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圣诞节主题客舱论文设计

发布时间:

圣诞节主题客舱论文设计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精神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笔者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1 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 “载”,夏代叫 “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1.2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 (粽女)”,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在中秋时节,古代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无论是祭月还是赏月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原始先民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 ’的重要内容。” 1.3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把人置于血亲人伦中,体现出一种 “人道亲亲”。《礼记 ·大传》中这样解释 “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家族就以血亲人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了。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拜月、登高,都有严格的仪式,崔提《四民月令》是这样形容春节祭祖的:“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通过一系列固定仪式,实现了“尊尊”—— 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并且这种等级差别也与血亲人伦有关。通过传统节日中的血亲人伦纽带,尊尊与亲亲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国天下”的过渡,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2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2.1 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 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2 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 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 “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易传 ·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现真义。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 2-3 贵和尚美 “和 ”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动在头一年进入腊月 (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 ,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 “和”与 “合”谐音,饺子的 “饺”与 “交”谐音,“合”与 “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3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3.2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玩秋等活动中,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与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再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冷漠、势利等。现在当我们重新对照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人际问的和谐关系时,应该受到启迪。所幸的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变化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特意将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上日程,这是对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 3-3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中国传统节日中无论是亲近自然 (如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等)还是渴望团圆 (如吃饺子、月饼等)的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宗白华先生在 《美学散步》里论述了各种形态的美,书中特别有一篇文章—— 《美从何处来》,在这篇文章里,宗自华先生指出美来自于心灵。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并且传统节日中的行为、愿望都发自于内心,充满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时希望不能实现,结局未必圆满,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因为这些行为、愿望来自于心灵,它们也是美的。 4 结语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原农耕文化曾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过交融互补,也与外国文化进行过几次大的交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具有包融性,而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更应具有包融性。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突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笔者相信,在与日前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的交汇、互撞中,中国传统节日定能发挥中国文化惯有的价值整合功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2008,(8):34—35.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2007,(1):126—128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65

小学英语个性化作业设计分析论文

[摘要] 作业设计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反馈途径。基于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本文从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类型和评价方式,对小学英语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小学英语;个性化;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教师要结合学生英语学习实际水平,积极创新,追寻个性化作业的设计。那么,如何进行作业设计,才有效呢?

一、精心设计:探寻小学英语个性化作业类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只有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完成。因此,作业的精心设计是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设计一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又能结合教学目标、个性化的练习与活动。

1.表演型作业《英语课程标准》倡导“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体,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表演型的作业,既是“表演”又是“学习”,玩中演,演中学。在完成此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运用能力等英语综合素养。在译林版小学英语的教材编排上,每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都会围绕一个情境展开,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故事表演。在作业反馈的环节,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远远超过让他们机械地背诵课文。

2.实践型作业实践型作业是指学生将英语口语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感受到运用英语交流的乐趣。这类作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探索、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材上会有一些“Doasurvey”“Makeandsay”等板块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乐意去完成的。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调查记录、手工制作的作业,当然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最后环节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简单的英语交流、汇报自己的作业。如在新授完“Howmuch”这个话题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去商场、超市实地调查商品的种类、价格等信息,然后创编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

3.创意型作业创意型作业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类作业。每一个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英语语篇的理解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布置一些创造型作业。例如,在教完“Christ-mas”(圣诞节)这一内容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围绕“Christmas”完成一篇简单的英语小作文,并让学生设计一张关于圣诞节的贺卡。这种作业口笔兼顾,且有查阅资料、手工制作等其他学科的活动,使得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既巩固了所学,又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拓展型作业拓展型的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延展,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在设计拓展型作业的时候,教师可设计单独一人完成的作业,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组,设计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作业。如:英语绘本创编。围绕课文中的句型或者单词,创编简单的英语绘本。学生们为完成作业,查资料、绘画、设计,各显神通。学生以英语绘本为载体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消化、吸收,一个个难关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二、多元评价:发挥小学英语个性化作业实效

