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外国儿童文学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外国儿童文学论文文献

英美经典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略论

作为影像时代下的“宠儿”,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英美经典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之论文范文。

[摘 要] 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关键词] 儿童文学;电影;改编

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电影发展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都通过改编的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面纱》《肖申克的救赎》等著名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1]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一、改编策略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主要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来讲述故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则依靠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将文学改编为电影实质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但电影改编并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引起了轰动。

首先,叙事内容的转换是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儿童文学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以讲述故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基础,这种共通的特点为把文学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可能。删增与改动是电影改编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学转化为电影的必经之路。[2]以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久远,很多电影制作者都对这个童话进行过改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即《仙履奇缘》《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1950年上映的动画影片《仙履奇缘》基本上延续了原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处境凄惨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成功地参加了王子举办的舞会,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车、魔法等,这体现了影片对原著继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满足电影74分钟的片长要求,于是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增加猫鼠追逐等情节,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而《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作为续作,它们对灰姑娘的故事则进行了全新的演绎。2002年推出的这部《美梦成真》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灰姑娘成为王妃后的生活。身为王妃的灰姑娘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这令她感到十分难过。在经历了挣扎与纠结、痛苦与迷茫之后,灰姑娘终于意识到了只有做回自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完美。2007年的《时间魔法》讲述了继母利用魔法将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坚强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了邪恶的继母,重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由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们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为叙事基础,同时又根据影片需要进行了改编,将灰姑娘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

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这是电影改编的另一策略。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们也通过电影的传播而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都被改编成电影,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精灵鼠小弟》《冰雪奇缘》《驯龙高手》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导演对女主人公爱丽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用心良苦。这部影片是根据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展开叙事,讲述了她在仙境的种种遭遇。在爱丽丝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与小说相比大有不同。小说中的爱丽丝还是一个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天真活泼;而电影中的爱丽丝是一个19岁的少女,遇到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对于爱丽丝形象的刻画较为单薄,没用凸显出人物在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变化;而电影则通过爱丽丝击败红皇后、解救疯帽子、大战恶龙等情节细腻地表现了爱丽丝内心的波动与选择,由此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改编效果

将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目前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电影与文学的纽带。一般来说,电影与儿童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创作规律与特点,这就决定了将儿童文学转换成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对文学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文学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叙事节奏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节方面,都与原著不尽相同。

首先,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更显紧凑。文学与电影毕竟存在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用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述故事,但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叙事节奏来完成叙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与原著相比会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节奏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多以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定位上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群体,这影响着电影的改编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是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同名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在清新自然的镜头语言下,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如删减了夏日、家庭谈话、蟋蟀等章节,增加了老鼠、蜘蛛、乌鸦等动物的戏份。这样的改编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紧凑,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其次,从文字到电影的改编效果还体现在叙事主题的继承与深化上。在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如《夏洛的网》中对纯真友谊的歌颂、《动物农庄》中对动物反抗精神的赞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儿童文学以通俗易懂为主,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度,给人一种浅显、简单的感觉。因此,电影制作者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电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下,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的成长历程。电影延续着小说中爱丽丝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这一主题,“我是谁”成为困扰爱丽丝的一个难题。除此之外,影片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将成长的主题融入爱丽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更耐人回味。从表面上看,爱丽丝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注定,因为“预言书”中早有记载。但是,影片着重刻画了爱丽丝在遭遇困难时候的点滴成长轨迹。当她回到现实世界,勇敢地拒绝了豪门公子的求婚时,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树立。

三、影像表达

在电影发展史上,涌现的许多经典儿童影片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改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改编焕发了新的生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主要借助文字来描绘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直观艺术的电影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改编成为沟通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从文字到影像,改编电影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

首先,根据英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呈现了原著的空间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叙事内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环境场景的选择等。或唯美、或壮观的场景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为电影改编者关注的重点。2010年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影片《驯龙高手》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京少年希卡普成长为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人龙大战的场面:喷射火焰的凶猛巨龙、四处逃跑的维京居民、英勇奋战的屠龙勇士……整个博克岛陷入一片慌乱之中。电影通过刻画如此激烈的战争场面,凸显了人类与恶龙之间势不两立的生存状态。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龙是邪恶、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杀勿论”成为每个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条,但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过屠龙行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任。但当一条受伤的夜煞摆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放走夜煞。在接下来与夜煞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龙并没有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可怕。影片通过场景的呈现,描绘了一幅人龙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巨龙巢穴的视觉呈现:在雾气缭绕的画面中,成群的龙飞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将捕获的食物投到深渊之中。电影以鬼魅的红色、阴冷的黑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空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

其次,改编电影的影像表达还体现在影像风格方面。文学作品是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活力。改编电影主要通过把大量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流动、直观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实现两种艺术之间的转换。但是不同的导演因为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拍摄出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在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拍摄电影时就常常将哥特元素融入其中,这在《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诸多影片中都有体现。在改编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蒂姆・伯顿同样以他所擅长的哥特手法进行拍摄,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创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来到了仙境,跟随她的脚步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古堡、阴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导演用哥特元素装饰画面,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童话世界,令人大饱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比特人》中,彼得・杰克逊则用气势恢宏的场景、如梦如幻的色彩、灵活多变的镜头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魔幻世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尔国,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师甘道夫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旅程。在路途中,这支探险队不仅看到了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王国、可怕的荒蛮之地,还遭到了半兽人军队的围攻、恶龙史矛革的攻击。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主人公巴金斯终于成为一位有担当的霍比特人。

作为影像时代下的“宠儿”,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电影凭借其强大的视听优势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画面,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驯龙高手》《动物庄园》《纳尼亚传奇》等经典英美儿童文学的成功改编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 吕媛.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J].当代电影,2011(06).

