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日本学者对彝族文学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日本学者对彝族文学的研究论文

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摘 要:本文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列举、大量事实和案例,说明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材料用于史前,无论在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方面都会存在明显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即是: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材料,对原始人类和原始文化的认识,均是来自或建立于现- 摘; 要:本文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列举、大量事实和案例,说明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材料用于史前,无论在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方面都会存在明显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即是: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材料,对原始人类和原始文化的认识,均是来自或建立于现当代地球上仍然残存的原始民族、土著居民生活和生存之状况,它们与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印第安人文明、米诺斯文明这些人类文明的“主流”各是一回事,二者不能人为等同;文章还着重分析了中国“图腾”问题,认为图腾在中国古代文化或史前文化中难以证实,值得怀疑,同时指出文化人类学中没有“文化”这一项目或是其先天性重要缺失,故不能据此去判定和推测人类古代文明、文化之“主流”。;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史前研究;; 问题和原因;; 科学文化;一方面由于记载有限或残损不全,更由于相当于史前而言,现存古代文献一般都显得非常晚近,而神话传说非史实记录,其中事象多被人们视为古人想象、幻想、虚构之情景(这由中国“古史辩”派的认识及各种相关的工具书与研究对于“神话”的定义可以看出[1]),另一方面现今的学者多相信西方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察现当代地球上仍然存在的原始民族、土著居民所得关于原始文化的结论,相信中国上古及史前时代文化、程度与现在地球上仍然存在的那些原始民族、土著居民是处于同样的发展阶段、状况,所以学者在考察中国古代和史前时代文化时常用、多用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结论、认识和方法去比对、观照。本来,这是一个正常的、有益的现象和方法,但是在当代中国、在学术界,似乎有一种滥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资料的现象和倾向,文化人类学及有些观念、认识被抬高到了一个不恰当的地位,乃至可能存在被人用于装潢门面或用于摆脱话语困境、研究困境的情形。我们在有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宗教、文学、制度、神话等研究领域尤其是有关上古和史前时代考古研究及有关著述中,常常可以看到作者或帮助宣传者介绍说“运用了文化人类学”、“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等等用语,而这些研究和著述中又的确充斥着图腾、神灵、巫术、崇拜、祭祀、母系、父系、公有、私有等等诸如此类的语汇和相关论述。其中既有系统的著述、建构,也有零星的或简单的相互比对、参照,甚至也不乏直接将图腾、巫术、祭祀、种种“崇拜”等用于史前遗存及文化现象,所得结论、认识正确与否多半经不起检验、质问或不容易判断、无法判断。作为研究人类文化起源及进化[2]的文化人类学本身的先天性缺失及局限,文化人类学用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尤其是史前考古、史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似乎少有人谈及,所以本文主要谈一谈文化人类学用于中国史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先例举现象和事实,后谈为什么会“存在问题”,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 一、“问题”列举和分析;无论史前时代或历史时期,我们都可以把整个人类文化划做三大块,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含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关于社会制度,涉及家庭、氏族(胞族)、部落、由母系发展到父系、由公有发展到私有等一系列概念、术语和理论,这些东西在面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时的不适应笔者在《“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10—11)》中已有一些例举和涉及,这里不再重复。这里谈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方面(当然事实上物质、精神、制度三者是相互关联的)。;1、关于物质文化;摩尔根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三个阶段,其中野蛮时代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段。关于低级野蛮时代(约当新石器时代初期)之社会,摩尔根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该时期或社会在东半球是指“那些流行制陶术而尚不知饲养动物的部落”,而在西半球是指从懂得制陶术到“用灌溉法种植玉蜀黍等作物以及用土坯和石头来建筑房屋”之前的阶段[3]。摩尔根的论断主要来自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考察,所以关于西半球的认识大体上是不错的,但关于东半球,摩尔根的认识却与后来的考古发掘结果不相吻合:人类文明最早的起源地西亚地区中石器时代的凯巴拉文化(约前万年—前1万年),其“居民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有矛、镞等细石器,并以刮刀剥制兽皮蔽体。从兽骨较集中的情况看,可能已有畜牧的萌芽,如佩特拉附近的马达马格遗址,山羊骨占全部兽骨的82%;卡尔迈勒山附近的法拉赫遗址,羚羊骨已占74%。一般认为,这种现象表明可能已出现放牧,这些山羊或羚羊可能即是最早的家畜”。此时凯巴拉文化居民尚未发明陶器,即使由凯巴拉文化发展而来的呐吐夫文化,仍然是一种“无陶新石器文化”[4]。在西亚的前陶新石器时期,许多地方都已有成熟的家畜饲养:如黎凡特南部的耶利哥已种植小麦、豌豆、燕麦,出现了“确实的家畜山羊”,土耳其恰约尼遗址发现有小麦、大麦、豌豆、扁豆的种植,有绵羊、山羊、猪等家畜,安纳托利亚地区也已产生最初的农耕和畜牧,家畜有猪、绵羊、山羊,伊拉克东北部的耶莫遗址也已种植小麦、大麦,驯养家畜,它们的年代都在前6000年前,此未出现陶器[5]。东半球的另一个农业起源中心中国,畜牧的发生也不迟于制陶业,而是大体上同时:在距今约一万年前,陶器开始出现,同时可能已有鸡、猪、狗的饲养,如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的鸡骨、猪骨、狗骨,被认为可能是家畜;尤其是同一时期广西桂林甑瓦皮岩洞穴遗址上下层都有较多猪骨出土,“据鉴定有67个个体,猪的年龄数值比较集中,以1—2岁间的成年猪最多,罕见长大粗壮的犬齿,门齿一般都较细弱,未见有磨蚀深重的第三臼齿,这些都是反映人工饲养和被宰杀的结果,饲养的时间又较偏长”。而到距今8000年左右,制陶业初步发展起来时,鸡、猪、狗等家畜的饲养也亦很普遍和成熟,牛、养的饲养可能也已开始,如裴李岗、磁山、贾湖、大地湾、跨湖桥等遗址的相关发现[6]。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类日用品,也被考古学家视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和标志之一。关于陶器的起源,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常常被学者引用:“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形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7]。恩格斯这个论断受到摩尔根《古代社会》的,而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说法又来自人类学家泰勒《人类远古史研究》,泰勒又是借鉴了别人的观点:戈盖“于上一个世纪最先提醒大家注意陶器发明的过程,他说,人们先将粘土涂在这样一些容易着火的容器之上以免被烧毁,以至后来他们发现单单用粘土本身即可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世界上便出现制陶术了”[8]。民族学资料中的确有这种情况,比如林惠祥先生就列举了南美洲的土人、亚里桑那的哈瓦苏派人都将纺织物敷泥,然后用于盛物在火上烧烤,用以说明有些陶器可能是这样制成的[9],但是说陶器起源于在编织物上敷泥,经烧烤而成,迄今在考古学上并无确凿而充分的证据。;;;; 学者一般都认为陶器的发明是伴随着定居和种植农业的发生而出现的,是应谷物贮藏、炊煮以及盛水盛汤之需而产生[10]。这种认识实际上意味着陶器的起源和发明是因为人类进化历程、生活方式中某些内在的及动力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因为敷泥于编织物烧烤或因偶然失火而导致。这种认识大体上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而且可以认为它就是来自于现代考古发掘和研究。现知人类各种不同的古代文明中,早期陶器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也不都与种植农业相伴生,但是没有发现陶器起源于编织物敷泥烧烤的证据。以人类历史上农业起源最早的西亚为例:西亚地区在陶器起源之前曾经历大约1000年的前陶新石器时期(约8000前—前7000年),而此期已有比较成熟的种植农业和家畜饲养,甚至在年代更早的中石器时代如纳吐夫文化中已有农业起源的迹象并已开始家畜饲养[11]。在已有种植农业的无陶新石器时期,应该存在能够代替陶容器的器物(能够盛装汤水,能在火上烧烤、蒸煮)。考古发掘表明,这类器物在西亚的前陶新石器时代应该是木、石类容器(木器可盛汤水)尤其是石器:贝达遗址文化堆积为前陶期及中石器时代遗存,其石制品有臼、杵、碗、盆等,哈吉拉尔遗址前陶器遗存有大理石碗碎片,基罗基蒂亚遗址前陶期遗存有类型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制容器,其器型有带流的盆、碗,也有盘、长柄勺等,耶莫遗址前陶期也发现石臼、石杵、马鞍形手磨、户枢、石球、石斧等[12]。西亚最早的陶器发现于黎凡特北部的穆赖拜特遗址,“这些陶器过于粗糙,烧得不透,气孔犹存,不能盛水,还不能代替木石制作的空器”[13];在土耳其恰塔尔休于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胎中掺有草和砂砾,颜色为奶黄色或浅灰色,表面光亮,器型常见平底的深碗、浅盆,火候较低”,考古学家认为当时“陶器数量不多,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居民使用木、石制容器及篮子之故”[14]。由于人工用火的出现远远早于种植农业的发明,火能使泥土坚硬乃至不透水这种认识和知识的形成也当早于种植农业的出现,同时编织物的产生也当早于种植农业(因为采集所需),所以如果陶器因敷泥于编织物再经烧烤而发明,那么在西亚的前陶新石器时代应该已普遍使用陶器而不会是制作更为困难、更费工时的石质容器,而最早陶器的出现有可能上溯到西亚的中石器时代,因为其时种植农业已开始萌芽。显然在西亚,陶器的出现更多的是模仿和替代木、石容器尤其是石器(前陶时期制作和使用木、石容器应该是所谓“木器时代”、石器时代传统的一种延续,这导致西亚陶器的出现滞后于种植农业的发生)而非编织物,当然并不排除陶器在造型上会模仿编织物。在亚洲另一个农业起源中心中国,已有证据表明制陶业的出现正是与原始农业存在着共生关系[15],早期的制陶方法主要是捏制、片状贴塑(泥条盘筑法应更晚一点),但是发现最早陶器有捏制而成的证据而无敷泥于筐篮烧制的证据[16]。陶器如因在编织物(或木制容器)上敷泥烧烤而起源,那么在早期陶器、陶片上必会留下证据(或者陶器、陶片里面有编织物痕迹,或者陶胎的中间层有编织物痕迹),但是迄今为止并未见有这种证据或相关报道。 ;;;; 日本的农业起源时间很晚,但它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日本爱媛县上黑岩阴遗址曾出土距今约1·2万年前的陶器,后来在除北海道和冲绳以外的地区都发现了早期陶器。“最近在长野县下茂内和鹿儿岛县简仙山,都出土了经测定约为距今1·5万年前的陶片,其中鹿儿岛的陶片烧成温度只有400度——500度,质地疏松,还没有完全陶化,可谓名符其实的土器。1999年,日本青森县大平山元一号遗址出土了无纹饰陶器,其陶片附着碳化物的碳测校正年代为1·6520万年——1·4920万年,在国际考古界引起了轰动”[17],但是没有发现这些陶器的制作和生产与编织物有关。据研究,我国和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等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地区的早期陶器大多是圆形球体,平底器很少,其原因除了模仿陶器出现之前人类广泛使用的植物果壳形状、制作相对容易、容积又较大以外,“最初的陶器首先考虑的是满足炊事需要,然后才是盛储需要,或者说先有煮饭的锅,后有盛饭的碗。圜底器物支架在几块石头上,便能生火加热,也较为稳固,而且采热功能好” [18]。显然,早期陶器制作成圜底形,不会是模仿编织物而成,因为后者一般不会是圜底,既不实用也没有必要。