传统的英语作业评价都是用等地或分数来判定的,由教师一人做主,评价形式一成不变,缺乏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作业积极性。评价应是一种师生进行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用放大镜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

1.评价主体多元精心设计的作业也需要教师精心的评价。评价也是教师作业个性化设计的一部分。作业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本身,更应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多向评价。例如,在评价表演型作业时,可以采用小组互评加教师评价的形式,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通过互相评价,学生有机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此外,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我校制作了《英语作业家校联系单》,采用家长在联系单上签字的方式来监督学生在家听录音,朗读课文等作业,从而达到更好的评价作用。

2.评价方式多元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也可采用分层的评价方式。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积极评价方式,不放过他们任何的一点进步,放大他们作业中的亮点。对处于中等的大部分学生,采用鼓励评价,在肯定他们的优点外要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找到前进的目标。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还要教授学习的正确方法。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应采用竞争式评价,坚持最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正是因为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客观的评价,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才能为下一次作业的更好完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运平.也谈多元家庭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1).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每天都有】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类似的文章,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关于中 诸葛国传统节 文库日的 帮你毕业设计 完成论文时间及预期结果结果怎么写!

圣诞节主题论文

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最高峰,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西方人不是整天宣扬自由平等吗?那圣诞和春节也应该是平等的,既然春节在欧美大陆遭抵制,那圣诞在中国遭抵制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当欧美家家贴春联,估计中国也会户户圣诞树。对中国抵制圣诞节不服气的人,先去欧美解决了抵制春节问题在再这里撒野

Christmas or Christmas Day is a holiday celebrating the birth of Jesus, the central figure of Christianity. It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on December 25 by most Western Christian churches. Although dating to probably as early as . 200, the feast of Christmas did not become widespread until the Middle Ages. Aspects of celebration may include gift-giving, Christmas trees, display of Nativity sets, church attendance, the Father Christmas/Santa Claus myth, and family gatherings. The word Christmas is derived from Middle English Christemasse. It is a contraction meaning "Christ's mass". The name of the holiday is often shortened to Xmas because Roman letter "X" resembles the Greek letter X, an abbreviation for DayChristmas DayOn December 25,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celebrate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Some people celebrate by giving gifts. Children may be thanking Santa Claus for new toys. They may also be going to church with their families. Christmas has so many traditions and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it, that it's hard to determine exactly how it came to be the celebration it is DayAh! Christmas morning! Children like to wake up early while it's still dark and sneak into the living room to check the presents----find any with their name on it, shake them to guess what's inside, and then maybe they'll go back to bed and pretend they are still asleep when their parents come to wake them with a "Merry Christmas!" But almost no one I know gets completely dressed or eats a regular breakfast first thing Christmas morning. They just put on a robe or wear their pajamas and go to see wha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Some Christian families have a tradition of reading the Bible story of Jesus' birth. Maybe it's to remind the children that Christmas is Jesus' birthday. Someone will begin to take the presents out from under the tree, see whose name is on the package, and then pass them around. Some families wait until all the presents have been given out before opening any of them, while others open each one as it comes to them. There are many "thank you" to the ones who gave the gifts, new clothes are tried on to see if they fit, and of course the most interesting toys will immediately be played with. Usually among the Christmas gifts will be some especially delicious candy or cake or cookies which everyone tastes. These sweet things may be the only breakfast many people eat Christmas morning. After the gifts have been opened, the room will be tidied up except where 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with their toys. Everyone will wash and get dressed for the day. Some people may go to a Christmas morning church service around ten o'clock if their church didn't have one on Christmas Eve. But most people will just watch TV. Well, most men will. The children may play outside or inside with their new toys, but the mothers will be in the kitchen preparing Christmas Dinner. Christmas or Christmas Day is a holiday celebrating the birth of Jesus, the central figure of Christianity. It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on December 25 by most Western Christian churches. Although dating to probably as early as . 200, the feast of Christmas did not become widespread until the Middle Ages. Aspects of celebration may include gift-giving, Christmas trees, display of Nativity sets, church attendance, the Father Christmas/Santa Claus myth, and family gatherings. The word Christmas is derived from Middle English Christemasse. It is a contraction meaning "Christ's mass". The name of the holiday is often shortened to Xmas because Roman letter "X" resembles the Greek letter X, an abbreviation for word Christmas comes from the words Cristes maesse, or "Christ's Mass." Christmas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birth of Jesus for member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Most historians peg the first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to Rome in 336 . Christmas is both a holiday and a holy day. In America it is one of the biggest event of the year (especially for kids), and for member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s it is an important day on the religious calenda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ll state governments, all schools/colleges/universities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businesses in America give employees one or two days off at Christmas, making it an important holiday (other federal holidays are: New Year's Day, Martin Luther King Day, Washington's Birthday, Memorial Day, Independence Day, Labor Day, Columbus Day, Veterans Day, Thanksgiving). In the Roman Catholic calendar, Christmas is one of six holy feast days celebrated in America, the others being: Circumcision (New Year's Day), Ascension, Assumption (Mary's assumption into heaven, August 15), All Saints (November 1), and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December 8).The word Christmas comes from the words Cristes maesse, or "Christ's Mass." Christmas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birth of Jesus for member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Most historians peg the first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to Rome in 336 . Christmas is both a holiday and a holy day. In America it is one of the biggest event of the year (especially for kids), and for member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s it is an important day on the religious calenda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ll state governments, all schools/colleges/universities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businesses in America give employees one or two days off at Christmas, making it an important holiday (other federal holidays are: New Year's Day, Martin Luther King Day, Washington's Birthday, Memorial Day, Independence Day, Labor Day, Columbus Day, Veterans Day, Thanksgiving). In the Roman Catholic calendar, Christmas is one of six holy feast days celebrated in America, the others being: Circumcision (New Year's Day), Ascension, Assumption (Mary's assumption into heaven, August 15), All Saints (November 1), and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December 8). 枯