[3] 任岩.儿童文学历险型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4] 苗国新.《爱丽丝梦游仙境》――无法复制的哥特魅影[J].小说评论,2013(S2).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外国儿童文学论文文献有哪些

国外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比如《巨人传》(法国,拉伯雷)、《小癞子》(西班牙)、《鲁宾孙漂流记》(英国,迪福)、《格列佛游记》(英国,斯夫威特)、《雾都孤儿》(英国,狄更斯)、《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

《斯巴达克斯》(意大利,乔万尼奥里)、《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海蒂》(瑞士,施比里)、《荒岛探宝记》(英国,斯蒂文生)等。

一、《巨人传》

《巨人传》原名《高康大和庞大固埃》,共五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创作的多传本长篇小说,出版于1532年-1564年。

这是一部讽刺小说,讲述两个巨人国王高康大及其儿子庞大固埃的神奇事迹:高康大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时的奇遇;庞大固埃和高康大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庞大固埃远渡重洋,寻访智慧源泉——“神瓶”,并最终如愿以偿。

二、《小癞子》

《小癞子》原名《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La Vida de Lazarillo de Tormes),作者不详,十六世纪中期于西班牙出版。《小癞子》描述一个卑贱穷苦孩子痛苦遭遇的故事。

小癞子伺候一个又一个主人,亲身领略人世间种种艰苦,在不容他生存的社会里到处流浪,挣扎着生存下去,让人体会出在穷乏低微的生活历程中,癞子为求苟延残喘所散发出不为势屈的生命情调。

《小癞子》,文字质朴简洁,故事精采生动,真实反映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状况,开启流浪汉小说(La novela picaresca)先例,并成为同类作品鼻祖。

三、《鲁宾孙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

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

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四、《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又译为江奈生·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

作品以里梅尔·格列佛(又译为莱缪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

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五、《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长篇写实小说。

该作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巨人传

百度百科-小癞子

百度百科-鲁滨逊漂流记

百度百科-格列佛游记

百度百科-雾都孤儿

《秘密花园》——(美)弗朗西丝·伯内特。许虹,汪莹 译 《小公主》——弗朗西丝·伯内特张鹏。蔡文 译。 《丛林故事》——(英)拉迪亚德·吉卜林。蔡文 译。 《彼得·潘》——(英)詹姆斯·巴里。杨玲玲 译。 《男孩彭罗德》——(美)布思·塔金顿。马爱新 译。 《魔堡》——(英)艾迪丝·内斯比特。杨玲玲 译。 《谎言城堡的秘密》——(美).巴斯。马爱新译。 《瘸腿小王子 地精布朗尼》——(英)马洛克·克雷克。韩慧强 译。 《木偶奇遇记》——(意大利)卡洛·科洛迪。任溶溶 译。 《小人国和大人国》——(英)斯威夫特。张健 译。 《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司马、文殿 译。 《格林童话》——(德国)格林兄弟。司马仝译。

1、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 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 故事叙述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从兔子洞进入一处神奇国度,遇到许多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原来是一场梦。 2、奥斯卡·王尔德 作品:《快乐王子》 故事讲述了生前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快乐王子死后目睹种种人世间的苦难,和燕子牺牲自我帮助他人的故事,故事勾勒的城市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缩影,王尔德把在真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丑恶现象揉入故事中,对当时冷酷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揭露,对于富有同情心的快乐王子与燕子对社会底层人的慈善救济活动和他们最终的失败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通过故事本身暗示了作者的理想社会制度倾向,也从根本上质疑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原则。 3、安徒生 作品:《安徒生童话》 内容由《海的女儿》、《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诸多小故事组成。

国外儿童摄影杂志

1、《大众摄影》

《大众摄影》是1958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月刊。《大众摄影》面向广大专业和业余摄影者,以传播图像文化为己任。

在这里,可看到对业界新信息的独到评述,读取鲜活的摄影观点和拍摄经验,领略一个个摄影家的独特经历和切身体会,品味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佳作,更可以通过本刊“月赛”“数码排行榜”“演兵场”和各种摄影比赛展示才艺、大显身手;

同时,本刊注重知识性、实用性、用大量篇幅评测摄影器材,介绍器材知识、使用经验及拍摄、制作技艺,并通过问答形式帮助摄影者排疑解难。

2、《中国摄影》

《中国摄影》杂志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一本专业性摄影艺术月刊,它刊登国内外摄影艺术精品,提供国内外丰富的摄影信息,介绍最新摄影器材及现代拍摄技法,集提高性、学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3、《摄影世界》

新华通讯社《摄影世界》创刊于1956年,《摄影世界》广泛地介绍国外摄影名家名作、实用摄影技术技巧;及时地报道各类摄影器材与数码影像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国内外摄影信息等方面突出风格与特色,保持可读性和实用性、权威性和时代感。

《摄影世界》着重介绍国内外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佳作、拍摄体会以及实用的摄影技术和技巧。同时,全面跟踪数码影像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报道和介绍最新的摄影器材。

《摄影世界》一贯突出表现其“世界 性”的风格特点,重点介绍海外的摄影创作风格、技法等实用信息,保持其专业性、可读性、实用性、权威性、 服务性和时尚性等特色。

4、《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创刊于1983年。

面向影楼业者和广大摄影爱好者,以介绍优秀人像作品、摄影实用技术、后期技术技巧、专业器材知识、影楼实战经验、化妆造型技艺、摄影行业资讯等为主要内容,涉及艺术写真、婚纱摄影、儿童摄影、人体摄影、肖像摄影、纪实人像、广告人像等摄影种类。