可见恩格斯关于陶器起源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来自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和认识是不能直接与人类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现象划等号的。 ;;; 严文明先生在分析半坡、姜寨等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聚落、房屋及当时的家庭、婚姻形态时,认为那些有灶有炊具和饮食器、有米宽土床而粮食储备很少的小房子应该是供过对偶婚姻生活的夫妻和他们的婴幼儿居住的地方,而老人和较大的孩子可能要住中等房子或其他小房子。与此同时,他发表了一番议论:有人说“原始社会生产技术水平那么低下,盖一座房子很不容易,哪能象我们现在住得那么宽敞?从前彝族的穷苦人披个麻袋在屋檐下一蹲就能睡一夜觉,仰韶一二十平方米的房子不是足以蹲一二十人吗?这从表面看起来也好象有些道理。如果全部都是空房子,就没有法子驳倒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19]。这是说不能用民族学材料去衡量和比对史前考古所发现的材料。如果放开眼界,我们会发现,严先生这里所论及的现象和情形并不是孤立的:;在西亚,距今约9000—8000年的有陶器新石器时代,具备一定规模的聚落遗址已普遍出现技术高超的原始建筑及房屋、居所:哈吉拉尔遗址的前陶新石器时期已有用泥砖建造的方形房屋,其大墙有石基,壁面及地面涂有灰泥,重要房间的地面铺小石子或卵石,门道可能设于屋顶;进入有陶新石器后期,该遗址见有9座房屋,均长米、宽6米左右,方砖墙厚达1米,以石为基,每座房屋开有两门[20]。基罗基蒂亚遗址位于一座陡峭的小山上,其房屋墙壁的下半部一般用石灰石砌筑,上部和圆形屋顶用粘土、土坯等材料建造,有些房子建有双层墙;大型房屋内则有两根石柱,用来支撑半圆形的阁楼,阁楼有小梯上下,可能是睡觉之处,屋内石铺地面上设有灶等生活设施,屋外有用墙围起来的院落;有些房屋中还建有走廊、仓库、碾谷房、厨房、石桌等[21]。恰塔尔休于遗址发现的房屋“由土坯砌成,每一房屋由一面积5米×4米的起居室和一个至几个附属房间组成。房屋平顶,在两根大梁和许多小梁上铺苇草和干砖。屋顶有长方形入口以供进出,起居室与附属房间有低矮的门洞相通,门洞高仅77厘米。屋内南部有木梯和炉灶以及放燃料的柜子,另有平台和长凳以供坐卧……”[22]。索万遗址内“有砖坯结构的T形建筑3座,均由许多大小房间组成,布局规整。房屋的地面和墙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墙承托支撑屋顶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职能,在一房间的壁龛内发现一“母神像”[23]。1999—2000年,德国考古学家汉斯·格奥尔格·格贝尔领导的一个国际考古小组在约旦的巴亚村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墓室及许多壁画,同时该遗址还表明:约在9000年前人们建有一些两层的房子,显示出当时居民极高的建筑水平。考古学家说,考虑到巴亚村是建在约1000米高的岩石陡坡上,跟外界很难沟通,这一成就更显得了不起[24]。在中国,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时代,房屋建筑技术和取得的成就也非常可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文化大型房基F901被称为“原始宫殿遗址”,其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主殿、左右侧室、后室及前沿附属建筑构成;其主殿按后世构架原理当是十柱九间,其顶梁大柱直径达57厘米;在主室中辅助顶梁大柱的两个较大的木柱之外侧,又各增立了三个直径为10厘米左右的小木柱或木板作附衬,然后用草泥包裹为一体,组成一个外径为80厘米的大柱,再抹上白灰面;其墙体用红烧土筑成,壁面抹石灰压实,居住面用碳性料礓石铺垫,打磨得光亮照人,坚硬尤如今日的水磨石地面,而据甘肃省博物馆化验室技术鉴定,这种料礓石经火烧粉碎后的物理性能,相当于现代所使用的100号矾土水泥[25]。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15号房址以及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的大型房址,其建筑规模、技术与大地湾F901不相上下,前者的墙壁以密集的木料栽立而成,木柱之间的间隔仅有1—10厘米,“所有的木材都经精选和细加工,形状方正,棱角分明,十分规整”[26],后者“在主室内近四角处,对称地分布着4个直径达—米的大柱洞”[27]。河姆渡遗址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干栏式长屋,现存桩木和长圆木220余根,较规则地排成四列,计宽约7米,最长一列桩木为23米,所以其室内面积应在160平方米以上[28]。1999年至2001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距今5500年前仰韶文化的特大型房址,其整体面积达到516平方米,四周有回廊,其柱洞直径大都在米—米之间,室内居住面自上而下分五层处理,各层均十分致密而坚硬,其中第三、四层近似当代混凝土,最上层为灰白色细泥。考古学家认为:依下部结构推测,该房屋可能为四面坡式建筑,由于面积大、跨度广、布局复杂,也可能为重檐结构,“仅从保存较好的下部房址便不难想象,此房屋曾经是一座多么宏伟的建筑”[29]。无论是西亚新石器文化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仰韶时代房屋建筑所取得的成就、达到的高度,都是现、当代地球上那些原始部落、土著居民所不及的,更不用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方尖塔、神庙,古代印度哈拉巴文明、巴比伦和苏美尔、玛雅文明以及米诺斯文明的城市、宫殿、神庙建筑。故知文化人类学所考察的现、当代仍存之原始部落、落后民族材料与中国、西亚、埃及、印度的古代文明及其新石器时代可比性甚微。 ;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大量“灰坑”历来被视为“垃圾坑”、“祭祀坑”,近年来有学者研究,“灰坑”中其实有一部分可能是“粮食窖”,另有一部分则可能是“小水田”或“水坑”、“水塘”、“水井”、“水渠”、“鱼塘”等农田水利设施。刘志一先生认为“祭祀坑”一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远古时代原始祭祀中,即使祭地神也没有挖坑祭祀的习俗。只有到了商、周时期或早一点的夏代才有挖坑祭祀的习俗出现的可能”[30]。最近四川的考古学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120余座灰坑,其形制规格各异。他们对这些灰坑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推测,认为“一些灰坑底部及四周采用卵石(有的内含大型砾石)垒砌而成,推测应是进行石器加工的场所或有其他用途。个别灰坑内还发现涂有鲜红色颜料的石块,可能具有某种宗教含义。有的坑内还发现数量较为丰富的陶器堆积,应是以理葬陶器为主、具有特殊含义的器物坑。少量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灰坑底部平整且较深,可能为贮存粮食等实物的窖穴[31]。曾经,在湖北天门肖家屋基遗址的发掘过程中,遗址中部发现一个面积颇大的水塘,先被断为具有宗教性质的遗迹。后来注意对水塘细部的清理和观察,通过水塘边缘、塘底及水塘附近的遗迹、遗物留存和堆积的分析、推断发现,认为该水塘应是“一处与盥洗、制作石器也许还包括汲取生活用水等活动有关的场所,而基本否定了原有的宗教性质遗迹等推测[32]。杨鸿勋先生在谈到建筑考古学时说:“将新石器时代古池塘底的木构井干挖出,而解释为‘原始崇拜建筑’的遗迹;将殷商宫殿‘土阶’的残迹误认为完整的‘祭坛’……”等等,这些错误都是缺乏专业知识所造成的[33]。将很多生产、生活性遗迹、遗存断为宗教性遗迹、祭祀场所,除了与工作细致程度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有关外,可能还有一种潜在或显在的观念和印象在起作用,即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亦即原始人类)很愚昧、生活中凡事皆有神灵,处处要崇拜、祭祀,这种观念和印象的存在显然与文化人类学的一些认识和观点有关。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出土了大量的“骨耜”和稻谷遗存,以前学者依据文献资料、民族学材料对河姆渡“骨耜”的形制、用途以及当时的耕作方式等作了不少研究,其说纷纭。黄渭金先生详尽地分析了各类“骨耜”的加工、使用特征和痕迹,认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实际上包含了专门用于翻耕农田的“骨耒”、修整水田的“骨耜”和平整农田的“平田器”,“至于双齿刃、斜刃和平刃等刃部特征是由于骨料的再加工、再利用所形成”,而河姆渡遗址的耕作方式应该是“踏耕”和“耜耕”并存,“它们是一种并存关系,并不互相矛盾。‘刀耕火种’不适于河姆渡的平原沼泽型稻作农业”。他最后说:“以前学者对河姆渡骨耜的论述,大多偏重于古代文献史料的考证及民族学材料的引用,忽视了对现成考古实物资料的探索,笔者在此并非贬低和鄙视文献史料及民族学材料在考古研究中的地位,而旨在说明考古学的研究还是要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文献史料和民族学材料可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补充和旁证,如此才会使我们的研究更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34]。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在其著作中说:“猪、羊在原始生活中居较不重要的位置”[35],这一认识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显然是相违背的,因为无论是作为食物、营养来源、物质财富或者是作为精神信仰、原始宗教方面的象征、借代物,猪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36]。林先生的认识显然不是“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而得出的。 2、关于精神文化;关于原始社会、史前时代的精神文化,原始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崇拜对象,人们最普遍的印象可能就是“图腾”。如果将这个问题交给中学生去回答,十之八九他们都会说:图腾;电视、书刊里面如果出现某个古代文化、器物中的动、植物图像,看起来很重要的样子,有文化的人多半会脱口而出,那就是图腾。“图胖”就是这样普遍地存在于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现代人的头脑之中,不仅“大多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动物纹样及其象征性纹样是古代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37],而且“目前只有触及到中国各民族古代社会的文化,不仅有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提到图腾,民族学家、宗教学家、古文字学家、家、美学家、美术史学家、神话学专家、民间文学专家和民俗学专家也几乎都要照讲图腾。然而,许多著述往往是将‘图腾’一同做简单的套用,普遍缺少应有的论证和具体的说明”[38]。研究原始文化的著名学者也不例外,如朱狄先生就有这样直接而简洁的判断:“1963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在一件石器上发现的兽面纹饰和饕餮纹十分相似,而半坡彩陶上有鹿纹;江苏邳县大汶口遗址(此处似有误会: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县,而江苏邳县有大汶口文化大墩子遗址——王先胜)中发现有猪头纹;马家窑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的彩陶上有狗纹。这样,地下发掘说明图腾之说不无根据”[39]。丁山先生说:“在氏族社会,以图腾为宗神,每个家族的闾里之口都立有图腾柱(Totompole)以保护他们的氏族。所谓图腾柱,大抵雕刻为鸟兽怪物形”[40]。陆思贤先生继续发挥说:“其为鸟兽怪物形,在中国古史的传说中,龙、凤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他虎、豹、熊、罴、龟、鳖、蛇、鱼,包括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还有住洞穴里钻的,无所不有,又有神柱圣树,奇花异木,都应是图腾形象的实录。它们被装置在图腾柱上,氏族林立,图腾柱也林立,在当时祖国的大地上,有多少图腾柱,大概是不计其数的。或可以说,氏族制时代也就是图腾时代、图腾世界,那么图腾文化、图腾,也就是原始文化的核心或纲领”[41]。也有学者将现今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图腾”作了统计、归纳,不少民族的图腾多达几十种,也有的仅有一、二种[42]。大约哪个民族经常和哪些动植物打交道、对其有所礼敬,在日常生活的器物上有所表现、在礼仪活动中需加以利用,那便成为该民族的图腾。“图腾”真是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于中国史前时代和原始民族的生活及精神世界中吗?对此,我们需略加认真地考察一番。 ;权威的《辞海》解释“图腾崇拜”,说它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而氏族公社“产生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43]。研究图腾文化的学者说:“世界上大多数学者认为图腾文化形成于旧石器中期或晚期,而新石器时代是图腾文化的衰退落和演变期”、“根据国外考古学资料,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晚期和中石器时代。欧洲发现的众多的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和雕塑等,证实当时图腾仪式、图腾歌舞是丰富多彩的”,而“新石器时代是图腾文化开始衰落的时期

