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经济学家华生最新文章

发布时间:

经济学家华生最新文章

截止到2022年12月27日华生和铁疑没有孩子。可能年纪大了不想折腾了,俩人一直没有孩子。2000年华生回国之后,与铁凝在一个偶然场合相识,且一直保持联系,但绝对不是属于一见钟情的那种,2007年4月26日,在北京,中国经济学家华生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结为秦晋之好。

125章。福尔摩斯是由19世纪末的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塑造的一个才华横溢的虚构侦探。在小说《欢乐大世界中》的125章,福尔摩斯侦探和他的老搭档华生出去野餐,并把他们的帐篷扎在了一片星空之下。华生,男,1953年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华生文章

2001年7月1日在股市接近最高点时发表《漫漫熊市的信号》一文,准确预见了长期熊市的来临;2005年初,中央决策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报》在股改的各个主要阶段,先后五次以头版通栏发表华生的长篇论文,成为推动股权分置改革权威的理论声音;2005年5月10日,当股指即将逼近1000点时,华生教授发表《市场转折的信号》一文,断言熊市正在死亡,市场即将见底转折;2006年5月10日,即股改一周年之际,又发表《迎接证券市场的新时代》一文,预告了股市新时代的到来;2007年4月26日,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结婚;2007年5月10日,发表《市场过热的信号》一文,批评过度乐观情绪,预见了市场的长期调整。华生教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深入研究与准确预测,使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对中国证券市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华生铁凝夫妇并没有生育孩子。

作家铁凝跟其丈夫华生是在2007年登记结婚的,当时铁凝已经50岁,这个年纪的她恐怕对生养孩子并不是那么执着了,再加上两个人对婚姻、生育的态度,其实都是随缘的,故而目前为止并没有传出两个人已经孕育孩子的消息,也没听闻对方有领养子女的打算。

铁凝的晚婚,或许跟她的原生家庭有关。铁凝的父母都有一种放在现在也丝毫不过时的观念,那就是“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或许父母的存在,给了铁凝精神上的后盾。凝也一直坚持着“绝对不能将就”的想法,什么时候能找到一个自己爱,并且灵魂契合的知己,她就什么时候结婚。

所以当铁凝与相恋多年的爱人华生结婚后,立马向亲朋好友告知了此事。不过他们也比较低调,没有直接官宣,消息是在后期才被泄露出来的。鉴于两个人是因爱情而结合的,故而有无爱情的结晶,两个人其实并没有那么纠结。现在回头看他们的婚姻生活,简直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模样。

个人简介

1、铁凝

铁凝,女,汉族,1957年9月生,河北赵县人,1975年7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

铁凝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自1983年《哦,香雪》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1985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和《六月的话题》分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97年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永远有多远》获中国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首届老舍文学奖。

2、华生

华生,男,1953年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经济学家。198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长,现兼任燕京华侨大学(又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南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2月,华生在我国权威经济理论刊物《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A股含权和股权分置改革问题,认为中国股市在表面繁荣背后存在日益增大的制度风险,需要尽早纠正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产权关系不清的制度缺陷,包括可用赎买流通权的办法让非流通股恢复流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华生百度百科-铁凝