5、《中国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办于198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综合类大型摄影专业月刊。《中国摄影家》杂志本着服务社会、贴近读者、关注“影”事作为办刊宗旨,已成为广大摄影人的“知心朋友”。

《中国摄影家》杂志一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综合性,并在此基础上全力提升其前沿性、普及性和可读性,为读者着想,急“影者”所需,传播影像文化;

普及摄影知识,时时将一个个精美的瞬间,一幅幅动人的图片呈现给广大读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贡献于中国的摄影事业,以其特殊的语言记录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人像摄影杂志应该更名 叫《影楼摄影》更合适

儿童摄影其实也是需要长时间积累,观察、拍摄儿童的经验的。建议您可以看看同远摄影的一些客片,国内主要拍摄儿童摄影的话,还是很说得上分量的,相信对你也有参考价值~

嘿嘿~~如果你可以到大书店的话.直接在那看算了.毕竟花20块钱买一本杂志能学到的东西是很少的.看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以我为例.以前有买.但是后来发现摄影论坛也差不多.而且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有杂志看.但现在主要只是看器材的评测.其他的越看越没味.

国外儿童心理发展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心理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儿童健康教育中,偏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儿童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儿童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分析

儿童心理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儿童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儿童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儿童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儿童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儿童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儿童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儿童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儿童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儿童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儿童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儿童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儿童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儿童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儿童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儿童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儿童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儿童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儿童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儿童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儿童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儿童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儿童园中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儿童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儿童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儿童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儿童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儿童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儿童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儿童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儿童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儿童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儿童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儿童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儿童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儿童园在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儿童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儿童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儿童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儿童。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儿童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国外对儿童服饰研究的论文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服装美学 costume aesthetics 研究服装美、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主要研究内容是服装与着装人、环境融为一体的综合美感效果。服装的综合美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①个性美。是服装与着装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产生的美。