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论文]铝锅会变黑吗? (科技小论文) 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怪事:一个新买回来的银光闪闪的铝锅,只用来煮了几次开水,铝锅中凡是有水浸到的地方,竟都变成了灰黑色。乍一看来,事情的确有些奇怪,铝锅是新的,除水以外还没有煮过其他东西,难道水会使铝锅变黑吗? 通常的水,表面看来挺干净,实际上,它里面已溶解了不少东西,最常见的是钙盐、镁盐,其次是铁盐。不同来源的水所含的铁盐有多有少,这些铁盐就是使铝锅变黑的“祸首”。 由于铝比铁更活泼,铝锅碰上了含有铁盐的水,铝就能替换出铁,替换出来的铁附属在铝锅上,铝锅就变黑了。不过,这场化学戏法要变得成功必须有三个条件: 第一,水中含有的铁盐较多, 第二,煮水的时间要较长, 第三,铝锅必须是新的, 因为旧的铝锅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氧化铝,这层氧化铝使得里面的铝没有机会“抛头露面”,戏法当然变不成了。既然黑色的物质是铁,因此用已变黑的铝锅来煮东西,并没有关系。用醋可以将这些黑色除去,有时煮几次番茄等酸性食物,也能使铁溶解,使铝锅重新回复光亮。不过这层黑色的物质可以不必除去,因为除掉后再烧开水又会发黑了,而且每除去一次,会使铝锅壁变薄一些,减少铝锅的使用寿命。
对于”探索与创新”,或许在之前我们还没有多少的”体验”,但自从接触到<电脑>这一课,我想我们对于这一新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探索 议论文 作文 高三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探索议论文作文高三1
学了关于死海的 文章 ,我明白了:有些物体溶解在水里可以产生巨大的浮力,将很重的物体托起来。我十分好奇:盐可是非常普通的,每个家庭都有,那么厨房里别的调料可不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于是,我到厨房找了三种调料,分别是,糖、小苏打、盐。
我从橱柜里拿出4个玻璃杯,分别往里面到了相同量的淡水,再从冰箱里拿出4个鸡蛋。分别往三个杯子里加入一勺糖、一勺小苏打和一勺盐。
实验开始了!我迅速地搅拌,让那些成分赶快溶解,先往只有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个鸡蛋,只见鸡蛋直接地沉了下去,再分别往糖水,小苏打水和盐水里分别放入一个鸡蛋,可是它们全部都沉了下去。我十分沮丧,就问爸爸:为什么鸡蛋还是不浮起来?
爸爸回答:“可能是因为浓度不够吧。”
我听了,立刻往里面在加入第二勺糖、盐还有小苏打……
我往糖水里放了一只鸡蛋,只见鸡蛋晃了几下,立刻沉到了杯底。我刚要欢呼,没想到却被泼了冷水。爸爸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后面的你还没看呢!”于是,我在往小苏打里放了一个鸡蛋,奇迹出现了!里面的鸡蛋慢慢地浮了上来,我高兴极了,大声欢呼:“哦,太好了!”接着,我又往盐水里加了一个鸡蛋,盐水里的鸡蛋也慢慢浮了上来。我特别开心,实验成功了!
我问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爸爸笑着回答:“因为它们都含有一种元素,叫钠,小苏打含有碳酸氢钠,而盐含有氯化钠,可能是含有钠的缘故,产生钠离子,所以能浮起来吧。”
我又问:“那么是不是所有含钠的东西都能让鸡蛋浮起来吗?”爸爸摇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或许你以后长大做实验能证明。”
2020探索议论文作文高三2
浩渺的天空中无数的新星的发现,辽阔的地球上美洲大陆的发现,远到太阳雨的观测,近到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都应归功于人类的不懈探索。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探索与人类如影随形,同始同终。它是人类伟大、聪慧的体现,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探索在科学领域中显示了巨大的价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基米德在探索的浴盆中欢呼――浮力定律发现了,诺贝尔在探索的硝烟中欢呼――TNT研制成功了,陈景润在探索的草稿纸堆中摘取了科学王冠上的明珠,袁隆平在探索的田野里获得了“水稻之父”的美名……古往今来,是科技推动着人类从蒙昧走向聪慧,从野蛮走向文明,而探索则是科技发展的灵魂。
探索在文艺领域中同样显示了强大的实力,结出了累累硕果。秦汉的 散文 ,唐宋的诗词,明清的小说,无一不是在探索中涅和更生,给中华民族瑰丽的 文化 筑起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一不是在探索中谱写而成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乐彩华章。
探索在思想领域中也同样显示出非凡的力量。孔子的“仁爱”说,孟子的“民贵君轻”说,道家讲道,法家说法,哪一体系不是先哲在探索世风人情中的伟大发现;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的“一国两制”理论,江泽民的“-”讲话,同样是在探索中献给人类的智慧结晶。
探索像宇宙一样广阔无疆。唯有探索,我们才不会在前人的屋檐下徘徊,我们才不会在前人的围城中困死。我们青年人要学得一身过硬的本领,炼就一身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展示自己的才华!用你的手,用你的心,用你的脑去探索吧!
临走时,让我们带上屈原的叮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记住陆游的教诲: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探索会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探索议论文作文高三3
上帝总是爱和人们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当你克服重重困难、踌躇满志地准备拥抱胜利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此刻倘能坦然面对,必定心怀一个信念――“下一个苹果正等待着我!”科学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与荆棘,探索的过程也就无比艰辛,唯有具备坚强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者,方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功。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 故事 就是很好的一例。他为了寻找做灯丝的材料,曾经做了无数次实验,他用过普通的金属丝线,还用过其他许多材料,可结果都归于失败。有些人因此而嘲笑爱迪生,认为他做了这么多实验,一点价值也没有。而他却坦然地笑笑说:“这些实验的价值就在于告诉后人,这些材料都不适合做灯丝,可以使后人避免重复失败,这离成功不是更近一步了吗?”的确,生活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不仅科学的探索如此,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还记得1993年一个叫蒙特卡洛的地方吗?还记得萨马兰奇向世人宣布结果的情景吗?还记得澳洲人喜极而泣,紧紧拥抱的情景吗?还记得12亿中国人当时的极度失望吗?一个即将到手的苹果就这样突然坠落了。自从1993年北京申奥败给悉尼后,国人便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上面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得不承受这失败的打击。但是,失败没能冷却中国人的申奥热情,挫折没能阻止龙的子孙探索的步伐。正视失败,勇于探索,不屈不挠,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中国人在知道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苹果”不属于自己后,便移动梯子,目标指向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只“苹果”。
我们卧薪尝胆,完善自己,扛起“新北京、新奥运”的大旗,终于在2001年圆了申奥梦。回顾昨天,在1993年的“世纪申奥”活动中,悉尼、北京还有那属于全人类的奥林匹克,其实都是赢家!失败后的不断反省,不断探索,使我们摒弃了浮躁和对形式的过于专注,走向了成熟。最终我们不仅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而且还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强。
综上所述,在追求与奋斗的旅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失败,但挫折有挫折的价值,失败有失败的意义,成功最终属于不懈探索的人。我探索,故我成功!
2020探索议论文作文高三4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出了名的好奇宝宝,喜欢看《 十万个为什么 》,我在书里发现了许许多多科学奥秘:为什么猫狗在一起会打架?为什么海豚会救助溺水的人?为什么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
这不,今天放学回到家,我又闲不住了急急放下书包,迫不及待地做盐水浮鸡蛋的实验。我先准备好一包盐、两个圆溜溜的鸡蛋、一把勺子,还有两杯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准备好这一切实验开始,我先轻轻拿起一个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入冷水杯里,又把另一个鸡蛋放入热水杯中,两个蛋宝宝摇摇摆摆地沉了下去。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两个蛋宝宝,可它们在水里像“睡大觉”一样一动也不动,一点儿都不想浮起来。我黯然失色。
然后,我分别在两个杯里加入两勺盐,用筷子搅拌一下,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紧盯着鸡蛋看,就怕错过了机会。瞬间,奇迹真的发生了,热水杯里的鸡蛋慢慢悠悠的从水里浮了起来,犹如它头上戴着紧箍咒,师傅唐僧念一念咒语鸡蛋痛得乖乖的浮起来了。“哇,成功了成功了,鸡蛋浮起来了。”我手舞足蹈的拍手欢呼着。
兴奋过后,脑海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我疑惑不解地问爸爸:“爸爸,为什么热水杯中的鸡蛋放盐后能浮起来,而冷水杯里的鸡蛋却不行呢?”爸爸不假思索地告诉我:“这是因为热水把盐给融化了就变成了盐水,增加了水的浮力,鸡蛋就能浮起来。而冷水不能把盐充分融化,水的浮力不够鸡蛋就浮不起来!”哦,我明白了。
科学可真奇妙啊!如果你有兴趣,也来试试吧!
2020探索议论文作文高三5
“咦?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我常说的话,因此,我常被爸爸妈妈称为“小问号”。我特别喜欢科普、生物类的知识,常常看这一类的书,上网查阅各种资料。但是,我更爱直接观察动植物,就像蜜蜂采蜜、蝴蝶采粉,我都很感兴趣。
我家院子的一角,有一张大蜘蛛网,它在我们刚搬到新家时就在那儿了,我恳求爸爸妈妈不要把它清除掉,怎么说它也是在新家里第一个迎接我的客人。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做完作业后,照例去探望我的“老朋友”——黑蜘蛛。啊,快看!一只大个的绿头苍蝇被粘在了网上,它用力挣扎着,试图摆脱这张网,网随着它的挣扎剧烈震动起来,可是它越挣扎,粘的就越紧。这时,蜘蛛远远地、若无其事地爬在网上,在阳光下悠闲地晒着它那细长的腿。过了一会儿,苍蝇实在没力气,不动弹了,这时,蜘蛛行动了,它爬过去,吐了几根细丝缠在苍蝇身上,又用嘴咬了几下,便后退几步,又休息了起来。我耐心地等着,接着它会怎么做呢?过了五分钟左右。蜘蛛向苍蝇爬去,用嘴上的一根小刺扎进苍蝇体内,似乎在贪婪地吮吸着。虽然我看不出它的表情,但是,我想它一定是在享受这顿美餐吧!为什么连这么大的苍蝇都弄不破那么细、那么薄的蜘蛛网呢?为什么蜘蛛不是直接把猎物咬碎后吃下去呢?……一串串问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促使我登上了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原来普通的蜘蛛网能承受500—1000克的重量。它们吃东西时,先给猎物注射一种能把昆虫的肉化成水的毒汁,然后再慢慢吮吸……
看到这里,我望着我的蜘蛛朋友想:自然世界,无奇不有。原来这么小的动物也有这么大的智慧。它使我获取了很丰富的知识,让我对这个大千世界增添了更多探索的兴趣。
2020探索议论文作文高三五篇相关文章:
★ 2020满分作文高考议论文5篇
★ 2020高考议论文作文800字
★ 2020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5篇
★ 2020经典高考满分作文精选5篇
★ 2020高考满分作文五篇
★ 2020年高三优秀材料作文5篇
★ 2020高考议论文优秀作文
★ 2020高考满分作文参考范文通用版5篇精选
★ 2020高考疫情作文
★ 2020抗击疫情作文800字议论文素材大全5篇
初中化学论文范文一(1)。题目: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彰显初中化学学科之价值。摘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将化学学习联系日常生活的关键,为此,我们教师应当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统筹实验教学的时间与手段,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让初中化学的教学能够得到顺利进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自己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学习。化学是一 门 以 实 验 为 主 的 学 科,借 助 实 验 教 学 既 能突出学科特点,又能 培 养 学 生 的 化 学 学 科 素 养。在 实 验中也利于培养学 生 的 细 心 观 察 能 力,通 过 实 验 渗 透 严 谨方法,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求真素质。基于此,文章将围绕课中开展趣味实验,将化学知识具体化,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实验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展开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一、课中开展趣味实验,将化学知识具体化。“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一座不可或缺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连的桥梁,做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为学生学好化学铺平道路。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而且自身就具有知识点分散与易混淆的特性,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不好化学,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化学知识相对抽象与难懂,不利于学生们的记忆与理解。如对于很多化学反应现象与原理,教师仅仅进行讲授式的教学,对相关知识点不进行深入展开,那么肯定不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还会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厌烦感。故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趣味性实验的相关应用,通过将复杂难懂的知识具象化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会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基本理论和实验能力。二、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培养学生探索精神。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引入到化学实验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分析“溶液”章节时,引导学生一起联系生活中的蔬菜,比如“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使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等。在做“鸡蛋壳的成分与性质研究”的实验时,也可用鸡蛋进行探究实验活动,通过实验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洗净的鸡蛋壳研碎,分别放入甲和乙试管中,分别向甲和乙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和稀盐酸,再用两只气球分别套在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更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获得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实验活动情景。实验的有效开展能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结合化学内容,教师可以多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时,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与氢气的制取装置,当理清楚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思路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动手操作,待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推荐成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师生共同评价。自主探讨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教师也要多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多创造一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手脑并用的实践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化学实验过程相对复杂,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独自进行实验操。例如,在“FeCl3”中加入铁粉,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当学生完成观察后,提问让学生思考,验证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在进行镁、铝、铁、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相关事项,这样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鼓励学生多操作,在操作中去感受化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实验作为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要给予足够重视,还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作为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制定明确的实验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求真,严谨的精神,以此促进初中生化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好铺垫。参考文献:[1]雷宇,张文华,彭慧。“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渗透微格教学原理的探究教学模式[J].化学教育,2012(7)。[2]杨明生,关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报告[J].化学教育,2012(1)。[3]王春。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探讨[J].化学教学,2009(7)。[4]周志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7)。[5]闫芳,郝轶鸣。新课标下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若干想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50-51.