(现代人类学)里面有题材你可以参考下,不过你自己还是得多思考

你的书还看的不够 要多看点

不同方言区彝文古籍文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第 1 页选购服装_批发服装_认证企业_百度爱采购百度爱采购为你优选海量服装热销货源,支持在线选购,实时询价。批发选购服装,上百度爱采购服装专题页。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百度爱采购 广告《丧仪经》等。(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第 2 页(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第 3 页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书中阐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连第 4 页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及应尽的义务。《摩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租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与“六祖”时期的强大,以及开发乌撒、水西的艰辛。3、其它文献:其它文献中,以金铭石刻文献居多。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是毕摩和摩史所作,但绝大多数是彝族历史名人、或其他作家所作。例如著名的在贵州省大方县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分为彝文碑一通和汉文碑一通。彝文碑上的彝文共有1972字,是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块第 5 页碑刻。其碑文是水西著名君长、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所撰。又如在贵州省七星关区的《李雨铺四棱碑》,字数仅次于《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也是一块著名的碑刻。其它如西汉时期的彝文铜器《祖祠手碓》,蜀汉时期的《妥阿哲纪功碑》,宋代的《拦龙桥碑记》,明代的《成化钟铭》、《罗婺盛世史摩崖》、《新修千岁衢碑记》,清代的《蚂蚁河桥碑》、《扯凯箐摩崖》、《桃源峡摩崖》等,都非常有名。二、彝文古籍的内容分类:彝文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第 6 页1、历史类: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谱牒志》、《滇彝古史》、《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彝族源流》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靡、(武僰)、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靡的结合,繁衍了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国、朱提国、夜郎国等。第 7 页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形成了彝族居住地域大体的分布格局。2、政治类:有《古史通鉴》、《治国安邦经》等。3、哲学类:有《吐鲁立咪》,《吐鲁窦纪》等。4、宗教类:这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献酒经》、《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 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第 8 页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5、文学艺术类: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阿诗玛》、《尼苏夺节》、《查姆》、《普曲荷歌传》、《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妈妈的女儿》、《孜孜尼扎》、《红白杜鹃花》、《达恩妹与鲁汝朵》、《阿买恳》、《曲谷》、《走谷》等。6、教育伦理类:主要有《赛特阿育》、《凤凰记》、《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第 9 页7、医药类: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8、经济类:如《宣慰岩石刻》、《中建丹书》以及其它一些彝文书契。9、天文历法类:如《宇宙人文论》、《母虎日历碑》等。10、其它:没有归入以上类别的彝文古籍。三、云南彝族古籍简介:云南彝族人口有4705658(2000年),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省各州、第 10 页市,主要聚居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东乌蒙山区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6个方言区。彝文古籍的产生于宗教有密切关系,它的传播以宗教活动为载体,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领域。彝文古籍内容广泛,大多为手抄本,有少量木刻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明版《太上感应篇》。迄今云南已有39部彝文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云南彝族文献古籍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阿诗玛》、《劝善经——太上感应篇》、《指路经》、《尼苏夺节》、第 11 页《普兹楠兹》、《洪水泛滥》、《查诗拉书》、《彝族创世史》、《尼布木司》、《万物的起源》、《祭龙经》、《彝族打歌调》、《尼祖谱系》、《滇南彝族指路经》、《木荷与薇叶》、《红鱼姑娘》等。彝族口传古籍主要有:神话传说《更资天神》、《虎公虎母造万物》、蜘蛛撒经线》、《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伏羲兄妹创人烟》、六气造化天地》、《冬德红利诺》、《虎氏族》、《三女找太阳》、《祭黑龙》、龙女寄书》、《阿鲁举热》、《孟获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三月三》、《毕老造字》等;民间故事《梦先生》、《三妹和蛇郎》、第 12 页《石蛤蟆》、《媳妇坟》、《聪明的媳妇》、《老虎不容猫长大》等;叙事长诗《则谷阿列与依妮》、《花鹿姑娘》、《百花公主》、《太阳和月亮》等;歌谣《求婚歌》、《配偶经》、《十看郎》等。

彝族族的地名研究论文

(一)关于彝族的历史: 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汉族,是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上融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二)关于彝族的族源: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东夷部落迁移说’为主。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者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赊豆榷濮、叙祖白》云:“彝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三)土著说:分云南土著说和西南土著说:云南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来源于元谋人的发现(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至60万年。 现在,元谋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这个县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发现了猿人牙齿160多颗。经测定,其中“东方人”的牙齿已埋藏了250万年,使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80万年!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其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别。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的年代(见考古年代学),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1973年冬发掘元谋人地点时,还发现3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岩。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扩展资料仅作参考(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时代约从距今20万年到4万年,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人们常说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四)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 羌氐说来由(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境内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7月12日,《自然》在线发表的这一突破性发现将中国的人类史向前推进了约40万年。 这项研究由来自国内外11家单位的11名学者共同参与。文章报告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秦岭北麓的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上陈村一带新发现了一个早更新世的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其所处时代距今126万年到212万年。上陈旧石器遗址拥有连续性较好的人工制品文化层序列。研究人员在遗址黄土—古土壤序列的17个原生层位(S15-L28)中发现了96件石器。 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它们最早在甘肃青海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当时区域界限没有今天精准)。后来它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这一支发展缓慢,从而形成诸羌。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种而得名的古老民族。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于此的戎、北狄、东夷、东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迁徙至甘南地区,与羌族杂居,互相融合,到汉魏时期形成了氐族。1、羌氐历史发展:由于氐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较为发达,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氐族加入了“五胡乱华”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凉等国。到唐代,氐族几乎都融人汉族。属于氐人系统的人、白人则向西南迁人川西、滇北、滇中。因此,氐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骨干。氐羌族源远流长,列国分支和氐族繁多复杂,延续时间久远,要对氐羌族源流、分支、列国、诸姓氐的分布和迁徙作一纵向梳理,这绝非易事。何先生以数十年之积累,数十万里之调查访求,在艰苦的条件下撰成《氐羌源流史》,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氐羌族的源流、迁徙、分布、流变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2、羌氐相关资料:有关氐羌族史,历朝留下的史料十分稀少,且分散零碎,难以搜寻。时至今日,关于氐羌族的论著仅限于氐、羌、藏、彝及西南各民族的专史,如马长寿的《氐与羌》,任乃强的《羌族源流初探》,李绍明、冉光荣、周锡银的《羌族史》,方国瑜的《彝族史》,杨铭的《氐族史》等,这些专著无疑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何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十年如一日,遍搜有关氐羌民族史的资料,正如,前言中所言,“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及古农史等方面资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选”。又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以近50万字的篇幅向我们展现了氐羌族及其后裔迁徙、演变的历史画卷。)普遍认为在六七千年以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羌氐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五)东夷部落迁徙说: “东夷部落迁徙说”学者们也在不断探寻论证,关键之处在‘东夷’天文历法等同‘西南夷’天文历法等非常有相似之处,“三星堆”等出土文物并是一个例证。另外东夷部落位于今天的河北、山东等一带(北京人距今约71万年至23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由以往的距今约一万八千年改为距今约三万年。测定结果表明,山顶洞文化年代应介于距今万年左右至万年左右之间,中学历史教科书取了一个中间数。)。 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的头骨化石被证实属于直立人,这一成果可能代表着发现安徽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最古老的人类——东至人。 这一头骨化石出土于今年10月11日,目前尚包裹在胶结中,已经暴露出来的包括几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额骨和部分面骨。专家介绍,尚未清理的胶结内部有可能还有头骨其余部分,根据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形态的初步观察并结合对动物群组成的分析,确定属于直立人。 直立人俗称猿人,生活阶段是从200多万年前到20万年前,属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更新世是指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