“价格双轨制 ”目前至少有四个版本在流行,中间涉及到一次学术会议、两份文件以及包括官员、学者、经济学家在内的多位当事人。 版本之一:华生:“这是五人讨论的结果,我是其中的代表”。 提到“价格双轨制”就不得不提到1984年9月的浙江莫干山第一次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分了8个组,讨论了不同的问题,尤以价格小组的讨论会广为人知,按照参会人员之一华生的说法,各个主要机关和中央的主要秘书都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打破了计划价格的坚冰,这是目前较为广泛的一个版本,华生说建议实行“价格双轨制”是他和罗小朋、何家成、张少杰、高粱在莫干山会议小组讨论时得出的结论。会议期间,他代表小组发言,并在与主张继续实行计划价格的“调”派和主张完全放开价格的“放”派争论时占据上风,得到与会的支持,派他去向当时的国务委员、中央物价小组组长张劲夫汇报,得到首肯,被中央批准与采纳,进而成为风行整个80年代的一项重要政策。为了印证这一观点,华生指出,发表在1985年4月的《中国青年》上的文章《到2000年我46岁》,是对此的真实回顾。《中国青年》杂志社是当时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樊平写道:“这次莫干山会上,他(指华生)和何加成、蒋跃、高粱、张少杰四位同学一起又讨论撰写了那篇有关价格改革的论文。”第一次价格双轨制的提出是在莫干山会议上五人讨论的结果,此为版本之一。 版本之二:罗小朋:“历史的事实是,我首先提出了‘价格双轨制’。” 而与华生同在一个讨论小组的成员罗小朋则有不同的看法,罗小朋认为,历史的事实是,“价格双轨制”的观点,并不是五人讨论的结果,而是他在会上第一个提出来的。此为版本之二。 远在美国的罗小朋在邮件中说,莫干山会议的时候,华生和何加成在他主持的那个小组。“根据我的记忆,他们当时的论文,倾向于放开价格。他们的论据是,中国城市居民不同收入组的支出结构比例高度一致,因此,如果把工资指数化,放开物价就不会有什么风险。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幼稚的。我根据自己在河北进行价格放开试点的经验反驳他们的时候,指出计划价格和自由价格都是行不通的,只有搞双轨价格。我相信,他们是从此开始与当时研究生院的同学,包括高粱一起讨论双轨制,产生了支持双轨制的一系列论点,并由华生带头在自由辩论中战胜了田源代表的‘调派’,也就是计划价格派和张维迎代表的‘放派’,即自由价格派,双轨制因此成为莫干山会议的主流观点。” 罗小朋还提到了另一位见证人,“多年前,我曾经与高粱有过一次对话,我曾经告诉过他,是我在小组会上首先提出‘双轨制’,我现在还记得高粱说:怪不得过去从来没有听见华生说起双轨制。” 在罗小朋看来,华生对价格双轨制的贡献在于他的口才,“他把这个思路变成会议的主流思路,并且对于说服中央人起了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当时的青年一代中,他的功劳确实是最大的,他应该是‘双轨制’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版本之三:张维迎:“早在莫干山会议前我就写出了‘价格双轨制’文章,并由于这篇文章入选莫干山会议。” 第三个版本涉及到的人物是北京光华管理学院现任院长张维迎,他也是莫干山会议的参会者之一,会议之后,他声名鹊起,崭露头角。 和华生罗小朋认为的不同,张维迎认为他在莫干山会议之前就提出了“价格双轨制”。 张维迎的秘书杜鹏为此了三份,其中一份是张维迎发表在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能源组内部《建议》中的《以价格体制的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文,这是张维迎“价格双轨制”提法的原始文件。文章完稿于1984年4月21日,发表在1984年6月,比莫干山会议早了3个月。张维迎是因为这篇文章入选莫干山会议的。记者看到,文章中的一段话是:“价格体制改革的具体办法,可以参照农副产品价格改革的办法,实行双轨制价格,旧价格用旧办法管理,新价格用新办法管理,最后建立全新的替代价格制度。与价格调整相比,价格体制的改革是一个连续的近过程。问题不在于第一步是否就完全合理,问题在于它是不是趋向于合理。”这份文稿被华生称为“孤本”,即只有张维迎有这份原件,“其他人都没有见过”。不过,经记者查阅,莫干山会议后《经济日报》于1984年9月29日选登了四篇会议论文,其中张维迎的《价格体制改革是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摘录自前述一文。 张维迎还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尽管我本人在1984年4月就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双轨制的改革思路,但双轨制实际上是随着1980年代初经济结构调整、地方分权及乡镇企业的出现而自发产生的。我的贡献在两点:第一,明确把市场价格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第二,把自发产生的双轨制现象从理论上提升为自觉的价格改革道路。这类似大禹治水中把‘堵’转变为‘疏’的思路。” 既然张维迎在莫干山会议前就提出了“价格双轨制”,那么为什么会议中却又摇身为“放”派,主张放开价格?张维迎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放’是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核心。”“不明白这一点,就说明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双轨制改革。”与张维迎交往较多的财经评论员岑科说,“放”是张维迎历来的主张,但这个目标很难一步到位,所以他才提出“价格双轨制”,作为改革的过渡方式。至于过渡期有多长,据岑科的观察和阅读,张维迎“没有明确提及”。而对于为何直到90年代时才提出自己曾写过这篇文章时,岑科表示,这是个“伪问题”,“当初谁也想不到会有后来的争议,当然不会刻意说自己的文章比别人的观点提得更早。只是有了争议,才有澄清的需要,才会去查证谁的文章比谁的观点提得更早。” 但华生认为,张维迎发表在《建议》中的文章其实“和改革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并不能算数”。 版本之四:成致平:“是吕东首先提出了‘价格双轨制’的概念。” 从1982年到1990年,曾担任9年物价局局长的成致平肯定地说,首先明确提出价格双轨制概念并使之普及化的,是前经委主任吕东。他提出来的时候,是1984年,成致平此时担任物价局局长。至此,这成为本文的第四个版本。 成致平说,价格双轨制首先是从石油行业开始的,当时,石油产量上不去,1981年,决定在石油行业实行包干,包干以内一个价,超出一个价,计划内100元/吨;超产的644元/吨,这种价格的差距就是“价格双轨制”。100元/吨是国内的收购价,644元/吨是国际的市场价。这也是为了防止石油外流,采取的出口转内销的办法。1984年开始在其他国民生产方面实行“价格双轨制”。 成致平在《价格改革三十年》中提到,石油行业搞了几年以后,为了解决领域里的困难,经委决定在其他生产方面推广价格双轨制,让价格双轨制得以普及。他说,这里的“经济委员会”就是特指当时的经委主任吕东。