《钠的“家族”》 钠,元素符号Na,元素名称:钠;元素原子量:23 。元素类型:金属;发现人:戴维;发现年代:1808年;发现过程:1808年,英国的戴维,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氢氧化钠时发现了钠。 钠是银白色的金属,密度0.97克/厘米3,比水轻,熔点97。沸点, C,质软。钠的性质很活泼,能与非金属直接化合,在空气中氧化迅速,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生,并有过氧化钠(Na2O2)生成,跟水能起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在自然界中,钠以化合态存在,分布广。 在钠的家族中,有单质(Na),有氧化物(NaO2 Na2O2……),有碱(NaOH等),有盐(NaCl、Na2CO3NaHCO3……),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合物。产在钠的家族中,物质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换,如:①由单质转化为氧化物、碱,如:4Na+O2=2Na2O、2Na+O2=ΔNa2O2 2Na+2H2O=2NaOH+H2↑……②由氧化物转化为碱、盐,如: Na2O+H2O=2NaOH、Na2O2+2H2O=4NaOH+O2↑、Na2O+H2SO4=Na2SO4+H2O2Na2O2+2CO2=2Na2CO3+O2…… ③由碱转化为盐,如:2NaOH+SO2=Na2SO3+H2O、NaOH+SO2=NaHSO3、2NaOH+SiO2=Na2SiO3+H2O、 2NaOH+Al2O3=2NaAlO2+H2O、NaOH+HCl=NaCI+H2O、NaOH+H2S=NaHS+H2O、 2NaOH+H2S+Na2S+2H2O……④由盐转化为新盐,如:3Na2SO3+2HNO3(稀)=3Na2SO4+2NO ↑+H2O、2Na2SO3+O2=2Na2SO4、Na2CO3+HC=NaHCO3+NaCl、NaHCO3+HCl=NaCI+H2O+CO2 ↑、3NaHCO3+A1C13=AI(OH)3↓+3CO2 ↑+3NaCl……⑤还有一些其他的转换,在这就不一一列出了。 在钠的家族里,各种物质有着各自的性质和作用,如:a:单质Na,它与钾的合金可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常用做路灯。金属钠还可用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冶炼。b:Na2O2,因为它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因此它可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C: NaOH,具有强腐蚀性,属于强碱,具有吸水性,因此它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它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广泛用于肥皂、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d:Na2CO3,又名纯碱,溶液呈碱性,是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它广泛用在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工业上;e……这些物质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努力地为人们的发展做出贡献! 钠的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元素家族,其中的物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学好它,努力使它更好得为我们服
谈谈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论文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接受。因此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对于弘扬企业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具有很好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的广告学毕业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接受。“中国元素”概念提出以后,广告业掀起了一股运用“中国元素”的风潮。本论文采用了归纳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广告创意与中国元素联合使用的展现形式,,明确了“中国元素”的定义,然后指出了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运用时出现的问题,最后说明应该怎样正确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广告创意。
关键词:中国元素;广告创意;消费者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随着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认识,中国元素这一概念也被更多的人接受。广告创意要求独特性与新鲜性,而在广告创意中运用中国元素,不仅能提高广告创意的水平,广告作品的质量,而且对树立企业形象,弘扬企业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具有很好的作用。
自从“中国元素”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接受这一概念。尤其是在广告行业,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受到了广告业内人士的注意和重视,由中国广告协会举办的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就是对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结合在一起的一次鼓励性比赛。2005年9月17日,在成都举行的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巅峰对话提出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的结合使用将是国际广告商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但对它的讨论课题并不是很多。从这一系列的活动和表现来看,中国广告人越来越重视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中国广告的创意越来越需要中国元素的介入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为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打上文化的烙印。
关于中国元素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从《辞海》上看,“元素”是一个现代用语,历史上并没有这个词语。
从新华字典上查询“元素”犹言本质、要素的意思。
灵智精实整合行销传播集团(EURO RSCG WORLDWIDE)大中国区执行创意总监(EDDIE WONG)黄国雄认为中国元素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提炼出来,发现并加以运用。
智威汤逊(JWT)上海部的创意总监朱海(Thomas Zhu)也提出了对中国元素的观点,他说:“我们现在说的中国元素有点狭窄。除了具象的之外,更应该包括那些抽象的。比如图像化或者符号化的东西,还有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总之中国元素应该是能反映中国,中国独有的并得到大家认知的中国的东西。
文化部和人文中国系列活动组委会提出的定义是: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
许多专家学者都对中国元素的定义进行了阐释,他们仅从物质或精神方面对其进行了定义,我认为都不够全面。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认为中国元素应该是物质符号和精神内容的集合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
虽然近几年来从多个方面”中国元素”得到频繁的提出,但是各行业早已运用中国元素定义为时尚的代言。例如中国结、中国刺绣、丝绸、山水画等,成为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的宠儿,并且这些作品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中国元素被运用到中国广告创意中,既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又能够树立起中国广告创意的独特风格。
上海梅高创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峻在2005年的一次广告业内的聚会当中首次提出“中国元素”的概念。并于20xx年在中国广告协会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的想法得以付诸于行动。同年10月底,昆明第13届中国广告节召开。高峻等九位广告公司的老板每人出资2006举办的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圆满落幕。这一赛事收到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份作品。反响之热烈,多少有些超乎高峻的意料之外,并迅速刮起了“中国元素”风潮。“中国元素”已经不仅仅是个别广告人的事情,“中国元素”现象已经上升到了如何挖掘民族文化与提升中国品牌自信心的高度。特别是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中国元素在会徽的设计理念、广告宣传片、奥运公益广告中都运用的十分出色。当前运用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已是大趋势,是不可逆挡的潮流。
“继意识形态广告之后,近年来广告创意的本土情结日盛,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实践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运用本土话语,将中国的审美元素和伦理价值元素融入广告的创意潮流,是中国广告创意对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和意识形态广告的背反,它运用本土化语言,采用本土的思考逻辑和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对本土消费者的洞察中,强调广告创意的民族文化审美,因而逐渐获得受众的心理认同和消费者的市场认同。他不是一种“复古”的思潮,不是一种狭隘的、片面化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而是我们重新找回自己创意语言的重要依据,是本土广告创意人的自信源泉。如今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广告人的作品中,给当代的广告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广告创意确实能提高广告作品的质量,更好的与消费者进行心理情感上的沟通,但是在进行广告创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合理性的问题。如果运用的好,就是神来一笔,锦上添花,如果运用的不好,不仅会损害企业形象,也会伤害消费者的感情。
我们说在广告作品中将中国元素和广告创意结合起来,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产品和企业都适合用中国元素,盲目的堆砌元素只会导致创意的失败。
20xx年立邦漆“龙篇”广告作品画面:在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的两根立柱上各盘着一条巨龙,左立柱色彩黯淡,龙紧紧的盘在柱子上;而右立柱色彩鲜艳,龙却滑落了下来,广告要表达的是产品润滑的高品质,从表达的产品品质来说,此广告创意是精妙的。但是此广告却忘记了目标受众的民族文化。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此广告又有日资企业背景,这样的广告一经播出,怎能不让人联系到那段沉痛的历史。因此,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都感觉到此则广告不但亵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也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要记住广告创意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广告主题,更好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所以我们要用批判性的态度来继承传统,引导完美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广告中运用腐朽中国元素,最明显的就是“男尊女卑、皇权奴性”的腐朽思想。如海王金樽一则广告,画面是“皇帝”喝酒喝得一塌糊涂,“太监”忙里忙外找解药,好不容易找到,扶“皇上”喝下。第二天一早上朝,“皇上”大笑,抖擞着精神说:“喝海王金樽,第二天舒服一点”,这则广告毫无创意可言,倒是把君权、奴性演绎的淋漓尽致。诸如此类的广告不胜枚举。此类广告表现出了封建传统文化中不健康的内容,即使产品获得了利润,也是短暂的利润,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激烈竞争、文化多样化、资讯过剩等市场变化因素冲击下,广告创意似乎已经到了错位时代。广告大腕们认可的好创意越来越不能摸准消费者的“脉门”,广告创意市场陷入消费者淡漠或者“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甚至遭遇文化陷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告如何能吸引消费者已经麻木的感知力,已成为广告创意实现时代性转换、实现与受众审美想象衔接的紧迫要求。
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的结合促进了广告业的繁荣与发展,给中国的广告业带来了生机,我们提倡在进行广告创意时加入中国元素,以此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更好的体现产品形象,但是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时切不可盲目的堆积,也不能用消极腐朽的元素,在进行广告创意时运用中国元素时要以消费者为本,符合受众的心理接受范围,在塑造品牌的精神文化内核的同时要将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旧元素新组合。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涵盖着丰富的设计元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现代广告文化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从创意元素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得精髓,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传统文化;广告;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东西,比如说,语言、心理、文学、哲学、生活习惯还涉及到服装、风俗等一些边沿化甚至是图腾符号化的东西。美国学者泰勒把文化的定义为:“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在现代,广告业是一个文化产业,而文化是广告业发展的基础。
现代广告不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广告文化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最为可贵、理当珍视的东西。在漫长的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信仰模式和审美趣味已渐渐深入国人的头脑。成功的广告往往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同时也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因此现代广告创意与传统文化相互促进:
1.传统文化为广告创意带来个性特色;
2.传统文化使广告创意更接近消费者心理;
3.广告创意与传统民族文化相互制约,广告创意必须适应受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比如,丰田汽车的广告刚好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引起国人抗议与抵制。卢沟桥狮子敬礼和文案极大的刺激了中国民众对那段国仇家恨的记忆。广告创意如果跳出了民族文化这个圈子就有可能不被人们所接受,更严重的是一旦一种广告中的创意元素违背了民族文化,伤害了消费者的民族感情,就会引起消费者的群起而攻之,大大影响了广告的信息传播, 削弱广告创意的力度,甚至起到相反的广告效果;因此,广告创意不能忽略民族文化的规约,绝对不可以侵犯一个民族的文化,损害民族的尊严。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广告创意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既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又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这是十分重要的。