②流行美。是服装与着装人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③内在美。是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④外在美。是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在上述4个方面美的作用下产生的美,如服装与身体辅成的姿态美;服装的结构线条与体型辅成的构成美;材料品质、组织、肌理辅成的材质美,服装颜色与肤色辅成的色彩美;造型、款式、纹样等产生的艺术美;工艺、技术等产生的技巧美;佩饰、配件衬托的装饰美;服装与帽、手套、鞋、袜穿戴物品形成的整体美;服装与人的长相及修饰打扮产生的化妆美;服装的功能与人的工作、环境、条件、工具、对象相适应的实用美。 服装美学论文 猫儿一般的性感 性感,在当今是对女性最高级的赞美,性感这个词很流行也很时髦,我们早已开始大大方方地谈到“性感”,或者洋派一些的更喜欢说。“Sexy”,并不是为了隐晦。只是想让这个都市化的流行话题更显得国际化些。“New Sexy”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更丰富更耐看的成为性感新的追求。 女人的性感有很多种,浓的、淡的、邪气的、稚气的、成熟的、青春的、贵族化的、平民化的。女人的性感又很难说得清楚,因为它毕竟是一种感觉和感受,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性感的女人不是夜间活动的族群,也不是具有性魅力就算得上性感。性感的女人首先是健康的,无论身心,然后是知性的,谈吐不俗,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必须是女人中的女人,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女人味儿。 性感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但也需要通过外在表现;通常女人要表现性感,从衣着下手是最快的方法之一。 《圣经》上说,亚当和夏娃是受了万恶的蛇的蛊惑,才偷吃了能让人聪明的苹果,方才感到羞耻,只好用树叶裹起了裸体,双双离开了伊甸园。树叶随之成了最早用文字记载的服装之一,服装也由此与性感相提并论。 远在古代,人们就已深谙如何让服装来表现人体的性感,他们通过强调身体的某个部位来突出女性的魅力。文艺复兴时期好穿露腹式的服装来强调腹部;维多利亚时期强调臀部和腿部,喜欢裙撑,但如果一位年轻女子稍不留意提到了腿部,那么她永远与上流社会无缘;时装之父沃斯强调臀部和腰部,翘臀式的裙子风靡一时;帝政时期强调全身,中国的旗袍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在现代社会,性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文化是始于70年代。当时好莱坞的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的穿着举止使得西方人争相效仿. 时装的性感程度和效果依场合,穿着者的态度和穿着方法而定。比如泳装,出现在T型台上是赏心悦目的美的艺术;但出现在商店街头则引起哗然. 女人的身体像水,曲线柔美,她的任何展示都可以像水一样无形,变幻,若是把她倾注到一个模具中,她又会千娇百媚。 胸部是女性魅力最极至的表现.有丰满胸部的女孩子大多会被称为性感,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提到一个性感女子时,就会联想到很漂亮的胸,胸部漂亮的女子总是给人很深刻的印象,用服饰来表现漂亮的胸,是一种聪明直接的方法。 女人的背部,绝对是性感部位。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看看那些穿露背装的女人,只背影就十分吸引人。漂亮的背部,要很光洁平滑,皮肤要好,还要有那么一点结实的肉,再要有一些骨感就很美了。不可以大胖,也不可以过于瘦骨磷峋的。 有双美腿是很让人羡慕的,修长、结实、有很好的比例。展示腿部可以穿到膝盖以上根短的裙,也可以选择热裤(短小、较紧身的短裤).热裤尤其性感。还有很多女孩子喜欢涂趾甲油,穿露出脚趾的丝带凉鞋,这些也都会特别强调女人的性感。穿长筒的丝袜,尤其是那种有网眼花纹的,总会让人想到美丽却有毒的蜘蛛女,是一种有点那气的性感。 臀部对多数东方女孩而言,并不被作为重视的部位。而日本女孩子却将臀部视为除胸以外的第二性感部分,虽然东方女孩难得有高翘结实的美臀,日本女子又尤其如此。不过,注意选择有矫形作用的内衣裤。款型很棒的裤装,都会帮你很大的忙。记得吗,梦露的影片中,有很多镜头,便是通过好看的臀来表现其性感勉力的。 不只这些部位可以体现女人的性感,其实手腕,修长白嫩的手指和粉颈同样能表现出性感。 东西方人都一致公认的日本女人,穿着和服,弥漫着东方气质的性感,简直美不胜收。宽宽大大的和服装日本女人身体包得严严实实又直直平平,早已没有了任何身体曲线的展示,那么这性感从何而来呢?有人说,来自于日本女人的态,温温柔柔,怯怯谦谦的细小碎步,微垂的头,都叫人有一种爱抚和爱怜的冲动,将女人的温顺和柔情表达到极至。又有人说:只看那和服后领下的粉脖,就足够了。和服什么地方都小气地不让人看到一点不该看的东西,仅有领子后面很大方,将日本人长长的雪白的脖子展露无遗,只这一点就够清艳的,看来,没有三围也同样可以性感一番。 提到性感服装则会想到短窄裙,黑色丝袜,飘逸长裙,低胸上衣,红黑色缎面晚礼服,黑色或粉红色蕾丝……暴露或紧身的服装可以将美丽的肢体展现,露出那么一点香艳,裹住那么一些性感。 表现性感的面料有不少,如蕾丝、网眼纱、各种透明织物。轻薄织物。弹性织物,还有毛皮等等。蕾丝是最性感服装内衣的常用面料,所以无论用在何处都会叫人觉得很女人。很性感。透明纱也是同样的道理。弹性紧身织物会将女性的人体曲线展现无遗。轻软的丝绸、缎、天鹅绒等等。有如皮肤般光滑,常常会叫人浮想联翩。毛皮的魅力是其性感中的老练和华贵,藏在毛皮中的女人,仿佛受娇宠的高贵的私家猫。 扮性感选择裙装,紧身的上衣,紧身的裙。裙的长短倒不重要,长有长的诱惑,短有短的性感,而裙的选择总比裤装更有女人味一些。裤子的选择则要求紧身的牛仔或窄窄看筒长裤,将臀部提起,使双腿变得修长,同时也使臀部美显结实圆浑。 另外,简约风貌看似素朴,一律深素的颜色,简活精致的款型。却也有女性性感的表现。该窄的窄、该瘦的瘦,该圆的圆,该宽的宽,三围差数十分明显。其实,简约风格的服饰不过是将性感表现得含蓄,聪明点罢了。 流行性感穿着 要领一 香肩斜露 性感的新潮--香肩斜露!没错,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感和几何分割性,让性感幻化的有理有据。 --斜露香肩的魅力,通过一种漫不经心、随意自然的态度将性感传达; --妩媚透明的薄纱,垂坠流动的线条都能制造一种飘渺而神秘的味道。 要领二 传神色块 取自大自然灵感的妩媚色块是性感的新表达,含蓄而低调的色彩拼接耐人寻味。 --黑色、褐色是本季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的精彩看点,神秘的组合惊喜不断; --轻柔曳地的质感,随意中透露严谨,实现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要领三 线之媚惑 对美术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线条在设计语言中的地位,本季自然少不了对它的关注。 --希腊式的垂坠线条,夸张而宽松的轮廓,因这种独特的结构而醒目大气; --包身的线吊带性感装。 性感的妆型也是必不可缺少的:重点要突出眼部与唇部的化妆。突出眼部的媚态,如眼线上挑,再加一些紫,蓝色的眼影,表现一种朦胧的眼神,上挑的眼睛,则会有一种似于狐狸或猫儿的媚味,唇部一般用艳丽式较亮的暖色调,有鲜艳欲滴的感觉。腮红的决窍是,稍稍扫高一点,这样会有一种酒后微醉的样子。 总之,时装依附于人体,性感的真正来源在于人本身,迷人而不风骚,性感受而不粗俗猥琐,这才是高级的性感,这正是我们最终的希望.希望采纳

