体育教师自身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总结反思自身的教学经历提炼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内涵。身为体育教师应该保持一份清醒,保留一份坚持,让人们相信我们的体育教育能够担当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概括地说,正人先正己,体育教师要想让体育教育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素养是第一步。
融入人文体育,强化体育教学独立性
融入人文体育不是新概念,却长期倍受冷落。一直以来学校体育教学过分偏重于技术教学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产生了许多被人们广为诟病的问题。例如:一个大学生在其求学路上至少经历了十四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然而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却始终难以改变;耐力跑是一个对心肺机能极有帮助的运动,但学生们无论如何也难言喜欢。尽管我们说体育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体育课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最终随着问题的不断积累人们不禁会怀疑体育课作为课程独立存在的理由。笔者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体育课重技术而轻人文的教育方式,因此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以及合理、系统地讲述体育理论是彰显体育教学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体育课过度技术化缺陷的重要突破口。以学习打篮球为例,学生们可以通过看NBA比赛学习之,亦可通过体育课堂学习之。体育课的特点在于它是即时互动的形式,师生分分秒秒都在互动,反馈及时、生动并融入了教师的体育理念。电视转播是单向的,半强制性的,是写实的,电视转播缺乏提炼,不能即时问答,与课堂教学相较而言其在概括性和理念的提升方面要明显逊色。可见在人文精神的融合上,课堂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缺少课堂教学是断不可行的,体育教学的独立性只有通过技术传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方能凸现。
笔者有长期实践之经历,认为:在学习技术前,体育教师应先与新生进行一次关于体育意义的广泛探讨。体育教师需阐明学习体育的意义,体育课教学的意义,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体育所为何事时才能产生持久学习体育的内驱力。也许有人觉得“何为体育”连学术界都未必能给出清晰的结论,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又如何敢“科学阐释”。笔者认为,教学在保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是可以有多样性的,每一位体育教师甚至学生其实都可以对体育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大胆地与学生讨论之,不必纠结于所谓的“真义体育”。体育教师阐明观点时只需把握大方向正确,同时将讨论引入有利学习的方向上即可,至于以后学生自己能产生何种体会那就看他们各自的领悟了。对体育教师而言关键是“体育教师的独立见解,这是实现体育课独立性的核心,是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 反馈——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积极的反馈不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体育知识、技术,更是体现体育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最直接的反馈包括观察学生的学习反映和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讲述完动作原理、训练方法之后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练、练、练,把学生当成机器,不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且屡屡不能突破、改进,就会在“挫折”中消磨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巡视学生训练过程,发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此外教师与学生在训练间隙的交流也较为匮乏,也许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中经常和学生互动,比如:一起打球、休息时一起聊天等。殊不知交流绝不仅是和学生打球、闲聊如此简单的事,以笔者的教学经历而言这种表浅的交流或许能够让学生放松其紧绷的精神、了解教师的秉性,但是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并无太大帮助,更何况这种方法所能照顾到的也仅仅是部分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而技术水平低下者绝无法融入这个圈子,这对于这些体育课上的“弱势群体”有失公平,因而不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有意识的行为,既体育教师要将有利于培养正确体育观的内容融入反馈互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对于体质弱的学生,你可以从关心他的身体开始为其解释如何通过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告诉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最后告诉他体育课不是要把你培养成运动员,如果体育课能让你健康一点那也是功德无量之事……”等等。让其逐步建立信心,找到新的定位,进而产生正确的体育观。
除了课堂上的直接交流外,也别忽视理论作业的交流、反馈作用。和直接交流相比,理论作业具有覆盖面广,内容深刻等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在布置理论作业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写出自身感受而非网络中随处可见的“范稿”,更不要太多政策、定义之类的阐述。所以体育教师在布置理论作业时要注意出题的方向,尽量将作业引向利于培养正确体育观和表露学生真实心声的方向,让理论作业展现人文关怀的魅力。
4小结
完善、提升体育教学的突破口在于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运用。同时,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体育教学缺乏独立性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提炼出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
认真学习《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努力学习科研成果,不断自我总结,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体育课虽以技术传习为主,但应更多融入人文精神以及合理、系统地讲述体育理论,展现体育教学的独立性。
反馈是促进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育认识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应注意反馈的多样性及差异性,熟练运用各种反馈方式彰显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的人文精神..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3]宋卫.论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2.