中国经济时报最新文章

中国经济新闻网是依托中国经济时报社的人才和信息资源组建的一个经济综合类新闻网站。中国经济新闻网开通了“要闻”、“政经”、“财经”、“区域经济”、“财经新闻界”等频道。本网主要刊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新闻事件;见解独到、思想健康新颖、语言犀利、行文清新的经济评论(理论)文章;报道股票、期货、外汇、银行、传媒、IT、汽车、房产等信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眼光关注底层百姓生活状态、搜索时代发展硬伤所在、解析社会现实诟病痛因;解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现关乎底层民众的政策亮点;剖析企业发展之道,透视企业资产流向;展示城市风貌、释放城市亮点、展望城市规划、分析城市环境、报道城市发展;透析文化现象,点评文化盲点,聚焦文化人物,冷观文化事件;推广旅游景点,发掘旅游卖点,分析旅游现象;用独到的眼光观察地区经济以及各项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全景分析预测 --------------------------------------------------------------------------------经过25年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21世纪初期的中国发展,更加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即在加入WTO的新世纪里,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怎样的环境、机遇、挑战和可能前景?这是所有的人——无论是国内国外、政府企业、理论还是实践等,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将中国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划分为传统的十大领域,并进行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剖析。 一、经济总量将继续保持较长期的高速增长 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9-2002年,我国GDP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见图1,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比同期发达国家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两倍等,展现出世界经济“一枝独秀”的明显特征和勃勃生机。这使得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稳步、持续和显著的提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其核心原因在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即将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改革为市场经济,以市场化的价格来调整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更多的与国外进行市场化的交流与合作等。 在农村,重点是进行土地承包制的改革,同时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在城市,首先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90年代后开始了市场化改革的全方位的探索和推进,如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等。这使得我国两方面的生产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率的发挥。即一是显性生产资源,如土地和厂房等;二是更为重要和核心的隐性生产资源,即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内外因素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我国经济25年来的空前繁荣。即内因是我国生产资源效率的更高发挥;外因是我国与国外的大量交流、经济的巨大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后发优势等。 25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80年代上半期,重点是解决农产品短缺问题;80年代下半期,重点是解决工业品短缺问题;90年代上半期,重点是解决原材料、基础设施等的“瓶颈”问题;90年代下半期,重点是解决经济结构的矛盾和优化问题;21世纪的前几年,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加入WTO的国际接轨问题等。 回顾25年的历程,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四个显著的历史性起点或标志:一是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二是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三是1992年初的小平南巡讲话;四是2001年底的正式加入WTO等。 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如20-30年,我国与世界经济格局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因此,我国经济仍将持续过去25年的较高速增长。例如到2002年底,我国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30等。虽然两个时期微观的影响因素或结构可能会有一些差别,如前期的体制性释放动力可能更强、后期的市场性规范活力可能更充沛等,但是综合的比较,两者的增长潜力可能不会有本质的太大差异。这一观点目前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专家所普遍的接受或认同。例如见表1。大多数专家之所以预测后期的经济增长为7%左右,可能更多的是出于稳健的心理、以及对其能否达到前期的9%缺乏足够的信心等。 美联储预测,未来10年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3%;世界银行预测,2001-2010年,美国GDP增长率年均为、欧盟为、日本为2%等。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仍将进一步的缩小。 当然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也将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任务。例如:1、国有经济要深化改革。2002年底,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工业企业资产总量是万亿、占我国工业总资产的50%、占用约65%的工业贷款,却只创造了35%的工业产值等。2、农村市场要启动。目前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5%,但乡村消费品市场却只占全国消费品市场的25%;努力促进农村经济、收入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和循环,这对于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无疑是具有历史阶段的关键性意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并需要我们更加审慎和认真的对待。例如:1、社会风险。收入差距拉大、下岗人员增加、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可能会孕育着一定的社会稳定风险。2、经济风险。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累积、并且仍在继续增加的不良贷款,可能会对整体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造成一定的危害等。 二、物价走势将呈现较长期的低速徘徊 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两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但其背景是商品供不应求的宏观环境。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与90年代以来的商品供过于求现象可能有着更大的相似性和继承性。见图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90年代以来,我国的物价走势——通货膨胀,可明显的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92-1996年的高通货膨胀时期;二是1998-2002年的通货紧缩时期。 1992年小平的南巡讲话,是我国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由于此前我国经济已经持续两年低迷、而且中央政府也缺乏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灵敏的调控手段和机制等,因此在大利好的激励下,我国经济迅即出现一轮过热的建设高潮。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直线攀升。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发布,简称“十六条”,全面、大力度的治理经济建设的过热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三条是:紧缩信贷、开仓放粮和压缩项目等。 经过3年多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基本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都进入了中长期的合理区间。 9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过热,给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例如整个“八五”时期,我国投资每年平均增长,远高于“六五”时期的和“七五”时期的。林毅夫教授测算,这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加了两倍甚至更多。 据原内贸部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997年上半年,在全国605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占、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没有一种商品供不应求。这可以看成是我国经济由供不应求——供给制约型经济、全面转向供过于求——需求制约型经济的历史性的开始或起点。同时,它也是迄今我国经济始终处于通货紧缩阴影之中的、最重要的宏观环境之一。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在“软着陆”之后,迅即感受到了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 1998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新组合;同时,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增强其贷款的能力。1998-2002年,中央政府共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并带动了万亿的社会总投资规模。 通过种种扩大需求的努力,1998-2002年我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也仅在轻微的通胀和紧缩之间徘徊。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以下四方面因素可能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即:1、需求不足:包括改革使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增加,缺少中意的消费对象,以及投资需求不能有效实现等。2、供给过剩:包括生产的简单重复竞争,假冒伪劣泛滥等;并且资金供给的缺乏有效约束,可能助长了这种倾向。3、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增长、以及其效率的持续提高,可能对价格有着较大的向下压力。4、国际接轨:包括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市场化的改革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等。 近年来,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中国输出通缩”的较多议论。这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中国的生产能力及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的一种过度的舆论反应。 三、劳动就业将始终面临较大的压力 由于人口的持续、迅速增长,因此多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和就业人数也在同步的迅速增加。例如1979年我国城乡就业总人数为亿人,到2002年就迅速增加到亿人。见图3(其中1989-1990年就业总人数有统计口径的调整)。 