第一篇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做一个“行者”》!这,就是2010年温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考场外,带队老师们莫名其妙;校门边,送考家长们目瞪口呆;考场内,参试学生们紧锁眉头…… 意外!几乎是所有人心头涌起的唯一感受!诚然,《做一个“行者”》这样的题目,似乎更适合于高考作文的命题;“行者”这个内涵丰富的名词,老师家长大人们都觉得理解表述有些困难的概念,那面临中考选拔十分紧张的学生,又如何能从容以对?试问:“行者”何解?◎行者xíngzhě (1)[pedestrian]出行的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2)[untonsuredmonk;itenerantmonk](1)∶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2)∶泛指修行佛道之人(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本题中的“行者”之义,可排除宗教释义,当取“出行的人”之本义。余秋雨有一书《行者无疆》,释义为“行者,行走的人。”则是对其内涵进行扩展,产生引申义,也是人们普通理解的意思。从题目上看,可以感知命题者想避免学生盲目套题的主观方向,但确实让学生在审题时产生一定的难度。因此,采用“读写结合”之法,在提示语中概括了本卷的相关阅读理解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打开思路,降低难度,还是可行的。从中考的角度,与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来看,题目的意思主要是讲述自己的行动实践经过的感悟体验为主,侧重点并不在于论述为什么要做一个行者;但并不排除少数学生在选题上会出现偏差的可能,在作文中只片面地空论、讲大道理,会出现严重失分。如抛开审题中可能存在难度这一点,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是非常深刻、大气、及时的。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说又陷入了一个误区中。过度强调训练,过度依赖课堂,过度远离生活。语文学习似乎变成了极简单的听写抄写,和不痛不痒的早读。没有阅读,没有观察,没有思考,没有体验,没有辨析,没有实践。看着基础分相当不错的学生,却思辨能力极差,作文总是胡乱编造,心里总是隐隐作痛——语文的教学,本来不应如此啊!做一个行者!今年的中考作文开宗明义,告诉人们,学习不可以没有实践!这种中考的导向功能,将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较为积极的意义!“学习”之义若何?从繁体字上可以看出,“学”原指孩子在屋下捧书而读,重在前人知识经验的获取;“习”是指鸟儿窝上张翅试飞的练习,重在实践的锻炼和体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意思,正是说学到一定的知识,并能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是多么高兴的事情啊!所以,古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所以,“游”字在大多数的文言文中,理解成“游学、游历”,而非“游玩”。而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太多的积极性,没有太大的兴趣,最大的原因,在于狭隘的训练记忆的教学,让学生失却了真正实践体验的快乐。但愿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能引起教育者们更多的反思与改进。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除了课堂课本还有生活实践,除了背诵记忆还有理解思辨,除了自我内心还有外部世界,除了现实现象还有喻指想像,除了文字故事还有个性情感……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语文教学也好,作文考试也罢,本当如此!知其道而行其智,是为行者!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上,试着,做一个,行者! 第二篇 中考作文题类似O型血——转自2010年06月13日《温州都市报》A3版昨天我市99134名考生参加中考,当天中考的作文题是“做一个行者”,似乎有种“稀释浓浓诗意,渐渐走入现实”的感觉,多了一份哲学思辨的味道。那么如何从该命题中脱颖而出,且听这些“过来人”的不同声音(略有删节)。中考作文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活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来拯救。当我们抱怨环境的脏乱时,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做一个“行者”:行动者、感悟者、收获者……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则不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省作家协会会员、温籍作家徐建宏“做一个行者”包含着文化的传承性,古典、包容性大。从本质上说,该命题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保持关注社会、对生活强力介入的姿态,突显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年轻一代的公共生活态度、个人价值取向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一点,也与前几天出现的不少高考作文题神合。命题本身具有观点性质,对于具备一定理性素养的考生可能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和展示余地,易于写出有深度、有宽度的文字。从文化视域看,理性、思辨有点国际化趋势。记叙则需要有独到的视角与体验,否则一不留神就“撞车”了,原因很简单,命题比较中性,比较公共,有点像O型血。其实,这正是命题的缺陷所在。温州市实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叶明文很多作文题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但“行”更侧重行为动作,离开“坐而论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由一种“想”的思维走向一种“做”的主动。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些障碍,而找准一个点去写作是关键,如果仅仅停留在“行动”的理解,行文就容易平淡。“行”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呐喊、回报、拯救”层面上,提示语稍微清晰一点会更容易找到文意和写作的结合点。温州市第八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张晓帆显然今年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生活的阅读与思考更成熟,对自我的要求更高远,传达着命题者对学生的期待与希望:不只是坐而论道空谈心性,更要敢于实践着手行动,在行动中体味真实的生活。如果部分考生在平时生活中有这方面的思考和要求,显然就得心应手,脱颖而出。同时,准确理解题目中的“行者”,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从导语中得知,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能让你成为一个“行者”,它是“知易行难”的“行”。如对贫苦者表达悲悯是容易的,但要从心底长出对他们的尊重却是困难的;把对父母的爱挂在嘴上是容易的,但真正捧起他们的脸仔细端详每一道皱纹却是困难的。文章中的“行”强调的是后者,别人不屑做的不能做的,你做了,你才是题目中真正意义上的“行者”。温州中学高一学生陈翌幻遇上比较难的作文题,可以在确定了中心后,花少许时间拟几句话奠定基调,如“请称我为‘行者’,我会略一停驻,对你颔首微笑。”放慢文章的节奏,确定基本结构。再者是题材,从材料中提炼,可写的还是很多的:为梦想奋斗的;走出困境的;就社会热点发表我们应如何去做的观点;用行动回报别人的……也可以以行为线索贯穿,从收获的角度写“行”。作文要写得开心,别让自己的文字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第三篇 2010温州地区的中考作文题是“做一个行者”,刚听到这个题目,感觉很出乎意料,有点难,但很有深度,有生活气息。反复琢磨,却越发觉得好,这个题目其实从过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开始关注到行动,这才是难得之处,我们很多学生面对个人、家庭、社会等问题往往也能道理很足,讲得头头是道,但到了实际行动时却不见了踪影,例如很多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看法时最常听到的是人类如何如何,好像自己不是人类中的一员了,在点评别人的行为的时候能振振有词,但到自己的时候,垃圾满地,脏话连篇的事常有发生,理论水平很高,实际行动却有时却嫌不足,理想的口号很美好,但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埋怨的也不少,特别是面对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实际的积极行动机会本身又很少……(其实又何尝只有学生,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此),而“做一个行者“正切合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积极导向。 作文题的思想影响不但是今年,应该成为今后教育的一种导向,注重“说”,同时更注重做,唯有这样才能变成自身的行为,变成一种真切的体验。缺乏实际的行动,许多理论的东西也就显得浅薄了。语文不但要关注精神领域,也应关注行动体验。 这样的语文才是生活化的语文。 语文老师、家长、学生自身都应该从这个作文题中体会一种思想理念,让我们的孩子懂得生活的道理,更要让孩子们行动起来,唯有真正的“行者”才称得上积极的人,乐观的人。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对环境负责的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做积极的行者。 孙悟空是孙行者,他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但送师傅西天取经,一路任劳任怨,辛苦护送,化斋缘、战妖怪、请菩萨……点点滴滴,不辞辛劳,才能修成正果,佩服吴承恩语言的神力,让深奥的人生哲理融汇在可爱的孙行者身上, 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行者,做一个正直的,善良的,有责任感的行者。 其实一个作文题如果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我认为就是好的,如2008年的《下雨天真好》,当时正值洪水时刻,很多人责怪这个题目的不合时宜,当时也确实有这样感觉,但这个题目的出卷者的意图大概是想让孩子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美,思考如何在烦躁的生活中寻找一份诗意,也许这对于急功近利的现代人确实是不切实际,但我觉得它在某种程度,特别是在08年之后确实对教学本身,对如何看待生活方面一直在影响着大家。2009年的中考题《从那一刻开始》评卷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大煞抄、套别人作文之风头。 回味“走一个行者”,再看网上写的作文提示语言“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不禁让我想到了甘地的名言“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惊叹于两者的相似了。有心的考生应该能明白自己的写作的方向,将来的考生也应该能读懂我们该真正为中考准备些什么。除了语言技巧外,还应该有思想、行动、品质…… 第四篇 不怕写不出,只怕想不出——对温州市2010年语文中考作文题的思考温州市实验中学钱胜武昨晚才知温州市2010年语文中考的作文题,一听这题目,顿时感到此题之妙。而上网查了之后,发现一些孩子抱怨题目难写。其实这个题目,并不难写,怕的就是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审题不认真,或者说现一些孩子审题不仔细,再或者说有些孩子没有审题意识。这次的题目是: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那么对这个题目,应当如何审题呢?我觉得弄清“行者”的含义是审题的关键所在。“行者”在提示语之中,有表示“行动”之意,而后提示语又表明此次作文,如果单单写行动,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当然如果学生只是在提示语上下功夫,那么,在完成本次作文时,会受到一些自己个性审题的干扰。我以为审题应当从题目入手,所以,弄清“行者”的多重含义,这才是最重要的。一、“行”,有“走”的意思,在《醉翁亭记》里就有“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行者”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走路的人。那么如果行者定位于些,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可以从现在大多人过着忙碌的生活,而我们可以从“我”喜欢时常漫步,喜欢走路,因为在走路,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意外”的风景,此时,“行者”只是一个学生个体思考的载体,表达的载体。二、“行者”,我们可能会想到或者应当知道在《西游记》里的一个人物——孙悟空,也叫孙行者。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从这位主人公的身上发掘一些“行者”的内涵了——追求自由、抱打不平、疾恶如仇、责任心强……他常用的有一句口头禅:“俺老孙来也!”正是他“行者”的写照。学生可以从孙悟空性格的角度来诠释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从人的品格形成来写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以以一句话来贯穿全文,以形象动作描写,以起伏的情节来行文。三、从提示语之中,发现提法语背后的话语。提示语,例举的事例,学生应当从理解,其实不是行动不行动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而行动的问题。所以,学生可以在“做一个‘行者’”的“行者”前加一个适当的修饰语,这样文章也就好写了。比如: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做一个言行一致的“行者”、做一个承前启后的“行者”、做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行者”……这样把题目细化,从而更好地写作。四、我们还可以把题目写成一句相对有哲理的句子,从而确定文章的主旨,以便于更好地写作。如:做一个行者,做一个有思想的行者,做一个思想支配行动的行者;做一个行者,应当做一个言行统一的行者;做一个行者,做一个关爱他人的行者;做一个行者,做一个能内心自省的行者;做一个行者,做一个具有洞察力的行者……其实,把题目适当地缩小,往往会让自己更好地选材。人,是思想才芦苇。人因为思考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本次的作文题,其实难与不难,全在学生自己的日常思维,而这个也很好地诠释了作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切;选材有个性,内容充实。我想,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就不怕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 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的考证,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 2 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 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一、汉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二)、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三)、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代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成为最大的行政域。宋代又改“道”为“路”。古中国由于朝代更迭,地名经常改动,故而同一个行政区域往往有好几个名称,给后,带来了不少麻烦。“省”的行政区划始建于清朝,中华民沿用之。新中国成立后,作了调整变革,定为:省、自治区、特区、自治州、市、县、区、街道、镇、利。

彝族地名研究论文

(一)关于彝族的历史: 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汉族,是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上融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二)关于彝族的族源: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东夷部落迁移说’为主。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者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赊豆榷濮、叙祖白》云:“彝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三)土著说:分云南土著说和西南土著说:云南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来源于元谋人的发现(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至60万年。 现在,元谋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这个县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发现了猿人牙齿160多颗。经测定,其中“东方人”的牙齿已埋藏了250万年,使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80万年!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其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别。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的年代(见考古年代学),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1973年冬发掘元谋人地点时,还发现3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岩。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扩展资料仅作参考(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时代约从距今20万年到4万年,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人们常说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四)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 羌氐说来由(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境内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7月12日,《自然》在线发表的这一突破性发现将中国的人类史向前推进了约40万年。 这项研究由来自国内外11家单位的11名学者共同参与。文章报告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秦岭北麓的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上陈村一带新发现了一个早更新世的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其所处时代距今126万年到212万年。上陈旧石器遗址拥有连续性较好的人工制品文化层序列。研究人员在遗址黄土—古土壤序列的17个原生层位(S15-L28)中发现了96件石器。 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它们最早在甘肃青海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当时区域界限没有今天精准)。后来它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这一支发展缓慢,从而形成诸羌。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种而得名的古老民族。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于此的戎、北狄、东夷、东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迁徙至甘南地区,与羌族杂居,互相融合,到汉魏时期形成了氐族。1、羌氐历史发展:由于氐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较为发达,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氐族加入了“五胡乱华”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凉等国。到唐代,氐族几乎都融人汉族。属于氐人系统的人、白人则向西南迁人川西、滇北、滇中。因此,氐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骨干。氐羌族源远流长,列国分支和氐族繁多复杂,延续时间久远,要对氐羌族源流、分支、列国、诸姓氐的分布和迁徙作一纵向梳理,这绝非易事。何先生以数十年之积累,数十万里之调查访求,在艰苦的条件下撰成《氐羌源流史》,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氐羌族的源流、迁徙、分布、流变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2、羌氐相关资料:有关氐羌族史,历朝留下的史料十分稀少,且分散零碎,难以搜寻。时至今日,关于氐羌族的论著仅限于氐、羌、藏、彝及西南各民族的专史,如马长寿的《氐与羌》,任乃强的《羌族源流初探》,李绍明、冉光荣、周锡银的《羌族史》,方国瑜的《彝族史》,杨铭的《氐族史》等,这些专著无疑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何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十年如一日,遍搜有关氐羌民族史的资料,正如,前言中所言,“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及古农史等方面资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选”。又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以近50万字的篇幅向我们展现了氐羌族及其后裔迁徙、演变的历史画卷。)普遍认为在六七千年以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羌氐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五)东夷部落迁徙说: “东夷部落迁徙说”学者们也在不断探寻论证,关键之处在‘东夷’天文历法等同‘西南夷’天文历法等非常有相似之处,“三星堆”等出土文物并是一个例证。另外东夷部落位于今天的河北、山东等一带(北京人距今约71万年至23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由以往的距今约一万八千年改为距今约三万年。测定结果表明,山顶洞文化年代应介于距今万年左右至万年左右之间,中学历史教科书取了一个中间数。)。 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的头骨化石被证实属于直立人,这一成果可能代表着发现安徽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最古老的人类——东至人。 这一头骨化石出土于今年10月11日,目前尚包裹在胶结中,已经暴露出来的包括几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额骨和部分面骨。专家介绍,尚未清理的胶结内部有可能还有头骨其余部分,根据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形态的初步观察并结合对动物群组成的分析,确定属于直立人。 直立人俗称猿人,生活阶段是从200多万年前到20万年前,属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更新世是指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