青少年服装需求与服装设计88摘8要!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说明了青少年服装设计工作需具备的素质和要求!88关键词!青少年服装%着装心理%设计思路 88服装是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必需品"是人们心理活动外现的载体之一$一方面它是人们自我素质的体现"另一方面服装也影响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同年龄通过选择不同的服装"可以体现穿着者的性格’文化内涵及消费水平等$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最显著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已达4@#亿人口左右$在一个成长中的家庭"孩子的各种消费占有很大的比例$而服装作为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消费市场是可观的$我们必须从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的生理和心理上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从心理’生理’设计到买场环境"导购语言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斯考和分析$一$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生理上"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身高体重的剧增$性发育渐趋成熟"第二特征出现"是少年逐渐向青春期转变的时期"由于生理的显著变化"心理上也开始注意自身的变化"情绪易于波动"喜欢表现自我$因此少年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同时"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内心体验越来越丰富"自我反省能力增强"可以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和评定$社交方面*青少年的团队体验使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追求社会地位"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与父母的关系出由顺从变化到追求民主平等$进入中学以后"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们变得不那么听往觉得朋友和同学的意见正确又有价值"这种对父母的%封闭&与对朋友的%开放&的双重性格是青少年的特有心理特征$另外"青少年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与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的分化"分之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主体的我是指具有知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我$客体自我是指可以对主体自我进行观察监督的自我$主客体的自我最初是混沌不分的"个体的成长知识和阅历增加"从儿童时期的学会评定自我行为’到青少年时期不仅能认识"评定自我"而且能对自我思维和行为作出客观分析$这个时候青少年开始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按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审美观念逐步形成和发展$二$青少年着装心理的几个因素%’文化传媒$受新生的事物’时尚的传媒和高科技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青少年的着装开始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和媒体等方面的冲击"使青少年对新生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青少年心理与成人的思维还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不像成人那样有丰富的阅历’经验而考虑成熟和周全"他们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做出感性判断"并且物质欲望受社会的影响"急速膨胀"他们理想化的憧憬自己的地位"而又缺乏理想化中事物背后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以及形成此事物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阅历$于是产生了对某些名人的崇拜’喜爱和模仿$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印有超女和周杰伦头像的文具及服装’饰物"着实让商家尽了甜头$他们在外观上要求遵从一定流行元素’时代气息"在服装的搭配等方面也要求很高"成为能表现少年性格的主要手段$他们追求简洁造型$近年来"牛仔裤’运动服装和休闲服装也是他们选择的主要方面$另外"倍受社会关注的哈韩’哈日’哈欧现象"可谓是青少年服装心理的主观的集中体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外来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本身应青少年性格和喜好而流行的文化"被青少年视为代表着先进国家的先进思想"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日韩’欧美国家的青年流行音乐组合"以其激情的节奏’狂放的舞蹈’热辣的造型和传奇的经历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他们爱屋及乌"部分青少年开始模仿他们$奇异夸张的发型’过度修饰的妆束"夸张变形的服装"希奇古怪的饰物"将他们的舞台装束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且不去评判这一现象的对错"单从商业设计的角度出发"这充分说明了流行元素’时尚文化在青少年服装消费心理中所起的作用$!’自我与家长意识$由于生理的日渐成熟"成人化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在心理上追求与成人平等的愿望强烈起来"他们希望能得到与成人平等的待遇"对家长的束缚和监视特别反感"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羡慕成人的社会地位"希望从家庭角色进入社会角色"所以导致青少年的服装选择有偏重于成人化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或是有一点零花钱"但不足以支付多件服装的购买"绝大部分日常服装是和家长共同选购的"家长们出于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会考虑到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校规’社会角色"成长速度等因素$家长不会让子女穿得过于前卫’性感"而是在一定的观念前提下"给予一定尺度的放松"这尺度也是青少年服装设计的关键之一"也就是如何赢得青少年和家长这两个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社会观念的共同认识$父母要求青少年服装