广告创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文化同时也会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为广告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独特的个性,从而提升创意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在当今的消费时代,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传达的文化价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个性,是否区别于同类且被消费者认可的特点,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而,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某系列的地产报纸广告为例,用传统建筑形式作为广告的切入点;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国画艺术高度,在设计领域创新运用,突出了东方意识形态和完美家居生活品质理念。设计者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构图技巧,“留白”、“藏境”、“造势”、“造险”,使作品意境深远,回味无穷。“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虚实的对比,以反对平均对待和现象罗列。好的平面广告招贴要做到既让人“一目了然”,还要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设计者常用“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的艺术技巧来从生活的某一侧面再现现实。在我国的平面广告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蓝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在平面广告设计的构图中得到运用。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在设计中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推陈出新,是没有出路的。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对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总之,广告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而且一种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现代的广告不可避免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碰撞、冲突或交流,常常带来不同文化的相互借取,并导致文化的繁荣和昌盛。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它都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和流变性,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将会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只有更具有开放兼容的胸怀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告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求异,追求现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广告宣传必然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一些传统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现代广告要不断培育、提炼并发展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切实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活力与独特民族精神的广告文化,把中国的广告带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将中国元素运用于广告创意是一种文化自觉, 是读图时代中国式创意营销的崭新亮相。倡导创意营销是一种文化自主, 中国元素成为广告创意的主要表达符号和信息载体, 极大地提高了广告表现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广告营销的'独特张力。中国元素广告创意营销运动是一种文化潮流, 为中国广告业沿着自主创新的文化产业道路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国元素; 广告创意营销; 精神符号; 创意张力;
2007年, 文化部和人文中国系列活动组委会联合举办了“人文中国”大型系列活动, 组委会明确提出了中国元素的概念, 即被10多亿海内外华人华侨广泛认同的, 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智慧, 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符号、形象及风俗习惯, 都可被称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概念的提出及广告创意营销的实践, 与中国近些年不断变化的广告环境及广告人随之采取的新创意观、营销艺术表达观密切相关, 由此决定着广告创意人使用中国元素的视野、范畴和价值方向。
一、文化自觉意识下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营销的结合
中国元素概念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其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如果把广告创意产业定位为中国文化产业核心构成的话, 那么, 在广告创意艺术领域被广泛提及和倡导的中国元素创意和营销活动, 也是中国元素运动中最具活力和张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中国元素在广告中运用的发展历程来看, 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的结合则是一种文化自觉。
以可口可乐的贺岁广告为例, 其广告大量使用了中国元素进行创意, 旨在提高广告传播效果, 使广告传播的诉求巧妙打动消费者的心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礼仪, 礼仪风俗、礼仪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及海内外华人华侨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 是家人团聚、吉祥欢庆的日子。人们通常会在春节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包饺子等, 通过这些春节习俗, 祈福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家人平安、事业顺利。可口可乐公司充分利用这些习俗创作了一系列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贺岁广告, 自2001年春节起开始相继推出了小阿福、小阿娇拜年的《春联篇》《剪纸篇》《滑雪篇》《金鸡舞新春篇》和《带我回家篇》等。这些广告高频次投放在中国80多个重点城市, 受到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和喜爱, 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及口碑传播, 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不难看出, 中国元素运动的兴起, 既有宏观的政治背景, 也有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在中国元素的传播中, 艺术与商业运作的结盟, 为中国元素的多元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也为中国元素运用于广告创意艺术领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中国元素与广告营销的结合, 是中国文化精英对传统文化反思的表现, 也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国人对传统文化高度认同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文化自主倡导下中国元素广告创意营销创新
多年来, 中国广告人的创意大多来源于西方广告大师和西方广告公司的思想宝库。广告六大创意策略理论流派的创意和营销经典论述被广告人奉为圭臬, 模仿、学习、借鉴是中国广告人首先要做好的一门功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争论虽然有助于广告人树立主体意识, 但其边界的模糊也更令人困惑。
在中国改革开放, 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时, 中国广告人一直在思考广告创意营销的借鉴、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梅高 (中国) 公司董事长高峻在2004年率先在广告界提出“中国元素”概念问题, 他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认为“中国元素”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练演生出来的, 是用来进行心灵沟通的素材和载体, 可以体现出强烈鲜明的中国人文精神。这些观点, 代表着一批广告人的共同认知, 被视为中国广告人把中国元素作为自主性广告文化创意思想体系研究的开端。
2006年10月, 在第13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上, 中国广告协会、广告创意人及相关单位共同倡导, 将“中国元素”确立为大会的研讨主题, 与此相配合, 还专门组织了“中国元素”创意大赛。为了调动更多广告人参与的积极性, 高峻发动同行自筹资金180万元, 为在本次创意大赛的优胜者颁奖。这一举措激起了许多广告人的热情, 并迅速引发了广告行业“中国元素”的创意风潮。2008年, 以“盛世中国”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作为“第15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主体板块之一, 收到来自海内外的参评作品10900件, 最终评出入围作品100件, 其中, 金奖作品3件, 银奖作品5件, 铜奖作品13件, 至此, “中国元素”创意活动达到高潮。与此同时, 中国元素的创意作品迅速在国际大赛中产生影响。2006年, 运用中国元素创意的广告作品在美国纽约国际广告节上有29件作品获奖, 在全球广告创意界掀起了一股清新的中国风, 运用中国元素创意广告成为一种国际时尚, 中国元素开始在国际平台上显现出文化自主的价值。
从广告人自觉把中国元素作为广告创意营销艺术的历程分析, 其文化自觉背后凸显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自主思想的全面复苏。
1. 中国元素的创意营销艺术设想契合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广告产业升级的需要。
2006年, 既是中国广告人把中国元素广告创意运动推向高潮之年, 也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还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启动的新元年。各省市及部分中等城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纷纷出台, 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相继制定出符合本城市发展的创意政策, 同时开始建立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广告人抓住这一契机, 敏锐地把中国元素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对接, 创意界刮起了浓郁的中华民族风, 不断激发着广告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使中国广告创意界迸发出更强的中国力量, 生产出更多鲜活生动的广告作品, 持续不断地把“中国元素”广告创意推向世界舞台。这种理想既是顺应时代而动, 也是顺应潮流而行。
2. 把中国元素自主地运用到广告创意活动中, 也契合了广告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组成部分的命题。
早在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报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 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紧接着在国家部委出台的有关文化产业政策的相关文件中, 广告产业也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快车道。值得一提的是, 2009年9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等。在规划的重点任务部分, 明确把广告和文化创意等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
广告人无论是对中国元素概念的阐述, 还是通过创意大赛对中国元素运动的推动, 都是希望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广告创意文化, 积极把中国元素广告推向世界各地。这种在把握了创意产业、经济运行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规律之后, 把中国元素作为广告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推动力的顺势之举, 意义非凡。广告创意人对中国元素的倡导和运用是在社会文化主体意识全面复苏的背景下, 对于文化创意及广告文化营销自主创新思想的全面觉醒。
三、文化潮流引领下中国元素广告创意营销艺术升华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中国社会逐步进入消费社会。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 代表着新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商业文化, 肩负着弘扬时代精神、奏响时代旋律的重任。同样, 从模仿、借鉴到自觉、自主创新, 中国广告业在商业文化的统领下, 也逐步完成了从依附性产业到自主创新性文化产业的过渡。中国元素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真正起到的是文化产业发展引擎的推动作用, 中国元素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广告创意营销艺术的新文化潮流。
1. 广告创意营销艺术新文化运动, 关注到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契合。
中国元素包括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中国元素是具有中国特质的载体, 在实际运用中, 一定要把中国元素新内涵同历史传统中过于泛化和过于模糊的符号表达, 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反映特定时代背景、特定区域文化特征, 具有封建、愚昧、落后符号表象的描述做一个明显的区分, 自觉抛弃中国历史传统中的文化糟粕, 提炼、总结和运用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睿智思想、璀璨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格尊严的元素符号。
2. 中国元素的运用是中国特色广告创意营销理念的全面升华。
广告学者对中国元素的关注应限于社会文化、商业文化和创意艺术产业领域。对中国元素的广告创意艺术功能和市场营销功能的文化学解读, 是广告学界研究中国元素的落脚点。对此, 许多学者做了较为精辟的阐述, 中国元素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的符码。另有学者认为,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既有形而下的具体物质, 也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而在广告创意表现中, 则需要把中国元素的创新内涵、商业价值、美学取向和国际视野的和谐统一作为广告创意营销活动的新文化发展方向来引领。
3. 中国元素的运用沿着国际路线和自主创新两个路径来展开。
中国文明是全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元素也可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中国元素应该走向全球, 其运用应该沿着国际路线和自主创新路径展开。中国元素概念和相关知识内容运用到广告创意和营销的实践中去, 既丰富了世界广告创意理论知识宝库的内容, 为世界广告创意理论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又凸显了中国式营销的声音。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元素创意观念和营销观念的弘扬, 契合了广告创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脚步, 并为广告创意艺术产业在新时期文化产业核心力量上的定位做了强有力的注脚。同时, 也为中国广告业沿着国际路线和自主创新的文化艺术产业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时代座标。
参考文献
[1]郭有献, 东恒.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淑敏, 高峻.广告中国元素[J].华人世界, 2008 (09) .
[3]蒋海瑛.2008年第三届中国元素国际广告创意大赛隆重揭晓[J].广告大观, 2008 (11) .
[4]沈赞臣.用中国元素引擎创意产业[J].广告人, 2006 (09) .