以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写作有共同的特点,在议论文中有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议论文三要素如下: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材料: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 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西方节日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们大量采访所显示的,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LV和NBA等一样,其实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已经被消费主义的欲望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减压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彻夜狂欢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而节日在强化人的文化认同意识方面的仪式功能正日渐丧失。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 好好过节吧,认真做一回我们自己。 18位意见领袖的节日观 回溯传统,中国人的本土节日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团圆、或庆祝、或祭祀,春节之后的“土节”依次有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等,阳历节日一般是纪念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此外,中国人近年来还热衷过“洋节”,大致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的年轻人过“洋节”是为了“找个快乐的理由”;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今日中国,平均每月便有两个节日,人们是怎么对待这些节日的呢?本次调查涉及儒学学者、宗教学教授、私塾先生、前驻德大使、媒体评论员、在华留学机构教授、青年导演、音乐家、外企高管、美女作家、国际名模、杂志主编、在华老外、派对搞手、职业牧师、登山迷、海外华人学者、现代艺术家等。(统筹/董薇) 张杨:“不知道端午节是哪天。” “第六代导演”,当代最真诚的青年电影艺术家之一。他最近面临两件大事,心情极可能处在一种微妙之中:一是去年10月份自己的影片《向日葵》在西班牙获得两个大奖,二是新片在国内上映,票房惨淡。对于有关节日的话题,张杨表现得相当淡然。 “节日往往意味着人们获得一段自由和快乐的时间,而我们搞电影的,时间上较一般人自由。对我来说,节日就是高兴的一天。” 张杨认为真正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元旦、五一、国庆。圣诞更像是年轻朋友聚会的日子,而在春节,很多人都要回家。大年初二、初三,张杨常去云南,在大理等地和朋友们聚一聚。张杨基本不过“情人节”,他认为这是20岁以前的年轻人在意的节日。 张杨认为,节日和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情人节、圣诞节是19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这些“洋节”更有记忆。 张杨知道清明、中秋分别是哪一天,但不知道端午节是哪天。张杨不认为“洋节”是“文化侵略”,“事实上,它只是让中国人找了个可以狂欢的理由,它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机会,并没有改变人的观念。以后也不会出现只过圣诞不过春节的情况,因为人有一个历史传承。”(采访/吴炜) 棉棉:“情人节多假多形式化啊!” 联系到名噪一时的美女作家棉棉的时候她正和朋友吃饭,话筒中传来的喧闹铺陈了一个生动的背景——好像棉棉就应该是这样,身边总有一大群朋友,永远是众人的焦点。这样的派对动物对过节想必是兴趣满满,她的每一个节日,都应该是Colorful Days吧—— 棉棉竟然说平安夜她本打算待在家里,可是号称女版许巍的唱将姜昕约她出去吃饭,于是一起去了“幸福花园”,后来又去向北京音乐台的著名DJ有待Say Hello,出来路过“BABYFACE”的时候棉棉又听从了自己的预感进去找到了很少现身的老板,又开了两瓶香槟......就这样,本打算安安静静在家的棉棉过了一个喧闹的平安夜。她说她对圣诞节没什么感觉,倒是小女儿对圣诞激情澎湃,因为每年的圣诞她都会去国外和爸爸一起过,就像标准的外国小孩儿一样。说到这里提到了情人节礼物,没想到棉棉的回答竟然是“从来没有!”她说如果要取消一个节日,那就是情人节,“有什么意义呢?多假多形式化啊!不觉得无聊么?”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印象最深的节日,棉棉想了半天,认真地说应该是春节吧,“因为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即将到来的春节打算也是“陪陪爸爸妈妈”。至于自己过得最开心的节日,棉棉说一个是两年前自己在长城上面办的世界顶级DJ Party,另一个就是不久前在荷兰的摇滚音乐节。对于大众的节日,棉棉既说不出什么洋节的来历典故,也想不起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传统节日庆典,“我是一个对过节特别没有感觉的人”。 (采访/韩峰)