[4]徐飞鹏.论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J].吉林体育学报,2003,12.
[5]周鸿铎.应用传播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61.
[6]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81.
新版南大cssci核心,更新变化整理(详细请参考完整核心目录)1、马克思主义理论(排序放在第一位)+6,-1增加期刊:党的文献、党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集刊转)、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变动期刊:理论视野2、管理学+2,-2增加期刊:科学决策、社会保障评论变动期刊:科技管理研究、中国科学基金3、哲学+1:增加期刊:逻辑学研究4、语言学+3,-2增加期刊:古汉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变动期刊:外语学刊、红楼梦学刊5、艺术学+3,-2增加期刊:美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建筑学报变动期刊:戏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6、历史学+3,-2增加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汉学变动期刊:民国档案、文献7、考古学研究+1,-1增加期刊:敦煌研究辑刊变动期刊:敦煌研究8、经济学:+2,总量70个(最多,因为太多不排除有误,请自行核对)增加期刊:金融评论、保险研究9、政治学+3,-1增加期刊:国际政治科学、国际展望、南亚研究季刊(国际政治强势)变动期刊:理论与改革(政治学与行政学仅存3枚,老梁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还在扩展版,对此表示遗憾,惊诧!)10、法学+2增加期刊:中国刑事法研究、东方法学11、社会学不变;民族学+1,-1增加期刊:文化遗产变动期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12、新闻传播学+1-1增加期刊:新闻界变动期刊:国际新闻界13、图书情报+2-2增加期刊: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现代情报变动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4、教育学+1:增加期刊:高校教育管理15、体育学+2-1增加期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变动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综合性社科:总量-2,+5-7,变动较大增加期刊: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东疆学刊、学术前沿、天府新论变动期刊:学术交流、学习与探索、学术论坛、湖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兰州学刊17、人文地理+5:增加期刊:地理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18、高校学报(未注明哲社版、社科版,请自行补充):+6,-6增加期刊:齐鲁学刊、烟台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变动期刊:同济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对这些学报深表同情!注:部分未列入学科期刊未发生变化。
《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RefuelChina
新体育、足球世界。
全体育
虎扑
现在最火的是《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www.加油.中国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历年来,学报曾获得国家和四川省的各种奖项,被评为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
CSSCI(2012-2013)拟收录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共179种)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25个大类的学术期刊179种,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更多信息可以关注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学科名称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管理学(10种) 1 科技管理研究 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2 中国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 科学观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4 现代管理科学 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5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6 运筹与管理 中国运筹学会 7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 9 中国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10 上海管理科学 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 马克思主义(1种) 1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哲 学(3种) 1 逻辑学研究 中山大学、中国逻辑学会 2 周易研究 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 3 管子学刊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宗教学(3种) 1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协会 2 中国穆斯林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3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汉语类(3种) 1 汉语学习 延边大学 2 当代修辞学 复旦大学 3 华文教学与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等 民族语言文字(1种) 1 满语研究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 外语类(4种) 1 外语研究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 上海翻译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4 中国科技翻译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外国文学(1种) 1 外国文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5种) 1 扬子江 江苏省作家协会 2 中国文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3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文艺评论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 创作与评论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艺术学(10种) 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星海音乐学院 2 民族艺术研究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等 3 艺术评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 5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央戏剧学院 6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解放军艺术学院 7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8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 9 装饰 清华大学 1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历史学(4种) 1 古代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3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4 中国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考古学(5种) 1 华夏考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学会 2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馆 3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 4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5 中国历史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济学(23种) 1 税务与经济 吉林财经大学 2 科技与经济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3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4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5 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6 技术经济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7 商业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8 消费经济 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9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10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1 广东商学院学报 广东商学院 12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 13 开放导报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14 中国发展观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5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科学出版社 16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西安财经学院 17 调研世界 中国统计学会 18 生态经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9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20 中国流通经济 北京物资学院 21 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2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23 财务与会计 中国财政杂志出版社 政治学(16种) 1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天津行政学院 2 电子政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3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4 行政论坛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6 理论与改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7 日本问题研究 河北大学 8 红旗文稿 求是杂志社 9 甘肃理论学刊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10 阿拉伯世界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12 东南亚纵横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 