[5]吉汉, 刘蒙之.三十年来的中国元素运动[J].新闻知识, 2009 (05) .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众多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
茶文化元素应用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元素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广泛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形式,还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从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出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希望在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同时,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现代平面设计;应用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色彩各异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也是彰显本民族特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元素,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形式发生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但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仍旧保持不变。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现代平面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布局的把握,十分符合传统茶文化的要求和特征。
现代平面设计主要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和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影响,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平面设计领域,且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种类丰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文内涵。
文化元素的演变和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是一定社会环境和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承载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文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印记。
而提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元素,其更多地展示了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内容,彰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
应用于当代平面设计中,我们更多地去考虑其在现代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理念及审美水平上的体现和使用。
目前,根据有关专家及学者的界定,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紫砂壶、竹子、青砖、古木、根雕等。
紫砂壶以其优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同时将诗词、书画、文学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
紫砂壶上的题词不仅深刻再现了古代某一时期的人文历史风貌,也包含了社会伦理及社会阶级关系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鉴赏性,彰显了浓厚的文化情怀。
而竹子则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意象之一,竹子不仅具有婀娜多姿的外形,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深受人们和设计师的喜爱,竹子包含高雅、潇洒等含义,常用来表现居住者高雅的情怀和高远的人生追求。
竹子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将其内在意境引申到设计理念中实现的,从而营造高洁、致远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精神,恰好与人们所追求的居住环境相吻合,满足了人们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和期望。
此外,青砖、古木及根雕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青砖象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和简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简约”这一理念相吻合,古木则多具有怀旧气息,古木这一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增强了平面设计作品的复古性,满足了某一特定群体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增加了平面设计的历史气息和人文价值。
根雕作为一种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其具有鲜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仅大大增强了平面设计的细腻和人文性,还增强了平面设计的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从材质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规划设计环境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应用,而对于环境的规划和营造,材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方面[1]。
树根与藤椅、石茶磨桩及紫砂壶则是构造设计环境经常使用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作品中常用的材质是体现建筑和设计特色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具有天然、朴素、自然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平面设计的原本面貌和精神实质,为平面设计作品增加了较高的人文性特征。
在平面设计中,关于中式设计风格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中式风格的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设计材质,如红木、檀木等;第二,中式风格建筑讲究以精美的纹路和细腻的色泽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予观赏者以舒适、自然的审美享受,如木窗、中式家具;第三,中式建筑追求和谐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理念,强调凸显中正合一的布局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设计手法的多样化,现代平面设计多使用智能化技术和电子技术创造虚拟的场景和氛围,大大降低了现代设计的人文气息和适用性,而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不足,给现代平面设计增加了人文性和生命气息,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追求的人文关怀精神。
而欧式设计则多使用大理石、花岗石等进行材质安排,不仅注重带给人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追求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精神,欧式平面设计讲究空间的开阔,而空间的开阔则主要通过特殊的材质来体现。
从摆设布局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应该从大局出发,体现设计的整体意识和设计的和谐精神,强调在设计师统一的指挥和规划下,实现设计布局与摆设的协调,注重对平面设计布局的优化[2]。
首先,现代平面设计布局要注重休闲文化元素的融入。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加入简约大方的装饰画和其他具有特色的茶文化装饰物,不仅仅体现了平面设计强大的装饰功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还凸显现代平面设计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
其次,现代平面设计要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区的划分来展开,同时结合一定地区实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
现代平面设计在对大致的设计思路进行规划后,要注意突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点,即在景观设置和植物配置方面体现平面设计特色,注重对文化元素的使用和整合。
现代平面设计讲究对文化元素的合理利用,即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设计思维,使得茶文化元素的使用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
强调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如在平面设计中使用竹子这一意象,在对竹子的分布进行确定后,还要使用其他装饰物和竹子进行搭配,优化摆设的整体布局,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紫砂壶、屏风、竹子、帷幔等的结合使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也推动了现代平面设计朝着人文性和时代性方面发展。
从空间层次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空间层次应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并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构想,展现历史和自然的人文风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3]。
现代平面设计的空间结构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而言的,区域文化特色决定了空间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而传统茶文化则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进行整合,通过设计师的构思和处理,抽象为一系列的设计理念,将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的具体环节之中,使得有限的环境空间,体现无限的艺术魅力和茶文化氛围。
此外,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中的应用要求平面设计注重设计景观与空间的协调,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的空间领域布置一定的景观,也是提升平面设计审美价值的要求。
现代平面设计大致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设计等三个互为独立又相互制约的部分,而对这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规划过程则是对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处理过程,要求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不对其他部分造成不良影响,三个部分的空间分配要做到科学、合理,从而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元素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
例如,可以使用屏风进行分隔,以此营造特定的意境,设置虚拟的空间场景,使得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间层次中感受到无限的空间感。
从氛围、意境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 文化 源远流长,处处贯穿着和谐的主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元素,一起来看看。茶文化的元素 “茶艺”响和谐 茶圣陆羽创造的中国茶艺,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器物上,都体现了和谐统一的观点。他所做的煮茶风炉,形如古鼎,运用《周易》思想为指导。陆羽除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规定风炉的尺寸、外形,还运用了《易经》中的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坎”在八卦中代表水;“离”在八卦中代表火;“巽”在八卦中代表风。陆羽在风炉三足间设三窗,于炉内设三格,三格上一格书“翟”,翟为火鸟,绘离的卦形;另一格书“坎”,绘坎卦图样;再一格书“彪”,彪为风兽,绘巽卦。陆羽说:这是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还于炉足上写下“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 “茶礼”的和谐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不论是饭后、休息、休闲还是待客,茶是不可缺少的。客人上门,为客人敬茶,已经成为我国标准的基本待客礼仪。否则,就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敬,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在许多的重大仪式上,茶亦是必不可少的饮品。我国许多地区在结婚大喜的日子,新娘子一定要给介绍人、男女双方的长辈和亲友们递烟敬茶。如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周庄,就有吃“讲茶”、“喜茶”、“阿婆茶”、“满月茶”等习俗。如邻里街坊在发生事务纠纷时,一种独特的调解方式,就是由村里年老的长者或权威人士主持吃“讲茶”。开始,纠纷双方同进一家茶楼,各叙己见,唇枪舌战,在 饮茶 中沟通思想,经过长者调解,分清事非,解决矛盾,并由输理一方赔理付茶钱,双方一旦走出茶楼,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二团和气,和睦相处。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点茶、泡茶、饮茶,都得讲究“精华均分”,即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和谐氛围。从自然观念讲,不仅饮茶的环境、人文和饮茶的程序、技巧,都要和谐协调,而且饮茶的人事、个性也应和谐相符。如:清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浓韵;花间月光下宜用点花茶。 “茶具”的和谐 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十分注意茶与具的和谐,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和谐协调,相得益彰。一般来说,饮用花茶时,为保持香气,可用壶沏茶;饮用绿茶时,为注重茶的韵味,可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红茶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闷茶;品饮龙井、碧螺春等细嫩名茶时,则须用玻璃杯直接冲泡较为理想。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 经验 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 传统文化 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复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茶文化的元素相关 文章 : 1. 茶文化元素应用毕业论文范文 2. 茶文化产品的设计理念 3.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2篇 4. 茶道与茶文化论文有什么 5. 茶文化有什么发展趋势 6. 茶道活动总结范文示例
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当代,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培养“接班人”向培养“劳动者”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在培养目标上不仅要培养一批拨尖人才,更要体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公民。下面笔者就中学化学中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的教育谈一些认识。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社会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以碳为主的能源物质在被人类利用之后,都变成了以CO2为主要物质的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蝴蝶效应。在多哈提出低碳经济理念之后,全国乃至全球都在倡导低碳模式经济。Lowcarbon是低碳的英文诠释,是指排放更少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环保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耗能更低、污染更少、排放减少等,要求在利用能源时提高使用效率,且着重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从碳到低碳是一个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它与我国的化学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绿色化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通过清洁能源、原子经济等内容的学习,可实现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对化学原理的转化,通过化学方法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弱化有害、有毒作用,强化其绿色作用,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绿色化学能够从源头、生产过程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减少并降低污染。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贯彻“低碳经济”的观念,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化学教育中重视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利用化学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从化学教育中了解化学物品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借助化学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开发并且利用化学资源。另外,化学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心,当学生在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地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和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对中学生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学化学教学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主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平时的化学教育中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观念