你的书还看的不够 要多看点

彝族毕摩经籍文学:因其本土宗教祭司"毕摩"之称而得名的彝族毕摩文化,以本土宗教信仰为意识核心,以巫术、祭仪为行为表征,以彝文经籍为载体形式的毕摩文化,集成了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技艺等内容。其形成和崛起,是彝族社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促成了彝族意识形态领域的聚变,而且推动了彝族社会的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毕摩文化是彝族社会原生宗教高度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宗教系统而言,在其泛灵论的思想体系中,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灭观是其理论基石,祖灵信仰是其崇拜主体及其中心宗教形式。毕摩文化在其兴起、繁荣到鼎盛、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始终以彝人观念信仰中祖先崇拜为根本,立足于彝族自身的文化基石,建立起了一个已趋于完整的宗教思想体系,而为彝族社会的各阶层所接受和认同,从而成为彝族古代社会传统的主体文化。毕摩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崛起,正是彝族文学赖以形成、发展,并在彝族社会广为流播,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的基础。彝族毕摩文化以其古老的彝文经籍文献把天文地理、历史谱牒、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工艺技术、哲学伦理、医学病理、巫术卜咒、文学艺术、等集于一体,将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熔为一炉。就现在国内外已经发掘、搜集、整理、出版的彝文古籍和金石铭刻文献而言,历史上的彝文文献已形成其庞大博杂的体系。彝族毕摩文化以其浩繁的卷帙及广博丰厚的著述内容,涉猎到了彝族文化的各个层面,荟萃了彝族人民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精华。近年来《西南彝志》、《爨文丛刻》、《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宇宙人文论》、《物始纪略》、《彝文金石图录》、《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等等彝文古籍巨著的出版,使毕摩文化的学术研究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文化,民族的脐带——当代彝族文学发展断想当前位置: 彝族人网首页 → 民族文学 → 文学评论文化,民族的脐带——当代彝族文学发展断想■ 陈志鹏 发布时间:2005-2-12 19:17:35 原出处:凉山文学2004年第6期当前位置:第1页 请选择→ [第1页] [第2页](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制度的建立,人的根本权利受到尊重,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华夏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与汉族老大哥并肩屹立神州,共进共退共沉浮。解下反犬旁枷锁的倮倮,聚集在有米饭吃有布衣穿的彝族屋宇下,以虎的雄姿,展开鹰的翅膀,擎起冲天的火把,向着光明的前程驰骋翱翔。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老祖宗创造的辉煌文化遗产逐渐拂去历史的尘埃,再度璀灿,优秀的传统在不断扬弃中继承和弘扬,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以至国外文化精髓中迅猛发展。专门研究彝族文化机构的建立,《彝族研究》、《彝族文学报》、《彝族文化》等报刊的创办,《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的问世,标志着彝族文化的发展开始了新的征程。因为我们不但有了机构,有了园地,还有一大批前赴后继,执戈披锐的浩浩荡荡大军,为彝族当代文学发展做好了组织准备。与民族自治区无法相比,在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中,我们已经进入先头梯队的行列,为之喜悦中,怎能不铭记作过奉献的前驱者的历史功绩,怎能不扬起继往开来的风帆。(二)郑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名言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座右铭“懂得自己不懂”发人深思。“知人者智,自知自明”,“难得糊涂”者清醒,承认不懂而穷究,中西合璧道理如一:自豪而不陶醉,骄傲而不止步的世说还需“老生”常谈。在那些跟在国际一体化屁股后面叫嚷的人眼中似乎冥顽不化的说法我至今坚信不疑:文化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标帜。因为我活在现实,可预见的几百年内它不可能消逝而将猎猎飞扬。追本溯源,文化是人的感情的宣泄,是人生的本质需求。起源于人生的文化,无论是广义的各个领域还是狭义的各种样式,都与人们的改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的欲望,螺旋式地互动推进着社会的发展。既是文化大厦的基石又是它冠顶上宝石文学的各个门类,各种样式,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意志愿望的产物。虎图腾,鹰崇拜,火里生火里长的彝家,是所居的地域条件、社会环境、心理素质构建了民族文化特质,展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象征。失去这些基本特质意味着失却彝族的含义,抹杀或取消这些特质,彝族从何谈起!发展彝族文学不是什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没有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哪有中华文艺的繁荣发展——至少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万马奔腾,才可能涌起中华文化长河的大浪排空,浩荡向前。于是,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发展彝族文学就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尽心尽力,发奋图强,就是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作贡献。(三)彝家先民创造了与华夏最古老的甲骨文比肩的文字,录下了浩若烟海的创世纪史诗、故事、传说、诗歌以至文艺理论,令人惋惜伤感的是囿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长期在压抑甚至桎梏中生存,只能靠毕摩为主的民间传承者,在狭窄的地域传播,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20世纪30年代,凤毛麟角般潜心于民族文化的智者开始对其关注,有所发现,张光平先生发掘的《阿细的先基》,尤如暗夜沉沉中迎来一线曙光。建国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以《阿诗玛》、《梅葛》、《勒俄特衣》、《妈妈的女儿》等为代表的作品,冲破冰封雪冻,绽放异彩,让人们刮目相看而窥见了彝族灿烂文化之一斑。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枷锁的禁锢,传承文化的毕摩一度被打入“封建迷信”的囹圄,使发掘整理彝族古文化典籍受到干扰几至夭折,尽管近三十年努力,果实累累,仍然不尽人意。发掘不易,整理更难,译成汉文出版难上加难,对这笔遗产的研究尚缺乏应有的深度,需要继续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当然,有志气的彝族作家没有抱残守缺,更未“坐吃山空”,他们以无畏的精神,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中,投入新文学的创作。从现当代文学的角度看,就我挂一漏万的目力所及,岭光电先生是用汉文向外界介绍彝族的前驱者。以汉文写作进入当代彝族文学创作的拓荒者,是上世纪30年代走出夹皮沟到上海受左联影响的李乔同志,他和建国后涌现的普飞、吴琪拉达、苏晓星、戈隆阿弘、熊正国等直至,新时期以来活跃在文坛上的马德清、阿蕾、黄玲,柏叶、李骞等,他们深受彝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写出彝族人民历史大潮中浮沉的生存状况为主体的作品,反映了彝族人民在社会进程中的苦难和抗争,展示了他们心路途径的喜怒哀乐,倾诉他们的意志、愿望和祈求,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苏晓星的《末代土司》,马德清的《厚墙裂痕》等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彝族作家的另一队列,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崭露头角的普梅夫、李纳为代表,50年代接上班的张昆华、龙志毅、安尚育、熊家斌等,到吉狄马加、杨家富、倮伍拉且、周祖平、李智红、李阳喜、王红彬、黄光平等新秀,他们的工作环境,他们的生活经历影响着、制约着创作。其作品的基调体现本民族素质的同时,以现实主义的主轴,广纳各种流派的表现手法,把视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民族、各个层面,成果丰硕。龙志毅、杨佳富等的小说,吉狄马加、倮伍拉且、李阳喜等的诗歌,李智红等的散文都不乏上乘之作。这样划分显然十分免强而蹩脚,稍微留意一下他们的创作历程,不难 发现这两类作家绝大多数是从诗歌起步,继而散文、小说、评论,甚而涉足影视,成就是多方面的。有的被称为文坛的“全天候轰炸机”。这一感喟来自对张昆华作品的巡礼:洋洋三十多本集子里,诗歌、长中短篇小说、散文、电影剧本、文学评论无所不包,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文学样式之广,在同辈作家里堪为翘楚,不仅为彝族当代文学作出贡献,就是在中国文学史的长廊上也应有一席之地。彝族文学大军中还有一支常常被人们忽略而又十分难能可贵的军队,这就是用彝文作为传文达意工具者。他们中有专门从事研究的专家,有各彝族聚居区里的毕摩(还有贝玛等称谓),他们在彝族古籍文献的收集记录整理中作出功在千秋贡献的同时,吸取彝族文学的优秀养份,踏着时代的节拍创作,使古老的彝文母语写作枯木逢春,使彝族文学的百花园长出一朵生机勃勃格外艳丽的奇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凉山日报》彝文版和创刊于1980年二十四年来出了近百期的《凉山文学》彝文版(季刊),使“正规军”与“游击队”合流,在母语创作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在这块丰腴的园地里耕耘收获。就我目力所及,阿鲁斯基、海来木呷、依火阿呷、莫色伍惹、阿库乌雾等的诗歌和贾瓦盘加、阿蕾等的小说上的成就,理所当然受到推崇。因为他们与文化保守主义不沾边,他们不仅是彝文写作的高手,不少还是汉文写作的行家,不仅是彝族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也是广纳百花蜜汁的“蜜蜂”。简单的例证为文学评论之大忌,为了阐明观点,我不得不作点滴粗略引证和概述。请读读阿库乌雾《与风同行》的一段:“羔羊/像山鹰/反反复复/狂奔母羊丰硕的羊乳/裸孩在雪地里奔跑/那些步伐仿佛撵鬼时/苏尼击鼓的节奏……”;贾瓦盘加短篇小说《小城彝人》中阿英呷呷和阿芝妞妞姐妹的强烈反差撼人心灵,后者(妹妹)在物欲追求中堕落为被侮辱被损害的冤鬼,前者(姐姐)尤如一尊正义的复仇女神,两个鲜活的形象,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妇女的命运沉浮,尽管艺术技巧不是那么娴熟,所展现的美学意义并不在某些长篇巨著之下。不厌其烦不顾形而上学之嫌而又挂一漏万地对三支彝族文学创作队伍概列,只是想表达我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彝族当代文学迂回曲折发展道路的思考,对其蓬勃发展现实的喜悦。三路大军不可能作划白豆腐似地一刀切,他们间(以及与其他民族以至世界文学间)没有横亘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并非壁垒森严,而是互相渗透、互济互动地向前发展,是彝族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基石,是明天的希望。从而,也因其成为中华文学大军中的一个方面军而应引以自豪。(四)简要回顾彝族文学的发展历程,稍加品嚼它的滋味,不是白开水,而是浓浓的烈酒。将其喝下去,不要神经麻木的醉生梦死,应该催发筋胀血喷而奋起。跨进新世纪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阵痛,迎来社会的转型。思想的空前解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缤纷的多元文化竞显风流,为彝族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作家有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整个事业显现出灿烂的前景。毋庸讳言,我们的面前也飘浮着两座变幻莫测的冰山:一座是市场经济中的浊流涌起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冲击着社会公共道德准则,侵蚀着文学的优秀本质属性,善良人性与文学的基本精神被异化。为了生存与生活,有的作家和相当一部分业余作者随波逐流,投身商海。扬帆泛舟成功者中,有的成了儒商可喜可贺,有的成了大款大鳄——坚守道德底线者对社会作贡献,钞票蒙住心窍者淹没在纸醉金迷的孽海里。浊水恶浪果腹的失败者中有的在苦苦挣扎,有的堕落沉沦;另一座是科学的发现,技术的进步,推动工业社会发展的同时,冲击着纯文学的阵地,影视、光盘等的功能,文艺的消遣化、享乐化淡化和消解着人们高尚的诗情,导致文学事业商品化等等不一而足。金钱的魔力,驱使一部分作者把文学当作娼妓玩弄,无聊的戏说,恶俗的身体写作,下三滥的多角同居的舌头、床头、拳头等“三头文学”装配起来的名人“隐私”……在光天化日之下横行过市。以感官刺激为主体的媚俗文化在商业文化的旗幡下招摇撞,冲击着人们的心灵。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作家的良知,使文学应有的功能逐渐丧失批判精神,失却文学基本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这不是杞人忧天,彝族文学并不在真空中。面对现实,我们不会惊慌失措,不会悲观失望,套用一句流行话:文学现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警钟长鸣,文化是民族的脐带,是民族赖以生存、繁衍、传承的根本。文化被消灭或者被迫消失的民族,其悲剧不言自喻——当今世界上这样的民族并不鲜见。文化不仅是人们感情的宣泄,也是开启人们智慧的钥匙,是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不可缺少的拐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进器,从而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中,起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巨大作用。那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浅俗论调,把文化当作旧社会的小媳妇角色摆在从属地位的浮薄认识,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上极其有害。“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这段话,一千多年来论者如潮,有褒有贬,将其视为国家头等大事不敢完全苟同,从陶冶心灵、道德构建的角度审视似有道理。人们在忧虑中清醒,在困境中奋起,有了各种层次的发展举措。对彝族当代文学扫描似地浏览后,为使其从已经巩固的滩头阵地出发获取更大的成果,许多话不吐不快,不揣陋见,择其要者端出。文学是人的历史运动的产物,历史运动中的人是文学表现的主体,能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历史运动的主力军,决定因素是从事这项工程的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学创作是一种自甘寂寞、自讨苦吃而又崇高的事业。当今社会,要想发财不如从杀鸡卖、擦皮鞋起步。要想仕途高升,拍马术也许是最好的敲门砖。创作需要淡薄名利,无论为“官”还是为民,应当不忘文学创作是一种责任,是与大众心心相印的一种牺牲,一种贡献。这方面许多先行者作出了表率,已经仙逝的平民化的李乔、普梅夫,无论头上罩什么光环,创作矢志不移;一大批常期生活在基层的农民、工人作家,辛勤地耕耘,姣姣者中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崛起的普飞等,新时期以来后浪推前浪,一直与土地打交道的李仕学等令人敬佩;解放前投笔从戎,建国后长期处于领导岗位的龙志毅同志,可谓“官高爵显”,是彝族中寥若晨星的省部级干部之一,他的政绩可想而知,平易近人深得民心,在日理万机中不忘创作,出版了《省城轶事》《政界》、《八旗亭怀古》、《冷暖人生》、《第三号包房》、《厂长的私生活》等多部小说和散文,与那些背着彝族文学牌子谋“官”谋私利者形成强烈的反差。由是观之,为人与为文应该是辩证的统一,人品与文品应该成正比,发展彝族文学需要正写大写人字的作家。继往开来简单而明白,继往是手段,是前进的基石。开来是目的,是“往”的继承和发展。“继往”的前提是识“往”。近百年来,对彝文典籍的收集、记录、整理、研究的文章卷帙浩繁,为“开来”者提供了钥匙,提供了拐杖,成绩蜚然。我读得不多,也未深研,粗浅的感觉是作为历史悠久人口并不算少的彝族文学博大精深,尤如荡荡海洋,迄今为止,我们舀了几瓢?几桶?穷尽不可能。对其理性梳理做了大量工作固然可喜,深究本质则似乎不够。无论从正本清源梳理文化史的高度还是认识彝族文化的特征,及至发展当代彝族文学都不能说不是一个缺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许多史实史料缺乏深入研讨。事例俯拾皆是,比如,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与彝族有无关系,是什么关系或者为什么没关系?李乔同志生前多次谈及西安半坡出土的甲骨文大部分与老彝文相同,刘尧汉先生的弟子用彝文破解了舞阳出土的龟背文,它们与汉字是什么关系,是水乳交织后的分流还是同一源的分支?云南的简称,时下通行的说法是源于古滇国,那么这个“滇”是什么含义?古滇国的取名来自滇池还是古彝语中的“滇”是“鹰”的音译?“昆明”是什么日月之类的解说还是古彝语中的“水边村寨或水边的小镇”的音译?闻名中外以三星堆出土文物为标志的巴蜀文化与彝文化有无关系?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关系?滇池周边曾经居住彝族先民的三十七部落到哪里去了?今天以滇池为圆心,半径两三百公里内的众多的地名——包括楚雄是威楚与南雄合起来的缩称、武定、禄劝、弥勒、庐西等等——与彝族先民是什么关系?最典型的如弥勒县名是源于东汉才传入云南的佛教的弥勒佛,还是源于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以一位叫弥勒的彝族部落首领的名字而命名?1932年才改名开远的古称阿迷州为什么是彝语音译的小地方?地方政权的南诏兴衰的根本经验教训是什么?南诏德化碑给我们多少历史启示?十月太阳历在世界历法中的地位举世公认,它在彝族先民生产生活及至整个文明进程中起了哪些作用?“夜郎自大”固不可取,诸候国般的夜郎与彝族先民的关系似乎不应忘记……我不是抱残守缺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从来不赞成躺在老祖宗打造的金床上睡大觉、吃老本。但始终坚信,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知其然和所以然,有利于彝族新文学的发展,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灵,有利于优秀道德大厦的构建,有利于彝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作出应有的贡献。知古是为了鉴今,食古不化者没有出息,坚持民族的特质,吸收各民族以及外国文化精华的养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定地守望在文学的园地上,施展十八般兵器,三十六计,七十二变,育养出溢满彝香的万紫千红的花朵,才可能无愧祖先,无愧当今,无愧后代。 闭关锁国之害众所周知,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需要彝族作家自己写,也应高举双手欢迎其他民族的作家写彝族,邓友梅同志的《凉山月》,高樱同志的《达吉和他的父亲》,公刘、王松、刘绮、杨智勇等同志整理的长诗《阿诗玛》及后来李广田先生当顾问的电影,以至今年中央电视台歌手大奖赛中美声复赛名列榜首的《一窝雀》(至于后来的名落孙山,原因多多,不再赘述)等等,汉族老大哥为彝族文化增光添彩,感慨良多,思绪悠悠,遐想无垠。总而言之,与所有民族的文学一样,彝族文学是彝族人民心灵道路的历史记录,是情感世界的精神家园,是生存和传承的脐带。客观审视,彝族当代文学成绩斐然,但与近千万人口的彝族是否相称,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否适应,恐怕我们还不能拍着胸脯作出肯定的回答。因此,有火的美誉的彝族,不应该忘记鲁迅先生的文学“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高擎“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衷心预祝一年一度火把节即将来临时召开的中国第二届彝族当代文学研讨会,把火把捆得更粗更大,燃得更烈更旺,举得更高更远,辉映现实,烛照未来,彪炳史册。