13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4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6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法学(8种) 1 政法论丛 山东政法学院 2 北方法学 黑龙江大学 3 法律适用 国家法官学院 4 河北法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法学会 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甘肃政法大学 6 中国刑事法杂志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7 中国海商法年刊 中国海商法协会 8 证据科学 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学(4种) 1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2 青少年犯罪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 3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社 4 社会保障研究 武汉大学 民族学与文化学(6种) 1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 2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 4 回族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院 5 民族教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6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 新闻学与传播学(5种) 1 编辑学刊 上海编辑学会、上海文艺出版集团 2 传媒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3 新闻界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4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5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版协图书评论协会 图书馆、文献与情报学(5种) 1 图书馆学研究 吉林省图书馆 2 现代情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 3 新世纪图书馆 江苏省图书馆协会、南京图书馆 4 高校图书馆工作 湖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5 四川图书馆学报 四川省图书馆协会 教育学(14种) 1 中国远程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高教发展与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3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 4 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5 黑龙江高教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学会 6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 7 教育评论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8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大学 9 思想教育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1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等 12 现代教育管理 辽宁教育研究院 13 思想理论教育 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 14 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体育学(3种) 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 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 统计学(1种) 1 统计教育(休刊)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等 心理学(2种) 1 应用心理学 浙江省心理学会、浙江大学 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人文经济地理(3种) 1 地理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国际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世界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环境科学(3种) 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 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综合性社会科学(15种) 1 学术探索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 学术交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西藏研究 西藏社会科学院 5 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6 理论月刊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7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省社科联、省社会科学院 8 兰州学刊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市社科联 9 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 科学·经济·社会 兰州大学 11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界联合会 12 理论与现代化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3 晋阳学刊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4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 15 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学报(20种) 1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 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北京联合大学 3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4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大学 5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 6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师范大学 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 8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 9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10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 1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 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 14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哈尔滨商业大学 1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 16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 17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 18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延边大学 1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北师范大学 20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 21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年1月14日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体育类核心期刊排名一览如下:G8 体育1.体育科学 2.中国体育科技3.体育与科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体育学刊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8.体育文化导刊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全文可在我的百度文库免费下载
你要评的是高级职称的吗 我先说3个核心的1.体育科学 2.中国体育科技3.体育与科学。
新版南大cssci核心,更新变化整理(详细请参考完整核心目录)1、马克思主义理论(排序放在第一位)+6,-1增加期刊:党的文献、党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集刊转)、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变动期刊:理论视野2、管理学+2,-2增加期刊:科学决策、社会保障评论变动期刊:科技管理研究、中国科学基金3、哲学+1:增加期刊:逻辑学研究4、语言学+3,-2增加期刊:古汉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变动期刊:外语学刊、红楼梦学刊5、艺术学+3,-2增加期刊:美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建筑学报变动期刊:戏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6、历史学+3,-2增加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汉学变动期刊:民国档案、文献7、考古学研究+1,-1增加期刊:敦煌研究辑刊变动期刊:敦煌研究8、经济学:+2,总量70个(最多,因为太多不排除有误,请自行核对)增加期刊:金融评论、保险研究9、政治学+3,-1增加期刊:国际政治科学、国际展望、南亚研究季刊(国际政治强势)变动期刊:理论与改革(政治学与行政学仅存3枚,老梁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还在扩展版,对此表示遗憾,惊诧!)10、法学+2增加期刊:中国刑事法研究、东方法学11、社会学不变;民族学+1,-1增加期刊:文化遗产变动期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12、新闻传播学+1-1增加期刊:新闻界变动期刊:国际新闻界13、图书情报+2-2增加期刊: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现代情报变动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4、教育学+1:增加期刊:高校教育管理15、体育学+2-1增加期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变动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综合性社科:总量-2,+5-7,变动较大增加期刊: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东疆学刊、学术前沿、天府新论变动期刊:学术交流、学习与探索、学术论坛、湖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兰州学刊17、人文地理+5:增加期刊:地理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18、高校学报(未注明哲社版、社科版,请自行补充):+6,-6增加期刊:齐鲁学刊、烟台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变动期刊:同济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对这些学报深表同情!注:部分未列入学科期刊未发生变化。
额,增刊不是不可以发表论文的么,而且 增刊发表的文章也是不可以是使用的,我估计是查不到了,增刊好多人说不行,
YIBAN S 一般是不可以的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正刊、增刊都是一堆白色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