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思想,把绿色化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课本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绿色化学都有涉及,但仅是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之上。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如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化学工业园进行参观、实践,亲身接触化学物质的转变和生产过程,形象地说明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力。介绍空气污染及防治,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及其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强化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例如教授温室效应及其危害与防治,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同时通过绿色化学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二)建立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意识
人教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着重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念。例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述了酸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的关联;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再生、使用替代产品、回收以及重复使用的工业化学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低碳经济的理念,例如:以海水为原料提取镁、接触法制硫酸……这些绿色化学技术充分说明了低碳经济并不一定需要极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就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为地球尽一份力量。
(三)从实验中体验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
绿色化学实验具有基本的5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ycling(回收)、reuse(循环使用)、rejection(拒绝使用)、regeneration(再生)。从化学试剂的选择、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反应结束后三废的处理等,充分体现了能源、化学试基础教育剂、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剂量等的低碳化等特点。这些具体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化学实验微型化,实现绿色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要避免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实验应在小烧杯或小试管中进行,在点滴板上观察。由于实验药品剂量的普遍减少,既节约了药品资源,又减少了化学污染,同时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验内容、装置和方法。化学实验离不开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产物,部分实验产物具备毒性或者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特点,因此,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的效果,还要对实验的内容和仪器、方法进行改善,尽可能在密闭条件下或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化学实验为了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往往要产生许多废弃物,而这些产物却没有较好地得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洗涤、吸收或转化,将有害产物回收利用。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绿色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还能给学生及早灌输低碳经济的观念,将普通的化学实验最终提升为绿色化学实验。
(四)实践低碳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如何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可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让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实的了解,懂得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又如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居民的燃料使用种类和大约日消耗量;走访加油站和煤炭加工厂,调查了解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消耗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结构的严峻形势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化学教育中,课外活动可以组织绿色化学、低碳化学的主题内容,为学生讲解绿色化学的历史、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目标等,而教师则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结合,设置与环保、绿色化学以及低碳相关的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绿色化学意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动手能力,增强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使同学对绿色化学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更好地履行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社会责任。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论文的内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一) [1]管用时.导线内交变电流趋肤效应近似分析[J].邵阳高专学报.1994(03) [2]李海元,栗保明,____,宁广炯,王争论,杨春霞.等离子体点火密闭爆发器中火药燃速特性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4(02) [3]谢玉树,袁亚雄,张小兵.等离子体增强发射药燃烧的实验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1(03) [4]张洪海,张明安,龚海刚,杨国信.结构参数变化对等离子体发生器性能的影响[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4(03) [5]孟绍良.电热化学炮用脉冲电源及等离子体发生器电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6]戴荣,栗保明,张建奇.固体含能工质等离子体单药粒点火特性分析[J].火炸药学报.2001(01) [7]赵科义,李治源,吕庆敖,段晓军,朱建方.电爆炸金属导体在Marx发生器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3(10) [8]弯港.基于格子Boltzmann 方法 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9]李海元.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10]王争论.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11]成剑,栗保明.电爆炸过程导体放电电阻的一种计算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12]李海元,栗保明,____.膛内等离子体点火及燃烧增强过程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02(03) [13]龚兴根.电爆炸断路开关[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04) [14]戴荣,栗保明,宁广炯,董健年.SPETC炮等离子体发生器自由喷射放电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01(04) [15]刘锡三.高功率脉冲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核物理动态.1995(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二) [1] 林庆华,栗保明. 等离子体辐射对固体火药燃烧速度影响的研究[J]. 弹道学报. 2005(03)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狄加伟,杨敏涛,张明安,赵斌. 电热化学发射技术在大口径火炮上的应用前景[J].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10(02) [4] 杨家志,刘钟阳,牛秦洲,范兴明. 电爆炸过程中金属丝电阻变化规律的仿真分析[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0(02) [5] 郭军,邱爱慈. 熔丝电爆炸过程电气特性的数字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 2006(01) [6] 苏茂根,陈冠英,张树东,薛思敏,李澜. 空气中激光烧蚀Cu产生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5(03) [7]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8]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9] 杨宇,谢卫平,王敏华,郝世荣,韩文辉,张南川,伍友成. 含电爆炸元件电路的PSpice模拟和实验研究[J]. 高压电器. 2007(06) [10] 郝世荣,谢卫平,丁伯南,王敏华,杨宇,伍友成,张南川,韩文辉. 一种基于电爆炸丝断路开关的多脉冲产生技术[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08) [11] 伍友成,邓建军,郝世荣,王敏华,韩文辉,杨宇. 电爆炸丝方法产生纳米二氧化钛粉末[J]. 高电压技术. 2006(06) [12] 林庆华,栗保明. 高装填密度钝感发射装药的内弹道遗传算法优化[J]. 弹道学报. 2008(03) [13] 王桂吉,蒋吉昊,邓向阳,谭福利,赵剑衡. 电爆炸驱动小尺寸冲击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J]. 兵工学报. 2008(06) [14] 林庆华,栗保明.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过程的势平衡分析[J]. 兵工学报. 2008(04) [15] 蒋吉昊,王桂吉,杨宇. 一种测量金属电爆炸过程中电导率的新方法[J]. 物理学报. 2008(02)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三) [1.] 詹晓北, 王卫平, 朱莉. 食用胶的生产、性能与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0-36. [2.] O'Neill M A, Selvendran R R, Morris V J. Structure of the acidic extracellular gelling polysaccharideproduc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23-133. [3.] Jansson P. E., Lindberg B, Sandford P A. Structural studies of gellan gum, an 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 elaborat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35-139. [4.] Morris E R., Nishinari K, Rinaudo M. Gelation of gellan–A review[J]. Food Hydrocolloids, 2012,28(2): 373-411. [5.] Kuo M S, Mort A J, Dell A. Identification and location of L-glycerate, an unusual acyl substituent in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6. 156: 173-187. [6.] 张晨, 谈俊, 朱莉, 等. 糖醇对结冷胶凝胶质构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4. 35(9): 48-52. [7.] Kang K S, Veeder G T, Mirrasoul P J, et al. Agar-like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a Pseudomonasspecies: production and basic propertie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2. 43(5):1086-1091. [8.] Grasdalen H, Smidsr d O. Gelation of 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87, 7(5): 371-393. [9.] 詹晓北. 结冷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1999, 2: 66-69. [10. ]孟岳成, 邱蓉. 高酰基结冷胶 (HA) 特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5): 45-49. [11. ]Chandrasekaran R, Puigjaner L C, Joyce K L, et al. Cation interactions in gellan: an X-ray study of thepotassium salt[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8, 181: 23-40. [12.] Arnott S, Scott W E, Rees D A, et al. I-Carrageena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acking ofpolysaccharide double helices in oriented fibres of divalent cation salts[J]. Journal of MolecularBiology, 1974, 90(2): 253-267. [13. ]Chandrasekaran, R., Radha A, and Thailambal V G. Roles of potassium ions, acetyl and L-glycerylgroups in native gellan double helix: an X-ray study[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92, 224: 1-17. [14.] Morris E R, Gothard M G E, Hember M W N, et al. Conformational and rheological transitions ofwelan, rhamsan and acylated gellan[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96, 30(2): 165-175. [15.] 李海军, 颜震, 朱希强, 等. 结冷胶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06, 7(12A): 3-8.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化学论文范文 3.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4.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5. 有关化学论文报告范文
化学课程是从化学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从学校课程体系出发,安排它的顺序、课时及期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三化学小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三化学小论文篇1 溶液溶解度的探究 上周,我们已经学完第九单元《溶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回顾单元知识的过程中,我着重回忆对溶解的加深理解,记得课后还曾经向刘老师求教空气和合金也是溶液,也有溶解度的概念,刘老师还在课上告诉我们一些溶液的形成和物质溶解时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等。为了深入理解溶液溶解度的概念,我和同学利用假日期间,通过做化学小实验来探究物质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即溶解度的知识点。 我们在1月2日中午(室外温度13度左右)的情况下,做有关溶解度实验。 首先将超市购买的精制250克食用盐均匀分成5份,每份50克; 其次,将超市购买的550mL的农夫矿泉水缓缓倒入奶锅内,防止水溅出; 第三步,略微加热装有矿泉水的奶锅,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后,用甩至0度的体温计测量奶锅内的矿泉水温度,为19度。随后加入1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全部融化。 第四步,再加50克的食盐,搅拌后仍能全部融化。 第五步,再加第3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观察,发现锅底有少量食盐未能溶解。 这时,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我们计算550毫升的矿泉水约为550克,在20°C时可最多溶解146克的食盐。 因而,我们分析,此时奶锅里的溶液应为饱和溶液。 第六步,我们将奶锅里的溶液加热,一会儿,发现,沉淀锅底生物少量食盐不见了,因此,判定,此时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 第七步,将热的奶锅放在室外(10度左右)1小时候后,观察,奶锅里又有少量的食盐沉淀物出现,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将溶液加热(升温)可以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将溶液冷却(降温)可以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初三化学小论文篇2 归纳一二三轻松学习碳 碳和碳的化合物可以说是化学世界里最庞大的家族,它们有超过二千万的成员。划玻璃用的金刚石,写字用的铅笔芯,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家、画家书写或绘制的字画用墨等等。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经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等。那么同学们如何学好关于碳单质的知识呢?实际上我们只要善于总结,就能学好碳知识。 抓住一条主线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学习碳的单质时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样一条主线。 对于几种常见的碳单质的结构、性质、用途,我们同学们要注意总结,并善于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这对于掌握好碳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住两种单质 金刚石和石墨是最常见的两种碳的单质,这就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1)金刚石中碳原子连接成牢固的立体网状结构,决定了金刚石具有坚硬的性质,由此决定了其可制作钻头、玻璃刀的用途。 (2)石墨中每个碳原子与同一个平面上周围的三个碳原子连成片,许多这样的片重叠起来构成石墨。由于每个碳原子都剩余一个电子成为自由电子,所以石墨能够导电,因此可制作电极;片与片之间可滑动,所以石墨质软,可制作铅笔芯、润滑剂;碳原子之间连接很牢固,所以它的熔点、沸点都很高,可用于制作航天飞机的绝热片。 另外,对于木炭和C60也要熟悉。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作吸附剂。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还要强。可用于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制糖工业上的脱色剂等。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这种结构很稳定,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特殊性能。 掌握三个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碳原子既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决定了碳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而且同学们要注意,虽然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却是一样的,因为构成它们的粒子是同一种粒子—碳原子。 (1)常温下的稳定性:在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这样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 (2)可燃性: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决定了碳可用作燃料。 ①氧气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O2CO2 ②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2C+O22CO (3)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碳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碳表现出还原性,决定了碳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 C+2CuO2Cu+CO2↑ 3C+2Fe2O34Fe+3CO2↑ 猜你喜欢: 1. 化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材料化学论文范文 3.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5.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在写作科学的论文过程中,适当的引用一些参考文献,能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刘文帅. 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2] 梁周昌. 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3] 张云. focus on form对中学 英语口语 课堂教学的意义[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 赵婧. 乌海市高中英语课堂 文化 教学现状的调查与 反思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5] 赵瑶瑶. 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潘婧.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 赵瑶瑶. 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祝露. 高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13 [9] 李玉飞.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0] 卫晓丽. 中外籍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11] 莫雷主编. 教育 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2] 冯忠良等着.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3] 杨治良,罗承初 编写.心理学问答[M].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6 [14] 江桂苹.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15] 张春燕. 初中数学 专业英语 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6] 张云. focus on form对中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意义[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7] 潘婧.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8] 李玉飞.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9] 卫晓丽. 中外籍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20] 王萍. 高中英语小班化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赵荣生. 车辆核材料检测装置的研制[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3(00) [2] 王国华,陈敬贤,梁梁. 系统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评述[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10) [3] 陈合权,魏莲芳. 论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5) [4] 张旺勋,龚时雨,李康伟. 装备系统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仿真策略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1(09) [5] 魏莲芳. 当前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3) [6] 潘科,王洪德,石剑云. 多级可拓评价 方法 在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铁道学报. 2011(05) [7] 吕海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鲍君忠. 面向综合安全评估的多属性专家决策模型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9] 孙爱军. 工业园区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 南开大学 2011 [10] 郭熹. 基于风险熵模型的安防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邬长城. 安全管理体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12] 孙亚华,李式巨,李彬.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的量化评估[J]. 核动力工程. 2009(01) [13] 陈志华. 试论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14] 魏莲芳,陈志华. 浅谈安防系统中的风险评估[J]. 中国安防产品信息. 2005(04) [15] 徐哲,贾子君. 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研制系统性能风险评估[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04) 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董保良,张国辉,李鑫,李晓燕,杨新旺. 基于信息熵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J]. 电子世界. 2013(15) [2] 孙国强. 浅谈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建设、使用与发展[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5) [3] 李爱民.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 人口研究. 2013(04) [4] 王赐江.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报告 . 2013(01) [5] 冯文林,帅娟,姚红,邓波,魏莲芳,汪小林,冯荣. 四川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创新调查研究报告[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01) [6] 李林. 中国法治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J]. 新视野. 2013(01) [7] 徐田坤,梁青槐,任星辰.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地铁750V牵引供电 系统安全 风险评估[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2(06) [8] 黄毅峰. 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征象考察与调控路径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9] 苗强,张文良,宗波,步立新,尹洪河,方忻.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评估方法研究工作进展[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2(00) [10] 王华安. 大安防时代:需要多元化发展战略[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2) [11] 何穆. 某大学图书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J]. 建筑电气. 2013(05) [12] 张苏. 司法中的量刑分析与操作--以石柏魁故宫盗窃案为例[J]. 中国检察官. 2013(10) [13] 杜治国,赵兴涛,李培岳. 美国安全管理专业解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14] 唐海. 个性化概念图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5] 杜治国,赵兴涛,李锦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仿真模型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猜你喜欢: 1. 什么可以作为参考文献 2. 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 3.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4. 高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6. 历史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元素发现史 1 H 氢 1766年,英国卡文迪许(731-1810)发现 2 He 氦 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让逊(1824-1907)和英国 洛克尔(1836-1920)利用太阳光谱发现。1895年,英 国化学家莱姆塞制得。 3 Li 锂 1817年,瑞典人.阿弗事聪在分析锂长石时发现 4 Be 铍 1798年,法国路易.尼古拉.沃克兰发现 5 B 硼 1808年,英国戴维、法国盖.吕萨克和泰纳尔发现并制得 6 C 碳 古人发现 7 N 氮 1772年,瑞典舍勒和丹麦卢瑟福同时发现氮气,后由法国拉瓦锡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8 O 氧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里和瑞典舍勒发现 9 F 氟 1786年化学家预言氟元素存在,1886年由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用电解法制得氟气而证实 10 Ne 氖 1898年,英国化学家莱姆塞和瑞利发现 11 Na 钠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12 Mg 镁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13 Al 铝 中国古人发现并使用。(1825年,丹麦.奥斯特用无水氯化铝与钾汞齐作用,蒸发掉汞后制得) 14 Si 硅 182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尼乌斯发现它为一种元素 15 P 磷 1669年,德国人波兰特通过蒸发尿液发现 16 S 硫 古人发现(法国拉瓦锡确定它为一种元素) 17 Cl 氯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1810年英国戴维指出它是一种元素 18 Ar 氩 1894年,英国化学家瑞利和莱姆塞发现 19 K 钾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20 Ca 钙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21 Sc 钪 1879年,瑞典人尼尔逊发现 22 Ti 钛 1791年,英国人马克.格列戈尔从矿石中发现 23 V 钒 1831年,瑞典瑟夫斯特木研究黄铅矿时发现,1867年英国罗斯特首次制得金属钒 24 Cr 铬 1797年,法国路易.尼古拉.沃克兰在分析铬铅矿时发现 25 Mn 锰 1774年,瑞典舍勒从软锰矿中发现 26 Fe 铁 古人发现 27 Co 钴 1735年,布兰特发现 28 Ni 镍 中国古人发现并使用。1751年,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塔特首先认为它是一种元素 29 Cu 铜 古人发现 30 Zn 锌 中国古人发现 31 Ga 镓 1875年,法国布瓦博德朗研究闪锌矿时发现 32 Ge 锗 1885年,德国温克莱尔发现 33 As 砷 公元317年,中国葛洪从雄黄、松脂、硝石合炼制得,后由法国拉瓦锡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34 Se 硒 1817年,瑞典贝采尼乌斯发现 35 Br 溴 1824年,法国巴里阿尔发现 36 Kr 氪 1898年,英国莱姆塞和瑞利发现 37 Rb 铷 1860年,德国本生与基尔霍夫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38 Sr 锶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39 Zr 锆 1789年,德国克拉普鲁特发现 41 Nb 铌 1801年,英国化学家哈契特发现 42 Mo 钼 1778年,瑞典舍勒发现,1883年瑞典人盖尔姆最早制得 43 Tc 锝 1937年,美国劳伦斯用回旋加速器首次获得,由意大利佩列尔和美国西博格鉴定为一新元素。它是第一个人工制造的元素 44 Ru 钌 1827年,俄国奥赞在铂矿中发现,1844年俄国克劳斯在乌金矿中也发现它并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45 Rh 铑 1803年,英国沃拉斯顿从粗铂中发现并分离出 46 Pd 钯 1803年,英国沃拉斯顿从粗铂中发现并分离出 47 Ag 银 古人发现 48 Cd 镉 1817年,F.施特罗迈尔从碳酸锌中发现 49 In 铟 1863年,德国里希特和莱克斯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50 Sn 锡 古人发现 51 Sb 锑 古人发现 52 Te 碲 1782年,.米勒.赖兴施泰因在含金矿石中发现 53 I 碘 1814年,法国库瓦特瓦(1777-1838)发现,后由英国戴维和法国盖.吕萨克研究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54 Xe 氙 1898年,英国拉姆塞和瑞利发现 55 Cs 铯 1860年,德国本生和基尔霍夫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56 Ba 钡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制得 57 La 镧 1839年,瑞典莫山吉尔从粗硝酸铈中发现 58 Ce 铈 1803年,瑞典贝采尼乌斯、德国克拉普罗特、瑞典希新格分别发现 59 Pr 镨 1885年,奥地利韦尔斯拔从镨钕混和物中分离出玫瑰红的钕盐和绿色的镨盐而发现 60 Nd 钕 1885年,奥地利韦尔斯拔从镨钕混和物中分离出玫瑰红的钕盐和绿色的镨盐而发现 61 Pm 钜 1945年,美国马林斯基、格伦德宁和科里宁从原子反应堆铀裂变产物中发现并分离出 62 Sm 钐 1879年,法国布瓦博德朗发现 63 Eu 铕 1896年,法国德马尔盖发现 64 Gd 钆 1880年,瑞士人马里尼亚克从萨马尔斯克矿石中发现。1886年,法国布瓦博德朗制出纯净的钆 65 Tb 铽 1843年,瑞典莫桑德尔发现,1877年正式命名 66 Dy 镝 1886年,法国布瓦博德朗发现,1906年法国于尔班制得较纯净的镝 67 Ho 钬 1879年,瑞典克莱夫从铒土中分离出并发现 68 Er 铒 1843年,瑞典莫德桑尔用分级沉淀法从钇土中发现 69 Tm 铥 1879年,瑞典克莱夫从铒土中分离出并发现 70 Yb 镱 1878年,瑞士马里尼亚克发现 71 Lu 镥 1907年,奥地利韦尔斯拔和法国于尔班从镱土中发现 72 Hf 铪 1923年,瑞典化学家赫维西和荷兰物理学家科斯特发现 73 Ta 钽 1802年,瑞典艾克保发现,1844年德国罗斯首先将铌、钽分开 74 W 钨 1781年,瑞典舍勒分解钨酸时发现 75 Re 铼 1925年,德国地球化学家诺达克夫妇从铂矿中发现 76 Os 锇 1803年,英国化学家坦南特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铂时发现 77 Tr 铱 1803年,英国化学家坦南特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铂时发现 78 Pt 铂 1735年,西班牙安东尼奥.乌洛阿在平托河金矿中发现,1748年有英国化学家W.沃森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79 Au 金 古人发现 80 Hg 汞 古希腊人发现 81 Tl 铊 1861年,英国克鲁克斯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82 Pb 铅 古人发现 83 Bi 铋 1450年,德国瓦伦丁发现 84 Po 钋 1898年,法国皮埃尔.居里夫妇发现 85 At 砹 1940年,美国化学家西格雷、科森等人用α-粒子轰击铋靶发现并获得 86 Rn 氡 1903年,英国莱姆塞仔细观察研究镭射气时发现 87 Fr 钫 1939年,法国化学家佩雷(女)提纯锕时意外发现 88 Ra 镭 1898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居里夫妇发现,1810年居里夫人制得第一块金属镭 89 Ac 锕 1899年,法国.德比埃尔从铀矿渣中发现并分离获得 90 Th 钍 1828年,瑞典贝采尼乌斯发现 91 Pa 镤 1917年,F.索迪、J.格兰斯通、D.哈恩、L.迈特纳各自独立发现 92 U 铀 1789年,德国克拉普罗特(1743-1817)发现,1842年人们才制得金属铀 93 Np 镎 1940年,美国艾贝尔森和麦克米等用人工核反应制得 94 Pu 钚 1940年,美国西博格、沃尔和肯尼迪在铀矿中发现 95 Am 镅 1944年,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等用质子轰击钚原子制得 96 Cm 锔 1944年,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等人工制得 97 Bk 锫 1949年,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等人工制得 98 Cf 锎 1950年,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等人工制得 99 Es 锿 1952年,美国吉奥索观测氢弹爆炸时产生的原子“碎片”时发现 100 Fm 镄 1952年,美国吉奥索观测氢弹爆炸时产生的原子“碎片”时发现 101 Md 钔 1955年,美国吉奥索等用氦核轰击锿制得 102 No 锘 195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与瑞典诺贝尔研究所合作,用碳离子轰击锔制得 103 Lr 铹 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以硼原子轰击锎制得 104 Rf -- 1964年,俄国弗廖洛夫和美国吉奥索各自领导的科学小组分别人工制得 105 Db -- 1967年,俄国弗廖洛夫和美国吉奥索各自领导的科学小组分别人工制得 106 Sg -- 1974年,俄国弗廖洛夫等用铬核轰击铅核制得,同年美国吉奥索、西博格等人用另外的方法也制得 107 Bh -- 1976年,俄国弗廖洛夫领导的科学小组用铬核轰击铋核制得 108 Hs -- 1984年,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合成 109 Mt -- 1982年,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合成 110 Uun -- 1994年,欧洲科学家小组在德国达姆斯塔特由Ni-62 和 Pb-208 核聚产生 111 Uuu -- 1994年,德国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合成 112 Uub -- 1996年,德国P.阿尔穆勃鲁斯特和S.霍夫曼等在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合成 114 -- -- 1999年,俄罗斯杜布纳研究所科学家制得 116 -- -- 1999年,美国劳伦斯贝克莱国家实验室等合作合成 118 -- -- 1999年,美国劳伦斯贝克莱国家实验室等合作合成