彝族小伙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在致谢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并且也感谢现在的政策,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位大学生。在15岁的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他也被迫辍学。他从父母的爱情开始写起,相信在这背后他也承担了很多痛苦。

这位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是民商法,并且他的论文总字数是在万左右,同时他也在这篇文章当中提到了65位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一一把他们的名字写了下来。在这其中包含自己的室友,老师、在小的时候,由于爷爷奶奶并不支持他爸爸妈妈的爱情,于是爸爸妈妈选择脱离原来的家庭环境。并且他们的生活条件异常的艰苦,这位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当地的政府一直在帮助他。也帮他办理了助学贷款,因此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在每年毕业季的时候,大家也会发现有些学生虽然经历了千苦万难,但是他们的眼神中依然充满着光亮。他们也非常懂得感恩。亲切地叫着这些人的名字,并且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恩惠。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让他感受到了学校以及社会的温暖。也让他的大学生活写满了可能性。同时在这4年的时间里,他献血多次。并且帮助了多名求学困难的学生。

相信大家在读完他的论文致谢之后,一定会觉得非常的感动。这是因为他曾经感受过这个世界的暖心之处,所以在自己有了能力之后,才会想着把这份爱意回馈。大家可以看出他的书桌上有很多奖章,比如湖北青年五四奖章、他是一位来自凉山的山村小伙,读书点亮了自己的生活、让他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同时相信他的未来一定一片光明。

研究彝族历法到论文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民族历史】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彝族少女,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彝族人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编辑本段]【文化艺术】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彝族的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器。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我是,个彝族女孩,跟妈妈离开故乡——美姑,已经有三年了。

去年十一月的一天,我和妈妈回故乡过年。临走前,有的同学问我: “十一月怎么就过年?”我告诉他十一月过年是我们彝族的风俗习惯。

到达故乡那天,正是大年初一,天下着大雪,冷得很。大概是我多年没有回去的缘故吧,一到那里,大家都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要我和他们坐在地毯上,喝麦子酒。我刚了一口,就听见从远处传来一阵刺耳的猪叫声。姨妈告诉我说这是在杀年猪。她话音刚落,又从远处传来了“呜……”的铜号声和锣鼓声。姨妈说晚上乡亲们要跳舞了。这响亮的锣鼓声使宁静的村寨沸腾起来。

傍晚雪停了,寒冷的月光笼罩着这个小小的村寨和附近的山峦。等到每家的晚餐准备好了,孩子们就开始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去吃拜年饭。这样吃起来,不会胀破肚皮吗?不会的,大家只在每家尝一点,等把全村都拜完了, 肚子也饱了。

酒足饭饱后,人们都乘着酒兴来到大晒场上,燃起一大堆篝火。人们借着熊熊的火光唱歌、跳舞,还比赛斗牛。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跳起从小就喜爱的锅庄舞来。

正当我跳得起劲的时候,我冷不防被一位叔叔用绳子捆住,几个人上来托起我就往空中抛。我吓得心惊肉跳,想喊也喊不出,只吓得我闭着眼睛不敢往下看,他们一边抛,还一边喊着:“阿基亚:阿基亚……”一连抛了好几次,才把我放下来。姨妈一边扶着我,一边低声说: “这是在给你赶走身上的邪气,保你四季平安。”我揉着被捆得发痛的手臂,朝人们感激地笑了笑。

当月上中天的时候,大家又举着象征光明的火把四处奔走,互相拜年,互相祝福,祝福在新的一年里能万事如意。等每个人都向全村人拜完了,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

过完了年,我和妈妈要动身回冕宁了。外婆拉着我的手说:“好不易来一趟,又急着要返,真舍不得哟。”我听了!心里一酸,眼泪就涌出来了。

现在,我回来已经快一年了。每当想起我们彝族过年的情景时,我就想起那可爱的故乡,更想念那些可爱的亲人们!

清晨,一阵刺耳的尖叫声过后,便是哼哼的挣扎声.这猪叫声一声接着一声、一阵接着一阵……老人们听了,脸上绽开了笑容;青年们听了,兴高采烈;小孩子们听了,手舞足蹈,直奔宰年猪的地方.整个村寨,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中午,小孩子们一群接一群,挨家挨户去拜年.在我们这群孩子当中,阿呷是“指挥官”.当大家走到人家门口时,“指挥官”便喊:“预备起!”大家就整齐地说:“向阿爸、阿妈拜年!”还不等大家行完礼,阿妈笑眯眯地端出坨坨肉、泡米酒请大家吃喝.你一定会问:“大家这样挨家挨户地吃喝,肚子不会胀爆吗?”其实,我们彝族的习惯,是在每家每户尝一点点,表示领情,待每家每户拜完了,肚子也就饱了.你看多有意思呀!

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你别以为过彝族年就只有彝族人拜年,我们可没忘记天天和我们一起建设大凉山、一起生活在这土地上的汉族同胞.他们带着好多的糖果、面条、橘子等来到了彝族同胞家,向我们祝贺新年好!他们也受到了我们彝族同胞的热情款待,彝族同胞拿出坨坨肉、泡米酒、荞麦粑来招待他们.