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能够塑造青少年的阳光"活泼的形象"造型上时尚颜色上明快"面料上要求实用$新颖’环保"并满足青少年其生活环境中的功能$三$青少年着装心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设计灵感$青少年时期指的是年龄在%4,%9岁这一阶段他们是文明繁衍的生力军$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健康"心态"关系到社会的明天$这一时期的服装处于由童装的雅气"重修饰向成人的成熟""重简约的过渡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服装既摆脱不了天真又兼备时尚"设计时要以经济’实用’时尚’靓丽为原则"并以简洁"轻快的造型手法来展现少男少女的纯真’青春和略带雅气的外形$在外观上要遵从一定的流行元素"但又不能脱离少年时期的特殊美要求"在面料’色彩上逐步趋向流行时尚"使他们穿着充满时代气息$另外"服装的搭配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变得重要"搭配服装是表现少年性格的主要手段$青少年服装设计应参照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环境"结合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了解青少年关心的事物"从中捕捉精髓的元素$作为设计灵感来源"还有如体育巨星的风范"时尚体育休闲活动"流行的卡通’漫画’电玩’网络’流行音乐’偶像剧’电影!科幻’探险为主#"时尚代表人物的装束"主流音乐风貌"都是设计人员必需注重的灵感来源$综观市面上的一些青少年服装品牌"也有许多成功的品牌如+深圳的%雅骅&童装’广州的%越位&青少年运动装’东莞的%阳光男孩&和%个性女孩&’深圳市的%小丰龙&’广东的%菁菁草&’深圳的%童梦&及上海的%法娜妮&都充分表现了青少年的个性与实"并且将现代都市感和青少年的充满活力完美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李宁公司的个性化运动装"体现运动的轻松随意"追求品位与个性"多变的细部设计"独特的配色效果"极具前卫的色彩"色彩鲜亮的亮色调与灰色调相匹配"%国际化&的感觉突出"体现时代感和文化主题"是中学生最喜爱的品牌$而列入全球十大品牌的%米奇&品牌也推出了将迪士尼的典型形象转化为青少年个性表现"为青少年儿童时代认识迪士尼的朋友添加时尚色彩"用引导趋势且价格适宜的产品将迪士尼的魅力带给青少年$李宁少年运动装越位少年装时尚话题等米奇少年装!’款式和结构$款式上的特点"设计应从大方简洁"活泼利落功能性强"合体与宽松并存的局面入手"服装造型要考虑多样化时尚流行因素"休闲服随着休闲意识!下转第!页#!上接第!9%页#开始流行"运动服依然有相当的比重"装饰由大面积退回到局部"由复杂变回简洁"流行元素有选择的溶入其中"设计中更要注意的是"由于青少年时期处于生理变化高峰期"服装结构应考虑其实际对象的体形变化$4’面料$面料的应用上除了有棉"毛’麻等人体功能性好"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天然面料$也可考虑使用后处理很好的化纤"混纺等塑型效果好的面料"如防雨面料’莱卡等$并可大量应用牛仔布"全棉"皱纹棉"印花纯棉’针织罗纹等耐洗’耐磨’防静电’吸汗’透气’柔软舒适的面料"辅料中拉链应用比较多"并方便实用$7’色彩与图案$色彩上不象儿童装那样搭配夸张"颜色丰富"也不能象成人装那样沉着"稳重"色彩搭配谨慎$高明度高度及靓丽色彩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出现灰色变调"颜色趋向于流行色"多以白’红’黄’蓝为主"图案在青少年服装上的大胆运用也是青少年服装的一个显著特点$科普’科幻’艺术性的构成一方面不失美观时尚"另一方面能开发青少年对科学’生活’艺术的情趣$浪漫’可爱的图案!如花纹’数字’字母和网络图案’卡通形象等#能激发青少年的向上’活泼的个性"烘托一种交相辉映的摩登新奇的氛围$而落伍’老气’低俗的图案不会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而过于前卫’性感’颓废’对青少年的成长"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超出了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可爱’时尚的小饰物’小配件在服装中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青少年服饰更为适合$四$结语目前"青少年服装领域还是一个未饱和的广阔市场"认识到它的战略地位和这一领域受众的生理’心理特征和需求对于我们从事服装设计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对于服装设计者而言"把握一个目标市场的心理特征也是其具有的基本素质$装点自己的青春"借助美好的生活焕发无尽的纯真"体会世界的百味"是每个花季少年的梦想"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宝贵"最美丽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和经历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作为青少年服装设计者"更应运用智慧和创造力"装扮他们如梦似金的花季年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庞大的现代玩具市场上,玩具的 分类越来越细,品种繁多的玩具云集在商场的货架上,使人眼 花缭乱。而包装设计较好的玩具会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相 反,包装设计较差的玩具,则可能无人问津。玩具的包装是保 护、宣传玩具的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玩具包装设计,首先应 该是符合儿童的审美倾向和儿童的心理特征的。 1 儿童对玩具包装认知的心理特征 儿童认知事物的方式主要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 觉等几种手段,其中视觉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也是儿童感知事 物的最直接方式。下面主要通过儿童对颜色、图形的特殊感知 特征来进一步阐述儿童观察认知事物的特点[1]。 1. 1 儿童对包装色彩的审美倾向 “远看是色,近看是花”,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色彩具有 先声夺人的效果。人们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首先引起反应的 是色彩,它是人体视觉诸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 的视觉信息符号。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年龄为2~3岁的幼 儿期儿童喜爱艳丽明快的颜色,尤其是对比明显的颜色,有部 分孩子对新鲜颜色的偏爱程度会持续整个儿童阶段。因此,为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做设计时,应更多地使用明度高与纯度高的 色彩。实践证明,儿童在红、橙、黄、绿、蓝、紫、棕、黑、白、灰等 10种颜色中,儿童更多地偏爱红、黄、绿色,较少偏爱黑、灰、棕 色。儿童在1~5岁期间,对颜色爱好的差异并不显著,但6岁 之后,还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最喜爱黄、蓝两色,其次是红、 绿两色;女性则最喜爱红、黄两色,其次是橙、白、蓝三色。