化学发展史论文一、化学的前奏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大约距今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又。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3.冶金化学的兴起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属的冶金学。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纯铜的质地比较软,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青铜器。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 和铅(qiān)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中国在铸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种礼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乐上的伟大创造。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时代晚期(公元前6 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7 世纪,欧洲等才相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火药的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解呢?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古代人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火药包有火球和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对方。大约在公元8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一直流传到今天。1957 年5 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他看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便制成了纸。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5.炼丹术与炼金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长生不老药。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达到过“点石成金”的目的。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成(交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先河。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金术”。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探索物质结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最早尝试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 年),他认为:“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的组成。约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希腊的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的东西了。”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子。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三、现代化学的兴起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喜爱化学实验。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 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从此,电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806 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1777 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维决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水电解结果一样。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于是改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后来他换用碳酸钾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最后,他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为钾。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次年,用同样方法,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新元素镁、钙、锶和钡。1807 年12 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于是在1808 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了7 种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9 种。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个元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2.西博格与新元素的合成美国化学家西博格(G.T.Seeborg,1912~)的家庭境况和戴维差不多。依靠打工,他读完了高中和大学,并以出色的学习成绩,获得了著名科学家路易斯的赏识,随后便成为路易斯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完成了许多重要研究。他热爱化学和物理学,决心在核化学领域做出非凡成绩。本世纪初,电子、X 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不可分的大门。1929 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E.O.Lawrence)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明■计出了回旋粒子加速器,从而取得了大大提高轰击粒子动能的手段,使新元素不断被发现和合成,仅1934 年至1937 年就有二百多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出现。到1939 年,在92 号铀元素之前,只剩下61 号和85号两个空位了。所以,人们已不在关心元素周期表中的空格补缺,而将精力转移到铀后面元素的发现和合成上。3.金刚石的老知识和新知识吴国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00875)早在1879 年,SmithsonTennant 已经发现,金刚石燃烧的产物是碳的氧化物,故金刚石是碳的单质。1913 年,Bragg 父子用X-衍射实验测定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证实通常的天然金刚石属于立方晶系,其晶胞为面心立方,一个晶胞里有8 个碳原子(一个点阵点为两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周围有四十呈四面体排列的碳原子,健长为154pm。然而应当指出,在殒石里发现的金刚石却是六方晶系的。两种晶体的差别不在于碳原子的杂化类型(sp3),而在于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晶体的对称性不同。金刚石被人类当作宝石而珍藏,据说已有3000 年的历史。经过琢磨的金刚石称为钻石,它密度大(·cm-3),是已知物质中最坚硬的(莫氏硬度10);它对光的透明度好,折射率高,琢磨适当的钻石能反射出更多的光而显得格外耀眼;高色散性还使钻石有‘光彩’,这是白光被钻石色散成单色光所致。金刚石的色散值是天然宝石里最高的。利用色散值的差别可以把金刚石跟很象它的锆石(ZrsiO4)区分开来。天然金刚石有的无色,有的则呈美而的蓝、黄、棕、绿等色,还有的呈黑色。理论研究证实,纯净的金刚石应当是无色的。它可以透过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包括红外和紫外)。这是因为把金刚石晶体里的电子从基恣激发到最低能量的激发恣需要电子伏特的能量,远大于可见光的能量(—电子伏特)。当金刚石里掺杂氮,能量从原来的 降到 左右,随氮原子的含量的增高,由于热运动引起的氮能级的宽度的差别,吸收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呈现黄(C/N=105:1)、绿(C/N=103:1)色,氮原子继续增多,所有可见光都会被吸收掉,便得到黑色的金刚石。在好长一个时期里,人们认为蓝色的金刚石是由于其中掺杂铝引起的。后来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实验室证实,金刚石的蓝色是由其中不到百万分之一的硼引起的。他们发现,蓝色的金刚石是有导电性的。这可以解释为:硼原子的存在可以使碳的价带电子进入硼(受主)能级而在价帝里留下空穴,引起空穴导电。而铝的掺杂不可能有这种性质。金刚石的颜色还可因掺杂原子引起所谓的“色心”(又称F 心)而引起。这类金刚石的颜色会因加热、辐照而改交,有的还有荧光。习惯上钻石的质量按克拉(1 克拉等于200 毫克)计算。一颗钻石,超过10 克拉,就已很稀罕很珍贵了。至今最大的一颗金刚石是1906 年开采出来的‘非洲之星’,3025 克拉。世界上最大的一颗钻石则是称为‘蒙兀儿大帝’的,加工前重780 克拉。人们梦想合成金刚石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这种梦想的推动力一开始就是为了人工造出珍贵的钻石。因为天然的金刚石太少了。地球化学研究证实,自然界里的碳只有当熔化的岩百在3 万个大气压的高压下,才能以金刚石的方式结晶出来,有时生成金刚石的压力竟高到60000 个大气压。这样大的压力只有在地面下60—100 公里的深外才存在,从这样深的地方翻到地秃表层来的岩石太少了。开采金刚石需要很大的投资。那种从地表找到一颗金刚石的机会是极其稀少的。而开采出来的天然金刚12 石,只有很少就其质量而言可以加工成钻石,多数是灰色或黑色的。并不透明,有的内部夹杂有石墨,无法琢磨出钻石。最早尝试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报导在1880 年。而第一个宣称合成金刚石的是著名的法国实验化学家莫瓦桑(H·Moissan)。他以当时已有的化学知识预计,尚未制得的单质氟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若用它来及其迅猛地夺取碳氢化台物里的氢,就有可能把余留下的碳转变成金刚石。结果,他费了数年的光阴,克服了重重困难,真的制出了活泼的氟,取得了同的代人不可多得的巨大成就(他因此以及由此开拓的氟化学而得到诺贝尔奖金)。然而,当他实施氟和烃类的反应时,既使是在超低温下,也以猛烈的爆炸告终,一无所得。惨重的失败并未动摇过莫瓦桑人工制造金刚石的信念。后来,他从地球化学家那里得知了自然界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高温高压的条件,便设计了一种模拟天然过程的用石墨造金刚石的实验。他把石墨溶进熔融的铁,然后令铁急速地冷却。企图通过液恣的铁转化成固态的铁时产生的巨大内压,把石墨转化成金刚石。这种想法,粗想起来是蛮有道理的。因而莫瓦桑叫他的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这种实验得到的产品用无机酸把铁溶解掉,从黑乎乎的固恣残渣里寻找金刚石。后来,‘真的’从中发现了透明的“金刚石”。其中一颗被命名为法国卢浮宫里的著名钻石——摄政王同名的金刚石至今仍然在莫瓦桑的实验室里展览。莫瓦桑曾经两度在报上发表他已成功地制得金刚石。鉴于莫瓦桑的崇高威信,一时间引起了全球的轰动,穷人为之欢呼雀跃,富人为之垂头丧气。后来虽有著名氟化学家O·Ruff 在1915 年以及Parsons 在1920年宣称重复了莫瓦桑的实验制得了金刚石,却始终不能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到本世纪50 年代,有人从理论上论证了金刚石在高温高压下生成的临界条件,根本地否定了莫瓦桑设计的实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据说,莫瓦桑的人造金刚石是他的学生被逼得无奈,投进酸洗后的黑色残渣里的天然金刚石。也有人报导,莫瓦桑得到的只是碳化硅或尖晶石(MgAl2O4)。首先在理论上计算合成金刚石的热力学条件的是R·Berman。简单地说,他的计算就是建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相图。计算的结果是:如果以温度为横坐标,压力为纵坐标,可以在图上划出一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近似的直线,在直线的下方是石墨的稳定区(对金刚石则是热力学的介稳区),在直线的上方则是金刚石的稔定区(对石墨则力介稳区)。若温度和压力正好外于直线上则是金刚石和石墨的平衡转化点。这张图表明,例如在1200—1500K 的温度范围内,要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压力需要达到××109Pa(4—5 万大气压)。值得指出的是,在教学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人误解高温对合成金刚石的作用。应当注意,根据上述的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相图,如前所述,相平衡线的斜率是正值。这就是说,反应温度越高,需要的压力也就越高。若单考虑温度,结论应当是:(就热力学而言)温度越高,石墨越不容易转化为金刚石。这也可以从只考虑温度不考虑压力的Gibbs—Helmholtz 方程(△G=△H-T△S)看出。标恣下石黑转化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H>0),熵变△S<0(∴-T△S>0),因此温度越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自由能越大,即自发趋势越小。加压有利于转化是不难理解的。这是由于石墨的密度比金刚石的小,转化是体积减小的过程。因此,转化反应所需的高温只是为了提高速度。事实上,在高温高压下合成金刚石也是需要催化剂的。无催化剂时,石墨直接转化为金刚石的实验条件是2700℃,13GPa;利用Ni—Co—Fe 合金加入少量的硫、钛、铝等,可使转化温度降到950℃,压力降到4GPa。金属为什么能够催化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在已经提出的理论中有两种十分形象。一种是金属的表面作用的理论:金属镍属于面心立方晶体。镍原子的二维密置层的法线方向是立方晶胞的对角13 线方向,在晶体学上称为(111)方向,而每个镍原子周围有6 个镍原子的二维密置层则称为(111)面。面上的镍原子形成的正三角形的边长为249pm,跟石墨的二维面上的碳原子形成的三角形的边长(246pm)十分接近。当金属镍的表面正好是(111)面而又正好对着石墨的二维平面肘,镍原子便和碳原子之间一对一地形成化学键(石墨的碳原子的与二维平面垂直的2pz 轨道里的单电子进入镍原子的只有单电子的3d轨道),结果把石墨的二维平面上的半数碳原子拉向镍的表面,在高压下,石墨的层间距从335pm 被压缩,从而使碳原子的杂化类型由sp2 转化为sp3(见图1)。铁、钴、镍及其合金的晶体结构相似,因此都是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催化剂。另一种理论认为石墨中的碳原子可以单个地进入金属原子之间的四面体空隙,并在金属原子的作用下使其原子轨道杂化成sp3,碳原子通过扩散遇到另一碳原子形成金刚石。图1 石墨在金属表面原子的作用下转化为金刚石50 年代初,在美国和瑞典成立了两个人造金刚石的研究小组,分别在1954 和1953 年合成了金 回答者
化学发展史论文一、化学的前奏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大约距今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又。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3.冶金化学的兴起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属的冶金学。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纯铜的质地比较软,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青铜器。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 和铅(qiān)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中国在铸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种礼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乐上的伟大创造。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时代晚期(公元前6 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7 世纪,欧洲等才相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火药的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解呢?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古代人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火药包有火球和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对方。大约在公元8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一直流传到今天。1957 年5 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他看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便制成了纸。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5.炼丹术与炼金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长生不老药。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达到过“点石成金”的目的。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成(交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先河。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金术”。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探索物质结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最早尝试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 年),他认为:“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的组成。约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希腊的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的东西了。”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子。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三、现代化学的兴起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喜爱化学实验。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 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从此,电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806 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1777 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维决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水电解结果一样。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于是改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后来他换用碳酸钾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最后,他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为钾。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次年,用同样方法,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新元素镁、钙、锶和钡。1807 年12 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于是在1808 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了7 种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9 种。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个元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2.西博格与新元素的合成美国化学家西博格(G.T.Seeborg,1912~)的家庭境况和戴维差不多。依靠打工,他读完了高中和大学,并以出色的学习成绩,获得了著名科学家路易斯的赏识,随后便成为路易斯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完成了许多重要研究。他热爱化学和物理学,决心在核化学领域做出非凡成绩。本世纪初,电子、X 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不可分的大门。1929 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E.O.Lawrence)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明■计出了回旋粒子加速器,从而取得了大大提高轰击粒子动能的手段,使新元素不断被发现和合成,仅1934 年至1937 年就有二百多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出现。