再说我们小孩子吧.小孩们拜年拜够了,就在草坪上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这时,大人忙过了一天也来了.大家围在火堆周围,边喝酒边跳锅庄舞.悦耳的歌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动人的舞姿胜过了动作迷人的金孔雀.到了深夜,热闹才渐渐消失……不久,小孩们已进入梦乡,他们的脸上留着幸福的微笑;大人们在家里谈论明天如何夺取更大的丰收.

啊,彝族年,多么快乐,多么有意义!我们都在盼望明年的“你”赶快到来.

彝族的火把节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的特色、习惯。比如:蒙古族的“白节”、藏族的“女儿节”、苗族的“开年节”等等。那我就个大家介绍一下彝族的火把节吧!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在一次火把节之前的采访上,一个42岁的彝族人潘木乃像孩子般陶醉其中。

“每家每户都要喝杆杆酒,穷的村杀两三只鸡,富的村杀头牛。”他说,“最开心的还是跳达体舞,看赛马和摔跤,多有味道的哟!”

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烟花差多少,可以将整个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昼。这就是火把节的特色,几千甚至几万人在一起点燃火把这才是壮观的一幕。

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

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

最后一天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彝语称之为“都沙”,意为“送火神”。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传统火把节里,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绕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游,以消灾避难,祈求幸福。

彝族年是彝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和彝族的火把节一样都是彝族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彝族年是祖先至上的节日,在彝族这个节日已经被列为法定节假日。

彝族年放假安排

根据凉山州人民 *** 办公室发布的《关于2016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除国家法定假日外,凉山州作为民族自治州,还有“火把节”、“彝族年”和“州庆”三个节假日,共计比国家法定假日多15天。

通知显示,凉山州2016年“火把节”的放假安排为,7月27日(农历六月二十四)至8月2日放假调休,共7天,7月24日(星期日)、8月6日(星期六)上班。国庆节和“州庆”的放假安排为,10月1日至8日放假调休,共8天,10月9日(星期日)上班。

2016年,凉山州“彝族年”的放假安排为,11月20日至26日放假调休,共7天,11月19日(星期六)、27日(星期日)上班。

人们在火把节的前几天就准备了好多不一样的火把。早上在家里装饰火把,有多美就多美;晚上就燃烧火把,高举着火把走进田野,走进万家,给人们带来幸福,祝愿农田五谷丰登,或在门口点放火把,若是有人火把没点燃可以在各家门口用火把点燃火把。

这时人们欢呼雀跃,分外热闹。路上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身穿艳丽的服装,脸上都挂满了笑容。他们高举着火把,挤进人群,载歌载舞,好不热闹!他们融为了一体,高举的火把格外闪耀,把原来漆黑一片的夜晚一瞬间变成白昼。

看那一束束火把,像一条游龙,到处乱撞;像一条青鱼,到处挪动;那微弱的光芒像一只只萤火虫般美丽。

我爱火把节!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

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觉罗基】时全家团聚,或杀猪、杀鸡,庆贺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库斯】意为新年,主要内容是祭祖,早晨鸡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杀年猪,年猪要从同村同寨年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家开始,依次序宰杀。用年猪的胆、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猪胆饱满、色泽好,胰平展,无缺陷,尿包丰满为吉祥,预示来年人畜兴旺,家人安康,粮食丰收。同时分“舍富”、“舍民”两餐进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猪肾、肝、舌、胰与荞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体餐。吃完“舍民”后,男子们要将猪肉切成条块,妇女们则要灌制好香肠,并当天要将鲜肉和香肠挂在火塘上烤烤,同时以展示主人家的年猪肥,人吉祥,并且显示出主人的富裕。

【朵博】意为月首(即一个月的头一天),早晨鸡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鲜汤,既将心肺捣烂,放在锅里将油熬出来后,放入水加豆芽、干(鲜)笋等,做成三鲜汤。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这顿三鲜汤的美味。上午由妇女们组织全村孩子祭果树,既“社日”仪式。每个儿童要带猪前蹄一只及意节粑(细玉米粑)等,选一棵长势丰茂的果树,由一孩子上树伴树神,众孩子在一妇女的带领下祈求树神要多结果子,让孩子们分享,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等,然后将孩子们带来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树丫上或树皮之中。社日结束后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场面壮观热闹,一般数十人一组,从整个寨子挨家挨户拜年,拜年时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让大家喝,同时,拜年队伍还要为主人唱贺新年歌,年轻人跳舞、摔跤、跳锅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一起快乐到通宵达旦。

【阿普机】意为送走祖灵,下午要煮猪肠青菜吃,由妇女们拜年,男子们在家接待拜年队伍。3天的年过完以后,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块的猪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块),酒、糖、千层饼、炒面、鸡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个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节的快乐之中。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也很热闹。关于彝族年始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凉山彝族过年中的许多仪式均与祖先崇拜相关,整个节日中充满浓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在彝族地区一般在农历十月左右过彝族年。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它缘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参见陈久经 卢央 刘尧汉 《彝族天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特殊的历法。按照这种历法,每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另外有五至六天过年日。这种历法无大小月之分,每月都为三十六天,便于人们记忆。十月太阳历选择冬季傍晚观测北斗星(彝语称“沙聂”)的尾巴(斗柄)指下为大寒为农历腊月,夏季傍晚观测北斗星(彝语称“沙聂”)的尾巴(斗柄)指上为大暑农历六月。以大寒和大暑为元日,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这冬夏两个节日即彝族年和彝族火把节分别订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根据计算其寒暑往返一次的时间为日。结构整齐、科学简明,使用方便是太阳历的特点。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现在彝族地区流行的火把节和彝族年两个节日最初就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当星回标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上为大暑时为火把节。而当星回标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下为大寒时为彝族年。

彝族年,凉山彝语叫“库史”即“过年”。“年”彝语把它叫做“库”,其义为:转、回、回转、回归、循环。彝族时空观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点为起始点,太阳冬天日落点南移到最南端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几天后又往北移。此端点称之为“布古”,意为“太阳转回点”。然后到夏季时太阳落点又移到最北的端点,就不再北移而回归南移,此端点称之为“布久”,意为“太阳回归点”。此后日渐南移,到最南的端点。从最北的端点到最南的端点一个往返周期就是一年。这一时间就在冬至--------夏至-------冬至的前后。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这个时候过。

关于具体什么时间过彝族年的问题,凉山彝族地区一般在“布久”时过。根据有关学者(参见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罗自强《凉山风情》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调查了解,以往有些高寒地区例如:越西、昭觉、汉源等地在公历十月份过。而有些地区例如:西昌、喜德、冕宁、会理、米易、盐边、盐源、木里和云南宁蒗、永胜、华坪、永仁等县以腊月十六日为过年的头一天。

由于历史和其他种种原因,各地过彝族年的时间不一致,均在冬至前收粮入库后的阳历11月,各村寨择日过年。另外,云南、贵州、广西彝族地区有些地方过去都过彝族年,汉文方志都有记载,但是在清朝时期吴三桂和鄂尔泰统治的改土归流的情况下改夷归汉已经不过彝族年了。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凉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每年阳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欢度彝族年。凉山彝族年,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年前的准备阶段、年节的活动阶段和尾声阶段。

年前准备

择定吉日、准备年货、节日柴草准备和搞好房内外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过年没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统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毕摩择定。具体选定哪天,要根据彝历计算,除属猪、龙、牛、鸡、蛇等的那些天不宜过年外,属猴、虎的日子最佳,属狗、鼠等日也是过年的“吉日”。 准备年货。凉山彝族过年,对过年猪特别讲究,过年猪的大小、肥瘦,被视为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过年猪不能选用种猪、老母猪、花毛猪和独生猪,并且过完年就立即选定下一年的过年猪。凉山彝族年猪的喂养大多同牛羊一起赶上山去放,放养的时间也较长。若喂养的过年猪肥大,不仅得到众人赞扬,而且可保祖先“过”个好年,祖先便保佑儿孙幸福。 相传:有个孤儿很穷,几年都没有杀猪过年。过年前他做了一个梦,各家祖先回来过年,半路休息时,都兴高采烈地讲述着自家儿孙的年货可能比去年好,而他的母亲则愁眉苦脸。别人说完她才叹息道:“我儿子穷,今年也会空去空回。”儿子梦到这里醒了,他越想越难受,等到天亮,他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牛杀来过了年。据说,送年(祭送祖先)后,各家祖先们又在回去的路上休息互相等候,别人的祖先惊奇地看到他母亲赶着一头牛走来,都惊喜地问他母亲赐儿子家什么,他母亲说:“今年我太高兴了,赐予儿子家人丁发展,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第二年,他家生了个儿子,荞麦多得无处装,牛羊一大群。因此,凉山彝族对过年猪及供品非常讲究和重视。除肥大的年猪外,还要准备充足的大米、荞面、燕麦面,以及磨好豆腐,酿好竿竿酒。 砍柴火、割蕨基草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的。过年前一两个月,各家都上山砍柴火晒在山上,晒干后背回院内堆放好备用。而割蕨基草要在过年前头几天里选择一个吉日上山割,放在院内,忌讳牲畜踩踏。 搞好过年的卫生。过年前一天,妇女和姑娘们就开始清洗衣服、炊具,打扫室内外的卫生。衣物和炊具一般要背到河边去洗刷。这一天,到处可见到家庭主妇和姑娘们在河边搓衣、洗碗,热闹非凡。

人的一生有许多对手,可你们知 道谁是最难战胜的对手吗?不是学习 中的对手,也不是生活上的对手,更 不是事业上的对手,而是自己!

我是比较瘦小的一个女生,对体 育可以说是漠不关心,可想而知,我 的体育成绩常常达不到“优秀”的标 准。

“叮铃铃。”当刺耳的 *** (其实 是动听的音乐,但这节是体育课,所 以我感觉 *** 变得难听)响起的时 候,一阵恐惧涌上了心头——这节体 育课要跳“山羊”!一想到要从高大 的“山羊”身上跳过去,我就变得六神 无主了。

“快排队去操场!”体育委员扯着 大嗓门拼命地喊着。我也恍恍惚惚地 跟着队伍走向操场。

“男生先跳,女生准备。”当体育 老师严肃地高喊时,我松了一口气: 还好,不用马上出丑。可是时间似乎 故意和我作对,流逝得特别快,一会 儿工夫就轮到了女生跳了。我排在最 后焦急不安地徘徊着。“嗨!”只见带 头跳的“女强人”快速地跑了过去,两 脚有力地一蹬,两手一托,只见一个 矫健的身姿越过了那只“山羊”。所有 人都为她的勇气喝彩。我多么希望那 就是我,被喝彩的我!

“下一个,孙孟媛!”到我了。我 忐忑不安地走上前去。我学着她们的 样子,快速地跑动,可速度就是快不 起来,接着脚一蹬,腿上如灌了铅, 上不去,手一松,摔了下来。不出所 料,我失败了。

此时,我真想放弃。这时老师鼓 励我再跳一次。我想:平时我是一个 好强的人,我就不信,一个小“山 羊”就能难倒我。我鼓足勇气,一 次,两次,三次。一次次的失败,一 次次地站起来,终于在第N次,我 跑,蹬,托,跳,成功完成了一系列 的动作,我终于战胜了自己!