充满 童趣的女孩们钟情于浅色调,而男孩们认为深色或稳重色调较 适合他们。据丁秀玲研究儿童色彩感受结果表明: 65%的4岁 儿童能感受到色彩的冷暖性。 随年龄增长, 5 ~6岁儿童色彩感受度己达到74%和 77%,但就整个学前阶段儿童而言,儿童普遍表现为喜欢暖色 调。儿童从4岁开始就己具有相当明显的先天直觉美感,因而 对色彩均衡和谐也有较好的感觉,其百分比为4、5、6岁儿童分 别为78%、61%、70%,从中不难看出4岁儿童比5、6岁儿童具 有更强的审美感受。另外,儿童的审美趣味会伴随年龄增长表 现为由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向协调、柔和方向转变。因而,为年 龄大一些的儿童作设计时色彩对比应有所调整[2]。 1. 2 儿童对玩具包装图形的识别能力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精彩的,他们具备超乎常规的 想象力,他们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哪怕是一块斑斓的色彩、一个 古怪的图形、一根弯曲的线条,都会令他们驻足半晌,想象联 翩。研究表明: 6~7岁儿童的空间知觉一般己有所发展,在形 状知觉方面,他们一般都能辨认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三 角形等等。当儿童接触到产品自身或包装上的图形时,总是和 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认识,他们常把不熟悉的抽象图形与具 体实物联系在一起认知。如果是熟知或熟悉的图形,他们马上 会迷上一段时间去观察和想象其情景内容[3]。 2 儿童玩具包装设计的表现技巧 儿童的思维处于人类思维的幼稚阶段,其视觉心理特征既 明显区别于成人,又别于少年,甚至在儿童阶段中的各个时段 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儿童玩具包装设计作为包装设 计中的一部分,由于它的受众(儿童)的特殊性———他们生活 经历少、受教育程度浅的局限,同时会渗透着父母们的喜好,所 以存在着区别于其它包装设计的问题。因而在表现的技巧上, 也有着它独特的一面。 2. 1 图形妙用 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图形就承担着信息传播的功能。后来 逐渐形成文字和图形文化,它们都是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 语言,只是文字文化易受到地域、民族的限制,图形文化则超越 国界和语言障碍而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图形语言由于具有直 观的传播力和便于思想交流的优点,加之,人类的思想、感情和 观念几乎都可以通过视觉图形进行传播,所以,随着信息化时 代的到来,图形语言作为世界性语言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 注,在人类社会中大量应用,并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 各个领域。优秀的图形设计可以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通过视 觉语言,使人们彼此沟通理解;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语言的障 碍,文化的差异而进行无声的交流,达到无声感染的艺术效果。 而现代玩具包装中的图形设计,大多采用卡通图形设计。此类 设计特别受到玩具小顾客的欢迎,因为,卡通图形作为一种被 异化了的介质,如今已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纽带,给人 们带来轻松和欢乐,卡通形象图形更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世 界上有数百万的消费者喜欢卡通图形"史努比",它就是当年 美国的漫画《花生米》的主角,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玩具、精品、 电子卡片、游乐场等,至今受到热烈欢迎。史奴比的漫画已翻 译成40种语言,在75个国家出版,全球有2600家报纸刊载 《花生米》,独领风骚达半个世纪,从它和米老鼠、唐老鸭、凯蒂 猫、流氓兔等的身上就可以看到卡通在玩具包装和其它产品中 的影晌力。在卡通图形里,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自由的发挥。 相对于其它图形艺术形式,卡通形式使人更易理解,更加生动、 趣味横生,给人带来快乐,因此,厂泛应用于玩具的包装设计, 同时是畅销玩具包装的创作源头。人们常常看到,在玩具包装 设计的画面中,卡通狮子已不再可怕,甚至比一些小动物还要 脆弱;河马看上去虽然笨拙,但卡通造型常会使它表现一些灵 巧的动作等等。可以说,卡通造型是当今玩具包装装演设计的 主流,它可以对消费者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刺激他们进行玩 具的快乐消费。 2. 2 色彩的渲染效果 最新的资料表明,消费者对物体的感觉首先是色,其后才 是形,在最初接触商品的20s内,人的色感为80%,形感为 200%, 20s至3s钟内色感为60%, 5min内色感与形感各为 50%,因此说色彩在商品包装中其重要性具首位。儿童对色彩 的感觉则先天敏感,孩子们天性喜爱色彩斑斓的花蝴蝶、红蜻 蜓、小红帽、花衣服等物品。在包装设计上许多产品无不在色 彩上寻求欢快、愉悦、清洁。色彩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一致的, 精彩的图形设计,亮丽的画面包装对孩子或成年人都很重要。 儿童玩具包装的用色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主体色彩对比应强 烈,多为原色对比,尽量避免用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尤其高 明度暖色系的颜色较适合表达儿童热衷的艳丽色彩。高纯度 的色相相对比较热烈、视觉感受更鲜明,自然使画面欢快活跃、 冲击力强、感召力大。在儿童玩具包装设计中无论是在同一色 相、还是在不同色相之间作变化,均应体现跳跃性这一特征。 色彩设计对于玩具包装设计的画面装饰十分重要,因为玩具包 装装演色彩是商品性的色彩,可使之产生富有玩具特征的视效 果,既是构成玩具商品的要素之一,又是玩具包装整体美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是玩具包装设计的中心环节。玩具包装装 潢色彩的构思,主要应依据玩具产品色彩的特殊性及色彩构成 原理,同时要把握住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意向。因此在进行玩具 包装装演色彩处理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要有商品性,对顾客要有吸引力,能引人注意,达到在 同类产品中突出自己的目的; (2)使顾客留下深刻的色彩印 象,能够使人回味无穷,起到重复不断地销售作用; (3)要有象 征性,使顾客能够联想到美好的东西而乐于接受,并产生一种 强烈追求的欲望。为达到上述要求,玩具包装的色彩特点就必 须具有很强的商品性和装饰性。 2. 3 独特的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是指人、动物、各种产品固有的特征或特质所具有 的一种倾向。因玩具主要是供给儿童玩耍的,所以,在玩具设 计以及玩具包装的画面设计中,都要考虑儿童特有的心理、生 理上的特点,突出不同类别玩具包装的个性,并兼顾包装设计 的科学性、时代感、民族性、创新性、安全性,才能使玩具更富于 吸引力和竞争力。如芭比娃娃,她的收藏版玩具和限量版玩具 是专为人们收藏及摆设而设计的。