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也在迅速增加——90年代后半期基本维持在左右、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上升到和,2003年的政策目标是控制在以内等。 从总体上看,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就业问题仍将是一个突出和严峻的问题。因为从供给上看,它包括800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0多万的下岗职工、亿的农村富裕劳动力、以及每年1000万的新增劳动力等;从需求上看,按经济增长速度8%、就业弹性系数为计算,每年能够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也即我国劳动力的供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未来的就业压力将更加沉重。这也是部分学者,呼吁我国应当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增长模式的核心原因所在。 图3:我国就业总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在就业总人数稳步增加的同时,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和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两大特点是: 1、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即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9年的下降到2002年的,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由上升到,平均每年上升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80年代有着较显著的攀升,1997年达到相对高峰,近两年有所回落。见图4。 从目前的趋势和国际比较上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将持续下降,同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仍将持续上升。例如,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产值比重为,而发达国家同期的指标分别为60-75%和70-80%;差距和潜力都是巨大和明显的。 图4:1979年以来,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2、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即城镇国有及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大幅度下降,从1980年的下降到2002年的,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同时,城镇个体及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以及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乡村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经历了80年代、以及9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增长后,近几年仍然保持了明显的攀升势头。见图5。 图5:1980年以来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其中在城镇总就业人数迅速上升的背景下,城镇国有及集体单位就业人数的绝对数,都在迅速下降。如1991-1996年,城镇国有及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一直保持在亿以上的高峰,其后持续下降,到2002年下降到亿。其中的核心原因,仍是在于体制的转轨或释放。 从目前的情况上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和盘整后,我国个体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比重,仍将会有持续和较大幅度的增长,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 目前我国就业的严峻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从理论上看,部分失业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可能是非常必要的。包括:1、经济结构此消彼长的蓄水需要。2、劳动力有更充裕的时间更新和提高自己。3、促使在职劳动力更加努力和有效的工作,这也是某种程度的鲶鱼效应等。 从客观上看,严峻的就业问题对于我国劳动力转变或提高市场观念,可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其前提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四、外资外贸在入世下将有更大的接轨性发展 从1983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上看:199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超过对外借款,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2001和2002年两年,我国对外借款的数额为零,因为同期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2000亿美元的规模,并仍然在以每年35%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见图6。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上看,1983年以来有两个重要的时点:一是1992-1994年三年,接连上了三个百亿美元的台阶。1993年以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就一直居于发展中国家的首位。二是2002年,达到52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高速增长;二是“911”以及安然、世通事件,使人们对部分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可能有着更现实的忧虑。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上看:80年代,可能更多的是偏向高级宾馆饭店等;90年代上半期,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国民经济的“瓶颈”部门;90年代下半期以来,无论是政策还是外商,可能都更关注在技术领域的突破等。 图6:1983年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上看,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例如:一批国内企业在海外的上市;政策积极鼓励外商,参与对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股权并购和资产重组、以及参股入股基金券商等。后者如《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以及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国安基金公司的获准成立等。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到2002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万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80亿美元;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的人数近23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10%;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2%,其中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甚至高达80%等。 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政策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程度不够;二是“高国民待遇”与“低国民待遇”的并存矛盾等。例如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还有着较多的行业准入限制等。 原国家计委发布的《“十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中分析,未来我国利用外资的局面将出现四大变化:重点从引进国外资金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和专门人才转变;领域从加工工业为主向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方式在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同时,向多方式引资拓展;政府管理将从行政性审批为主,向依法规范、引导、监督转变等。这四方面的总结十分精辟透彻。当然,同时我们还可以加上:利用外资的总量仍将有较长时期、较大幅度增长的未来预测等。 1979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即从当年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亿美元,增长倍、年均增长。见图7。 图7:1979年以来我国外贸的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在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呈现出三方面的显著运行特征:一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如2002年前三甲——广东、江苏、上海的进出口额分别为2254、745和728亿美元,合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二是进出口的产业或技术结构在不断优化。如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1995年为、2000年为、2002年进一步上升到等。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越来越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着核心性的地位。如2002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的出口额为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等。 25年来我国外贸体制的逐步改革,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突破外贸代理制、也即外贸经营权的限制,赋予地方和企业更多的外贸经营权。例如1999年1月、2000年1月以及2001年7月的三次改革,最终取消了对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审批制度,改为登记和核准制度,从而使得民营经济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外贸领域。 到2002年底,我国已有4万家私营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 回顾25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最值得一提的可能是1988年王建的“国际大循环”理论。同时它也因为被政策的高度采纳——“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而影响轰动和深远。 据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2001年的4%上升到,成为全球第五大贸易国。 五、企业投资将逐步走向主体的市场化平等 回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投资历史,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可能会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即: 一是民营投资的显著增长。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投资主要是国有的投资,集体的投资很少,私营及外商的投资就几乎没有。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开,集体、私营及外商的投资稳步增长。例如据统计,1980-2002年,我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3%,高出国有投资6个百分点等。如果考虑到投资的有效及持续性,那么民间投资在经济中的作用,无疑就应当进行长期的和更高倍数的估量。 