圣诞节论文的参考文献

东西文化的融合!~我看纯扯淡!~耶稣根本不信这过什么圣诞!~ 315都比这有意义

上海沦为租界的时候,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那个时候开始进入中国的

不知道圣诞节是从哪一年流传到中国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盛行起来,但几乎它就成为了我们每年欢庆的一个节日。由其基督徒们在12月24和25号的时候还都有很多节日庆祝与聚会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精神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笔者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1 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 “载”,夏代叫 “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1.2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 (粽女)”,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在中秋时节,古代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无论是祭月还是赏月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原始先民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 ’的重要内容。” 1.3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把人置于血亲人伦中,体现出一种 “人道亲亲”。《礼记 ·大传》中这样解释 “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家族就以血亲人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了。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拜月、登高,都有严格的仪式,崔提《四民月令》是这样形容春节祭祖的:“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通过一系列固定仪式,实现了“尊尊”—— 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并且这种等级差别也与血亲人伦有关。通过传统节日中的血亲人伦纽带,尊尊与亲亲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国天下”的过渡,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2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2.1 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 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2 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 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 “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易传 ·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现真义。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 2-3 贵和尚美 “和 ”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动在头一年进入腊月 (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 ,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 “和”与 “合”谐音,饺子的 “饺”与 “交”谐音,“合”与 “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3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3.2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玩秋等活动中,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与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再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冷漠、势利等。现在当我们重新对照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人际问的和谐关系时,应该受到启迪。所幸的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变化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特意将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上日程,这是对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 3-3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中国传统节日中无论是亲近自然 (如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等)还是渴望团圆 (如吃饺子、月饼等)的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宗白华先生在 《美学散步》里论述了各种形态的美,书中特别有一篇文章—— 《美从何处来》,在这篇文章里,宗自华先生指出美来自于心灵。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并且传统节日中的行为、愿望都发自于内心,充满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时希望不能实现,结局未必圆满,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因为这些行为、愿望来自于心灵,它们也是美的。 4 结语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原农耕文化曾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过交融互补,也与外国文化进行过几次大的交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具有包融性,而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更应具有包融性。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突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笔者相信,在与日前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的交汇、互撞中,中国传统节日定能发挥中国文化惯有的价值整合功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2008,(8):34—35.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2007,(1):126—128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65