泪水,从我的脸上流了下来,这 ——应该就是喜悦的泪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彝族年的作文 作文,我眼中的彝族年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红河州就是彝族的聚居地,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南部,以蒙自为州府。在红河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屏,石屏有一个异龙湖,湖上种满了荷花,当夏季来临,荷花盛开,人们会到那去赏荷,品尝石屏荷花宴,在船上做此生意的农家就会唱歌,以欢迎人们的到来,渐渐形成风俗,当地一些作曲家就把农家唱的歌编制,就形成了海菜腔。它里面夹杂了当地的地方语言。

彝族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研究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 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 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 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戈特沙尔克钢琴作品艺术特色探析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戈特沙尔克钢琴作品艺术特色探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戈特沙尔克是美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也是第一位采用了美国黑人、克里奥尔人民间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节奏和旋律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本文从戈特沙尔克的主要钢琴作品入手,探究他音乐创作的道路,探讨他的音乐特征和他独特的音乐风格,让更多的人了解戈特沙尔克,走进戈特沙尔克。

关键词:

戈特沙尔克;钢琴作品;民间音乐;舞蹈性

一、戈特沙尔克的生平

1829年5月8日路易斯莫劳戈特沙尔克(LouisMoreauGottschalk)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他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克里奥尔人,他有六个兄弟姊妹,住在新奥尔良法国区里的一间小屋里,后来和亲戚搬到新奥尔良孔蒂街,他的外祖母和保姆都出生在圣多明格岛(后称海地)。因此,他在那里接触到了各种传统音乐,如克里奥尔的旋律和加勒比海的节奏,以及悠扬的民歌。他很小就开始演奏钢琴。音乐天赋很快就显露出来,1840年小戈特沙尔克在新圣查尔斯酒店首次非正式的公开露面,人们把他称作为神童。1842年,年仅13岁的戈特沙尔克离开美国前往欧洲进行学习,并意识到要想达到他的音乐目标就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在他13岁就能做出这样职业化的规划通常情况都是和父母的雄心壮志分不开的。从他的信中能清楚地看出,他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在写给他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很期待我自己在两年或更短的时间能够自食其力”。

然而在欧洲,戈特沙尔克有一个颇为坎坷的开始,巴黎音乐学院拒绝了他的申请,他只能私下跟随查尔斯哈莱(KarlHalle)、卡米尔斯塔梅第(Camile-MarieStamaty)和皮埃尔梅里顿(PierreMalenden)进行学习,之后又师从柏辽兹。1844年举行的钢琴首演确立了他职业生涯的开始,并得到了肖邦的高度赞扬,肖邦预测他很快将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钢琴家之一。当他享誉欧洲后,于1853年回到美国,举行了一系列的音乐会,他可能试图逃避一个他认为被自私和虚荣支配的环境,重新适应美国文化这个问题似乎一直伴随着他。在今后的岁月里,他不得不为谋生而开始他走南闯北的日子。

1854年,戈特沙尔克在古巴停留了很长的时间,他的音乐兴趣正逐渐转向中美洲和南美洲。19世纪60年代,戈特沙尔克确立了他在美国音乐界的地位,很大部分原因都和他的勤奋息息相关,仅用了四个半月的时间就在纽约一个地方演出了85场音乐会。1865年5月旧金山报纸上这样提到他:“通过铁路走遍了95000英里,举行了1000场音乐会”。波士顿出版社的音乐杂志这样评论道:“说实在的,我们还没有听到过比这更辉煌的演奏……他的演奏极其潇洒、峻峭,表现得雅致而万无一失;触键干净利落,优美清脆;运指洗练、流畅;音型总是那么匀称、确切;快速的八度经过句,操运得其妙惊人。从此,我们也许就品尝到名家演奏技巧的特有醇味了”。戈特沙尔克在1865年9月遭遇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急转弯,他与他的学生在奥克兰女修女院的丑闻被曝光后,他不得不离开美国前往南美洲,开始着手他的巡回演出。在那里他开始了他频繁的音乐会,他前往智利圣地亚哥、布宜若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等地方举行音乐会,向南美洲的观众展示了他的技艺,赢得了热烈的赞赏。1869年戈特沙尔克不幸在里约热内卢得了黄热病,苦熬了三个星期后年仅40岁的艺术家在巴西迪如卡地区病逝,由于他的英年早逝使他鲜为人知。

二、戈特沙尔克的主要钢琴作品简析

《冥想曲“垂死的诗人”》(TheDyingPoet,)。作品创作于1863年,出版于1865年,是戈特沙尔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音乐会中演奏次数最多的曲子。这是一首悲伤的作品,6/8拍,降E大调,行板。此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8小节的引子后,如歌的主旋律从低声部奏出,随后忧伤的旋律移到高声部,高声部采用重复音的出现,把该曲推上了高潮,最后以极弱的力度来终结诗人的情绪。此作品是戈特沙尔克的转型性的作品,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大都是以舞曲为主,此曲是他在他的父亲去世后创作的,悲伤的情绪在曲子中也有深刻体现。《波多黎各的回忆》(SouvenirdePortoRico,)。作品是一首拉美风格的作品,副标题为《吉巴罗斯进行曲》或《农民进行曲》(MarchedesGibaros),Gibaros就是当地的农民。

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竟有种在听李斯特一首未曾面世的作品的错觉:明快的感觉与铿锵节奏的交织,充分发挥着钢琴的演奏技巧。1853年到1854年间以及1857年到1862年间,戈特沙尔克抵达古巴,在这段时间里他游览了波多黎各、海地等国,这首作品就创作于1857年,取材于波多黎各的一首圣诞歌曲,2/4拍,降e小调,变奏曲式。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将四种典型的加勒比海地区的节奏和类似波洛涅兹的节奏融入其中,写成了一首变奏曲变奏而成。此曲一开始从pp开始,经过四次变奏将全曲以ff推向高潮,最后又渐渐地消失在人群中,仿佛让我们感受到行进乐队从远处正朝着我们走来,从身边经过,又逐渐远去。《冥想曲“最后的愿望”》(TheLastHope,)。这是一首为迎合当时观众喜好的作品。1853年10月,戈特沙尔克的父亲去世,他深深地陷入了沉痛之中。为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他不得不到处去演出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此曲也是戈特沙尔克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于1854年出版,伤感中又带有甜美的感觉。

作品先以b小调开始,再转向B大调,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的作品,3/4拍。戈特沙尔克用简单具有浪漫主义悲歌性的旋律描述出悲伤的情绪,运用了很多快速音群、颤音等华彩手法来表达虔诚的情怀。《西班牙随想曲“阿拉贡风格霍塔”》(LaJotaAragonesa,CapriceEspagnol,)。这是戈特沙尔克的代表作之一,系作曲家为10架钢琴而作的《华丽的钢琴交响曲“在萨拉戈萨”》(ElsitiodeZaragoza)的片段。10架钢琴交响曲堪称钢琴史上的首创,曾先后演出过两次,一次在马德里,一次在哈瓦那。作品取材于西班牙的'霍达舞曲(Jota),霍达舞曲(Jota)是流行于西班牙阿拉贡(Aragon)地区的一种民谣和民俗舞蹈,快速地三拍子节奏,一对或多对男女在一起以跳跃和旋转的方式跳起激烈的舞蹈,常采用吉他、铃鼓、响板、班杜里亚琴(Bandurria)等乐器来伴奏。戈特沙尔克的这首曲子就是建立在阿拉贡舞曲的基础上,降E大调,6/8拍,采用三种固定的伴奏音型,欢快、热情,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音乐的风格。《安达卢希亚的回忆》(Souvenird’Andalousie,)。这是戈特沙尔克1851年在马德里的一场音乐会上即兴创作表演的一首音乐会随想曲。作品为d小调,3/4拍。该曲是根据西班牙民间歌舞的旋律进行变奏而创作的,高音区的音色十分鲜明,速度较快,几乎都由二度和三度音程写成,三连音的节奏让我们感受到了西班牙音乐的自由奔放、开朗和热情。

三、戈特沙尔克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的民间音乐特性

戈特沙尔克生于美国奥尔良市,他的父亲是英国商人,母亲是具有法国贵族血统的克里奥尔人,少年时代曾住在新奥尔良法国区里,他的外祖母和保姆都出生在圣多明格岛,他的祖父在圣罗斯地区做总督时拥有农场和黑奴。因此,在他童年时代就接触到了各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少年时代他又到欧洲学习了11年,在接下来用11年的时间旅行、演出,横跨两大洲,深入到了民间,接触到了劳动人民的音乐,扑捉到加勒比海的节奏和种植园的旋律。这些音乐里包含了很多的舞蹈音乐,使得他的作品也极具舞蹈性。

(二)跨国界的音乐风格

戈特沙尔克所处的时期正是民族主义音乐刚刚盛行的时期,他的音乐作品风格既继承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同时也具有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他从小在克里奥尔音乐的熏陶下成长,又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并在南美各国有一系列的巡演。他的创作也取材于美国当地印第安人及黑人音乐,从中捕捉到了民间舞蹈的节奏,特别是黑人舞蹈的独特节奏。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吸收、利用、扬弃、尝试和创新。这些经历使得他最终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作品不仅具有美国本土的克里奥音乐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西班牙音乐和南美洲音乐的特点。

(三)作品的技术特色

1.模仿性手法的应用19世纪初钢琴的发音装置和击弦系统都得到了改良,踏板也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作曲家力图用更多的方法将钢琴的表想力发挥到最大化。戈特沙尔克就常采用一些创作手法去模仿民间弹拨乐器、打击乐以及动物的叫声。如《安达卢希亚的回忆》中就有对吉他的三连音轮指的模仿;《班卓琴》(TheBanjo,)是利用钢琴模仿流行于非洲的一种民间乐器班卓琴的作品;《拉加丽娜》(LaGallina,)从附点节奏的主题中能听到模仿母鸡的叫声出现,等等。

2.舞曲特性节奏在戈特沙尔克的钢琴音乐装作中,常采用舞曲特性节奏为主导,具有极强的舞蹈性。《西班牙随想曲“阿拉贡风格霍塔”》取材于西班牙的霍达舞曲,节奏欢快而活泼。《波多黎各的回忆》取自于波多黎各的一首圣诞歌曲,采用了南美洲的探戈节奏,节奏丰富而富有热情。《舞蹈》(Danza,)一开始就以法国波尔卡音乐出现,随后转入到一种西班牙舞蹈的哈巴涅拉的节奏上,再加入独特的切分节奏,更加显现出舞曲的特征。

3.炫技手法的运用戈特沙尔克的钢琴技巧有许多是借鉴李斯特的技巧,但他的作品中很少使用辉煌的技巧,他偏爱使用高音区的明亮音色并在高音区做出华丽的炫技,更多的是使用重复音、颤音、装饰音和经过句,以及使用大量的切分节奏,从而表现出轻快和活泼的舞蹈性。如在《巴西国歌变奏曲》()和《波多黎各的回忆》中,他都采用了和弦震音以及切分节奏的创作手法,这些炫技手法使作品更加绚丽,具有迷人的魅力。

结语

19世纪的美国音乐正如海绵般不断地吸收着欧洲音乐带来的精华,在20世纪之前美国的音乐都是用欧洲音乐的标准来建立的,是戈特沙尔克把美国音乐推向了世界。戈特沙尔克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各地的巡演经历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多民族的音乐创作要素,他到民间捕捉到了劳动人民的音乐,吸引着他创造出新奇而独具特色的音乐,使这些民间的舞蹈和歌曲能够以钢琴音乐的形式得到充分的展示,他对美国音乐寻找自身民族特色的探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