二是1992-1994年,以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几年迅速跃上新的台阶,见图8,同时投资观念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或转变,虽然同期海南等的房地产炒作,也给我国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图8:1981年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三是1998年以来,为了抗击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连续五年平均每年发行1320亿元的国债,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全社会投资的增加,以保持社会总需求的适度增长、避免或缓解转轨时期的较大就业压力等。这时期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从每年不到3万亿元、到迅速突破4万亿元,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当然,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引起学术界的长期争议。 四是2000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目前已经安排总投资6000亿元。其中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一批水电枢纽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试点等生态建设工程正在积极推进等。这将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投资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地区架构等。 当然同时,开发区的建设、创建二板的争议、国内企业的国外投资等等,也都是国内投资界所极为瞩目的问题。 从创建我国规范的市场化投资体系上看,目前两方面的问题可能具有较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即: 一是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行业准入制度。目前较常用的数量实证是对东莞市的调查结果。即在东莞市的80个行业中,全部对国有企业开放,而对外资企业开放的只有62个、对民营企业开放的只有42个;这种情况在一些低风险高收益的服务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或严重。 二是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资源获取能力。例如钢材、能源、土地、上市、贷款等的额度或指标等。据统计,1997-2002年全国金融机构向民间投资者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不到10%等。民营企业主要是靠自身有效的投资和积累,来实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据统计,目前在37个工业大行业中,民营经济的增加值所占份额超过50%的有:有色金属、纺织、家具、化工原料等16个行业。显示出民营经济的强大活力和生机。 因此,重新有效配置我国现有的生产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这仍然是具有较大的制度空间或潜力。同时,我国目前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储蓄率、以及储蓄总额等,为我国投资的继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或背景。 当然,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也极大的改变着我国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例如,1998年国家决定实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到2002年底,全国房地产个人贷款达到7000亿元,个人购房比重高达95%左右等。这是支持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持续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居民消费在总量增长中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和冲突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见图9。 图9:1979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长率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即从总量上看,1979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的较高增长速度,同期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年均增长率甚至达到的更高增长的水平。 回顾25年来我国消费特征的衍化过程,我们可以粗略的将它划分为四个阶段:80年代上半期,是农产品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80年代下半期,是普通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逐步、普遍的进入家庭;整个90年代,是生活质量全面和总体的提高,如大屏幕彩电、高档电冰箱、多功能洗衣机等家电开始了升级换代等;进入21世纪,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开始群体出现、并引领时代潮流,同时电子通讯、计算机、旅游等也逐步成为大众化的消费热点。 从国际通用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上看,我国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25年来也是在稳步下降。例如,1980年农村和城镇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和,到2002年就下降到和,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等。 然而在总体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消费结构,也存在着一系列较大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率或消费倾向偏低。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基本接近80%,而我国一直在60%左右徘徊。其中的原因:一是体制改革,使人们对医疗、教育、住房等的预期支出增加。二是收入差距拉大,使更多支出沉淀或滞后。1995年以来,我国有关机构和学者,基本都测算或认为,我国的吉尼系数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的收入分配警戒线。三是消费信贷的体系或习惯还没有形成。如美国的消费信贷是企业信贷的两倍,而我国目前仅为10%等。这是近几年我国需求不振、增长乏力、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2、城镇和农村的差距仍然在继续拉大。虽然从1979-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的水平,但是农村收入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六五”时期,其后——除1995-1997年三年,农村收入的增长基本就是明显低于城镇收入的增长。见图10。这导致城镇与农村收入差距近18年来的持续拉大;以及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与现代化主流的城市经济,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上,都远远不能协调或吻合等。 图10:1979年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3、地区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和明显。1979-2002年,东部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为58%,中部为28%,而西部仅为14%。即使在实行西部大开发后,2002年东、中、西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是分别增长11%、10%和9%,差距明显并且仍在继续扩大。 虽然为了解决消费总量和结构的问题,政策在持续做着规范市场体系的诸多努力。如今年全面启动的农村税费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等等,但是,在充分肯定25年成就非凡的同时,我们可能也应当清醒的看到,其中所蕴含着的、诸多的经济乃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七、财政金融努力塑造市场化的运行体制 90年代以前,我国财政收入、以及相应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这是因为同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放权让利为主要核心的。1994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分税制体制改革,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和预算约束,以及同时由于宏观经济的多年高速增长、“盈而自溢”,因此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从1996年以来持续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见图11。 图11:1979年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的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 1979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到1995年下降到最低点——;此后逐年上升,到2002年达到的相对高峰。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或说如果加上预算外资金等的话,那么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已经基本达到了发展中国家25%的平均水平。 1998年以来,我国重点推进财政支出体制改革,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及政府采购改革这三个方面,从而形成财政收支两条线改革齐头并进的基本格局。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财政体制主要还是建设财政,公共财政的比重还是偏小。例如20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在2%以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30%以上的比重。这在今年发生和应对非典的危机中,问题暴露的更为明显和突出。 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中央政府背上了较重的债务负担,同时其成本收益比也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2001-2002年的国有股减持政策,可能会受到更多和更明确的批评。 李扬教授认为,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着四种越位现象:有些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流动资金等由公共财政负担;各种补贴过多;各类事业费庞杂;以及行政支出负担过重等。三种缺位表现在: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社会公益事业供给乏力;以及对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偏少等。 2001年6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文章《制定财政政策应当努力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文章认为:制定财政政策存在着三大基本原则——政府与社会的边际资金使用效率相等、财政收支平衡、以及公平负税等;因此制定财政政策必须努力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否则将会造成社会资源低效使用的各种后果等。这对国内外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可能是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和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其具有相应的复杂性和深奥性。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可以说是从1993年正式和全面启动的。这也可以看成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1984年重点的农村土地承包、1985-1992年重点的城市工业体制、到1993年开始的全国金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