春节和圣诞节的对比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根据圣诞节与春节的差异为主题,以中西文化为基调来描写作文。

The Spring Festival of China is as important as western countries’ Christmas So they are indeed some similarities But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may aspect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as well

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一样重要。所以他们确实有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和可能方面的差异,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Chinese parents give money to their children on the Eve, hoping they will do better and be healthier nxet year, while western people choose to give chilren some unexpected presents secretly

中国父母在除夕夜给孩子钱,希望他们在新年做得更好、更健康,而西方人则选择偷偷给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礼物。

Of couse, the decoration are different We can see Christmas trees in western homes while we can enjoy "chunlian" in China Also, in China, people visit a lot of people during the festival while westerners often choose to stay with their families only

当然,装饰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在西方的家里看到圣诞树,而我们可以在中国享受“春联”。另外,在中国,人们在节日期间会拜访很多人,而西方人通常只选择和家人呆在一起。

But anyway, during the festivals, people are all in a good mood and relax themselves

但不管怎样,节日期间,人们都心情愉快,放松自己、

扩展资料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纳福祈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

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

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传统美圣诞节和中汉族春节的比较摘要:圣诞节是美国最重要的节日,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它们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事又代表了人们的期望与希冀。本文从它们的起源,庆祝方式比较了春节和圣诞节的异同,指出了两者的共同点。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庆祝圣诞节,而忽视了春节,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以免传统节日的淡化。关键词:春节圣诞节异同比较1.引言圣诞节与春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两者都在那寒冷的季节里创造了一种温馨气氛,在辞旧迎新中寄托着感恩和希望。本文就两个节日的来源、庆祝方式进行了对比,比较了两种节日的异同。2.起源圣诞节的起源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一个令人快乐的宗教性节日,是基督徒庆祝基督教创始人基督出生的日子,爱、家庭和归属感是重要的主题。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上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胎人间,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已不得而知。早期的罗马日历(公元336年)把圣诞节定在了12月25日,这是首次提到的耶稣出生的特殊日子。到了12世纪圣诞节成为基督教最重要的庆典,他开始成为一项严肃的宗教庆典,后来非宗教性质的装饰、赠送礼品,盛宴开始流行[1]。春节的起源春节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只是从1913年才开始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又称“年”。传说太古时代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凶残无比,每到寒气将尽,新春快来之时,就要出来残害人畜,毁坏家园。人们为了防御它,就聚到一起,利用“年’,,泊红怕响的特点,用贴“桃符”(春联),“爆竹”的法把它吓走。长期以来习以为俗。并且每逢春节,人们总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3.庆祝方式圣诞节和春节在庆祝方式上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两者持续时间都比较长。圣诞节节期虽然在12月25日和1月6日之间,但一般来说,Christmasseason从感恩节后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1月份。从广义上看,春节从腊八就初露端倪,腊月二十三就已经进入日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的地方还要庆祝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和二月初二,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虽然两个节日都要持续一个多月,但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春节和圣诞节的庆祝方式上,各有特点。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圣诞节在西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和春节一样,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区别:

1、起源不同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也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更确切的说,中国人的春节是为了通过祭神祭祖祈求来年庄稼的风调雨顺,带有一种迷信色彩。

西方的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辰,是由一个宗教节日演变而来的。虽然中国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较短,但也很快得到一定的追捧。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上没有排斥性。

2、形式不同

在春节的民俗活动中,祭拜形式五花八门。人们可以拜神佛、祭祖先,求菩萨,占卜求签。参拜的各路神仙也是各式各样,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在西方,相对来说信仰比较统一,西方人信奉上帝是宇宙唯一的神,宗教贯穿着他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所以说基督教对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圣诞节是纪念救世主耶稣诞生的日子,所以在12月25号这天要庆祝这个神圣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宗教活动主要就是在教堂举行弥撒聚会,人们一起唱响赞歌来歌颂上帝。