到1939 年,在92 号铀元素之前,只剩下61 号和85号两个空位了。所以,人们已不在关心元素周期表中的空格补缺,而将精力转移到铀后面元素的发现和合成上。3.金刚石的老知识和新知识吴国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00875)早在1879 年,SmithsonTennant 已经发现,金刚石燃烧的产物是碳的氧化物,故金刚石是碳的单质。1913 年,Bragg 父子用X-衍射实验测定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证实通常的天然金刚石属于立方晶系,其晶胞为面心立方,一个晶胞里有8 个碳原子(一个点阵点为两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周围有四十呈四面体排列的碳原子,健长为154pm。然而应当指出,在殒石里发现的金刚石却是六方晶系的。两种晶体的差别不在于碳原子的杂化类型(sp3),而在于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晶体的对称性不同。金刚石被人类当作宝石而珍藏,据说已有3000 年的历史。经过琢磨的金刚石称为钻石,它密度大(·cm-3),是已知物质中最坚硬的(莫氏硬度10);它对光的透明度好,折射率高,琢磨适当的钻石能反射出更多的光而显得格外耀眼;高色散性还使钻石有‘光彩’,这是白光被钻石色散成单色光所致。金刚石的色散值是天然宝石里最高的。利用色散值的差别可以把金刚石跟很象它的锆石(ZrsiO4)区分开来。天然金刚石有的无色,有的则呈美而的蓝、黄、棕、绿等色,还有的呈黑色。理论研究证实,纯净的金刚石应当是无色的。它可以透过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包括红外和紫外)。这是因为把金刚石晶体里的电子从基恣激发到最低能量的激发恣需要电子伏特的能量,远大于可见光的能量(—电子伏特)。当金刚石里掺杂氮,能量从原来的 降到 左右,随氮原子的含量的增高,由于热运动引起的氮能级的宽度的差别,吸收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呈现黄(C/N=105:1)、绿(C/N=103:1)色,氮原子继续增多,所有可见光都会被吸收掉,便得到黑色的金刚石。在好长一个时期里,人们认为蓝色的金刚石是由于其中掺杂铝引起的。后来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实验室证实,金刚石的蓝色是由其中不到百万分之一的硼引起的。他们发现,蓝色的金刚石是有导电性的。这可以解释为:硼原子的存在可以使碳的价带电子进入硼(受主)能级而在价帝里留下空穴,引起空穴导电。而铝的掺杂不可能有这种性质。金刚石的颜色还可因掺杂原子引起所谓的“色心”(又称F 心)而引起。这类金刚石的颜色会因加热、辐照而改交,有的还有荧光。习惯上钻石的质量按克拉(1 克拉等于200 毫克)计算。一颗钻石,超过10 克拉,就已很稀罕很珍贵了。至今最大的一颗金刚石是1906 年开采出来的‘非洲之星’,3025 克拉。世界上最大的一颗钻石则是称为‘蒙兀儿大帝’的,加工前重780 克拉。人们梦想合成金刚石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这种梦想的推动力一开始就是为了人工造出珍贵的钻石。因为天然的金刚石太少了。地球化学研究证实,自然界里的碳只有当熔化的岩百在3 万个大气压的高压下,才能以金刚石的方式结晶出来,有时生成金刚石的压力竟高到60000 个大气压。这样大的压力只有在地面下60—100 公里的深外才存在,从这样深的地方翻到地秃表层来的岩石太少了。开采金刚石需要很大的投资。那种从地表找到一颗金刚石的机会是极其稀少的。而开采出来的天然金刚12 石,只有很少就其质量而言可以加工成钻石,多数是灰色或黑色的。并不透明,有的内部夹杂有石墨,无法琢磨出钻石。最早尝试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报导在1880 年。而第一个宣称合成金刚石的是著名的法国实验化学家莫瓦桑(H·Moissan)。他以当时已有的化学知识预计,尚未制得的单质氟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若用它来及其迅猛地夺取碳氢化台物里的氢,就有可能把余留下的碳转变成金刚石。结果,他费了数年的光阴,克服了重重困难,真的制出了活泼的氟,取得了同的代人不可多得的巨大成就(他因此以及由此开拓的氟化学而得到诺贝尔奖金)。然而,当他实施氟和烃类的反应时,既使是在超低温下,也以猛烈的爆炸告终,一无所得。惨重的失败并未动摇过莫瓦桑人工制造金刚石的信念。后来,他从地球化学家那里得知了自然界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高温高压的条件,便设计了一种模拟天然过程的用石墨造金刚石的实验。他把石墨溶进熔融的铁,然后令铁急速地冷却。企图通过液恣的铁转化成固态的铁时产生的巨大内压,把石墨转化成金刚石。这种想法,粗想起来是蛮有道理的。因而莫瓦桑叫他的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这种实验得到的产品用无机酸把铁溶解掉,从黑乎乎的固恣残渣里寻找金刚石。后来,‘真的’从中发现了透明的“金刚石”。其中一颗被命名为法国卢浮宫里的著名钻石——摄政王同名的金刚石至今仍然在莫瓦桑的实验室里展览。莫瓦桑曾经两度在报上发表他已成功地制得金刚石。鉴于莫瓦桑的崇高威信,一时间引起了全球的轰动,穷人为之欢呼雀跃,富人为之垂头丧气。后来虽有著名氟化学家O·Ruff 在1915 年以及Parsons 在1920年宣称重复了莫瓦桑的实验制得了金刚石,却始终不能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到本世纪50 年代,有人从理论上论证了金刚石在高温高压下生成的临界条件,根本地否定了莫瓦桑设计的实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据说,莫瓦桑的人造金刚石是他的学生被逼得无奈,投进酸洗后的黑色残渣里的天然金刚石。也有人报导,莫瓦桑得到的只是碳化硅或尖晶石(MgAl2O4)。首先在理论上计算合成金刚石的热力学条件的是R·Berman。简单地说,他的计算就是建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相图。计算的结果是:如果以温度为横坐标,压力为纵坐标,可以在图上划出一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近似的直线,在直线的下方是石墨的稳定区(对金刚石则是热力学的介稳区),在直线的上方则是金刚石的稔定区(对石墨则力介稳区)。若温度和压力正好外于直线上则是金刚石和石墨的平衡转化点。这张图表明,例如在1200—1500K 的温度范围内,要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压力需要达到××109Pa(4—5 万大气压)。值得指出的是,在教学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人误解高温对合成金刚石的作用。应当注意,根据上述的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相图,如前所述,相平衡线的斜率是正值。这就是说,反应温度越高,需要的压力也就越高。若单考虑温度,结论应当是:(就热力学而言)温度越高,石墨越不容易转化为金刚石。这也可以从只考虑温度不考虑压力的Gibbs—Helmholtz 方程(△G=△H-T△S)看出。标恣下石黑转化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H>0),熵变△S<0(∴-T△S>0),因此温度越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自由能越大,即自发趋势越小。加压有利于转化是不难理解的。这是由于石墨的密度比金刚石的小,转化是体积减小的过程。因此,转化反应所需的高温只是为了提高速度。事实上,在高温高压下合成金刚石也是需要催化剂的。无催化剂时,石墨直接转化为金刚石的实验条件是2700℃,13GPa;利用Ni—Co—Fe 合金加入少量的硫、钛、铝等,可使转化温度降到950℃,压力降到4GPa。金属为什么能够催化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在已经提出的理论中有两种十分形象。一种是金属的表面作用的理论:金属镍属于面心立方晶体。镍原子的二维密置层的法线方向是立方晶胞的对角13 线方向,在晶体学上称为(111)方向,而每个镍原子周围有6 个镍原子的二维密置层则称为(111)面。面上的镍原子形成的正三角形的边长为249pm,跟石墨的二维面上的碳原子形成的三角形的边长(246pm)十分接近。当金属镍的表面正好是(111)面而又正好对着石墨的二维平面肘,镍原子便和碳原子之间一对一地形成化学键(石墨的碳原子的与二维平面垂直的2pz 轨道里的单电子进入镍原子的只有单电子的3d轨道),结果把石墨的二维平面上的半数碳原子拉向镍的表面,在高压下,石墨的层间距从335pm 被压缩,从而使碳原子的杂化类型由sp2 转化为sp3(见图1)。铁、钴、镍及其合金的晶体结构相似,因此都是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催化剂。另一种理论认为石墨中的碳原子可以单个地进入金属原子之间的四面体空隙,并在金属原子的作用下使其原子轨道杂化成sp3,碳原子通过扩散遇到另一碳原子形成金刚石。图1 石墨在金属表面原子的作用下转化为金刚石50 年代初,在美国和瑞典成立了两个人造金刚石的研究小组,分别在1954 和1953 年合成了金
元素发现史
1、H 氢 1766年,英国贵族亨利.卡文迪西(1731-1810)发现。
氢[hydrogen],金属氢[Hydrogenium]。
气体元素符号。
无色无臭无味。
是元素中最轻的。
工业上用途很广。
2、He 氦 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让逊(1824-1907)和英国天文学家诺曼.洛克尔(1836-1920)利用太阳光谱发现。
氦[helium]。
气体元素符号。
无色无臭无味,在大气层含量极少,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3、Li 锂 1817年,瑞典人约翰.欧格思.阿弗韦森 (1792-1841) 在分析叶长石时发现。
锂[lithium]。
金属元素符号。
银白色,在空气中易氧化而变黑,质软,是金属中最轻的。
化学性质活泼;用于原子能工业和冶金工业,也用来制特种合金、特种玻璃等。
4、Be 铍 1798年,法国人路易.尼古拉斯.沃克朗 (1763-1829)在分析绿柱石时发现。
5、B 硼 1808年,法国人约瑟夫.路易.吕萨克 (1788-1850)与法国人路易士.泰纳尔 (1777-1857)合作发现,而英国化学家戴维只不过迟了9天发表。
6、C 碳 古人发现。
1796年,英国籍化学家史密森.特南特 (1761-1815)发现钻石由碳原子组成。
7、N 氮 1772年,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和法国化学家拉瓦节和蘇格兰化学家丹尼尔.卢瑟福 (1749-1819) 同时发现氮气。
8、O 氧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里和瑞典舍勒发现;中国古代科学家马和发现(有争议)。
9、F 氟 1786年化学家预言氟元素存在,1886年由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用电解法制得氟气而证实。
10、Ne 1898年,英国化学家莱姆塞和瑞利发现。
11、Na 钠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12、Mg 镁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13、Al 铝 1825年,丹麦.奥斯特用无水氯化铝与钾汞齐作用,蒸发掉汞后制得。
14、Si 硅 182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尼乌斯发现它为一种元素。
15、P 磷 1669年,德国人波兰特通过蒸发尿液发现。
16、S 硫 古人发现(法国拉瓦锡确定它为一种元素)。
17、Cl 氯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1810年英国戴维指出它是一种元素。
18、Ar 氩 1894年,英国化学家瑞利和莱姆塞发现。
19、K 钾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20、Ca 钙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21、Sc 钪 1879年,瑞典人尼尔逊发现。
22、Ti 钛 1791年,英国人马克.格列戈尔从矿石中发现。
23、V 钒 1831年,瑞典瑟夫斯特木研究黄铅矿时发现,1867年英国罗斯特首次制得金属钒。
24、Cr 铬 1797年,法国路易.尼古拉.沃克兰在分析铬铅矿时发现。
25、Mn 锰 1774年,瑞典舍勒从软锰矿中发现。
26、Fe 铁 古人发现。
27、Co 钴 1735年,布兰特发现。
28、Ni 镍 中国古人发现并使用。
1751年,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塔特首先认为它是一种元素。
29、Cu 铜 古人发现。
30、Zn 锌 中国古人发现。
31、Ga 镓 1875年,法国布瓦博德朗研究闪锌矿时发现。
32、Ge 锗 1885年,德国温克莱尔发现。
33、As 砷 公元317年,中国葛洪从雄黄、松脂、硝石合炼制得,后由法国拉瓦锡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34、Se 硒 1817年,瑞典贝采尼乌斯发现。
35、Br 溴 1824年,法国巴里阿尔发现。
36、Kr 氪 1898年,英国莱姆塞和瑞利发现。
37、Rb 铷 1860年,德国本生与基尔霍夫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38、Sr 锶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39、Zr 锆 1789年,德国克拉普鲁特发现。
41、Nb 铌 1801年,英国化学家哈契特发现。
42、Mo 钼 1778年,瑞典舍勒发现,1883年瑞典人盖尔姆最早制得。
43、Tc 锝 1937年,美国劳伦斯用回旋加速器首次获得,由意大利佩列尔和美国西博格鉴定为一新元素。
它是第一个人工制造的元素。
44、Ru 钌 1827年,俄国奥赞在铂矿中发现,1844年俄国克劳斯在乌金矿中也发现它并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45、Rh 铑 1803年,英国沃拉斯顿从粗铂中发现并分离出。
46、Pd 钯 1803年,英国沃拉斯顿从粗铂中发现并分离出。
47、Ag 银 古人发现。
48、Cd 镉 1817年,F.施特罗迈尔从碳酸锌中发现。
49、In 铟 1863年,德国里希特和莱克斯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50、Sn 锡 古人发现。
51、Sb 锑 古人发现。
52、Te 碲 1782年,.米勒.赖兴施泰因在含金矿石中发现。
53、I 碘 1814年,法国库瓦特瓦(1777-1838)发现,后由英国戴维和法国盖.吕萨克研究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54、Xe 氙 1898年,英国拉姆塞和瑞利发现。
55、Cs 铯 1860年,德国本生和基尔霍夫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56、Ba 钡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制得。
57、La 镧 1839年,瑞典莫山吉尔从粗硝酸铈中发现。
58、Ce 铈 1803年,瑞典贝采尼乌斯、德国克拉普罗特、瑞典希新格分别发现。
59、Pr 镨 1885年,奥地利韦尔斯拔从镨钕混和物中分离出玫瑰红的钕盐和绿色的镨盐而发现。
60、Nd 钕 1885年,奥地利韦尔斯拔从镨钕混和物中分离出玫瑰红的钕盐和绿色的镨盐而发现。
61、Pm 钜 1945年,美国马林斯基、格伦德宁和科里宁从原子反应堆铀裂变产物中发现并分离出。
62、Sm 钐 1879年,法国布瓦博德朗发现。
63、Eu 铕 1896年,法国德马尔盖发现。
64、Gd 钆 1880年,瑞士人马里尼亚克从萨马尔斯克矿石中发现。
1886年,法国布瓦博德朗制出纯净的钆。
65、Tb 铽 1843年,瑞典莫桑德尔发现,1877年正式命名。
66、Dy 镝 1886年,法国布瓦博德朗发现,1906年法国于尔班制得较纯净的镝。
67、Ho 钬 1879年,瑞典克莱夫从铒土中分离出并发现。
68、Er 铒 1843年,瑞典莫德桑尔用分级沉淀法从钇土中发现。
69、Tm 铥 1879年,瑞典克莱夫从铒土中分离出并发现。
70、Yb 镱 1878年,瑞士马里尼亚克发现。
71、Lu 镥 1907年,奥地利韦尔斯拔和法国于尔班从镱土中发现。
72、Hf 铪 1923年,瑞典化学家赫维西和荷兰物理学家科斯特发现。
73、Ta 钽 1802年,瑞典艾克保发现,1844年德国罗斯首先将铌、钽分开。
74、W 钨 1781年,瑞典舍勒分解钨酸时发现。
75、Re 铼 1925年,德国地球化学家诺达克夫妇从铂矿中发现。
76、Os 锇 1803年,英国化学家坦南特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铂时发现。
77、Tr 铱 1803年,英国化学家坦南特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铂时发现。
78、Pt 铂 1735年,西班牙安东尼奥.乌洛阿在平托河金矿中发现,1748年有英国化学家W.沃森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79、Au 金 古人发现。
80、Hg 汞 古希腊人发现。
81、Tl 铊 1861年,英国克鲁克斯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82、Pb 铅 古人发现。
83、Bi 铋 1450年,德国瓦伦丁发现。
84、Po 钋 1898年,法国皮埃尔.居里夫妇发现。
85、At 砹 1940年,美国化学家西格雷、科森等人用α-粒子轰击铋靶发现并获得。
86、Rn 氡 1903年,英国莱姆塞仔细观察研究镭射气时发现。
87、Fr 钫 1939年,法国化学家佩雷(女)提纯锕时意外发现。
88、Ra 镭 1898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居里夫妇发现,1810年居里夫人制得第一块金属镭。
89、Ac 锕 1899年,法国.德比埃尔从铀矿渣中发现并分离获得。
90、Th 钍 1828年,瑞典贝采尼乌斯发现。
91、Pa 镤 1917年,F.索迪、J.格兰斯通、D.哈恩、L.迈特纳各自独立发现。
92、U 铀 1789年,德国克拉普罗特(1743-1817)发现,1842年人们才制得金属铀。
93、Np 镎 1940年,美国艾贝尔森和麦克米等用人工核反应制得。
94、Pu 钚 1940年,美国西博格、沃尔和肯尼迪在铀矿中发现。
95、Am 镅 1944年,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等用质子轰击钚原子制得。
96、Cm 锔 1944年,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等人工制得。
97、Bk 锫 1949年,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等人工制得。
98、Cf 锎 1950年,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等人工制得。
99、Es 锿 1952年,美国吉奥索观测氢弹爆炸时产生的原子“碎片”时发现。
100、Fm 镄 1952年,美国吉奥索观测氢弹爆炸时产生的原子“碎片”时发现。
101、Md 钔 1955年,美国吉奥索等用氦核轰击锿制得。
102、No 锘 195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与瑞典诺贝尔研究所合作,用碳离子轰击锔制得。
103、Lr 铹 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以硼原子轰击锎制得。
104、Rf 1964年,1964年,俄国弗廖洛夫和美国吉奥索各自领导的科学小组分别人工制得。
105、Db 1967年,俄国弗廖洛夫和美国吉奥索各自领导的科学小组分别人工制得。
106、Sg 1974年,俄国弗廖洛夫等用铬核轰击铅核制得,同年美国吉奥索、西博格等人用另外的方法也制得。
107、Bh 1976年,俄国弗廖洛夫领导的科学小组用铬核轰击铋核制得。
108、Hs 1984年发现。
109、Mt 1982年8月联邦德国达姆施塔重离子研究协会用铁-58跟铋-209在粒子加速器中合成了该元素。
110、Uun,1994年11月9日德国达姆施塔特的重离子研究所发现。
111、Uuu,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西尔古德·霍夫曼教授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在1994年首先发现。
112、Uub,于1996年被合成出来。
113、Nh,于2004年9月28日,被日本理化研究所、中国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发现。
114、Fl 俄罗斯弗廖罗夫核反应实验室于2000年合成。
115、Mc 2004年2月2日,由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和美国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联合组成的科学团队成功合成。
116、Lv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于2004年合成。
117、Ts 该元素于2010年首次成功合成,2012年再次成功合成。
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合成。
118、Og 由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学家联合合成。
扩展资料:
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从哲学角度解析,元素是原子的电子数目发生量变而导致质变的结果。
化学元素(英语:Chemical element),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核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
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
2012年为止,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存在于地球上。
拥有原子序数≧83(铋元素及其后)的元素的原子核都不稳定,会放射衰变。
第43和第61种元素(锝和钷)没有稳定的同位素,会进行衰变。
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数高达95,没有稳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样能在自然中找到,这就是铀和钍的自然衰变。