失业保险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满5年的,最长可领取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满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为24个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有关规定,从2016年5月1日起,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截止2017年4月,至少已有10个省份出台政策,将失业保险总费率由降至1%。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进而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的制度。

在我国,失业人员在满足: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三个条件后,方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在减量发展时代,北京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动能?怎样让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北京的战略选择。 当前,北京已进入减量发展的阶段,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在减量发展时代,北京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动能?怎样让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北京的战略选择。 新兴绿色产业是指新兴产业中具有绿色特质的产业,是新兴和绿色的有机融合,指在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高产出并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 从概念上把握,“新”——相对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组织形式是以前没有的;“兴”——刚刚崭露头角,未来可能会高速增长、规模扩大、对经济发展有主导作用;绿色——要求其产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基础,更多地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能够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新兴绿色产业属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范畴,其内涵包含了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长期可持续性、技术先进性、高度不确定性四个特征。 “十二五”以来,北京将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新兴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力雄厚,产值占新兴绿色产业总产值50%以上;新能源产业稳步前行,“十二五”以来,北京开展了延庆绿色能源示范区、昌平新能源示范城市等建设工作,实施了五大阳光工程等重大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状况表现抢眼,201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41件,同比增长,增幅高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增速达,是新兴绿色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 第一,新兴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崛起。自“十二五”以来,围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北京重点开展“十百千”工程、G20工程、金种子工程、瞪羚计划等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出一批新兴绿色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 第二,自主创新促进新兴绿色产业发展。2016年,北京市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排名第二,这些自主创新促进了北京市新兴绿色产业加速发展。全球首个5G大规模天线设备、国际唯一脊柱全节段手术机器人系统、大角度离子注入机、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一批高精尖产品集中面世,创新成果不断转化落地,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优势产业引领作用凸显。北京不断夯实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基础,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跑全国,2016年北京新增电动汽车万辆,较2015年增长229%,累计达到万辆,电动汽车规模全国第一,在电动公交车、电动环卫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上实现多项突破,北京市已累计建成万个充电桩,充电设施建设规模及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第四,空间布局加快新兴绿色产业特色聚集。区块发展以北京中关村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目前,中关村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新兴绿色产业的增长极。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为488平方公里,已成为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的深入推进,一大批“高精尖”项目和新兴绿色产业纷纷落地中关村,中关村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1/3。中关村2018年总收入超过万亿元,“高精尖”产业总收入占比达七成以上,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聚集企业2万余家,包括奔驰、GE、拜耳、ABB、京东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医药、汽车及交通设备四大主导产业。在商务部组织的2017年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显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8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2%。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速排名北京市第一,对北京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50件,居北京市首位。 第五,政策有力推进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北京市新兴绿色产业能有如此显著的成果离不开政策对于新兴绿色产业的强有力支持。自“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1〕38号),编制并发布实施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了各领域发展重点及路线图。注重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作用,深入贯彻落实“1+6”“新四条”先行先试政策,先后出台了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中关村人才特区等创新政策。研究出台“京科九条”“京校十条”,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等创新创业政策。201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现代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中对北京新兴产业提出新的规划,要求推动并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 新兴绿色产业不仅具有新兴产业的基本特性,即高风险、高回报和极强的发展不确定性等,而且具有绿色特质,要求其在生产过程中,更多地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达到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呈现出显著的正外部性。对于即使是拥有全国最为密集创新资源的北京来说,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新兴与绿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通过调研发现,新兴产业并不能完全保证是绿色产业,传统产业不一定不绿色。一方面,新兴产业不一定绿色。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并不能完全保证是绿色产业,因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可能带来新型污染物的排放。譬如,光电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但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伴有含砷、含氟等废水的产生,而砷环境容量极为有限,环境污染后果较为严重;再如,以全氟辛烷磺酸(PFOS)为代表的氟碳表面活性剂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光电子、电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是一些新兴产业重要的材料,但PFOS具有环境持久性、长距离传输和潜在毒性等特征。