3、饮食不同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饮食的习俗显著的体现了许多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人的春节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年夜饭、吃饺子、拜年。

一到过年,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用清水煮熟,捞起后蘸着佐料吃。

圣诞节是西方人表达感恩的一个最盛大的节日,主要为了感谢上帝并祈求上帝的保佑。圣诞节和感恩节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感恩节人们用火鸡来表达感恩,因此这一习俗也延续到圣诞节,主要是表达一种对上帝的感恩之情。

春节与圣诞节对比:节日时间、起源由来、活动习俗、特殊美食。

1、节日时间

春节,节日时间是以中国的农历为准,最火的两天是除夕(农历旧年12月31日)和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圣诞节,节日时间以西方公历为准,最火的两天是平安夜(公历12月24日)和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

2,起源由来

春节,源于中国古代的岁首祭祀活动,远古时期,古人在岁首祭祀上天和祖先,表示感谢和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从中国为中心,传播到亚洲地区的汉文化国家。圣诞节,是为了庆祝耶稣的诞辰而设置的节日。从古罗马为中心,传播到欧洲、美洲等国家。

3,活动习俗

春节,主要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大拜年、压岁钱、吃饺子、团年饭和守岁等。圣诞节,主要习俗有摆圣诞树、吃苹果、戴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及圣诞购物等。

4,特殊美食

春节,传统的春节大餐,由水果、点心、凉菜、拼盘、炒菜、火锅、汤锅、香烟和酒水组成,主要有鸡鱼肉蛋、团年饺子、开年汤圆等。圣诞节,传统的圣诞大餐,由前菜、汤品、开胃菜、主菜、点心与饮料组成,主要有圣诞火鸡、烟熏火腿、圣诞三文鱼、圣诞布丁等。

关于圣诞节论文范文资料

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最高峰,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西方人不是整天宣扬自由平等吗?那圣诞和春节也应该是平等的,既然春节在欧美大陆遭抵制,那圣诞在中国遭抵制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当欧美家家贴春联,估计中国也会户户圣诞树。对中国抵制圣诞节不服气的人,先去欧美解决了抵制春节问题在再这里撒野

圣诞节早成了热闹日子,在我们班就有不少同学发礼物,可关于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圣诞节的争论早有发生。有媒体报道,温州中小学校长均收到市教育局通知,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样的举措难免遭人议论,学校固然没有必要搞圣诞活动,不过让教育部门下发禁令实在有些小题大做。禁令的出发点应该是出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圣诞节之所以屡遭抵制,也正是因为有人觉得社会对这一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不少中国传统节日,是西方文化的扩张。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该有更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西方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家为了制造商机而大肆宣传、渲染。实际上,圣诞节在中国早走了味,其在西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我们这里并不突出,在更多人看来,无非是一个购物、社交的凑热闹的日子,没有多少人真正是为了它的宗教含义而去过节的。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事业而客居他乡,像清明、中秋、重阳这一类的节日对于他们来说未免过于沉重,以至于不愿提起,并且生活压力的过重,圣诞节的狂欢为他们提供了放松和发泄的最好契机。还有,在春节时,大家都回家乡过年,朋友、同学、同事不能聚在一起,平时的节假日也不多,所以圣诞节也就成了非亲人的同伴之间的聚会节了。虽然圣诞节或许比端午、中秋、重阳更热闹,但原因并非是西方节日文化压倒了传统文化,而只是其现实意义更容易被人接受,让人更凑得起热闹而已。新兴的“光棍节”、“双十二”,隆重程度恐怕不亚于各种东西方节日,那为什么没有人像“打压”洋节一样去禁止呢?这就是很好的旁证。相反的例子也不少,感恩节、万圣节等等洋节,虽然也总有商家宣传,但在社会中总难以形成什么热潮。说白了,洋节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更不是传统节日被淡忘的根源,真要因为圣诞节就惊呼洋节压倒中国节,未免有些大惊小怪。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弘扬中国传统节日,靠“打压”洋节显然不对路子,而是应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其跟现代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合才是正理。可以在元宵教学生做汤圆,在端午教做粽子,在重阳组织登山活动……春节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中国人保持着团圆、守岁的习惯,农历新年的地位就永远不会被公历元旦所取代。我们常说中国泱泱大国,文化兼容并蓄,在小小节日话题上,当有顺应社会潮流、兼并包容的心胸,洋节和中国节并没有冲突,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且不说圣诞节是否应该冷处理,即使真的要“打压”,用教育局禁令的方式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事与愿违。圣诞节传入中国已被娱乐化,没多少人会考虑它是不是宗教性的节日,只要自己过的快乐就行了。它几乎衍生成为青年朋友寻求放松、获取快乐,与人狂欢的理由和契机。不鼓励、不宣传、不渲染、不抵制,对它进行冷处理才是对待西方宗教性节日应该采取的态度。同时要加大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保护、重视与宣传,这才能真正的让传统节日不再“寂寞”!