都装在展示盒里,并附立架 和身份证明文件,因此,包装设计较为讲究,所用材料、画面设 计等都极具匠心,如前图片所示,尽显高雅或雍容华贵,体现了 收藏品的价值;而玩耍型芭比娃娃,是供儿童过娃娃家设计的, 她的包装设计,一般采用开窗设计,即主展面透明,其它展面为 不透明,但在盒内进行少许结构设计和U面设计,将芭比娃娃 所用的工具、用具、玩物等嵌在这些结构上,与画面呼应并形成 完美的视觉效果。 2. 4 趣味性创新 大多数儿童玩具的包装设计都是以趣味性为前提,抓住儿 童好动且注意力易涣散的特点,将趣味性有机地溶入产品包装 设计之中。要想使孩子身心愉悦地直接在玩具的包装设计中 找到乐趣,就必须要求产品外观包装有足够的吸引力。儿童玩 具在趣味性设计方面与其它商品有明显的不同。其它商品在 构图上可以采取十余种甚至更多款式的构图形式,但这些形式 用在儿童玩具包装上可能不很奏效。从儿童自娱自乐的绘画 中不难看出儿童喜欢把画面画得满满的,不留空隙地涂鸦各种 “稀奇古怪”的图形。因此,大多数儿童玩具包装通常采用“满 幅式构图”形式。画面内容丰富时应注意控制构图的层次性, 做到有主有次、层次多而不乱,这样才会有立体感与律动感。 儿童玩具包装的开启式设计也是增加包装趣味性的一个有效 途径。包装的开启处是一座连接产品和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桥 梁。包装开启方式是使用者最先通过视觉、触觉去感知和体验 的重要部分。包装的封口装置不仅将商品保存在包装内,同时 它也是消费者取用产品的通道。人们可能会仅仅因为商品包 装难以撕开和剥下或不便开启使用等这些小问题而拒绝购买。 反之,儿童同样也会因为包装的开启方式的简易性和趣味性, 从而产生购买欲望最终导致购买行为的发生。再者,开启式的 设计可以使儿童从开启处获得对玩具产品的直观感受,加强他 们对产品本身的识别,从而直接引起他们对玩具本身的兴趣。 作者在玩具车的设计中也加入了开启式的设计。由于产品本 身设计精美,做工精细,作者将其中一个小型赛车系列的包装 设计成悬挂的开启式,将玩具赛车直接放入透明的展示模型 中,儿童消费者可以直接从模型中获得对玩具车形状、颜色、大 小的直观信息,而不用通过图示,对产品本身进行猜想。 3 未来儿童玩具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据专家预测:随着接触信息的增加,未来儿童将要处理的 信息是现在儿童的4倍。这个不由得让设计界人士也为之一 惊。尤其是国内儿童将要怎样面对这个信息与科技交时代呢? 社会各界均应该思考摆在眼前个现实问题。要想在21世纪云 云强国中我们的民族不落后,从儿童出发不失为一智之举,这 也可以说是我们“科教兴国”的战略之根基。作为设计师,更 是义不容辞地为儿童做最周全的考虑。 3. 1 未来儿童玩具包装应具备的特征 品牌特征:建立一个国内外接受的品牌可以说是一个长期 的复杂过程。企业要想创造一个国际认可的品牌,有时他们需 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问,而在产品投入市场的前10年会出现 完全小盈利的状况,但为了做好、做大、做美这个蛋糕,就需要 有坚定的品牌意识与营销策略。由此可见,中国有那么多儿童 产品生产商的产品还是默默无闻。诚然,树立品牌是多种因素 的综合体,但21世纪的儿童产品包装设计必须有前瞻意识,为 了民族,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儿童产品能跨越国界,品牌意识 势在必行。 文化特征:优秀的儿童玩具产品包装设计应在吸引儿童的 同时使他们增加知识、开发智力,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事物、了解 外部世界及自身[4-5]。这里所说的知识性,即儿童玩具产品包 装设计自身的文化含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寓 意特征,在充分注意儿童各要素的同时,作为华夏民族的儿童 产品要考虑到自己的文化特征这一点。一个民族有其特有文 化或民族艺术传承,一味的复制生产国外的儿童类产品包装意 义不大。做化妆品行业的靳羽西女士给儿童玩具的包装做了 一个很好的示例,她能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宣传自身品牌的“羽 西娃娃”,原本很传统的旗袍服饰经过她的设计就成为“具有 中国特色的儿童玩偶”,这正说明作为设计师在追求“变”的同 时,恰如其分地添以文化特征是何等重要。 地域特征:不同的国度及地域有不同的习惯与特点,因此, 地域特征不可忽视。作为设计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 设计相应的包装。 年龄特征:众所周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生理特 征、认知特征、智力发育特征是不同的。因此, 21世纪的儿童 玩具产品包装设计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来开发相应产品, 使得产品针对某一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的目的性 与适应性更强,以训练他们的手、口、目的协调能力、身体控制 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3. 2 未来儿童玩具包装设计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世纪应该是一个绿色、环保的时代,看看隐藏在人们背 后诸多的文化垃圾、经济垃圾、社会垃圾、工业垃圾等等,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将不会允许更多的产品垃圾出现。 因此, 21世纪的儿童玩具产品的包装设计开发应该走可持续 设计之路。 可持续设计之路表现在3个方面: (1)选用材料上尽可能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材质; (2) 提高产品的使用周期。儿童玩具产品包装设计的使用周期往 往不是很长,因此,如何提高使用周期显得更有意义。例如采 用智能升级程序、组合模块等方面的设计,这将大大拓宽产品 的使用周期,从而为国家与社会节省更多的能源与材料; (3) 建立相应的儿童产品包装保养及回收机构。对于正在使用中 的儿童产品,维修站将负责产品的维护、翻新或保养等售后服 务,对儿童产品的废弃包装进行回收,这无疑也提高了产品及 包装的使用周期。 4 结 语 综上所述,玩具产品的包装装潢设计,应从了解商品的特 性和儿童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方面入手,根据玩具的主题与特 点,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系列化的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设计出既受 消费者喜爱又具有“绿色”效应的产品包装。时代的发展对设 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突破一味借鉴和模仿国外设计的 模式,针对我国自己的玩具产品设计市场,走出有自己特色的 包装设计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红旗,贾丽丽,王旭青.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与传统文化效 应[J].包装工程, 2006, 27(4): 220-221.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孔德明.儿童产品艺术设计微探[D].长春:吉林大学, 2005. [4] 杜军虎.论传统图形设计背后的知识形式[J].包装工程, 2006, 27(4): 222-223. [5] 李道亮.系列化包装设计与品牌传达[J].生活用纸, 2005, (1): 9-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