由此可见,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追求产品的特殊属性而使用特殊的材料,可能会产生具有毒性甚至新兴的难于降解的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新兴产业发展就会与绿色发展产生矛盾,出现产生新兴产业不绿色的问题。那么,在北京实现减量发展的条件下,发展新兴产业应将绿色化置于首位。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环境问题,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保证其绿色化。当前对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绿色与新兴的关系问题重视程度和认知深度都有所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其次,新兴绿色产业的创新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为了支持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北京市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为新兴绿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7年出台的《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财政和价格政策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年,还出台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支持整车技术研发、检验测试和推广应用。发挥新能源汽车领域科技创新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机制,加大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然而,由于新兴绿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方面的特点,需要政府根据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特点,不断加强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创新要素有序集聚,助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形成。在培育发展新兴绿色产业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硬技术的完善,更要注重软环境的改善,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园区建设、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支持,不断完善营商环境。 首先,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发挥改革红利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及管理体制的创新,为北京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革财税、金融、保险、投融资及产业制度的创新为新兴绿色产业提供重要保障和强力支撑。在市场层面,积极推进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使用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改革,激发企业对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热情。 其次,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形成绿色技术体系,尤其是资源再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要加强研发力度和自主创新,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新兴绿色产业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北京制造业及产品向全球技术链高端延伸,提升北京品牌在全球绿色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再次,以创新为支点,加速北京现代制造业与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实现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精益化。 最后,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大力度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成果在北京高校落地、在北京实验室发展,通过促进全球顶尖技术人才的快速聚集,打造“新兴绿色产业全球高地”,全面增强北京新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经济周刊钮文新最新文章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一些人认为,美国加息、缩表,中国降息、降准,一定会导致大量资本外逃,以致人民币贬值。但相反,中国央行降准后,人民币兑美国汇率不仅没有出现大幅贬值,反而出现小幅升值。于是,一些专家开始分析:中国降准幅度低于市场预期。有没有这样的原因?应当不可否认。但这仅仅是表层认知,深层原因并未获得足够的揭示。 首先请耐心看下边的逻辑线,它会破掉在人们认知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看法。当下的外汇市场上,说人民币升值、贬值,一般都是针对美元,而说美元升值、贬值,通常是针对美元指数。最近,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美元指数上涨,甚至涨破100大关,所以人们认为美元在升值。一般理解,美元升值人民币应当贬值,但为什么人民币兑美元不贬反升?其实,这其中就有错误,因为美元指数的货币篮子里,根本没有人民币,所以,美元指数上涨只代表美元兑欧元、兑日元、兑英镑、兑瑞士法郎等货币的综合升值,而并不代表美元兑人民币的比价状况。所以,未来不要看到美元指数上涨,就认为人民币一定会贬值。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如何评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回归本源逻辑,从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中美两国经济前景,以及贸易、资本流入流出的差额等多个方面去做综合评判。尤其要看“利率平价”,中国央行现任行长易纲先生认为:利率平价对汇率的解释力高达70%,而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不足30%。 实际上,许多人也是依据利率平价原理认定:美国加息、缩表,中国降息、降准,一定会导致大量资本外逃,以致人民币贬值。但是,对这个解释力达70%评判标准,同样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思考。第一,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变化的是名义利率、还是实际利率?第二,会不会过于强调“热钱”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而没有看到股权资本、实业资本对相对较低利率金融环境的青睐?第三,会不会过于强调即期汇率的变化方向,而忽视远期汇率的变化方向? 货币学理论在谈汇率问题时,一般会将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分别表述,比如两国利率比较,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可能“即期升值,但远期贬值”;低利率国家的货币可能“即期贬值;但远期贬值”。这说明什么?汇率问题具有相对性,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相对较低的利率环境恐怕更符合中国经济诉求。所以,我们不要过于强调短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只要中国实体经济可以更加 健康 而长足发展,必将从经济基本面方向更长远地支持人民币币值。 明白上述逻辑之后,我们可以大致解释一下:降准后人民币为什么不贬反升?其一,扣减物价影响之后,人民币实际利率为“正1%”以上,而美国实际利率为“负6%”以上,就算以两国10年期国债去比较“真实收益率”,中国超过“正1%”,而美国则为“负5%”以上,所以中美两国的实际收益率落差不小,你说国际资本更该青睐哪国资产?其二,中美CPI落差,从购买力平价角度,也说明了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第三,中国外资外贸双顺差格局,也说明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如此等等。 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升值压力需要破解。在中国CPI存在上行压力、美联储加息缩表的过程中,中国保持现有利率水平或许是必要的,但央行有必要从“数量宽松”方向考虑以更多的长期资金去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压力。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中国经济周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并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中国经济周刊》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杂志,是中央宣传主管部门指定的中央级重点媒体(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定的重点期刊、国务院新闻办确定的63家中央级重点媒体之一);全国两会指定上会的经济类期刊,是中国官方主流财经媒体。