我不想道德绑架说什么如果是中国人就不可以过圣诞节,但希望每个中国人记住,1860年12月24日(平安夜) 八国联军侵华成功,1860年12月25日(圣诞节)火烧圆明园。

难忘的圣诞节印象中的圣诞节总是如此舒适怡人。印象中的12月全然没有冬日的凛冽,只存在春天的温暖。小学最后一束梅花开放,开放在梅花应当开的节日——圣诞。每到这天降临,不论你是谁,桌上总会横七竖八地摆满贺卡,写满祝福的语句。远方被色彩的蜡笔涂抹,配上纷纷扬扬的大雪,献出圣诞节的纯真无邪。放学后,同学们莫不在小摊买彩带、买气球,冒着鹅毛大雪点缀教室和走过的每处路段。学校丧失往日的尊严,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浓郁的气氛,还有那久违了的安谧恬静,优雅芳香……在那梅花开的季节中,无处不存在欢乐,把平日里激烈的竞争甩在脑后。小学洁白无瑕的圣诞节,大家齐心协力,在教室里外插满彩带鲜花,前来上学的伙伴也总会被欢笑声掩埋的。这笑不是愚人节的嘲笑,这笑不是儿童节的微笑,更不是胜利时惟我独尊的骄傲。再看看课桌上堆积如山的贺卡和同伴不厌其烦的“圣诞快乐”,一种如家般的暖流涌入心窝,令人倍觉温馨。这西方鲜花绽放的节日,估计传进东亚,也没什么两样罢!圣诞节在记忆的波涛中总是弥撒着迷人的幽香,永远都是这样。刚刚玩完雪仗的我们,稚气十足,给圣诞节丰盛的佳肴再添一道美味。漫步街头,沉吟着“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名句里,踩着脚下未肯融化的寒雪,我们在领略大自然和历史带来的礼物。社区内圣诞树巍然屹立,五彩缤纷;霓虹灯闪烁不断。夜幕降临,城市被雪和绚丽的色彩所笼罩,月光也黯淡了。欣赏这难得的圣诞日的京城,我的思绪仿佛重回远古,同样是大雪纷飞的12月……哦,圣诞,你这西方的移民者,曾有多少欢笑寄托在我们新一代年轻人身上?你是雪,腊梅开的时候默默地来,默默地去。你是风,无影无踪却引爆节日的笑声。你还是纯洁的心,在日益肮脏的角落越显越亮。你在雪地里掷下童稚的笑,融化片片雪花,融化人们内心深处的碎片。她的名字叫圣诞,她曾有的辉煌灿烂镌刻在我心底。记住了她的模样,更记住了她的微笑。在以往圣诞节幽雅的气氛中,谁不会受感染呢?依稀记得那笑声随腊梅开,随腊梅落。那圣诞节的笑,现在我已经找不到了。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链接:  提取码: xf7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