《中国经济周刊》定位于“领导决策的经济参考”,核心读者为政府和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层,为中央、地方以及企业的领导层提供最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资讯、新闻及观点。

作为官方主流新闻媒体,《中国经济周刊》的原创深度报道专业、权威,第一时间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现场报道,以及重大热点新闻的深度解读。

文化传统:

投稿指南:

1,《中国经济周刊》演示文稿必须可靠,数据准确、创造性、科学和实用。新颖论据充分,资料可靠,文书也要自负(禁止抄袭),文章要精炼。名称按句子顺序排列,排列应在贡献时决定。作者的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和邮政编码必须明确填写,多位作者签名时必须征得其他作者的同意,按先到先得的顺序排列,原告通知后不再更改。

文章需要2000-2400个字符(标题、作者和单位、邮政编码、内容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资料等)。文章标题字符不能超过20个字符。

2、文章的图表要典型,尽可能少而精密,表使用3选票。黑线、柔和的线条、均匀的厚度、测量单位不能采用非法定测量单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经济周刊

一共有七种不同的订法。理由如下:每个企业两种:一种是每个企业都订100份;,另一种是三个企业业订报数分别是99,100,101,有3×2×1=6种,所以一共有1+6=7种不同的订法。拓展资料:一、中国经济周刊杂志是非常受广大专业学者们青睐的期刊之一,创刊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的质量水平也不断提高、审稿周期也有所提升。 本刊为作者提供中国经济周刊杂志审稿、论文发表的版面费金额、中国经济周刊杂志影响因子、中国经济周刊杂志投稿要求等服务。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版面费缴纳流程: 1、本刊属于,发表周期一般在1-60天左右,在论文发表之后等待编辑老师的一个准确的回复,编辑部会通过邮件或者是电子录用通知书的方式进行回复信息,确保文章录用。 2、在确定收到编辑部的用稿通知之后,该期刊会给作者发送确认刊登的具体相关信息,如刊在哪一期上等等。 3、支付版面费。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部分也可以通过邮政汇款的方式。 4、最后在进行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版面费汇款或者是银行转账之后,要求杂志社开具相关的发票等信息,后期进行报销使用。 二、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版面费: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创始于1994,创办至今都是在研究领域当中非常好的一本期刊,拥有正规的国内国际统一出版刊号: 11-5196/F,国际连续性出版刊号:1672-7150,邮发代号2-977。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版面费一般都是在600-2000元/版,仅供参考,以实收为准。 三、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版面费汇款方式: 1、可以采用单位转账进行缴纳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版面费,在“附言”栏注明稿件编号或者第一作者姓名; 2、作者同时也可以通过个人银行转账以及银行汇款的这些方式进行缴纳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版面费,在“附言”栏注明发票单位; 3、作者也都是需要告知发票单位的相关纳税人识别号,否则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版面费的财务就会不予开具发票,可在系统的汇款信息中注明单位纳税人识别号。

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

1.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2.浙江经济研究

3.转型经济学研究

4.比较经济学研究

5.农业经济研究

6.生态经济研究

7.旅游经济研究

8.区域经济研究

9.空间经济理论研究

10.经济地理学研究

11.城市经济研究

12.产业经济研究

13.政府管制研究

14.管制经济学研究

15.制度经济学研究

16.行为经济学研究

17.卫生经济学研究

18.实验经济学研究

19.博弈理论研究

20.信息经济学研究

21.产权经济学研究

22.法与经济学研究

23.计量经济理论研究

24.数理经济学研究

25.发展经济学研究

26.管理经济学研究

27.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28.劳动经济学研究

29.交通运输经济理论研究

30.能源经济理论研究

30.国际贸易研究

31.国际商务研究

32.证券投资研究

33.金融经济学研究

34.行为金融学研究

35.汇率理论与汇率改革研究

36.银行改革研究

37.金融监管研究

38.财税理论研究

39.不确定性理论研究

40.投资研究

41.保险研究

42.社会保障研究

43.经济史研究

44.经济思想史研究

45.国防经济学研究

46.政治经济学研究

47.经济社会学研究

48.经济哲学研究

49.住宅经济学研究

50.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研究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那么经济学专业的论文选题怎么选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_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

1、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

2、中国住户生产核算理论与 方法 研究

3、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问题研究

4、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编制与模型研究

5、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GDP及其构成的影响

7、环境价值核算方法及应用研究

8、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9、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0、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

11、经济福利核算的理论及其指标研究

12、宏观金融运行异常的统计监测研究

13、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

14、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

15、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

16、供应链违约风险的研究

17、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18、Markov算子的渐近行为与经济系统的几个问题

19、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宏观经济优化模型

20、效用、风险与纳什均衡选择

21、粮食、农业制度供给中的博弈与实证

22、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

23、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

24、区域环境价值核算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25、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

26、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研究

27、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28、ICT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29、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核算研究

30、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

31、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

3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

33、消费型中间消耗的概念及测算

34、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陕西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35、物流配送选址优化模型的研究

36、供应计划问题的遗传算法求解

37、基于景气指数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38、 企业管理 创新数量分析中的线性优化逆问题

39、技术能力成长决策中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

40、资产定价标准的讨论和模拟

41、投资者认知收益度量模型及系统设计

42、基于水环境的杭州市绿色GDP核算的GIS表征

43、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44、湖南省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编制与应用研究

45、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

46、疏浚企业挖泥船生产统计系统优化分析

47、过程神经网络在GDP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48、四川调查总队系统职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49、基于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在国民经济数据中的应用

5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环保指标设计研究

微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1、“互联网+”重塑中国宏观经济

2、20_年宏观经济形势讨究和政策的观点综述

3、20_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讨究与展望

4、20_年玩具市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论议与挑战

5、20_年中国成品油市场讨究

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7、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

8、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9、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10、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困难与措施研究

11、当前社会人文效应与经济效应的互相影响

12、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13、地方财政支出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14、电信业漫谈之供给与需求

15、对欧洲宏观经济体制的批评

16、房地产的宏观经济学说

17、房地产动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8、房地产行业走势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19、复合式通胀压力下浅探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20、高校扩招的经济影响

21、公共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或技术创新)

22、供给学派的起源与美国实践

23、关于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一点思考

24、关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对大萧条成因解释的分析

25、贵州省城镇失业问题研究

26、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手段研究

27、哈耶克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及其方法论特点

28、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29、宏观经济剖析和政策前瞻

30、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31、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32、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33、宏观经济学中的管理理念与措施应用分析

34、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35、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分析

36、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37、宏观经济政策应稳步微调

38、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39、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40、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41、汇率理论的演变评述与人民币国际化借鉴

42、货币国际化 经验 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43、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探究

44、减税的思考与超越--简评蒙代尔税收思想

45、金融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46、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联系

47、金融危机下的浙江制造业面临的困境研究

48、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幸福、价值等)关系的分析

49、经济韧性问题研究进展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经济学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